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应用中常用的TCODE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2 04:0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分类: 生产成本 2009-10-27 23:26

对于很多SAP CO的自学者、初学者来说,系统中到底要设置那些会计科目和成本要素,可能是比较让人困惑的事情。

需要说明的是类型为1的初级成本要素,它是CO模块和GL模块沟通的一个桥梁,是两个模块实现集成的基础。而43类型和41类型的次级成本要素为CO模块专用“会计科目”,43类型是和

Activity Type相关的,通过工单确认从成本中心吸收成本到工单,41类型是和Overhead相关的,通过Costing Sheet核算,在Overhead计算时从成本中心吸收成本到工单。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西方会计中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制造费用以及生产成本归属到损益类科目里面,也就是说期末这些科目都要结清0,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而中国会计核算明确将制造费用、生产成本归属到成本类科目中,因此,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会计核算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在SAP中为了克服这种核算差异,通常我们需要设置一个过渡性会计科目:41010302生产成本-WIP转出,期末将在制品全部转入12320102自制半成品-WIP在制品科目,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

CKM3详解

分类: 生产成本 2009-09-15 19:35

物料帐里面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功能,就是物料价格分析,T-CODE是CKM3,我们可以利用CKM3的功能针对物料的期初库存、期初差异、本期收货、本期消耗、期末库存和期末差异一览无余。

我们先看一个原材料:

我们查看的期间是8月份,可以从期间状态查看到该物料已经执行完了物料帐结算,而且是原材料,只需要执行单层价格确定。可以看到在物料帐结账完成之后,该物料的价格控制变成了V(参与物料帐运行的物料,价格控制在物料帐运行完毕之后会变成V,下期的期初自动变成S)。我们可以看到该物料本期的标准价是23273.54/T,PUP是24460.64/T,当前的库存时18.800T,当前的库存金额是PUP*当前的库存=459859.98元(是期末存货的实际成本)。

再往下,则可以分析物料的价格变化和库存变化。我们可以看到,物料期初的价格(即7月底的PUP)是24460.64/T,以标准价计价的期初库存时23273.54*19.6 = 456141.78,期初库存的差异是23286.72元(即本期发布了标准单价之后的期初差异)。可以看到,本期没有收货(如果没有收货而有价格差异,那是发票校验造成的),本期的消耗是0.8T,期末库存时18.8T,按照差异在消耗和期末库存之间以数量比例进行分摊,总

差异=期初差异+本期收货差异,所以,消耗承担的差异是

23286.72/(0.800+18.800)*0.800 = 950.48,期末库存承担的差异是

23286.72/(0.800+18.800)*18.800=22336.24。而这个期末差异,将在下个期初作为期初差异,直到发布新的标准价形成新的差异。而在期末运行完物料帐之后,也得到了PUP24460.64。

以上是原材料,下面,我们举一个更复杂的产成品为例来讲解。

我们可以看到,该产成品在8月份的物料帐结算已经完成,可以看到其在8月份的标准价及8月份的实际单价(即期末的PUP),8月份期末的库存及实际库存金额。我们可以先

与MM模块有关的帐务集成: 第一步:当MM模块收到货物时 借:存货(或受托代销商品)

贷:GR/IR(或代销商品款)(该分录是系统自动产生的,无须手工) 入帐金额为采购单是采购单上所列金额,采购单上金额则来自于商品主数据中维护的金额,若采购前已知某商品价格上涨(或下降),则需在该主数据内预先维护,以便采购单引用(在采购单上也可直接更改采购价)。

第二步:收到供应商送来的发票时,有一个发票校验(invoice verification)动作,该动作可由MM模块的人员进行,也可由财务组的人员进行,但考虑到内部控制的要求,多数公司安排由财务部门执行。 借:GR/IR(或代销GR/IR) 应交税金—增值税-进项税

贷:供应商(为一个系统自动产生的号码)(该分录由手工输入) 注:若为代销的GR/IR,应为代销商品清单已产生,供应商按供销商品清单所列物品开出的发票。

供 应商开来的发票可能会出现比采购单金额小或大于1元内的情况,系统会自动将差额过入至营业费用—四舍五入差异。若开来的发票金额比采购单金额大于一元以上 的情况时,可能是商品主数据中维护的金额不及时所致,此时可手工更改采购单金额,系统过入后,会自动将发票校验凭证锁死,相应产生的应付帐款--供应商的 该笔交易也被锁死,只有在有权限人批准后,才能支付。过入的大于采购单的差额会由系统

自动在存货成本与销售成本之间分配。若发票金额小于1元以上,则仍需 手工更改采购采购订单使金额与发票金额一致,这样系统就会将差额自动在存货成本与销售成本之间进行分配,但这时系统不会有锁死该笔交易(因为已不必要)。

当存在退货给供应商的情况时,系统仍要求按上述顺序做相反的动作,此后结清GR/IR的发票校验用的供应商发票就是红字发票了(系统称之为货方凭证)。 三、SD销售与分销模块 与SD(销售)模块有关的帐务

第一步,当MM模块对外发货时,填好外向发货单,发货过帐后,则 借:商品销售成本(购销或代销)

贷:存货(受托代销商品)(此为系统自动产生的分录!) 第二步,当向顾客开出销售清单时(即BILLING),此非通常所说的开正式税务发票!

