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5地理学史部分

更新时间:2024-04-01 19: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00-05地理学史部分

明代边防史地撰述的勃兴. 向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2000,1,137-143 从图象典藏看文化地理.常凤香等.文史杂志,2000,6,26-27 山西清代地理学初探。高策.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2),40-44,51 明清山西人在治黄中的伟业。杨小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2),36-39 人类认识大地形状三部曲. 李啸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5),44-48 竺可桢科学观初探。刘国华等.科学学研究*,2000,18(1),104-109 郑和下西洋对东南亚的影响.廖楚强.郑和研究,2000,1,2-5 论郑和的航海观.王鉴清.郑和研究,2000,1,11-13

试论民国时期的灾荒.曹峻.民国档案.2000,3,54-57,111

徐霞客的乐观性格和健康体质.郑祖安.史林,2000,3,68-72,98 敦煌悬泉里程碑简地理考述.郝树声.敦煌研究,2000,3,102-107

天人感应的灾异观与中国古代救灾措施.孙湘云.中国典籍与文化, 2000,3,38-43 略论民国时期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吴文涛等.北京社会科学家*, 2000,3,59-67,91 地理学思想史研究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毛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3,233-238

〖体国经野〗--试述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 唐哓峰.二十一世纪(港)*,2000,60期,82-91

论鲁迅的地质学研究. 刘为民.科学,2000,52(5),30-33

1999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 卫家雄.中国史研究动态,2000,9,2-8

重新认识先秦地理学的成就—兼论中国地理学的发展史上一次大断裂. 孙关龙.中国科技史学会第6届代表大会论文,2000年8月

植物与中国地名的变迁. 华林甫.中华读书报,2000年9月30日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述. 华林甫.光明日报,2000年11月19日 台湾—明代中国的海防要地.传瑛.光明日报,2000年9月1日 甘英出使大秦路线新探. 杨共乐.光明日报,2000年10月13日 明代传入中国的世界地图. 周全华.光明日报,2000年10月20日 施雅风等.竺可桢和西部地区开发。科学时报,2000年5月15日

竺可桢与科学文明—竺可桢诞辰110周年。本刊.科学时报,2000年4月18日 从古地图看台湾. 贺维.中国文物报,2000年3月26日

慕维廉与中文版西方地理学百科全书《地理全志》.邹振环.复旦学报(社科),2000,3,51-59

明清以来山西水资源匮乏及水案初步研究.行 龙.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0,17(6),31-34 近400年来北极地区和中国气温变化的研究.陈玲等.地理研究,2000,19(4),344-350 徐霞客对我国丹霞地貌旅行考察的贡献.杨载田.地理研究,2000,19(4),429-436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补遗以院藏方志为例,卢雪燕,故宫学术季刊,2000,18(2),117-158 西部地理议。陈瑞平.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18期

西部建设要《三因》制宜。陈瑞平.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14期

-------------------------------------------------------------------------------------------------------------------- 深切怀念黄秉维先生,郑 度等,地理研究,2001,20(1),1-4 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瞻. 郑 度.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1),10-14

地学系统思维:新世纪地球科学思维的基本走向,白屯,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11),32-36

近现代地壳演化思想的历史回顾,段联合,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23(6),61-67 《徐霞客游记》的史学价值,黄 坤,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33(6),34-41

中国传统地名学对朝鲜--朝国半岛的影响,华林甫,中国文化研究,2001,4,170-177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张晓虹,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11,15-18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概述,华林甫,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9,11-18 北京历史灾荒的研究价值,于德源,北京社会科学,2001,4,42-47

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理论的奠基者:侯仁之院士--为恭贺吾师侯仁之先生九十华诞而作,

朱士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4-5

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重大贡献, 尹钧科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6-8

传承科学思想、推动学术创新--庆贺导师侯仁之先生九十华诞, 王 钧,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9-11 略论早期中国地理观念的起源, 梅莉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1,16(4), 12-18 1511年北京霸县地震研究,贺树德,北京社会科学,2001,4,48-52

试论影响近代北京城市转型的因素,郑 忠,北京社会科学,2001,3,86-93 清代北京城市地图研究的总结与思考,朱竟梅,北京社会科学,2001,3,77-85

我国古地图的绘制. 丁传礼.测绘通报,2001,1,41-43

元朝水利机构的建置及其成就评价. 王培华.史学集刊,2001,1,28-33

明清西安城引水及河流上源环境保护史略. 王元林.人文杂志,2001,1,121-127

早稻田大学所藏《西域水道记》修订本,周振鹤,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1,86-95 民国时期的灾害研究,杨 琪,社会科学辑刊,2001,2,128-133

