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复习资料(打印版)

更新时间:2024-06-20 14: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学教育心理学考核

第一章 教师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怎样才是合格的教师 一、专家型教师

专家型教师主要指在教学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能胜任某一学科教学任务,富有职业的敏锐洞察力,其教学效绩优于一般教师的一类教师。专家教师的一般特征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有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并能有效运用 2.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专家教师所熟练掌握的技能主要有: (1)课时计划简洁、灵活,具有预见性; (2)教学技能实现程序化、自动化; (3)教学监控能力强;

(4)采用深入的方法针对班级纪律问题制订计划;

(5)关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 二、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 (一)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

Glatthorn认为,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系统过程。 (二)教师成长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和他们的需要,将教师成长划分为3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景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三)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 1.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 2.微型教学训练; 3.教学决策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5.教师参与研究。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研究学生在学习活为中的心理现象及变化和发展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主要构成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主要包括有: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

1.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2.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课堂问题; 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3.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1.乳儿期(0~1岁);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2.婴儿期(1~3岁); 教育心理学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三种:3.幼儿期(3~6、7岁); 实验研究、描述性研究、相关研究。 4.童年期(6、7岁~11、12岁);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5.少年期(11、12岁~l4、15岁); 一、教育心理学的制度 6.青年期(14、15岁~25岁). 18世纪末到l9世纪,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家7.成年期(25~65岁); 都非常重视在教育中运用心理学,并把心理学8.老年期(65岁以后)。 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 (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征 另一方面,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1.少年期 展,许多原来从事物理、数学、生物等科学研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究的科学家把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引人心理学,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性格使心理学得以摆脱哲学,成为一门能采用自然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科学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 性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有突出贡献的是美国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心理活学家桑代克。他在1905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专著,成人感产生,独立性强烈。 也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科学、系统的2.青年初期 教育心理学专著。它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此时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卜-向成人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体系也由此而开始确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立。 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这时,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成了高中生占主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要地位的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都有了时期。 深刻的发展。且能比较客观地看待自我,明确1924年,廖世承应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地表现自我,敏感地防卫自我,珍重自我。但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分裂的危机,自三、走向成熟的教育心理学 我肯定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认 知心理学的逐步兴起及影响,活跃了教育 第二节 中学生认知的发展 心理学的研究,西方教育心理学也进入到了理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论建设时期。一些心理学家重新开始重视人性,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关注人类的课堂学习研究;注重结合教育实际,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二章 中学教育学心理发展与教育 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2.思维的不可第一节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逆性;3.自我中心。 一、心理发展的含义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有如下特征: 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1.多维思维;2思维的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发展有以下四4.具体逻辑推理。 个基本特征: (四)形式运算喻段(11~15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二、维果斯基论认知发展 平衡性;4.差异性。 维果斯基认为.在个体心理(行为)的发展过程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中,融合了两类心理机能:低级的心理机能和主要特征 高级的心理机能,他提出强调学习社会文化性(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的最近发展区。

第 1 页 共 30 页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学生心理机能的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处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三、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一)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

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能促使他们向 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 (二)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适当的教育训练来加快各个认知发展阶段转化的速度是可能的。

只要教学内容和方法得当,系统的学校教学一定可以起到加速认知发展的作用。

第三节 中学生人格的发展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婴儿期:基本信任感对基本不信任感(0岁~l岁); 2.幼儿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1岁~3岁);3.儿童早期:主动感对内疚感(3岁~6岁); 4.儿童晚期:勤奋感对自卑感(6岁~l2岁); 5.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岁~l8岁)。

其他三个阶段分别是: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1.家靡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四、健康人格的建构

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

2.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

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4.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

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第四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个体对自己的心理特点、

人格特征、能力及自身社会价值的自我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自我体验,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如自尊、自爱、自豪、自卑及自暴自弃等;三是自我监督,属于对自己的意志控制,如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调节和自我追求等。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认同感危机

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青少年期面临的危机是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此时,青少年迫切要求理解自我,以形成一个真正独立的自我。

教育意义:教师应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选择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寸解社会、了解自我。并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此外,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所面临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三、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根据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及成熟自我意识的标准,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指导应该:(一)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1.教帅、家长应对其做出适当的评价与期望;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二)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检验 1.尊重学生的人格;

2.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化因素

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四、健康人格的建构

1.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

2.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

3.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4.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

5.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三)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1.帮助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其自我控制能力; 2.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第五节 中学生的个别差异

一、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

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二)性格的差异 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一)认知方式的差异 型差异两个方面。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记1.性格的特征差异 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性格特征差异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性格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的态度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与教育有明显关系的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的情绪特征;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在以下三方面: 2.性格的类型差异 1.场独立与场依存(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者是赫尔性格类型是指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曼?威特金); 独特组合。许多心理学家都试图对性格进行分2.沉思型与冲动型(这种认知方式是贾罗米?凯类,以下列举几种: 冈提出的); 依据个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还是内部,把人3.辐合型与发散型(美国的吉尔福)。 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 (二)智力差异 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1.智力与智力测量 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智力是使人能顺利地从事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根据性格的特征差异,将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绪型和意志型。 为了对人的聪明程度做定量分析,心理学家创(三)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造了许多测量工具。这些测量工具被称作智力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量表,世界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量表(简称S-B量表)。 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重视性格因素的智力测验中引进了一个重要概念-智商(IQ),智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商是智力商数的简称,是用来表示智力高低的生的性格差异。 一种相对指标。 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CA)x 100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2.智力的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第一节 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的结果,故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的差异,一、学习的心理实质 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问和个体内。个体牛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问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稳定的平均数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比较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 2.学习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智力的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久的; 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由经验引起的学等。 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有计划的练习或训练(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而产生的;一种是由偶然的生活经历而产生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随机学习。 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经验外,还要掌握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方式个别化; 知识;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人的学习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二、中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言的中介作用进行的; (一)性格的概念 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动的过程。 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人的学习被定义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式。性格也是指那些表现在恒常的行为方式上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的特征。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第 2 页 共 30 页

三、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接受前人所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 四、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1.信号学习;2.刺激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五种学习类型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第二节 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条件作用

俄国著名生理学农伊凡?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发现可以通过某种方式来控制狗的分泌唾液反应。并由此而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经典条件作用的产生有着某些共同的规律: (1)泛化。指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2)辨别。指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3)消退。指刺激出现但反应不再出现或消失的过程。

二、操作条件作用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桑代克是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实验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学习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而渐进的过程。 2.主要学习律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以因导致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导致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

斯金纳(B.F.Skimer,1904—1990)是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学习实示上就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强化是增加概率的手段。

斯金纳人为个体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强化原里是斯金纳理论的最重要部分和基础,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

强化可分为两种形式:正强化和负强化。

惩罚指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受罚者在接受这刺激时不得不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反应。 三、联结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一)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

1.普雷马克原理;2.行为塑造;3.及时表扬。(二)消除不良行为

1.餍足2.代价;3.孤立。 (三)程序教学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了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柳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一)苛勒的经典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苛勒曾在1913至1917年问,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与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相对立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的实验主要有两个系列:箱子问题与棒子问题。

(二)完形一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二、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一结构论。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

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

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认为,学生理解了第一部分,信息的存贮。 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第二部分,认知过程。 内容,就容易记忆学科知识,就能促进学习迁第三部分,元认知。 移,促进儿童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提高二、建构学习论 其 (一)知识观 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三、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 它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并会随着人类的进步(一)意义学习的实质 而不断变化,继而出现新的假设;且知识并不所谓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们不可能拿来就用,而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再创造。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词语虽然不同,在对课程知识的教学上,建构主义认为,习得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的知识:(1)并非预先确定的,要非绝对正确的;联系。 (2)只能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3)需要在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有内在联系而不是任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深化。 意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二)学习观 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学习过各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贮和提取,联系。 而是新旧知识或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 (二)意义学习的条件 程,他要主动地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与加工,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主动地去建构信息的意义。 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三)学生观 影响。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它不是知识的传递,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呈现者,更应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理解。 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四)教学观 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建构主义提倡把学生自身的努力放在教育的中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心地位。 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三、建构学习论在课堂中的应用 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一)研究性学习 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研究性学习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通过搜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集资源、验证假设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得心理意义。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能(二)合作学习 构成有 合作学习指在学习时,由几个能力不同的学生 组成小组共同学习,并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 第四节 现代学习论的发展 (三)教学对话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所谓的教学对话就是学生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一)学习的实质 生的交流来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加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 种过程的复合。 第四章 学习动机 (二)学习的过程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

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一)动机及其功能 知加工的过程。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模式包括三个主要部分: 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

第 3 页 共 30 页

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三)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论

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 1.认知内驱力; 2.自我提高内驱力; 3.附属内驱力。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关联的

(二)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是奥苏贝尔的分类。他认为,学校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有: 1.认知内驱力;

2.自我提高内驱力; 3.附属内驱力。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

(一)学习动机与学习过程的关系

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

另一方面,学习的结果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一般说,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统一的,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

但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

全成正比。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只在一定范围内是一致的。

其次,动机的最佳水平还与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有关。

此外,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还可因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动机的强化理论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一般说来,强化起着增进学习动机的作用;惩罚则一般起着削弱学习动机的作用,但有时也可以使一个人在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 二、动机的需要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成败归因理论

由于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它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四、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第三节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影响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外部因素 (一)学习任务 1.任务的性质; 2.任务的价值;

3.任务的维度。 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一般(二)教师 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二、影响学习动机激发租培养的内部因素 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1.兴趣; 移到其他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2.自我效能感; 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3.归因与习得性无助; 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4.能力观与目标定向。 (五)低路、高路迁移 依据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的程度,可将迁移区分第四节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一、树立自信心 低路迁移 指经过反复练习的技能几乎不需要1.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意识的参与便能自然而然实现的迁移。 2.设置合理的目标; 高路迁移 指有意识地将某一情境下习得的抽3.进行归因训练。 象知识运用于不同的情境之中。 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一)使任务更有趣 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二)引发认知冲突 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三)合理使用表扬 (一)形式训练说 1.有效地应用表扬;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2.以目标结构为基础的评价体系。 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四)合适的反馈 果。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 官能即注意、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一般第五章 学习迁移 的心理能力。 (二)相同要素说 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 相同要素即相同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相同联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结越多,迁移越大。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要素,即认为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生迁移。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影响。由于迁移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习得经验需要有共同的要素。 都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起来。 (三)经验类化说 二、迁移的种类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一)正迁移与负迁移 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理解,这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一点比相同要素说有所进步。但概括化的经验而划分的类型。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并不是迁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移的全部。 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四)关系转换说 (二)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格式塔心理学家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这是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划分。如果是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了重新解释,并通过实验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则称为顺向迁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移。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解。 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结构发生一定二、现代的迁移理论 的变化,使之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构等。 (一)认知结构迁移论 (三)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是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这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进行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在他看来任何有意义的学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所产生的,不受学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的,也就是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包括迁移,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而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征则始终都是影(四)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

第 4 页 共 30 页

(二)符号性图式理论

这是霍里约克、巴索克和吉克等人提出的一种迁移理论。符号图式理论认为,在最初学习中,一般包含了一种形成抽象的符号图示(抽象的结构特性)的学习过程。这种图示是一种可被激活的数据结构,当新情境的特征与该图示中的符号匹配时,就可激活、提取和应用这种表征。即图示匹配或表征相同是迁移的决定因素。 (三)产生式论

这是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的迁移理论。他们认为,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迁移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先前学习和源问题解决中个体所产生的产生式规则与目标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 (四)结构匹配论

结构匹配理论是金特纳等人提出的迁移理论。该理论假定迁移过程中存在一个表征匹配的过程,表征包括事件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如两表征匹配,则可以产生迁移。其中,事件的结构特征与本质的关键特征的匹配在迁移中起决定作用,事件的表面与具体的特征对迁移的影响是次要的。 (五)情境性理论

这是以格林诺为代表提出的迁移理论。他们认为,迁移问题主要是说明在一种情境中学习去参与某种活动,将如何影响在不同情境中参与另一种活动的能力。 第三节 影响迁移的因素 一、相似性

两项学习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的多少决定相似性的大小,如所含共同成分较多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二、原有认知结构来源:考试大网

原有认知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已有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三、学习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学习定势也称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心理准备状态。

第四节 为迁移而教

1.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2.注意最初的学习程度。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为学习提供多样化的环境。

4.教授学习方法。

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

第一节 知识与知识学习 一、知识的类型 (一)知识的含义

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

(二)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感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理性知识是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映,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概念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三)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

由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知识可以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具体知识是对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抽象知识是对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

(四)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二、知识学习的类型

所谓知识学习,就是新符号所代表的观念在学

习者心理上获得意义的过程。 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1.实物直观 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实物直观指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1.符号学习 2.模象直观 符号学习(又称表征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模象直观指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是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 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3.言语直观 2.概念学习 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概念学习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3.命题学习 (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命题学习(又称判断学习)指学习dj若干概念组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问的2.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 关系。学习命题,必先获得组成命题的有关概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形象的特点; 念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二、知识概括 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概括是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习。 比较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1.下位学习 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 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一)知识概括的类型 相互联系的过程。 1.感性概括 2.上位学习 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的基础上自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2.理性概括 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便产生上位学习。 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3.并列结合学习 (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 2.提供变式; 生的。 3.科学地进行比较; 三、知识学习的过程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第三节 错误观念 三个阶段。 一、什么是错误观念 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 错误观念即是个体日常直觉经验中与科学理论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相违背的认知体系.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主阶段,首先必须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其次必要有以下性质: 须对所获得的感性经验进行充分的思维加工,(1)广泛性。(2)自发性。(3)顽固性。(4)隐蔽性。 这主要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传统的只注重传授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很难改变一、知识直观 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寻求有针对性的错误(一)知识直观的类型 观念转变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二、错误观念转变的条件 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Posner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概念转变模型,阐述了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观念转变的4个条件:

第 5 页 共 30 页

(1)对现有观念的不满; (2)新观念的可理解性; (3)新观念的合理性; (4)新观念的有效性。

三、促进错误观念转变的教学

1.创设开放、相互接纳的课堂气氛; 2.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世界; 3.引发认知冲突; 4.鼓励学生交流。

