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更新时间:2023-08-29 05: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广西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姓名:袁涛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国际贸易
指导教师:李欣广
20090626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摘要
新型国际分工是以跨国公司生产网络主导的将全球大量的劳动力、原材料、企业、基础教育、知识生产卷入的国际分工;它出现了新的生产现象——产品内分工:从产品在一个民族经济中完成制造的过程逐渐转变到不再有民族的产品或技术,民族工业,乃至民族经济。新型国际分工的背后一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分工格局或分工地位中的差距将日益显现,分工利益分配中的不平等也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国际分工深化的新的结果产业国际化现象越来越明显。那么,产业国际化的内涵是什么,产业国际化与国际分工的关系如何,产业国际化道路对一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如何,中国的产业国际化状况又是怎样的?基于上述问题文章进行了如下探讨:
首先,对国际分工深化的时代背景发展的趋势、当代国际分工新格局及其演变、形成原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地位的比较、国际分工的效应、国际分工中利益的分配等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以此来解剖国际分工的本质。
其次,对产业国际化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对产业国际化与国际分工地位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美国国际分工地位及产业国际化情况为案例进行了这种关系的论证,并提出了产业国际化与国际分工地位的测量指标。紧接着对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和产业国际化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后,分析了我国走产业国际化道路首先应解决问题、我国产业国际化中存在的问题及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并探讨了我国产业国际化道路选择的依据,之后提出了我国走产业国际化道路的路径,以此提升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关键词:国际分工中国产业国际化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THESTUDYONTHEINTERN棚ONAI。IZ枷oNoF
CmNA’SINDUSTRYDURINGTHEEVoIJ腰IoNOFTHECoNTEMPoRARYINTERNATIoNALDIⅥSIoNoFLABoR
ABSTRACT
Newintcrnationaldivisionoflaborbasedonproductionnetworksof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willbcdominatedbyalargenumberofgloballabor,rawmaterials,enterprises,basiceducation,knowledgeproductioninvolvedinthe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Itappearedintheproductionofnewphenomena-thedivisionofproducts:fromproducttocompleteanationaleconomyintheprocessofmanufacturingagradualchangetothenationnolongerhaveaproductortechnology,nationalindustries,aswellasthenationaleconomy.Behindthenew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betweendevelopedanddevelopingcountriesontheonehand,thepatterninthedivisionorthedivisionofthestatusofthegapwillbecomemoreandmore,thedivisionoftheunequaldistributionofbenefitsisalsoreflected,Deepeningthe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ontheotherhand,theresultsofthenewphenomenonoftheinternationalindustryisincreasinglyapparent.Inthatcase,whatistheconnotationof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industry,whati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andindustries,howindustrialinternationalizationofacountryroadreflectonthestatusofthe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whatiskindofsituationof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China’Sindustry?Basedontheaboveissuesthefollowingarticlestoexplore:
Firstofall,thedeepeningof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onthehistorical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background,thedevelopmenttrendofthecontemporary
laborandtheevolutioninternationaldivisionofofanewpaRern,Developedanddevelopingcountriesin
laborinthestatusofthepatternofcomparison,thetheinternationaldivisionof
effectsofthe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theinterestsof
athe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intheallocationof
natureoftheoreticalanalysis,inordertodissectthethe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
Second,theinternationalizationoftheindustrydefinesthe
theindustryandtheconnotationofinternationalstatusof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wereanalyzed,thestatusoftheUnitedStates,thedivisionoflaborandindustrial
relationship,andinternationalsituationasacaseofademonstrationofthisputforwardtheindustryandthe
international
thestatusofstatusofourthe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measure.Followedbyinternationaldivision
analysis.
ofoflaborandindustrialconditionsofinternationalempiricalFinally,ananalysisindustryinourcountryfollowthepathof
internationalizationshouldfirstsolvetheproblem,China’Sindustrialstructure
thedireCtionof,andtoexplorethe
OiladjustmentandadjustmentproblemsininternationalizationofChina’Sindustryofchoicebasedtheroad,andthen
enhancetaketheindustryputforwardthepathofinternationalroadinorderto
thestatusofthe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inChina.