清代前期关于福建台湾海防地理形势的认识,史学月刊,2001,2,44-48 20世纪上半叶藏区地理研究述评,王启龙等,西藏研究王宏斌,,2001,2,68-84

高原气象科学的起步与发展--西藏气象事业50年,王元红,中国西藏,2001,4,28-31 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影响,卢炎,内蒙古师大学报(社科),2001,30(2),11-14 清浊分流:环境变迁与清代大清河下游治水特点,王建革,清史研究,2001,2,33-42 碑石所见清代后期陕南地区的水利问题与自然灾害,张建民,清史研究,2001,2,43-55 关于西部地区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建议,齐让等,科学学研究,2001,19(2),52-56 陈传康的学术生命途径和学术树,吴必虎,地理学报,2001,56(5),622-630

徐霞客对西南民族地区农业考察的贡献--纪念徐霞客逝世350周年,杨载田等,中国农史,2001,20(3),62-68

看图史志续--早年欧洲所知道的中国,袁尚贤,科学月刊(台)*,2001,32(8),696-699 杨磊光对中国测绘事业的贡献,李钟俊,云南文史丛刊*,2001,1,93-96

史念海教授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杰出贡献,王双怀,史学史研究*,2001,3,1-10 史念海先生生平简介,本 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2),1-2 徐霞客与明末鸡足山,朱惠荣,学术探索*,2001,2,48-52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地理学期刊的区域分布特征,张银玲,西北大学学报(社科)2001,31(5),448-452

胡焕庸大师对发展中国地理学的贡献,吴传钧,人文地理,2001,16(5),1-4

活化构造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纪念地洼学创立45周年并贺陈国达院士90华诞,钟可元等,科学时报,

2001年10月25日

庆祝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成立50周年(专版),本刊,科学时报,2001年12月24日 台湾环境保育与水土保持观感,施雅风,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10期

难忘的《里约2000年》--第三十一届国际地质大会杂感. 刘东生.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4期

回眸二十世纪大气科学. 黄荣辉等.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5期

12月16日为了忘却的纪念--海原大地震80周年祭日思考.金磊.科学新闻周刊,2000年50期 中国古代的边疆与边疆政策. 马大正.光明日报,2001年2月13日 史念海与中国历史地理学,辛德勇,光明日报,2001年8月28 中国地质学会简介. 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1月18日 中国测绘学会简介. 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1月18日 中国地理学会简介,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3月29日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简介,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11月15日 中国水利学会简介,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8月30日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6月7日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简介,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7,12 中国古地图之最,彭湛泽,大众科技报,2001年12月9日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简介,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12月6日 《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读后,劳 虎,中国文物报,2002年1月2日 汉唐两代对西部的开发,李清凌,历史教育*,2001,12,47-49

徐霞客《浙江游日记》所涉的民情风俗,吕洪年,浙江大学学报(哲社)*,2001,31(4),83-88 清代西北边疆史地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牛海桢,兰州大学学报(哲社)*,2001,29(4),43-49 当代中国三次西部开发历史比较,孙泽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40(3),32-37

中国古代国际地位的历史转折--郑和下西洋意义新探,林友华,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1,103-108 左宗棠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与深远影响,彭大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30(1),46-57 从建国后两次西部建设高潮看西部大开发,王克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30(1),92-98

刘师培的地理学,陈 奇,贵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1,3,44-48 新中国的建筑(附图), 吴焕加, 科学中国人, 2001,12, 10-13 如果郑和航海到欧洲?,宋正海,科学中国人,2001,8,29-33

20世纪早期西北开发的兴起及地学工作者的贡献,张九辰,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 2001,30(2),174-180

----------------------------------------------------------------------------- 元代东传回回地理学考述,马建春,回族研究,2002,1,14-19

徐霞客与纳西土司木增的非常之交,耕 勤,人物,2002,2,135-142

20世纪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成就,华林甫,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2002,34(1),116-123 中国土地学会简介,本 刊,大众科技报,2002年1月31日

近50年我国北方地区旱涝的时空变化,余卫红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37(6),838-842 辛巳年的启示--纪念徐霞客逝世360周年,艾 若,炎黄春秋,2002,1,64-66

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日本的《海图国志》时代, 李存朴, 安徽史学, 2002,2, 32-35 论秦汉至明清时期的西部政策, 李绍强, 齐鲁学刊, 2002,2, 121-127

