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全一册学案

更新时间:2024-05-26 18: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考点解析(学生看教材填写,教师点拨) 1.时间测量

测量工具 ,单位 ,其它单位 , 。1h= min= s 2.长度测量

测量工具 ,基本单位 ,其它单位:1km= m,1nm= m,1um= m 测量方法:测量要用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物体,读数时视线和刻度面 ,测量结果有准确值、 和 三部分组成。 3.误差

A.测量的结果和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称为 。 B.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可减少误差。 4.机械运动

A.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位置的 。 B.参照物:事先选定的假设为不动的物体。

C.运动是 的,静止是 的,参照物选取的不同,其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例如,正在行驶的列车,若选铁轨两旁的树为参照物,列车是 ,若选列车上的座椅为参照物,则列车是 。 D.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 ,(2) 。 5.速度

A.定义:物体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 。 B.公式: 。

C.单位:基本单位 ,常用单位 。1m/s= km/h

D.注意:将速度公式变形后,用于求路程s= ,用于求时间t= 。 匀速运动,速度的 和 不变,所以v与s和t无关。 变速运动,速度变化,可用v=s/t求平均速度。 二、课堂评价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常情况下人体心脏跳动一次时间接近1s B.2010年广州亚运会火炬长720cm

C.人步行的速度为8.5m/s D.普通钟表的秒针转一周经历的时间为1s

2.下图中,关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确的图是 ,所测铅笔的长为 。

3.为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过”是以 为参照物的,如果他在平直的公路上骑过3km用了10min,则他骑车的速度为 km/h。

4.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一小球自由下落运动的是( )

1

课时检测一 机械运动

一、填空

1.小王用正确的方法先后三次测得物理课本的宽为17.25cm、17.26cm、17.26cm、则物理课本宽为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2.2012年6月24日12时55分,在航天员刘旺手动操作下,神九与天宫准时完成“太空之吻”,以神舟九号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 ,落地的逃逸塔是 。 3.百米赛跑过程中的某时刻,甲、乙两运动员的位置示意图如图所示。两运动员中,乙的速度较快,因为在相等的时间内该运动员 较大;乙运动员的成绩是95,他的速度为 。

4. 541cm/h= m/s,20m/s= km/h 5.飞机做俯冲飞行时,飞行员说“大地迎面而来”,这是以 为参照物。 二、选择。

1.由v=s/t可知,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以“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多少”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下面的成语中与这一方法最相近的是( )

A.离弦之箭 B.风驰电掣 C.一日千里 D.姗姗来迟

6

2. 1.72×10un可能是( )

A.一本书的长度 B.一个人的高度 C.一座山的高度 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3.当甲车突然向前开动时,与之并排停放的乙车驾驶员感觉自己的车在向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甲车 C.乙车 D.路灯 4.为了测定某辆轿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速度,某同学拍摄了在同一底片上从疹曝光的照片,如果每隔1s拍摄(曝光)一次,轿车车身总长为4.5m,那么这辆轿车的速度约为( )

5.如图,哪段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 A.AB段和EF段 B.AB段和DE段 C.BC段和EF段 D.BC段和DE段 三、探究题。

1.如图,在“研究充水玻璃中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

(1)气泡上升过程中,若以气泡为参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 的。

(2)测得气泡从管子的底端运动到顶端的路程为56cm,所用时间为7s,则在这一过程中,气泡的平均速度为 m/s。

(3)为了判断气泡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气泡的运动路程和时间,为便于测量,应使气泡运动得较 。 2. 路程(cm) 时间(t) 平均速度(m/s) 5 2 AB段 5 0.05 BC段 10 AC段 (1)该实验的目的是练习使用 和 测平均速度。 (2)该实验原理是 。

(3)实验观察到,小车从斜面顶滑到底的运动是 (填“匀速”或“变速”)

2

(4)请根据实验现象把表格中的数据填写完整。

第二章 声现象

一、考点解析(学生填写,教师点拨)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 停止,发声也停止。

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 ,固、液、气都能传播声音,真空 传声。

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相同。V固 V液 V气,声速与介质的温度也有关,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 2.声音的三个特征。 名称 概念 影响因素 音调 声音的 由发声体的振动 决定, 越高,音调越高 响度 声音的 由发声体的 决定, 越大,响度越大;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 声音的 由发声体的品质、材料和结构决定。 3.噪声

噪声的来源:从物理学角度看,声源 产生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的角度来看,一切

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减弱途径:(1)在 处,阻止噪声的产生;(2)在 中,阻断噪声的传播; (3)在 处,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4.声的应用

声音既能传播 ,也能传播 。

超声波:频率高于 H2以上的声音称为超声波。可应用于探测海洋里的鱼群;超声诊

断仪;超声测距(声响);杀菌等。

次声波:频率低于 H2的声音称为次声波。可预报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 二、课堂练习。

1.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她的声音是通过声波传回地球的 B.她讲课的声音是因为她的声音的频率很高 C.她讲课发出的声音是由她声带振动产生的 D.在太空讲话声带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 2.空心玻璃棉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声建筑材料得到广泛作用,利用其控制噪声属于下列方法中的( )

