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补充岳麓版I

更新时间:2023-04-18 15:1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阅读资料 人教版补充岳麓版 第I 期

第I 期 共10页 第 页 第I 期 共10页

1 同学们:历史是一门融生动性、趣味性于一体,但知识点又是较多、较复杂的学科。从近几年的高考上看,历史学科的题目日益灵活,形式多样,而且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不应被困难吓倒。纵观那历史题目,无非就是考察你这三方面的能力①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全面准确地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②理解相关基础知识,并能高效迁移和运用的能力③按照严密的逻辑和史论结合的方法组织行文的能力。看透本质,历史其实很简单。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有同学提出疑问:到底是看岳麓版好还是人教版好?这次郑州统考直接考了人教版的课本内容,我该怎么办呢?首先,两个版本教材都是比较优秀的。人教版可谓是微言大义,课本内容讲解很简单;岳麓版描述详细,写得比较深刻。两个版本正文部分对主要知识点的讲述基本一致。但这里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近两年高考新题型,即论文题(开放型论述题)与人教版教材很少下结论的思维方向较为接近,尤其反映在人教课本的学习延伸这个环节的训练上。其次,提醒你,高考不会明显地依据某一个版本的教材出题的,否则难以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既然都是好的教材,那我该如何看呢?是同时看还是看完岳麓必修一再看人教必修一?怎样才能融两套于一体呢?这里可看出相当部分同学强烈的学习愿望,但思路还有些乱。我们的建议是:仍以岳麓版为主,但要注意人教版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学习延伸、本课要旨四个栏目的内容。这些栏目可以帮助你扩大视野,锻炼阅读材料的能力,并根据所提问题训练历史思维能力。无论看什么书,都要带着问题,都要去思考。会思考,爱思考,并勤于记忆,反复记忆的同学方能在未来的考试中大显身手。

为方便同学们对人教版教材的阅读,现将人教版学思之窗、历史纵横、学习延伸、本课要旨四个栏目及相关解题思路分期印发给大家,希望大家在跟着老师一轮复习的步伐复习好岳麓版教材的同时,以岳麓版教材模块和知识为依托来理解和解读本资料呈现给你的相关材料,从前到后实现一遍滚动式复习,相信你会有收获。 总之,以岳麓版为基础,夯实基础,用这个基础理解人教版相关问题和材料。一定要有计划,并持之以恒。(如每天读或思考两课或三课,或一个模块,有自己来定,但务必要坚持,最多两个月。)

I 期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学思之窗

《史记〃殷本纪》载:商朝的相,权力很大。伊尹是开国功臣。在汤灭夏桀和奠定政制中,他起了很大作用。汤死后,伊尹继续为相,先后辅佐了汤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孙子太甲。其中的太甲暴虐无道,不理政务,伊尹将他放逐,令他闭门思过。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 思考从这段记载,你能看出商朝的相权有多大吗?

解题关键:本题旨在培养和考查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能否在解读历史资料

的基础上获取有效信息。

思路引领:首先是从思考题规定的设问角度从历史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然后再把获取的有效信息提炼、概括为答案。

答案提示:相是商朝中央最高官吏,相权很大,包括参定政制、主持政务、辅佐商王等,甚至有时可废立商王。 历史纵横

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ji àn )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内容!

. (1)我国河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商代用于祭祀的铜鼎和用于占卜甲骨,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2)源于夏、成于商、完善于西周的宗法制,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制定等级秩序。

(3)西周实行的分封制,表明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并且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4)宗族关系在夏朝就开始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西周在完善宗法制的基础上实行分封制和礼乐制度。想对完善的政治制度使夏朝存在了400多年、商朝存在了600多年、周朝存在了800多年。从这些史实我们可以推断出我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本课要旨

●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统一天下后,群臣就如何治理国家问题展开激烈争论。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等故地,距离首都咸阳过于遥远,如果不设臵诸侯,恐怕很难镇守。李斯提出异议:周王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但后来彼此相互诛伐,周天子也无力控制。所以,他反对分封诸侯,主张实行郡县制,认为这样比较容易统治。到底是采用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不仅对秦朝,而且对后世的影响都很大。

历史纵横

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有的史籍称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帝”是上古人们想象中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史记》中“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K ù)、唐尧、虞舜,他们都是上古时代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尊崇他们,把他们视为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字结合起来,说明他并不仅仅满足于作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

学思之窗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说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思 考

◎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历史阅读资料 人教版补充岳麓版 第I 期

第I 期 共10页 第 页 第I 期 共10页

2 解题关键:本题是一道依据材料设计的问答题,旨在培养和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时,一要理解材料的历史内涵,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二要分析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答案提示: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此问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历史纵横

秦灭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秦朝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修建自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抵御匈奴的长城;进行大规模移民;等等。这些措施对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纵横