美国的西进运动及其西部开发模式, 张小路, 社会科学战线, 2002,2, 134-140 英国专家:郑和最先环绕地球发现新大陆, 本 刊, 参考消息, 2002年3月11日 状元罗洪先与《广舆图》, 刘新光等, 文史知识, 2002,3, 26-34

中国人发现美洲大陆--论郑和下西洋, 本 刊, 北京日报, 2002年3月19日 今天郑和“发现”美洲?本 刊, 文汇读书周报, 2002年3月15日

徐继畲:最早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人物之一,郭锦华,北京日报,2002年5月20日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继承传统面向世界--葛剑雄教育访谈,葛剑雄等,学术月刊,2002,4,101-108

魂梦相萦黄土情--记“泰勒环境奖”获得者刘东省院士, 杨雪梅,新华月报, 2002,6, 100-101, 华盛顿的的一幅中国人肖像--徐继畲, 郭锦华, 文史知识, 2002,6, 87-90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 葛剑雄等, 历史研究, 2002,3, 145-165 民国最有科学成就的中央地质调查所, 李学通, 炎黄春秋, 2002,6, 58-61

论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环境变迁”思想, 邓 辉,北京大学学报(社科), 2002,39(3), 136-142

论“风水学说”对客家土楼的影响, 程爱勤, 广西民族学院(社科), 2002,24(3), 76-82 夏季的地球, 李 元, 科学时报, 2002年6月2日

50年不变黄土情, 本 刊, 科学时报, 2002年5月30日 大气科学百年回顾, 黄荣辉, 科学, 2002,54(4), 11-14

英国学者的新发现为研究和纪念郑和航海活动增加了亮点, 郑 明, 郑和研究, 2002,1, 36-40

关于郑和下西洋随行人员事迹, (日)松浦章, 郑和研究, 2002,1, 52-61 我对郑和环球航行新说的看法, 朱鉴秋, 郑和研究, 2002,1, 37-38

浅论宝船尺度及其他--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杨 斌, 郑和研究, 2002,1, 34-36 江泽民论郑和下西洋及时代精神, 时 平, 郑和研究, 2002,1, 1-3

英国学者最新研究成果:郑和发现新大陆比哥伦布早72年, 人 仄, 郑和研究, 2002,1, 8-8 徐霞客《黔游日记》中的桥文化, 娄 清, 贵州文史丛刊, 2002,3, 61-63 利玛窦的《坤舆万国全图》, 庞 鸥, 文汇读书周报, 2002年7月5日

中国五大地质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伯声, 王 战, 光明日报, 2002年8月6日

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所载汉代气象资料, 蔡万进, 历史研究, 2002,4, 177-179 西汉时期气候状况的历史学再考察, 陈业新, 历史研究, 2002,4, 76-95

郑和是否环绕地球航行并发现新大陆, (加拿大)郑海麟, 文史知识, 2002,8, 4-10, 《禹贡》“黑水”地望研究综述, 魏幼红,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2,9, 13-1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记著名地理学家李旭旦, 曹连观等, 光明日报, 2002年10月11日

80岁既古老又年轻--写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之际, 浦庆余等, 科技日报, 2002年9月24日

一代宗师竺可桢, 高志林, 文史精华, 2002,11, 45-50 左宗棠与西北水利, 魏 静, 丝绸之路*, 2002,8, 54-55

我国的地质学开山大师--翁文灏, 刘昭民, 科学月刊(台)*, 2002,33(1), 66-71 台湾抵制学开山大师--马廷英, 刘昭民, 科学月刊(台)*, 2002,33(8), 700-705 中国古村、古城的仿生学布局, 于希贤, 寻根*, 2002,3, 30-35

云南气象事业的奠基人--陈一得, 夏强疆等, 云南文史*, 2002,1, 65-66 韩国所见《两仪玄览图》, 杨雨蕾, 文献, 2002,4, 273-280

中国古代地名学理论的初步探讨, 华林甫, 史学理论研究, 2002,4, 59-72

论历史地理学对推动我国古代都城与城市研究的意义和作用, 朱士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 2002,32(5), 537-540

大禹治水地域与作用探论, 杨善群, 学术月刊, 2002,10, 46-52 还地理学一份人情, 唐晓峰, 读书, 2002,11, 59-64

论我国文化地理学的前沿走向, 江金波等, 人文地理, 2002,17(5), 49-54 刘东生院士:一生与黄土的缘分, 余 玮, 人物, 2002,10, 5-14

我国历代上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 王双怀, 新华文摘, 2002,10, 59-61 南极冰原的科学话题, 张向冰等, 新华月报, 2002,10, 102-103