KEYWORDS:The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China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广西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属广西大学所有。除已注明部分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为获得其它学位而使用过的内容。对本文的研究工作提供过重要帮助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明确说明并致谢。
论文作者签名:履旃袁瘸训7每s乒一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本人保证不以其它单位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或使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请选择发布B蜊:
啪P时发布\,
口解密后发稚
(保密论文需注明,并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秒厶矿r月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广西,叫煳士掌位。沦文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重产业_际化问I研究
第1章导论
1.1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选题背景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21世纪,为保持全球竞争优势,大型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配置资源,采取国际竞争战略和高度协调的全球战略,由此带来了产业在全球新的分工和转移。在这种全球生产或分工体系中,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由于无法占领价值链生产的高端,而不得不凭借其廉价劳动力等资源,进入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生产或分工体系:一方面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加工制造大国(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导致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经济的贫困化增长、贸易增长的夸大与摩擦、产业结构的低级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相反,在国际经济秩序中占居主导地位的少数发达国家则从这样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切取最大量的利益蛋糕,而发展中国家则微乎其微。长此以往,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的分工循环,最终将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和社会的两极分化。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一个寻求民族复兴的国家,有必要也有能力改变现有的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改变自己在此种不公平的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而同时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产业国际化的现象也越来越明显。全球化的今天,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也必将国际化,一国的产业选择或定位再也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国之内考虑,而是要放在国际分工的大环境内,要充分考虑两个市场(国内和国际)和利用两种资源(国内国际),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就和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那么研究产业国际化现象的内涵及其与国际分工的关系也将成为必要。基于上面分析,就有了“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的选题。'.1.2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包含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不同产业之间、同一产业不同产品之间以及同一产品不同工序之间分工的多层次国际分工体系.其中,建立在。价值链一基础上的同一产品不同工序之间的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深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当代曩际分工格局中的中豳产业圈际1-:闰I研克
化的崭新成果.因此,通过对国际分工进行多角度的梳理,以探求当代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原因以及国际分工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并找出通过一国产业在国际产业或国际分工范围内进行调整而提升该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的对策,为改变当前中国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和分工困境,实现中国产业在国际分工日益深化下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应对策。
(2)研究的意义
通过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一方面可以对全球化趋势下国际分工这一任何国家都不能回避而必须积极参与的全球性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梳理,对这种经济活动对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参与者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探求出国际分工的本质;另一方面,通过此项研究可以找出一国国际分工和该国产业结构的关联关系,界定产业国际化的内涵及其与国际分工的关系;最后通过对中国当前国际分工地位的全面分析,找出当前分工的困境以及产业结构在国际分工趋势下调整的策略,为改变中国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和解决面临的越来越深的分工困境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从而有利于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1.2文献综述
1.2.1有关国际分工理论的述评
1.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
西方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有:亚当 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
(1)绝对利益理论
绝对利益理论是由亚当 斯密在其划时代的巨著《国富论》中首先提出来的。该理论核心思想认为贸易是基于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而产生的。各国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从而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是各国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他说:“外国能以比我们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一.即当一国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或有绝对优势),但在另一种商品生产上效率更低(或有绝对劣势)。那么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这样,贸易双方能得到比各自闭关自守时更多的利益.斯密的这一理论非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代田鼢工橹局中的中田产业U际化闰曩研究
常强调一国外生的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重要性,从而绝对生产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各国问贸易发生的可能性及贸易利益的大小.
