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册华师大历史教材考纲复习内容

更新时间:2024-05-18 01: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分册

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

1、古代两河流域在西亚的____________河和______________河流经的区域,古希腊人称之为“_____________”,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临近的另外两大洲是______、_________。 它们是典型的_________文明的类型。(P2地图) 2、两河流域的古老的象形文字是3100BC前的_________,形状酷似钉子又称___________。 3、18世纪BC的《汉穆拉比法典》的作用、历史价值?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美索不达米亚。欧洲、非洲(北非)。农业文明。

楔形文字,钉头文字。 作用:一是维护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秩序,二是进一步巩固了王国的统治。 历史价值:一是遗传给后人最重要的历史遗产;二是世界历史圣女果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三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社会状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第2课 古代埃及

1、古代埃及的政治体制是__________________。埃及的举世闻名的狮身人面像就在______金字塔的旁边。金字塔的象征意义有:

2、古埃及的文字是3500BC前的____________,这种文字写在_________上面。

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哈夫拉金字塔。象征意义有:一是古埃及法老权力和权威的象征;二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体现;三是古埃及人智慧和建筑技术的结晶。

第3课 古代印度

1、古印度的_________人创立了种姓制度。这种制度的特征有:

2、佛教产生的时间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创始人___________。佛教的经典叫__________,又称为__________。

雅利安人。 特征:一是这个制度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大种姓组成;二是各种姓职业世袭、内部联姻。三是各种姓的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迦毗罗卫国), 悉达多。 大藏经;三藏(经)。

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

1、印第安文明由_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其中最早且有“美洲的希腊”是________文明,最迟且有集大成者是__________文明。(P15地图) 2、印第安文明的成果有: 农业:(写出3个农作物名称) 另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玛雅文化,印加文化。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辣椒烟草。自然科学、建筑、艺术、医学等。

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是:_______。古代希腊进入繁荣和全盛时期是在____世纪到_____世纪,历史称之为“_____时代。”此时各个城邦中影响最大最典型的意义的是______,古典时代繁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

第 1 页 共 20 页

2、产生民主政治的原因? 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形成的三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价:进步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①城乡结合的独立国家;②小国寡民。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古典时代。雅典,政治民主、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原因: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期斗争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繁荣的结果。特点:成年男性公民(贵族与平民)的直接参与。公元前六世纪初“梭伦改革”;公元前六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五世纪中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全盛时期。 先进的政

治制度;调动公民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民主局限在城邦内部男性成年公民,广大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公民权。

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

1、史诗的主要内容,一是重大_____或_____的英雄事迹;一是掺杂着____。其价值一是_______,一是________。代表作有古希腊的《________》等。

4、哲学在希腊语的意思是_____,是力求用_____方式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其“三大哲人”是_____、_____、_____。

5、历史在希腊语的意思是_________,其诞生的标志是古典时代的__________写的《_______》。

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神话传说。艺术性(文学),史料价值。 爱好知识之学 ;理性思维;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经过调查研究的纪事“;希罗多德;历史。

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_____年,罗马城邦实行了共和制度,开始了近_____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2、罗马共和制度的特点:从_____政治向____权利扩大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罗马帝国政治特点______, 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____。 (P36地图)

3、罗马体制向帝国过渡的第一位军事强人是___;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是____,被元老院授予____称号。罗马帝国开始____年,____年西罗马灭亡,标志着欧洲________终结。

公元前509年;500年。 贵族寡头政治;平民权利;平民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高等集权化的军事强人政治;罗马共和国不断对外扩张过程中形成的。 凯撒 屋大维 奥古斯都 公元前27年 476年 欧洲古代历史。

第9课 罗马法体系

1、古代罗马人征服世界的三种手段____、_____、_____。罗马法体系适应当时____、____和_____的需要而产生。古代世界最早的成文法是______,最完备的法律体系是______。 2、在罗马法的渊源中,第一部成文法是_____,这部法来源于_____,它的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和____等方面,其目的是维护____________利益的倾向。 3、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表现为哪些方面?

军事立国(武力) 法律治国 基督教助国; 当时社会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 《汉漠拉比法典》 罗马法体系。 “十二铜表法” 习惯法; 债务法 继承法 婚

第 2 页 共 20 页

姻法 诉讼程序, 贵族和富裕平民。

法治精神:明文公示的公开精神 按律量刑的公平精神

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1、伊斯兰教兴起于____,创立于____世纪,创立者____,最基本的宗教经典是_______,其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原因是_______。阿拉伯的政治体制是典型的______神权国家。

西亚的阿拉伯半岛,7世纪,穆罕默德,《古兰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军事和司法等方面的活动。政教合一。

第11课 奥斯曼帝国 (P50地图)

1、奥斯曼是东方_____民族的一支。____年,_____率大军灭东罗马帝国,并迁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__________。16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封建帝国叫_________________。 2、奥斯曼帝国统治的影响?

西突厥。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 伊斯坦布尔。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推动了伊斯兰教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导致巴尔干地区因民族、宗教的复杂化,成为“火药桶”;控制亚欧商路破坏商业秩序与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开辟新航路。

第12课 封建制度

1、西欧封建制度出现的地点______________;产生的时间__________,确立的时间_______。 2、“采邑改革”的内容?这场改革的影响是?(P54示意图)

3、西欧等级君主制的含义?产生的原因?形成的标志?有什么影响?