借:顾客(为系统产生的10位数号码,会自动过入至应收帐款的统驭科目,原理前述) 贷:商品销售收入

应交税金—增值税-销项税(此为系统自动产生的分录!)若货物售出后,顾客退货,则需做一个上述的反向动作!收到顾客退货时,称为反向发货。开出的销售清单为红字(称为贷方凭证)。系统同样会产生上述相反的分录。

民币户支付美元欠款

分类: 总账模块 2009-09-26 10:27

在系统中,利用财务费用-汇兑损失科目做中转,模拟企业的换汇动作。 换汇时:

第一笔凭证,凭证货币为人民币: 借:财务费用-汇兑损失 贷:银行存款 第二笔凭证,凭证货币为美元

借:银行存款 贷:财务费用-汇兑损失 付款时:

凭证货币为美元,直接清帐就可以了。

应收会计和应付会计具体工作内容及内部供应商

分类: 应收应付 2007-11-26 17:24

首先解释应收、应付的概念。这里的应收指的是面向客户与销售的,应付是面向供应商(也包括员工,即将员工视为内部供应商)和采购的。这里的概念是指是来源于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认识,在ERP系统中就是以这样的认识对会计部门内部职责进行分工。切不可从字面上理解,以为是什么应收款、应付款。

其次其具体的职责:应收会计,主要负责销售业务及客户的管理。其中包括销售货款尤其是对未达账的管理和对帐的工作,协调与出货仓的管理工作,如出货单\\本单位发票\\收入的核对,做好与出纳的沟通协调;向直接主管会计负责.

应付会计,主要负责对外部供应商主要是物资采购、内部供应商主要是费用报销、工资发放方面的管理。其中主要有货款的管理和对帐的工作,协调与收货仓的管理工作,如入仓单\\供应商发票\\货款的核对;员工费用报销、工资发放以及借款;做好与出纳的沟通协调;向直接主管会计负责.

MM自动过账到FI的设置

分类: 应收应付 2008-11-11 12:49

后勤应该如何实时和财务集成,原则上,应该尽量让后勤人员在物料交易时不过多涉及财务专业知识,而是让系统自动产生会计凭证,ERP各模块都自动和财务集成,下面一步步详细说说ERP实现后勤自动过帐的基本原理,其它模块的自动集成参考其他章节。 物料移动类型和后勤自动科目设置

后勤应该如何实时和财务集成,原则上,应该尽量让后勤人员在物料交易时不过多涉及财 务专业知识,而是让系统自动产生会计凭证,ERP各模块都自动和财务集成,下面一步步详细

说说ERP实现后勤自动过帐的基本原理,其它模块的自动集成参考其他章节。 1.认识评估概念

关键词语:评估等级|评估范围|评估类|评估类别 什么是评估等级和评估范围呢?如图1(Tcode:OX14)。

一般,系统推荐的评估等级(Valuation Level)是工厂,此时评估范围(Valuation Area)= 工厂。

什么是评估类(Valuation Class)和评估类别(Valuation Category)呢?如图2。 评估类是用来确定物料各种不同交易时记入哪个科目的,评估类和物料的移动类型中的 科目修改一起确定会计科目,说白了,评估类是物料的科目确定标志码,评估类+科目修改 得到会计科目。 想设置多少个评估类最好先看看企业的报表,比如,将劳保和办公用品物 料都对应到备品备件3007,物料消耗时和一般的备品备件都对应到物料消耗-备品备件科 目,结果企业需要统计劳保和办工用品,系统虽然还提供了物料组区分劳保和办公用品,也 即使说物料消耗-备品备件科目+物料组依旧可区分出当期的劳保消耗和办公用品消耗,但是

用户认为没有直接走科目直观,并且物料消耗-备品备件是需要考核的,所以最好还是新增 劳保和办公用品两个评估类,直接对应到劳保费和办公费科目。 财务人员当然更喜欢直接 从科目上直接进行报表分析. 评估类如何配置呢? Tcode:OMSK

图3中使用Tcode:OMSK定义和分配评估类的,首先定义帐户分配参考比如0001(参考原 材料)和0010(制成品参考),如图3-[1], 然后定义好评估类,将评估类归属于某个帐户分配 参考,如评估类0710和0720归属帐户分配参考0001,如图3-[2], 最后将物料类型对应到帐

户分配参考,如图3-[3],如物料类型ROH对应到帐户分配参考0001,这步有什么意义呢? 简

单地说,就是限制特定物料类型只能选择特定,现在属于物料类型ROH的物料的评估类只能 选择0710和0720,这样可杜绝原材料被某个马大哈不小心选择了产成品的评估类,这样都

能整出个配置,多人性化。

那么,如何更改有交易记录的物料的Valuation Class? 步骤如下:

I.使用MMBE/MM03查看库存,把该物料的库存调为0,可新建一专门的中间物料,使用 移动类型309先转移到中间物料,修改完评估类后再转回,如果物料在该工厂多个库存地有