第四节 知识的保持 一、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现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家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个子系统。 (一)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头脑中只保留以瞬间并未被主体注意的记忆。它是人类记忆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瞬时记忆的特点是:(1)信息贮存时问极短;(2)贮存的信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3)信息保持的容量较大。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中问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短时记忆一般包括两个成分:一是直接记忆;另一个是工作记忆。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问保留下来,这是一种永久性贮存。它的保存时间长,从l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容量没有限度。 二、知识的遗忘及其原因 (一)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的,呈负加速型。 (二)遗忘的理论解释 1.痕迹衰退说

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这一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最后消失的结果。 2.干扰说

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即某一信息之所以不能提取,是因为学习和回忆之间出现暂时抑制,一旦抑制被解除,记忆也就可以得到恢复。干扰说认为遗忘的抑制现象有两种情况,即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3.同化说

奥苏贝尔认为,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在有意义学习中,新旧知识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建立非人为的、实质的联系。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人们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不是零碎的知识,而是经过转换的较为一般性的观念结构。 三、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及其特点

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特点:

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

二、技能的种类 (一)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 操作技能除了具有上面所列举的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与心智技能不同的其他一些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动作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第三,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二)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对象具有观念性;其次,执行具有内潜四、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性;第三,结构具有简缩性。 第四节 心智技能的形成 三、技能的作用 一、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探讨 1.技能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 (一)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论 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对心智技能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前苏联心理提条件; 学家加里培林,他认为,心智技能是由一系列3.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的心智动作构成的,心智动作是通过实践动作 的“内化”而实现的。加里培林将心智动作的形成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 分成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定向阶段,二是物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主要划分为4个阶段: 质与物质化动作阶段,三是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一、操作定向 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阶段,五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和要求,在头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二)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 二、操作模仿 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和模式。 自动化阶段。在认知阶段,要了解问题的结构,三、操作整合 即起始状态、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从起始状态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到目标状态所需要的步骤、算子。对于复杂的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问题而言,要了解问题的各个子目标及其达到化的动作。 子目标所需要的算子。在认知技能形成的第二四、操作熟练 阶段,即联结阶段,学习者应用具体的方法来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解决问题,主要表现在把某一领域的描述性知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这种转化即程序化的过完善化和自动化。 程。随着对某一技能的不断练习,学习者对解 决问题的法则的言语复述逐渐减少,而能够直第三节 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接再认出某一法则的可适用性。在该阶段,个一、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体逐渐产生~些新的产生式法则,以解决具体讲解可以是口头形式、或借助文字模型、草图的问题。在自动化阶段,个体获得了大量的法等进行。 则并完善这些法则.操作某…技能需的认知投示范是教师直接以动作方式演示,学生通过观人较小,且不易受到干扰。 察示范动作获得相应技能。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通过教学实验,在加里培林二、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和安德森等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定(一)练习方式 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根据练习内容的完整性可分为整体练习与局部段论。这一理论目前已对我国的中小学的学校练习;根据练习时间分配不同可分为集中练习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与分散练习;根据练习途径不同可分为模拟练二、心智技能形成的特征 习、实际练习与心理练习。 学生心智技能一旦形成,他们的心智活动常会(二)练习的量 表现出这些特征: (三)练习曲线 从心智活动的方式看,心智活动的各环节逐渐练习曲线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所发生的联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言语趋于概括化、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简约化,观念之间的泛化现象逐渐消失。解决(四)高原现象 问题时的思维,也由开展性推理转化为了简缩学生在一些结构比较复杂的技能学习中,练习性推理。 到一定阶段,常出现进步暂时停止现象。 从心智活动的调节看,心智活动已经不需要意三、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识的过多控制就能自动进行。学生也已经觉察1.反馈的方式; 不到自己头脑中的内部操作过程和程序,而只2.反馈的内容; 能觉察到内部活动的结果。 3.反馈的频率。 从心智活动的品质看,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独

第 6 页 共 30 页

立性和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逻辑性等都大为增强。这时,学生无论在掌握新知识还是解决问题速度、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第五节 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 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第八章 学习策略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念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即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特征

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使用的。

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必需的。 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第二节 学习策略的构成

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1.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2.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3.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节 典型的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5.复习形式多样化; 6.画线。

(二)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记忆术;2.做笔记;3.提问策略;4.扩展到引申。 (三)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为了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组织的基本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将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

聚类组织策略 即按照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组织的方法,它又叫群集策略, 主要用于自由回忆之类的学习任务。

概括法:指以摒弃细节、提取要义的方式组织信息。

纲要法:即一种提取材料要义、组织纲目要点的方法。

比较法:这是对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件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常用方式。 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它主要包括:(1)对个人作为学习者的认识;(2)对任务的认识;(3)对有关认知策略及其使用方面的认识。

元认知的控制过程包括制定认知计划、监视计划的执行以及对认知过程的调整和修改。 (一)计划策略

元认知计划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汁结果,选择策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计其有效性。 (二)监控策略

元认知监控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三)调节策略

元认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

略。 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总结——总结段落内容; (一)学习时间管理 2.提问——提出与要点有关的问题;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3.析疑——明确材料中的难点;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4.预测——预测下文会出现什么。 (二)学习环境的管理 (五)合作式学习模式 1.要注意调节学习的自然条件;2.要设计好一系列研究证明,以合作方式学习的学生比独学习的空间。 自总结的学生或简单阅读材料的学生,其学习(三)学习努力管理 和保持都有效得多。合作性讲解的参与者都能(四)利用其他人的支持 从这种学习活动中受益,而主讲者比听者获益 更大。 第四节 学习策略的学习和训练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第一节 问题解决概述 指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依赖于学生主动性和一、问题解决的含义 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一)问题 (二)内化性原则 1.定义 指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其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境中加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以灵活应用。 2.成分 (三)特定性原则 一是给定的条件,这是一组已知的关于问题的指学习策略一定要适合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条件的描述,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型。 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四)生成性原则 存在的限制或障碍。起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指学生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的材料进行重新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认知活动或思维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 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五)效能性原则 3.种类 指学生应当知道何时、如何应用他们的学习策从给定状态和目标状态是否被明确界定的角度略,并能反思和描述自己对学习策略的运用过来分,可将问题分为两类: 程。 结构良好问题(界定清晰的问题)与结构不良问二、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题(界定含糊的问题)。 (一)指导教学模式 (二)问题解决的特点 指导教学模式与传统的讲授法部分类似,由激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发、讲演、练习、反馈和迁移等环节构成。 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二)程序化训练模式 问题解决有下面几个基本特点: 程序化训练是指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分解成若干有条(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1.发现问题;2.理解与表征问题;3.提出假序,要求学生按此程序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设;4.检验假设。 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完形训练模式 (一)算法式 完形训练就是在直接讲解策略之后,提供不同算法式指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的方案都列举程度的完整性材料促使学生练习策略的某一个出来,逐一尝试。 成分或步骤,然后,逐步降低完整性程度,直(二)启发式 至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所有成分或步骤。 启发式指依据经验或直觉选择解法。在启发式(四)交互式教学模式 法中,常用到的有:手段一目的的分析法、后交互式教学这种方法,是由教师和一小组学生推法、简化法和类比法几种具体的方法。 (大约6人)一起进行的,旨在教学生这样四种策三、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第 7 页 共 30 页

1.问题的特征; 2.已有的知识经验;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形成有组织的知识结构

1.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和记忆大量的知识;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 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学生运用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促使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第二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与创造性 (一)创造

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意志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一定价值意义成品的活动或过程。 (二)创造性

即指个体产生独特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另外创造性不是少数人的天赋,而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是每一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品质。

(三)真创造与类创造

根据创造产品的价值意义不同,创造可以分为真创造和类创造。真创造指产生了具有人 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类创造是指创造产生的成品并非社会首创,只是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四)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成分

创造性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柱。

1.创造性想象: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的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创造性思维:简单地说,指人们在创造性活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高度灵活、新颖独特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一个包括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即认知、非认知因素一种辩证思维形式。其中,发散思维是其核心。

3.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与发散思维相对的是聚合思维,聚合思

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特性。

二、影响创造性的主要因素 (一)环境

1.创造性比智力更易受环境的影响。

2.温暖、融洽和民主的家庭气氛,对子女创造性发展十分重要。

3.学校教育环境在个体创造性地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4.社会文化也会影响学生创造性的发展。 (二)智力

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是有一定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三)个性

三、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创造适宜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个性的塑造 1.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接受学生的想法;

3.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 (三)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发散思维训练; 3.学会容忍模糊性; 4.推测与假设训练; 5.自我设计训练。

第十章 品德的形成

第一节 品德的实质及其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第一,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个体以外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内在需要的过程。 第二,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个体偶然的表现不能称之为品德,只有经常地表现出一贯的规范行为,才是品德形成的标志。

第三,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即认识与行为的统一。

展的顺序原则,并认为道德认知是可以通过教育过程加以培养的。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

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而且(一)依从 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以及少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随他人行动的现象。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三、尤尼斯的道德实践活动理论 (二)认同 美国心理学家万尼斯在继承和批判柯尔柏格道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德认知理论、艾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上提出了道德发展的实践活动理论。强调青少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年期的社会参与经验对其道德发展的持久影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响,认为社会参与活动是构成青少年公民同一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性、政治和道德同一性发展的基础,而对个性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和社会的尊重是道德行为的根本机制,道德教(三)内化 育的使命就是让个体通过社会参与活动培养起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尊重品质。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一)社会参与经验 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青少年参与社会活动,可以促使青少年联系三、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他人反思自身,从而改善道德观念和行为。 (一)外部条件 (2)参与社会服务的经验可若干年后自愿参与社1.家庭教养方式; 会的行为。 2.社会风气; (3)另一些社会参与经验,包括参加学校管理和3.同伴群体。 社会政治运动,还可能提高成年期(10~30年后)(二)内部条件 参与政治活动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可能性。 个人信念。 (二)道德同一性 道德同一性包含两层含义:l.自我认同。2.寻第五节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求超越性意义。 一、有效的说服 (三)对人性的尊重 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道德同一性具有两个基本的要素,一是对他人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的尊重,二是对社会的尊重。 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二、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三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根据有关研究与理论,可以将中学生品德发展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班杜拉认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为在社会学习过程中,人不是消极地接受外在2.自我意识增强; 刺激,而是经过一系列的主动加工过程,对外3.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在刺激进行选择、组织,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为。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三、价值澄清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第四节 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一、品德学习的两种形式: 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1.亲历学习; 动。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2.观察学习。 须经历三个阶段7个子过程。 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 1.选择阶段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1)自由选择。 三个阶段。 (2)从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 .

第 8 页 共 30 页

(3)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之后再行选择。 2.赞赏阶段

(1)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 (2)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3.行动

(1)按自己的选择行事。

(2)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四、群体约定

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具体可按如下程序操作: 第一,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

第二,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使他们明白只有改变态度才能更令人满意。

第三,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 第四,引导集体讨论改变态度的具体方法。 第五,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每位学生都承担执行计划的任务。

第六,学生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改变态度。 第七,引导大家对改变的态度进行评价,使态度进一步概括化和稳定化。

如果态度改变未获成功,则应鼓励学生从第四阶段开始,重新制定方法,直至态度改变。 五、赏罚控制

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什么是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体既能适当地评价自我、接受自我,又能与他人和谐相处;既能适应自己所面临的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现实环境,又能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同时具有良好的自我节制和调控能力,并在认知功能、情绪反应活动和意志行为方面都能处在比较积极的状态。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借鉴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一般认为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估。 1.情绪稳定、乐观; 2.人际关系和谐; 3.人格完整; 4.正确的自我观;

5.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6.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需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 一、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1.生物学方面; 2.心理方面。 (二)家庭因素 1.父母关系; 2.父母期望; 3.教养方式; 4.父母个性。 (三)学校因素 1.教育方式; 2.同伴关系; 3.学习负担。 (四)社会因素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1.隐匿性与突发性; 2.多元性与单一性; 3.无知性与盲目性。

第三节 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 一、神经症

1.没有脑的器性病变,也没有足以造成脑功能障碍的躯体疾病;

2.精神活动能力低下,常伴有焦虑和烦恼; 3.自知力良好,即来访者对自已的异常表现清楚明了,能客观地反映现实;

4.行为保持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一般能参加正常的学习或工作,生活能自理;

5.有迫切的治疗愿望,这也是神经症与精神病最明显的区别;

6.来访者多有不健全的个性。 (一)抑郁症

抑郁症是抑郁性神经症的简称,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 (二)恐惧症

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回避所恐惧的

对象。难以自控。根据恐怖对象不同,可分为自身潜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过程。 社交恐惧症、物体恐惧症、处境恐惧症等。 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原则 (三)强迫症 (一)非指导性或不指示 指来访者主观体验到源于自我的某些观念和意心理咨询中的非指导性原则是罗杰斯提出的。 向的出现是不必要的,或其重复出现是不 (二)重点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恰当的,但又难以通过自己的意志努力加以抑(三)保密性原则 制,从而引起强烈的紧张不安及严重的内心冲三、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方法 突,伴随的某些重复动作和行为往往是患者为(一)精神分析治疗 了减轻其内心紧张不安,屈从于令人不快的思1.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是现代心理咨询与想 治疗的奠基石,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意向或进行对抗而呈现出的继发现象。临床以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个概念来解释人的表现主要是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本质。 (四)焦虑症 2.精神分析治疗法。有自由联想、释梦、阻抗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着分析。 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二)行为主义治疗 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焦虑是无明显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原因的恐惧、紧张发作,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一个完全被环境所决定的反应式的有机体。 障碍 2.行为疗法。有脱敏疗法、满灌疗法、厌恶疗和运动性紧张。 法、强化法等。 (五)神经衰弱 (三)认知一行为治疗