日耳曼人占领的西欧地区,主要是法兰克王国。 6世纪下半叶; 11世纪确立。 8世纪上半叶,由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进行的。

主要内容:改变土地的分配制度——即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积极影响:一是促进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即加速自由农民的农奴化;二是促进了封建等级制的形成;消极影响:造成了封建领主势力强大,王国进入分裂割据状态。

3、含义: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依此集中了行政、司法、军事等权力;(教会、世袭)贵族和市民阶层共同参政,分享权力一定的权利(如征税权)。 产生原因:①、 12世纪后,西欧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需要打破封建割据。②、在与教权的斗争中,英、法等国的王权有加强之势。③、 国王和新兴市民阶层联手力图打破封建割据局面,迫使教会贵族和世袭贵族妥协。

形成标志 :1265年英国议会的召开;1302年法国三级会议的举行。

影响:①、改变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有利于王国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②、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一定程度集中君权与限制君权,为后世君主立宪制或议会制,奠定雏形。 。

第14课 庄园和城市

1、中世纪庄园的特征?(P55庄园平面图)

2、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征?城市自治的目的、手段和结果?

第 3 页 共 20 页

庄园特征:(1)、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经济形态)。(2)、农村基本的经济、社会组织(基层行政组织)。(3)、典型庄园的土地分为三部分(土地分配方式)。(4)农奴对领主的依附关系,承担劳役地租(封建关系与剥削方式)。

城市特征:①规模小、人口少;②城市环境脏乱,瘟疫横行。③为摆脱封建主控制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形成了城市自治风潮。

城市自治的目的:夺取城市的司法权、行政权。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 三种结果:①完全自治(威尼斯共和国)。②部分自治(国王与城市代表其存,摆脱封建主)。③仍处于领主控制(中小城市)。

第二分册

第1课 中华文明的摇篮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起源大致开始于_____前后,所处的工具时代是_____时代。

2、起源的表现:

①叙述原始农耕情况

(谋生手段变化;农业种植特点;居住情况变化;原始社会组织特点) ②表述考古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文物,及反映出社会组织的变化? 二、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P4地图)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 ___________________ ⑶ ____________ 三、举例说明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两个重要途径

⑴、途径: 史实: ⑵、途径: 史实:

距今1万年;新石器时代。 2、 从依靠采集和渔猎谋生到过着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的农耕生活;南稻北粟,稷和大豆等;从洞穴生活过渡到聚族定居、形成农耕聚落;母系社会,共同耕种、平均享有劳动果实。 ②、随葬品差别,古城,祭坛,玉质礼器等,说明出现了贵贱(贫富分化)、地位高低的社会等级现象,产生了最初的政治实体(男性统治、王室或大贵族、礼制等国家特征)。

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以中原地区为核心; 各区域文化相互影响、融合,共同受中原文化的辐射。

途径:考古材料——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等) ; 途径:文献记载中的神话传说——盘古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等。

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一、表述中华文明在夏朝有什么变化。

1、国家制度方面: 2、金属工具方面 3、没有发现:

二、证明夏文化可信的史学方法: 二重证据法——即______和_______相互印证。 1、例举了解夏文化的文献两例:

2、说出反映夏朝文化遗址一例及其相关文物:

第 4 页 共 20 页

小康之世的“天下为家”的社会,王位继承制代替了禅让制,有国王、文武官员、军队、监狱刑法等国家的基本特征;金属工具方面进入青铜时代。 没有发现文字是一大遗憾。 考古资料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1、 儒家典籍如《礼记》、《尚书》;《史记·夏本纪》(文献中不能用《诗经》等)。 2、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遗迹和遗物)——宫殿;青铜器和玉器,属于礼器和祭器。(“礼仪以为纪”)。说明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很明显。发现了铲、镰等农具,饲养猪狗等,说明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

一、举例说明商朝历史成为信史的理由:

二、商朝最大的青铜器叫什么?从青铜器和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到哪些历史信息。

文献《史记·殷本纪》、甲骨卜辞(“大邑商、天邑商”,“四土、四方”)、考古资料(青铜器及其金文等)多重印证。

司母戊鼎。冶炼技术,铸造工艺,饮酒风气,礼器等级、地位象征,沟通天地神灵;农具。

求雨,施肥、耨田等农业生产情况,商朝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情况等。

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一、西周建立:

_______ 年,_____率领军队在_____之战打败商军,随后,定都_____,史称“西周”。 二、西周国家制度的建设

1、政治制度:周人新创_________,分封对象有____、____、______等。其目的一是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

作用: 提高了______,从商朝的方国共主变成_______。 2、经济制度:沿用前朝______,控制全国的土地。

3、文化思想:周公辅政七年,制定_________。其中“礼”的作用______。内容____、____、___;“乐”的作用_______。内容_____、_____。

他还创立一套________新思想,把____、____作为“德治”的重要内容。对后世的_______和古代政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牧野之战;镐京。

封邦建国制度;同姓子弟、臣服的殷人后裔、殷邦方国的首领。 目的一是有效控制新征服地区,二是“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巩固周朝统治)。 作用:王权地位,天下共主。 2、井田制度;

3、礼乐制度。 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宗法关系、政治等级、身份差别等。 激起人们的认同感,达到和同、团结。 舞乐、史诗等。 “敬天保民”, 尊礼、勤俭。儒家学说。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一、东周建立的时间________,都城_________。它分为_______ 、 _________时期。 二、社会变革——周朝制度的变革时期 1、政治变革:______________;2、经济变革:_____________;3、文化变革:_______________。

第 5 页 共 20 页

4、引起变革的根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经济领域的变革表现(经济基础重大变化)?

