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普通心理学总概(苏文的整理)

更新时间:2023-07-23 09:22:02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二部分 普通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心理现象的内容: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实验法

4, 心理学发展简史(学派及代表人物)

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心理学流派

①构造主义 奠基人:冯特

②机能主义 创始人:美国 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等

③行为主义(2005) 1913年,美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④格式塔心理学

⑤精神分析学派 创立者 奥地利维也纳精神医生 弗洛伊德。

⑵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①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② 行为主义的研究

③ 心理分析的研究

④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2007)

早期的认知心理学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

美国奈赛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⑤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2005)

5, 心理的实质:人的心理活动直接依赖于脑,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6,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其中,

神经元是组成整个神经系统的最基本单位。

7,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反射。首先提出此概念的是17世纪法国学者笛卡尔。 Ps:个体心理可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三个方面。

从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法则。

第二章 感觉和知觉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 任何感觉的产生,都需要具备两方面的客观条件:

一是直接作用于我们人体的、具有一定能量的客观刺激物。二是接受刺激的相应的感觉器官。 3, 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①视觉、②听觉、③嗅觉、④味觉、⑤肤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

4, 感觉现象

主要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和联觉(2006)

⑴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① 感觉适应eg:入芝兰甚至是久而不闻其香

②感觉对比eg:吃了苦药之后,喝白开水也甜。

⑵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①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eg:望梅止渴

②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eg:盲人听觉、触觉能力相对提高

③联觉eg:暖色调使人温暖

5,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觉

6, 知觉的基本特性(2004)

① 知觉的选择性(对一部分刺激物进行清晰反映,对其余刺激物进行模糊反映)

② 知觉的整体性(在刺激不完备时,根据一些个别对象而知觉到的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性

的特性)

③ 知觉的理解性(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的特

性揭示出来)

④ 知觉的恒常性(表现在: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声音恒常性等) 7, 知觉的种类

① 空间知觉

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与距离知觉、方位知觉与空间定向

② 时间知觉

③ 运动知觉

第三章 注意

1,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 指向性(选择了某一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征。 3, 注意的功能

① 选择功能②保持功能③调节和监督功能

4, 注意的种类:①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②随意注意(有意注意)、③随意后注意(有

意后注意)

5, 注意的品质特征:

① 注意的广度②注意的稳定性③注意的分配④注意的转移

6,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⑴原有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⑵新的事物的性质与意义。⑶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7.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2006,2008)具体参考★P95

⑴不随意注意规律的应用:尽量防止分散注意的刺激出现。防止单调死板的教学方法。

⑵ 随意注意规律的应用:明确目标任务。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正确组织教学。

第四章 记忆

1,记忆:是人脑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现的过程。从信息加工上来看,即对输入住处的编码、储存、提取的过程。(2006) 2,记忆的基本过程(2006)

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 保持、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

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称回忆,当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重新辨认出来的过程叫做再认。 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

3,记忆的主要类型(分类)

⑴根据记忆的内容与经验的对象,记忆可分为①形象记忆②情景记忆③语义记忆④情绪记忆⑤动作记忆

⑵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①瞬时记忆(0.25秒—2秒)②短时记忆(5秒—2分钟)③长时记忆(一分钟以上到许多年直至终身)

⑶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①陈述性记忆②程序性记忆

⑷根据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可分为①内隐记忆②外显记忆

4,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与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与回忆。

5,遗忘的各种情况

记忆保持的最大变化是遗忘。

① 不完全遗忘②完全遗忘③临时性遗忘④永久性遗忘

6,遗忘的规律(2007)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

6, 影响遗忘进程的规律

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

② 学习的程度

③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④ 识记者的态度

7, 遗忘的原因

① 干扰说②衰退说③压抑说④提取失败

8,复习在记忆中的作用:⑴给信息再加工提供机会。⑵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⑶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

9,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① 及时复习②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和内容③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④复习方法多样化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⑥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10,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11.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2008)

⑴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⑵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⑶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⑷注意数学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第五章 思维

1, 思维的特征:思维的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

2, 思维的类型:★

⑴根据思维任务的性质、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分为:①直观动作思维②形象思维③逻辑思维

⑵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①直觉思维②分析思维

⑶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①辐合思维②发散思维

⑷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①常规思维②创造性思维

3, 思维的过程

表现在①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②比较和分类③抽象和概括④具体化

4, 思维的基本形式

⑴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的思维方式。

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

⑵判断

⑶推理

5, 问题解决的阶段(2006)

① 提出问题②明确问题③假设问题④检验问题

6,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2008)

⑴知识表征。⑵定势与功能固着。⑶个体经验水平。⑷情绪与动机。⑸个性因素。 7,影响创造性的因素:酝酿与创造性、社会因素与创造性(2005)。

7,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⑴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⑵培养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性思维;

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⑷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

8,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补充功能、代替功能。

8,想象的种类:⑴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性:有意想象、无意想象。⑵根据想象

活动与现实的关系分:幻想、理想、空想。⑶在有意想象中,根据内容的不同方式: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9, 吉尔福特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

想象的品质

① 想象的主动性②想象的丰富性③想象的生动性④想象的现实性⑤想象的新颖

性⑥想象的深刻性

第六章 情绪与情感

1,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的基本分类:现代心理学一般把情绪分为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四种形式。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和紧张度,⑴心境: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具有10, 弥散性的情绪分类。