库存,注意按照库存地转出先转如中间物料。

II.Tcode:OMT4(或SE16: V_160M)把消息号MM326/MM327改成W,系统默认为物料有Open

采购订单和生产工单不允许修改评估类,这个消息号可以修改。

III. MM02或MM17批更改Valuation Class . 评估类别又是什么呢?举个简单例子,同一材料有采购自用的,有工厂采购的,有来料加工的,有自制的,使用评估类别实际上是使用同一料号却从库存管理和成本核算上区分开物料的多种形态,评估类别和分割评估相关,在此不细述。

2.组合评估范围 Tcode:OMWD

前面说过,通常评估等级是评估范围,这样系统在Copy新建工厂时即产生评估范围,ERP 的成本核算是基于Plant的,Plant的建立可参照企业的车间,可参照企业的产品系列,或根 据两个城市的不同的办事处,比如某公司代码在甲城市设置了生产工厂,在乙城市设置了一 个销售办事处,从城市甲转移到城市乙的货物如果需要增加转储运费或方便管理控制,最好 不采用同工厂间的301移库而是开物料转储单,而开转储单是基于工厂的,工厂还和利润中

心对应,如果需要考核利润中心,设置工厂也是必要的,有时,为了成本核算也可建立一些 虚拟工厂,典型的如各种无价值工厂,比如某物料有来料加工,除了建立来料加工的分割评 估,也可建立一个来料加工工厂,再如某些贸易加工企业可能每个月都需要报废一些物料, 每季末再申报海关集中处理,报废的物料在生产工厂库存不再反应,此时,就可建立一个无 价值的报废工厂管理报废料的数量。 有趣的是,有的ERP软件使用仓库做物料成本核算。 在

图4中,将公司代码2331的7个工厂都归属到同一个评估分组。 特别地,对于大型跨国企

业,由于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公司代码可能使用不同的会计科目表,可将使用同一会计科目 表的公司代码的各工厂组合起来,如图5。

3.定义物料移动类型 Tcode:OMJJ|OMCJ|OMBW 关键词:移动类型|价值串|交易(事务)码|科目修改

移动类型(Movement Type):ERP系统使用移动类型来确定各种不同的物料移动是否更新物料的库存数量和自动对应到相关的G/L 帐目的规则。

价值串(Value String):物料移动的科目确定实际上是通过分配给移动类型的记账价值串来确定。

交易码(TE Key):ERP系统使用交易(事务)码来确定生成过帐行的科目,每个物料交易实际上至少涉及到交易(事务)码,比如发料,至少涉及存货记帐交易码BSX,表示材料的增减,另外至少设计各种类型材料消耗科目,如果材料采用标准价格,多数情况下还涉及差异科目,这些都是通过交易码确定。

科目修改:细分科目确定,存货交易分成两大类,一是存货的进库,一是存货的出库,典型地,对于记帐交易码BSX,表示材料的进库,无论是采购入库,生产入库,盘盈入库,委外加工入库等入库动作,都只直接对应到一个存货科目,它就不再需要科目修改,对于材料的各种出库消耗交易码GBB,它需要对应到各种消耗类型,所以使用科目修改细分不同类型的消耗科目,比如发料到工单是生产成本消耗,研发发料对应到研发费用,销售发料对应到销售成本科目,报废发料对应到管理费用等等。 现在,通过图6能知道后勤自动过帐的基本原理。

I.工厂(评估范围)被分配到公司代码,科目表被分配到公司代码,可将多个工厂组合成一个评估分组码。

II.前面说过,通过物料类型限制只能使用某些评估类,物料主数据中维护好评估类。 III.物料在选择不同移动类型移动时将根据相应的价值串和交易码确定该移动类型是否进行数量和价值的更新,如果更新价值就涉及自动科目获取和自动财务记帐。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举一个实际例子,如图7。

ERP系统预置了各种移动类型,基本上可以满足企业要求,这些移动类型也起到一个模版作用,如果需要用户可以根据这些模版任意复制自己的移动类型。

业务背景: 企业借用来料加工成品进行销售,来料加工原料和来料加工成品都采用分割评估,只管理数量,成本为0.假设直接使用物料转储,从来料加工产品到自有产品时,如果使用309直接 从来料加工物料转到自有物料,无论自有产品采用移动平均价还是标准价格,自有产品的成 本都将为0,影响自有产品的当期成本。 为此,Copy 562为ZL1表示来料加工转出,561为ZL2为来料加工转入,如图7。 简单叙述下Copy移动类型的注意点:

1.―短文本‖页面修改移动类型文本,注意―帮助文本―页面也一定要修改一下文本。 2.―允许事务―中选择什么Tcode(ERP系统的一种快捷运行程序的代码)。

3.―字段选择―页面选择移动的字段状态,字段状态在本书有过专门介绍,物料移动类型,会计科目和记帐码都有字段状态并需要保持一致。 用户需求,自动过帐还需要核算到多个辅助项目,这不成问题,系统为移动类型设置了多个字段状态分组,通常的辅助核算无非是供应商/客户/员工什么的,图8-[2][3]显示的是附加科目设置分组(Account Assignment)的字段,你想到的没想到的‖核算‖字段应该都有,而且你可以方便设置那些字段为必输,隐藏和可选。

1.―回转/后续移动类型‖页面,通常Copy移动类型都需要成对出现,在此设置ZL1/ZL2的反冲移动类型为ZL2/ZL1,ERP系统提供了强大的‖后悔‖功能,基本上,各种交易都可反冲, ERP系统中,除非归档,原则上应该严禁删除任何凭证。

2.―科目分组‖页面,其中TE码GBB对应物料出库,设置科目修改ZL1表示决定出库的一个小类别的科目确定码,如图9。 图9显示移动类型ZL1/ZL2对应的的科目修改为ZL1,

如果有材料差异则进入PRD->PRA对应的科目,这些科目将配置在自动过帐表格中。 接下来就可定义后勤自动过帐的科目分配了.