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成就和意义, 于希贤, 科学新闻, 2002年20期

中国地学会与辛亥革命, 卢开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科), 2002,24(6), 102-105 情系京都--中国史地学先驱侯仁之, 吴志菲, 人物, 2002,11, 67-77 我国的水文地质科学应重视和发展, 林学钰等, 科学新闻, 2002年21期

“来龙去脉”与古代对居住环境的认识--“风水学”, 戴吾三, 科学时报(周末), 2002年11月24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诸葛亮的气象知识, 戴吾三, 科学时报(周末), 2002年12月8日

杨守敬与《水经注疏》的命运, 王平, 中华读书报, 2002年11月20日

从利玛窦到韦伯:走向东方学化的汉学研究, 韩水仙,中华读书报, 2002年11月27日 求实、严谨、创新--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邹逸麟教授访谈录, 邹逸麟等, 历史教学问题*,

2002,2, 23-27

哥伦布发现美洲与海洋地理科学, 吴长春, 历史教学*, 2002,10, 21-24

两《汉书》“五行志”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与认识, 陈业新, 史学史研究*, 2002,3, 43-48 国图所藏李朝朝鲜后期的圆形地图研究, 徐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17(4), 146-151 徐霞客万里游行迹考辨, 朱惠荣,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2,17(4), 103-114 左宗棠与西部经济开发, 张立真, 社会科学辑刊, 2002,6, 121-125 利玛窦的著作, 张西平, 文史知识, 2002,12, 21-28

晚明思想旋涡中的利玛窦, 邓志峰, 文史知识, 2002,12, 4-12

“沧海桑田”与古代对海陆变迁的认识, 戴吾三, 科学时报(周末), 2002年12月15日

古地理学寻求“新突破”--第197次香山科学会议探讨“多信息的古地理重建”, 本刊, 科学时报, 2002年12月13日

段义孚:当代人本主义地理学的旗手, 唐晓峰, 中华读书报, 2002年12月25日

元代地图的一个谱系--关于李择民图系地图的探讨,朱敬译,国际汉学,2002年第7辑,386-399 ------------------------------------------------------------------------------------------------------------------- 追溯昔日身影发扬郑和精神, 陈达生, 参考消息, 2003年1月7日

郑和英灵、再现马六甲--转载香港《亚洲周刊》, 本刊, 参考消息, 2003年1月7日 《山海经》昆仑丘解读, 冯广宏, 文史杂志, 2003,1, 21-27 魏晋南北朝的私撰地志, 胡宝国, 文史知识, 2003,1, 4-12

100万年气候史的“记忆库”, 陈红梅编译, 科学世界, 2003,1, 33-41

2001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毛双民,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3,1, 2-10

初步解读英国学者孟席斯新论:郑和首先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 刘达材, 回族研究,

2003,1, 38-40

对郑和的专题研究诸多篇论文, 本刊, 回族研究, 2003,1, 1-120

愚公的误会--走出认识地球的误区, 陶士龙, 科学中国人, 2003,1, 36-37 徐霞客的不幸, 陶士龙, 科学中国人, 2003,2, 38-39

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陆大道, 地理学报, 2003,58(1), 3-8 中国生态史学的进步及其意义, 王子今, 历史研究, 2003,1, 98-108 我国地学研究优势及新的理论体系建立, 郑剑东, 科学新闻, 2003年2期 说“风水”, 游修龄, 科学时报, 2003年1月24日

郑和下西洋和明清海禁政策, 本刊, 中华读书报, 2003年1月29日

“中国人最早发现美洲”:史实还是假说, 本刊, 中华读书报, 2003年1月29日 哥伦布在美洲发现中国菜了吗, Wayne.E.Yang, 文汇读书周报, 2003年1月17日 郑和最先发现美洲--新大陆发现者再起争端, 金人, 北京晨报, 2003年2月27日

郑和先发现美洲--西方学者潜心研究得出惊人结论, 李永敬, 北京晨报, 2003年1月17日 重视地学教育未来, 本刊, 光明日报, 2003年2月20日

《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评介, 关树栋,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3,1, 31-32

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 陈君静,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3,2, 23-29 论晚清西方地质学的输入及影响, 周其厚, 齐鲁学刊, 2003,2, 21-24

竺可桢:中国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先驱, 孙成晟,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3,1, 35-42

