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实验中学九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更新时间:2023-05-31 08:0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冈实验中学九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 120分钟)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根据拼音在下列括号内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我爱家乡的小河。她一路低吟着,声音是那么轻柔,仿佛是在哄着qiǎng bǎo( )中的婴儿,又像是小心翼翼地chān fú( )着一位年老而精神jué shuò( )的老者在漫步,她少了些城市的xuān rǎng( ),却给人带来了一份宁静,一份心灵的洗礼。

2、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分别填入哪一句合适?请将答案写在横线处。(2分)

我得到了友情,便告别那 ;我得到了真诚,便告别那 ;我得到了希望之舟,便告别那 ;我得到了那光亮的一闪,便告别那 。

A、黑暗的深渊 B、貌似善意的虚伪

C、深恶痛绝的狡诈 D、忧郁彼岸的彷徨

3、请结合语境,将下列成语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2分)

备选成语:① 一如既往 ② 一锤定音 ③ 一诺千金 ④ 一鸣惊人

,是诚信之人永恒不变的操守; 是坚毅之人恒久如初的风度; ,是果敢之人拨杂去冗的魄力; 是沉潜之人磨剑十年的锋芒

4.下面语段空白处,应填入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2分)

科学的规律是铁面无私的,只允许人们遵守,不容违反。没有精细、严格的科学精神,就不能取得任何科学成就。只有精字为先,严字当头, ,才能在科学规律面前获得“自由”。

A、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精密地推理论证

B、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精确地搞好试验

C、精确地搞好试验,精密地推理论证,精细地测量计算

D、精密地测量计算,精细地搞好试验,精确地推理论证

5、默写。(5分)

(1)同写雪景,各具特色。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

“ , ”。

(2)人们常把愁怨比作连绵不断的江水,比作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创意出奇,以

“ , ”的词句,物化了自己内心的哀愁。

(3) , ,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4)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刻画了卖炭翁虽然衣服单薄,但仍希望天气更冷一些,只为炭能卖个好价钱的复杂心理;《观刈麦》中也有反应劳动者这种复杂矛盾心理的诗句:

(5)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

(用《出师表》中的名句填写)

6、请模仿下面句子的形式,从“鲜花”、“矿石”、“蜡烛”、“航船”等事物中选择两个作为陈述对象,写两组句子。也可自选其他事物来写。要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2分)

例句: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1) (2)

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4分)

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客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①两则材料反映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2分)

②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2分)

8、文化积累——请根据提供的信息,分别写出对应的作品及人物。(3分)

①青龙偃月刀 过五关斩六将 作品:《 》人物:

②天蓬元帅 高老庄娶亲 作品:《 》人物:

③解救金氏父女 野猪林救豹子头 作品:《 》人物:

二、阅读理解和欣赏。(共46分)

(一)品析《渔家傲》完成9、10题。(4分)

渔 家 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9、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词的上阕写 ,下阕写 ,笔力雄健,感情沉郁。(2分)

10、“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2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共14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11.解释下面句中加黑的词:(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感激

( )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若嗣子可辅 ( )

1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13.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属”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属以后事”中的“属”字。(只需填序号)

属①zhǔ。连接。②zhǔ。委托,交付。③隶属,归属。④亲属。⑤类。

仔细想一想你认为最适合的是( )(2分)

14.简要回答下面问题:

(1)课外阅读能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你认为[乙]段具体说明了[甲]段中的哪一句?请把该句子抄下来。(1分)

(2)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3分)

(三)寻找一颗善心(共13分)

我曾一度怕人瞧见我跟父亲在一起。他身材矮小,而且走起路来跛得厉害。我们时常一道外出,他的手要撑在我的胳膊上才能保持身体平衡,由此引来路人的注视。那种讨厌的目光,让我内心痛苦辗转,而父亲却镇定自若。 让我们两人的脚步协调起来比较困难,他蹒跚而行,我又缺乏耐心,正因为如此,我们一起行走的时候从不多说话。但每次一旦出了门,他总免不了交代:“你定步伐,我努力跟上。”