⑵激情: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⑶应激:在出乎意料的紧迫状态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2,情感的分类(2004):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3,情绪和情感的功能(2009):①适应功能②动机功能③组织功能④信号功能 4,压力:有机体在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非特异性身心紧张的状态。 5,面对压力,如果不能很好的调试和应对,将产生:抑郁、焦虑、恐惧和躁狂。 6,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

⑴要觉知自己的情绪状态。⑵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⑶合理宣泄负面情绪。

7.健康情绪的培养:

⑴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⑵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⑶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

⑷学会自我欣赏与自我接纳。

⑸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⑹正确面对和处理负面情绪。

8,ps:8.意志行动的目的冲突有四种形式:⑴双趋冲突。⑵双避冲突。⑶趋避冲突。⑷多重趋避冲突。

9.意志品质的特征: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坚韧性。

10,情绪在教学中的作用

⑴要再教学中确定情感目标

① 让学生处于愉悦、兴趣、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之中,为认知活动也为情感的陶冶

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

② 让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各种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

③ 让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好学、乐学的

人格特征。

⑵以知促情。利用情知交互作用,从认知入手调控情感,既有利于学生本身的发展,又有助于促进教学中的认知发展。

⑶以情促情

① 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文科类的教师要注意发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并善于

以表情的方式表现出来;而理科类的教师则要设法赋予教材内容以某种情感色彩。 ② 教师情感的自我控制。一是教师情绪状态的调控;而是教师对所教学科的情感调控。 ③ 师生情感的交流。其核心应该是爱心融入。这要求教师从职业道德的高度认识师爱的意

义,培养师爱情感,并掌握施爱于生的艺术。

第七章 需要与动机

1,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

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

2, 需要的种类:①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②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2006、2009)

4, 动机的分类

⑴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2007)P117

⑵原始的动机和习得的动机

⑶有意识的动机与无意识的动机

⑷外在的动机与内在的动机

5,动机的功能(2009):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6,动机产生的条件:人的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相结合而产生的。

7,.学习动机的激发(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⑴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育。

⑵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⑷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争。

⑸正确指导学习成绩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⑹提供成功的学习经验,增强学习的自我效能。

第八章 能力

1,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表现在所从事的各种活

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人格不属于能力的范畴。(了解)

2,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①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分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和程序性

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知识是活动的自我调节机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能力基本结构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

②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技能也是一种个体经验,但

主要表现为动作执行的经验,因而与知识有区别。按活动方式不同,技能可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③ 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但只有那些能够广泛应用和迁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转

化为能力。能力不仅包含于一个人现在已经达到的成就水平,而且包含于一个人具有的潜力。

④ 正确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我们不应该仅

根据一个人知识的多少去简单地断定这个人能力的高低。其次,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关心学生知识的掌握,而且要关心他们能力的发展,并促使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再次,由于能力不等于知识,人们才有必要研究评定能力的特殊方法,而不能用知识的评定代替对能力的鉴定。

⑤ 综上所述,能力是知识、技能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技能的结果。两者是相互转

化,相互促进的。正确理解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有助于科学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能力,这对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

3, 能力的分类

⑴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Eg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力(核心)、想象力、创造力等。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Eg画家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 ⑵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⑶流体能力和晶体能力

流体能力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较少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禀赋。

晶体能力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

晶体能力依赖于流体能力。

⑷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4, 智力理论

①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模型:内容、操作和产物。

② 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5, 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影响一个人能力的因素)2008年考点★

遗传(其对智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体素质上)

环境和教育(产前环境和幼教、学校教育、实践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2008) 6, 多元智力理论(2006)★

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

主要观点:①言语智力②逻辑-数学智力③空间智力④音乐智力⑤身体运动智力⑥社交智力⑦自知智力。

对教育的启示: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冲击着传统的智力观和评价观,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⑴传统教育只重视课堂学习,忽视社会实践。

⑵单纯依靠用纸笔的标准化考试来区分儿童智力的高低是片面的。

⑶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否定了其他同样为社会需要的智能,使学生身上的许多重要潜能得不到确认和开发,造成相当数量的人虽然考试成绩很好,走上社会后却不能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人才的极大浪费。

⑷音乐、美术、体育或其他方面的特长同样是高智商的表现。

第九章 气质和性格

1,气质是表现在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2,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对气质的分类: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p130) 3,气质理论:体型说——克雷奇摩;激素说——伯尔曼;血型说——古川竹二;活动特性说——巴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普洛夫。

4,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5,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⑴气质更多的受个体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制约,主要是先天的;性格更多的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主要是后天的。

⑵气质无好坏之分;性格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

⑶气质可塑性较小,变化极慢;性格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较明显。 ⑷气质可以按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使性格具有独特色彩。

⑸气质会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⑹性格对气质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6,性格评定的方法:行为评定法(包括观察法、谈话法、作品分析法、个案法)、实验法、测验法。

7, 性格是个性中的核心部分。

第十章 态度与行为

1, 态度的特点:(2005)

① 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②态度有具体的指向③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④态度的简

单性欲复杂性

2,态度的功能(2007)

① 工具性和功利性功能②自我防御功能③价值表现功能④认识功能

3,印象形成效应:⑴刻板印象(归于某个类别)。⑵首因效应(陌生人)和近因效应(熟悉的人)。⑶晕轮效应(光环效应)。⑷投射效应(以己度人)。

4,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5,从众的分类: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6,从众的原因:行为参照、偏离恐惧、人际适应。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③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的高效率。

2,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⑴预防精神疾病,保护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⑵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

⑶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3,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2005)

①儿童多动综合征②学习困难综合征③儿童过度焦虑反应④儿童厌学症⑤儿童强迫行为 4,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⑴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5,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 自然、适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b0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