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吴中区政 府 工 作 报 告

更新时间:2023-10-01 05: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0年1月7日在苏州市吴中区 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人民政府区长 俞杏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二〇〇九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寻常、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影响和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在苏州市委、市政府和吴中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区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励精图治,较好地完成了区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协调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0亿元,增长1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047元,分别增长10.3%、10.1%。一年来,我们做了以下主要工作:

- 1 -

一、坚定信心,危中寻机,全力以赴保增长

准确把握经济工作的重点、时机、节奏和力度,积极主动制定、落实保增长、促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稳中有增。

——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一起抓。力促投资增长。突出项目基础地位,调结构、推进度,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增长13.3%。112只重点项目开工95只,完成投资85亿元。全区完成服务业投资132亿元,占投资总量的64.4%;技改投入5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71.4%。力保出口稳定。完成进出口总额50亿美元,其中出口31.5亿美元,下半年起月进出口额持续超4.5亿美元,实现企稳回升。吴中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成功叠加,集聚现代物流企业43家。力扩消费需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1亿元,增长18.7%。大宗消费不断升温,汽车销售额达65.9亿元。落实“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扩内需政策,补贴187万元。建成光福玉石工艺等市商业特色街区、社区5个。

——工业、服务业、农业“三次产业”一起抓。政企合力保增长,创新出台扶持企业、清理规费、融资担保、产业振兴等“一揽子”政策。工业经济止跌回升。完成工业总产值1070亿元,增长3.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至1250家,完成总产值845亿元,增长4%。稳定就业岗位补贴等扶助措施为企业减支5867万元。服务业提速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05.2亿元,增长16%,

- 2 -

占GDP比重达40.2%,提高2.6个百分点。精心组织旅游形象片央视展播、太湖文化旅游产业投资论坛、“十大精品景区”网络评选和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太湖开捕节等六大文化旅游主题节庆活动,全年接待游客12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0亿元,分别增长15.1%、13.4%。举办春季、秋季和上海房展会,销售商品房257万平方米,销售收入177亿元,分别增长185%、17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742亿元、605亿元,较年初增长25.9%、28.1%,贷款增量为2008年的2.1倍。现代农业扩面增效。特色高效农业增至18万亩,引进农业项目14只,总投资12.1亿元,“六个一”特色农产品产值达31.7亿元。

——外资、民资、国资“三资经济”一起抓。成功举办金秋洽谈会暨经贸招商周和京沪深、欧美日等专题招商活动,承办中国光伏产业论坛、中科院学术研讨会,切实加大宣传推介和招商选资力度。全区新增注册外资11亿美元,到账外资4.5亿美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注册外资占比达86.8%,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项目注册外资占比达57.3%;新增民资内资企业2479家,新增注册资本170亿元,增长57.9%,民资内资完成投资125亿元,增长11.5%;新增个体工商户6321家,注册资本3.84亿元。国资经济整合做大,实力贡献日益增强。组建成立太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城投公司、工业资产公司重组,区属国有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43亿元,全年完成公用性、经营性项目投资13.6亿元,投融资能力不断增强。

- 3 -

二、建好载体,调优结构,不失时机促转型

积极抢抓金融危机中新一轮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移重组和革新升级的机遇,注重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创新紧密结合,逆境转型成效明显。

——载体平台不断优化。形成吴中科技园为主体的“一园多区”格局,规模效应日益显现。吴中科技园认定为省科技创业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动物实验开放服务中心扩建工程启动实施,国家级医药专业孵化器设施建设和创建工作同步推进,综合配套区一期工程基本建成。木渎金枫路创新创意街区初具规模,东创、博济科技园项目合作积极展开。太湖科技产业园、苏州太湖现代装备产业园启动建设,太湖科技产业园认定为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市药检所及其药品进口口岸检测实验室、同济大学苏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技术转移(苏州)中心等机构相继入驻,国家检测认证集团与苏州电器科学研究院项目签约合作,苏州现代服务业总部大厦揭牌启用。全区新增省、市企业技术中心15家,累计达41家。

——自主创新长足进步。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更趋优越,制定出台《吴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获上级科技、技改专项经费及研发费用加计抵扣超亿元,区科技专项经费增至5000万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9%。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0只、自主创新产品4只,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4