但是,斯密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有些国家比较发达,经常是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都比较低,从而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生产所有产品的成本都比较高,从而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然而,在两国之间仍然有贸易发生。对此绝对利益理论就难以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2)比较利益理论
在斯密绝对利益理论的基础上,大卫 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作出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两国仍然可以进行互惠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有比较劣势的商品),这样两国都可以突破本国资源条件的限制,更多地消费自己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增进彼此的福利水平。同时,两国的生产资源也能够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世界的产出也将达到最高水平。由此可见,李嘉图认为各国进行国际分工的主要依据是一种生产上的相对优势、成本上的相对差别,而不象斯密提出的是一种生产上、成本上的绝对差别,在这一点上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更具有科学的进步意义。
根据比较利益理论,一国处于何种发展阶段,都可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择其轻"的原则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据此参与国际分工获得贸易利益。该理论在实践上较好地解释了广泛存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的起因。然而,总体来说,以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贸易理论都简单地把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根源仅归结为技术水平的差别,且单一生产要素等诸多假设也不符合现实经济生活。
(3)要素禀赋理论
在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创立100年后,瑞典经济学家厄里 克歇尔和伯尔蒂尔 俄林(简称赫克歇尔一俄林)对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差异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研究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以及贸易对两国要素收入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扩展了贸易模型,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一.他们从一系列的基本假设出发,认为一国应该出口那些在其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的商品,用以交换其要素比例正好相反的商品。也就是一国应该出口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代田豫分工格一中的中重产业田际化闫曩研完
该国相对稀缺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换句话说,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应当出口资本密集型的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的商品。赫—饿定理解释了比较优势产生的原因,而并非象西典经济学家那样仅仅只是假定其成立。同时,赫—俄定理认为相对要素丰裕和相对要素价格之间的差异是导致两国贸易前相对商品价格不同的原因,这种相对要素价格和相对商品价格之间的差异可以转化为两国间绝对要素价格和绝对商品价格的差异,这种绝对价格差异才是两国之间发生贸易的直接原因。
绝对利益理论、比较利益理论以及赫—俄定理构成了西方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其过于严格的基本假设同国际贸易的实践相去甚远,使其无法解释战后国际贸易的格局。随后,由于国际竞争的迅速发展和国际贸易的结构变化,以及经济学家分析工具的新进展,一大批经济学家开始从新的理论视角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福利效果、政策含义进行阐述和分析,其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新贸易理论”,以区分传统的贸易理论。
2.现代国际分工理论
(1)技术差距模型
1961年波斯奈(Posner)建立的技术差距模型认为工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新产品和新工序的引进,这使得掌握新技术的国家在世界市场上占据暂时的垄断地位,并和其它国家之间产生技术差距。这种技术差距是导致当前国际分工的主要原因。阿罗(Arrow)在其1962年的著作‘干中学的经济含义》中提出了干中学效应,技术差距模型或技术的动态变迁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由于导致干中学效应而更倍受关注,以此作为指导参与国际分工的理论。
(2)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以美国的情况为例,1966年弗农(Vernon)、韦尔斯(Wells)等人,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他们将美国新产品的生产划分为:新产品阶段(国内生产时期)、产品成长阶段(出口垄断时期)、产品成熟阶段(外国生产者开始制造时期)和外国产品在出口市场上竞争以及产品完全进口阶段(产品衰退时期).在新产品阶段,生产往往需要高技术,或具有高技术素质的劳动者.随着产品的成长和逐步成熟,技术变得标准化了,就可以采用大规模的生产及素质较低的劳动者.因此,该产品的领先优势会由最先发明产品的发达国家转移到劳动力相对便宜的发展中国家。从而分工的形式体现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当代田际分工格局中的中■产业雷际化问鼍研究
(3)规模经济模型
保罗 克鲁格曼等人提出的新贸易理论,即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分工中的新现象和新的实践,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分工理论模型,解释国际分工新的分工基础,得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结论。克鲁格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发展了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相对要素禀赋差异是国际分工的惟一原因一的观点,认为规模经济、相对要素禀赋差异和垄断程度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分工的根本原因,反映、解释了国际贸易分工的新形式,即产业内贸易分工。1.2.2有关产业结构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述评
1.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的代表人物很多,典型的有威廉 配第、亚当 斯密、克拉克、库兹涅茨等。西方经济理论中最早、最朴素的产业结构趋势理论是威廉 配弟(WillianPetty)在其《政治算术》中提出的,认为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此后,在其著作{:国富论》中亚当 斯密(AdamSmith)论述了产业部门(BranchofIndustry)、产业发展及资本投入应遵循农工批零商业的顺序。完整、
in系统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框架是1940年由克拉克(ColClark)在其《经济进步的条件》
一书中建立的。克拉克收集和整理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转移的时间系列的统计资料,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劳动力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再向第三次产业转移。美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库茨涅兹在《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等著述中认为:农业部门(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农业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第二次产业)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看来是上升的,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却是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服务部门(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以上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给各个国家在发展三次产业中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第三产业将是最终引领一个国家产业软化的主导产业。
2.产业结构国际性调整理论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向前推进,国际间产业结构变动的相互波及和关联日趋强化,特别是同区域内各国产业结构在运行中通过贸易和直接投资等方式,相互间资源配置、重组和整合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国际性调整研究也将成为必要.