这是以慢性疲劳、情绪不稳定、神经功能紊乱,1.认知行为理论。这是由许多心理学家各自独并易于兴奋和易于疲劳为特点,伴有躯体症状立地发展自己的体系而形成的。目前较受推崇和睡眠障碍的一种心理障碍。 的是由美国心理咨询家艾利斯创立的理性情绪神经衰弱症状主要有5个方面:l.衰弱症状。治疗理论。 2.兴奋症状。3.情绪状态。4.紧张性疼痛。 2.认知行为疗法。即通过改变来访者对其重要5.睡眠障碍。 经验的思维方式来改变他们不良的情感和行二、人格障碍 为。 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或变态人格,是指自单(四)个人中心法 年或少年时期发展起来的人格明显偏离正常。 个人中心疗法是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1.偏执型人格; 首创的一一种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也称人本2.反社会型人格; 主义理论。 3.冲动型人格; 四、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 4.强迫型人格; (一)参与性技术 5.回避型人格。 1.倾听的技术; 三、性心理问题 2.鼓励和重复技术; 3.反应技术。 第四节 中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 (二)影响的技术 一、心理辅导与咨询 1.指导技术; 心理辅导在学校中是指学校教育者根据学生心2.面质技术; 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3.自我开放。 人际关系中,有关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等专业(三)非言语技术 知识技能,设计与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以帮助1.目光注视;2.身体姿势;3.声音特征。 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心理咨询既第十二章 群体心理与课堂管理 咨询心理学,也可以表示一种心理学的理论和第一节 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技术,借助语言、文字等媒介与咨询对象建立一、群体的特点 一定的人际关系,进行信息交流,帮助咨询对所谓群体,指基于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而结合象消除心理问题与障碍,增进心理健康,发挥起来的联合体,也称团体。群体通常具有三个

第 9 页 共 30 页

明显的特点:第一,群体由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第二,群体成员根据一定的目的或承担的任务而相互交往、协同活动;最后,各群体成员都受到共同的社会规范的制约。 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一)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指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职责权利以及确定的组织地位。一般而言,正式群体的产生与发展要历经三个阶段,即松散群体阶段、联合群体阶段和集体阶段。 (二)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指在正式群体内部,各成员在相互交往基础上形成的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纽带、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 三、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社会助长指群体对个体的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群体对个体活动起到的这种促退作用,被称之为社会惰化。 (二)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群体凝聚力常常被当作衡量课堂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处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四)从众

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群体压力是产生从众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五)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它是群体内部各成员间保持思想、情绪、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基本保证。 (六)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一种无形的教学环境,通常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三种: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也有很多。 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课堂气氛。 3.教师的移情影响课堂气氛。

4.教师的焦虑水平也影响课堂气氛。 (七)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课堂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地位的现象。 (四)从众

从众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家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群体压力是产生从众行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五)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约束群体成员的行为准则,它是群体内部各成员间保持思想、情绪、态度和行为一致性的基本保证。 (六)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作为一种无形的教学环境,通常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以将课堂气氛分为三种: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也有很多。 1.教师的领导方式影响课堂气氛。 2.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课堂气氛。 3.教师的移情影响课堂气氛。

4.教师的焦虑水平也影响课堂气氛。 (七)课堂里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课堂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第二节课堂管理概述 一、什么是课堂管理

所谓课堂管理,也就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一般认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达到3个目标。 1.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2.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3.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方式

这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响。普雷斯顿曾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划分为参与式和监管式两类。 (二)班集体规模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测评的基本概念 (三)班集体的性质 (一)教学评价的含义 (四)对教师的期望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三、课堂管理的策略 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1.明察秋毫;2.一心多用;3.整体关注; 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4.变换管理。 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二)教学评价与测量、测验的关系 一、什么是课堂纪律 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测量主要是一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和控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制。 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根据纪律的控制点,通常将课堂纪律分为两大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类:外在纪律和内在纪律。 少。而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课堂纪律的类型 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根据纪律形成的原因,认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为课堂纪律可以分为四类。 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1.教师促成的纪律; 一套系统的程序。 2.群体促成的纪律; 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3.任务促成的纪律; 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但这4.自我促成的纪律。 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则是主观臆想。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课堂结构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学生、学习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过程以及学习情境这三者之间形成的相对稳定际意义,否则所得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 的组合模式,包括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二、测评的分类 构。 . 1.诊断性测评、形成性测评和总结性测评; (一)课堂情境结构的创设 2.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1.控制班级规模; 3.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2.建立课堂常规; 三、测评的功能 3.合理分配座位。 1.鞭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创设 2.促进教师的教学; 1.合理利用教学时间; 3.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学校鉴别学生2.科学编制课程表。 学业成绩;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4.作为教育评价的依据。 (一)课堂问题行为 所谓问题行为,是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出现的第二节 测评的方法和技术 那些妨碍其品格的良好形成、智能的正常发展、一、标准化成就测验 身心的健康成长,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一)标准化成就测验的含义及特点 来某种麻烦的行为。 标准化成就测验是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二)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 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将课堂问题行测验。其特点大致为:测验是由专门机构或专为分成两类: 家学者按一定测验理论和技术,根据全国或某1.外向攻击型问题行为; 一地区所有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来编制的。所2.内向退缩型问题行为。 有受试人所做的试题、时限等施测条件相同,四、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计分手段和分数的解释也完全相同。 1.预防;2.非言语暗示;3.表扬; (二)标准化成就测验的优越性 4.言语提醒;5.有意忽视;6.转移注意。 第一,客观性。 第十三章 教育测量 第二,计划性。 第三,可比性。 第一节 教学测评 (三)对标准化测验的批评

第 10 页 共 30 页

1.与学校课程之间的关系很不协调;

2.测验结果的不当使用,我们通常利用标准化成就和能力测验对学生分类和贴标签,对个体造成了不良影响。它们的使用对得低分的学生伤害尤大。

二、教师自编测验 (一)含义与特点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是为特定的教学服务的。教师自编测验通常用于测量学生的学习状况,而标准化成就测验则用来判断学生与常模相比时所处的水平。 (二)测验前的计划 1.确定测验的目的。

2.确定测验要考查的学习结果。 3.列出测验要包括的课程内容。 4.写下考试计划或细目表。 5.针对计划测量的学习结果,选择适合的题型。 (三)自编测验的类型 1.客观题 (1)选择题; (2)是非题; (3)匹配题; (4)填空题。 2.主观题 (1)论文题; (2)问题解决题。

(四)有效自编测验的特征 1.信度; 2.效度; 3.区分度。

(五)编制测验的注意事项

1.测验应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

2.测验必须是教学内容的良好取样; 3.根据测验目的,确定测验的结构; 4.注意测验的信度,在解释结果时应慎重 5.测验应该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一)案卷分析 (二)观察

1.行为检查单; 2.轶事记录; 3.等级评价量表。 (三)情感评价

四、教学评价结果的报告 1.评分;

2.合格与不合格; 3.其他报告方式。

《教育心理学》问答题汇总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考试大纲》P1)

答: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P1) 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P5) 答:(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P7)

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P9)

答:教育心理学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6、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P13) 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7、简述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特征。(P14) 量和面积的守恒。

答:少年期是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本阶段的儿童不仅能够运用经验-归纳的方式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进行逻辑推理,而且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方式来解决问题。本阶段的儿童能够理解符号的综的矛盾。少年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本阶段的儿童不仅具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同时,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性也有所发展,但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 逆思维。本阶段的儿童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8、简述青年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P15) 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 答: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11、简述教学与认知发展的关系。(P18) 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答:(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他们的智力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关于最近发展区。 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12、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P19) 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答: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 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9、简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P15)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答:(1)关于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学习准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率。同时,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13、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P20) (2)关于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答: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没有影响。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教育的时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1.5岁),主要培养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的关键期。所以,我们应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怀疑(2-3岁),主要培养自主性;主动感对内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疚感(4-5岁),主要培养主动性;勤奋感对自果。 卑感(6-11岁),主要培养勤奋感;自我同一10、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P16) 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主要培养自我同一答: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0-2岁)、前运算(2-7时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岁)、具体运算(7-11岁)、形式运算(11-15对绝望感(成年晚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岁)等四个阶段。 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感知运动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作的分化。 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他们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14、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P22) 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答:(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辈群体。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 15、简述自我意识的含义及其发展过程。(P23)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答: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的关系的意识。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第 11 页 共 30 页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16、简述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P24)

答: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17、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P27) 答:(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18、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P28) 答: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9、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P29)

答: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0、简述学习的概念(或学习的心理实质)。(P30)

答: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1、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P31) 答:(1)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2)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

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3)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22、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P32)

答: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知-结构学习论。(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

习论。 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1)认30、简述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P44) 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答:(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2)学习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学习的内部动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机。(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42、简述如何培养学习动机。(P63) 答:(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但是,学习效果也可以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其学习内容含三个方面:(1)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2)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3)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3、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理论。(P32)

答: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连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加涅后来在八类学习的基础,进一步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并把它们看作五种学习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4、简述联结学习的有关理论。(P35) 答:(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5、简述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P35) 答: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6、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P37) 答: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 27、简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P38) 答: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28、简述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P41) 答:学生从环境中接受刺激,刺激推动感受器,并转变为神经信息。这个信息进入感觉登记,这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贮存,一般在百分之几秒内就可把来自各感受器的信息登记完毕。被视觉登记的信息很快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这里可持续二三十秒钟。当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时,信息发生了关键性转变,即要经过编码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一般认为,长时记忆是个永久性的信息贮存库。当需要使用信息时,需经过检索提取信息,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直接通向反应发生器,从而产生反应。除信息流程之外,信息加工学习模式的上部,还包含着期望事项与执行控制,这两项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9、简述认知学习的有关理论。(P43) 答:(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2)布鲁纳的认

31、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和教学观。(P45) 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3)附答:(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个过程。总之,布鲁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教36、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P56) 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答:(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2)近景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3)内部学习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32、简述意义学习的条件。(P49) 37、简述学习动机的有关理论。(P59) 答:(1)客观条件: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答:(1)强化理论。(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3)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4)维纳的成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2)主观条件:首败归因理论。(5)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38、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59) 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答: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排列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最后,学习者必须积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39、简述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构成。(P61) 理意义。 答: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33、试述建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51) 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分成两类:一是力求答: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成功的动机,一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在学习活动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40、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P61) 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答: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3)学生观: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形成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环境。 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41、简述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对实际教学的作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用。(P62) 34、简述动机及其功能。(P54) 答:归因理论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答: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力。它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二是指向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功能;三是强化功能。 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35、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内驱力。(P55) 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答: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

第 12 页 共 30 页

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因此,指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的先决条件。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利用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43、简述如何激发学习动机。(P66)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4、简述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P66) 答: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45、联系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学生的动机水平。(P67) 答: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46、简述叶克斯-多德森定律。(P67)

答: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同时,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有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47、简述迁移的种类。(P72) 答: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63、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答:(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提取三个阶段。在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心智技能的形成需经过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答:(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2)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3)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4)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48、简述迁移的作用。(P74) 答:(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9、简述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P75) 答:(1)早期的迁移理论有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等。

(2)现代迁移理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50、简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P78) 答:(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51、简述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P79) 答:(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52、简述如何进行促进迁移的教学。(P81) 答:(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5)提高迁移意识性。

53、简述知识的类型。(P84) 答:(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2)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54、简述知识学习的类型。(P85) 答:(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2)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55、简述知识学习的过程。(P87)

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合理进行复习。

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巩固阶段,64、简述如何进行合理的复习。 新建构的意义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答:(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读结合尝试背诵。 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65、简述技能及其特点。(P105) 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答:所谓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在学习的三阶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段中,应解决的主要心理问题分别是知识的同技能的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化、保持和应用。 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56、简述知识学习的作用。(P88) (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答:(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知经验的知识。 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57、简述知识直观的类型。(P89) 作。 答:(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66、简述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P106) 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模象直观:答:(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其特直观方式。(3)言语直观:即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点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2)心智技能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生而形成的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 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58、简述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P91) 记忆技能等是常见的心智技能。其特点有:观念答:(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2)加性;内潜性;简缩性。 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67、简述技能的作用。(P108) 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答:(1)技能可以控制动作的执行顺序和执行方让学习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式,从而可以使个体的活动表现出稳定性、灵活59、简述知识直观的感知规律。(P92) 性,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情境。(2)技能还是获答: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 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 60、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P94) 68、简述操作技能与智力技能的形成阶段。答:(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P109) 式。(3)科学地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答:(1)操作技能的形成可分为操作定向、操作觉概括。 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2)我国 教育心理学家对智力技能提出原型定向、原型操61、简述记忆系统及其特点。(P97) 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 答: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69、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P111) 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答:(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瞬时记忆的贮存时间大约为0.25-2秒,有一个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相当大的容量。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晰的动觉。

到2分钟,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70、简述有关心智技能形成的理论。(P113) 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从1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甚答:(1)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按阶段形成理论:至终身,容量没有限度。 他将心智动作的形成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动作的62、简述遗忘的理论解释。(P100) 定向阶段,二是物质与物质化阶段,三是出声的答:(1)痕迹衰退说(桑代克)。(2)干扰说。外部言语动作阶段,四是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动作(3)同化说(奥苏伯尔)。(4)动机说(也叫压阶段,五是内部言语动作阶段。 抑理论,弗洛伊德)。 (2)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论:他认为

第 13 页 共 30 页

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的三个阶段。 71、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P120) 答:(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72、简述学习策略的四个特征。(P122) 答:(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2)学习策略是有效学习所需的;(3)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划和技能构成 。

73、简述学习策略的分类。(P122)

答:学习策略可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社会资源利用策略等。 74、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P133)

答: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75、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P133)

答: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76、简述问题解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P137) 答: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要达到的目标,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问题解决的基本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77、简述问题解决的过程。(P139) 答: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78、试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P141) 答:(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

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

(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3)定势与功能固着。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

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79、简述如何进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P142) 答:(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80、简述创造性及其基本特征。(P145)

答: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81、试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P146) 答:(1)环境;(2)智力;(3)个性。 82、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基本关系。(P147) 答:(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上述关系表明,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83、简述创造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P147) 答: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84、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P148) 答:(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荡性,表现在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的榜样。 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经常有距离。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策略。 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方法有:(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91、试述高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61) 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 答: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85、简述态度的实质及其结构。(P152) 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答:态度是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倾向性。(1)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观。 实际反应本身。(2)态度不同于能力。(3)态度92、简述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P162)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 答:(1)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2)认同。态度的结构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3)内化。 分,态度的行为成分。 93、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86、简述品德的实质及其结构。(P153) (P163) 答: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答;(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同伴群体。 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向。(1)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它是通过后知。 天学习形成的。(2)品德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94、简述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方法。(P165) 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的自觉行为,是认识答:(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与行为的统一。 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奖励与惩罚。 行为三个成分。 95、简述心理健康的概念(内涵)。(P172) 87、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P155) 答: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答:二者的实质是相同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构成。区别:(1)二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2)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社会功能。 88、简述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P156) 96、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P173) 答:(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他律道德,答:(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自知自尊与自自律道德。 我接纳。(3)自我调控能力。(4)人建立亲密关(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系的能力。(5)与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6)段。三水平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水平。 97、简述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P174) 89、简述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60) 答: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答:(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98、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P178) 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答:(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构更为完善。 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与补充。 趋向成熟。 99、简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90、试述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P161) (P183) 答: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答:(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