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乡有三老、有秩、啬(s è)、游徼(ji ào )。乡三老掌教化,由民间有名望的人担任,不算官吏。有秩、啬夫管司法和赋税征收。游徼管治安。乡下面有里,里设里正。里政除与乡政权的职能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在交通要道上,十里设一亭,亭长负责捕盗贼等工作。汉高祖刘邦,秦朝时就曾在沛县当过亭长。 本课要旨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 ●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学习延伸

提起长城,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伟大古老的中华文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万里长城犹如一条巨龙,在地球上留下了叹为观止的人工建筑遗存。它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凝聚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如今,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的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全国男劳力的十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人死于这沉重的徭役。“生男慎勿举,生女号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撑柱!”这首吟咏长城的秦朝民歌,揭示了秦始皇的政。唐朝人柳宗元分析秦朝覆亡的原因时,认为是“咎在人怨”。

想一想,人们对长城的看法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长城?

思路引领:在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对长城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后,再探究原因,并概括说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原因:①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认识有变化。

看法:①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长城的修建对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保卫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经济和文化,有积极的作用。②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③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④修建长城给当时的人民确实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难,这也是文明演进所付出的代价。

中央集权的含义: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含义就是权力大多数集中在中央,地方没有太大的权利,中央具有主导地位,地方必须服从中央。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皇帝制度、(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实行的郡县制。中央集权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央和地方就权力分配问题进行斗争的过程。(这个过程并非一味的削弱地方而加强中央,而是为了国家的统一、有效的统治和经济的发展在地方与中央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分配方案)。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仿秦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后来,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汉景帝采纳谋臣晁错的建议,削减诸侯国势力。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六个诸侯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叛乱。“七国之乱”震惊朝廷。景帝杀掉晁错,刘濞仍不退兵,扬言“我已为东帝”,景帝只好派兵出征,平定叛乱。事后,汉朝不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历史纵横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员人数比实际需要的多出两倍以上,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僚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一百多万,仅禁军就比宋初增加三倍多。官僚和军费开支浩大,政府财政入不敷出。这就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学思之窗

从宋真宗起,相权逐步得到强化,皇权反而受到种种限制。那时,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k àng)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间疾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实际上限制了皇权。 思 考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提示:说明两个问题:①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②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 历史纵横

唐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朝的进士科,是做高官的阶梯,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但进士及第,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并不能直接做官,还得通过吏部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标准有四条:“一曰身,体貌丰伟 ;二曰言,言辞辩正;三曰书,书法遒美;四曰制,文理优长。” 本课要旨

●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学习延伸】

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

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 答案提示:①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②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鼓励。)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体会到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是在加强的,选、用官制度也在完善和科学化。经过了一千五百多年发展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非常地精密和

历史阅读资料 人教版补充岳麓版 第I 期

第I 期 共10页 第 页 第I 期 共10页

3 完备了,但是依然不能保证某一个王朝的长治久安,依然摆脱不了一乱一治,兴衰更替的规律。这主要是因为在基本理念——君主专制独裁上是错误的,再完备的制度下,把国家的命运交给一个人去掌握也是十分危险的。君主的个人素质成为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相同的制度,在不同的君主的使用下有不同的结果。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朝初年,胡惟庸做宰相后,权倾朝野。他生杀予夺,骄恣擅权。他不仅毒死了明太祖器重的谋士刘基,还僭用皇帝专有的装饰,连呈送给皇帝的奏章,他也要先过目。凡是对自己不利的奏章,他都一律扣留。胡惟庸的恣意妄为,向皇权提出了极大挑战,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历史纵横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资料回放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御分职。自秦始臵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

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①

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学思之窗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有的学者评论道: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忧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更加严重,其因在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 思 考

◎你是否同意这柆学者的观点?◎请你谈谈宰相制度的废除.究竟有何利弊?

思路引领:首先要对宰相制度的作用及利弊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再对废除宰相制度的利弊进行探究;探究时既要结合课文有关讲述,也要运用[学思之窗]提供的有效信息。

答案提示:同意。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主要助手,其权力主要有两项:一是参谋最高决策权(决断权在皇帝),一是总领最高行政权。因此,宰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并执行,一方面起到辅佐皇帝治国的作用,一方面对皇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制度对加强皇权有利,对防止权臣专权有利;但废除宰相造成皇权过于集中,在“人治”的封建时代,当皇帝无能或不理朝政时就会造成皇权旁落,出现太监乱政(宦官专权),此其弊也。 历史纵横

1572年,明穆宗去世,其子继位为明神宗。神宗年方十岁,由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他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削弱六部职权,针对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府库空虚、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纷起反抗的状况,大力整肃吏治,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但他的改革触犯了官僚地主利益,引起明神宗不满。他死后被抄家,削夺官秩。 历史纵横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三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从远古起,中原地区的各族先民,通过相互交往、迁徙和通婚等,逐渐融合,促进了华夏族和其他民族的形成。 以后经过多次融合,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发展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逐步形成多民族凝聚在一起的中华民族。