四、百家争鸣产生的时期?原因?主要派别及其主张?

公元前770年;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春秋和战国时期。

1、“封邦建国’体制瓦解,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转变;2、井田制瓦解,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3、礼崩乐坏,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4、各国当政者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 铁农具和牛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

三、一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二是大量的生地被开垦(私田),促进了农业经济上了一个新水平,井田制开始瓦解;三是产生自耕农和新型地主这种新的生产关系。

四、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1、由于社会的大变革、大动荡、大转型;2、 “士” 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不同方案(乱世求治),形成了各自争辩的局面。 2、儒家:孔子——仁的精神、礼的规范、义的价值标准。目的把伦理道德作为个人修养,达到规范社会秩序和协调人际关系;孟子——人性本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仁政;荀子——人性本恶、礼法兼治、民心向背。法家:商鞅、韩非、李斯等——法治、功利主义、君主集权制度、严刑峻法等。 道家:老子、庄子——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思想。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一、简述秦统一六国的因素:

1、外部因素: 2、秦国内部因素: 3、秦统一六国和帝国建立的时间: 二、秦国创新国家体制(掌握P23地图)

1、秦朝新的国家体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国家体制具体表现为:中央__________、________;地方______。经济上________。

思想上___________。 这个体制的重大影响: 三、秦朝巩固新体制的措施:

1、政治上(交通)__________;2、经济上_____________; 3、军事上_______________;4、文化上_____________;

5、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

一、1、外部因素: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完成了区域性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了趋同倾向。(长期战争,促进了民族融合,人们渴望统一成为历史趋势)2、内部因素:商鞅变法推行,使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重用外来人才。采用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3、公元前221年。 二、1、皇帝和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2、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度;地方郡县制度,乡(三老、啬夫)、里。小农经济与户籍制度,重农抑商。法家思想。 影响:首创中央集权体制,成为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三、1、修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2、统一货币、度量衡;3、修长城,移民戍边;4、统一文字、法律;5、焚书坑儒。

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

第 6 页 共 20 页

一、“秦的暴政”表现(五点):

二、第一次农民起义叫__________;发生的时间_____。(P28地图)

三、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发生了长达四年的“____战争”,这场战争的性质是_______。结果刘邦在________年建立了_______,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

一、滥用民力(长城、驰道、阿房宫、骊山陵墓);秦律苛细(连坐、族诛);横征暴敛;法家思想的重功利与严刑酷法,违背民意;宫廷斗争,加速灭亡。 二、陈胜、吴广起义(秦末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

三、楚汉战争,争夺皇位的王朝战争。公元前202年,汉朝,长安。

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一、汉初大一统帝国的制度建设

1、汉承秦制方面: 2、与秦制不同方面: 3、制度损益带来的利与弊:

二、汉初采用_______思想来治国,这个思想是以____为主,又兼采____、____主张。文帝、景帝采取“轻徭薄赋,省刑约法”。 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带来稳定、繁荣的局面,史称“___________”。

一、1、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度。(秦朝重农抑商、发展小农经济)。2、①采用分封制、出现郡国并行局面;②废除法家功利主义,采用黄老思想;③废除秦朝严刑酷法,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3、利:奠定大一统帝国的基础;形成宽简疏缓的政治环境;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恢复。弊:不断增强的王国实力,危及中央集权,导致“七国之乱”。带来豪族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问题。 二、黄老思想(道家学说),道家,儒、法。以农为本、减轻田租;废除族诛、连坐等。“文景之治”。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一、汉武帝加强皇帝集权的措施:(P36地图)

政治上:1、实行“内朝和外朝”,加强皇权;实行刺史制度和“推恩令”,消除郡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思想上:2、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思想,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将儒学定为官学,太学和郡县学校只教授五经等儒家经学;从儒家学者中选拔官吏,“通经致用”。实质是“儒表法里”。结果: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官方哲学)。

第10课 东汉的兴衰

一、刘秀在____年建立东汉,都城在______。

二、东汉时地主豪强局面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特点?最大的危害(或影响)?

一、25年,洛阳。

二、西汉后期已经存在豪强的社会基础;东汉政权是豪强势力的产物;光武帝的柔道政策与豪强的妥协。 特点:政治上——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经济上——建立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的大庄园;军事上——拥有”家兵“等私人武装和城堡;文化上——重视学习儒家文化,控制舆论。影响:豪强地主势力不断膨胀,演变成地方割据势力,黄巾起义后成为军阀大混战的根源。

第 7 页 共 20 页

第11课 割据与分立

一、赤壁之战发生在______年,孙刘联军采用________战法以少胜多打败曹军,结果_____。三国鼎立最终形成的标志__________________。(P43地图) 二、三国时,区域经济的发展

1、中原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 2、蜀汉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3、东吴的江南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 4、发展的共同因素:

一、208年,采用火攻的办法,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220年,曹丕在洛阳建立魏(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汉(蜀汉);229年,孙权在建业建立吴(东吴)。 二、1、推行屯田(民屯与军屯)。2、诸葛亮措施:发展农业——兴修水利、屯田;发展手工业——煮盐、织锦;融洽民族关系——开发南中八郡。3、东吴自然条件优越;制瓷、造船等手工技术先进;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经验、生产技术;山越人与汉族农民同居共耕。 4、三国内部政局稳定;为增强实力,因地制宜的推动生产发展。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一、填写朝代:

秦→西汉→____→东汉→ →___

____→北魏→______ → _______

东晋→___ ___ ___ ___

二、南北对峙时,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表现(P47地图)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4、外贸: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内容和作用(意义): 四、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出现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一、新 三国 西晋 十六国 (北朝)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朝)宋、齐、梁、陈 二、、江浙、湘赣、巴蜀等成为先进的农业经济区;丝织、造船、制瓷等手工业比较发达;长江中下游出现商业繁荣的大城市;海外贸易有所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三、目的:顺应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巩固在中原的统治。 内容:一是仿照汉制——三长制、官吏俸禄制、均田制(加强中央集权;推动农业发展)。二是全面汉化政策——迁都洛阳,汉服、汉语,胡汉通婚,尊孔、提倡礼仪孝廉。 作用:①民族融合推向新高潮;②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

四、原因:一是长期战乱,各民族大流动(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北人南迁、山越人外迁);二是在民间,各民族混杂共处,相互学习交流;三是统治者认同汉族文化的先进性,采取汉化政策。 特点:双向交流;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史实略)。 影响:①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②缩小各民族差异,有利于形成共同民族文化,奠定大统一的坚实基础;③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

一、隋朝与唐朝建立的时间、人物、都城(谥号与庙号、年号) 二、隋唐政治新格局(典章制度创新)的内容及作用,了解原因。

1、行政制度创新: (P51示意图;P56《步辇图》) 2、选官制度创新:

第 8 页 共 20 页

一、北周→隋朝、581年,杨坚;618年,李渊。长安(隋文帝、唐太宗、贞观)。

二、1、行政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将圣旨权分离;唐朝增设“政事堂”——确立宰相们集体议事的先例。作用(影响):限制相权,加强皇权;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专断独裁。(原因:秦汉时期出现宰相专权;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宰相、大将夺权)。 2、选官制度创新:科举制——秦汉时推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隋唐创立科举制,分科考试,如进士科、明经科。作用:公开、公平、公正考试选拔官员,这是选官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有效抑制魏晋以来门阀势力,以及唐诗的繁荣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缓解地方离心因素。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一、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基本国策与含义(P55李世民像)

①政治上: ②经济上: ③人才与执政理念: ④在民族、对外关系上: 二、唐朝的鼎盛时期是____________

一、①疏缓刑罚,宽政安民。②轻徭薄赋、休养生息。③广招人才,知人善用,虚心纳谏。④开明民族政策,与吐蕃“和亲”,重用各族俊才。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贸易、政治来往。 贞观之治的含义: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 二、开元盛世(8世纪前期)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

一、第一次中外文化交流的时间,途径,人员。

1、时间 2、途径 3、人员

二、唐朝时丝绸之路全盛原因、范围、交流内容、评价。(P59地图)

1、原因 2、范围 3、交流内容 4、评价

三、证明长安是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际化大都市(P60文化融合的人物、钱币图) 四、东亚文化圈存在的时间、含义、形成的条件。

一、1、西汉中期(汉武帝之后)。2、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依托商品贸易通道。3、商贾、僧侣、使节。 二、1、①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强盛;②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③中亚商人、僧侣等活跃(粟特人);④唐朝对外开放政策。 2、范围——朝鲜、日本;天竺;中亚、大食、东罗马帝国;欧洲与北非。 3、交流内容:①商品贸易:丝绸、纸张、瓷器——香料等。②工艺技术:造纸术——建筑、医药、熬糖法等。③思想文化:儒家文化、典章制度——佛教、音乐舞蹈、绘画。 4、评价:①外来文化(三大支)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②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朝鲜、日本)产生重大影响。③说明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三、①城内有各类外域人士(西域胡商、波斯酒肆、胡姬等)。②长安东西交通的枢纽,东西文化在此交汇。③长安有大量外国留学生(遣唐使)、外国使节等。④长安有佛教、景教、祆教等寺院。⑤后世外国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四、时间——7到19世纪。东亚诸国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汉字、儒学、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医学、佛学等)为轴心。 ③形成条件:a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产生强大影响。B政治经济文化的先进性,强大的吸引力。c中国友好、宽容、开放的政策,

第 9 页 共 20 页

便利诸国交流。

第三分册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宋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二、北宋“重文轻武”的文官体制的基本内容?

一、960年,赵匡胤(宋太祖),东京(开封),。二、①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文人地位很高。②通过科举制度大量选拔文人担任官职。③建立文官政府:a 兵权—— 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枢密使);b 中央(宰相、副相)、地方政府(知府、知县)重要官员——大都文人担任。C 官、职、差分离制度。

第19课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按序列举与北宋、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 二、澶渊之盟?靖康之变与南宋建立?

三、榷场设置的地方、功能、交易方式和作用(P12地图) 四、大蒙古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元朝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元朝灭南宋统一中国时间?