第 14 页 共 30 页

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

100、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P183) 答: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101、简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P183) 答:(1)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包括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包括全身松弛训练法、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3)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如艾里斯的理性情绪辅导方法。

102、简述教学目标及其意义。(P188) 答: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在教学中,教学目标有助于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测量和评价,选择和使用教学策略,指引学生学习等功能。

103、简述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P189) 答:布卢姆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层次,形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而分为五个等级: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有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104、简述加涅的九大教学事项。(P194) 答:(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105、简述教学策略的类型。(P200) 答:(1)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发现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3)个别化教学。有: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导教学、掌握学习。

106、简述布鲁纳对发现教学的教学设计提出的四项原则。(P201) 答:(1)教师要将学习情境和教材性质向学生解释清楚。(2)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3)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水平,适当安排教材

难度与逻辑顺序。(4)确保材料的难度适中,以维持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107、简述合作学习及其特征。(P202) 答:合作学习指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其特征:(1)分工合作;(2)密切配合;(3)各自尽力;(4)社会互动;(5)团体经历。

108、简述个别化教学及其环节。(P203) 答: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环节:(1)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学习不足。(2)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3)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随之以操练和练习。(4)容许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向前学。 109、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P206) 答:(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110、简述群体动力的表现。(P208)

答: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群体成员的人际关系。 111、简述如何提高课堂里的群体凝聚力。(P209) 答:(1)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2)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3)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4)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112、简述群体规范形成的阶段。(P209)

答:第一阶段是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评价与判断。第二阶段是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第三阶段是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113、简述课堂气氛及其影响因素。(P210) 答:课堂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

114、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P212)

答: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自我促成的纪律。

115、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P218) 答: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分: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分:

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14、论述实行校长负责制的几个关系?P270 能分: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答:11、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上级领导的关系,的严谨程度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2、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党组织的关系(论述116、简述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P219) 校长书记的关系)3、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学校领答:(1)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导班子的关系。4、校长要正确处理好与教职工信息。(2)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的关系。 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3)是教学过程的一15、教育立法的意义?P279 个重要组成部分。(4)作为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答:1、教育立法是现代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据。 要求,2、教育立法是教育权社会化、国家化的117、简述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要求。3、教育立法是现代学校活动日趋复杂化(P230) 的要求。4、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法制化的要求。 答:(1)教师的认知特征与职业成就之间的关系:16、论述教育评价的功能?P312 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达的清晰度有显著的答:1、鉴定功能。2、改进功能。3、激励功能。相关;教师讲解的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4、管理功能。5、研究功能 有负相关;教师思维的流畅性与他们教学效果有17、论述教育评价的原则? 显著的相关。(2)教师的人格特征与其职业成就答:1、方向性原则: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之间的关系: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就是通过教育评价的监督、调控来保证社会主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与义办学的方向。应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总原则。同情心;一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像的倾向性。有方向性原则还以为替教育评价应体正确的教育激励作用、生动活泼、富于想像并热心于自己学价值取向,即教育评价的服务方向。教育评价科的教师,他们的教学工作较为成功。在教师的的价值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为个人的生存和发激励下,学生的行为更富有建设性。(3)教师的展服务,即个人本位。教育评价必须把为社会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的实验研究:皮格马利翁效应和个人相结合的服务方向作为基本的价值取说明,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向。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价时必须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能主118、简述教师成长的历程。(P236) 观臆断或搀杂个人感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答:(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客观地确定指标和价值标准。2)评价方法要客关注学生阶段。 观。3)信息收集与评价舆论要客观。3、一致性119、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P237) 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时,必须有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一致的标准,无论是对集体还是对个人的评价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必须使用同一的标准。一致性原则一方面是指队伍的补充,另一方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范围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内,对旬同的对旬必须用同一的标准。4、全面(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 性原则:创面性原则是指教育评价标准的制定(4)反思教学经验。 以及评价的过程应当具有全面性,评价的标准 不能只突出一个项目,评价的过程也要尽可能 地收集各个方面的信息,不能偏听偏信,在没(编写:牧羊鸟) 有搜集到有关的信息时就进行判断。全面性原 则不是让我们在评价时对标准中的各个项目不 分主次,等量齐观,要赋予主要项目一定的权 重。但也不能忽视非主要项目。5、目的性原则: 教育评价实际上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有目的 的活动,只有确定了相应的评价目的后,才能 选择有效。适当的方法来进行。6、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评价中必须促进被评价 者积极上进,从而发握手优点改正缺点。应做 到以下几点:1)充分尊重和信任评价对象。2) 要正确处理评价结果,成绩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第 15 页 共 30 页

对于问题以解决问题为主,不要过多地斥现和批评。7、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的原则:单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从某个侧面进进行的评价,综合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完整的系统的分析。单项评价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或手段,综合评价并有是单项评价结果的简单相加。8、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就是对评价对象已经达到的水平或已经具备的备件进行判断。动态评价是指对于评价对象的发展状态的评价。9、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质的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教育过程的结果从数量方面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侧重与事物的量的方面。

试论中学教育目标的三次提出?P226

建国以来,国家对中学教育目标有三次正式表述:第一次1951年规定,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年轻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 第二次1963年规定,中学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 第三次1978年教育部发布通知,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对1963年《条例》修改而成。

三点认识:1)中学教育目标的规定总是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大背景紧密联系2)有两点没有变,一点是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二点是培养的人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新人3)对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提高。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章节知识考点笔记

第一章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 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 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讽刺,第二步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教育的形态。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国》中。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映在他的著作《政治学》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中。 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为《四书》《五经》。 (一)教育学的建立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梅纽斯的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 《大教学论》(1632) 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法国的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明对立的程度,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爱米尔》(1762) 丰富,教育方 法比较灵活。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认为人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 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考点:规范教学的建立通常是以赫尔巴特的《普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通教育学》为标志。 考点: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康德。 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 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提纲》,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考点:二战以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贡献一些新的特点:a.教育的终身化 b.教育的群民化 在于 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c.教育的民主化 d.教育的多元化 e.教育的现 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可以说是代化(简答) 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形成了 教?2教育学的发展 师中 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的特点,被看考点: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 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填空)一、杜威作为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是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民本主义与教育》,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即生长”“在做中学”。他强调儿童在教育中 的中考点: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于中国文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以儿童中心主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他的义著称,针对赫尔巴特的三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教育思想集中 在论语中。(选择,填空) 心: 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考点:孔子主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中心。 类”“克己复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战过后期,《学记》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考点: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 凯洛夫 以马克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编写《教育学》,在我国产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生重大影响。 世界 教育思想遗产。《学记》提出:“化民成俗,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时教必有?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学记》设计了从基 层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到中央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考试制度,《学记》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学不 足邋 等”,育的目的 即循序渐进。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考点:苏格拉底问答法:第一步成为苏格拉底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 2.教

第 16 页 共 30 页

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政治经济制度直接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变革不起决定作用。

?2 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它指的好似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 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 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考点: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

教育资本储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总额。

?3 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3.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突破:电报、电话和无线电的诞生;第二次是电视机、计算机和人造卫星的发明与应用;第三次是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为标志。

?4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1.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整个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与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界说

考点: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2.学校文化的特征

a.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b.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c.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的传统为己任

d.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学校的物质化有二中表达方式:一,学校环境文化 二,设施文化

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一、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规章制度,三,角色规范

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学校的精神文化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一、认知成分;二、情感成分;三、价值成分;四、理想成分

考点: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三)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的特征:1.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 2.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3.多样性 4.互补性 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概念: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像 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内发论者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孟子、威尔逊、格塞尔

2.外铄论(考点) 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做出社会性规范。 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教育等。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的功能。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既不能超越它所遗存的1.个体身心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的阶段性 3.个社会条件,去发挥它的作用,也不能违背儿童体身心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的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去任意决定人的发展。 5.个体身心的个别差异性 ·4 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2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考点:初中生:13、14--16、17岁,处在少年时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期,心理学家将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里断要是受到遗传素质,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乳期”。 的影响,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对个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体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1.遗传的概念: 1.概念:广义: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什么样的变化。 的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狭义: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2.遗传素质的意义: 才的总要求。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2.意义和作用 展提供了可能性。 考点: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b.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响作用。 c.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大的。 意义 遗传素质不能预定或决定人的发展。 教育目的的作用:1.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2.(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1.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教育目的(国家)——了可能和限制。 培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教师)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1.环境的概念: 考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一切外部因素。按环境的性质来分,可分为自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与特殊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可分为的关系。 大环境和小环境。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2.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a.环境对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遇、条件和对象。 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他们彼此相关,但互相b.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不能取代。 c.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2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目的体现人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环境决定论的们的教育理想) 观点,也是错误的。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经济、文化背景 ·3学校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其主导作用 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学校对个体的特殊功能表现在:1.学校教育按社展的学说基础上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

第 17 页 共 30 页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3 我国的教育目的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中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意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考点)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为什么说素质教育必须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辨析)

第五章 学生与老师 ?1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有事教育的课题。(辨析)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2.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

学生是权利的主体,享有法律所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我国有关法律中规定的未成年学生的主要权利,概括起来有:人身权、受教育权。 ?2 教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1.职业的性质: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名教师是否真正具备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条件。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教师的人格特征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3 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学校的教育活动是师生双

方共同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下进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 行的。 二、课程目标的依据 师生关系: 课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对学生的研究、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2.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课程设计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什么是课程设计 第六章 课程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课程概述 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选择、填空) 动。 课程概念又广义、狭义之分 二、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 广义: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综合及进程1.教学计划(课程设计) 安排 教学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在我过,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和教科书 我国义务教育的教育计划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二、课程的分类 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三是基础性。 1.根据课程任务,可以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性2.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课程、研究型课程 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研究型课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一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作,重研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究过程甚于注重结论。 3.教学大纲的构成:说明部分、文本部分。 2.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可分为国家课?课程实施 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问答题:学校课程以及开发形式: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所谓学校课程实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1.安排课程表 2.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开发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其目的在于尽可能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5.规划教学单的满足各社区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元和课 6.组织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通常以程与结果 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学校课程的开发?课程评价 可分为新编、改编、选择和单项活动设计等。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目标评价模式: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评价模式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提供的可目标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能 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目标游离评价模式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能接该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受性 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4.课程理论 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课程目标 上来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标的关系 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 课程目标是知道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a.背景评价 b.输入评价 c.过程评价 d.成果评价 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第七章 教学(上) 预期结果。 ?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一、教学的概念 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

第 18 页 共 30 页

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简答)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实质:

1.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1.简介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辨析: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与人类时间活动中直接经验的获得方式不尽相同,教学中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置模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简述: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教学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的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为什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1.教师在教学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

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 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进行案例分析 二、教学方法 1.概述: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a.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b.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c.学生特点 d.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e.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2.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谈话法

第八章 教学(下)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

备课:包括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 3,制定教学进度计划: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课题计划 c.课时计划

一个完整的课时计划,一般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二、上课

1.课的类型和结构

(1)课的类型:单一课 综合课

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类型,一般可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2)课的结构: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考点) 2.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气氛热烈 三、作业检查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五、学业成绩考查与评定 一、德育的概念 学业的检查与评定俗称测验或考试,是以测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的形式定量的评定,学生个人的能力得到了结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果。 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的规律与需要,有目的、?教学组织形式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社会思想道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未为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品德内部矛盾运动,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结构。 二、德育的意义(简答) 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 证。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程固定的班级,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根据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三、德育目标 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四、德育内容 班级授课制是随着大机器生产的发展而出现1.政治教育 2.思想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 4.道的。 德教育 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梅纽斯出版了《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 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a.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b.排除学生的心理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障碍 c.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在背景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择业辅导。 直到现在班级授课制仍然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德育过程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一、 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德育过程的概念 a.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的培养人才 b.有利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c.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教学作用 活动过程,是促进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d.班级授课制也有它的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强调教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生的个别差异,不利因材施教。 3.分纲教学制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即相互联系又相互区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别。德育过程是教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发?教学策略 展过程。 一、什么是教学策略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1.对教学策略的理解 1.德育过程的结构 教学策略是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就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育方法四个要素组成的。 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2.德育过程的矛盾 对性的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a.综合性 b.可操作性 c.灵活性 a.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 素 可按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区分 b.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a.内容型 b.形式型 c.方法型 d.综合型 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第九章 德育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

第 19 页 共 30 页

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填空)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

a.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简答) b.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c.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 d.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概念: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2.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

a.导向性原则 b.疏导原则 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e.因材施教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三、德育的方法

概念: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总和。 2.德育的基本方法:(简答、填空、选择) a.说服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法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 使用说服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 3.注意时机 4.以诚待人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要求:创设良好的情境;与启发说服相结合;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e.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三、简述题

1、简述教育学功能?

答:1)可以帮助人们深刻地认识教育现象。2)可以使教师上有完备的知识结构3)可以为进一上学习教育学理论打下基础4)可以形成规范化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实践工作的理性水平。

2、教育学的研究经历那些阶段?

答:1)古代:教育学的萌芽2)近代,教育学的形成3)现代,教育学的繁荣发展4)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走向成熟。 3、学习教育学的方法?

答:1)了解教育学的知识特点2)一功夫读书3)善于独立思考4)坚持用于实践。 4、简述原始教育的特点?

答:主要是教劳结合1)是同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结合的教育2)是普及平等的教育3)教育的内容是社会的生产、生活需要要适应的4)教育的形式,方法和手段极为简单。 5、简述中外古代教育的特点?

答:1)具有鲜明的阶段性和等级性2)与生产劳动要脱离3)个别施教与师生关系的不平等。 6、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

答:1)反映生产发展的需要2)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3)教育得到普及和发燕尾服4)教育形式多样化

7、简述教师职业的功能?

答: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2)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3)教师是社会所需人才的造就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

8、简述教师应具备那些教育能力?

