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A2

更新时间:2024-07-05 05: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主要记会议名称+方针)

答:第一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第二阶段,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

第三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从理论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

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党的十四届三种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的节本内容? 答:(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内涵? 答:一是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二是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三是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答: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5、为什么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的观点是错误的? 答:原因在于这样的观点只看到市场经济具有的共性,没有看到与市场经济想结合的社会主义制度的不同个性特征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答: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7、党的十五大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8、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 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得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布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10、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1、公有制的主题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 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12、十五大特别提出,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得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3、为什么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地位和作用) 答:(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重要组成部分)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条件;能够更好地促进竞争、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能够更好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地位和作用)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5、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答:一、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前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后者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二、生产力水平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的程度,这是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三、劳动还是谋生手段,旧社会分工的存在,是按劳分配存在的直接经济原因

16、按劳分配主体地位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一、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

二、它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三、职工收入的主要部分仍然来自按劳分配

17、社会的生产要是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

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18、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多种不同的分配形式,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答: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意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19、为什么在社会中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 答: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不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20、“先富”和“共富”的关系? 答: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先富”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21、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22、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哪些?

答: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23、如何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答: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十六字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25、经济增长方式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答:十七大报告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

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2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度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7、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在哪里? 答:其“新”,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想结合

28、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实现“三个转变”,这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 29、“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 30、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31、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32、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3、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之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张,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

34、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答: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二是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情节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恢复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1、党的十六大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3、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市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性质相同。都是以公认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者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度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不同点:

人民民主政权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政权的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及其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用户社会主义和用户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心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另一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5、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共产党

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认识、各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认识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的伟大成果。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

我国的政党制度建立在共有住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应 6、我国政党制度的特征?

答: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7、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8、为什么实行区域自治制度?

答:第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第二,近代以来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第三,各民主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9、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容?

答:第一、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

第二,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第三,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 10.、中国寂静建立了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11、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深刻的阐述了依法治国的含义,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2、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特点)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13、深刻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应注意把握: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也就是(前提)党领导人民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实质)依法治国就是要保证对所有这些事业、事务的管理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据)依法治国所依之法,最重要的是宪法和

法律。我国宪法和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人民意志的统一 14、依法治国的意义?

答: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5、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16、为什么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答:政治体制,是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主要是指当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我国建立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它符合中国的国情,保证了人民以国家和社会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建设国家、管理国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但它还很不完善,党和国家现行的具体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还存在一些缺陷。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7、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答:第一,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改革方针必须坚定,但方法要细密,步子要稳妥

第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一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18、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了解)

答: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19、“人权”泛指人身自由和其他民主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发展权、经济权、政治权、文化权等。而公民在政治上应该享有的自由和民主权利,一般也称作“人权”

20,、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

答: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种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四有”是什么以及相互关系?

答: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道德是行为的规范和理想的体现;纪律是实现理想、维护道德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基础,是形成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纪律观念的重要条件。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政体标准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答: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及其相互关系?

答: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互关系: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政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科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

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7、肃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8、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综合,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9、为何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答: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

10、如何深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答: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体,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第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依据在于哪些方面?

答:第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3、什么是和谐社会? 答: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答: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答: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的重要理论意义以及实践意义? 答: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深灰,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神话,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7、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的有利条件?

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提供物质保证

第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位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a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