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开始,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这期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即使出现分裂也能够重新走向更高度的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本课要旨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学习延伸】

中国古代历史朝代简表

朝代 时间 朝代 时间 夏 约前2070~约前1600年 南朝 420~589年 商 约前1600~前1046年 北朝 439~581年 西周 前1046~前771年 隋 581~618年 春秋 前770~前476年 唐 618~907年 战国 前475~前221年 五代十国 907~960年 秦 前221一前207年 宋 北宋 960~1127年 汉 西汉 前202~9年 南宋 1127~1276年 东汉 25~220年 辽 907~1125年 三国 魏 220~266年 西夏 1038~1227年 蜀 221~263年 金 1115~1234年 吴 222~280年 元 1271~1368年 晋 西晋 266~316年 明 1368~1644年 东晋 317~420年 清 1636~1840年(鸦片战争前) 分析上表,体会“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三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进而探究它们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关系。

答案提示:解读年表可以看出:从秦朝统一中国的两千多年中,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三次大一统,时间长达一千三百余年,统一或基本统一(北宋)的时间占三分之二以上。虽然历史上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等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但其结局都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统一。因此,“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历史延绵不断”是中国历史与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明古国历史显著的不同点。

中央集权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在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进程中,皇权与相权之间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创立与不断强化,有效地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有助于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历史纵横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这样,平民中出现了小部分靠经商致富的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他们经济实力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在旧氏族贵族的专断统治下,他们的经济益严重受损,迫切希望进行政治改草,争取参政议

历史阅读资料 人教版补充岳麓版 第I 期

第I 期 共10页 第 页 第I 期 共10页

4 政的权利。在旧氏族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中,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出于自已的利益,往往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

历史纵横

克利斯提尼执政期间,实行"陶片放逐法"。在每年举行的公民大会上,如果公民们认为某人的行为损害了公民利益,威胁到城邦民主,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然后投入陶缸中。一个陶片相当一张选票。如这个人的得票数超过6000,就表示多数通过,便被逐出国门十年。这一做法对威胁城邦民主的人具有震慑作用,迫使他们言行谨慎,不敢肆意妄为,成为维护民主政治的有力武器。

学思之窗

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囚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 民掌握。

——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

思考:○这里的 "全体人民"指哪些人?○伯利克里心中的民主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概念。

思路引领:结合教材和材料,扣住关键词指出“全体人民”的内涵,分析雅典民主制度的特征。

答案提示:这里的“全体人民”不包括全体雅典人,是指享有公民权的是那些占有统治地位族群的成年男子。而奴隶、妇女、外来移民没有公民权。雅典民主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即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全体公民是统治者,参与政治,集体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本课要旨

○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邦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摇篮。 ○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学习延伸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曾断言"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从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看,我们对如此论调不会过分地大惊小怪。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生活在雅典城邦民主下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对妇女的评价竟与孔子的论断如出一辙。他说:"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要统治","男子生来就属上等,女子则属下等,前者治人,后者治于人。

请讨论处于同一时代,但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两大思想家,对上述问题的看法为什么会如此接近?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了解中国、雅典两位思想家生活的时代,正确理解他们的思想内容。 思路引领:在探究的过程中,引领学生阅读材料并准确获取信息,联系中国和雅典所处的社会背景,体会思想家对妇女社会地位的评价。从唯物史观认识问题,一定时期的文化是该时期政治和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答案提示:第一要结合材料指出孔子、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内容;第二在比较中找出二者对妇女地位看法的接近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第三分析二者所处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其思想观点接近的原因;第四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问题。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罗马共和国在建立后的数百年间,不断扩张,从一个弹丸小国发展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面对如此巨大的版图和众多的人口,帝国元首奥古斯都的顾问叫苦不迭:"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因为公民包括了种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来困难至极。"后来的历史证明,虽然帝国统治困难重重,罗马帝国依然延续了好几百年。究其原因,除了罗马强大的军事力量外,罗马法律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学思之窗

〃第三表(执行):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叉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 (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

〃第八表(私犯):以文字诽谤他人,或公然唱侮辱他人的歌词的,处死刑。

〃第八表: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

〃第十表 (宗教):出丧时,妇女不得扒破面容,也不得无节制地嚎哭。 〃第十一表 (婚姻):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十二铜表法》

思考:这些条文,反映出当时罗马国家怎样的社会性质和状况?