- 4 -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6%,提高1个百分点。获批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2只,2只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达3100件、1000件,增长69.3%和69.2%。建立首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吴中集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完成首期培养计划,申报国家、省、市人才计划项目20余只。组织举办“吴中药港”医药人才专场和“吴中人才之夏”系列招聘活动,引进各类人才6799名,万人人才数增至1208名。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洞庭山碧螺春”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新增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26件,省、市名牌农产品18只。

——产业层次日益提升。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制订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服务外包、文化、旅游和装备制造、电子信息“5+2”产业培育振兴计划。世界500强伟创力研发中心、麦德龙商场,诺贝尔奖得主领衔的雷奥生物科技,央视新影制作基地等龙头项目落户进驻,区内集聚世界500强企业13家。药明康德建成亚洲最大的新药安评中心,西山中科认定为国家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引育生物医药企业85家,实现产值超66亿元,增长25%以上。开发区获评中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全区光伏项目32只,注册资本超45亿元。实现服务外包接包合同4000万美元,增长60%。企业上市进展顺利,9家完成股改,3家完成上报,1家申报创业板。文化旅游目的地功能不断优化,国家4A级景区增至5个,宝岛花园酒店通过五星级验收,星级“农家乐”增至42家,胥口香山古建成为市特色产业基地,郭

- 5 -

巷文化美术街区等2只项目列入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扶持计划。

——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单位GDP能耗下降4.7%,削减化学需氧量4537吨,二氧化硫3738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8家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完成认定初审,24家企业通过市、区两级清洁生产验收。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投运,172个镇、村回收站点建设全面完成。依据规划稳步推进中心城区和城镇重点地段“退二进三”,全面建成镇村集体土地管理服务平台,土地经营水平、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投资强度达290万元/亩,产出率达26.7万元/亩。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土地整理开发复垦6371亩,盘活存量土地2727亩,督促开工、挂牌、收回闲臵土地1148亩。加强宅基地建房管理,严格土地执法检查,连续三年被评为省土地执法模范区。

三、城乡一体,联动发展,做优苏州新南城

坚持以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为目标,统筹抓好城乡一体发展,区域功能格局、环境面貌和品位内涵不断优化提升。

——城镇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编制完成全区城乡协调规划,中心城区、尹山湖控制性详规,东太湖滨湖新城概念性规划和木渎、甪直等4个镇级总体规划,各片区、节点规划加快完善。中心城区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新苏国际、恒润大厦等一批现代高层楼宇相继建成,建筑高度超200 米的吴中新地标中润广场开工建设。运河风光带等地块拆迁安臵有序推进,蠡墅花园20万平

- 6 -

方米安臵房交付使用。开发区、度假区建设提速,越溪城市副中心南苏州生活广场等一批商业服务设施竣工投用,吴中商务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尹山湖生态商圈完成二期景观工程,运动公园、环湖道路等基础配套渐次完善;太湖文化论坛国际会议中心、渔阳山生态文化园一期、太湖水世界等项目正式启用,中央商贸区建设全面启动。城镇、社区建设亮点纷呈,镇区设施功能、环境面貌日益优化,苏苑街道及其南区社区跻身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社区,木渎香溪、龙西吴中苑和长桥龙桥等20个社区分别获评省、市和谐示范社区,完成4个老新村综合改造。

——城乡一体化建设势头良好。深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农村“五大合作”改革新增镇、街道股份合作联社5家,累计组建村、社区合作社286家,受益农民33.1万人,股均收益超1200元;镇、村集体总资产达130亿元,增长12.4%,村均集体稳定收入达474万元,增长20.6%。组建农村小额贷款组织4家,提供贷款8.5亿元,富民工业园一期、二期8.8万平方米建成投用。扎实推进木渎镇、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两个市级城乡一体化先导区试点工作,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建成水产、蔬菜、水稻3个示范基地,完成第二批35个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16个村庄整治工程,实现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全覆盖。落实水稻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480万元,圆满完成粮食清仓查库工作。就业保障一体化迈出新步伐。完成部分被征地农民等保养人员臵换城保4.3万人,累计臵换18.1