一、辽(916年,契丹族首领阿保机)、西夏(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金(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P11地图) 西夏、金、蒙古。 二、1005年,宋辽在澶渊议和,结束战争状态,从此双方维持了百年的和好关系。 1127年金兵攻占北宋都城开封,宋徽宗、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同年,赵构称帝,后来都城移到临安(杭州),史称“南宋”。

三、宋与金、西夏的边界。 功能:既是互市贸易的市场(场所),又可挟制对方。 交易方式:官府管理与控制;各取所需。 作用:①促进商品交流;②促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1206年,铁木真(成吉思汗)。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定都大都(北京)。1279年。 (P13地图)

第2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经济重心原来在何处?南移完成的时间? 二、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史实依据。(南方经济从此超过北方) 1、农业: 2、手工业: 3、外贸中心: 三、南宋时完成南移的因素

1、北方经济发展缓慢因素: 2、南方经济发展因素: 3、直接完成的因素: 四、南宋“海上丝绸之路”

1、范围与主要商品: 2、管理机构与外商活动区: 3、为何路上不通而海上贸易兴盛起来:

一、北方(黄河流域或中原地区)。南宋。

二、农业:粮仓财物在南方——“苏湖熟,天下足”;棉花、茶叶在南方;桑蚕业中心在南方。手工业:苏、杭丝织业发达——出现“机户”;海南岛先进棉纺织技术;景德镇制瓷中心;东

第 10 页 共 20 页

南沿海造成技术世界领先。外贸:南方出现广州、泉州、明州三大贸易港口——设置“市舶司”、番坊、番市。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 三1、北方长期战乱、社会动荡(史实略)。2、南方:一是大批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经验。二是南方农耕技术成熟(稻麦轮作;圩田、梯田、沙田等)。三是南方政局稳定,统治者重视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南宋鼓励对外贸易)。四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3、金兵南下,对北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北人大量南移,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总之,南方经过近千年的开发与发展,农业技术成熟,手工业得到发展,民间商品经济、城镇商业、国内外贸易活跃起来。

四、1、以泉州为起点:东北亚、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东非。 丝织品、瓷器、茶叶←→香料、珍宝。 2、市舶司。番坊、番市。 3、中国处在分离时期,西北被西夏控制,路上交通被阻断。 南宋政府鼓励对外贸易,设立专门机构;中国当时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提供了外贸发展的经济保证。

第21课 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活字印刷术

1、发明过程: 2、什么时候向外传播、传播的范围? 二、火药与火器

1、发明与使用情况: 2、影响: 三、《梦溪笔谈)是哪朝人哪位科学家写的?是什么体裁类型的书?主要内容?历史价值?

一、1、基础:唐朝雕版印刷术→→发明:北宋中期,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活字、排版、印刷)。2、传播:13世纪(元朝)外传。范围:东传到朝鲜、日本,西传到中亚、波斯、欧洲。

二、1、民间炼丹家发明。使用:①唐末用于军事上;②北宋时火药的配方技术成熟;③ 宋朝制作各种火药武器;如突火枪、火铳。 2、影响:①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开创了火器时代。②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三、北宋的沈括。 笔记体的科学著作。 主要内容:①记载了中国古代民间大量的科技发明; ②他创制了“十二气力”(没有闰月);③他探知华北平原是冲积平原,知道石油等。 2、价值:①研究古代科技史的第一手资料;②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第22课 元朝的统一

一、元朝对汉族王朝政治体制的继承与变革。(P23地图)

1、继承: 2、变革: 3、对此的评价:

一、1、继承:采用汉法、文治。采用汉族王朝中央集权体制,如中书省和六部、枢密院、御史台。 2、变革:一是地方管理中采用“省”一级行政区——行省制度;二是把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设立宣政院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台湾)。 3、评价:①“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②历史证明西藏、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③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④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

第23课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一、明朝建立。时间___ 都城___ 建立者_____ 二、明朝前期政治制度的变革(建设)。

第 11 页 共 20 页

明初为何建立内阁制度?内阁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其职能和实质是什么? 三、明初政治制度建设的核心目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

一、1368年;应天(南京);朱元璋。

二、建立的原因: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导致废止1600年的宰相制度;②朱元璋为加强皇权,稳固统治的需要。 建立的过程:①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之职,设立殿阁大学士,奠定基础;②明成祖正式确立内阁制度;③此后,不断完善内阁制度(清朝时形同虚设)。内阁的职能:协助皇帝决策的顾问(阁臣)。实质:是皇权的组成部分,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写照。

三、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第24课 明末社会危机与农民起义 一、清朝建立:“大金”(后金)的建立者______。清朝建立的时间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 二、________年,____________攻入北京城,明朝灭亡。

四、清兵顺利入关的原因?入关的时间?随后平定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一、努尔哈赤。 1636年; 皇太极。

二、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李自成起义军)。1、陕北农民起义。

三、吴三桂与李自成对抗,并邀请清兵入关。 1644年。 农民起义军余部和南明政权。

第25、26课 康乾盛世(上、下)

一、清初为何建立“军机处”?如何建立起来的?它的职能是?实质是什么? 二、康乾盛世的含义: 三、具体表现:

1、政治上进一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东北: 西北: 西南: 东南:

2、社会经济上繁荣——商业日臻繁荣的表现 (P43徐扬的画) 3、文化上的建树:最大一部类书_____ ;最大一部丛书_____。 四、为什么有人认为康乾盛世是“落日帝国”已经走向衰落?

一、建立的原因:①皇帝摆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②加强皇权,架空内阁。建立过程:①康熙皇帝在宫中设“南书房”,成为皇帝的顾问,开了先例。②雍正皇帝时借口处理西北战事,在宫中设立“军机房”,不久,正式定名为军机处。 职能:皇帝的参谋与助手。实质: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廷寄”、“交片”),强化了皇权。

二、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有所建树。 三、1、东北:康熙时,与俄国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保持边疆长期和平。 西北:康熙、乾隆时平定准噶尔部叛乱;乾隆平定回部叛乱,设立伊犁将军进行管辖。西南:雍正设立驻藏大臣;乾隆实行金瓶掣签制度,有效管理西藏。 东南:康熙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完成对边疆地区的统一管辖。

2、①南京、广州等商业城市有新发展;②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船码头”、无锡的“布码头”、镇江“银码头”等;③北京成为全国的贸易中心。

第 12 页 共 20 页

3、《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

四、政治上不断强化皇权,封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而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差距拉大。 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发展自然经济,限制对外贸易,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西方跨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英法等重商主义政策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科技文化上: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由此摧残了文化,闭塞人的聪明,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西方继文艺复兴之后,开始了启蒙运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尤其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东西方科技文化差距拉大。对外政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以及“天朝上国”这种盲目自大的心理,阻碍了东方的科技文化的交流,导致东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所以,清朝因封建专制而陷入“闭塞”,因“闭塞”而不断陷入落后的处境,如同在大海中行走的破海船,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

第27课 明清对外贸易

一、明朝“朝贡贸易”的特点?

