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总结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更新时间:2023-09-23 20:20:01 阅读量: IT计算机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单元综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有两极到多极的发展演变趋势:

1、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确立了战后两国共同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妄图称霸世界,把苏联看作称霸的障碍,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

2、20世纪60-70年代,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整个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即多极化趋趋势,并日益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重要的力量有:日本的崛起,西欧的复兴和联合,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的崛起。

3、苏联解体,使半个世纪以来的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急剧转换,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当今世界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学法指导:

1、本单元涉及的历史概念比较多,学习过程中要针对概念的不同属性,分门别类的去处理好概念与教材的关系。

2、本单元涉及的问题大多数是社会现象中的重大问题,因此学习时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把握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3、注意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掌握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这一转变过程的内在联系和不同点,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重难点突破:

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西欧建立欧洲共同体的原因

(1)源远流长的欧洲统一思想的回应。欧洲联合和建立统一的欧洲的思想早在中世纪末甚至更早些时候就已经形成,是欧洲的一种理想主义思潮。这种思潮根植于对中世纪基督教帝国的眷恋,希望欧洲停止分裂,实现欧洲的持久和平。不少欧洲的大师如但丁、卢梭、伏尔泰、康德、雨果,包括政治家邱吉尔都主张欧洲统一的理念。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丧失了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所占的主导地位。支持欧洲统一的舆论重新兴起,为欧洲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思想条件。

(2)冷战时期国际政治形势的推动。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苏联的威胁日益严重和美国的经济渗透,政治控制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西欧国家感到,要在美苏两个大国之间保证自己的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

(3)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动因。只有加强联合,才能增强地区综合经济实力,迅速扭转在与日本、美国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大,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和日本展开竞争。在外交上逐渐做到了“用一个声音说话”,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战后日本抓住机遇,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在经济上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经济上形成了美、日、西欧鼎立的局面。日本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展开“经援外交”,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3)以1955年亚非会议为标志兴起的不结盟运动,使得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开始振兴。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5)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走向相对衰落。

总之,两极格局因为美苏的衰落和日本、西欧、中国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而逐渐经受越来越大的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出现,正向多极化方向前进。

如何认识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有哪些变化?

(1)认识:苏联由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加之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政策,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也为国际共运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但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反而促使当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变化: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但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当今世界经济也出现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主要学术观点介绍

有些学术争议比较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谨慎把握。

1.关于雅尔塔体制。中国史学界对雅尔塔体制的性质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针对雅尔塔秘密协定中有美苏两个大国用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做交易来划分势力范围的内容,雅尔塔体制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延续,仍然属于大国划分势力范围。另一种观点认为,相比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制有本质的不同,后者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理由是雅尔塔体制虽然也是划分势力范围,但它对彻底击败法西斯主义有积极作用;作为雅尔塔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的成立,对世界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在雅尔塔体制中,社会主义苏联的崛起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 关于雅尔塔体制的评价有三种看法:一种是基本肯定,认为雅尔塔体制的主流是进步的,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虽然有负面的东西,但应该基本肯定;第二种观点,认为既要肯定雅尔塔体制的历史进步性,又要否定其负面影响和消极后果;第三种观点是基本否定,认为雅尔塔体制下始终存在着严重的军事对抗,局部战争也时有发生。

2.关于“冷战”的起源问题,可以说研究成果非常多,而且至今仍就是一个热点。特别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各种关于“冷战”的著述、论文更是层出不穷。来自于国外史学界(主要是美国)的看法主要有三种:第一种认为“冷战”是美国为了抗击“共产主义扩张”所作出的“勇敢反应”的结果;第二种认为“冷战”是由美国首先发起的,是美国对外政策造成的;第三种认为,“冷战”是美苏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战后苏联的政策和行为是防御性的,而杜鲁门政府曲解了苏联的行为,夸大了苏联的威胁。“冷战”结束前,我国史学界普遍认为是美国的行为导致了“冷战”的形成,“冷战”的根源在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苏联只是被动的应战者。尽管战后初期苏联对外政策存在失误,但美国必须对“冷战”承担主要责任。也有学者认为“冷战”的爆发美苏双方都有责任,苏联在“冷战”形成中的行为和所采取的措施说明,它对“冷战”的爆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还有学者强调英国和丘吉尔