关于产业结构国际性调整研究,主要从理论与实证研究两条线展开.前者从本国和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广西大攀硕士拳位论文当代圈际分工橹局中的中叠产生田际化闰I研竞周边国家产业结构间变动的联系,以及从世界产业结构大系统内三次产业的变动趋向,研究本国应有的产业发展国际化战略与对策(北村好子,1995).后者采用一定的定量分析技术进行度量,主要可分为两类:(1)用贸易结合度和相互依存度系数等进行定量分析(渡利夫1991):(2)将国际投入产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例如,依据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研制的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AIDXT1975、1985、1990),分析东亚国家和地区各产业结构体之间的关联状况(佐野敬夫等1998)。迄今为止,各种结构联结模型主要是通过贸易联接完成的。虽然注意到不同国家产业结构体相互间的关联,但主要考虑产业结构演进的国际性波及由一国向另一国的单向传导。因而从根本上来看,仍是立足单一国家的视角来考察各国产业结构间关联。汪斌(2004)构建了开放性结构与关联互动机制的一般理论模型,认为现实中的国际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性演进,既是域内各产业结构体相互关联成整体运行的结果,同时也是与全球其它区域产业结构体系互动演进的结果,作为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系统的局部或组成部分,离不开全球产业结构大系统这-)t部环境,同时认为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金融、技术与信息的跨国传播与传递、跨国公司和经济周期是形成国际区域间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的六大机制∞。
1.3研究方案
1.3.1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研究的目标是如何在国际分工背景下调整中国产业结构,以此来改变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实现中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当代国际分工格局对不同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参与者的影响、产业国际化的内涵、国际分工与一国产业国际化的关系、中国当前国际分工地位及产业国际化状况的科学分析、中国产业国际化道路路径选择及对策。
1.3.2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1.理论依据
论文以国际贸易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等相关理论为研究的理论依据。
4疑斌.全球化浪潮中当代产业结构国际化研究【Ml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柱2004。31-35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圈产业国豫化问题研完
2.研究方法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第一,理论演绎与实证归纳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分析国际分工产生、深化以及国际分工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分工参与者经济社会等影响时分别应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对国际分工中利益蛋糕分配的极端化及国际分工的本质分析时实用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本文在分析中国当前国际分工地位时,对国际分工的地位进行了定性分析,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研判时运用了定量分析,包括指标的构建,测度。
第三,典型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从具体到抽象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表述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论。因此,采用典型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横向比较与纵向历史比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目的在于用比较新颖的角度和开阔的视野,从个体特征到共性特征,从事物的横断面到融入时间的动态比较,一步一步过渡和深入到研究对象的具体形态中去.文中对国际分工对不同参与者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及产业国际化状况进行了典型分析。
1.4研究思路、路线、特色及创新说明
1.4.1研究思路
本文在简述国内外学者对国际分工和产业结构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国际分工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国际分工的本质进行了探讨,对产业国际化现象的内涵,国际分工与产业国际化的关系进行了论证,然后实证分析了中国当前的分工地位和产业国际化状况,以及如何在国际分工大趋势下走中国的产业国际化道路,最后提出政策建议。1.4.2技术路线
本文首先从国际分工及产业调整的相关理论入手,对当前国际分工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对产业国际化内涵及与国际分工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此后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及产业国际化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提出了三种产业国际化的路径及中国选择积极产业国际化路径的对策.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代圈W鼢'-T.,tlI.JI'P-dlq"蛋产业目际化问题研究
当前
国际
国际分分工
工与产多角不同分工地位的原
度剖因分析与分工本质
业调整析的探讨
相关理
论及二产业国际化内涵,分工地位指标体系
者关系中国国际分工地
位与产业国际化构建与产业国际化
状况关系状况测评
图1-1技术路线
1.4.3研究的特色与创新说明
首先,各种理论得到恰当融合。本文将国际贸易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等相关理论融合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在此理论框架下进行国际分工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其次,本文把一国国际分工与其产业国际化关系的研究提上了研究的日程,认为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与其产业结构有着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产业国际化是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国际分工地位与产业实力有关,与产业国际化程度高底没有正相关关系。
再次,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研究切入视角。过去一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仅仅放在一国范围内进行考虑,而本文提出了经济全球趋势下,任何一国都不可能脱离国际分工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即要走产业国际化道路。
最后,本文全面系统的对中国国际分工地位及产业国际化状况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三种产业国际化路径,指出中国选择积极产业国际化路径的对策。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代重际分工格局中的中_产业圈际化问题研究