4.配置自动过帐科目 Tcode:OBYC 后勤自动科目配置包括委外加工,采购价格差异,物料分类帐差异,关税/代理/保险/商检/海关等各种采购附加费用科目的自动确定等,涉及各种后勤业务的自动科目分配,会计科目和财务专业知识又掩盖在幕后,比如各种采购附加费用,后勤采购人员只要输入关税/代理/保险/商检/海关等对应的条件类型就可,条件类型在自动科目配置中对应到科目,否则你让采购员开采购单时去选择各种科目,他天天半夜起床时都会恨死你。

图10显示的是后勤自动科目配置的全部TE码/事务,其中图10-[1][2]显示的BSX表示存货入库,根据评估类对应到存货科目,比如原材料主数据维护的评估类是3004,则入库借记BSX原料,如果是产品7020则借记BSX产成品科目,另一方科目则取WRX,就是ERP系统所谓的GR/IR科目,可以将各种评估类都对应到该GR/IR中间科目,最右边的GBB表示物料消耗出库,前面已经讲过,无论何种入库,借方BSX都一定是存货科目,出库消耗就不同,有发料到委外仓,发料报废,盘盈盘亏,发料到各种类型成本中心,生产领料,退库等等,所以消耗事务GBB才会有所谓的科目修改来进一步细分科目确定,最典型的是如图10-[3]的VBR, 生产发料(移动261)和成本中心发料(201)都对应到该科目修改,同时刚才Copy的移动类型ZL1/ZL2来料加工移动类型对应到应付帐款-来料加工(设置成一般总帐科目)。在图10中,估价修改FR01即公司代码2331全部工厂的评估分组码,相传国内有的ERP软件直接物料凭证模板,在凭证模板设置科目,凭证模板类似移动类型+自动科目配置,我在想一个问题是对于同一凭证模板比如生产发料,会计凭证如下 : Dr:生产成本-物料消耗 Cr:原材料

现在有一个大型跨国公司,科目都是这俩破科目,但是会计编码不一样,那就比较不好玩了,凭证模板根据工厂设置科目,那还不如搞一个评估分组码,对同一凭证模板不同评估分组码设置一套科目,将后勤自动科目配置和移动类型分开的好处是,对后勤顾问只要Copy移动类型就行,全部后勤科目配置集中起来让财务顾问去折腾。 很显然,对于任何物料移动,其中一方的TE码/事务码必定是BSX(存货科目),现在来料加工转移到自有业务如下处理,来料加工物料原料/产品转出,因为来料加工原料/产品价格为0,所以转出时只产生物料凭证,存货数量减少,没有财务凭证,同时使用移动类型ZL2转入自有原料/产品,产生物料凭证增加存货数量,同时产生如下会计凭证: Dr:库存商品(入库总金额为物料单价*数量) Cr:其它应付款-来料加工。

还料时则反冲这两张物料凭证或ZL1出自有材料,ZL2进来料加工产品,这样借料对当期成本影响就甚小,为什么说甚小呢?因为假设自有产品采用标准价+ML,从来料加工转进自有产品采用标准价格非实际价格还是有稍许影响的,表格说明几种情况,为了简便,假设无消耗:

一.不从来料加工借料 期初库存 标准价 当期采购数量 采购价格 来料加工转入 期末数量 期末实际价格 0 1200 1000个 1300 0个 1000 1300 二.直接309从来料加工转为自有库存 0 1200 1000个 1300 1000个(无价值) 2000 650 备注:影响当期成本,期末实际价格= 1000 * 1300 / ( 1000 + 1000) 三.采用ZL1/ZL2两步法从来料加工转为自有库存 0 1200 1000个 1300 1000 2000 1250 备注:可忽略的稍许影响,除非标准价格和当期实际采购价格相差过大. 期末实际价格= ( 1000 * 1300 + 1000 * 1200) / ( 1000 + 1000) = 1250 现在,回顾一下后勤自动过帐设计思路: 1.工厂/评估范围组合为一评估分组码;. 2.物料主数据中维护评估类;

3.物料移动类型中的价值串和TE码决定科目; 4.根据TE码(或+价值修改)+评估类分配科目。

GR/IR(分为购销与代销)