清代边疆史地学者对传统学术的认识--以龚自珍、魏源、姚莹为个案, 章永俊, 中州学刊, 2003,2, 107-110

罗布波之鹰--记著名生态环境研究专家夏训诚, 朱延庆, 名人传记, 2003,3, 4-11 大地构造学说浅析, 止戈, 科学新闻, 2003年5期

哥伦布的假海图, 本刊, 三联生活周刊, 2003年9期, 67-67

中国地理学:让人欣喜让人忧, 刘茂胜, 科学时报, 2003年3月4日

下大西洋、还是大话西游--有关郑和发现美洲的误写与正读, 郑培凯, 参考消息,

2003年3月3日

寻找郑和船队的后裔--东非海岸到处是中国瓷器, 本刊, 环球时报, 2003年3月5日 顾颉刚先生与中国历史地理学, 辛德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2003年5月20日 20世纪清代灾荒史研究述评, 朱浒, 清史研究, 2003,2, 104-119 李冰治水地讨论之我见, 冯广宏, 文史杂志, 2003,3, 51-51

郑和航海专题探讨(中国人发现美洲大陆专题探讨), 本刊, 郑和研究, 2003年专刊 西部交通的历史考察, 张波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18(1), 45-56 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国地图考释, 华林甫, 历史研究, 2003,2, 66-77 走出地理学困境考自信自强, 任美锷, 光明日报, 2003年4月18日 地理学的价值怎样体现, 山峰, 光明日报, 2003年4月18日

管窥历史的弯曲与折痕--读李德清《中国历史地名避讳考》, 王培军, 文汇读书周报,

2003年5月23日

中国近代地质学家群体研究, 张九辰,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3,25(3), 72-78

英藏清军镇压早期太平天国地图考释, 华林甫, 中国近代史(人大资料), 2003,6, 3-14 1736-1999年西安与哈汉中地区年冬季平均气温序列重建, 郑景云等, 地理研究,

2003,22(3), 343-348

管窥明清时期郑州水患, 张文安等, 中州今古, 2003,3, 18-20

地震はぃつ起ゐのか--大森房吉(1868-1923)と“気象学的地震学”, (日)金·凡性,

(日)科学史研究, 2003年42卷(春), 11-19

李四光:打破“洋神话”的地质科学家, 罗元生, 名人传记, 2003,6, 12-18 马可·波罗是不是一个骗子?本刊, 北京日报, 2003年6月24日 浅析中国古代方志中的地图, 苏品红, 文献, 2030,3, 267-284 关于郑和研究的再思考, 万明,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3,7, 8-15

郑和下西洋葡萄牙史料之分析, (澳门)金国平等, 史学理论研究, 2003,3, 47-60 21世纪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若干思考, 葛全胜等, 地理研究, 2003,22(4), 406-415 葡萄牙史料中所见郑和下西洋史实述略, (澳门)金国平等, 郑和研究, 2003,1, 14-15 西方文献中所见中国式帆船龙骨及郑和宝船桅杆资料, (澳门)金国平等, 郑和研究,

2003,1, 33-35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郑培凯观点之我见--有关郑和发现美洲的误写与正读, 王民同, 郑和研究, 2003,1, 13-13

《海交史研究》与郑和下西洋研究, 李玉昆, 郑和研究, 2003,1, 52-55 丁文江と竺可楨:中国近代地理科学成立過程, (日)駒井正一,

(日)金沢大学文学部論集·史学·考古·地理学篇20, 2003年3月, 1-31

论中国古代以广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曾昭璇等,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18(2), 66-77

西北大学校园隋唐清明渠遗迹的地学考证, 滕志宏,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 2003,33(3), 307-310

利玛窦世界地图东传日本述略, 江静, 中华读书报, 2003年7月2日

东晋和尚法显漂到美洲--比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早了1000多年, 旭迪, 环球时报,

2003年7月7日

心系郑和情--读徐克明主编的《郑和丛书》, 时平, 郑和研究, 2003,1, 56-57 利玛窦世界地图在日本, 江静, 浙江大学学报(社科), 2003,33(5), 47-54

雨雪风霜忆春秋--新中国气象事业半个世纪历程回顾, 本刊, 大众科技报,2003年8月17日

台湾故宫“史馆档”与《清史稿·灾异志》, 钞晓鸿, 清史研究, 2003,3, 107-113

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科技创新--科技地理史与科技地理学核心问题试探, 朱亚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3,20(5), 61-66 一幅利玛窦东亚地图, 龚缨晏等, 文史知识, 2003,10, 71-76

陇古文化研究的奇葩--读《天水放马滩木版地图研究》, 刘治立,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03,18(3), 155-156

