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8鱼我所欲也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172

更新时间:2023-10-25 03:5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8、鱼我所欲也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强化朗读练习、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3)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己翻译,疏通文意.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积累,然后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取舍,明辨是非,做一个善良的人.

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 初读课内理思路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很多时候你也有过取舍的经历吧,在这样的时候,你是怎样取舍的呢,学了本节课,你将找到答案.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默读课文,扫除语音障碍.

宫室之美为(wéi)之 不屑(xiè) 苟(ɡǒu) ...一箪(dān)食 一豆羹(ɡēnɡ) 蹴(cù)尔 ...不为(wéi) 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2、听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对照注释,同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翻译句子,了解课文. (1)字词积累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苟得:苟且偷生

患:祸患,灾难. 已:停止、放弃. 向:从前.

万钟:万钟的俸禄,形容位高禄厚. 辩:辨别. 奉:侍奉.

(2)通假字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欤”,语气助词.)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3)一词多义

??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

二者不可得兼(得到,拥有)??

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获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德”,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欤”,语气词)与? ??呼尔而与之(给 )??蹴尔而与之(表修饰)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却)??所欲有甚于生者(表比较)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引出对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作法,这样)???则凡可以得生者(那么)则? ?? 得之则生(就)

(4)古今异义

①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古义:指示代词,此 今义:判断动词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钟:古义:古代的一种量器

今义:指钟点、时间

③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古义:有益于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5)词类活用

①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名词作动词,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6)特殊句式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点拨:这是倒装句.“于生者”为状语后置. ②鱼,我所欲也.

点拨:这是判断句.“……也”为判断句标志.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点拨:这是省略句.应为“乡为(义)身死而不受(之)”,“为”、“受”后面省略宾语.

三、探究课文,把握主旨

1、用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主旨?

明确: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孟子的“义”激励着古今中外的人们而“舍生”,出现过许多为正义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的感人故事,也谱写了许多感人的诗篇.联读有关资料,同课文进行阅读比较,看看它们各自表现出怎样的

价值取向,让学生对孟子“义”的思想有更深入的感悟.

①文天祥《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②其他参考资料:

夏明翰“就义诗”、裴多菲《爱情,自由》、李清照《夏日绝句》、陈毅《梅岭三章》、叶挺《囚歌》等.

四、作业

教学至此,敬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基础积累”作业.

第二课时 深入鉴赏悟内涵

一、体会语言特色

文章运用了很多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9z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