分类: 应收应付 2008-11-11 12:52

在SAP里,当货到票未到或票到货未到也得到了及时的处理。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中,当企业购入存货时,若未能及时收至货物的发票,此时是不做任何帐务处理的,若至月末仍未能收到,会采用一种估价入帐的方法进行会计处理,而后月初红字冲回。但在SAP里,若继续采用这种核算方法,将会使SAP所倡导的信息即时性反映得不到实现。因此,在SAP的帐务体系里出现了一个新的科目:GR/IR,英文全称为GOODS RECEIPTS OR INVOICE RECEIPTS,中文译为货到票未到或票到货未到。如当仓库进货时,即使未收到发票,SAP能自动产生借:存货, 贷:GR/IR(GOODS RECEIPTS OR INVOICE RECEIPTS),此时是以采购单上的采购价(不含税④)作为入帐金额。发票到时,通过发票校验程序,系统会自动产生借:GR/IR 贷:供应商。此时的供应商是根据采购单上标明供应商自动过入。若发生发票上金额与采购单的金额不一致的情况,系统会根据该笔采购当时的库存情况自动分配该差额的去向,如转入存货成本或销售成本或在二者之间分配。至月末,若仍有未到的发票,由于在报表层次是不能反映GR/IR的,因此系统会有一个程序将未结清的GR/IR转入应付帐款—票到货未到或应付帐款—货到票未到反映(该二科目非统驭科目,但前四位编码与正常的统驭科目一致),至第二个月初,系统会自动将未结清的GR/IR冲回,等待结清。对于代销商品的GR/IR,系统会在报表将其与存货项目一并反映。

购销的GR/IR与代销的GR/IR区别是通过商品的主数据中设置得以实现的。当创建一个商品主数据时,必须设置该商品是属于购销或代销商品,若是购销商品,则当该商品入库时,

系统会产生借:存货 贷:(购销)GR/IR;若是代销商品,则当该商品入库时,系统会产生借:存货 贷:(代销)GR/IR;当然代销的GR/IR必须等到产生销售清单时,才能在收到供应商发票时转入应付某供应商的明细帐内。(转自张小虎 SAP R/3财务基本概念及集成性浅释---3集成性及存在的问题)

--------------------------------------------------

GR/IR是个过渡性科目,用于记录在途物资和在途发票。日常业务如下: 收货时: Dr:存货

Cr:GR/IR科目 发票校验时:Dr:GR/IR科目 Cr:应付帐款

当一个订单的货物和发票都结算完毕时,GR/IR科目余额应为零。

月结时,做在途物资和在途发票暂估。

计算同一GR/IR科目,同一应付帐款统驭科目数据的合计结果:

借方余额计算值=借方合计-同一订单中可清帐的行项目余额——票到货未到 贷方余额计算值=贷方合计-同一订单中可清帐的行项目余额——货到票未到 3.本月底记帐 Dr:GR/IR暂估入库 借方余额计算值 Cr:GR/IR换算调整 借方余额计算值 Dr:GR/IR换算调整 贷方余额计算值 Cr:应付帐款暂估 贷方余额计算值 4.下月初冲销 Dr:GR/IR换算调整 借方余额计算值 Cr:GR/IR暂估入库 借方余额计算值 Dr:应付帐款暂估 贷方余额计算值 Cr:GR/IR换算调整 贷方余额计算值 转自SAPFORM.NET

附:我想理解这个应该具备一定财务知识才行,其实很简单的,以我实施的项目来说,国内软件处理这方面业务的及时性确实在差一些,当然也可及时处理,货物采购一笔做一笔凭证,但大多数企业都是月末来处理暂估的,sap这方面确实比国内软件先进 想起来还有一个就计价方法的选择

SAP用的都标准成本法及移动加权平均法,而以前我们做项目大多数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还是嫌麻烦啊)

关于移动平均价下发票校验时库存不足的会计分录

分类: 应收应付 2008-11-11 16:20

现有如下业务(IDES,800):

料号:100-260

初始移动平均价:1.2 EUR/PC 库存数量:100PC

采购订单:1.3 EUR/PC 数量:100PC 收货: 数量:100PC 领用: 数量:120PC

发票:1.4 EUR 数量:100PC

此情况下,系统自动记账,会计分录如下:

收货:

贷:GR/IR 130 EUR 借:存货 130 EUR

发票校验:

借:GR/IR 130 EUR 借:存货 8 EUR 发票价差:2 EUR 应付: 140 EUR

在使用移动平均价下,收货时直接按采购订单价格计入存货价值。收发票时的价差,如果库存充足,很好办,直接更新库存价值就好了。但库存低于发票数量,应该是按比例一部分更新库存价值,一部分计入发票价差科目。这种比例是根据何规则来定呢?正如上所示,为什么 借:存货 Account 8 EUR, 而发票价差:2 EUR。 答案:

―采购价差‖科目所分摊差异=总差异*(发票数量-当前库存数量)/发票数量 ==(140-130)*[100-(100+100-120)]/100 =10*20/100 =2

―存货‖科目应分摊的差异=总差异*当前库存数量/发票数量 =(140-130)*(100+100-120)]/100 =10*80/100 =8

你是否触碰了企业的灵魂?

人在职场 2008-01-03 13:59:25 阅读19 评论1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你是否触碰了企业的灵魂?

