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堂管理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更新时间:2023-11-18 22:3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堂管理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本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现状。主要通过分析整理近十年来有关课堂管理行为方面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课堂管理行为研究基本情况,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主要成果以及反思和展望。二、相关概念的界定。主要包括课堂管理,课堂管理行为,幼儿园优秀教师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现状

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作为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广泛研究。近10年来,有关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日新月异,进展非凡。笔者以“课堂管理”“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管理”为检索词,通过“中国期刊网”核心期刊及EBSCO(ERIC)外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得2000-2009(截止2009年12月)年有关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106篇,其中中文文献64篇,外文文献42篇。本文尝试对此106篇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综述国内外十年来关于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基本状况。 一、课堂管理行为研究基本情况

从总体数量看,通过对十年的文献检索,共检索到中外相关文献106篇。其中以04年、06年、07年相关中外文献最多,分别为,15篇、15篇、20篇,其他年份相对比较平均。中文文献和外文文献的总体走势基本一致,同样以04年、06年、07年居多。总体来说,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在近七年呈递增趋势,07年之后的研究略有下降(详见图1,图2)。由此可以看出,课堂管理的理论研究已趋于成熟,需要进一步深入拓展在其他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2520201366715117615总计数量15105000010203040506070809年份

图1 各年文献数量

141211101212数量865420000102030405060742422443767875中文文献外文文献100809年份

图2 各年中外文献数量

从研究对象层次看,近十年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学,有33篇;其次是小学,有24篇;再次为大学,有11篇。其他是指未明确分类的文献,有45篇。而关于幼儿园课堂管理研究只有外文4篇,中文文献未发现(详见图3)。由此可见,幼儿园的课堂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本文的研究有望对幼儿园课堂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做出贡献。

35302520151050大学中学小学650幼儿园1716321410413中文文献外文文献其他

图3 研究对象层次

从研究方法看,所检索的106篇文献中,理论研究有64篇,其中中文文献占73%,外文文献占23%;量化研究有11篇,中文占18%,外文占82%;个案研究中文和外文各3篇;经验总结共25篇,中文占48%,外文占52%(详见图4)。可以看出,关于课堂管理的研究方法一般以理论研究和一些老师的经验总结居多,量化研究和个案研究较少,叙事研究在此领域更不常见。本文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对幼儿园课堂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希望能从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并探索适合幼儿园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方法。

10080`@ %理论研究量化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473129外文文献中文文献313

图4 研究方法归类

从有关课堂管理行为的具体研究内容来看,涉及课堂常规建立的有22篇,占整体的15%,其中,中文文献10篇,外文文献12篇;涉及课堂环境营造的有

35篇,占整体的23%,中文文献18篇,外文文献17篇;涉及课堂良好行为维持的有30篇,占整体的20%,中文文献13篇,外文文献17篇;涉及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的有50篇,占整体的33%,中文文献30篇,外文文献20篇;而在这四个内容之外的其他内容有13篇,占整体的9%,中文文献10篇,外文文献3篇;(详见图5,图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文献对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集中在课堂常规建立、课堂环境营造、课堂良好行为维持和课堂问题行为管理四个方面。因此,本文亦将从这四个维度对幼儿园课堂管理行为进行研究。

13, 9", 15P, 335, 23%常规建立环境创设良好行为维持问题行为管理其他30, 20%

图5 研究内容分布

30201713103中文文献外文文献18171012良好行为维持问题行为管理常规建立环境创设其他

图6 中外文献中研究内容分布

二、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主要成果

从上述课堂管理行为研究基本情况可以看出,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课堂常规建立、课堂环境营造、课堂良好行为维持和课堂问题行为管理四个方面。现将研究者们在这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课堂常规的建立

常规的建立是课堂管理行为的基础和首要环节。研究表明,在第一堂课向学生宣布课堂规则,对已宣布的课堂规则不断强化和长期渗透是有效课堂管理行为的前提。(Babkie A.,2007;吴艳茹,2002;岳晓丽,2006)因此,对于课堂常规的建立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常规的制定和执行两方面。