- 7 -

万人,城保退休待遇人均每月624元。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并轨机制,5.2万人次获城乡一体化社会医疗救助补助1403万元。

——生态环境建设举措扎实。完成环保生态投入超20亿元,实施水、大气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20项,建成太湖水质和空气自动监测站6座,全区9个“河长制”考核断面全部达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均保持100%,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6.6分,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网围整治全面完成,退垦还湖进展顺利,建设环太湖生态林2008亩,太湖湖滨湿地公园新增5000亩,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实施河东污水处理厂一期除磷脱氮等5项城镇污水处理工程,新投运89个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敷设污水管网200公里,启用15座垃圾压缩中转站。疏浚整治河道125公里,加固圩堤、建设生态挡墙14公里,完成水利配套建筑物81座,新增绿化7026亩,复绿山体29.4万平方米,复垦露采矿场420亩。越溪旺山村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生态文化村,临湖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7个村创建省级生态村进展顺利,2个村创建省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和10个村创建省级卫生村完成验收。全面加强城市管理,积极开展市容环卫杯竞赛活动,扎实做好中心城区和绕城高速、吴中大道、环湖路沿线等重要节点的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区域环境形象不断提升。

——功能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路桥航道建设投入超10亿元,轻轨1号线拆迁任务全面完成,绕城高速金庭互通连接线

- 8 -

建成通车,光福互通度假区连接线、宝带西路延伸段和苏州首条山体隧道凤凰隧道全线贯通,东山环山公路、230省道吴中段、度假区蒯祥大道等改扩建工程加快推进。完成宝带路、天灵路、枫津路综合改造,丹桂路和蠡墅片区道路改造有序展开。苏西线“六改五”航道整治三期工程和吴中港改造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浒光运河虎山桥段全面竣工。甪直、金庭、光福公交首末站建成启用,新建改建农村道路19公里、桥梁101座,“村村通公交”更加优质便利。完成110千伏蒋墩变、旺山变等一批输变电扩容工程。人防、路灯等设施不断完善,电信3G网络完成全覆盖,区数字城管指挥中心正式投运。新建和升级改造农贸市场4个。

四、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全心全意惠民生

突出强区与富民相统一,着力推动民生事业扩面提质增效,涉及22个类别的政府十项实事工程全面推进,年度完成投资超5亿元,95%以上完成和超过时序进度。

——民生水平明显改善。新增就业岗位5.4万个,其中面向本地劳动力1.1万个。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1828万元,帮助5616名困难人员、4208名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2.2%,吴中区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4%。完成劳动技能培训3.2万人次,建立创业孵化基地7个,青年见习基地21个。城镇职工“五险合一”参保人数净增1.8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被征地老年人员保养金分别提高到人均每月1352元、350元,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及其最高补偿标准分别提高到320

- 9 -

元、15万元。镇级敬老院建设全面推进,居家养老实现全覆盖。全力保障低保、低保边缘等弱势群体、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区福利中心异地新建和中心城区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基本完成。16.5万平方米、1664套保障性住房竣工投用,已解决723户困难群众住房问题。

——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建一流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又有区幼儿教育中心园、木渎实验小学新校等6所学校竣工投用,建成市优质幼儿园4所,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全面实施,高考本二以上达线率再创新高。顺利通过省社区教育实验区评估验收,吴中职教中心校被评为省四星级和高水平示范性中职类学校。各类群体受教育需求有效满足。扶贫帮困、爱心慈善、对外援助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名列大市前茅,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提升。组织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上百场,一批创作精品获“山花奖”等省级以上重要奖项40多个。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区复评,区现代文体中心启动建设,新建开放22个村级文体活动室,我区领办的省击剑队在全运会上勇获5金。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市级文保单位25处。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成效。民营瑞华医院和37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投运,吴中人民医院和一批乡镇医院建设顺利推进,木渎人民医院晋升二级甲等,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站)22个,全面实施中小学生免费体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85%。人口出生缺

- 10 -

陷社会化干预新三年工程和母婴阳光工程全面实施,计生世代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区级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完成,《吴中区志》总纂纲目确定形成。港澳台侨、科普、妇女、儿童、优抚双拥等工作扎实开展。