答:1)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能力,对教材、大纲的分析、理解、运用能力2)组织学生活动的能力3课堂监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教育机智4)板书能力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6)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的能力。 9、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教师的劳动具有师范性、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和迟效性。

10、简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创造性2)教育改革中的3)思想品德教育中拭)教师的劳动虽然是创造性的,但教师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11、简述我国教师的职后教育?

答:是指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教师或因某种原因承担了教师工作任务的教师,但没有达到新

的岗位要求,因工作或进一步发展需要而必须目的,既有利的,积极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消进行的教育与训练,又称教师培训,又三种形极的影响。3)随着儿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式,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和岗位锻炼。 其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常12、简述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常是积极的,能动的过程。 答:1)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2)18、实践活动的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为什经济决定着教育权利,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和么?95页 手段3)经济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4)经一、实践活动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根本活动。济决定教育发展的体系和结构。 二、儿童在改造周围环境的实践过程中发展自13、简述教育对经济的影响? 己,认识自己,丰富自己。 答:1)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保障19、简述教育目的的含义及其意义?103页教育2)教育推动经济增长3)教育通过与人口的关目的名词和以下四条 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教育目的能规范教育者的行为,指导教育14、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者按既定的目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二、教育答: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目的能激励受教育者,强化其成就动机和学习的权利3)决定着教育目的性质和德育的内容。 动力,满足其身心发展方向的客观要求。三、15、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作用?76页 客观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的,能协调各种教一、教育通过培养政治人才来影响政治的稳定育影响,形成教育合力。四、一定时期的教育和发展。二、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借古舆论,目的,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影响政治的稳定发展。 权意志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16、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表现20、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本观在哪些方面787-90页 点有?108页 1)、儿童身心发展的协调统一性;儿童身心发答:1)个人片面发展是旧式分工造的,个人全展的统一性要求工作必须注意教育的整体性,面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系统性,协调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开展和谐的全面发燕尾服提供了可能性和条件2)个人片面全面的教育。2)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发展是同共产主义任务相一致的,也只有到了性,儿童身心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要求教育共产主义社会,个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者必须循序渐进地开展教育工作,针对不同年3)改变旧的生产方式,消灭旧式的社会分工,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上的年龄特征开展教育工努力缩短劳动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使教育与作。3)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身心的阶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段,顺序和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及速度大体相条件。 同但又是可变的,它表现在同一年龄的儿童,21、我国当前教育盲目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其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同时又是可为的,另113页 外,教育还应该重视儿童身心迅速,健康地发答:内容: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展。 确立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4)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衡性,要求教育者必须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美、体等方面全世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期促者和接班人。 进儿童身心健康地发展。5)发展内容和程度的22、简述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必差异性: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要求教要条件?99页见论述题 育者必须学生实示,观察,了解其身心方面不答: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同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倾向,进行因材种作用并不是自发、自然而然而出现的,而是施教,有的放失地开展教育工作 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和教育活动的开17、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学校教育活动决定作用,为什么?94页 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1)环境因素是对儿童的影响是广泛的,但常常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是偶然的,片断的,分散的,它没有既定的目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并同开展对儿童标,也不能按着一一的方向持续,系统地产生的教育工作。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成遵循儿童影响。2)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是其发的,盲身心发展规律。

第 20 页 共 30 页

23、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趋势?139页 答:1)重视学前教育的普及以及初等教育的衔接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提前入学年龄3)构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立交桥4)发展多类型、多层次的高等教育5)建立立体开放的学校教育系统

24、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答: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技术课程的开发和统一2)内容上加经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3)课程结构上注重设置综合性课程4)在课程类型上强化全国统一设置的必修课和核心课程5)注重课程实施研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6)注重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25、简述当代外国最有影响的教学理信纸有哪些?

答:1)发展性教学理信纸2)最优化教学理论3)结构主义教学理论4)人本主义教学理信纸5)综合教育学派教学理信纸。

26、简述中小学教学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一、语言性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二、直观性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三、实践性教学方法1)实验法2)实习法3)练习法4)研究性教学方法:1)讨论法2)发现法

27、简述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为何起主导作用?97页

答: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其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断的。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教育所承担的,教育有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系统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3)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重要时期。4)学校教育还能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面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含克服其消极的,不良的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8、简述智育是指什么? 答:是指知识和智力。 29、小学教育的特点?

1)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2)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3)小学教育是义务性教育。 29、小学教育的目标?

1978年《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中规定目

标是:使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品德;拥护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阅读、写作和计算的能力、具有初步的自然常识和社会常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正常发展,具有健康的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30中学德育的原则?

中学德育要遵循1)坚持正确方向的的原则;2)热爱学生的原则;3)正面教育的原则;4)有针对性的原则;5)道德认识和行为训练的原则;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的原则;7)言教和身教结合的原则;8)保持教育连续性和一般性的原则。

31中学体育的内容?

1)体育课教学;2)活动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3)卫生保健活动;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2中学美育的目标?

1)掌握初步的理解美的知识;2)学习初步的表现美的技能;3)形成初步的辨别美的能力;4)培养学生创造美的兴趣;5)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6)促进学生完美个性的形成。 33中学教育的特点?

中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是全民性教育。

34初中阶段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3)社会主义教育 4)理想教育 5)道德教育 6)劳动教育 7)民主与法制教育 8)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35、简述学校管理活动的本质特征?

答:1)学校管理是动态的管理职能的运动过程2)学校管理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根本的运动过程3)学校管理是以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为核心的活动过程4)学校管理是追求效益资源的活动过程。

36简述学校管理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1)方向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民主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5)规范性原则6)效益性原则

37、简述学校管理的一般方法?

答:1)行政方法2)法规方法3)经济方法4)教育方法

38简述行政方法实施要注意的问题?

人:1)慎重运用行政方法2)建立通畅的信息系统3)避免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 39简述学校组织机构设计原则?

答:1)有效性原则2)统一指挥原则3)权贵相称原则4)相协相约原则5)因校制宜原则。

40简述学校组织机构及其性质? 其他权利。

答:1)决策组织,校务委中会,学校行政会议、47简述履行的义务? 教职工代表大会2)执行组织,学校行政会议,答: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2)贯彻国家的教务处,总务处,校长办公室,教研组,年级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的教学标准,保证教组,教研组会议,班主任会议3)审议咨询组织,育教学质量的义务3)维护,教育者、教师及其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行政会议4)监他职工的合法利益的义务4)以适当的方式为受督组织:党支部、教职工人代表大会5)反馈组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织:共青力、少先队、工会、教务处、总务处、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5)按照国家规定收取费办公室。 用,并公开收费项目6)依法接受社会监督。 41简述教育立法的社会特征? 48简述两个提高,三个增长? 答:1)教育立法的历史性2)教育立法的国别答:《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国家财政性教性3)教育立法的层级性。 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当随着国家42简述教育法规的纵向结构? 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全国答:1)与国家宪法相配套、对整个教育全局起各级财政指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主观调控作用基本法,即《教育法》2)与《教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教育法》第五十育法》相配套的单行教育法律以及其他与教育五条规定1)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相关的法律中的条款3)与教育法律和其他法律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2)并使按在校相配套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发布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3)保证教师的教育行政法规4)部门教育规章5)地方性教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育法规和教育规章。 49简述《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43简述《教育法》颁行的意义? 答:1)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教师的资格和答:1)《教育法》对于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战作用3)教师的培养和培训4)教师的待遇5)略地位提供了法律保障2)《教育法》对保证我教师的考核与奖励。 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提供了法律依据3)《教50简述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育法》对维护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答:一、教师的权昨(第七条)1)教师教学权律保障。4)《教育法》对巩固教育改革成果,2)科研权3)指导评价权4)获得报酬权5)参促进教育改革深化,提供了法律保障。 与学校管理权二、教师的义务(第八条)1)遵44简述《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的义务2)完成教育教答:1)我国教育的性质与方针2)我国教育体学任务的义务3)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的义务4)系的改革与发展3)教育管理体制4)教育基本热爱学生、组中学生的人格的义务5)保护学生制度5)教育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6)教育与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成长的义务6)不断提高政社会的关系7)教育投入8)教育对外交流与合治业务水平的义务。 作 51简述教师资格的构成要素? 45简述教育基本制度? 答:1)国籍2)思想品德3)学历4)教育教学答:1)学校教育制度2)义务教育制度3)职能力5)程序。 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52简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的意义? 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6)扫除文盲制度7)答:《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义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务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我国普及义务教育事业46简述《教育法》是二十八条规定了学校及其开始走上依法汉教的轨道。 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权利? 53简述《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答: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2)组织实施答:1)义务教育的主体2)义务教育的就学3)教育教学活动的权利3)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义务教育的教育教学4)义务教育的实施步骤5)者的权利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事实奖义务教育的实施保障。 励或者处分的权利5)对受教育者办法相应的学54简述教育评价的功能? 业证书的权利。6)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事实答:1)鉴定功能2)改进功能3)激励功能4)奖励者处分的权利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管理功能5)研究功能。 和经费的权利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55简述教育评价过程。、? 学活动的非法干涉的权利9)法律、法规规定的答:一、准备阶段1)建立评价组织机构2)进

第 21 页 共 30 页

行有关教育评价理论的学习3)制定教育评价方案4)制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5)准备工具和资料二、实施阶段1)搜集评价信息2)整理评价信息(归类、审核、建档)3)对评价对象水平作出判定4)作出综合评价三、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1)教育评价结果的检验2)评价结果的分析诊断3)评价结果的信息反馈4)评价工作的总结。

56简述确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答:1)明确评定对象2)制定评价指标3)对教育评价目标进行分解4)设计教育评价标准5)对初步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论证、征询意见、试行。

57简述教育评价的方法?

答:1)专家意见平均法2)特而斐法3)两两比较法

58简述收集评价信息的方法? 答:1)观察法2)测验法 59简述价值判断的方法?

答:1)绝对评价2)相对评价

60简述学生品德评价的模式重要有三种?

答:1)特设情景测卷模式2)自然观测模式3)综合评价模式

61简述学校管理评价的内容包括?

答:1)学校管理过程和职能2)学校管理的各项工作3)学校人员的管理4)学校管理的效益 62学生品德评价的模式重要有三种?

答:1)特设情景测卷模式2)自然观测模式3)综合评价模式。 四、论述题

1、论述教育的起源?27页 答:(一)本义教育起源论

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二)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三)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于人的心

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社会实践起源论这两种观点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分歧。给予肯定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43

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3、论述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50

答:1)粗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知识要达到精深的境地,还要站在学科发展的新成果、新成就,用最新的知识武装和丰富自己,成为该学科领域的专家。2)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师不能将自己禁锢在专业知识的狭小天地,必须不断拓宽知识面,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助于发燕尾服自己的专业知识。3)多方面的教师理论知识:作为21世纪学校的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发展心理学、教育管理学,学校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4)科学的方法论知识:教师具备方法的知识,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利于指导学生。

4、论述教师的最佳智能结构?52

答:教师的智能结构是指为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表述如下:1)一般知识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2)语言表达

能力:包括三种即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部联系;学科的划分更细,内容更抽象。 语言。3)组织管理能和:教师只有具备计划、活动课程是以活动为主设置的课程,影响深远组织、决策、协调、监督、指导、激励等方面而广泛的社威,其特点是,以儿童为\生活\或经的能力,才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4)教验为课程的中心,课,课程内容的选择取决于育能力:(见简述题)5)教育科研能力:包括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局限于儿童日常的生活经本专业领域的专门研究、学术讨论,教育教学验,变分科的组织形式为综合作业的组织形式,方面的研究与探讨。6)信息处理能力:信息选强调儿童学习的主动性,特别重视儿童能力的择与加工能力7)创新能力8)人际交往能力。 培养。 5、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0、论述发展性教学理论?164页 答:见简述题12、13题 答:一、基本观点:发燕尾服性教育理论的代6、试结合当今素质教育的含义及意义? 表人物 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其发展性教学答:含义:1)培养与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的、优理论的基本内容如下:1)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良的素质,而不是片面的不良的或低劣的素质。发展的过程,他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应推动2)素质教育是在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以现代社学生的发展,认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为背景的现代教时候,才是好的教学\。2)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育。3)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全体学生,致力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把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意义:(1)素质教育是来考察和安排,不能满足于仅仅改革各学科的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民族教学方法或教学过程中的个别方面,要把各个素质的重要途径。2)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教学科目、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作为一个教学改革的共同特征,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整体,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发展。 力的战略举措。3)素质教育是儿童身必发展的二、教学原则:1)高难度原则2)高速度原则客观要求,也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促进儿童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学生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7、试运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谈谈多元化文化发展的原则。 中教育发展? 11、试论教学组织形式和历史发展趋势?177 答:(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答:一、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1)个别教教育思想、教育观点的产生。2)文化影响教育学:是古代最基本的教学形式。2)班组教学。 内容的发展。(二)教育文化的影响作用1)教二、现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育影响文化的传递2)教育影响文化的选择3)主还有:班级授课制与个别教学或班组教学设教育影响文化的融合4)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师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具有高效、生共同搞科研是教育对文化的创造。 快速、大量、经济、规范、程序等优点,更有8、全面发展的五育是什么?五育关系? 利于学生个体社会化,因而适应社会需要。三、是指教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当代学校的教学组织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育,关系:是统一的整体,各部分是相互依存、展:苏联坚持并完善了班级教学,西方则在教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各自相对独立,不可学个别化方面大胆尝试,双方均力图多快好省替代,缺一不可。 的最佳教学组织形式,都取得了成绩,表现在:9、试比较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 分组教学、不分级制;特朗普制;开放教学;答: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小队教学;程序教学;复式教学;现场教学。设计的课程,有:一、科目本位课程,其特点在当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组是,强调知识的炎夏别性和安排学校的计划性,织形式的发展也呈现了多样化,综合化,个别注重学科的不同价值,主张以不同学生的要求,化等趋势。随着高新技术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强调区分和适应学社感的个别差异。 应用,以及人们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组织还二、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科于学生从整体上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认识客观世界,培养学生符合运用知识的能力,12、论述教育在人(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符合小学,中学认识发展的特点。 用?97页3条(该题包含两个小简述题) 三、学术性学科课程:特点是精选传统的学科答:一、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单内容,更新教材,引进现代化的成果以培养升独是简述题) 大学的学生为目的,突出基本概念和事物的内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机关,其所开

第 22 页 共 30 页

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断的。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教师所承担的;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系统的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3)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重要时期。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的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二、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必要条件(简述题)

答: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作用并有是自发、自然而然而出现的,而是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努力完成的。1)教育目标的设计和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一致。2)学校教育活动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能满足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3)学校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协调一致,共同开展对儿童的教育工作。4)学校教育必须适应或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13、论述学校管理过程运行原理?