(1)常规的制定。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良好课堂常规的建立,基于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参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常规的制定中来,讨论常规及其意义,努力使每个学生认可。这一方面体现常规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能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自觉维护。(Babkie A.,2007, Bond,Nathan,2007,郑丽芳,2007);第二,简洁明了。课堂常规必须清楚易懂,尽量不用模糊的语词和较为泛化的语句,力求让师生们对同一行为的理解达成一致。所确定的常规应是最基本的,国外学者(Little, Steven G.;Akin-Little,Angeleque,2008;Jill,2007)认为应控制在五条以内,国内学者(胡梅,杜德栎,2007)认为一般不能超过十条。第三,适宜可行。课堂常规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层次和行为能力,所提出的要求应符合学生的特点,做到科学合理、切合实际、令人信服。(Babkie A.,2007;马雪,2007)第四,正向引导。常规内容的表述应以正向引导为主,即尽量多用积极的语言,规定学生可以做什么;少用不准或禁止学生做什么此类消极的语言。积极的语言可以使学生对教师的期望产生积极的反映,使学生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Little, Steven G.; Akin-Little, Angeleque,2008;Reese,Jill,2007;Babkie A.,2007;胡梅,杜德栎,2007;马雪,2007;赵艳平,2005)

(2)常规的执行。执行常规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真正掌握常规。那么,在常规执行方面,教师应力求做到:第一,长期渗透。深化常规和管理班级应同时进行,长期不懈,这样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行为的后果。(Babkie A.,2007;Paul,2007;吴艳茹,2002)第二,公平公正。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自始至

终坚持一个标准是,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又可以做出不同的反应方式。(Babkie A.,2007;Gordon, Debra G.,2001,Bauer, William I.,2001;赵艳平,2005)第三,及时强化。我国学者刘红(2003)认为常规的强化可以通过复述的方式进行。在复述规则时,学生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遵守规则的责任感。也有学者提出当有违反规则的行为发生时,教师应一以贯之,一定要严格按常规的要求去执行,直到孩子们真正掌握规则,并不再违反。(Malmgren, Kimber W.;Trezek, Beverly J.; Paul, Peter V.,2005;Baker, William P.; Lang, Michael; Lawson, Anton E.,2002;胡梅,杜德栎,2007)第四,共同监督。研究者们认为在学生、教师、家长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大家共同监督常规的执行,效果会更好。因为当学生们得知他们的父母和同伴等其他人对这些常规都表示很大程度的认可时,他们也会更好地遵守所制定的常规。(Bauer, William I.,2001;Babkie A.,2007;Gordon,Debra G.,2001;魏亚琴,2006;李伟、孔凡久,2005)

2.课堂环境的营造

对课堂环境的研究始于20年代,是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到了60年代,研究者们对课堂环境的研究集中于课堂物理环境,如课堂座位安排、座椅摆放、温度湿度等对课堂教学的影响。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开始关注课堂的心理环境,如师生关系和课堂气氛等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对课堂教学的作用等等。近十年来,有关教师创设课堂环境的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1)课堂物理环境。课堂中桌椅摆放、墙面布置、室内空间设计为教师能有效管理课堂服务,有效预防课堂管理问题的出现。(Babkie A.,2007;Gordon, Debra G.,2001;Moore,Patience,2007)研究表明,课桌椅的摆放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行为,还关系到师生之间的沟通顺畅程度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不同,相应转换座次安排。(Zucherman, June Trop,2007;Little,Steven G.;Akin-Little,Angeleque,2008;魏亚琴,2004;孙承毅,孙万东,2006)我国学者魏亚琴(2004)认为课堂规模空间大小适宜,色彩明亮,温度适中,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和积极的情绪,从而减少不良行为。同时,健康的物理环境,是师生共同构建而成的,学生的参与极为重要。师生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在教师积极指导下,融入学生的兴趣,创建健康的物理环境,可以有效促进教学。(张东,李森,2005 )

(2)课堂心理环境。有关课堂心理环境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美国学者Holliday(2005)认为教师能否有效管理课堂,关键在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为了让学生投入学习,教师应当创造一种课堂环境,能够使师生彼此交流沟通,共同成长。我国的学者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行为有着较大的影响。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的课堂里,学生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和乐观向上;而在师生关系冷漠、紧张的课堂里,学生的心理需固然得不到满足,因而其不良行为相应增多。(顾媛,2000 ;刘徽,2004; 崔英锦,2003 )可见,师生积极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犹为重要。良好的师生关系,促成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气氛又离不开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我国学者吴晓义(2007)认为所谓课堂气氛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它是影响课堂行为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一些研究者们认为教师应营造人性化课堂气氛,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创新的课堂气氛,开发学生潜能;营造受尊重的课堂教学气氛,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满足和自信。(Brainard, Edward ,2001;Little, Steven G.; Akin-Little, Angeleque,2008;Pedota,Paul,2007)关于课堂心理环境营造方面,研究者们认为教师就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善于倾听。教师应善于倾听学生意见,及时作出情感回应,真诚善意地表达自己的意见。(Erwin,2003;Brown ,Dave F.,2005;Baker, William P.; Lang, Michael; Lawson, Anton E.,2003;何云剑,何红华,2007;刘艳,王德清,2006;杨洪辉,卢玲玲,2006)第二,相互尊重。和谐的师生关系以信任、关怀、尊重、理解为基础。(Pedota,Paul,2007;Carol W.,Mary C.& Saundra T.C.,2003; 赵湘铁2006;张东,李森,2005)第三,明确界限。有学者认为师生应有明确的界限。很多新教师,由于师生界限不清,使学生意识不到课堂中的行为界限,加剧了课堂管理问题的出现。(Babkie A.,2007;Backes,Charles E.&Ellis,Iris C.,2003)