——平安建设深入推进。切实加强“五五”普法和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临湖湖桥村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新增省级示范村(社区)4个。区公安指挥中心视频指挥调度系统建成启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完善。严厉打击各类黑恶势力和违法犯罪活动,“三小车”、城中村专项整治等工作成效显著,应急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健全大调解机制,扎实开展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一批信访积案得到妥善处理。切实加强工商物价监管,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组建基层安监中队,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领域专项整治继续深化,长效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和疾病疫病防控,扎实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建成省食品安全示范区和3个市级示范镇。防汛防台、森林防火工作落实到位,气象观测站及科普中心建设进展顺利。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国防兵役、保密、文化市场监管等工作不断加强,成立区少数民族联谊会,“三位一体”民兵应急支队建设机制得到南京军区肯定和推广。

五、改进作风,提升效率,展示政府新形象

强化依法行政、科学施政、高效理政、廉洁从政制度建设,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 11 -

——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强化体制机制、政策措施、管理服务的改革创新和改进提升,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有力助推。率先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实施指导服务3万余次,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区行政服务中心审批服务事项进驻率达97%,平均办理时间提速30%。出台实施重大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周六上班、七天服务等便民便企措施,区便民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启动区政府机构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建立战略合作机制。积极抓好对上争取,85只项目列入上级重点扶持计划,下达专项资金1.24亿元。加强对宏观形势、发展态势、运行趋势的统计调查和分析研究,为抢抓先机、科学决策提供有效保障。

——进一步深化依法行政。坚持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和向区政协通报政府工作制度,主动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结“两会”议案、建议、提案253件,按期办复率和满意、基本满意率保持100%。深入推进依法治区,建立区政府领导班子集体学法长效制度,实行行政审批事项动态调整和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52项,我区成为省依法行政示范点。建立“一网公开、四网运行、七网监察”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机制,全年网上公开政务信息1.2万余条,政府门户网站建设运行水平进一步提升。切实做好

- 12 -

领导信箱、公众监督信件等群众来信来访办理工作,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对外交流合作、会务活动接待、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进一步深化廉政建设。健全完善教育提效、监管增效、考核促效的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机制,加强公务人员“德能勤绩廉”综合考评,着力塑造勤勉、务实、清廉、有为的公仆形象。认真落实预防监督和打击惩治并重的政府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完善政府性资金建设项目招投标代理机构选定机制,切实强化重点工作、公共工程、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等的监察、督查、审计,完成区级政府性资金建设项目审计665项,核减5亿元。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严格预算执行,压缩刚性支出。全面落实公务卡结算制度,完成机关“小金库”专项治理。

各位代表,在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年景中,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一年来,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及时果断的决策部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全体人大代表着眼全局的监督指导,提增了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区政协团结全体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积极主动的建言献策,丰富了发展的思路和方法;各地、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的创新进取,强化了发展的实举和实效。在此,我谨代表吴中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个领域的全区人民,向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工商联和垂直管理单位,向驻吴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消防官兵、公安政法干

- 13 -

警,向离退休老同志和关心、支持、参与吴中建设发展的海内外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推动经济增长的产业投入不足,稳定绩优的税源不多,持续发展的后劲有待进一步增拓;促进转型升级的高端产业规模偏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创新突破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步伐还不快,富民强村的难度不断加大,统筹平衡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激活;支撑发展的资源要素日益趋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转变发展方式的节奏有待进一步加快;保障社会和谐的管理服务更趋繁重,改善民生的普惠性、实效性还需扩大,建设宜业宜居新城的举措有待进一步强化;等等。我们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采取有力措施,妥善予以化解。

二〇一〇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为“十二五”规划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的关键之年。做好全年工作:

我们要充分认清复杂的宏观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挑战性。宏观经济总体形势持续向好,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世界经济全面复苏曲折漫长,仍然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进一步扩大内需存在较大制约,需求

- 14 -

疲软的总体市场环境短期内难以扭转,工业生产短期内难以恢复快速增长。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形势的变化,以及苏州全市抢先赶超高平台竞争环境中的潜在压力,周全准备,积极应对。