A.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B.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C.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D.这三种方式均有 3.下列对描述声现象的成语,俗语解释错误的是( )

A.“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 B.“震耳欲聋”说明声音的音调高 C.“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

D.“响鼓也要重锤敲”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且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4.2014年5月30日,云南发生6.1级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 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 声波获得信息。 5.通常,人们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表面附近 , 。

3

课时检测二 声现象

一、选择

1.娄底城区的某些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住宅区道路两旁植树造林,跳广场舞的人要把音量调小一些等措施的共同目的是( )

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离效应” C.降低噪声污染 D.减少大气污染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我们说话时,声带在振动 B.我们不能直接听到超声波

C.物体振动越快,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D.调节“二胡”弦的松紧,目的为了改变声音的声调 3.为提高全体市民的防空安全意识,我市每年都要进行防空警报演练,为了使警报声传的更远,应该提高警报声响(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频率 4.“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频率 5.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振幅越大,发声的频率越大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C.街头安装的噪声监测仪可以减弱噪声 D.超声波、次声波是人耳听不到的声音

6.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而在飞船舱内却可直接对话,其原因是( )

A.太空中噪声太大 B.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 C.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 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 7.小王同学正在弹奏吉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不同位置按压吉他弦,可以改变音调 B.吉他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C.吉他音量大小与弹奏时所用的力度有关 D.吉他声具有能量 二、填空

1.小明听到名曲《二泉映月》时,脱口说出是用二胡演奏的,这是根据 来判断的。小强说用唢呐和笛子演奏同一曲时,唢呐响,是指唢呐声的 大。 2.在地震救援中,救援人员使用的红外生命探测仪和音频生命探测仪的作用是分别收集幸存声音能传递 ,利用超声波可以碎石,说明声音具有 。 3. 居民小区禁止汽车鸣笛是从 减弱噪声,步行街上安装了如图的噪声监测仪,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 (选填“音调”、“响度”、“音色”) 4. (1)A图从船上发出特定的声音,此声音是 。并使用特定的仪器接收到回声信号,记下回声和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七,查出此声速v,则海底的深度是s=vt/2,这种方法 (填“能”、“不能”)用来测量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 (2)B图描述的声音能传递 。

5.一群小朋友在游戏,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 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 来判断同学离他的远近。

第三章 物态变化

4

一、考点解析(学生填写,师生一起钉正) 1.温度与温度计

定义:温度是表示物体的 。人体的正常温度为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 ,冰的熔点为 。 原理:

使用: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 ;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 ; 读数时不能离开 ,视线要与温度计液面的上表面 。 2.物态变化

熔化:物质由 变成 的过程,晶体在熔化时要 热,内能 温度 ,这个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凝固:物质由 变成 的过程,晶体凝固时要 热,内能 温度 ,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注意: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 ,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 ,继续 。 汽化:物质由 变成 的过程,汽化有两种方式: 和 。汽化要 热,液体沸腾时温度 这个温度叫沸点。 蒸发与沸腾的异同 相同点 蒸发 都是 现象 都要 热 内部、液面同时 一定温度( ) 剧烈 不变(加热) 沸腾 不 发生部位 液面 同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点 剧烈程度 缓慢 液温变化 降低(不加热) 液化:物质 变为 的过程,液化有两种方法: 和 。液化要 热 升华: 变成 ,升华要 热 凝华: 变成 ,凝华要 热 3.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

云: 或 成小水滴或小冰晶。

雨: 、露 、雾 、雪 、冰雹 、 。 二、课堂练习

5

1.如图中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操作正确的是 图,乙图所示的温度是 。 2. 填物态变化

(1)冰雕作品在0℃以下,也会一天天变小 。

(2)气态的氯乙烷在加压下变成液态 ,储存在瓶子里,喷到皮肤上迅速 ,同时吸收大量的热,有麻醉作用。

(3)冰冻时,高山上的电线上一根根冰柱 。

3.深秋,为了避免树上的橘子在夜间气温骤降时被冻伤,果农经常在傍晚给橘子树喷水,虽然水在夜间结了冰,属于 (填物太变化),但橘子却没被冻伤,这是因为 。 4.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了A、B两套装置(如图甲)来完成实验。

(1)图乙a、b所示的是观察水沸腾实验中出现的两种情景,其中水沸腾时的情景为 (选填“a”或“b”)。

(2)甲组观察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丙所示,他们所测水的沸点是 ,他们所选择的装置应是 (选填“A”或“B”)。 (3)分析评估A、B两套装置。

A B

课时检测三 热现象

6

一、选择

1.寒冷的天气里人们呼出了“白气”,不久又看不见了,这其中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是( ) A.液化 B.汽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2.如图,表示非晶体熔化图象的是( )

3.温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下给出了一组常见的温度值,你认为合理的是( ) A.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9℃ B.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C.沸水的温度一定是100℃ D.适合人们洗澡的温度约70℃ 4.下列有关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深秋时常出现“结霜”现象,结的“霜”是水凝华形成的

