生物总复习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27 08: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生物具有六大基本特征:(用于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1. 共同的基础 2. 新陈代谢 3. 应激性

4. 生长、发育、生殖,稳态 5. 遗传和变异

6. 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

组成 基本活动形式

生命的物质基础-------------------------- 结构基础----------------------------

(水、无机盐、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等) (细胞,除病毒外) (呼吸作用)

稳态,生长、发育、生殖

具体表现

新陈代谢 -------------- 遗传和变异 ------------------------- 自然选择

应激性

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因此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

基础。通过新陈代谢,使生物体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表现出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而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又表现出遗传和变异的特征,变异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通过自然的定向选择,生物表现出适应环境,另外,生物体只有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才能对外界的刺激表现出一定的应激性,生物体具有了应激性,才能维持生物体稳态,并更好地适应环境。而生物体作为生物圈的一部分,它的行为也能一定程度影响环境。因此,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最重要的标志。

例题:“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

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出墙属于----- 2.“红杏出墙”一方面是为了多争取阳光,以有利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另一方面,“红

杏出墙”为墙外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反映了生物------------的特性

3.“红杏出墙”争取阳光是红杏世代相传的性状,这反映了生物具有-------------的特

4.红杏伸出墙外,开花结果,这反映了生物具有-------------------特性 5.“红杏出墙”反映的以上各种生物特征,从本质上讲,是以红杏具有的--------------作用为基础。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精子和卵细胞 细胞分裂、分化,幼体生长和发育

结合

受精卵(细胞)

2.生长、发育、生殖特征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一个精原细胞 -----------多个精原细胞- ------------多个精子

分裂

(受精作用) 受精卵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一个卵原细胞 --------------多个卵原细胞- ----------多个卵细胞

细胞分化

卵裂(形成多细胞的球状胚体) 囊胚 原肠胚

上皮组织

肌肉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 器官(如心脏,血管等) 结缔组织 神经组织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

系统

运动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 生长和发育

泌尿系统 幼体 性成熟个体 --- 能产生精子

神经系统 受精卵(如此循环) 生殖系统

内分泌系统 另性成熟个体---能产生卵细胞

另外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即机体稳态

则什么是内环境?机体是怎么调节它的相对稳定的?为什么要维持它的稳定?这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 知识点:(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 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内环境) 举例细胞生活的内环境 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特别提醒:

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由孔道与外界相连,储存的液体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这些液体一般不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 即,凡是能够与外界直接相通的液体都认为是外界溶液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习题1: 变式图

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营养物质,细胞的代谢产物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组织液中包括细胞 产物在内的各种物质,大部分能够被毛细血管的静脉端重新吸收,进入血浆;小部分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淋巴。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进入心脏,参与全身的血液循环。淋巴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抵御疾病,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生活的环境。 知识点:(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2)、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水90%,无机盐约1%(Ca+, K+,Na+ ,HCO3-),蛋白质7%~9%(血○

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各种营养物质(葡萄糖,脂肪,核苷酸,氨基酸等)各种代谢废物(尿素),气体(CO2,O2 )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等)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特别提醒: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而血红蛋白是存在于红细胞中的,所以血红蛋白不属于细胞外液中的成分,也就是说,血红蛋白也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知识点:(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过来,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越低,溶液渗透压就越低。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能力提升

知识点:组织水肿指组织液增多引起的组织水肿 知识点:内环境的稳态

1、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 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2、稳态的调节: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第二章重点讲述)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机体是如何维持稳态的?以pH稳态为例: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例如上述稳态的维持涉及到神经系统和体液调节,也涉及到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等 知识点:(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例如:细胞代谢需要依靠氧化分解葡萄糖来提供能量,只有血糖含量和血液中的含氧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这一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物。细胞代谢的进行离不开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由此可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应激性

上节课学过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那怎么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呢?我们通过神经 体液 免疫共同调节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神经调节

一.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元的结构:

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可分为树突轴突两种。神经元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叫神经末梢,分布在全身各处 2.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兴奋,并且能把兴奋传导其他的神经元 3.神经元的分类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二、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三.反射弧 发生反射的条件是:

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二是要有适宜的刺激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

四、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原因

1)静息电位的形成---外正内负:在静息状态,一般膜上K通道开放,细胞内K浓度比细胞外高,因此K穿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外,就将正电荷移到细胞外,而有机大分子(带有负电荷)几乎不能通过细胞膜,在膜内形成负电位,而膜外为正电位,这就是静息电位。这个电势差继续扩大,直到它的大小能阻止K外流

2)受到刺激时动作电位形成----外负内正:受到刺激部分膜通透性改变,膜外Na内流,膜两侧的静息电位差急剧减小,直到形成膜内正位、膜外负电位,阻止Na继续内流,从而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3)兴奋的传导---局部电流的形成:刺激部位产生动作电位后,左右邻近的膜也都发生通透性改变,和上述过程一样发生动作电位。如此一步步地连锁反应而出现了动作电位的顺序传导,也就是说,兴奋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的顺序发生,这样的过程在神经纤维膜上连续进行下去,就表现为兴奋在整个细胞上的传导,这种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非常快。在静息时,神经细胞的膜电位是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神经纤维上某一点受到刺激,如果这个刺激的强度是足够的,这个点对刺激的反应是极性发生改变,Na内流,K外流,