论清道、咸时期的西北史地研究, 贾建飞, 史林, 2003,4, 66-70 “中国”的与“东南亚”的郑和, 曾铃, 光明日报, 2003年9月9日 关于郑和的几点猜想, 朱苏进, 作家文摘, 2003年9月9日

人地互动,古今相联--评《中国历史地理学》, 王建航, 历史教学问题*, 2003,4, 65-66 中国古代的地理考察及其著述, 张伟然, 文史知识, 2003,11,88-94页

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连载), 王渝生, 大众科技报, 2003年10月30日;11月6日 《国家地理》与科学普及, 李元, 科学时报, 2003年11月28日

中国近代地质学学术建制研究, 张九辰,科学学研究, 2003,21(6),596-602 新解《山海经》, 安京, 文史知识, 2003,12,117-120

中西大地地形状学说考:兼谈“地球”一词进入汉语的历程, 罗其精,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 2003,2,115-119

我们的父亲黄秉维--地理学家, 黄以平等, 科学新闻, 2003年23期

黄秉维:中国现代地理学家的开拓者, 郑度等, 科学新闻, 2003年23期 抗战烽火中的《地理教学》,徐象平等,西北大学学报(自然),2003,33(6),741-743 新地球观--近百年复杂巨系统地球观的形成和发展, 宋正海,科学新闻, 2003年5期

学会在地质学近代化中的作用-对中英地质学会的比较,张九辰,地质学史论丛*,(年代不详),361-367页

新解《山海经》, 安京, 文史知识, 2003,12,117-120

中西大地地形状学说考:兼谈“地球”一词进入汉语的历程, 罗其精,

吉首大学学报(社科)*, 2003,2,115-119

宋代地图缘何空前繁荣, 王树连, 中国测绘*, 2003年22-24页

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与历史源流, 辛元欧, 上海造船*, 2003,2,58-64

中西大地形状学说考--兼谈“地球”一词进入汉语的历程, 罗其精, 吉首大学学报(社)*, 2003,24(2),115-119 留学生与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体制化初探, 张培富等, 山西大学学报(社)*, 2003,26(5),100-104 ------------------------------------------------------------------------------------------------------------------------------------- 郑和下西洋, 龙村倪, 科学月刊(台), 2004,2,104-105 郑和航海图导读, 龙村倪, 科学月刊(台), 2004,2,106-113 航海与季风, 徐胜一, 科学月刊(台), 2004,2,120-127

新版世界地图引发的争议, 葛剑雄, 文汇读书周报, 2004年2月6日 战后中西人文地理学比较研究, 千庆兰等, 人文地理, 2004,19(1),22-26 论松筠与晚清西北史地学的兴起, 贾建飞,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4,14(1),96-101 盖亚假说和地球表层研究, 丁贤法等, 自然杂志, 2004,26(3),173-176 洪大容地转说之学术渊源, 陈辉等,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26(3),71-77 彩绘本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之谜, 龚缨7晏, 文史知识, 2004,6,100-104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版--7月11日首航日, 本刊, 郑和研究, 2004,2,1-7 台风“矛盾论”, 林之光, 科学时报, 2004年7月30日

郑和下西洋创造先进航海技术, 本刊, 科技日报, 2004年7月8日

要开发自然必须了解自然--1957年7月, 竺可桢, 大众科技报, 2004年8月17日 郑和文化论坛(专辑)2004年, 本刊, 郑和研究, 2004年7月30日出版 文明视角下的郑和远航, 何芳川, 北京大学学报(社科), 2004,4(5),50-56 论郑和宝船与册封舟, 傅朗, 福建师范大学报(社科)*, 2004,2,104-109

人文地理学自然辩证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发展, 杜国明, 内蒙古师范大学报(社科),

2004,33(5),110-112

宋正海:郑和为什么没有带来“地理大发现”, 本刊, 作家文摘, 2004年9月28日 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特点及其贡献, 韩光辉, 江汉论坛*, 2004,4,58-63 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图经地理(南宋), 李致忠, 文献, 2004,4,4-8 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本刊, 郑和研究, 2004,3,1-55

地图与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 梅琼林等, 福建论坛, 2004,11,51-55 宋代地质学兴盛原因初探, 马强, 中国地方志*, 2004,11,54-58

研究地质科学史,加强地学人物研究, 刘东生, 中国地质教育*, 2004,2,17-19

关于15-16世纪世界性大航海的几点浅见--纪念郑和600周年, 南炳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6,61-67

三议候风地动仪, 李志超, 寻根, 2004,6,48-50 《山海经》与《逸周书·王会篇》比较研究, 安京,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4,14(4),91-100 关于15-16世纪世界性大航海的几点浅见--纪念郑和600周年, 南炳文,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6,61-67