我们要牢牢把握政策和产业双重利好的机遇性。中央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将出台拓外需、扩内需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省、市的发展战略,抢抓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大调整、大重组、大变革提供的难得机遇,明确主攻方向,真正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我们要切实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必须紧密结合吴中实际,坚定不移地突出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进一步强化人均GDP、建设用地单位产出、亿度电产出、投资强度、先进制造业占比、现代服务业比重、富民等指标的引领导向作用,大幅度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真正实现速度与效益相统一,富民与强区相统一。

我们要更加突出创新发展跨越赶超的主动性。注重在加强政策集成形成政策合力上下更大功夫,注重在提高各类生产要素的保障能力上下更大功夫,注重在提高集约发展和协调发展水平上下更大功夫,注重在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上下更大功夫,切实引进和培育一批百亿元级企业、旗舰企业、地标企业,构建以新兴高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

- 15 -

业为支撑、现代高效农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后劲更足。

2010年,政府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苏州市建设“三区三城”总体部署,围绕“山水苏州·人文吴中”的目标定位和“走进太湖时代”的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四大工程”建设水平,加快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壮大,加快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促进民生福祉改善和社会繁荣和谐,全力打造“高端产业城区、最佳宜居城区、文化旅游强区”,全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0%以上,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新增注册外资11亿美元,到账外资4.5亿美元;内资民资新增注册资本100亿元。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下降4%以上。

我们将继续围绕扩大内需、调优结构,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发展要领,以项目为发动机、主引擎,以好项目、大项目为战略选择,确定总投资663亿元的115只项目作为全区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同时,在继续实施政府十项重点实事项目的基础上,新增实施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围绕上述目标任务,突出抓好“六个切实提升”工作。

- 16 -

一、突出开放创新,切实提升地区经济增长力

着眼于国际产业、科技发展趋势和区情实际,以创新型经济和产业有效投入为主线,全力抢抓新一轮发展先机。

——主攻新兴产业、高端产业。紧扣“5+2”产业培育振兴计划,制定出台保障措施和配套政策。围绕生物医药、新能源、城市经济等特色产业,加快项目人才引育、载体功能提升和产业链拓展延伸,增创集聚效应和比较优势。全力打造“吴中药港”,提升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力争产值增长30%以上。建成投用动物实验开放服务中心,完成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一期工程,力争年内建成国家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加强对接与服务,加快市药检所及其药品进口口岸检测实验室落地开工。积极创建国家级新能源产业基地,培育光伏、节能电池研发、生产、配套、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加快百世德、尚德库特勒等重点项目建设投产,力争实现光伏新能源产值100亿元。加快建设苏州南城现代新商圈,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以新苏国际、南苏州生活广场等高规格载体建成投用为契机,着力引进一批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品牌项目,丰富业态,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

——狠抓有效投入、节约集约。发挥伟创力等总投资455亿元的重点产业项目支撑带动作用,一着不让抓好全程跟踪服务,第一时间推动项目报批、开工、投产。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提高装备水平,力争全年工业投入增长10%以上,技改投入占工业投入比重70%以上。创造更加

- 17 -

宽松的政策环境,激发和释放民间资本投入活力,优化投资结构。深入整合国有资产,做大做强国有经济,加大经营性投入力度,提升管理运行质量效益。放大投融资平台效应,提高公用性项目实施水平,为城市建设和民生事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细化完善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推进镇级规划编制工作,优化用地布局。提高投资强度,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快形成集约利用土地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培育工作。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强化招商选资、招才引智。瞄准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扎实推行产业链、产业园招商,提升招商选资水平。围绕招商计划,积极组织举办各类专题招商活动,筑高平台、做优环境、提升服务,增强招商选资实效。全面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吸引知名企业的营销总部、研发总部、财务总部入驻。以国际资本加速转移为契机,切实强化外资招商攻势,集中力量引进一批产业链长、附加值高、成长性好的优质项目。继续巩固提升北京、上海等地招商成果,重点加大对广东、浙江等民资集聚区和央企裂变扩张的招商力度。强化“人才第一资源”理念,不遗余力引育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着力形成人才磁场效应,发挥智力支撑作用。建成启用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完成博士和留学归国人员20名、硕士和高级职称专业人员100名、大学生2000名、其他专业人才4000名的“2124”人才引进计划,力争再建立院士、博士后