B.夏天电风扇对着人扇风,人感到凉爽是因为扇风降低了室内的气温 C.冬天,人们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的水蒸气 D.初春冰雪消融是冰吸热熔化

5.正确定风向,将手蘸些酒或水竖立在空中,手指感到凉的一侧是( ) A.迎风一面 B.背风一面 C.侧风一面 D.无法判断

6.金属块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儿发现变湿了,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金属块又变湿了,原因是( )

A.金属块在冰箱中吸收的水往外渗 B.金属块表面的冰全部熔化

C.空气中的水汽化成水蒸气附在金属块表面 D.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附在金属块表面 二、填空

1.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料的气锅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的原汁原叶,主要是蒸气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气 热后 而形成的,蒸熟后,闻到鸡肉香味,这是一种 现象。

2.干旱的沙漠中,甲壳虫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获取水的方法。日落以后,几个小时,甲壳虫的体温会降到周围的气温以下,它将头插进沙里,然后背朝站晚风吹来的方向,水球就会在它的背上形成,然后落入嘴里,水珠的形成属于 ,这一过程要 热。 3.某种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据图可知。 (1)此物质是 体。

(2)该物质熔化过程共用 min。 (3)图上BC段的状态是 。 (4)t1=2min至t2=6min过程中,它的内能 。 (5)从图上看A段与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是因为 。

3

(6)水的比热容为4.2×10J/(kg℃),则AB段表示的物质的比热容是 。

第四章 光现象

一、考点解析(学生看教材填写,教师点拨)

7

1.光的直线传播

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 沿直线传播。

光速:真空中光速约为 m/s= km/s V气体 V液体 V固体 光年是 单位(填“时间”、“长度”) 2.光的反射

现象:所有的物体表面都能 光,人们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 的光进入了人们的眼睛。

规律:(1)反射线、入射线、法线在 内。(2)反射线、入射线分居法线的 。 (3)反射角 入射角。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 (4)两种反射,A ,B 。 3.平面镜成像

原理:光的 。

特点:(1)所成的像是 立的 像。(2)像与物体大小 。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4)像和物体的连线 于镜面。 4.光的反射

现象:光从一种介质 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 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规律:(1)三线共面(2)分居两侧(3)光从空气中斜射入其它介质时,折射角 入射角;光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 入射角。

(4)光垂直射向介面时,传播方向 ,折射角=入射角= 。 (5)折射时,光路是 。 二、课堂练习

1.填下列光现象形成的原因。

①日、月食 ②小孔成像 ③池底“变浅” ④水中倒影 ⑤黑板“反光” ⑥雨后彩虹 1缸中金鱼 ⑦形影不离 ⑧海市蜃楼 ⑨手影 ⑩电影 1○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2.关于声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和声的传播都是需要介质

B.光速和声速一样

D.光的传播速度为3×10m/s

8

8

C.声传播需要介质,光传播不需要介质

3.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外观呈红色是因为中国馆吸收了红色光 B.一叶障目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原因 C.光发生漫反射束时折射时,光路不可逆 D.你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是鱼的实际位置

4.小美同学站在穿衣镜前1.5m处整理着装,看到“镜中人”是她的 像,像与她之间的距离是 m。当她以1m/s的速度远离镜面时,她的像以 的速度远离人,像的大小 (填“变小”、“变大”、“不变”)

5.请在右图中准确画出灯S发出的光经墙上的平面镜反射后到达A点的光路图。

6.完成下列光路图,并标出反射角。

7.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桌面上已给出的器材有:带支架的玻璃板,铅笔各一个,完全相同的蜡烛两根,白纸一张,火柴一盒。

(1)为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器材是 。它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 。

(2)玻璃板应 放置。

(3)选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4)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A的像所以平面镜所形的像是 像。

(5)做完某次实验后,四个小组都将收集和处理的信息记录在白纸上,如下图,正确的是 。

第五章 透镜的应用

一、考点解析 1.透镜成像规律

9

(1)凸透镜:中间 边缘 对光线起 作用。 凹透镜:中间 边缘 对光线起 作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 u>2f u=2f F

(1)眼睛成像原理:眼睛上角腊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 ,视网腊相当于 ,外界物体通过眼睛成 、 的 像。

(2)近视眼的成因:晶状体太厚,对光的会聚能力太 ,成像在视网膜前,用 矫正。 (3)远视眼:晶状体太薄,对光的会聚能力太 ,成像在视网膜前,用 矫正。 3.显微镜:由二组凸透镜组成,被观察物体通过物镜成一个 、 的 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成一个 、 的 像。

望远镜:有一种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远处的物体通过物镜在焦点附近成一个 、缩小的 像,这个实像再经过目镜成一个 的像。 二、课堂练习

1.完成光路图或填透镜类型。

2.在某些重要会议入场时,采用人脸识别系统,识别系统的摄像头可以自动将镜头前0.5m处的人脸拍摄成数码相片,通过信号线传递给计算机识别,摄像机的镜头( ) A.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5m C.相当于凸透镜,焦距可为0.2m

B. 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5m B. 相当于凹透镜,焦距可为0.2m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9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