地质年谱中的“宇”“代”“纪”和“世”, 周忠和等, 光明日报, 2004年12月3日

-------------------------------------------------------------------------------------------------------------------------- 宋代图书编纂出版纪事--图经地理(南宋), 李致忠, 文献, 2005,1,4-24 汉文西夏地图文献述要, 胡玉冰, 文献, 2005,1,93-110, 中国古代的海啸灾害, 王子今, 光明日报, 2005年1月8日

《瀛环志略》与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何大进, 文史知识, 2005,8,74-81 从“西域”到“西洋”--郑和远航与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 万明, 河北学刊*,

2005,25(1),167-175

南高史地学派与中国史学会, 吴忠良, 福建论坛, 2005,2,61-66

从明人文集看晚明旅游风气及其地理学的关系, 周振鹤, 复旦学报(社科), 2005,1,72-78 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发现美洲了吗, 范金民, 明清史(人大资料), 2005,1,16-24 郑和远航:伟大的和平使者, 何芳川等, 光明日报, 2005年2月22日 古代长江江水何时变为混沌, 林承坤等, 自然杂志, 2005,27(1),37-41 郑和下西洋与亚洲国际贸易网的建构, 万明, 新华文摘, 2005,3,60-61 文明视角下的郑和远航, 何芳川, 新华文摘, 2005,3,59-60

关于15-16世纪世界性大航海的几点浅见, 南炳文, 新华文摘, 2005,3,57-58

一幅再现历史场景的画卷--《郑和航海图》, 张宝红, 中国文物报, 2005年2月16日

论中国人没有参与地理大发现的地理原因, 张箭, 南开大学(社科), 2005,1,104-112 祁韵士与嘉道西北史地研究, 郭丽萍, 明清史(人大资料), 2005,2,72-75

释“西洋”--郑和下西洋深远影响的探析, 万明, 明清史(人大资料), 2005,2,46-55 迎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本刊, 郑和研究, 2005,1,1-74

2003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毛双民,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3,2-10 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现状, 华林甫,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9,19-27

人地观的演变与地理学思想的发展, 徐象平,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 2005,35(1),122-124 创建考古地理学的有益尝试, 葛剑雄, 中华读书报, 2005年4月20日 《郑和航海图》的复原, 张箭, 四川文物, 2005,2,80-83 海洋世纪与海洋史学, 杨国桢, 光明日报, 2005年 5月 17日

科学圣地:兵马司9号(现在15号), 李学通, 中华读书报, 2005年 5月 11日

郑和下西洋与西葡大航海的比较研究, 张箭, 中西文化研究(澳门)#, 2004,2,25-34 记载郑和下西洋的“三书一图”--《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郑和航海图》, 张箭, 历史教学#, 2005,2,72

-74

从“西域”到“西洋”--郑和远航与人类文明史的重大转折, 万明, 河北学刊*,

2005,25(1),167-175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历史与文化的涵义研讨会”侧记, 本刊,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5,23-24 从穆斯林的角度看郑和及其航海事业, 赵国军等, 回族研究, 2005,2,89-94 穆斯林在郑和下西洋中的作用, 马广德, 回族研究, 2005,2,84-88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马志荣, 回族研究, 2005,2,79-83 蕃客东来与郑和出使西洋, 杨怀中, 回族研究, 2005,2,71-78 文化转向与地理学, 唐晓峰, 读书, 2005,6,72-79

谈郑和在海外的影响, 金涛, 科学时报, 2005年5月30日 郑和,离我们有多远, 本刊, 科学时报, 2005年6月16日

华侨史视野下的郑和下西洋, 林翠如, 光明日报, 2005年6月14日

1421年:中国发现新大陆--探索中国人于哥伦布之前发现美洲的可能性, 木子,

大众科技报, 2005年6月26日

郑和下西洋的起锚地--太仓, 孙参, 大众科技报, 2005年6年16日 “谁操船重走郑和路”, 朱广菁, 大众科技报, 2005年6月23日

600年前,郑和从这里出发--南京与郑和下西洋, 杨新华, 中国文物报, 2005年6月3日 “郑和发现美洲”遭到猛批--驳(英)孟席斯, 本刊, 信报, 2005年5月26日 姚兆广曾随郑和下过一次西洋, 池敬嘉, 文史知识, 2005,7,90-97

郑和为什么下西洋--从《奉天命三保下西洋》杂剧谈起, 万明, 文史知识, 2005,7,11-18

随“现代郑和”下西洋--一篇穿插于现实与历史问题的报道, 张文天, 科技日报,2005年7月11日 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令人叹服, 娇阳, 科技日报, 2005年7月3日