无意中浏览到这样的一个故事,禁不住想在此和大家共勉。

故事说,美国有一家以极少炒员工而著称的公司。一天,资深熟手车工杰瑞为了赶在中午休息之前完成三分之一的零件,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之后,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档板卸下放在一旁,没有防护档板收取加工零件更方便更快捷一点。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杰瑞的举动被无意间走进车间巡视的主管逮了个正着。主管雷霆大发,除了目视杰瑞立即将防护板装上之外,又大声训斥了半天,并声称要作废杰瑞一整天的工作量。事到此时,杰瑞以为结束了,没想到,第二天一上班,有人通知杰瑞去见老板。在杰瑞受过好多次鼓励和表彰的总裁室里,杰瑞听到了要将他辞退的处罚通知。总裁说:“身为老员工,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明白安全对于公司意味着什么。你今天少完成几个零件,少完成利润,公司可以换个人换个时间把它们补回来,可你一旦发生事故失去健康乃至生命,那是公司永远都补偿不起的……离开公司的那天,

杰瑞流泪了,工作了几年时间,杰瑞有过风光,也有过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公司从没有对他说不行。可这一次不同,杰瑞知道,他这次碰到的是公司灵魂的东西。

读罢这则故事,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我们员工的潜意识里,企业的灵魂是什么?是效益?是发展?还是……我们有没有把安全也当作企业灵魂的一部分,有没有把安全当作企业至高无上的灵魂,而不仅仅是企业和上层领导的重视和严抓。有没有把安全刻入我们的内心深处,把安全注入我们的骨髓之中呢?

我们不必探讨故事中的公司如何重视安全,如何视安全为灵魂。因为我们的企业现在已早已将安全视为至高无上的利益。现如今关键是我们员工如何和企业产生共识,真正地将自己的安全和企业的灵魂融入一体。在工作中,你有没有趁四周无人偷偷穿越安全警戒线?你有没有因就那么一会不系安全带也无所谓?有没有只要不被检查的发现,这样做也没什么?……想想这种种行为和意识仍潜伏在我们员工之中,真让人感到后怕!杰瑞被主管发现炒了鱿鱼,这应该是企业和他本人的幸运。如果最终被事故所发现,那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场无法挽回的悲剧啊!

将安全视为企业的灵魂,应该是企业上下的一种共识,而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员工的这种意识。因为企业的灵魂,是由我们个体的灵魂组成的啊!珍爱生命,别触动我们的灵魂!

浅谈SAP关于存货计价过程

分类: 应收应付 2008-11-11 16:11

记得在学CPA的时候,关于存货的计价有好几种,在做NC时,常使用的有移动平均、全月加权平均、先进先出,其他的倒是用的较少。但是到了SAP,貌似很多的东西改变了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再怎么着,也跑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且将SAP关于存货计价的过程看来!

本文主要以SAP为例,论述在ERP系统的物料移动过程中,移动平均法和标准价格法这两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应用。

企 业的各种存货,由于是分散购入或分批生产形成,同一次领用或发出的存货,其单位成本可能有所不同。为了合理的核算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以外的存货发出和领用 的价值,就需要选择一定的计价方法,对企业发出或领用的存货进行计价,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产品销售成本有统一的计价标准。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和会计制度提供 了几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制度,如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个别计价法等计价方法。本文主要以SAP为例,论述在ERP系统的物料移 动过程中,移动平均法和标准价格法这两种存货计价方法的应用。

移动平均法能够使管理当局及时了解存货的结存情况,而且计算出的平均单位成本以及发 出和结存的存货成本比较客观;标准成本法的按标准价格计价存货,可以简化会计处理工作,有利于考核部门业绩。但二者在收发货比较频繁的企业,都需要进行大 量的计算工作。ERP系统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使这方面已经不成问题,在ERP系统运做中,许多模块的多数功能都涉及到物料的移动及计价,系统将他们有机的 整合在一起,并生成物料凭证和会计凭证。物料凭证反映每种物料的移动数量、方向时间及操作员;而财务凭证反映的是每种物料数量和价格的变化。根据这些凭证 可以跟踪和分析每一笔物料的移动变化记录。 ERP系统中,存货的计价方法主要控制在物料主数据内。物料主数据(Material Master Data)包括基本数据部分(Basic Data)、采购部分(Purchasing)、MRP部分、会计部分(Accounting)及成本部分(Costing)。在建立每一种物料时,会计 部分可设定选用移动平

均价格(Moving Average Price)还是用计划/标准价格(Standard Price)计价。选择相应的方法后,如果该物料已经有历史记录,在会计部分还可以显示该物料的单价和库存。 移动平均法在系统收货及收发票中的计价过程:

1.当采购主管在SAP中建立采购订单时,首先要估计(Accrual)每一种物料的价格、运费及杂费。系统根据采购数量计算出总价值。

2.收货时,根据实际收货数量录入系统,系统依据采购订单价格计算出采购物料的总价值。下面举例说明这一过程。 收货过程

上期库存数量为:100PC,移动平均价为2.库存金额为2*100=200.