我们通常在家和地铁之间来去,这是他上班的必由之路。他是个工作狂,哪怕天气再恶劣,他也决不旷一天工,而且他总能按时抵达办公室。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碰上冰天雪地的日子,即使有人搀扶,父亲也走不稳。这样的时候,姐姐或者是我就用孩子玩的雪橇拉着他穿过纽约市布鲁克林的街道,把他送到地铁站口。他总是紧紧抓住入口阶梯边缘的栏杆,一步一步往下走,直到温暖的地铁隧道里冰融的地方。

在昔日的言谈中,他从不觉得自己是个令人怜悯的对象;对那些幸福而健全的人,他也从未流露出任何忌妒之情。他在别人身上寻找的是一颗善心,他发现如果谁拥有这样的一颗心,谁就会对他表现友好和善良。如今我也长大成人,我相信那是一个评判人的合适的标准。

现在我才明白,他总是通过我——他惟一的儿子,来间接地参与许多事情。我打球,他在一旁喝彩;我加入海军,就是他“加入”了海军。我回家度假,他便安排我参观他的办公室。对同仁介绍我的时候,他由衷地说:“这是我的儿子,也是我自己,要不是情况不同,他做到的也是我能做到的。”他说这些话的时候,声音总是很轻。

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但我越来越多地想起他。我不知道他昔日是否感觉到我同他一起行走时的不情愿。如果他清楚这一点,我为自己没能告诉他我有多内疚、多卑俗、多懊悔而深感愧疚。

当我为琐事而抱怨时,当我忌妒别人的好运时,当我缺乏一颗善心时,我都不由得想起父亲。而在这样的时刻,仿佛是我把自己的手放在他的胳膊上来恢复一种平衡,并且我在心里说:“你定步伐,我努力跟上!”

15.“我曾一度怕人瞧见我跟父亲在一起。”中的“一度”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一度”与第四、五段中哪些话有联系?(3分)

一度:

第四段:

第五段:

16.文中说:“我们一起行走的时候从不多说话。”“我从不多说话”是因为 (用文中的话作答);父亲“从不多说话”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17.从文中的哪些话能看出“他从不觉得自己是个令人怜悯的对象”?(2分)

18.第二段父亲说“你定步伐,我努力跟上”,父亲要“跟上”的是什么?结尾处“我”说“你定步伐,我努力跟上”,“我”要“跟上”的又是什么?(3分)

(1)父亲要跟上的是

(2)儿子要跟上的是

19.对同仁介绍我的时候,他由衷地说:“这是我的儿子,也是我自己,要不是情况不同,他做到的也是我能做到的。”请分析一下,父亲的话表现了怎样的心理状态。(2分)

20.读了本文,你从“父亲”和“儿子”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这些对你将来的学习生活有哪些意义?(3分)

(四)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⑧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旦盟查叠盛翌邀:。擅堡丝盎。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21.文章第②段以走路、说话为例,引出了下文什么观点?(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2分)

22.第④段列举了哪些事例?意在阐明什么? (3分)

23.第⑥段加点的“似乎”一词能否去掉?请说说理由。 (3分)

24.文中在阐述了习惯与能力的关系后,得出了什么结论? (2分)

25.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3分)

(五)作文(50分)

进入初三以来,每个学生便开始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与冲击,每天沿着“教室——寝室——食堂”这三点一线的单调轨迹不断运行,以前所有的课外爱好都逐渐让步于书本的学习。天真活泼、做梦幻想,都变得非常遥远。于是有些人便感叹:“初三是一个不会有太多故事的季节。”但也有人认为:“这便是生活,便是一种真正的充实的生活。”请以“初三没有故事”或“初三也有故事”为话题,写出你自己对这段生活的态度、理解及看法。 要求:①题目自拟。 ②600字以上。 ③不能出现或暗示人名、校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cu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