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更新时间:2023-04-27 19: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越近,作为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年”是最庄重的,也是最热烈的。每至年末,辛劳的人们都要卸下一身的风尘回家团圆,奉行一次繁华的盛宴。收红包、穿新衣、放鞭炮、贴春联也成为儿时最深刻的记忆。人勤春早、万象更新是中国人始终信奉的,进入腊月就开始各种忙活,大扫除、购年货、煎炸蒸煮,尽管习俗千差万别,却承载着共同的希冀——辞旧迎新。那些烙印在心中的味道历久弥新,那些藏在年里的故事也代代相传。

01

食:年是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气

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这样回忆胡同里过年的景象:“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从前的日子慢,鞭炮声由稀至稠,在旷日持久的年货采办中,在年夜饭的碗盘磕碰中,在家中长辈的唠唠叨叨中,年味总积聚得格外浓稠。而与年有关的记忆,就藏在这些细节琐碎中,五光十色而又香气浓郁。

我自小就爱吃,因此,除了过完年就全数充公的红包、在外晃荡一圈就再没新鲜劲的花衣裳,年于我而言,是色彩斑斓的各类糖果,是泛着油光的各色菜肴,是滚油里浮起的一根根大麻花,是肚皮鼓鼓在锅里翻腾的白胖饺子,是掀开锅盖,寒冷冬日里蒸腾的那团白气……

北方过年的饭桌上总少不了几个“硬菜”,那时花样少,无外乎鸡鸭鱼煎煮蒸炸。别家做的鱼都是整鱼,摆在专为过年买的长盘里,看着就阔气。我妈也爱做鱼,但总切成鱼块,和着葱姜蒜煮成一锅稠稠的鱼汤,冒着热气和桌上几个凉菜相得益彰。我爷奶爱吃鱼,但对我妈做的鱼汤没大兴趣,逢年过节就爱买几条带鱼裹了面糊炸着吃。

有一年我奶把买鱼的任务交给我爷,我爷蹬着他那辆二八大杠就进城了。满以为这活计简单,不会出差错,结果我爷把冻得硬邦的带鱼装个塑料袋里,塑料袋挂车把上,那鱼头尖而硬,半路上给塑料袋戳个窟窿,

就地潜逃了。我爷满心欢喜到家,然后老夫老妻拿着个破塑料袋大眼瞪小眼半晌。

为这事,我奶从腊月给我爷数落到正月。年初一的饭桌上,趁着一大家子都在,我奶又把这事搬出来讲一回,我爷闹了个大红脸,桌上听过的没听过的都是一通乐。后来,“带鱼的故事”成了每年过年饭桌上的常备节目。再后来,那一大家子各自奔前程,有了好多个小家,这故事就听得少了。再后来,我爷过世,再在饭桌上讲我爷的旧事我奶就掉泪,我们也就不讲了。

好在除了“带鱼的故事”,我脑子里私藏了不少“年食旧事”,一到寒冬腊月,就自动触发。或者偶尔在梦里,我还能回到儿时的小院子,洒落在雪地上的爆竹碎屑还没清扫,我跨过门槛,屋里的暖顿时给我脸熏得通红,长辈们说着话还不忘回头责问一句“一大早野哪儿去了”。那时我爸妈还年轻,我爷奶都康健,大人们如山岳般,好似能扛下世上所有的大事小事,我只管拽着我妈衣角,讨要一块锅里正滋滋冒油的肉。

02

住:年是一家人在一起

鱼灯延腊火,兽炭化春灰。这是对年事的最好描述。爆竹天天笑,喜事朝朝闻。这是对新年的最好期盼。从记事起,最期盼的日子就是过年,年里有美食、有压岁钱,还有可以到处撒欢儿的闲暇时间。而从小学二年级起,盼年有了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一家人终于可以团圆,那个平时冷清的家又会兴旺热闹起来。

我妈生性要强,在我上小学二年级那年,听说去南方打工能挣钱,就毅然坐上了去往杭州的大巴车。从这一年开始,直到大学毕业,我们一家每年就只有两次团圆,一次是农忙,一次是过年。记得每次过节的时候,亲戚们来看望奶奶,都会问我想不想妈妈,我的回答从来都是一样的,我不想。现在回想起来,我其实是想妈妈的,但我固执地认为,只要不说出来,想念就能少一些。

妈妈出现的时候,总是在一年的尽头;离开的时候,总是在一年的开头。我盼极了一年快些走到头,我妈从远方回来,让那个平时只用作睡觉吃饭的地方,真正成为家。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但可能是想到家里很久没收拾了,过年的时候,我妈总会提前一个多月回家,把家从里到外好好收拾一番。大扫除那几天必定是很郑重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垃圾都得扔了;扫把用绳子固定在长长的竹竿上,把屋顶上的蛛网灰尘都扫了;家中被褥衣物也都归拢起来,能拆洗的拆洗,该晾晒的晾晒。我们几个孩子就算帮不了什么忙,也会里里外外地奔跑递抹布,兴冲冲参与迎接这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外面还是天寒地冻,每个人都干得热火朝天,心里也是暖融融的。

除了洒扫屋子,每年我妈还会买样式时新的福字、小灯笼等挂饰,将家里装点得一团喜气。那会儿物质并不如何丰富,生活并不如何富裕,但却是真讲究。记得大年三十贴春联用的都是现熬的浆糊。浆糊贴的春联光洁又牢靠,任凭一年风吹雨打也不会掉。