解题关键:读懂材料,理解法律体现的阶级性。

思路引领:依据材料和教材,指出当时罗马社会的性质。

答案提示: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从《十二铜表法》的内容得出,它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不享有同等权利。

历史纵横

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蓝本的。英语国家的法律也吸取了罗马法中的不少因素,如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

西方国家的陪审制度发端干罗马;罗马律师制度是现在世界各国律师制度的初级形式;西方国家的某些司法原则,也起源于罗马法。比如案件的裁决要有文字记录,以作为日后审案的参考;没有证据不能定罪等。另外,由于重视对法律条文和以往案例的解释,促使专业法律顾问和专职起诉人出现。罗马法的影响甚至远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民法、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的民法,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

本课要旨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万民法是适用于帝国境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最终完成。

历史阅读资料 人教版补充岳麓版 第I 期

第I 期 共10页 第 页 第I 期 共10页

5 ○ 罗马法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习延伸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为他们不能担当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当律师。 ———《民法大全》

回顾雅典城邦中妇女的地位,评价罗马法律和罗马帝国统治下妇女的地位。

思路引领:在探究的过程中,首先引领学生回忆希腊雅典城邦中妇女地位的现状;然后指出罗马法中关于妇女地位的法律条文,说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

探讨内容:第一,回忆希腊雅典城邦中妇女地位的有关知识;第二,联系罗马法中关于妇女地位的法律条文,明确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第三,在比较中找出他们在对妇女地位的规定或法律条文中的相近之处,他们都对妇女有偏见,蔑视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罗马法中的法律条文,充分体现了罗马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与男子是不平等的。罗马法律维护夫权和父权,即使拥有自由公民权的妇女也不能被保证视为平等。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妇女,地位比较低下。可见,罗马法所倡导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冲破封建统治的束缚,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并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

17世纪中后期,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大约一个世纪以后,美国获得独立,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在封建势力比较强大的欧洲大陆,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共和政体。19世纪中后期,德国完成了统一,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这样,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得以最终确立并逐步发展和完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封建时代的君权神授遭到否定,形式上代表民意的议会可以行使立法权,制约政府的行政权、司法权也相对独立。这是历史的进步。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历史纵横

13世纪,英国贵族在市民的支持下,发动起义,迫使国王在限制王权的《大宪章》上签字。不久,贵族再次与国王发生冲突。1265年,贵族、骑士和市民等召开会议,这就是英国议会的开端,后来议会逐渐演变成上下两院。上议院由贵族和都会代表组成,下议院由乡绅和市场代表组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很多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入议会特别是下议院。传统上,英国议会有造成或拒绝征收新税的权力,国王要征新税必须获得议会的同意。 学思之窗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权利法案》 思考◎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

◎《权利法案》颁布前后英国国王和议会的权力各有什么变化?

思路引领:通过分析材料,结合教材所介绍的革命前英国国王的行为和议会的活动,对比国王和议会权力的变化。

答案提示: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受到限制,并不能干预议会选举。革命前,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信奉“君权神授”理论,认为“除上帝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即王权是无限的,不受任何世俗权力的制约。而以下院为代表的英国议会只有提出财政议案和法律议案的权力。而《权利法案》的颁布,一方面从立法、司法、税收和军事等方面限制了王权,另一方面,又将议会所拥有的“自由”和权力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国王的权力也由法律赋予。这就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议会治理国家的权力增强,将王权置于议会的法权之下。 历史纵横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只有那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英国进行了多次议会改革,逐渐完善了议会制度。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历史纵横

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它的主要特点是虽然保留了君主,但由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在这一政治模式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他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本课要旨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君主立宪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 学习延伸

2006年,80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54年了。她是英国的国家元首,先后有10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入认为这正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阅读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今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看法。

解题关键:现代社会中英王的权力。

思路引领:根据材料,结合本节知识,概括英王的权力。

历史阅读资料 人教版补充岳麓版 第I 期

第I 期 共10页 第 页 第I 期 共10页

6 答案提示:在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中,国王远离至上权力,“临朝不理政”,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现代代议制政府。但英王又是国家元首,在对外交往中代表英国;英王是英国国家的人格化,提供了国民效忠的对象,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英王具有被咨询权、支持权和敬告权;英王作为英联邦首脑,还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781年,在华盛顿的领导下.美国军民打败了最后一支英国殖民军队,赢得了国家独立。华盛顿本人也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当时,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认为美国也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设一个国王,井鼓励他当美国国王,但这一提议遭到华盛顿的严词拒绝。他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彻底实行共和政体,如果不能遵循这一原则,试图采用其他政体,就是叛逆。”

资料回放

在我看来,邦联只是个有名无实的空架子,而在其名下的议会亦是徒有其名,其政策措施多不被人们所关注、执行。我们想要联合成一个国家,但我们又不愿给这个国家的管理都足够的权力去管理国家事务,岂不怪哉怪!

