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高二政治期末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4-02-01 05:17: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学期统一检测题

高二《生活与哲学》

(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县(市、区)、姓名、试室 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对应位置,再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涂黑.

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写在试卷或草稿纸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 内相应的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在答题区内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黑格尔曾用“密涅瓦的猫头鹰,要等到黄昏到来才会起飞”来比喻哲学。在他看来,哲学 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在晨曦中迎旭日而飞,而是在黄昏降临时才悄然起飞,它是“对思想的思想”、“对认识的认识”。黑格尔的这种观点强调了哲学

A.对其他学科研究的指导功能 B.对时代的塑造和引导功能 C.对其他学科的批判反思功能 D.对人生的引领和导向功能

2.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两个对子”相对应的是

①指鹿为马 乐极生悲 ②形谢神灭 理生万物 ③新陈代谢 固步自封 ④盲人摸象 削足适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这说明 A.哲学是世界观的总和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正确反映 D.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4.2015年3月10日,中国科学院称,在我国贵州瓮安发现一枚6亿年前的原始海绵动物化石“贵州始杯海绵”,是迄今为止全球发现的最古老的可靠海绵化石。该发现将原始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实证记录从寒武纪向前推进了6000万年。这一科学发现佐证了 ①探索真理是认识的目的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1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有时候眼见

的东西并不一定为实,也许你看见的东西并不一定存在,而是你的大脑认为它存在。这表明 ①错觉的客观存在表明了错觉具有物质性 ②意识可以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

③意识依赖于物质,错觉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④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过去说到老虎,人们马上想到森林里百兽之王威风凛凛的画面。可而今,随着“大老虎”周永康

被立案审查,老虎已然成了“腐败”的代名词,说到大、小老虎,人们想到的就是大大小小的腐败分子。社会事件让“老虎”的意象彻底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老虎”的意象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B.“老虎”意象的变化源于人的意识的变化 C.“老虎”的意象是人们主观想象的结果 D.“老虎”意象的变化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7.2015年春节期间,一位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引起舆论的关注,文中提到“知识的无力感十分强烈”引起热议。要使知识“有力”,必须 ①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②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

③把科学理论作为行动的依据 ④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刻舟求剑”者,其实也有他合理之处:“刻”说明他试图从实际出发,“求”说明他能够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他的思维方式错了,因而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下面给出的说法中所蕴含的哲理,可弥补他思维缺陷的是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B.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C.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9.一位速滑高手说:“一般情况下,速滑转弯倾斜角在45度到60度之间为最佳,这样滑跑起来更

省力更有利于加速。”经济发展上的“弯道”超越,也不是蛮跑,同样要讲方法、 重技巧。这启示我们

A.创造性思维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B.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人们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D.在实践中人们总是能够总结出经验和方法

10.开放性、探索性是《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的突出亮点。对于科学界没有定论的问题,该书

2

汇集了多家观点,以引导读者进一步思考。在一些问题上不设标准答案,其合理性在于对复杂事物的认识

①往往是一个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 ②是一个不断克服片面性甚至错误的过程 ③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永无定论的过程

④往往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推翻和超越已确定的真理的过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

不移易。”这一观点说明

A.法、势、事例、风气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B.客观事物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

C.龚自珍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 D.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2.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世界看待中国的目光正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开始更多地谈论“中国责任论”。

一些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一些发展中国家也表示希望我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界定我国国际定位和角色,不做超出国情和力不能及的事,同时也不回避应尽的国际义务。理性务实扮演好中国的国际角色的主张,体现的哲学思维是 ①要尊重实际,坚持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要量力而行,注意把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 ③要审时度势,正确把握事物存在的利弊两重性

④实践决定认识,对中国国际地位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3.近年来,科学研究一再证明,世界各地不断爆发的恶性传染性疾病,绝大多数是动物携带的病

菌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人体造成的。这告诉我们 A.联系是客观的 C.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

B.人最终能战胜自然

D.人在联系的客观性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14.学校里的高低分排序,到了校园外,几年后顺序便会打乱重排。若从哲学角度审视学校的考试

排名现象,可以发现

A.没有绝对的差生,只有尚未发掘的潜能 B.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人和事

C.不同事物的发展遵循不同的规律 D.事物的运动具有偶然性,是杂乱无章的 15.改革要加强顶层设计,探索为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合作交流提供新的互动空间,促进三方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良性合作,从而发挥出“1+1+1>3”的集聚效应。顶层设计能产生集聚效应,是因为

A.顶层设计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

B.顶层设计所形成的自在事物的联系突出了系统的整体性 C.顶层设计巩固了事物内部结构天然具有的有序性 D.顶层设计使系统内部要素不再具有排他性

16.微公益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个人付出微小代价,就能对别人有所

帮助。不起眼的微公益却能形成社会巨大的正能量,这表明 A.有量变就必然引起质变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B.整体功能等于所有部分功能的总和 D.一心向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17.《双城记》的开篇写道:“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

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像。”以上文字蕴含了什么哲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18.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一旦突破底线,就会出现坏结果。“君

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有备才能无患。这就是底线思维,其中蕴涵的哲学智慧有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对立面转化 ②忧患意识是人们做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③应根据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提高活动的预见性 ④要把握事物质变的节点,防止质变的发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2014年,我国进一步创新和深化宏观调控方式,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即针对经济领域存在的重

点问题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找准“靶点”,恰当运用经济杠杆,有选择地进行调控。实施定向调控的辩证法依据是

A.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

B.矛盾的特殊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D.创新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20.清戴学者魏源曾指出:善琴弈者不视谱,善相马者不按图,善治民者不泥古。这给我们的启示

①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敢于突破客观实际 ②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要坚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④要敢于突破成规陈说,寻找新思路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

其重点是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gh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