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课标——《面对经济全球化》

更新时间:2023-04-05 16:14: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解读课标——《面对经济全球化》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面对经济全球化》课标解读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基本要求如下:评述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明确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解读:本框题围绕“感受经济全球化进程”进行展开。具体详见课标解读过程。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并背会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了解并会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3.能列举跨国公司,并能口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4.理解并能举例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增强风险意识,并能正确看待经济全球化。

5.理解并能举例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增强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并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和载体,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我们的应对态度,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四.教学内容和课标解读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课标解读:

1.学生结合日常生活所用或所见“洋货”来感受经济全球化,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从认识体会“商品全球化”到认识体会

“劳务、资本、技术、生产全球化”,最后理解经济全球化的

含义,并能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学生能够举例所知道的跨国公司,理解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和积极作用。

教学内容: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所用及、所见“洋货”以及列举自己所知道的中国走向世界的产品,来亲身感受经济全球化。

教师引导:从商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劳务、资本、技术、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

学习效果:学生归纳出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主要表现,要求理解并当堂背会含义和主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学生活动:全班分三个小组进行探究,要求“各组能通过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的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中分析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学习效果:学生能理解、区分、举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并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理解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3.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载体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所知道的跨国公司,并结合跨国公司的特征来分析什么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目的和所起的作用。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认识到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积极作用。

学习效果:要求学生能理解并口述跨国公司的地位和作用。(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课标解读:

1.在学习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的基础上,学生归纳总结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感受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2.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比如在中国生产通用汽车的收益分配)来说明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

的,并试着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

响之一。

3.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并让学生继续以身边例子或电视媒体例子来说明2008年

以来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进而深刻理解经济全球化又

意味着“风险全球化”。

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并能够辩证地、正确地看待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教学内容:

1.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并以“珠江三角洲的跨越发展”为佐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我们应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此知识点较为简单,略讲)

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及原因

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教师以数字形式来展示通用汽车在中国生产之后的收益分配,让学生分析、认识到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从而归纳出经济全球化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进而进行“自主创新重要性”教育。

3.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学生活动及学习效果:在分析经济全球化实质的基础山,学生自行归纳“经济全球化加剧发展不平衡性”;通过播放美国次贷危机给世界经济的影响,让学生直观感受经济全球化又意味着“风险全球化”,并鼓励学生结合身边事例或媒体报道来进一步说明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带来的极大威胁。

4.发展中国家如何正确看待经济全球化

学生归纳:在分析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经济全球化,并认识到积极参加经济全球化,机遇大于挑战。五.教学反思

通过对课标的细化解读并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过,在细化解读的过程中,要求教师更明确学生思考的途径和方向,

这样对教师的备课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不断学习的方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dd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