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选修论文 绝对原版

更新时间:2024-06-16 21: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的孤独

之所以选择这个命题,是因为这个命题和我自己息息相关,所谓对自己

有用的知识才是好的知识,所以希望通过这个命题解剖一下自己。因为从性格上来说,自己属于抑郁性的人,平时不大喜欢和人进行交互,在别人看来应该属于孤独这一类人。下面,我将从心理学角度,就孤独这个命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并分析一下孤独的心理学原因。

在心理学家眼里,孤独的成因不外乎有一下这些。

有些环境容易让人感到孤独。比如,孤单的环境,陌生的环境,突变的

环境等。

有的人很关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正因

为这样,他们会将自己隐藏起来。一方面他们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告诉别人,有一种封闭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又特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陷入惆怅和苦恼,产生孤独感。

还有一种人自我评价过低,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严重的人往

往缺少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而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高,往往产生自负心理,看不起别人,他们在交往中表现为不合群、不随和、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导致他人的不满,因此,自负心理严重的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独。

就我自己而言,我有时候的的确确感觉到孤独会找上门。但令人讶异的

是,我应该没有孤独的理由。从客观上看,我有一个挺美好的家庭,我有疼我的爸爸妈妈,有一个乖巧可爱的妹妹。当然,我也不缺乏好朋友。同时,我的学业挺繁忙,学习任务挺紧。最重要且最致命的是,我也有一个爱我的女朋友!!!可是,我依旧会觉得孤独。但是我既渴望躲开人群,同时却也不喜欢孤独。孤独的时间里我只能获得短暂的宁静,不久之后却将感觉到一种极其让人厌恶的空虚,并且拼命想逃离。这在正常人看来,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我觉得要解读孤独,必须从个体出发,也就是必须先认识自己,在认识

自己的基础上,才能分析自己的心理走向,才能给出之所以孤独的答案。那么,如何认识自己呢?印度文明的奇葩,20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克里希那穆提曾经提到过,要认识自己,必须认识到生活是由关系组成的,我们只能通过这个关系网来观察自己,我们无法独自存活,我们必须活在和外在的人,事及概念

的关系之中,所以要观察自己,必须通过观察自己和外在的人,事及概念的关系中窥探自己内心的秘密,内心通过外在的行动表现,行动作用于关系中。马克思曾经也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可见,认识自己最根本在于解读社会关系网。

在我的眼里,长期的孤独感原因必然是深刻的并且融入整个成长过程

的。

首先,观察我自己的社交网,从小开始,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我在老

家读书,由于缺少“保护伞”,和其他孩子比较,从小觉得自己处于劣势,小时候只能和家里情况相同的孩子玩耍,交际能力大打折扣,也就买下了沉默寡言的种子。

进入初中和高中,在交友对象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自己的心理走向,我的

好朋友基本上属于性格上比较内敛的同学,而且由于体格较弱,心理感觉有点自卑,交际中会潜意识避开健壮的男生。而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我和异性的关系远比和同性的关系要好,和异性朋友交往更得心应手,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非常有理的暗示。

进入大学后,由于大学制度的不同,班级概念较为薄弱,同学之间的交

流明显减少,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明显觉得交流成本很高。

综上所述,我的个人成长其实是饱受煎熬和残缺的,内心一直缺乏安全

感,不够自信且自卑,这些东西由于从小影响,现在已经根深蒂固。所以无论是家庭,朋友,女朋友都不能缝合我心理上的缺口。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主动改变自己。

但是,为何我既孤独,又害怕独处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也无

法面对自己。因为一旦独处过久,我将发现自己面目可憎,发现自己竟然如此空虚,愚钝,丑陋,和焦躁不安。我无法承受这样的事实。事实上,我甚至讨厌和这样的自己相处,所以才会避免和自己相处,避免审视自己。所以周国平说,独处也是一种能力。敢于独处,说明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

所以,孤独源于心理缺口,要改变孤独,必须认识自我,改造内心,使

其丰满完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c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