- 18 -

工作站3个以上,引进各级领军人才3~5名。

二、突出转型升级,切实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快发展理念转变、发展路径转轨和产业发展转型,以开发区、度假区二次创业为重点,切实在率先转型升级中赢得主动。

——突出科技创新,壮大先进制造业。优化一批特色载体平台。继续推进吴中科技园二期及其服务中心、综合配套区建设,进一步完善设施功能。加快同济大学苏州研究院建设推进步伐,完成东创科技园一期并启动二期工程。加快吴中出口加工区二期和吴淞江工业园开发建设,确保18万平方米的二期标准厂房和伟创力三期厂房如期交付。抓好太湖科技产业园、苏州太湖现代装备产业园等载体的建设推进工作。提升载体功能水平,力争年内建成1~2个国家级孵化器,2~3个省级孵化器。培育一批重点科技型企业。大力发展物联网、智能电网、低碳经济等战略性朝阳产业,力争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6.5%。辅导推进企业上市,力争完成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各1~2家。引导一批企业通过改进技术、研发产品、注册品牌、拓展市场等途径,抢占产业高端,提升竞争力。强化名品名牌发展战略,增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意识,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力争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4000件,承担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培育名品名牌分别增长20%和10%以上,争创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大研发、检测、认证、中介机构和科技成果、项目的引进力度,切实提升区

- 19 -

域自主创新能力。

——唱响山水人文,壮大文化旅游业。突出文化核心作用,强化旅游载体功能,充分依托太湖山水、吴地文化等资源优势,突出“太湖旅游世博年”主题,进一步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全力打造长三角文化旅游高地,力争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接待游客和实现旅游总收入均增长8%以上。围绕“两轴、两带、三区、多节点”旅游总体规划,重点发展太湖休闲度假游、水乡古镇休闲游、乡村田园逍遥游、江南文化体验游四大品牌。加快推进光福快乐之乡、太湖湿地公园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再引进1~2只震撼力强、影响力大的主题公园、旗舰企业、旅游目的地项目。提升“八大景区”建设水平,完成旺山景区4A级创建,加快穹窿山5A级、光福4A级景区创建工作。精心举办特色主题节庆活动,引导区内文化旅游企业与行业龙头合作经营、联动发展,加强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开发,推进酒店宾馆建设和创星升级,完善优化文化旅游配套功能。围绕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光华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工艺文化城、胥口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十大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发展民间工艺、创新创意、人文传播、影视娱乐等4大重点产业门类,不断完善资本投入、人才引育、政策扶持等方面的综合保障机制。积极承办太湖文化论坛首届年会,着力把环太湖地区打造成“太湖文化历史中心”。

——着力提质扩量,壮大现代服务业。顺应产业结构“软化”

- 20 -

力作。加强古镇古村等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实施全区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展示。加快车坊江东小学、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0~3岁科学育儿体系,再创建一批市级优质幼儿园。深化基础教育特色学科和学校内涵建设,强化素质教育,优化师资队伍,提升教学质量。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完成《吴中区志》总纂工作,提升档案服务水平。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文明城市七大环境建设,着力提高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益活动等八大公共文明指数,巩固扩大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成果。积极开展争创省级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活动,进一步健全完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教育网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倡导科学、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

——加强健康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吴中人民医院综合大楼、木渎人民医院住院大楼、精神卫生康复中心和光福、郭巷卫生院等区镇两级医疗机构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改造,创建一批省、市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站,切实提升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力争实现市级农村卫生现代化达标镇全覆盖。进一步优化流动人口计生工作机制,实现人口计生优质服务体系全覆盖,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承办高规格体育赛事,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推广国民体质测试、阳光体育运动。

- 26 -

——加强平安吴中建设。全面完成“五五”普法任务,实施好新一轮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切实发挥基层组织自治作用。巩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突出问题综合整治和信访积案化解工作成果,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健全警情分析研判、监控巡防互动和快速反应处臵机制,提升打防控一体化水平。加强基层综合治理、司法行政规范化建设,扎实做好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和社区禁毒、社区矫正、安臵帮教等工作。健全应急管理体系,提升传染性疾病、动物疫病、食品药品安全事件、气象灾害、森林火险等预防预警、应对处臵、应急保障能力。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依法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做好征兵、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民兵预备役等工作,争创新一轮双拥模范区。