第2章当代国际分工及其格局
2.1国际分工研究的理论流派②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在经济上相互依赖的劳动分工,它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进而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按照对国际分工研究视角的不同,国际分工理论可以分为以下五大流派。
“世界体系视角"即是指,在分析国际分工格局时,把世界生产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考察,旨在发现这一体系结构的变化规律。在世界体系论学者看来,16世纪开始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第一个市场贸易充分发展且经济势力支配一切的世界经济,在这个体系中不同的地区执行不同的经济职能,这样就构成了世界体系的三级结构:最上层是主要生产高利润、高技术、高工资的多样产品的中心国,最下层是主要生产低利润、低技术、低工资且种类不多产品的外围国,介于其间的则是相对于中心处于外围位置,相对于外围则俨然中心、兼具被剥削与剥削者角色的半外围国家。这种三级结构避免两极分化可能造成的尖锐对立,从而巩固了世界体系。
“市场视角"即是指,分析国际分工的逻辑起点是,存在跨越国界的“自由市场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绝对成本差异、比较成本差异、资源禀赋差异、要素禀赋差异带来的分工好处,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
“国家视角"即是指,分析国际分工时,核心概念是“国家利益",基本内容是如何利用国家主权影响国家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程度以及策略。李斯特(1789—1846)是这一流派的重要代表。李斯特认为,“在斯密理论中,有个人利益,有世界利益,就是不提民族国家。实际是利用个人,摧毁国家,让英国控制世界。一他认为斯密主义抹煞了国家和国家利益的原则,甚至完全否定了国家和国家利益的存在.“然而在个人利益与世界利益之间有一个中介者、调解者,这就是民族国家一.“个人主要依靠国家并在国家范围内获得文化、生产力、安全和繁荣,同样地,人类的文明只有依靠各个国家的文明和发展才能设想,才有可能一(李斯特,1841,Chl5).李斯特认为,即使是参与国际分工,也必须。张苏.论新国际分工.DI]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l版,62-63..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g-西大掌习Lb攀位簧”乞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豳际化闰:I研究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全面,即包括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各种资源在内;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大量,即流动速度加快,借以流动的国际市场容量增大;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流动愈益结合,即各国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结成一体,而非各自互不相干的发展。第二个是各国经济相互影响。随着世界贸易增速超过世界经济增速,世界经济的贸易依存度迅速上升:全球的货物与服务的出口占全球总产出的比重发生了大的变化,1950年为5%,1990年为18%,2007年达30%。美国、日本等经济大国的货物与服务的出口占全球总产出的比重也突破了20%。这种情况下,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将大大受制于外部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同时,一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也将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要求各个国家在参于国际分工体系时,要积极参与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流动,在广阔的国际空间中合理地配置资源,利用二种市场和资源,运用比较优势,来求得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和经济协调机制,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而加入全球性经济组织,是参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开展国家对外经济活动必须具备的国际体制保障。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们在全球性经济框架之下,积极发展本国与他国的多边经济关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同根共生的并存发展趋势,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经济全球化比经济区域化的范围更广,但经济区域化比经济全球化的一体化程度要高。经济一体化的规律在于,它的范围与内部差异成正比,与整体程度成反比。全球化由于其范围广泛,参与者众多,差异巨大,利益协调比较困难,一体化程度就不易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经济关系密切,相对经济差异较小,从而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一体化及其相应的区域合作组织、区域合作机制,便蓬勃发展起来。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必须足够重视区域一体化。因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对外经济关系既是全球多边的,也应该是有区域重点的。
2.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当前,信息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信息产业和信息网络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作用将日益突出,并且逐渐主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其原因有三,第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科技革命的先导.以计算机的运算速度为例,1946年2月,诞生于美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当时的运算速度只有每秒5000次;到2007年,美国IBM公司发明的超级电子计算机——“蓝色基因几一,其运算速度已经达到每秒280.6万亿次.目‘前发达国家还在研制每秒上千万亿次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当代囡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圈产业啊豫化问曩研究