+

+

+

+

+

+

+

+

原来是正电位的外膜表面现在变成了负电位,膜外邻近未兴奋部位的正电荷向兴奋部分移动,膜内的正电荷由兴奋部位向未兴奋部位移动。这种在兴奋部位与相邻未兴奋部位之间的局部电流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引起未兴奋部位产生兴奋,这样兴奋就传递下去了。而 原先兴奋的部位又恢复原先的电位。总之:静息电位是因为K+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兴奋电位)是由于Na+的内流引起的

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突触结构

在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在结构上并没有原生质相连,每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只能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如图:

此接触的部位称为突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成许多小枝,每个小枝的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称为突触小体,贴附在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的表面。突触由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如图:

在突触小体内靠近突触前膜处含有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神经递质(乙酰胆碱) 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小体时,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神经递质再与突触后膜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突触是两个相联系的神经元之间神经递质的释放、传递、接受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但在一个神经元内,兴奋可沿着树突—细胞体—轴突

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兴奋传导

神经纤维上 双向传导 静息(1)时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 → 刺激 →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双向传导)

(2)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递质)→ 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

奋或抑制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脑可分大脑,小脑、脑干,其中下丘脑属于脑干的一部分 2、人体的神经中枢分布: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 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3、中枢神经系统对各级中枢的整合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分都具有对躯体和内脏两方面的协调作用,各有其整合水平。同一种生理活动可在中枢神经系统许多部分受到整合。例如,呼吸主要脑干的机能,但也受到大脑的影响。人及其他高等动物,由于大脑两半球高度发达,大脑皮层对中枢神经系统各级中枢都具有控制、协调作用,大脑皮层就成为人及其他高等动物一切机能的统一的管理机构 4.、脑的高级功能

大脑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二.激素调节

1.激素:(荷尔蒙)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具有调节(并不是催化功能)功能的化学物质

大多数的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为类固醇,例如:胰岛素是蛋白质。而性激素是类固醇

2.人和脊椎动物激素的来源及其作用 (1)下丘脑------------------内分泌调控中枢 激素 经血液进入垂体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经分泌神经元进入垂体 (2)垂体------------最主要的内分泌腺,具有管理、调节其他某些内分泌腺的作用 腺体 垂体 激素 促激素 生长激素 (3)其他内分泌腺 腺体 甲状腺 肾上腺皮质 激素 甲状腺激素 盐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 少量性激素 肾上腺髓质 胰岛 睾丸 卵巢 肾上腺素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雄激素 雌激素 孕激素 胸腺 内泌失调症:

生长激素:幼年缺少得侏儒症,幼年分泌过多得巨人症。 甲状腺激素:幼年分泌过少得呆小症,幼年分泌过多得 甲亢,成年分泌过少得甲状腺肿 胰岛素分泌过少易得糖尿病。

3.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区别

内分泌腺,是没有分泌管的腺体称为内分泌腺。它们所分泌的物质(称为激素)直接进入周围的血管和淋巴管中,由血液和淋巴液将激素输送到全身。如:甲状腺,胰腺

外分泌腺,是一类有导管的腺体,其分泌物不进入血液,且由导管流出。如肝脏产生胆汁,通过总胆管流到十二指肠。唾液腺、汗腺、皮脂腺、胃腺、胰腺,肠腺、肝等均属于外分泌腺。但胰腺既是内分泌腺也是外分泌腺,做为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为外分泌腺分泌胰蛋白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

胸腺素 主要作用 促进和维持代谢活动 调节水盐平衡 调节代谢,增强抵抗力 促进性腺发育、生殖细胞的生成,维持第二性征 提高心率和血压,升高血糖 降低血糖 升高血糖 促进性腺发育、生殖细胞的生成,维持第二性征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等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促进T细胞大量产生,增强免疫力 主要作用 促进相应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相应的腺体合成和分泌激素 主要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的生长 抗利尿激素 作用 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促进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 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控制水的排泄,调节水盐平衡

4.激素分泌调节

激素的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

(1) 神经调节:当机体内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经过分析和

综合后传到下丘脑,影响下丘脑控制的激素合成与分泌。其中一种是神经直接调节激素分泌,如肾上腺髓质和胃肠激素的分泌就属于这类调节。另一类是间接神经调节,也就是神经--体液调节,如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下丘脑分泌各种促激素释放激素刺激垂体,垂体在分泌各种促激素刺激腺体就属于这类

(2) 反馈调节:正常情况下,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下丘脑分泌的促激素释放激素

促进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进而促进相应的腺体分泌激素,但当某种激素浓度升高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释放激素和促激素,从而使这种激素的浓度降低,当激素浓度降到一定程度时又会解除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经逐级促进,使这种激素的浓度不致太高,也不致太低,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浓度值,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