3.课堂良好行为的维持

美国著名课堂纪律研究专家库宁(Kounin)通过对高课堂管理成效和低课堂管理成效的两类教师的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两类教师拥有相似的课堂管理方法,而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管理的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及活动之间的顺利转移上都更胜一筹,他们能以良好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因此,他认为,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就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国内外许

多研究者也都指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当学生投入学习时,他们就不可能在违反纪律或打扰其他同学。 (Babkie A.,2007;Brainard,Edward,2001,Pedota,Paul,2007;Gordon, Debra G.,2001;刘家访,2001;霍俊哲,2007;宋长宝,2006)。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积极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课堂良好行为的维持来自有魅力的课堂教学。

纵观国内外研究,要维持课堂良好行为,教师应具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教学设计,增加学生参与性。教师课前精心的教学设计是预防学生问题行为的一种极为有效方法。教学设计应从每一位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差异,增强学生自主参与的有效度。教师提供的教学内容应富有趣味性,教学方法应灵活多变,善于利用课堂提问增加师生互动,自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Moore,Patience,2007; Bauer, William I.,2001;Bond,Nathan,2007;胡梅,杜德辉,2007;赵湘铁,2006;顾媛,2000)第二,注意过渡衔接,保持教学流畅性。流畅性是指不断地注意教学意义的连续性。流畅的教学在活动与活动之间转换时较为自然,能给学生明确的注意信号,且花费时间极少。学生之所以注意力分散、产生不良行为,都和教师上课的不连续性有关。因此,教师应注意教学活动的过渡和衔接,在活动转换时应给出明确的言语或手势信号,让学生清楚自己将要做什么,该做什么,引导学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Shechtman,Zipora&Leichtentritt,Judy,2004;Palumbo,Anthony& Sanacore,Joseph,2007;岳晓丽,2006)第三,掌握教学节奏,维持良好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要适时适度有效地安排和掌控教学进程,这是管理课堂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课堂上学生许多不良行为的出现常常与教学节奏失控、课堂段落安排不当直接有关。注重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使卷入时间最大化。实践表明,良好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促进学生注意力集中,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Zuckerman,June Trop,2007,Slider,Natalie J.,Noell, George H.& Williams, Kashunda L.,2006;冯展极,2007;邱乾,2006;宋秋前,2005)

4.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

课堂中的问题行为是教师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研究者们热衷的对象。在课堂问题行为管理方面,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教师应首先认识到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1)问题行为类型。由于研究视角不同,学者们有关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依据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我国学者陈红艳(2002)将课堂问题行为按其显现方式分为两大类,即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程度较轻的显性行为,如学生在课堂上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等;程度稍重的显性行为即冲突纷争行为,如恶意指责、互相攻击、彼此争吵、打架斗殴等;隐性行为容易被忽视,然而在课堂中却普遍存在着,主要包括学生在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做白日梦等。第二,扰乱性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Zuckerman,June Trop(2007)指出扰乱性问题行为指不遵守课堂纪律,破坏课堂秩序、和不道德等行为;心理问题行为指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第三,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和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我国学者顾媛(2000)从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出发,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外向性的攻击型问题行为,如行为粗暴、活动过度、上课不专心、逃学、欺骗、偷盗等;内向性的退缩型问题行为,如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