甚至上万万亿次的电子一光子计算机。第二,信息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进步的强大动力.近年来,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3%左右,而信息技术及其相关产业的增长速度是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2,--.3倍。对于整个经济而言,信息产业的发展,既加重了自身对经济贡献的分量,同时也优化了所有的产业结构。第三,信息网络的发展成为经济活动的载体。从1982年互联网开始出现至I]1999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2.6亿户,至U2007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更是达到11.7亿户,即世界人口近1/5已经融入互联网。目前,以信息网络为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新经济修的发展,正在不断提高整个经济的素质。各国基于本国国情,适应世界潮流,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和机遇,积极推进社会生活信息化进程,以便在新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西欧小国爱尔兰仅有几百人口,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该国推行信息化及新经济发展战略,其人均收入很快上升至U2006年的3.5万美元,30年间增长了30多倍。然而,在信息时代,“技术差距"‘‘数字鸿沟"愈益成为南北“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分化继续加剧的基础和突出表现。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资料显示,富国和穷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比起国民收入数量,相差还要悬殊。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其人口仅占全球总人口的1/5,却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93%;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其人口也占全球总人口的1/5,却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l%和互联网用户数量的0.2%。因此,发展中国家只有努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改造传统农业,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另外,知识经济正在蓬勃兴起,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KnowledgeEconomy),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basedEconomy),它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从基本内涵看,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表现为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社会信息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信息化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通信技术(IcT)是知识能够形成社会化、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的支撑条件,是知识有效扩散和共享的技术环境,是保障新型经济和产业组织有效运作的物质基础。
3.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趋势的形成
当前,国际产业发展的显著变化之一是产业分工方式的改变,即跨国公司为主导的产业价值链纵向分工方式的形成和高度细分化,以及由此推动的新的产业转移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是指产业在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转移和承接.产业的国际转移与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当代国际分工将局中的中国产业田际化问题研究
承接受各国或地区生产要素价格、技术水平、产业周期和经济政治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通常,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是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欠发达国家或地区。
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经历过三个阶段,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日本西德等西欧国家的产业转移与承接;第二次是在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欧国家对新兴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进入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国际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1)产业转移主体的变化
国际产业转移已不再局限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也并不少见,产业转移的主体己不仅仅是发达国家。随着各国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兴工业国在产业升级的同时将原有传统产业转移到更低产业梯度的国家,新兴工业国在国际产业转移链中往往身兼产业承接方与产业转移方两个角色,成为现代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一个颇具特色的现象。在产业移出国的行列中,既有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向外进行产业转移,也有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国家的产业外移,中国、东盟等也纷纷加入到向外进行产业转移的行列中。
(2)产业转移整体层次提高并呈现多元化
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仅加速了各国产业结构的知识化、高度化,也使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逐步由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工业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多是发达国家已经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工序。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产业转移浪潮与以前不同,发达国家在继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某些资本、技术密集产品的生产,甚至开始向少数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技术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某个工序。国际产业转移已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并存的阶段。多层次的产业转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产业转移浪潮。在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国际产业转移中,虽然垂直型产业转移仍占主导,但水平产业转移也日趋增多。
(3)产业转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当前,跨国直接投资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据统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1995年为3310亿美元,2000年增加到13000亿美元,2006年全球的外国直接投资总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当代豳际分工橹局中的中U产业田豫化问I研完
额跃升22%,达到112万亿美元,超过2005年的9550亿美元,并创下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总的来看,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必将进一步扩大.因为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为赢得全球竞争优势,进一步加速了国际产业转移;发展中国家为实现赶超战略,也进一步扩大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接纳,以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有利机遇,加速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度化。
