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机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11 00:5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基层审计机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对审计机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国家审计的职能有了更高的定位,为适应新形势、新定位,审计机关应审时度势,有效提升审计专业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强化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扎实推进全省审计机关自身建设,全面开创审计事业发展新局面。笔者根据多年的审计实践和思考,就基层审计机关的计划管理和成果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及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审计项目计划管理 (一)存在的问题

1.审计项目审计目标不明确,不具体,对项目的可行性、审计的时间、审计成本也考虑较少。

这样可能导致(1)现场审计难以有效分工取证,难以有效控制审计时间和成本,审计人员的工作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查阅资料,结果是现场审计结束后才发现有些重要的评价事项未取证,有些不重要的事项却花了较多的时间与人力;(2)由于事先未考虑聘请专家,导致一些重要事项无法评价;(3)由于缺乏可行性,导致审计失败;(4)由于审计时间与成本过多,与其他审计工作相冲突;(5)未预先考虑审计的外部环境,给审计现场实施带来困难。

2.审计机关主要以各业务处室为主体编制审计项目计划并组织项目审计。 由于行政职能权限的划分以及各部门掌握的信息有限,编制的审计项目计划只能

局限于本部门的分管范围,难以进行通盘考虑和综合调整。这样导致(1)各审计业务处室因审计力量的限制,不愿意做大型审计项目;(2)由于对非分管范围的信息与知识的不了解,可能导致一些很好的题材不能立项,或者审计目标不能有更好更广的拓展。比如我们有很多审计项目都涉及到环境问题,但如果业务审计部门对环境问题不了解,就可能对这部分的审计内容视若不见。

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有:(1)职能机构设置按行业划分;(2)传统的工作模式与考核机制。合规性审计对象单一,目标较为明确,主要是查处财经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审计标准主要依照财经法规,审计报告或审计决定侧重于描述违规事实以及处理处罚依据的适当性,考核也以查处金额大小、审计项目数量多少为主要的参考指标,这就导致了审计机关对立项工作不重视。由于国家对审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审计机关要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工作的开展,审计的内容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以往的计划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要求。

3.审计机关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信息资料严重匮乏,立项决策基础较差。 科学的立项来源于准确、广泛的信息,目前审计机关主要通过项目审计、参加会议、阅读文件获取信息,信息分散、静态。近年来虽然建立了财政、税务等大数据的采集报送制度,但没有专门的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机制,对取得的数据没有挖掘分析,难以为审计立项决策提供有效的帮助,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是通过分析财政收支数据来确定审计项目,而常常是确定了项目再去了解有关这个项目的财政收支情况。

4.审计项目数量与审计力量关系的不协调。

基层审计机关每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和投资审计项目数量较大,且主要由地方政

府下达任务,审计机关立项独立性不高,而有效审计力量比较少,所以项目安排时间都比较紧,难以按照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自主安排审计项目。同时一些大型的审计项目,比如地方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审计范围广、内容多、要求高,如果在一年内安排过多,必然影响审计质量。

(二)审计计划管理的几点建议

1.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定位审计项目计划

(1)审计机关应按照目前财政、税务、社保等数据的报送要求及时采集数据,并且根据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积极协调,逐步拓展数据采集报送的范围,并建立相应制度,实现审计对象数据报送的常态化和制度化。

(2)贯彻大数据分析的理念,重视对这些信息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建立数据分析机制,要有专人维护和管理,健全信息资料的查询索引功能,要鼓励广大审计人员多维度地对已有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筛选,增强信息的可读性,这样才能真正为立项提供决策依据。

2.建立完善动态审计对象数据库

为了更好地实现审计全覆盖,应建立完善审计对象数据库。根据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掌控的公共资金、公共资产、公共资源的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对于重点单位、重点领导加大审计频次。审计结果也要进行整理分析,动态维护,并与审计对象数据库进行衔接,从而便于审计机关更科学地制订审计项目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

3.完善内部管理,加强沟通协调,合理制订年度审计计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9y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