年是什么?年是一番辛勤劳作后最隆重的欢庆,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最热忱的期盼。而家,这个平时只用作避寒遮暑的居所,因为年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因为团圆有了更加神圣的内涵。

家是什么?家是团圆的载体,也是每个返乡人的终点。小的时候妈妈离开我们去远方,大的时候我们离开妈妈去流浪,但每次分离,都是为了更好地团聚。

03

乐:年是爆竹声中万象新

在我的记忆中,“年”就是覆盖着皑皑白雪,家里人欢聚一堂吃着团圆饭。小时候总是觉得要听完春晚上李谷一老师的“难忘今宵”,才算完完全全进入新的一年,却总因为太小熬不到十二点早早就睡着了,但即便这样,也总是要母亲喊我起来跟着父亲去放鞭炮。冬天夜里寒风瑟瑟,手里举着炮仗,等待着明亮月空下除了星星月亮光辉以外的色彩,除了春晚,鞭炮就是我小时候的另一个期待。

儿时,鞭炮似乎可以满足一个男孩子所有的梦想。大年初一一早,深吸一口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儿,仿佛置身于激烈的战场中,然后快乐地奔向小伙伴继续未完成的战斗。“双响”、“摔炮”,各种各样的炮仗便成了我们手中的武器,满足着我们想要成为一个英雄的美梦。

小炮仗一直是我手中的玩具,但年三十的大炮仗,一直是父亲去点的,因为实在是太大了。直到我大学毕业那年的除夕,父亲告诉我,以后大年三十的鞭炮由我来点燃,我当时有些错愕。父亲是一位医生,所以并没有所谓节假日休息的概念,每年都是快到零点的时候带着我下楼放完炮仗之后,我再看着他开车踏过那一地的鞭炮离开家,自己再转身上楼,印象里父亲一直用他宽厚的臂膀支撑着这个家。那天我看着父亲略显沧桑的脸庞,他告诉我:“孩子,你已长大,就要踏入社会了,家里有些事情,该轮到你接过我的担子了。”我开始有了跃跃欲试的新鲜感和动力。

深刻记得那天我穿着一身睡衣,在楼下接过父亲递给我的烟头,紧张兮兮地望着那在地上好似盘成一条龙的鞭炮,不知如何下手,父亲在我身边说:“家里今年的新气象可得是你这次点炮才能炸出来的,你不能害怕。”我看着父亲鼓励的眼神,小心翼翼地探过身子去,拿着烟头点燃了鞭炮的引火线,看到火星点着的那一刻,赶紧就往旁边跑,结果地面太滑摔了一跤,我连滚带爬地逃离鞭炮爆炸的区域。为这事儿父亲笑话我到至今,可每次听着父亲的调侃,我感受到的却是满满的爱与认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或者这才是过年的意义吧,跨过年关,在新一年的开端得到一些新的礼物,获得一种生活的新可能,这样才能在周而复始的一年又一年之中,真正拥有“新”的一年。

04

衣:年是对新衣的期盼

对于过年,小时候最大的愿望除了收到大红包就是开开心心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现在每逢过年,和家人聚在一起聊起儿时的旧时年事,会发现曾经那些过年的单品早已成为我们记忆深处中最珍贵、最难忘的组成部分。或许新年新衣的美好,并不在于新衣本身,而是这份新衣中所承载的故事、情感与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记得小时候,每当课下时,我们总是三五伙伴聚在一起,描绘着父母给自己买了什么样的新衣服,让其他人心生羡慕,放学回家总会和妈妈嚷嚷着何时去买新衣服,生怕比别人晚了些。那时,父母最常说的一句话便是考试考好了给你买新衣服,于是乎能够穿上漂

亮的的新衣服是期末考试复习的重要动力。其实无论考试成绩如何,父母都会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去满足一个小孩子的愿望。我也记得每天晚上都要打开衣柜,去摸一摸自己的新衣服,甚至有时候趁父母没注意偷偷地穿上照一下镜子再小心翼翼折叠好放回去,带着这种穿新衣的喜悦感入睡,内心总是期盼着早一点过年,早一点穿上新衣。一日又一日的耐心等待、尽心期盼,直到新年将新衣裳穿在身上,生怕弄脏了一点点,划破了一点点。这期间要经历如此绵长的过程,至今倍感难忘。这份等待期盼不仅承载着对一件新衣的期望,更是对新一年的期望、对新年里自己的期望。

随着时光的流逝,买一件新衣早已不是过年的专属,对我来说儿时对新衣的那种憧憬早已淡忘,而母亲却依旧似往年一样,刚进入腊月,就早早为一家人筹备新衣,给家人、孩子图一个好彩头。现在豁然发现自己小时候的努力只是为了一件新衣,而父母对孩子的新年希望却一直也寄予在新衣中。每次新年回家,穿上父母准备的新衣,总觉得自己还没长大,仿佛又回到了儿时,穿上新衣整装待发也意味着一切可以重新开始,像新生一般对未来充满希望。即便是三九寒天,小脸儿虽冻得红彤彤的,但总能洋溢着幸福甜蜜的笑容。

儿时衣柜的衣服很少很少,但我对每件新衣背后的故事却记忆犹新;现在衣橱的衣服很多很多,萦绕在我心间的却是我今天要穿什么。儿时的新衣虽不像现在色彩斑斓,质感也远不如现在,但父母将一份美好的希冀藏于新衣中,它与你一同经历岁月、承载你的人生,从而成为你多年后的记忆储藏。在爆竹声中,穿上新衣,去迎接更好的自己。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cg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