——华盛顿1786年写给友人的信 历史纵横

1791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0条修正案,规定了人民有言论自由等权利。迄今为止,美国宪法共有27条修正案,使宪法在维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又适应新的需要。美国1787年宪法自制订后,一直实施至今。 学思之窗

1787年宪法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允许奴隶制度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权利,等等。人们对美国1787年宪法有过种种评价,19世纪的一名英国著名政治家说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恩格斯则认为“它最先承认了人权,同时确认了存在于美国的有色人种奴隶制”。 思 考

◎请谈谈你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看法。

解题关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提炼观点。

思路引领:结合材料中的观点,参照本课内容,说明个人看法。

答案提示: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学习延伸

美国总统

英国首相 权限 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政府首脑

产生办法 全国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议会多数派领袖担任 与国会或议会的关系

总统无权解散国会,国会可依法弹劾总统,二者平行,但相互制约

首相可以解散议会,议会也能罢免首相,二者相互牵制

任期

四年一届,连任不超过两届

只要能保住议会多数党地位,

即可连任

阅读表格内容,联系学过的历史知识,请对美国总统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作一简要评价。

解题关键:掌握比较的方法。

思路引领:从国体的角度以及政府各部分的地位和关系分析二者的异同。

答案提示: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体相同,但政体有差异。君主制是国家元首世袭的一种政治体制,自古即有。但在近代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中,世袭的君主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权利受到宪法的限制,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制是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的一种政治体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是国家武装力量的总司令;行政权集于总统,总统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拥有较大权力,但要受到政府中立法和司法分支的制约。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有许多来自法国的志愿者参加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这些志愿者帮助美国取得了独立和自由后,回到依然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祖国。他们因帮美国打败了法国的宿敌英国,而受到热烈欢迎。但是,当凯旋的志愿者们无比兴奋地宣传美国时,也预示着法国将有一场巨变发生。正如当时一家报纸所说:“在帮助美国13州夺取自由之时,我们也在为夺取自己的自由做准备。” 历史纵横

1804年,拿破仑称帝,改共和国为帝国,这就是法兰西第一帝国。1815年第一帝国覆灭后,封建王朝一度复辟。1848年,巴黎再次爆发革命,成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总统。不久,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于1852年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历史纵横

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以后,保守势力抬头,国民议会中一度有多数议员希望恢复君主统治。但是,这些人中,有些希望波旁王朝复辟,有些拥护奥尔良王朝,还有些要求由拿破仑家族的人当皇帝,互相争吵不休。经过反复斗争,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资料回放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德意志帝国宪法》 学思之窗

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历史阅读资料 人教版补充岳麓版 第I 期

第I 期 共10页 第 页 第I 期 共10页

7 思 考

◎马克思为什么说德意志帝国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

解题关键:理解近代政治体制中议会的作用及德意志议会的权限。

思路引领:可根据教材中介绍的德意志议会的组成和权限,与英国君主立宪制中议会的地位和权限做比较。

答案提示:在近代君主立宪体制中,议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阁对议会负责。而在德意志,本应代表民意的议会,特别是帝国议会作用很小,实权掌握在君主和宰相手中,因此,议会在德意志只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 本课要旨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君主派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 ●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学习延伸

华盛顿和拿破仑是同一时期的领导人。华盛顿主动放弃了成为国王的机会,积极推动建立共和政体。他在两届总统任期届满后,坚持不再连任。而拿破仑却把皇冠戴到了自己头上,建立了帝国。他在回忆录中曾这样为自己辩解:“如果华盛顿是个法国人,而又生活在这样一个时期:内处崩溃边缘,外遭敌人侵略,我想他就不会是华盛顿;如果他坚持自己所为,我想他只会被认为是傻瓜。至于我,只是戴着王冠的华盛顿。只有在一个国王的议会里,有我已经说服和控制的统治者围绕着,我才会成为他那样。那时,只有那时,我才可能显示出华盛顿的温和、无私和智慧。在所有现实情景中,我除了通过专政的途径外不可能达到目标。我这样做了。怎么能因此而对我抱有成见呢?”

阅读以上材料,你觉得拿破仑的辩词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解题关键:了解美、法两国国情及华盛顿、拿破仑开展主要政治活动的历史背景。

思路引领:结合两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法国革命及美国独立战争的相关史实进行分析。 答案提示:本题属开放型设问,答案没有唯一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言之有据即可。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 鸦片战争※

资料回放

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徙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 yìyì )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不股栗!