六、突出服务发展,切实提升政府工作执行力

立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切实加强法治型、学习型、服务型政府建设,持续提升政府工作水平和实绩。

——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构建以区行政学校为主体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健全长效化、制度化的学习机制,着力提高机关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业务水平、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快重点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发展水平。完成区政府机构改革,完善科学发展评价机制。

- 27 -

深化文化、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相关文化事业机构转企改制,积极探索医疗卫生单位绩效考核和收支两条线管理。探索建立农村产权等现代产权交易体系。密切关注经济运行态势,适时研究出台引导和扶持企业发展、产业升级的政策措施。加快转变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指导,全面提升覆盖面、推行率和满意度。

——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汇报通报工作、听取意见建议。大力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工作,完善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联系制度,不断提升议案、建议、提案办理水平和成效。推进政务公开,主动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提高“一、四、七”网运行水平,深化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完善行政决策、监察、复议、问责等制度,规范行政行为,严格执行土地出让、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要环节和财政、国有、集体资金管理使用的督查审计,强化国资监管和制度建设。坚持厉行节约原则,确保行政刚性支出零增长。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严格执行廉政制度,牢固确立服务大局、心系群众、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信念追求。

——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深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切实履行好服务发展、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加强政企银合作,积极引进创投、担保平台,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继续精简审批环节、优化办事流程,完善“两集中、两到位”行政服务机制,进一步健全上下协调、部门联动的政府服务体系。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 28 -

确保行政事业性收费零增长。严格执行领导包案、定期接访、主动下访等机制,认真、细致、妥善做好领导信箱、公众监督信件和群众来信来访办理工作。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畅通服务群众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着力满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各位代表,全区现代化建设任务繁重而艰巨,前景美好而光明。面对时代重任和人民重托,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和大局观念,弘扬改革创新、拼搏进取、和衷共济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心全意为民生,为实现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谱写美好吴中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苏州市吴中区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秘书处 2010年1月7日

- 29 -

趋势,主动承接国内外高端服务业转移,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再提高1个百分点。加快发展服务外包、金融保险、三四方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间深度联接和产业链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以出口加工区为重要载体,引进1~2家国际知名现代物流企业,打造苏州南城大宗物流集散中心。充分发挥服务外包省级示范区平台和扶持发展政策叠加引领作用,力争全年完成接包合同额实现翻番。编制完善全区商贸发展规划,推动业态错位布局,精心打造一批餐饮、购物、艺术、休闲娱乐等特色品牌商业街区。引导支持全区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商品房的开发品质和档次。积极鼓励民间和社会资本创办养老、康健、中介等服务机构。

三、突出宜业宜居,切实提升城市品牌吸引力

坚持型态、业态、生态优化原则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以重要规划和重点组团开发为抓手,加速彰显吴中山水人文魅力。

——深化城市发展规划。按照苏州建设“三区三城”战略,编制完善结构合理、城乡分明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龙头地位,提升开发建设水平。优化中心城区、尹山湖生态商圈、越溪副中心城市设计,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完善东太湖滨湖新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整体提升吴中新城“一体两翼”发展水平。加快编制完善镇、街道发展规划,强化轻轨周边区域等重要节点、地段的规划控制和管理。

- 21 -

——加快城市建设改造。继续加大中心城区综合改造力度,完善基础配套功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活力魅力。启动运河风光带、县前街商业区等功能片区建设,加快中润广场、天域大厦等高层楼宇建设和投用。扎实推进重点地块、节点拆迁安臵,建成天华苑21万平方米安臵房,积极做好轻轨2号线吴中段建设的拆迁等前期工作。加大越溪副中心城市载体和商住项目建设推进力度,高标准实施尹山湖、独墅湖“双湖商圈”开发建设,着力打造商业、旅游、人居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城市次中心。推进度假区中心区项目集聚见效和功能完善提升,推动光福、金庭“两翼”联动并进。强化组团式开发理念,促进功能板块间错位互补、联结一体发展,提升重点板块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带动力,同步加大城镇开发建设力度。开展重点道路区域和热点难点问题集中整治,提高市容环境的网格化、长效化管理水平。完成龙港一村等一批老新村综合改造,力争95%以上的城镇社区达到区和谐社区建设标准。