本期PO收货为:100PC ,单价为:2.4,移动平均价为2.2.库存金额为:2.2*200=440. 对就PO收货会计分录:借:原材料 240 贷:暂估应付 240 ● 在物料凭证中反映为原料库物料增加。

● 在会计凭证中一方面反映存货中该种物料的数量及金额增加,另一方面反映暂估应付账款的增加。暂估应付款(GR/IR)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可抵消科目。 ● 移动平均价格被重新计算。 计算过程为:

New M.A.P=(100x2.00+100x2.40)/(100+100)=2.20

3.当收到供应商提供的发票后,首先检查发票中的物料数量与系统中收货的数量是否一致。确认无误后录入系统。 收发票过程

发票数量:100,单价:2.2.

会计分录:借:暂估应付 240 贷:应付帐款 220, 贷:原材料 20

●系统会重新计算存货总价值。如果估计的价格大于发票价格,其差额系统会依据订单冲减库存中物料的价值;反之,该差异会被分配到库存中的物料价值中。 ●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被抵消和清除。

●依据发票金额,系统将该笔货款传送到应付账款模块。 ●依据发票价格,移动平均价格重新被计算。 计算过程为:

New M.A.P=(100x2.00+100x2.20)/(100+100)=2.10 标准价格法在系统收货及收发票中的计价过程: 例子同上 收货过程

上期库存数量为:100PC,材料价格为2.库存金额为2*100=200. 本期PO收货为:100PC ,单价为:2.4

对就PO收货会计分录:借:原材料 200 借:材料价格差异 40 贷:暂估应付 240 ●收货的原材料价格依照标准价格计算。 ●暂估应付账款依据采购订单价格计算。

●订单价格与标准价格的差异转入材料价格差异科目。也就是说材料的实际价格=标准价格+材料价格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在当期已发出材料和期末结存材料之间进行分配,属于已消耗材料应分配的差异,应从该科目中转到相关科目。另一种是直接转入当期损益。 收发票过程

发票数量:100,单价:2.2.

●此步操作对库存材料没有直接影响。 ●暂估应付账款科目被冲销。 ●依据发票价格记应付账款科目。 ●按照发票价格重新计算材料价格差异。

会计分录:借:暂估应付 240 贷:应付帐款 220, 贷:材料价格差异 20 移动平均法在生产过程中的计价

在 生产过程中,从原材料开始加工到产成品完成,按照工艺流程和生产步骤,会存在多种在产品形态,不同的形态的在产品消耗的活劳动和物耗劳动的价值构成了其生 产成本。SAP系统中,生产不同的在产品主要依据生产订单,生产订单通过MRP运行产生,系统根据标准物料清单,计算出生产该订单的产品所耗的标准材料数 量,和标准的工时。当该订单完成时通过一个―确认功能 ‖(Confirmation),执行该功能后,系统增加库存中的新产品,减少所耗材料的库存。同时生成物料凭证和会计凭证。从会计凭证看,这也是一个生 产成本计算分配的过程。但此时的新产品的库存价格并不是真正的移动平均价格,需要通过―调整功能‖(Settlement),将新产品的价格调整为移动平 均价格。该功能不产生物料凭证,仅产生会计凭证,也就是说仅对库存价格和生产成本计算有影响。一般来说,一个生产订单依靠一道工序,当每一个订单被完成 后,在系统中必须执行这两个功能,而且次序不能弄错。另外,一定要按生产订单的流程顺序来执行,否则计算的半成品和相应产成品的价格是错误的,从管理角度 讲,影响客户获利能力的正确分析;从财务角度讲,导致产品销售成本错误,产品边际贡献错误,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等一系列的数据错误。 下面举例说明这些过程:

1.生产订单10000号要求生产产品Dummy 100个。根据物料清单100个Dummy消耗100个A,50个B。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暂不考虑。 库存余额

产成品Dummy库存100,单价2.2,材料A库存数量:150,价格:1 .材料B库存数量:150,价格:0.8.

2.订单完成确认过程(Confirmation) 库存余额

生产发料A 100PC,B 50PC.会计分录为: 借:生产成本:140 贷:材料-A 100 贷:材料-B 40 产成品Dummy完工入库存100PC 借:产成品 220 贷:生产成本 220

● Dummy 材料的移动平均价没有变化,库存数量增加100个,金额增加了为 100*2.20=220.00。

●该移动平均价为存货增加前价格2.20元。 ●原材料A和B的库存数量减少。 ●变动成本科目产生差异为80.00。 3.价格差异调整过程(Settlement) 库存余额

借:生产成本 80 贷:产成本 80

●Dummy的移动平均价发生变化。该物料的库存价值被冲减80元 其移动平均价计算过程为:

New M.A.P=(库存原值+新增价值-与所耗材料价值差异)/期初库存量+新增库存价值 =(220+220-80)/100+100=1.80 也就是说:

New M.A.P(库存原值+所耗材料价值)/期初库存量+新增库存价值 =(220+100*1.00+50*0.80)/100+100=1.80 ●变动成本科目为零。

●此步骤对库存材料数量没有影响,仅调整价值。

标准成本法在生产过程中的计价比较容易理解。原材料按照标准价格发货到生产订单,这时原材料减少,变动成本增加;在生产订单结束确认后,产生的产成品按标准价格计价,同时变动成本减少;原材料标准价格与产成品之间的标准价格差异均被转到当期的损益中。 移 动平均价格和标准价格计价的主要区别是,移动平均价主要通过当前收货价格计算得出,基本接近于的市场价格;但建立采购订单时如果估计价格与实际价格相比过 高或过低,在收到发票前会造成系统存货价格不准。而标准价格是一种计划价格,标准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差异不再分配到存货中,直接转到当期损益。如果标准价格 制定合理,通过分析该差异,