郑和宝船:疑云重重终有定论--访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古船研究专家席龙飞, 冯蕾, 光明日报,

2005年7月4日

郑和下西洋:永恒的辉煌--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万明, 光明日报, 2005年7月5日 郑和下西洋--大型图典“郑和诗史”作品选, 本刊, 光明日报, 2005年7月10日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隆重举行--黄菊讲话, 本刊, 光明日报, 2005年7月12日 背负文化重任的科学航海, 任黎明,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11日

通舟楫之便,致天下之利--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 任黎明,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11日 驶出中西文化鸿沟--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 王莉萍,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11日 从海防到海权--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 王中宇,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11日

郑和谜题文化寻根, 刘英楠,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11日

郑和船队不具深海航行能力, 王莉萍,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11日

郑和航海只是一个孤立的历史事件, 周振鹤, 文汇读书周报, 2005年7月15日 郑和遗存的发现与研究, 高蒙河, 中国文物报, 2005年7月1日 郑和船队非洲有传人(下), 李新烽, 环球时报, 2005年7月11日 寻找郑和船队的沉船(上), 李新烽, 环球时报, 2005年7月8日 中国纪念郑和引起世界关注, 本刊, 环球时报, 2005年 7月 13日

郑和下西洋与马六甲的变迁--7月11日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 张谦, 北京青年报, 2005年7月13日 走向海洋--纪念郑和航海600周年, 樊树志, 解放日报, 2005年7月11日

为中国科学“打工”的洋人--地质调查所开展对外科学合作的启示, 戴问天,中华读书报,

2005年7月13日

中国历史气候文献记录的整理及其最新的应用, 张德二, 科技导报, 2005,8,17-19 郑和下西洋研究百年回眸, 万明, 中国史研究动态, 2005,9-13

500年前葡萄牙史书对郑和下西洋的记载, 金国平等, 史学理论研究, 2005,3,54-60 郑和下西洋时期的航海与造船, 辛元欧, 科学, 2005,57(4),21-24 郑和的宝船有多大?张之杰, 科学月报(台), 2005,36(8),654-655 海的600年祭--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张之杰, 科学月报(台),

2005,36(7),542-550

郑和下西洋之谜, 于继增, 文史杂志, 2005,5,24-30 听郑和后裔叙说家世, 吴跃农, 文史春秋, 2005,7,38-40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刊), 本刊, 郑和研究, 2005,1-76

郑和下西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上), 王天有等, 文史知识, 2005,7,4-10 郑和下西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下), 王大有等, 文史知识, 2005,8,57-61 和平之旅郑和600年专题, 叶文程等, 南方文物, 2005,3,19-52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现实意义, 张苹, 文史杂志, 2005,4,48-49

郑和下西洋的正面意义有多大--从梁庄王墓出土文物说起, 王纪潮, 博览群书, 2005,7,20-24 500年前葡萄牙史对郑和下西洋的记载, 金国平等, 史学理论研究*, 2005,3,54-60 留美幼童与中国早期地质学--近代中国发表的首套地质矿产图, 茆诗珍等,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22(6),88-91

明人笔下的郑和, 钱定平, 文汇读书周报, 2005年7月29日

郑和是世界环球航行第一人?--孟席斯和学术界, 吴立艳, 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7月29日 郑和航海的成本不应忽视, 王君琦, 大众科技报, 2005年8月28日 徐霞客考察七星岩, 本刊, 大众科技报, 2005年11月20日 从郑和想到海尔达尔, 江晓原, 中华读书报, 2005年8月17日

1405年,郑和下西洋留下的谜团, 本刊, 中华读书报, 2005年7月13日

罗盘以外:中国对世界航海术的贡献, 戴问天, 中华读书报, 2005年9月14日 西洋人绘制的第一幅中国分省地图, 张红扬, 中华读书报, 2005年11月23日 郑和下西洋的十大谜团, 王致诚, 科学时报, 2005年7月26日 寻找地理学坐标, 洪蔚, 科学时报, 2005年9月20日

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蔡运龙, 科学时报, 2005年9月20日 国际化视野中的中国地理学, 洪蔚, 科学时报, 2005年9月20日 从地理学透视中国现代化, 本刊, 科学时报, 2005年9月20日 风水师认证与科学无关, 何日休, 科学时报, 2005年9月16日 历史地理研究缘何遭冷遇, 王卉, 科学时报, 2005年11月25日

2005年12月整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ei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