——《林则徐集·奏稿中》 历史纵横

当年,英国海军舰船虽然主要靠帆力航行,但也装备有蒸汽机作动力。大型木质装甲舰有两层或三层,可装配几十门、甚至上百门大炮。英国侵华舰队中,最大的战舰载炮74门,最小的战舰“阿勒琴”号,载炮10门。而清朝水师提督乘坐的战舰是木质帆船,火力还抵不上“阿勒琴”号

历史纵横

《南京条约》签订以后,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美法两国趁火打劫,于1844年胁迫清政府分别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攫取了更多的侵略权益。

学思之窗

一名英国侵略军军官,曾对圆明园之劫有这样的记述:“(纵火焚园的)命令发下之后,不久就看见重重烟雾,由树木中蜿蜒曲折,升腾上来……顷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一缕一缕的浓烟密雾来……不久,这一缕一缕的烟,聚成一团一团的烟,又集合为弥天乌黑的一大团,万万千千的火焰,往外爆发出来。烟青云黑,亏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轮奂辉煌,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收藏,富有皇家风味,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一齐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

——欧阳采薇译《西书中关于焚毁圆明园纪事》 思 考

◎为什么自诩为西方文明国家的军队,会将东方文明的精华焚毁?

答案提示:军队本来就是国家暴力机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可以被用来抵抗外来侵略,也可以被用来发动侵略战争。19世纪中期,那时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以人类文明的代言人自居,在全世界到处扩张、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是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一场不义战争。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城,以胜利者和征服者自居,对于他们认为的“野蛮、愚昧”的中国人自然是不用心存什么客气的。当他们看到那些“比我国(雨果语)全部圣母院的珍宝的总和还要多的夏宫的珍宝时”,侵略者的贪婪和掠夺的本性立即取代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孔。烧杀劫掠之后再放火焚烧,还要美其名曰“这是为了给中国人一个教训”。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条真理再次得到证明。 本课要旨

●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结果o ●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学习延伸

中国政府对陛下①

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

英国人的财产②

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在实行上又如此的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致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的机密件》 上面这段文字是当时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原因的说辞,你认为他说得对不对,为什么?

①这里指英王。

②财产,指鸦片。因为正直的英国人都认为贩卖鸦片是极不道德的,所以,史律将“鸦片”故意说成是“财产”。

答案提示:义律的说辞根本错误。首先,他无视英国鸦片走私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已经造成的巨大伤害,反而指责中国政府的禁烟运动是“残酷的战争罪行”“一种侵略”,纯属颠倒黑白;其次,他故意将被中国政府没收的鸦片说成“英国人的财产”,意在打动坚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英国资产阶级,使他们的代表能够在议会中支持对华战争的议案;第三,他提出中国政府没收及销毁鸦片“在原则上是如此的危险”,旨在让那些反对鸦片贸易的议员相

历史阅读资料 人教版补充岳麓版 第I 期

第I 期 共10页 第 页 第I 期 共10页

8 信他是在为英国的正当贸易“据理力争”。因此,义律此举属于编造事实、偷换概念,再一次印证了“强盗的逻辑就是不讲逻辑”这一公理。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历史纵横

太平天国在一些占领区内,承认耕者有其田,保护农民劳动果实。在江苏吴县,太平天国“监军提各乡卒长给田凭,每亩钱360文,领凭后租田概作自产,农民窃喜,陆续完纳”。依靠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持,广大农民纷纷起来反对封建地主剥削,进行抗租斗争。安徽桐城一个有文化的地主曾作诗哀叹:“东庄有佃化为虎,司租人至撄(ying)其乳。西庄有佃狠如羊,掉头不顾角相当。”

学思之窗

1856年,杨秀清借“天父下凡”,请洪秀全到东王府。他借天父口气对洪秀全说:“你与东王都是我的儿子,东王有这么大功劳,为什么只称九个岁呢?”洪秀全回答:“东王打江山,亦当是万岁。”并答应在杨秀清生日那天举行封典。一国不能有两个“万岁”,这等于要洪秀全让位。洪秀全感到事态严重,密召在外领兵督战的韦昌辉、石达开,火速回京。韦昌辉接到天王密诏,连夜赶回天京, 包围东王府,次日清晨杀死杨秀清。

思 考 这场内讧的出现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解题关键:把握农民阶级特点。

思路引领:根据内讧的显性原因是因为领导阶层争权夺利;深层原因是自身阶级局限性不能提出新的斗争目标而迅速封建化导致。

答案提示:内讧是必然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运动,农民阶级掌权以后,由于没有先进的意识形态指导,政权迅速封建化,太平天国的将领不仅内部腐败,而且争权夺利。自身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导致内讧的必然发生。

历史纵横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英国宣布“中立”,实际上是采取观望态度。1853年,英使文翰到天京呈上照会,要求太平天国承认不平等条约,被杨秀清拒绝。1861年,英国参赞巴夏礼到天京求见天王,表示英国愿意帮助太平军消灭清朝,条件是成功之后平分中国。洪秀全断然拒绝。这与清政府开门揖盗的卖国行径形成鲜明对照。 本课要旨