二、清朝实行“海禁”的原因?哪个皇帝时一度开“海禁”?为什么不久走向更严格的“闭关锁国”的局面?有什么危害?

三、从明神宗(隆庆皇帝)开始,对外贸易有何变化,请说明这种 变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这种变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一、①官方控制和垄断,由朝贡使节进行贸易(非商人活动);②明朝廷采取”厚往薄来“礼仪措施;③在京师指定的地点开市交易;④对海外贡船的贡期、船数等都有具体的规定。 二、为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 康熙时重开海外贸易,如在云台山(上海)等设立海关。闭关原因:①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并对他国展开殖民活动,为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②中国自

然经济环境下,皇帝自大、保守的原因。所以,严格规定只准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 危害:阻碍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阻断了中西方文化科技的交流;造成中国在经济文化日趋落后的局面。

第28课 早期的西学东渐

一、西学东渐开始的大致时间?贡献最大是意大利人_______和明朝官员________。 二、此时的西学是指?请各举一例说明?西学的传入对中国有什么积极意义? 三、总结徐光启传播西学的主要事迹?

一、16世纪中期(明朝中期或明神宗时期)。利玛窦和徐光启。

二、文艺复兴以前的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学术(古希腊、罗马时期。因为意大利人复兴了古希腊、罗马文化)。 如数学——《几何原本》等。

积极意义:①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②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③启迪了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国的传统、现状进行反思。

三、与利玛窦合译了《几何原本》;《农政全书》介绍了西方水利方法;仿行西方历法,完成了《崇祯历书》。

第 13 页 共 20 页

第四分册

第2课 早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简述欧洲等级君主制演变为君主专制的原因?君主专制的特点和典型的国家?我们如何看待当时的君主专制政体?

十五世纪末,①民族国家的形成;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促使王权进一步加强。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部分农民和市民,都寄希望于强化王权,反对地方封建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由此,出现了君主专制的局面。

特点:“君权神授”——英国;“朕即国家”——法国。

积极作用:①君主专制采取了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王权的强化,有利于政治的统一和国家的稳固。消极作用: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国王为所欲为,损害了资产阶级和市民等的利益,①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第3课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一、新航路什么时候开通的?它的含义是?(注意:与“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关系) 二、简述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含社会环境、开辟的动因、条件)? 三、扼要表述新航路开辟的情况?(P11新航路航海图) 四、简评新航路开辟?

一、15、16世纪之交。西欧航海探险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海上航路(中国通往印度河东非的航路早已开通)。

二、①15世纪的欧洲,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黄金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货币(黄金是财富的象征)。②《马可·波罗行纪》对东方财富的描述,导致西方出现了“寻金热”。③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阻断了传统的东西贸易之路,商品价格飞涨,欧洲迫切需要东方的香料、丝绸等商品。

动因与目的:为了实现“黄金梦和获得东方商品,西欧葡萄牙、西班牙的探险者,在王室、贵族等支持下,借助已经发展了造船和航海技术、地理知识,开辟了新的航路。 三、(表述的要素:时间、谁、什么事、结果或影响) 15世纪后半期开始,葡萄牙政府支持迪亚士航行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不久,达·伽马沿着此条航线继续向东航行,到达了印度,他们开通了欧亚航路。15世纪末,西班牙政府哥伦布向西航行到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 四、(积极影响)①新航路开辟的成功,丰富了地理知识,开阔了人们的世界视野(拓展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②使得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日益密切,东西方之间出现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新阶段(西学东渐);③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月港、澳门、马尼拉)。④西班牙、葡萄牙借助新航路开辟,率先成为欧洲第一批崛起的大国。⑤为西方带来了市场和原始资本,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消极影响)当然,新航路开辟,第一批殖民者葡萄牙、西班牙等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第二批英、荷、法等加剧殖民扩张;给亚、非、美洲的人民带来空前的浩劫(如印第安文明和黑非洲文明的消失)。(即早期殖民扩张的结果)

第4课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首先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代表人物?

第 14 页 共 20 页

二、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及其性质?

一、14世纪开始与16世纪开始。意大利;德国。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马丁·路德、瑞士的加尔文、英国国教(安立甘的清教徒)。

二、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倡导人文主义,反对封建和教会;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倡导”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会;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都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5课 英国革命

一、英国革命开始的标志是?英国革命发生的原因? 二、光荣革命的情况?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理论和法律依据什么?体现什么原则?