(4)产业转移的周期大为缩短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国际产业转移进程加速,产业转移的周期也大为缩短。仅20世纪下半叶就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比20世纪上半叶国际产业转移的周期急剧缩短。20世纪90年代以后,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尤其以微电子和计算机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软件和系统集成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传统的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开始向集工业化、信息化于一体的现代生产方式转化,各国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速,促使国际产业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周期进一步缩短。
(5)产业转移的动因更加复杂
最初的产业转移直接动机是向低产业梯度的国家转移不再具比较优势的产业,以便发展新产业。而随着国际产业竞争的激烈化,各国往往出于降低生产成本、抢夺市场先机也纷纷在目标市场国设厂生产,其跨国转移产业的原因不再仅限于向外转移不再具有优势的“边际产业一.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许多国家设立子公司,生产适应当地要求的汽车。其产业转移目的并非是转移本国不再具优势的产业,而更多是为了占领当地的市场。
(6)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主体地位的凸显
跨国公司作为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担者,其跨国经营推动了世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原有国家之间的生产分工国际化,同时使传统的贸易形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原有产品的国际贸易被替代为包括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等众多生产要素及生产过程的国际转移;与此同时,将国际贸易转变为跨国公司本身内部的交易,使得产品的交换过程变成一种生产过程。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导致生产要素的国际化和生产组织的全球化并直接推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发展和利用跨国公司的能力将成为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并成为发展中国家接纳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重要契机.
(7)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对于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日益加深
生产要素跨国流动是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产业转移必须借助生产要素的同向
当代国际分工格局中的中国产业国际化问题研究
-代重际分工格局中的中重产业田豫化问曩研究
流动才能真正实现。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使一国充裕的要素与他国稀缺的要素相结合,从而促进了贸易、金融和投资自由化,提高资源在全球的配置效率,并对国际资本、技术、商品和人才的流动方式、规模和流向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跨国界调整,加强了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并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源提高本国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
(8)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剧了区域内产业转移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区域内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迅速增长,甚至超过区域间的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成为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如欧盟国家的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主要是在欧盟内部进行的,目前欧盟国家对外投资的1/3是在成员国之间进行的。
(9)产业转移方式多样化
除了把整个产业转移的方式,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多个国家共同生产也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模式,研发中心、零部件生产、组装生产分散同步进行的模式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一种选择。另外,国际产业转移也突破了原来单一的直接投资和单一股权安排,逐步形成了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和非股权安排等多样化投资和产业转移方式并举的格局。
2.3当代国际分工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新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当代国际分工出现了新的变化和趋势,这种新型的国际分工的形成与跨国公司行为有紧密关系,跨国公司贸易形成贸易全球化,跨国公司生产形成生产全球化.
1.产业分工向企业内分工转变
20世纪50年代之后,国际分工主要表现为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企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跨国公司将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生产和服务环节分布在世界各地,将各国作为生产车间在全球范围进行产业布局,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模式由传统的“国际贸易网络’’转变为“全球生产网络一,跨国公司通过全球生产网络将全球资源整合到国际分工体系中来,形成基于分工网络的共同利益。国际分工在从传统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不同工序、区段、环节和流程分工转变的过程中,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了,导致国与国之间的优势更多地体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上的优势.
正在阅读:
安全生产 项目部 自检 工程 平安工地06-15
华为认证题库04-22
漳州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指南02-21
展现作文魅力 提升写作素养06-03
关于在全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08-03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草虫的村落》课文朗读MP3免费02-06
物理化学复习题目(含答案)04-08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中国产业
- 分工
- 国际化
- 格局
- 当代
- 研究
- 问题
-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