●《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我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 新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学习延伸 有人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分组讨论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提示:(1)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独立、人民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推翻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没有产生,还不可能明确地提出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主张,进行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尽管失败了,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太平天国与旧式的农民起义相比,从理论基础和组织领导、纲领、任务、向西方学习等方面都体现出新时代的特点。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1855年,日本的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①,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明治维新后,随着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在1887年制定《清国征讨方略》,公然叫嚣:“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可见,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历史纵横

《马关条约》签订后,驻台清军将领刘永福表示“万死不辞”,“愿合众志成城”,反对日本割占台湾。台湾新竹秀才姜绍祖自散家财,招募义军,组织抗日。台湾苗栗秀才徐骧率义军与敌人浴血奋战,中弹跌倒时,仍然高呼:“大丈夫为国捐躯,死而无憾!”在日本统治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学思之窗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思考 联系甲午中日战争,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想。

答案提示:谭嗣同在诗中写道:“世上的事,没有什么能够抵消我的春愁,真想向着苍穹宇宙大哭一场啊。四万万同胞一起痛哭流涕,天底下哪里还是我们自己的华夏神州啊?”这首诗简明易懂,情感充沛,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开始疯狂地对华进行资本输出,中国的政治经济面临崩溃,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即将开始时的历史现实,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惆怅和悲凉,也可以作为诗人此后投身于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甚至不惜以一死来唤醒世人的伟大品格。

历史纵横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连日烧杀抢掠,北京城一时成为强盗肆虐的世界。紫禁城、颐和园等皇家宫苑的大量珍宝,成为侵略者的囊中之物。联军官兵携带刀枪,三五成群地在大街小巷挨家挨户搜寻财物。他们翻箱倒柜,将想拿走的东西席卷一空。侵略者还肆意纵火,疯狂屠杀居民,甚至以杀戮难民取乐。当时的北京城到处残垣断壁、尸骸枕藉。 本课要旨

●明治维新后,曰本积极对外侵略扩张,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学习延伸

日本学者金子道雄在《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一文中写道:“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之后,作为胜利者的权利, 日本除要求割让台湾、澎湖列岛之外,还要求中国赔偿2亿两白银。按当时日元计算,加上利息,共计3.6亿日元。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当时日本4年的国家预算额。这些钱是怎么用的呢?是按照军事费用84.7%,皇室费用5.5%,教育基金2.8%及其他部分来分配的。 日本为了实现军国日本、天皇制社会、教育立国的目的,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这笔赔偿金。日本教育制度之所以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建立起来也是依靠了这笔资金。”

有人说:“中日关系的逆转,是从甲午之役开始。”阅读上面材料,试从赔款的角度,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

答案提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原因如下:

①日本从中国获得的赔款总额相当于日本四年的财政预算额,或者中国三年的国库收入。再加上3 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总额已超过四亿日元,中国不可能凭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偿付这些赔款,因此只有向欧美列强大举借债。这种政治性贷款属于列强资本输出的方式之一。中国经济因此倍受摧残。而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起步较晚,这笔钱无疑促进日本的资本积累。

②日本把这笔巨款的绝大部分用于发展军事力量。这是日本军国主义政权性质的体现。他在客观上是日本军队的实力暴增。以海军为例,甲午战争时中日海军实力大体相当,日本略占优

历史阅读资料 人教版补充岳麓版 第I 期

第I 期 共10页 第 页 第I 期 共10页

9 势;但在十年之后的日俄战争中,日本海军打败俄国海军,已经俨然跻身于世界海军强国之林。陆军的发展也极为迅速。日本在日俄战争以后被承认为亚洲乃至世界军事强国,第一次世界大战

以后俨然名列世界五强之一。

③皇室获得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赔款作为天皇支持日本海军建设的回报。这一点显示了日本

以天皇为中心的政治统治格局,是日本政治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表现。

④教育基金虽然比例不高,但总额仍然巨大,将近1160万日元。这笔钱帮助日本在20世

纪初迅速实现了六年制的小学义务教育,为日后日本教育兴邦奠定了基础。

⑤19世纪末以后,中国与日本的差距越拉越大,主要表现在教育落后、人才凋敝、政局混乱、军阀割据混战、国家军事实力与列强相比不堪一击等等。由于日本凭借甲午战争赔款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效果良好,因此,“中日关系逆转始自甲午战争”的说法有一定道理。

※第13课 辛亥革命※

学思之窗

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遭到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的反对。他发表文章说,中国人“公理未明,旧俗俱在”,没有进行革命的资格。章炳麟立即撰写《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针锋相对地指出:“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他还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903年,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思考

◎19世纪90年代走在时代前面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为什么会在民主革命思潮兴起后,发表这样的言论?