1640年,英国“长期议会”的召开。 原因:根本原因是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政治上鼓吹“君权神授”,国王就是法律,迫害清教徒;经济上控制商品的专卖权,导致市场紊乱。另一方面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趋同,不断壮大,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阶级。

光荣革命:1688年,威廉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十七世纪英国的洛克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和随后颁布的《王位继承法》,成为法律依据。确立“议会至上”和君主权力受法律限制的原则。

第6课 启蒙运动

一、启蒙运动发生的大致时间?代表人物? 二、比较法国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三、启蒙运动的性质与作用。

17到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

英国的霍布斯、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二、共同点:①运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提出天赋人权、自然权利学说,否定君主专制;②宣扬法律支配下的自由、平等思想。但在构建理想社会制度方面有所不同:伏尔泰主张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制约平衡的政治体制;卢梭主张全体公民(全民)参与立法的直接民主制共和国。

三、是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有利于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从理论上推动了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同时,为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第7课 美国独立战争

一、美国独立战争开始的标志?

第 15 页 共 20 页

二、《独立宣言》发表的时间、起草者、发表的作用?

三、美国联邦制度确立的时间?确立联邦制度的理论和法律依据? 联邦制度有什么特点?它的确立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看待 联邦制度)。

一、1775年,列克星敦枪声——宣告美国独立战争开始。

二、1776年7月4日,杰斐逊等起草《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①《独立宣言》是美国独立战争的一面旗帜(纲领);②体现了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所以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三、1789年。 ①理论:法国启蒙思想中的三权分立(孟德斯鸠)、主权在民(卢梭)的思

想;②法律:1987年《合众国宪法》。

特点: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但都必须遵循联邦宪法与法律;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民选产生议会议员、总统等,实行任期制(法官除外)。 意义:联邦制度解决了中央与地方、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确立了美国式的政治体制;

带来了美国政局长期的稳定;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8课 法国大革命

一、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成为导火线的理由?

二、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持续的时间?第一阶段取得的革命成果? 三、拿破仑称帝时间?简评《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

一、1789年三级会议的召开。理由:①第三等级代表行动起来了;②把三级会议变成了国民会议和制宪会议。

二、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789年~1815年。 成果:①君主立宪派颁布《人权宣言》,废除封建贵族特权,确立了人权和公民的权利。②制定了1791年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三、1804年。评价:资产阶级性质的民法典。一是否认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体现了反封建精神;二是推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护资产阶级私有制;三是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体现了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的精神。所以,《拿破仑法典》有利于动摇封建制度的基础,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巩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推广。它成为资本主义的立法典范,影响深远。

第9课 英国工业革命

一、概述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厂制的大机器生产开始的标志?

三、18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的成果及意义? 19世纪初的成果及意义? 四、英国“世界工厂”的概念?诞生的时间和前提是?

五、简评工业革命对英国带来的利与弊。(工业革命的影响或作用)

一、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是多种因素合力推动的结果。第一,十七世纪确立起来的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到来提供了政治前提;如实施《垄断法》等。第二,英国控制欧洲、美洲、亚洲的广大市场,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工业革命的发生。第三,英国发生的“圈地运

第 16 页 共 20 页

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第四,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等为工业革命积聚了原始资本。第五,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社会分工。 二、1771年,阿克莱特建立第一个水力纺纱厂,标志现代工厂的诞生。

三、瓦特研制了“万能蒸汽机”,最重大的技术发明,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

十九世纪初:煤炭大量生产和钢铁炼造工业的改进,为机器制造业奠定了基础。火车的发明和兴建铁路,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

四、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占世界总量50%的工业品。十九世纪中期(1860年);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五、①从文明形态看:使英国农业文明跨入了近代工业文明(或从农业资本主义跨入了工业资本主义)。

②从生产方式看:工厂制的大机器生产方式代替了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标志着生产力发生了重大变革。

③从经济地位来看: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为称霸世界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从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扩大。 ④从阶级结构(社会关系)看: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⑤从生活方式看,开启了英国城市化道路,交通、教育、娱乐等得到发展。

但是,工业革命也给英国带来了弊端,如产生了城市贫困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公共卫生问题;犯罪率上升等新的社会问题。

第10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哪些?都是什么的产物?

二、现代工厂制度开始的标志?该制度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个制度?

一、主要有现代工厂制度;现代意义的股份制;自由贸易政策;金融制度(现代货币信用制度)等。它们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

二、18世纪70年代,阿克莱特创建的第一家水力纺纱厂。这种制度表现为:一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劳动者集中在一定规模的工厂里劳动代替了分散在家里劳动;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分工的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了没有管理的劳动形式。

现代工厂制度,采取科学机械化生产和科学管理方式,使得生产者和机器设备很好的结合起来,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了英国经济高速发展,也为工业管理学奠定了基础。

第11课 工业时代初期的社会矛盾 一、“血汗工厂”的含义?简述资本家残酷剥削工人的手段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 二、英国率先实行现代社会立法的目的是什么?这次社会立法,首先制定了什么法?后来逐步涉及到那些领域的立法?我们该怎样看待现代社会立法?

一、含义:工业时代初期,工业资本家利用现代工厂制度和法治不健全,残酷剥削工人以获取利润最大化。

手段:一是使用监工迫使工人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作;二是延长劳动时间;三是降低工人工资;四是大量使用女工和童工;五是减少投资造成的工作环境恶劣;六是制定十分苛刻的劳动纪律,惩罚和剥削工人。结果:造成工伤事故频发;社会贫富悬殊扩大,工人生

第 17 页 共 20 页

活日趋贫困;文化生活缺失,身心受到严重损害,民族素质不断下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二、目的:英国政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首先制定了工厂法,然后在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方面制定了法律和法规。 ①现代社会立法开创了通过立法的途径解决社会问题,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科学的、进步的;②社会立法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体现了资产阶级利益,社会立法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阶级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

第12课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一、空想社会主义的三位代表人物?科学社会主义是谁创立的?它诞生的标志是?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英国的欧文。 马克思、恩格斯。 1848年在伦敦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第14课 美国的扩张和强盛

一、简述美国发生南北战争的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发生的时间?