个人对“冷战”爆发的作用,认为英国是“冷战”爆发的始作俑者。“冷战”结束后,中国学者对“冷战”提出了更深层次的看法,倾向于认为“冷战”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3.关于苏联解体。苏联解体不仅对其自身产生了重大后果,而且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国际关系。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使“冷战”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成了真正的“历史事件”,人们也得以对“冷战”全过程进行考察。关于“冷战”结束的原因,教材并没有过多讲述,因为这部分内容相对较难,学生不易理解,但教师要弄清楚这些原因。关于苏联解体,中国学者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是在导致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上存在分歧。有的学者认为苏联的经济问题是导致其解体的主要原因;有的学者强调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及其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导致解体的主要原因;还有的学者强调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僵化导致了社会主义的失败。

4.关于“冷战”后的世界格局: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但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关于新的世界格局有很多的专家进行了研究和预测,许多国家的学者包括我国学者倾向于认为世界政治格局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国内有一些人提出单极世界说,认为由于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因此,世界已经单极化了。而日本有的学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既不是单极,也不是多极,而是无极时代。

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最后一部分。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人们对新的世界格局有一个预期和展望。但是,至今为止,我们还不能说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也是一个曲折向前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美国的世界霸权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比冷战前更巩固了。所以,教师在进行本单元教学时,要注意跟踪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实际情况,既要让学生了解目前的现实状况,又要让学生明白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

重点掌握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重点掌握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冷战”、马歇尔计划、北约、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史实,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核心突破

1.二战后,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原因、过程

(1)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根本原因:美苏社会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直接原因是美国凭借强大的实力积极对外扩张,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与苏联为巩固政权对外扩张产生矛盾。 (2)过程: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至此,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二战后以美苏两国为首形成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对峙的局面,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的影响

(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了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3)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第26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重点掌握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重点掌握欧共体形成背景及影响、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及影响、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

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的作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等史实,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核心突破

1.简述欧洲共同体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①二战后欧洲丧失世界政治经济重心体系,西欧的国际地位严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国。

②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它们强烈要求从美国的阴影下走出来。

③西欧国家认识到,它们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实力都无法与强大的美国和苏联相比,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才能在世界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2)过程: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舒曼计划”,建议西欧国家在经济领域内实现联合。②1951年,法、德、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③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④1967年,三个共同体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

(3)影响:①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欧共体成立以后,政治经济一体化大大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

②动摇了美国的霸权地位,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随着西欧实力的增强,西欧在经济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在政治上也力图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不得不调整它的对欧政策。在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

2.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及对影响

(1)原因:①冷战爆发后,美国扶植日本;②美国占领期间推行的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明治维新以来残存的封建因素;③高度重视科技与教育;④采取了制定经济计划的方式,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2)影响:①在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同时,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②随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3.简述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和影响

(1)背景: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潮,诞生了许多新兴独立国家。②在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下,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甚至成为美苏争霸的战场。③新兴独立国家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关系格局,积极谋求维护自身独立、主权、发展与和平的有效途径。

(2)标志: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3)影响: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大国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第27课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重点掌握

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重点掌握苏联解体、缓和与动荡并存的世界形势、“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等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核心突破

1.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带来的启示

(1)原因:苏联由于自身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经济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加之西方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政策。

(2)启示: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但也为国际共运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但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反而促使当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如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走出一条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出现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世界格局的变化是:苏联的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瓦,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是:和平与动荡并存,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趋势。

(1)和平:①表现: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②原因:两极格局的瓦解结束了两大集团的对峙,大国间的军事对抗和军备竞赛减弱,一些地区冲突得到缓解。

(2)动荡:①表现:恐怖主义活动频繁,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②原因:A.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力量对比平衡,被“冷战”掩盖的民族和宗教纠纷、领土争端等矛盾暴露出来;B.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地区和世界秩序;

3.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虽然会在短时期内造成一些国家的政局混乱,造成世界局部地区的动荡与冲突,但从长期看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而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家民族经济的振兴。

4.世界新格局尚未出现的原因

所谓世界格局,是指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 两极格局解体后,前苏联国家的政治经济还存在治乱兴衰的不少未定因素;美国的经济实力处于变化之中;德国、日本两国的外交战略还需要较长的调整;中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变化。上述对国际关系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力量,自身都处在较大的发展、变化之中,一时间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力量对比局面,由此决定了新世界格局的形成必然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两极格局的结束使得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和多极化趋势,随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力量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在不断的加强,建立起多极化格局尚需世界的共同努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dz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