答:1、导向原理:学校管理目标与学校管理效能之间存在着至关重要的关系,目标正确,效率越高,所获得的成s效越大目标错误,效率再高,也只能是负效益。2、循环原理:学校管理过程的运行表现为循环式向前推进的状态,学校管理过程各个基本环节一环扣一环,循环运转,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管理周期。3、动力原理:学校管理在向目标推进的过程中必须要有动力和助动作用,而激发调动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则是启动学校管理系统市郊运行的关键。4、反馈原理:学校管理过程是通过主动调节实际工作状态和目标值的偏差,以使管理活动始终保持既定的管理方向,处于稳定运行的状态。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控制过程。5、功效原理:管理活动就是放大所管理系统的功效,一方面要提高构成管理对象系统的各种要素的功效;一方面要提高整个管理投入与管理工资之间并非必然的等量关系,即管理事功是不守恒的。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法律法规知识辅导第一章教育法规导论

教育法规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为调整教育与经济、社会、政治的关系,调

整教育内部各个环节的关系而制定和发布的教育法律(基本法律和法律)、法令、条例、规程、制度等规范文件的总称。

教育法规的作用: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教育法律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教育法律是教育法的最主要的渊源。

教育行政法规的名称一般有3种:即条例、规定和办法。

我国于1986年4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并于当年7月1日起施行。 我国于1996年5月15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并于当年9月1日起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于1998年8月29日通过,自1999年1月1日施行。 从逻辑结构上看,教育法律规范通常由法定条件、行为准则和法律后果三个要素组成。 教育法律规范的类别:(一)按照教育法律规范要求人们行为的性质,可以分为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1.义务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必须”、“应当”、“义务”、“禁止”、“不准”、“不得”等字样。在教学法规中,义务性规范的数量较多。2.授权性规范在表述形式上通常采用“可以”、“有权”、“不受……干涉”、“有……的自由”等术语。(二)按照法律规范表现的强制性程度,可分为强制性规范和任意性规范。(三)按照法律规范的法律后果,可分为制裁性规范和奖励性规范。

教育法律关系由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和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三个要素组成。

教育法律关系的种类:1.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2.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3.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实际参与者,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人和组织。

教育法律关系客体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或标的。教育法律关系客体一般包括物、行为以及与人身相联系的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他智力成果)等。行为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实现权利义务的作为与不作为。

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是需

要一定条件或根据的。这里所说的条件或根据, 我国的教育立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法律事实。 1.教育法规很不健全、很不完备,远未形成一个第二章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 体系;2.已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规多属行政系统 教育政策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为实现教育制定的单向法规,而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和颁目标、完成教育任务和协调教育内外关系所作布的教育法律却很少;3.已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法出的战略性和准则性的规定及其运行过程。 规多系对教育事业内部的要求,缺乏同经济、 教育政策的特点与功能:(一)教育政策的社会联系的内容,难以起到协调教育外部关系特点。1.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2.教育政的作用。 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3.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与实 立法的程序一般分为四个阶段:1.法律议案用性;4.教育政策的系统性与多功能性。(二)的提出;2.法律草案的审议;3.法律的表决和通教育政策的功能。1.教育政策的导向功能;2.教过;4.法律的分布。 育政策的协调功能。包括3个基本特点:多维 起草法律草案的单位或个人不一定是具有性,动态性,适度性。3.教育政策的控制功能。提案权的单位或个人。 具有2个特点:强制性,惩罚性。 教育立法的原则:(一)必须坚持子法从属 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1.认定教育政策问于母法的原则;(二)必须反映法律规范的基本题;2.确定教育政策目标;3.拟定教育政策方案;特征。1.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稳定性和连续4.选择教育政策方案。 性;2.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坚定的原则性和 教育政策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着力适度的灵活性;3.制定的教育法规必须具有法律增强执行者的政策意识,把政策偏差和政策失的规范性。(三)必须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真现象控制在最低限度;2.创造性地全面贯彻执持一致;(四)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五)行国家教育政策。国家教育政策分为纲领性政必须借鉴外国教育立法的有益经验。 策、基本教育政策和具体教育政策三个层次。 教育法规的效力:(一)时间效力。确定教3.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应强化教育政策执育法规生效日期通常用以下方法:1.从公布之日行中的统筹协调;4.加强对教育政策执行中的督生效;2.预定未来某一时间生效,即先公布后生导检查;5.加强教育政策执行中的信息反馈和跟效;3.先公布试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正式公布踪研究。 实施。教育法规的失效是指有效力的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联系:(一)教育法失去效力。确定教育法规失效通常用以下方法:规与教育政策都决定于上层建筑,具有共同的1.新法一经施行,旧法即失去效力;2.新法宣布目的;(二)教育政策是制定教育法规的依据,废除旧法;3.通过专门的决定废止法规;4.针对教育法规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条文化和定型特定工作制定的教育法规。教育法规的溯及力化;(三)教育政策决定教育法规的性质,教育是指对生效日之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效力的法规的内容体现教育政策;(四)教育政策是实问题。(二)地域效力;(三)人的效力。各国施教育法规的指导,教育法规是实现教育政策主要采用4种原则:1.属人主义原则;2.属地主的保证。 义原则;3.保护主义原则;4.折衷主义原则。 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区别:(一)教育法 教育执法的原则:1.国家教育法规优先于地规和教育政策的制定主体不同。教育法规是由方教育法规的原则;2.总的教育法规优先于单项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按法定程序制定教育法规的原则;3.后定教育法规优先于先定教的,而教育政策的制定既可以是政党组织,也育法规的原则;4.特别教育法规优先于一般教育可以是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二)教法规的原则。 育法规和教育政策的执行方式不同;(三)教育 教育违法有两种表现形式:1.教育法律关系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不同。教育政策的主体做了教育法规所禁止做的事情,即有教育规范效力较为复杂,由国家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法规所禁止的行为;2.教育法规关系主体不做教政机关制定的教育政策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而育法规所明确要求做的事情,即没有做教育法由政党机关制定的教育政策的规范效力则只对规规定的行为。 政党组织及其党员有效。(四)教育法规和教育 守法的主体包括两个方面:1.一切国家机政策调整和适用的范围不同;(五)教育法规和关、武装力量、所有政党、所有社会团体、所教育政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 有企业事业组织;2.所有公民,即一切社会关系第三章教育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的参加者。教育守法的主体,应该是所有教育

第 23 页 共 30 页

法律关系的参加者,那种认为教育法规是教育部门的法规,与其他部门和人员无关的认识,是极为错误的。

教育守法的条件:(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增强全体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1.要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肃清以言代法、等级特权等旧的法律观念和意识的消极影响,使广大公民充分认识、尊重并运用自己的受教育权利,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2.要提高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风尚,做好严格遵纪守法,处处依法办事,坚持反对任何超越宪法和法律,以权代法的做法;3.要建立组织健全、制定完善的法律实施监督体系,对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实行有权威的、有效的监督。(二)健全教育法律体系,增强教育法律法规的实效性;(三)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维护教育法律法规的严肃性。 第四章学校

学校的法律地位,是指学校作为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在法律上所享有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 明确学校法律地位的意义:1.学校作为法人或法人主体,能够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各种民事活动,有利于在根本上改变国家举办的学校处于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附属物的地位,充分发挥学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自主地完成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摆正自己的位置,认清其主要的任务应放在监督学校依法办学方面,而不是放在直接办学方面。2.确立学校的法人地位就等于承认学校有法定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可以独立经营学校的资源并获得更多的资源,使学校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3.学校成为法人可以使学校以法人的身份承担因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一切责任,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乃至刑事责任等。 学校法律地位的特点:1.办学自主性;2.财产独立性;3.机构公益性。

登记注册制度适用于幼儿园等教育机构。审批制度一般适用于各级各类正规学校、独立设置的职业培训机构等。相对于登记注册制度,审批制度更为严格,要受到布局、规划、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设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组织机构和章程;2.教师;3.教学场地及设施、设备;4.办学资金和经费来源。 学校的权利:(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二)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三)招收学生和其他

受教育者;(四)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五)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六)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处分;(七)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费用;(八)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活动的非法干涉;(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校的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教育教学方面的义务;(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四)对学生及其家长的义务;(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六)依法接受监督。

我国学校实行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几种。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包括校长负责制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两种。

学校规章制度的意义:1.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学校落实依法治校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实现依法治校的前提;2.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一环;3.学校制定规章制度是实现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基础工程;4.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保持发展特色,实现稳定、持续发展的保证。

学校规章制度的作用:1.明确与规范作用;2.约束与激励作用;3.平衡、协调与稳定作用。 学校规章制度的体系结构:1.制度系统。各种规范系统是学校规章制度系统的核心系统。2.制度观念系统;3.制度执行系统;4.制度教育系统。

学校规章制度建设的要求:整体性原则;重点突出原则;适量适度原则。

教代会依法行使4种职权,即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和对校长等学校领导干部的评议监督权。

校务公开的意义:全面推进校务公开,是推进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在学校工作中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落实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是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深化教育改革,确保稳定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客观要求。 第五章教师

专业人员是教师的身份特征。只有具备教师的最基本条件,直接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指责

的人,才能视为教师。 受教育者的基本权利: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 作为法律关系主体一方的教育行政机关是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代表着国家并以国家的名义来行使管理职权帮助的权利;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的,居于主导地位。 书的权利;4.享有申诉权;5.享有法律、法规规 教师的基本权利:1.教育教学权。这是教师定的其他权利。 为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而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权 有教育者的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利。2.科学研究权;3.管理学生权。它包括三个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方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权;学生品行评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定权;学生学业成绩评定权。4.获取报酬权。教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师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理制度。 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5.民主管 《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对家庭保护做出理权;6.进修培训权。 了明确的规定:①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要依法履 教师的基本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②父母或道德,为人师表;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者其他监护人要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利;③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者迫使未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3.对学生进行宪法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④要正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确引导和教育未成年人,预防和禁止未成年人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的不良行为。 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 学校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方面。《未活动;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成年人保护法》对学校保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①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培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养各种人才;②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尊重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才的现象;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的行为;③学业务水平。 校应当保护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④工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读学校作为教育挽救有违法或轻微犯罪行为的定的职业许可制度。 未成年学生的学校,应当把转变学生的思想作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起5年内为首要任务,同时对其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参加教师资格考劳动技术教育和技能教育。 试有作弊行为的,其考试成绩作废,3年内不得 我国刑法规定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除非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已满14周岁且触犯刑法特别规定的几项罪名, 教师资格制度的意义: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一般不予刑事处罚。 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第七章教育法律救济 利于提高教师的地位;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和 教育法律救济的特点:1.以纠纷存在为基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有利于教师础;2.以受损为前提;3.以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任用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益为根本目的。 教师聘任制度的形式:1.招聘;2.续聘;3. 救济的渠道和方式主要有3种:1.诉讼渠辞聘;4.解聘。 道;2.行政渠道;3.其他渠道。 教师考核的内容:政治思想、业务水平、 教育申诉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即“德、能、勤、绩”4个申诉的30日内,作出处理。 方面。 教育申诉制度的特征:1.教师申诉制度是一第六章受教育者 项法定申诉制度;2.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 受教育者主要是学生,但是受教育者却不的权利救济制度;3.教师申诉制度是非诉讼意义一定就是学生。受教育者的范围要大于学生。 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公民受教育权的含义:1.确认了公民有受教 学生申诉制度: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育权;2.国家应当制定保护公民受教育权实现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法律并积极创造条件;3.国家在制定法律时不得可以向学生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侵犯公民的受教育权利。 申诉。

第 24 页 共 30 页

学生申诉制度的参加人:1.申诉人;2.被申诉人;3.受理机关。

教育行政复议的基本特征:1.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带有司法性质的特殊的行政行为;2.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依申请的行政行为;3.教育行政复议的对象只能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能是抽象行政行为;4.教育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只能是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包括教师、学生和其他公民、组织等),被申请人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行政机关;5.教育行政复议执行不适用调解的原则。

教育行政复议:申请人应以书面形式在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

教育行政诉讼作为教育行政法律救济手段,具有如下特点:1.主管恒定。教育行政诉讼的主管机关只属于人民法院,而不属于其他机关。2.诉讼专属。教育行政诉讼只能由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提起,不能由教育行政机关提起。3.被告举证;4.不得调解。 教育行政赔偿特征:1.侵权主体为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2.侵权损害发生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3.侵权行为源于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违法行政;4.教育行政赔偿主体是国家;5.教育行政赔偿是一种法律责任。

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由损害事实、侵权行为主体、执行职务的行为违法和因果关系4个部分组成。

第八讲 教师与其他主要教育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1机关法人,2行政主体。

教育行政机关在教师队伍管理和建设方面的主要职责是:1配置师资;2认定资格;3管理经费;4受理申诉;5考核工作;6奖惩教师;7保证教学,维护权益。

法律关系:1在教育行政法律关系中,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两者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教育性能公正机关处于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地位,而教师则处于被管理者的从属地位。2在教育民事法律关系中,双方地位平等,协商解决一切问题。 学校法律地位的主要特点:1具备相应的法人资格;2依法自主办学;3享有法人财产权;4具有公益性质。

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1任命直辖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2聘任制下的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法律意义上的学生,是指在依法成立或国家法律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并按照

有关规定并具有或取得学籍的公民。 学生的权利和义务: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源。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或助学金。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出申诉。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学生的义务包括;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教师对学生的法律关系;1在履行教师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系;2在履行教师职务过程中对学生形成的平等关系(民事法律关系)。 第九讲 教师常用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

由于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这些法规为权利救济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1诉讼渠道;2行政渠道;3其他渠道(调节渠道;仲裁渠道)。

我国《教育法》和《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申诉制度和受教育者的申诉制度即属非诉讼意义上的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在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法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师申诉的范围;第一教师认为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申诉;第二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提出申诉;第三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教师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提出申诉。 教师申诉的程序:1申诉的提出;2申诉的受理;3申诉的处理。