二、林肯政府扭转战局的措施以及转折性战役?南北战争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

一、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主要矛盾有: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产生严重的分歧。 1861年~1865年。 二、内战的第二年,林肯总统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内战第三年,赢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

第一,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和国家的统一。第二,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第三,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由此,进一步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第15课 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一、德意志统一战争的根因?统一的时间?统一的领导人?

三、德国完成统一的方式?对此,有何评价?

一、德意志的分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开始于1864年,完成于1871年,建立德意志第二帝国。 普鲁士首相俾斯麦。

三、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采取了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如对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

德国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为德国的迅速崛起创制了条件。但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保留了君主政体等大量封建残余,同时,德国军国主义不断得到强化,给德国乃至欧洲带来严重的恶果。

第16课 俄国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发展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时间?如何看待这次改革(影响)?

第 18 页 共 20 页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发生的原因和时间? 三、俄国是如何废除农奴制的?你如何看待这场改革?

一、1689年. 影响:一方面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同时,加强了军事力量,促进了俄国对外的扩张,为俄帝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这场改革却强化了君主专制和封建农奴制,成为俄国日后发展的障碍。 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没有自由劳动力,严重妨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原因是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迫使俄国统治者警醒,主动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1861年(还有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三、首先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告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其次,农奴交纳赎金后,可以得到一块土地。这样实现农奴在法律上和经济上的独立。

这场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和市场条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革加快了俄国工业化进程。可见,这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由于自上而下的改革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使得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加剧了俄国对外的侵略扩张,内部矛盾也日趋激化。

第17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什么取得成功?它有哪些维新内容? 二、你如何看待日本的明治维新?

一、经济基础:日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商人和封建官员从事商品生产和买卖。政治前提:西南各藩的武士,掀起武装“倒幕运动”,使得天皇获得改革的实权。文化环境:日本有兰学和魏源《海国图志》等影响,顽固势力弱小,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内容从政治统一;地税改革;四民平等;发展工商;教育科技;移风易俗、脱亚入欧;征兵制度、加强军事。

三、①日本通过维新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社会经济和国力显著增强;②日本通过“修约运动”,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强国。 所以,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这场改革很不彻底,保留很多封建残余;同时,武士道精神盛行。这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奠定了社会基础,成为日后侵略他国的后患。

第1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和标志?简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带来的新兴工业部门和新时代?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四、为什么19世纪末,世界出现了不夜城和夜总会,出现了摩天大楼,出现了“没有马的马车”?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标志是电机的发明和运用。

电机的发明和运用,产生了电力工业;各种输变电器、家用电器等发明,产生了电器工业;电话、电报等发明运用,产生了电讯业。这些标志着电力时代的到来。(法拉第、爱迪生、贝尔等)

钢铁冶炼技术取得重大进展,钢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钢铁工业成为最重要的

第 19 页 共 20 页

工业部门,标志进入钢铁时代。

内燃机的发明,产生新型的动力机,为汽车的发明创造条件,推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

石油化工技术的进步,以及甘油炸药等近代化学科学的发展,化学工业成为新兴的工业部门。(对生产、生活的改善另外想想) 二、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进入了机械化和电气化生产,产生了各个生产环节集中于一体的巨型企业——大企业的生产方式。(第一次是工厂制的大机器生产)。生产关系影响:产生了垄断资本和垄断组织,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时期。世界格局影响: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展开全球资本扩张和殖民扩张,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了;另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很不稳定。(英国工业革命侧重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9课 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一、十九世纪后期(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有什么变化?哪些国家有此变化?带来怎样的影响?

二、十九世纪后期西方列强殖民扩张新特点是什么?

争夺的焦点地区有哪些? 这轮殖民扩张给世界带来怎样的结局? ※三、殖民主义者为何对外要殖民活动,如何看待他们殖民扩张 中的“双重使命”?

一、西方列强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其中英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法国和德国紧随其后(美、俄是资本输入国)。

西方列强的资本输出引起了资本的全球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输出的方式及控制他国经济命脉的无形瓜分);形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大幅增加,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体系完全形成了。

二、新特点是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其中非洲地区、中东地区和东亚的太平洋地区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

帝国主义把世界变成了他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殖民体系完全形成了;另一方面,由于瓜分不均和经济发展不均衡,帝国主义矛盾不断激化,引起新的冲突和战争。

(三、殖民者的殖民活动大概分为三个阶段。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活动目的是掠夺殖民地的黄金、白银和货物;英国工业革命后,由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扩张的目的为商品输出寻找市场和原料;19世纪末,由于掀起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工业化道路加快,迫切需要稳定的永久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通过资本输出和瓜分狂潮以控制他国的经济命脉和政治局势。 殖民主义者一方面对他国的殖民活动,掠夺他国的黄金、白银等财富,造成了殖民地等经济落后,经济畸形发展。尤其殖民者采取侵略战争的方式,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破坏了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国家,甚至出现屠杀当地居民、焚烧当地历史古迹文物等野蛮行为,犯下了滔天的殖民罪行。另一方面,殖民者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政治和近代工业文明,促进了当地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的转变,促进当地的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社会习俗的进步等。)

第 20 页 共 20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ae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