5.神经—体液调节实例 (1)血糖平衡的调节

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低于0.8 g/L:低血糖症 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那么我们人体怎么调节血糖平衡使我们的血糖浓度维持在0.8—1.2g/L呢?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

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

血糖平衡的调节

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

促进 血糖氧化分解 +直接 +分泌 合成糖原, 转化成脂肪等 血糖浓度高 胰岛素B细胞

胰岛素增加

+ 副交感神经兴奋 抑制 肝糖原分解

下丘脑 某区域 另一区域

交感神经兴奋 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非糖物质转化

+ 促进 肝糖原分

解,非糖物质转化

血糖浓度低 + 胰岛素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分泌过多,降低血糖浓度,血糖降低后(调节回到正常血糖浓度;0.8—1.2g/L),胰岛素会反过来影响胰岛B细胞,使胰岛B细胞减少分泌胰岛素,进而维持血液中胰岛素的浓度平衡。同理胰高血糖素也如此,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拮抗作用: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是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是协同作用

实例2: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当身体的温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就会分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TRH)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随着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我们知道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功能,所以增加甲状腺激素,就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解有机物,提供能量,产生热量,达到抵御寒冷的功能。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所以存在反馈调节。 体温调节中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实例3,

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

饮水不足

失水过多 食物过咸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 ↓(﹢) (-)

细 下丘脑中的渗透压感受器 细胞胞 ↓ 外外 垂体 大脑皮层 液液 ↓ 渗渗 ↓ 抗利尿激素 透透 ↓(﹢) 压压产生渴觉 下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下降↓ ↓(﹣) 降尿量减少 主动饮水

(1)神经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作用与肾小管、集合管,促进其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激素调节的特点 1, 微量和高效性 2, 通过体液运输

3, 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 体液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泛 比较长 免疫调节

一、免疫和免疫调节的概念 1:免疫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的生理功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其作用在与识别“自己”和排除“异己”,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相对稳定

2:免疫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不能直接消灭入侵的病原体;也不能直接清除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来实现的

二、免疫的特点

1、识别自身和外物:只消灭外物而不消灭自身,病原体是外物,所以被消灭。器官移植时,外来器官是外物,所以常被排斥而使移植不成功。

2、记忆:感染一次天花后,终生“永远不忘”,再有天花病毒入侵时,它便能在病毒为

患之前将其迅速消灭,而使机体不再犯病

3、特异性:患天花后只对天花免疫,患麻疹后也只对麻疹免疫,而不能对其他传染病免疫

三、免疫的功能

1、防御感染:是机体抵抗病原体微生物感染的能力

2、自我稳定:是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损伤细胞的能力

3.免疫监视:是随时识别和清除机体内因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的功能。机体内有些细胞可以自发突变,成为不正常的细胞,如果无免疫监视功能及早将其加以识别、清除,可能会发展成恶性肿瘤。

四、特异性免疫的概念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病愈或无症状的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球

蛋白等)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一般是在微生物等抗原物质刺激后才形成的

(免疫球蛋白、免疫淋巴细胞),并能与该抗原起特异性反应。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吞噬细胞

14、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细胞 T细胞(在胸腺(thymus)中成熟)

淋巴细胞(位于淋巴等)

B 细胞(在骨髓bone marrow)

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质(如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体液免疫

(1)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

变异的细胞、组织)

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2)相关的特异性免疫细胞

(3)体液免疫的过程

简化过程: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过程为 :

增殖分化 浆细胞 抗体 抗原 吞噬细胞 T细胞 B细胞 记忆B细胞

浆细胞产生抗体的作用: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简化过程: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 记忆T细胞 增殖分化 侵入细胞的抗原 T细胞 效应T细胞 效应T细胞的作用: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主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

记忆T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效应T细胞。 (5)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病是机体对自身细胞的抗原识别范围扩大的结果。在正常机体内,衰老、死亡和突变的细胞都可以成为抗原,从而被机体清除,这些细胞已经不是正常的细胞,成为“非己”成分。自身免疫病患者体内的抗体或淋巴细胞失去分辨自身和外物的能力,把自身的某些细胞和组织当作入侵的抗原而围攻,不但将死亡,衰老和变异细胞清除,也常将正常细胞识别成抗原而加以排斥而发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6)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时由于免疫功能过高而对进入机体的抗原的识别范围扩大,将一些不是大分子的物质或正常机体不识别为抗原的物质识别为抗原,正因如此,这些抗原称过敏原,过敏原引起的抗体与抗原引起的抗体不同的: 分布 反应 时间 反应 结果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及血液中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某些细胞表面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起过敏反应 机体第一次接触就发生免疫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团

有些人接触到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等

(7)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病 : 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遭受损害所致的免疫功能缺陷引起的疾病 例如:艾滋病(简称AIDS,病毒简称HIV)

习题:

20.下列不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疾病是 ...A.接触了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B.艾滋病 C.过敏性鼻炎 D.系统性红班狼疮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免疫缺陷病

( )

三 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四 免疫学的应用

疫苗、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器官移植中的应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gl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