——做优城市生态环境。高标准实施城镇绿化建设改造,提高主次干道、公园小区、游憩小品等的绿化覆盖率和管养水平,加强吴中大道、环湖路沿线环境长效管理,优化生态景观功能。加快推进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完成退垦还湖,实施生态清淤、堤线调整工作。强化污染物减排,严把环境准入关、排放管理关和建设项目环评关,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巩固提升环境整治成效。加强“蓝藻”监测防控,实施

- 22 -

28只重点环保项目。敷设污水管网70公里,实施河东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强化生态创建,实现全国环境优美镇全覆盖,越溪旺山村创建国家生态村,再创10个省级生态村、卫生村。完善生活垃圾集中处臵长效机制,提高环卫机械化作业水平。

——完善城市设施功能。按照对接外围、环通内线的要求,全面推进区域道路提标升级。实施东山、金庭环山公路和太湖路、环湖路度假区与光福段、孙武路等道路改造改建,完成230省道吴中段、绕城高速光福互通度假区连接线支线扩建,度假区蒯祥大道、香山北路等主干道建设和冬青路、蠡墅片区道路综合改造,进一步提升道路养护水平。加快启动浒光运河和苏南运河吴中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配合东环快速路南延,实施斜港大桥重建。加快金庭衙甪里、东山陆巷公交首末站和金庭客运站建设,新建一批城区公交站亭,建立健全城区道路等规范停车管理机制。强化电力供给保障,切实满足发展需求。加快区人防指挥所建设,编制燃气发展规划,实施中心城区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建设。

四、突出城乡一体,切实提升统筹发展推动力

围绕致富农民、繁荣农村目标,以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及其先导区建设为切入点,探索走出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增效。优化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深化农业产业化“六加一”工程。编制完善苏州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产业布局、生态休闲功能等分项规划,探索新型运作管理和示范带动机制。重点培育发展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

- 23 -

示范基地和龙头市场、企业(合作社),太湖蟹争创中国驰名商标,粮食批发市场争创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20只。加强农产品深度加工的科研和开发工作,推进果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品牌化建设,实现组织经营、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施万亩低产池塘标准化改造。充分发挥镇村集体土地管理服务平台作用,加快土地流转,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5%以上。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富民强村。突出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集体经济。按照规模集约化、经营多元化、机制市场化、管理规范化、扶持配套化要求,引导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向更高层次发展,加快培育一批年收益上亿元的股份合作联社总社,探索组建区农民合作社联合会。新组建各类农民投资性股份合作社10家以上,力争股均收益超1350元,户均收益突破4000元,村均年稳定收入超500万元,镇、村集体总资产增加10%,经营性资产收益率10%以上。加大对合作社资金、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支持与农业龙头企业的联动发展,探索研究“政社分离”管办模式。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进程,推进农保城保并轨,不断提高城乡低保、社会医疗救助一体化水平,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指导和服务力度。

——着力做优设施环境,推进功能对接。以村庄整治和示范村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公交通达、河道洁净、污水处理达标、垃圾日产日清、村庄绿化美化。实现新农村

- 24 -

规划全覆盖,严格规范宅基地建房管理,完成14个村庄整治工作,新建50个以上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疏浚河道120公里,实施上沿山河综合整治,健全农村联圩管理制度。有序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新增绿化6000亩,建设一批整体推进村、绿化示范村和绿化合格村,建设生态河道20公里,实施金龙矿、金涧矿等一批山体整治工程,森林覆盖率达29%。进一步提升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标准、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五、突出文明和谐,切实提升社会环境亲和力

深化改革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和以人为本理念,以改善民生、满足民需为要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完善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的鼓励政策,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强化劳动者创业辅导和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切实提高各类人员就业能力。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巩固和谐劳动关系。按照标准提高、准入放宽、范围拓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城镇职工“五大保险”覆盖率均达97%以上。健全实物、货币配租等住房保障制度,扩大受益面。完善区福利中心、镇级敬老院服务功能,优化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布局。建成启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争创国家级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区。

——加强文教事业建设。加快完善全区文体阵地网络,完成区现代文体中心主体工程和光福、东山文体中心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艺团队建设,创作和演出一批精品

- 2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cv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