受教育者的申诉权来源于《教育法》的规定。 教育申诉的范围;第一受教育者对学校给与的处分不服的。第二受教育者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人身权利的。第三受教育者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合法财产权利的。第四受教育者对学校或教师侵犯其知识产权的。

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

依法向做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院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处理机关提出申诉,受理行政机关对该具体行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裁决的活动和制度。 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教育行政复议的范围;1对教育行政处罚不服定的,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的;2对教育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3对侵犯其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②作为整合法经营自主权不服的;4对不作为违法的;5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对违法设定义务不服的。6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决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定不服的。7认为行政机关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法律调整和规范;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教育行政复议的程序:1申请;2受理;3审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4决定;5执行。 性。 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

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给予法律补救,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①我国教育法制并有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诉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讼救济活动。 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教育行政诉讼的特点:1诉讼专属于管理相对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人;2主管机关只能使人民法院;3标的恒定为4、简述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哪几部? 具体教育行政行为;4被告负有举证责任;5结答: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①1980年《中案方式不适用调解。 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②1986年《中华人民教育行政诉讼的程序:1起诉;2受理;3审理;共和国义务教育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4判决;5执行。 法》;④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教育行政赔偿制度,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⑥1998年作人员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侵犯了公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⑦2002年《中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失,依照法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 律规定,有国家给予的赔偿的法律救济制度。 与教育有关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教育行政赔偿制度的特点;1行政侵权主体恒年犯罪法》。 定;2行政侵权行为特定;3行政赔偿主体唯一5、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教育行政机关);4行政赔偿程序法定。 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教育行政赔偿是因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1980年。 行政侵权行为而引起,所以教育行政赔偿只能6、“依法执教”和“以法执教”区别: 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行依法执教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内使行政管理职权时,侵犯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而引起的。 定。 我国的行政赔偿程序有非诉讼程序与诉讼程序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执教活动,两个部分组成。原则上讲,行政赔偿请求人必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 须首先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要求,现第二讲 教育法律基本知识(上) 由行政赔偿义务机关通过行政程序予以解决。 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 订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 我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 面的 2010年教师资格证教育法律法规考试章节考点规范性文件。 第一讲 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本法律素质 动的行为规范。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范性角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度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为规范。(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 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范化。 定的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

第 25 页 共 30 页

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遵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

3、教育法的体现的统治阶段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段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复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5、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教育机会平等表现三个方面:起点上(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学业成就上)。 6、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⑥奖励作用。

7、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后果。采集者退散

8、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三个类别,分别是①按照教育法律规则调整方式的不同划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规则。②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划分,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③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划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第三讲 教育法律基本知识(下)

1、判定是不是教育法律关系标准:如师生是,朋友不是。

是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2、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求: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观。

3、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少数情况下至少也应具备权利能力。

4、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为:①公民;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③国家机关;④利益共同体;⑤国家。

6、权利和义务是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构成法律关系的要素。

7、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为:①物;②行为

及其后果;③精神产品。

8、教育法律事实是教育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根据,它主要两种形态:一是教育法律事件,二是教育法律行为。

9、教育法律的本质复定着教育法律的形式。 10、列举或简述我国教育法律形式的类别:①宪法中有关教育的规定;②教育法律;③教育行政法规;④地方性教育法律;⑤教育规章;⑥国际教育条例、协议。 11、简述判断和确定教育法律的效力等级通常应遵循原则:①下位法服从上位法;②特殊法优于一般法;③后定法优于前定法;④特定程序法律优于一般程序法律;⑤被授权机关的立法等同于授权机关自己的立法。

12、9部教育法颁布7倍,目前《社会教育法》和《教育投入法》未颁布。

第四讲 教育法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法国外最早产生(或最先)奴隶社会。 2、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令的国家。 3、奠定英国教育发展基础是:1944年的《巴特勒法案》,它确立英国从高等教育,中等教育一直到继续教育的公共教育体系。 4、法国:1883年《基佐法案》。 5、日本:明治维新。

6、国外现代教育法四个特点:①教育观的法治化;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义务教育法;③教育法律关系的形成和逐步完善;④教育发达国家竞相进行新的教育立法。

7、1982年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8、判断是哪一个国家时间:20世纪80—90 ①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②1989年法国《教育指导法》;③日本1990年《终生学习振兴法》;④1992年俄罗斯《教育法》;⑤1994年美国《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

9、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钦定学堂章程》——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个教育法规,但未实施。1903年清政府颁布《秦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的建立。1906年,清政府颁行《强迫教育章程》要求广设幼学所,幼童至7岁须令入学,幼童及7岁不入学者,罪其父母。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强迫教育法令。

10、1951年10月,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规定》,这是建国后颁布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行政法规。

11、影响教育法产生与发展主要原因:①教育和法律两种社会现象职能的交互作用是推动教育

法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前提;②教育权的社会化、10、教育执法的形式:①教育行政措施;②教育国家化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③科技行政处罚;③教育行政强制执行;④教育行政救的发展是教育法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动因;④现代济。 教育普及化和大众化,现代国家法治化等也是11、原国家教委1998年3月6日颁布了《教育影响教育产生与发展的因素。 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处罚种类:P98。 第五讲 教育法与教育政策 12、教育司法:在法院内部,专门设立教育司1、教育政策具体表现形式:①党的政策文件;法专门机构有三种:①教育巡回法庭(上海长宁②国家的政策文件;③党和国家机关联合制订发区人民法院);②教育法庭(吉林四平、湖南张布的文件。 家界);③涉教案件领导小组(吉林白山市)。 2、教育政策的特点:①政策性;②可行性;③原13、所有国家机关、所有政党、所有组织、所则性;④权威性;⑤移定性。 有公民都有遵守教育法的义务,而不能仅仅认3、简述教育法与教育政策的区别:①两者的制为教育守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学定机关和程序不同;②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③校、校长、教师和学生的事。 两者调整的范围、实施的方式不同;④两者的稳14、构成教育违法行为必须具备四个条件:①教定程度不同。 育违法行为的客体;②教育违法行为的客观方4、教育法以教育政策为指导。 面;③教育违法行为的主体;④教育违法行为的第六讲 教育法的制定和实施 主观方面。 1、我国现行立法体制属于“一元多级”。 15、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根据违法作为的性2、简述立法的程序:①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质和危害程度分为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②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③教育法律案的通地;任、刑事法律责任、经济法律责任。 ④教育法律的公布。 16、根据法律解释的主体和效力不同,可分为3、享有教育法律议案、提案权的主体有:全国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 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17、依据法律解释的方法和尺度不同,可分为委员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国语法解释、逻辑、历史、系统和字面解释、扩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全充、限制。 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团或30名以上全国人大代18、简述教育法律监督的种类:①国家权力机关表等。 的监督;②行政机关的监督;③司法机关的监督;4、在我国,法律案通过的法定多数是全体代表④社会监督;⑤党的监督。 或委员的过半数,宪法的修改则需要全体代表19、权务机关的监督居于主导地位。 的2/3以上多数通过。 第七讲 教师的法律地位 5、教育执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律规定的职1、就教师的身份特征而言,教师是专业人员。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具体适用教育法律规就教师的职业特征而言,教师的职责是教育教范的专门活动。 学。 6、简述教育执法的特点:①从实施方式和活动2、教师身份的规定:公务员、雇员、公务员兼性质目的地,教育执法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以雇员三种类型(日本、法国→公立英、美公立国家名义适用教育法律的专门活动。②从执法主教师兼有公务员和雇员双重身份) 体看,教育执法是国家行政机关适用教育法律3、简述我国教师基本权利:①进行教育教学活规范的活动。③从执法依据和执法后果看,教育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②从事科学研究、执法是使用教育法律规范并产生特定法律后果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的活动。④从执法要求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中发表意见;③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机关在其权限范围内依据法定程序进行的活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④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动。⑤从执法对象看,教育执法是教育行政机关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以教育法律规范使用特定对象的活动。 假;⑤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7、教育执法的基本要求:正确、合法、及时。 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⑥参加进修或者其他8、教育执法的基本原则:①行政合法性原则;方式的培训。 ②行政合理性原则;③责任行政原则。 4、简述教师应当履行义务:①遵守宪法、法律9、行政行为有无裁量自为标准:分为羁束性行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和自由裁量性行为。 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

第 26 页 共 30 页

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③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⑤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动,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5、教师资格条件:①必须是中国公民;②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③必须具有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④必须具有教育教学能力;⑤教师的身体状况也应符合有关规定。

6、被撤销教师资格的,自撤销之日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认定教师资格。 7、教师考核的内容:①政治思想;②业务水平;③工作态度;④工作成绩。

8、教师考核的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公正性原则;③准确性原则。

第八讲 教师与其他主要教育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1、教育行政机关法律地位特征:①相对独立性;②专门性;③地域性。

2、教育行政机关属于哪类法人?机关法人(企业、机关、事业、社团共四种法人,法人是一个社会组织)

3、教师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 ①教育行政法律关系;②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4、学校是指经主管机关批评或登记注册,以实施学制系统内容阶段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它包括学制系统内以实施学历性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又包括各种实施非学历教育为主的教育机构。

5、简述学校法律地位的主要特点:①具备相应的法人资格;②依法自主办学;③享有法人财产权;④具有公益性质。

6、社会组织取得法人资格必须具备:①依法成立;②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④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7、学校只要具备《民法通则》规定的成为法人的四个条件,并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就能取得法人资格,其法人资格也同时得到主管部门的依法确认。 8、简述学校九项权利:①按照章程自主管理;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③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

或者处分;⑤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收;⑥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⑧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9、简述学校六项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③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④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⑤遵守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⑥依法接受监督。

10、教师与学校的法律关系到底属于什么关系?

有二类:①任命制下的教育行政法律关系。②聘任制下的教育民事法律关系。

11、教师聘任制的形式:①招聘;②续聘;③解聘;④辞聘。

12、简述我国现行教育基本法学生权利:①参加教育教学安排的和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或助学金。③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④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⑤法律、法规规章的其他权利。

13、国家奖学金制度及经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研究复定,自2002年起在全国普遍高校中首次设立的。

14、什么叫学位证书?是国家或国家授权的教育机构授予受教育者个人,表明其所达到相应的专业学术水平的一种凭证。

15、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这是公民的申诉权和诉讼权在学生身上的具体体现。

16、列举学生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的管理制度。 17、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①在履行教师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管理关系;②在履行教育职务过程中与学生形成的平等关系。

第九讲 教师常用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 1、教育法律救济与“救济”判断。

2、建立和完善教育法律救济制度的意义:①有

利于确保和实现宪法的公民的诉权和受救济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的,应当在知道

权;②有利于切实维护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做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3个月内起诉。 权益;③有利于监督和促进依法行政;④有利于18、教育行政赔偿制度特点:①行政侵权主体恒加强和完善教育法制建设。 定;②行政侵权行为特定;③行政赔偿主体惟一;3、教育法律救济的渠道:①诉讼渠道;②行政④行政赔偿程序法定。 渠道;③其他渠道。 19、简答教育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4、教育申诉制度具有什么特点:①申诉的主体①损害事实存在;②职务行为主体确定;③职务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当事人;②申诉的受理主行为违法;④存在必然因果关系。 体包括人民法院,也包括党的纪检委、监察部20、赔偿义务机关经过审查确认行政赔偿申请门,权力机关以及上一级行政机关等;③申诉的符合赔偿条件后,应即与请求人进行协商。双目的旨在使当事人受到损害的合法权益得到补方就赔偿问题意见达成统一后,应制作具有法救。 律效力的“赔偿协议书”,对照赔偿方式、金额、5、诉论意义的申诉三个特点:①行政诉讼申诉;履行的期限等做出规定,并在收到申请之日起②民事诉讼中的申诉;③刑事诉讼中申诉。 两个月内,依照赔偿协议书之规定给予赔偿。6、教师申诉的管辖:①隶属管辖;②地域管辖;赔偿义务机关逾期不赔偿或者请求人对赔偿数③选择管辖;④移送管辖;⑤指定管辖。 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自期间届满之日起37、教师申诉程序包括提出、受理和处理三个环个月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节。 8、教师提出申诉必须符合三个条件:①符合法 定申诉范围;②有明确的理由和请求;③以法定 形式提出。教师申诉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 9、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书的次日起30 日内,做出处理。逾期未做处理或者久拖不复 的,若申诉内容涉及人身权、财产权及其他属 于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申诉人可 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10、受教育者申诉制度的申诉人:受教育者申 诉制度的申诉人,主要包括其合法权益受到侵 略者害的学生本人及其监护人。 11、被申诉人:受教育者申诉制度中的被申诉人 一般包括受教育者所在的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 构、教师及学校工作人员。 12、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和争 议是教育行政建设的前提。 13、相对人向主管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可以自 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10日内提出法律、 法规中有规定的除处。 14、行政复议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 内做出行政复议复定,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处。 15、教育行政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 行政赔偿请求。 16、教育行政诉讼主管机关只能是人民法院。 17、关于起诉的期限,按照《行政诉讼法》的 规定:对于须经复议的行政案件,申请人不服 行政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 起15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复议机关逾 期不做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 15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

第 27 页 共 30 页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考点笔记1

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1教师职业劳动任务具有二重性(教书,育人)

1.2教师职业劳动过程的艺术创造性 艺术性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创造性是由教学内容的特点决定的。 1.3教师职业劳动作用的特殊性。

1.4教师职业劳动的实质是爱心奉献。

教师的爱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和情感基础。师爱,是教育的桥梁。

当教师的爱以尊重和信任的方式出现时,学生会获得情感上的满足,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师的爱最终的效果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走向成功,因此,可以说成功是衡量师爱效果的最终标尺。

1.5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价值

所谓价值,就是客体的某些属性对主体的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需求和满足需求关系的统一。 1.6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教师的职业劳动是继承和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的桥梁。

教师的职业劳动可以为社会造就人才。 教师的职业劳动实现了科学的再生产。 教师的职业劳动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 2、为什么说时代呼唤高尚的职业道德

2.1社会进步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首先,要继承中国传统师德中有价值的成分。 其次,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教师职业道德。

最后,适应时代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

2.2教育改革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2.3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首先,素质教育对象的变化对师德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道德品质教育是素质教育极其重要的方面。

