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

更新时间:2023-11-22 01:4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运动训练学复习大纲

一、名词解释

1.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有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2.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3.木桶理论: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是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4.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依据运动员竞技能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的具体特征和功能,所建立的反应竞技能力构成共性的模型,是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概括和抽象,反映着竞技能力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特征。 5.体能:是人体的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6.运动智能:是指人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能力。

7.技术规格:又称技术规格。在训练学中,特指依据科学原理而确立的、人们在进行技术训练时所必须遵从的模式化要求。 8.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 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9.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

10.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 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1.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 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12.重复训练法:在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条件下,接照既定的要求反复进行练习 的训练方法。

13.间歇训练法: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在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的状 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4.速度障碍:所谓速度障碍是指运动员达到某一速度水平后长时间停滞不前,甚至不再提高的现象。速度障碍在所有表现速度的动作中都有表现,而不仅仅是表现在跑的速度方面。 15.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16.运动战术:在运动竞赛中,根据双方情况,正确地分配力量,充分发挥己方特长,克制对方特长,以争取胜利的比赛艺术。包括个人和集体战术、进攻和防守战术、体力分配战术、阵形战术和心理战术等。 17.高原现象: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二、填空(略)

例:竞技体育的构成:-----、-----、-----和--------。 竞技体育的特点:----、。。。。。

三、简要题

1、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

答:特点:(1)竞争性;(2)集群性;(3)规范性;(4)公平性;(5)公开性;(6)观赏性;(7)功利性;

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 (2)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 (3)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 (4)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

(5)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体的综合实力; (6)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 (7)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情绪

2、重复、间歇训练法的主要作用是? 答: 重复训练法的主要作用:

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相匹配的适应性变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乳酸能系统的供能能力、磷酸盐与乳酸能混合代谢系统的功能能力、乳酸能系统与有氧代谢系统的混合供能能力、有氧代谢供能能力等有效地发展和提高;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集体耐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运动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3、体能训练的作用与要求

答:作用:( 1)改善运动员的身体形态, (2)提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 (3)发展运动素质,增进健康。

(4)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提高技、战术的基础;是承受运动强负荷的基础。

要求:(1)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 (2)体能训练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 (3)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

(4)在体能训练中运动员常常会感到非常疲劳,有些体能训练的手段又比较单调枯燥, 因此,在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4、循环训练法的作用

答:能全面地影响身体各器官,系统,提高身体素质,增长肌肉力量和耐力。还可消除枯燥感。肌肉的局部负担不重,不易疲劳,能调动训练者的积极性,激发训练的兴趣。可根据各人的体质和训练水平逐渐增加运动量。 5、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

答:(1) 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 (2) 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 (3) 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 (4) 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

(5) 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 (6) 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

(7) 处理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

(8) 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 (9) 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的预见工作 6、目标建立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答:(1)有效地激发运动训练活动主体的责任感和进取精神; (2)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 7、高原现象的成因? 答:(1)随进入青春期,生理系统完善,遗传效应减滞

(2)多年同教练同思路训练,习惯方法手段适应,难引积极适应反应,训练效应减弱

(3)训练不当(过度、损伤)环境不良影响

(4)训练、经济、人际、自我因素导致主观努力下降。 8、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答:(1)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长期性要求 (2)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阶段性要求

(3)先天遗传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四、问答题

1、试述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的差异。 答:重复训练法:指的是在相对固定(即不改变动作结构和运动负荷)的条件下。重复进行某一动作的方法。如反复进行体操的某一个动作,或乒乓球的挥拍动作等。间歇训练法:是指重复练习之间按严格规定的间歇时间休息后,再进行练习的方法。

重复训练法目的是发展各种身体素质,提高身体训练水平,改进与提高运动技术与战术,培养运动员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而间歇训练法是在运动员机体未恢复时,就进行下一次练习,以增大运动负荷。对提高呼吸和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等有显著作用。

2、试述五对训练原则的释义、科学基础及训练学要点。

答:(一)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1)释义: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a)训练目标的导向性与训练内容的趋向性;

(b)竞技需要的特异性与训练行为的专项性; (c)竞技能力的层次性与训练手段的选择性

(3) 训练学要点:(a)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

(b)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的内容:

(c)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d)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

(二)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1)释义: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地、周期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a)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

(b)竞技能力形成的连续性与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 (c)人体生物适应过程的周期性

(3)训练学要点:(a)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b)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

(c)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三)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1)释义:是指运动员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a)人类社会生活的集群性需求;

(b)运动训练实践的多样性与多变性; (c)运动员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

(3)训练学要点:(a)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b)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

(四)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1)释义: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a)人体机能能力的适应性机制;

(b)机体在过度负荷影响下的劣变性; (c)训练调整时机与恢复时限要求

(3)训练学要点:(a)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

(b)准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 (c)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 (d)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五)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1)释义: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2)科学基础:(a)运动训练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要求不断地激励运动员的参训动机;

(b)训练过程的多变性和动态性要求准确地实施有效控制

(3)训练学要点:(a)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b)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与主观能动性; (c)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 (d)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3、试述短时重复、中等时间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应用特点。P139 4、试述强化A、B型间歇训练法的主要应用特点P142

五、应用题

根据自己的专项设计一堂素质训练课

填空题(自己找的,不是老师画的重点)

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是:(生物学因素)、(个性心理因素)和(社会学因素)。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有:(竞争性)、(规范性)、(公平性)、(集群性)、(公开

性)、(观赏性)。

3、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三个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的方面。