答案提示:①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内忧外患,各界有识之士就开始了追求强国富民道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在此关头几乎同时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③这两派在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方面有其共性。④维新派代表了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而革命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下层,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王朝,建资产阶级共和国。⑤两派围绕国家体制、斗争策略以及土地政策发生了一系列争论。⑥最终事实说明,由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造成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先天不足,不管它用什么样的手段,都没有改造中国的能力,结果只能是失败。

历史纵横

武昌起义成功后,湖北军政府成立,推举旧军官黎元洪为都督,宣布废除宣统年号,改为

黄帝纪元,国号为“中华民国”。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有个几个省区脱离清廷宣布独立。但是,各省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投机革命,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列强看到革命浪潮难以阻挡,就一面宣布严守中立,一面子找新的代理人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工具。它们看中了北洋军阀头目袁世凯。 本课要旨

●清末错综复杂的矛盾交会,使武汉三镇成为辛亥革命的突破口。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第14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8月,段祺瑞政府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随后,中国派出50万人,奔赴欧洲战场,担负起军事工程、战地工程及后方服务等繁重的战勤任务。那时候,英、美、法等国许诺:战争胜利后,在国际上将对中国以大国相待,取消中德条约及战前中国给予法国的一切特权。所以,中国人对一战后战胜国召开的“和平会议”,抱有很大希望。

历史纵横

中共“一大”闭幕不久,陈独秀辞去广东政府职务,到上海专做党的工作。中央局根据“一大”党纲和决议,拟定了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计划,于1921年11月以《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的形式,由陈独秀签署,发往各地。通告要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五区早在本年内至迟亦须于明年七月开大会前,都能得同志三个人,成立区执行委员会,以便开大会时能够依党纲成立正式中央执行委员会”。通告对开展工人运动做出部署,确定“全力组织全国铁道大会”;还要求“明年七月前,必须出书(关于纯粹共产主义者)二十种以上”。中央局领导全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学思之窗

(五)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六)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并须努力从各工人团体中,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真有阶级觉悟的革命分子,渐渐扩大我们的组织,谨严我们的纪律,以立强大的群众共产党之基础。

——《中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 思考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与国民党合作? ◎它们采取怎样的合作方式? 答案提示: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领导工人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敌人力量的强大,力量弱小的工人阶级单枪匹马难以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必须联合其他革命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而当时的国民党长期从事资产阶级革命斗争,是中共民主革命的同盟军;根据共产国际的建议,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此种方式有利于我党从国民党左派中吸收革命分子,扩大组织,壮大革命基础。

本课要旨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国民党右派制造分裂,叛变革命,是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学习延伸

1939年5月,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说:“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表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历史阅读资料 人教版补充岳麓版 第I 期

第I 期 共10页 第 页 第I 期 共10页

10 请说说毛泽东这个论断的根据是什么。

答案提示: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长期混战,对外卖国,给人民带来灾难,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政治根源;同时,中国的民族工业利用战争间隙得到发展,促使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经济根源;苏俄十月革命后,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思想根源;而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以后,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始了民主革命的新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

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在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1927年7月,中共中央进行了改组,陈独秀被停止了总书记的职务,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并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这次行动。30日,中共前敌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于8月1日凌晨举行武装起义。

历史纵横

南昌起义前,中国共产党掌握的武装力量主要集中在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中,有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叶挺;第四军第二十五师,由原叶挺独立团改编而成;第二十军,军长贺龙。这三支武装都被武汉国民政府派驻九江一带,参加“东征讨蒋”。1927年7月26日,汪精卫通令叶、贺到庐山开会,将部队集中到德安,企图消灭这两支革命武装。当时,叶剑英任第四军参谋长,他赶往叶、贺驻地,通报了汪精卫的阴谋。叶、贺决定把队伍开往南昌。在南昌,中国共产党还掌握有朱德领导的第五方面军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和公安局的两个保安队。而敌人在南昌附近的总兵力才三千令人。

资料回放

土地革命后,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

——《赣西刘士奇报告》

学思之窗

遵义会议结束后,政治局常委分工,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任。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随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米、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

思考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解题关键:要在注意“事实上”一词的前提下分析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毛泽东本人在中共中央的地位变化。

思路引领:首先分析“事实上”的含义;其次引导学生概括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抛弃、毛泽东本人被撤消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的内容;再次引导学生分析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和毛泽东本人在中共中央中的地位变化;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遵义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的分工和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在当时的实际作用。

答案提示:遵义会议之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遭到抛弃、毛泽东本人被撤消了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上,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在组织上是改组党中央的领导,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解决了军事最高指挥权的问题。遵义会议之后,政治局常委作了分工,毛泽东协助周恩来指挥军事,随后,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全军,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实际上党中央的主要任务就是指挥军队取得长征胜利。因此,我们说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本课要旨:

●南昌起义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从实践和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习延伸

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当时是有不同意见的: ●一种意见是:“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另一种意见是:“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你认为哪种意见正确?为什么?

第一种意见正确。原因是第一种意见符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国情;第二种意见完全照搬苏俄经验,不符合中国国情。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de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