最后,从素质教育的目标来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身心健康被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2.4生产力发展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首先,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教师职业道德拥有了比以前更加广泛和丰富的内容。

其次,发展生产力所需要的改革开放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5新技术革命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2.6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2.7社会转型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2.8社会民众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考点笔记(2)

1、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环境里应自觉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涉及理想、感情和行动多个领域。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志或行为品质。

1.1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所具有的共性表现在相对的独立性,本质的阶级性,历史的继承性,现象的一致性。

1.2所教师职业道德的共同性,是指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教师职业道德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规范和要求。所谓教师职业道德的继承性,是指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身发展的历史延续性。

1.3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教师和育人);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标准要求高);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示范性);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6教师职业道德影响广泛性和深远性。

2、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贯彻。 2.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 4. 如何认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动力功能,调节功能,评价功能。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2.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则,因为: (1)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教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2)社会主义道德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灌输,教师还必须以自己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中国古代教育事业,(3)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家孔子,在谈到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总之.时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衡量教师行为善恶的从。 最高标准. 2.3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5. 教师职业道德有哪些范畴?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的过(1) 教师的义务(2)教师的良心(3)教师的公正(4)程中,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体现在社教师的幸福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考点笔记2.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3)第三讲 教师职业的基本道德规范 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一、 依法执教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须严道德水平,加强自身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格依照宪法和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香油宪的重要内容和应有要求。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法和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承担宪法和法律规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规范和约束着教师的定的义务。法治教的基本道德要求(要遵循依职业行为。 法执教,应怎么做):1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宣传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3.1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表”重要思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发展基本原则 观。2教师要坚决拥护和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在集体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3教师要认真贯彻主义原则指导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4教师要知法、懂法、守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师职业道德是法、自觉增强法律意识。 职业道德的一种,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就二、廉洁从教是指教师在从教过程中,要正确应当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处理事业与利益的关系,不利用自己的特殊地方面的反映,是与教师职业特点相符合的。 位谋取私利,做到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廉洁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忠从教的基本道德要求:1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发扬奉献精神;3不利于职务之便牟取私利;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教师必须忠4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三团结协作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正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作用,决定了教确处理与其他教师,学校领导以及有关人员之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间的关系,做到互相尊重、团结一致、密切配3.2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构成要素 合,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献身教育(要有事业心,团结协作的基本道德要求;1关心集体,服从领责任感,有公而忘私的高尚品格) 导;2谦虚谨慎,尊重同志;3相互学习,相互3.3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帮助;4积极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社会教师职业四、尊重家长是教师在处理与教师家长之间关道德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系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尊重家长的基本道德要求;1主动加强与家长的魂和核心。 联系;2尊重家长,不挫伤家长的感情;3加强……………………………是贯穿教师职业道德沟通,密切配合;4保持与家长在教育要求和教的一根红线。 育方法上的一致;5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综上所述,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正确体现家长;6教师要防止与家长交往的庸俗化。 了教师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关系,它是2、廉洁从教 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影响和制约着其他一系廉洁从教规范确立的依据

第 28 页 共 30 页

廉洁从教是由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我国教育事业的性质决定的。

廉洁从教是教师奉献精神的具体体现。

廉洁从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3团结协作规范确立依据

团结协作是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上的具体表现。

团结协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团结协作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客观条件。 团结协作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4尊重家长规范确立的依据

这是由教师与家长之间关系的特点所决定的。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是通过学生来建立的;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建立在共同目的之上;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上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尊重家长是为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成长环境的需要。

尊重家长是化解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矛盾,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重要途径。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考点笔记(4)一、爱岗敬业是指教师要忠诚和献身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爱岗敬业的基本道德要求:1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3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4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和言论。

二、热爱学生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教是与学生的关系,时时处处关系学生,爱护学生。

热爱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1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搞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2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指导;3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三、严谨治学是指教师在学习、钻研业务过程中,要严肃谨慎、一丝不苟。

严谨治学的基本道德要求:1树立优良的学风,不断学习新知识;2刻苦钻研业务;3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四、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做出表率,从而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为人师表的基本道德要求;1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讲礼貌;2严以律己,作风正派;

3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五、锐意创新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勇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创造新经验;既广泛传承前人知识,由善于提炼与吸纳新内容,做到推陈出新。

锐意创新的基本道德要求(教师怎样才能做到锐意创新):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2努力丰富自己的创造力;3积极研究和探索前沿科学;4博采兼纳相关知识。 1.2爱岗敬业规范确立的依据

爱岗敬业是祖国和人民对教师提出的根本要求。

爱岗敬业是教师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和承担使命的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爱岗敬业是教师人生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 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其他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

2.1热爱学生规范确立的依据

热爱学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

热爱学生是教师忠诚于教育事业的重要表现 热爱学生是推动教师热爱本职工作的力量源泉。

3.1严谨治学规范确立的依据

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内在的客观要求 严谨治学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4.1为人师表规范确立的依据 教师为什么要为人师表?

(1)为人师表是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对教师整体素质和行为取向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2)为人师表是由我国的教育的任务决定的.(3)为人师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实际需要. 为人师表的基本道德要求: (1)教师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讲礼貌,(2)严于律己,作风正派(3)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4.2为人师表的基本道德要求 5.1锐意创新规范确立的依据

锐意创新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迫切需要,锐意创新是由教与学过程中的矛盾决定的。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职业道德考点笔记(5)

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

1.1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是教师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道德品质体现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因此,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对象最终落实到教师的行为上。

1.2在教师的道德实践中,动机和效果的关系一般表现为四种:好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坏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好的动机产生坏的效果,

坏的动机产生好的效果。 谈不上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意志、信念,也不1.3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根本依据是动机与效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果的辨证统一。 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情感包括1.4凡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教师行为,就被以下几方面内容,职业正义感,职业责任感,认为是善的,凡是偏离或违背了统治阶级利益职业义务感,职业良心感,职业荣誉感职业幸的教师行为,就被认为是恶的。所以教师职业福感。 道德的评价标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通过教磨练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体现出来。 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只有形成坚定的职社会主义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标准反映业道德信念,人们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和意了无产阶级的整体要求,代表了无产阶级的阶志才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人们的职业道德行级利益。 为才会坚定性。 评价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就是看他在教育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践中是否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实际上是无2.4教师的职业实践是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根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体本途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人们的正现,其他道德规范都贯彻了这一基本原则。 确认识从社会实践中来。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即忠于人民的教育2.5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如何有效事业是评价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标准,而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如爱护学生,诲人不倦,(1)坚持知行统一(2)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3)努勤奋钻研,治学严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力做到慎独(4)学习先进人物 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等,是评价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法:1要有强烈的事业心是前提和基础;的具体标准。 2要对学生有满腔的爱,是崇高职业情感的集中1.5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方式 体现;3加强理论学习;4注重内省和慎独;5(1)社会舆论。指导教师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外在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精神力量。(2)内心信念,有三个组成部分,首3、什么叫慎独? 先是道德认识,其次道德情感,最后是道德意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能自志。(3)传统习惯。 觉遵守道德规则,不做任何对国家.对社会,对他1.6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作用 人不道德的事情. 教师职业道德评价规定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指 向。 4、列举中小学教师必须养成的职业道德习惯。教师职业道德评价影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选P目录 择。 答:一是热情主动;二是端庄大方;三是规范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得体;四是宽容公正;五是沟通合作;六是双2.1所谓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特指教师在职业赢思维;七是关注细节;八是不断更新。 活动中按照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进行 3、教师形象的塑造应从哪些方面入手?P84 自我锻炼和自我改造以及所形成的道德品质和 答:从仪表、举止、语言、礼仪四方面入手。 所达到的道德境界。 4、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2.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个别差异。P106 2.3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 答:对因材施教有正确恰当的理解;公正的前(1)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2)掌握正确的职业提是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教育教道德知识(3)陶冶真诚职业道德情咸(4)磨练坚强学工作中,尽量缩小由社会不公正给学生带来的职业道德意志.(5)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6)的差异;辨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绝对化;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要考虑不同的动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职业道德理想与职机与原因进行处理。

业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要实现职业道德理想, 5、教师在与家长交往中如何保持正确的合作就必须正确对待职业选拔问题。 态度?P122 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学习和掌握教师职 答:谦虚和蔼;尊重理解;一视同仁。 业道德知识,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首要环节 6、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在宽容问题上正和最初阶段,没有对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就确对待自己。P104-105

第 29 页 共 30 页

答:理解学生;宽容学生;正确对待自己。 7、在日常生活中,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细节有哪些?(写六条即可)P131

答:理解别人;注意小节;信守诺言;阐明期望;诚恳正直;勇于道歉。

8、简述教师形象塑造的几个维度。P84

答:第一,角色定位;第二,注意首轮效应。 9、简述教师道德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的重要作用。《教师道德教育论》P37

答:教师道德教育一方面对教育劳动的对象及社会具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也有重要作用。

教师道德教育能使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深刻理解教师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心;能促进教师改善劳动态度,敬业精神,形成良好的教风;能提高教师的行为选择能力和心理素质;能促进教师努力钻研业务,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业务素质。 10、简述教师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体系。《教师道德教育论》P111

答:基本内容: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风气;教师职业人格。

规范体系:由基本原则、主要规范和主要范畴等构成。

11、什么是教师职业作风?人民教师应该树立哪些优良职业作风?P6

答:教师在自身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

第一,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第二,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第三,忠诚坦白,平等待人;第四,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12、优秀教师的人格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道德教育论》P213 答:⑴从事教育工作的使命感;⑵稳定而持久的职业动力;⑶对工作的事业心与上进心;⑷获取成就的动机与欲望;⑸求知的欲望与兴趣;⑹良好的性格特征;⑺对教育教学具有高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能力。

13、简述教师自我更新的主要内容。P150 答:⑴身体:适当运动和营养保持健康;⑵精神:荡涤心灵尘埃;⑶心智:不要停止自我教育;⑷社会情感:历练待人处事之道。

14、什么是教师德性?它有哪些表现?《教师道德教育论》P28

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的内在精神品质,它既是教师人格特征化的品德,也是教师教育实践性凝聚而成的品

质。

表现在:⑴教师德行是一种能使教师个人担负起其教师角色的品质,即实现教师之特殊性目的的品质,是教师能充分实现其教育前能的品质;⑵还表现为,教师的道德意志在履行教育教学责任和义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力量;⑶在教师对为师之道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内在的、运用自如的教育行为准则。 15、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P5

答:有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荣誉八大因素构成。

16、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存在哪些误区?P122 答:⑴利用家长;⑵排斥家长;⑶教师一言谈;⑷向家长推卸责任。

17、教师理解学生表现在哪些方面?(写六条即可)P104 答:⑴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心态;⑵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决定班级的活动;⑶选择班干部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公开唱票;⑷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⑸给学生机会,给教师提意见;⑹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 18、什么是教学姿态?它有哪些要求?P141 答: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表情、手势和身势。 要求有四:站态要有安定感和力度,这样有利于学生提高情绪,振作精神,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教师适当变化站姿;要有优美的手势正确地表达感情,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面部表情要丰富,但不做作,要善于运用喜、怒、哀、乐、恨、怨、叹等表情;要用普通话教学,力求发音准确、语调流畅、抑扬顿挫。 19、优秀教师有哪些主要特征?P159

答:主要特征:表现出热情;了解并跟上你专业领域的变化;搞好组织卫生;积极地讲授;展现一种好的态度;建立一种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指定好教学步骤;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明确传达信息的能力;有效的提问能力。

20、办公室里不受欢迎的行为有哪些?(写六条即可)P133-134

答:拒绝帮助同事;在办公室里比家里还懒;热衷于探听家事;只\进\不\出\;越级\控诉\;有好事儿不通报;进出不相互告知;常和一人\咬耳朵\。

21、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现实意义。《教师道德教育论》P105

答:教师专业化意味着教师将赋予更多的自由;意味着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知识要求;意味着教师必须掌握熟练的教育教学技能;意味

着教师职业将成为一种终身发展的职业;意味⑶用目光给予信号,控制学生分心;⑷提问和课着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 堂讨论时,对不同的情形采取不同的目光交流; 22、简述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P1-2 ⑸用目光制止学生的嬉笑打闹。 答: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 28、看名片的要点有哪些?P96 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 答:⑴名片是否经过涂改;⑵是否印有住宅电和。其内涵从三方面理解: 话;⑶是否头衔林立;⑷座机号是否国家和地区 第一,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是一个的号码。 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之 29、列举富有积极心态的细节行为表现(写出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都是人与人的关系,六条即可)。P76 而只要有人与人的关系的地方,就必须有道德; 答:⑴昂首走路;⑵恰到好处地有力握手;⑶姿 第二,同其他职业行为规范一样,教师的行为态要不失身份;⑷坐在前排;⑸比别人早到单位;规范也可分为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两种; ⑹表现出豪迈的一面. 第三,从教师的行为方式看,教师的行为活动 的职业意义与道德意义是交织在一起的,或者 说,教师的\做事\与\做人\、教书与育人是联系 在一起的。

23、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哪些方面?P3-4 答:⑴教师的人格、品质、德操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奠基的作用;⑵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学业的发展起着催化的和激励作用;⑶教师文明的言谈举止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修正的作用;⑷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完善的作用。 24. 教师与同事相处要注意哪些细节?P132 答:⑴自我欣赏要有限度;⑵孤独的人,不能满足于管好自己的\三分三\;⑶真实的对待别人;⑷让体态和眼神说出你的秘密;⑸要有包容和宽容的心态。

25、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体现在哪里?P106 答:⑴不要用高高在上的眼光看待学生;⑵和小学生交流,交谈时要蹲下来保持平等;⑶要求学生作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作到,不凌驾于学生之上;⑷不以个人的权威或职业地位掩饰自己,不带假面具;⑸理解教学相长的含义,具有向学生学习的意识和行为表现。

26、教师以情感人,乐于帮助学生的细节要求有哪些?P77 答:⑴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生动,有幽默感;⑵在讲课的过程中,真诚流露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⑶会多介绍一些课本中没有的事情或问题,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自我;⑷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⑸学生有疑惑时,主动询问,热情解答。 27、教师课堂教学的目光分配应注意哪些问题?P142 答:⑴正确选择目光投放点:应放在倒数二三排的位置;⑵加强目光巡视,消除\教学死角\;

第 30 页 共 30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em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