(2)问题行为的管理。Shobe, Robert(2003)认为行为是交流的一种方式,当学生行为不良,开始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任务困难,或在课堂上遇到其他常见困难时,他们需要和老师交流。李森,潘光文(2003)提出应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具体分析,此外,刘家访(2002)也指出应用新的课堂管理理念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分析,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教师可采取的管理措施一般有三种:第一,正面强化。许多研究者们认为课堂纪律的执行应尽量采用积极的强化方式。对于学生而言,正向的强化有助于激励学生的理想行为而纠正不良行为,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参与学习,负向的强化则可能造成学生的恐惧与不安,甚至使师生关系变坏。正面强化如:表扬,包括言语,非言语(周小宋,李美华,2004);激励(魏亚琴,2004;杨元,2004;张东,李森,2005;刘徽,2004);代币制(Filcheck,Mcneil,Greco,Bernard,2004;Little,Steven G. &Akin-Little,Angeleque,2008);榜样昭示;有效奖励等。(Alberto&Troutman,2006;周小宋,李美华,2004)第二,合同契约、行为契约或行为合同。它是一份具体的书面协定,其中规定了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奖惩措施。国内外一些学者主张在课堂管理中使用行为契约或行为合同。同时他们认为行为契约应该最少地限制学生,尽量使用自然的奖励与惩罚;行为契约并不仅仅是规定学生应该怎

么做,老师也应积极辅助学生达到他们的目标。(Little,Steven G. &Akin-Little,Angeleque,2008;Babkie A.,2007;周小宋,李美华,2004;陈峥,2002)第三,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学生自我管理是指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使行为能够朝着既定的目标开展,这种自我管理包括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自我监控(self-monitor或self-regulation)、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等方面。(刘家访,2001;顾媛,2000,任晓峰,2006)我国学者宋秋前(2005)指出要想达到最佳的课堂管理效果,就要积极促使教师的课堂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学生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关于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我国学者魏亚琴(2004)提出了“3R”的方法,即引导学生认识(Recognition)自己的不良行为,悔恨(Regret)自己的不良行为,协调(Reconcile)、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三、反思与展望

近十年来,国内外有关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成果已经极为丰富,但也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在总结归纳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几点反思与展望。

1.拓展研究对象的层次范围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有关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多集中于中小学,高校次之,幼儿园关注较少。事实上,由于幼儿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幼儿园的课堂管理问题又是最为频繁的,幼儿园教师更需要课堂管理行为方面的培训与指导。关于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虽多,然而很多研究结果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幼儿园教师,而探讨幼儿园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文章却不多见。因此,研究者们应加大对幼儿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力度。

2.拓宽研究方法

从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方法分析中,可以发现有关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都是理论层面的探究。虽然有极少数个案研究,而目前关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仍停留在静态层面,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并不多见。目前,多数研究仅仅是一种理论设想。这样的研究可以为教师形成正确的课堂管理行为的理念提供可资借鉴的范式,但课堂管理行为理论研究没有与教学实践达到广泛的、真正意义上的接轨,大部分教师无法从理论研究成果中直接获得足够的帮助。很多研究也表明,由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滞后于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而导

致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失当。由此可见,应拓宽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方法,理论研究固然需要,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也必不可缺,这样才能达到理论构建和具体实践紧密结合。

3.丰富加深研究内容

从已有文献中可以看出,关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还只是停留于现状,分析原因,提出策略方面,应进一步加深具体的研究。同时,对一线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比较薄弱,如果能让一线教师发出他们的声音,提供第一手的材料,才能让以后的研究更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因此,后续研究应深入到一线教师真实的课堂中,仔细观察,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可行性对策。除此之外,我国对优秀幼儿教师的研究主要是对优秀幼儿教师的特质进行研究,如她们的事业心、爱心等,而关于幼儿园优秀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尚不多见,而一线的教师们更需了解的是这些优秀教师们的课堂管理行为,学习她们的课堂管理实践经验。由此可见,分析探讨幼儿园优秀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提供实践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致教师课堂管理行为失当。由此可见,应拓宽课堂管理行为研究的方法,理论研究固然需要,行动研究、个案研究、叙事研究等质的研究也必不可缺,这样才能达到理论构建和具体实践紧密结合。

3.丰富加深研究内容

从已有文献中可以看出,关于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还只是停留于现状,分析原因,提出策略方面,应进一步加深具体的研究。同时,对一线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研究比较薄弱,如果能让一线教师发出他们的声音,提供第一手的材料,才能让以后的研究更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因此,后续研究应深入到一线教师真实的课堂中,仔细观察,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可行性对策。除此之外,我国对优秀幼儿教师的研究主要是对优秀幼儿教师的特质进行研究,如她们的事业心、爱心等,而关于幼儿园优秀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研究尚不多见,而一线的教师们更需了解的是这些优秀教师们的课堂管理行为,学习她们的课堂管理实践经验。由此可见,分析探讨幼儿园优秀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学习提供实践的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f5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