4、训练课准备活动的内容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两类。 5、战术训练方法可分为分解与完整训练法、减难与加难训练法、虚拟现实训练法、(想像训练法)、(程序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和(实战法)。 6、竟技体育包含了(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竟赛)、(竟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7、补充能量基本上可有三个途径:(磷酸肌酸系统)、(乳酸系统)和(氧化系统)。

8、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由(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三个时期构成。 9、战术按表现特点分类可分为:(阵形战术)、(体力分配战术)、(参赛目的战术)、

(心理战术)。

10、力量素质分为(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四种。 11、体能构成的三个因素是:(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

12、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满足社

会生活的观赏需要)(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以以上个方面。

13、运动训练方法依发展竞技能力的目的分类,可分为(体能训练方法)、(技能训练方法)、(战术能力训练方法)。

14、运动训练方法按体能进行分类,可分为(力量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方

法)、(耐力训练方法)等。

15、运动训练方法依训练内容的组合特点分类,可分为(分解训练法)、(完

整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等。

16、运动训练方法依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分类,可分为(持续训练法)、(重

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

17、运动训练方法依训练负荷时氧代谢的特点分类,可分为(无氧训练法)、

(有氧训练法)、(无氧/有氧混合训练法)等。

18、运动训练方法依训练时不同的外部条件分类,可分为(语言训练法)、(示

范训练法)、(助力训练法)、(加难训练法)等。

19、运动训练中直接操作的训练方法有(完整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持

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重复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比赛训练法)8种。

20、训练手段的动作构成包含动作的(姿势)、(轨迹)、(时间)、(速度)、

(速率)、(力量)及(节奏)七种要素。

21、训练手段的动力特征包括力的(支点)、(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三种要素。

22、训练手段的动作过程包含动作(开始)、(进行)和(结束)三个阶段。

23、常用的分解练习法有:(单纯分解法)、(递进分解法)、(顺进分解法)、(逆进分解法)。

24、营养素包括(糖(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

(水)和(食物纤维)七类。

25、耐力素质根据活动持续时间可分为:(短时间耐力);(中等时间耐力);(长时间耐力)。

26、 耐力素质根据与专项的关系可分为:(一般耐力);(专项耐力)。 27、耐力素质根据器官系统机能可分为:(心血管耐力);(有氧耐力);(无氧耐

力);(乳酸无氧耐力);(非乳酸无氧耐力);(有氧、无氧混合耐力);(缺氧耐力);(肌肉耐力);(局部耐力、 全身耐力)。 28、耐力素质根据肌肉的工作方式可分为:(静力性耐力)、(动力性耐力)。 29、动作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七大要素。

30、技术结构包括(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两层含义。 31、战术按表现特点可分为(阵形战术)、(体力分配战术)。 32、人有(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

(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人际智力)、(洞察能力)7种不同类型的智力。 33、训练课的基本结构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部分组成。

34、训练课可划分为(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测验比赛课)、(调整

训练课)四种类型。

35、训练效果主要是由(训练方法)、(训练中的运动负荷)两个因素决定的。 36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有(积极自觉参加训练原则)、(全面发展原则)、(专项化原则)、(个人区别对待原则)、(训练过程模式化原则)、(逐步提高训练负荷原则)。 37、生物运动能力是按着以下不同速率提高:柔软度以(天)为单位;力量以(周)

为单位;、速度以(月)为单位;耐力以(年)为单位。

38、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

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39、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分类可分为(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

40、按战术的攻防性质分类可分为(进攻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 41、按战术的普遍性分类可分为(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42、竞技状态有(获得)、(保持)、(消失)三个阶段。

23、常用的分解练习法有:(单纯分解法)、(递进分解法)、(顺进分解法)、(逆进分解法)。

24、营养素包括(糖(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

(水)和(食物纤维)七类。

25、耐力素质根据活动持续时间可分为:(短时间耐力);(中等时间耐力);(长时间耐力)。

26、 耐力素质根据与专项的关系可分为:(一般耐力);(专项耐力)。 27、耐力素质根据器官系统机能可分为:(心血管耐力);(有氧耐力);(无氧耐

力);(乳酸无氧耐力);(非乳酸无氧耐力);(有氧、无氧混合耐力);(缺氧耐力);(肌肉耐力);(局部耐力、 全身耐力)。 28、耐力素质根据肌肉的工作方式可分为:(静力性耐力)、(动力性耐力)。 29、动作包括(身体姿势)、(动作轨迹)、(动作时间)、(动作速度)、(动作力量)、(动作速率)、(动作节奏)七大要素。

30、技术结构包括(动作基本结构)和(技术组合)两层含义。 31、战术按表现特点可分为(阵形战术)、(体力分配战术)。 32、人有(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

(运动智力或身体智力)、(人际智力)、(洞察能力)7种不同类型的智力。 33、训练课的基本结构由(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部分组成。

34、训练课可划分为(身体训练课)、(技、战术训练课)、(测验比赛课)、(调整

训练课)四种类型。

35、训练效果主要是由(训练方法)、(训练中的运动负荷)两个因素决定的。 36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有(积极自觉参加训练原则)、(全面发展原则)、(专项化原则)、(个人区别对待原则)、(训练过程模式化原则)、(逐步提高训练负荷原则)。 37、生物运动能力是按着以下不同速率提高:柔软度以(天)为单位;力量以(周)

为单位;、速度以(月)为单位;耐力以(年)为单位。

38、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的

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39、按参加战术行动的人数分类可分为(个人战术)、(小组战术)、(集体战术)。

40、按战术的攻防性质分类可分为(进攻战术)、(防守战术)、(相持战术)。 41、按战术的普遍性分类可分为(常用战术)、(特殊战术)。 42、竞技状态有(获得)、(保持)、(消失)三个阶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fr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