可以对采购部门和生产部门进行考核,促使其降低采购成本,节约支出。但标准价值计算的存货不能准确反映当时市场价格。

存货的计价方法不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采用移动平均价格还是标准价格对存货计价,应该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合理的选择计价方法。

GR/IR和暂估入库设计思路的简单对比

分类: 应收应付 2008-11-11 16:41

建立采购单->入库->发票校验实际上会有各种情况,下面简单描述下GR/IR科目的使用. GR/IR科目,相关Tcode:OBYP|F.19|F.13|MB5S|MR11|MR11 SHOW 什么是 GR/IR?

GR/IR 英文全称是Goods Receipt/Invoice Receipt,和中国的物资采购|材料采购科目类似,看看国内对类似科目的相关描述:原企业会计制度设置―物资采购‖会计科目核算企业购入材料、商品等的采购成本,无论企业采用实际成本还是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商品的日常核算,均可以使用本科目。

1.对于工业企业可以将本科目改为―材料采购‖科目来进行材料的日常核算.。

2.对于商品流通企业因采购商品而在期末发生的在途商品,以及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材料、商品的企业,可以将本科目改为―在途物资‖科目核算.。

3.新准则似乎取消了―物资采购‖科目的使用,并明确区分了―材料采购‖和―在途物资‖两个科目的核算内容。其中,―材料采购‖科目核算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而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本科目应当按照供应单位和物资品种进行明细核算;―在途物资‖科目核算企业采用实际成本(或进价)进行材料(或商品)日常核算,货款已付尚未验收入库的购入材料或商品的采购成本,本科目应当按照供应单位进行明细核算。―物资采购‖和―材料采购‖俩科目核算内容实际一样,只是科目描述不同而已。 一.GR/IR科目配置

1.设置GR/IR科目(Tcode: OBYC->WRX)在OBYC->WRX中设置该科目通常就E文就叫‖GR/IR‖,中文名称国内有用‖材料采购‖或直接使用‖应付帐款-应付暂估‖科目,直接使用―应付帐款-应付暂估‖科目的企业通常是不允许票到货未到的业务发生,确定应付帐款是非常谨慎的,毕竟将钱从腰包掏出去是件难受的事情,所以一般要求起码3单(3单通常指供应商的送货单,企业的收货单和供应商发票,或更多单)匹配,如果不是垄断性的强势供应商货未到先送发票过来门都没有。期末国内是要求GR/IR科目(材料采购)科目在月末重分类到‖在途物资‖和‖应付帐款-应付暂估‖科目分别列在资产负债表的在资产和负债两边,采用的Tcode:F.19进行分类,做F.19的企业通常同时会有‖票到货未到‖和‖货到票未到‖的业务。如果企业是基本不存在‖票到货未到‖的业务,GR/IR科目就是―应付帐款-应付暂估‖,实际上F.19重分类也就没有必要折腾,如果这样GR/IR直接就挂负债项。特别地,在跨国集团项目中,由于涉及多个会计科目表,可以使用增强LMR1M002(Tcode:SMOD|CMOD)增强GR/IR科目。 2.现在对比国内外GR/IR处理的设计思路:

1. 国外ERP统一使用GR/IR中间科目,在材料入库和发票校验时除非确实有量差,原则上要求两者数量,如果数量相等,系统会绝对将GR/IR清平在各货币类别自动清平,为了说明情况,列一个表格:采购入库和发票校验业务场景:采购入库:采购价10元/个,数量1000个,假设使用了USD做附加本位币,USD/RMB=7.6入库凭证: Dr:原料10000(RMB) 1315.79USD

Cr:GR/IR 10000(RMB) 1315.79USD发票校验

情形一:汇率变化: USD/RMB=7.5,发票上数量1000.发票凭证对应的会计凭证: Dr: GR/IR 10000(RMB) 1315.79(USD)汇兑损失 0(RMB) 17.54 (USD)

Cr: 10000(RMB) 1333.33(USD)汇兑损失这行有点意思,RMB为0,却有USD数,因为系统一定保证清平GR/IR科目.发票校验

情形二:汇率使用当天即时汇率7.5,由于某种原因,供应商决定给价格优惠,9.5元/个,发票数量1000.发票凭证对应的会计凭证:Dr: GR/IR 10000(RMB) 1315.79(USD)汇兑损失 0(RMB) 17.55 (USD)Cr: 9500(RMB) 1266.67(USD)原材料(使用移动平均价)|材料采购差异(使用计划价) 500(RMB) 66.67(USD) 同样, 因为系统一定保证入库和发票校验后清平中间GR/IR科目.发票校验

情形三:汇率使用当天即时汇率7.5,50个在生产环节才知道质量问题,供应商发票数量950.如果发票校验时输入950,则GR/IR只清

Dr: GR/IR 10000* 950/1000 (RMB) 1315.79*950/1000(USD)如果没启动物料分类帐可以在发票校验时输入1000,将GR/IR冲平,否则输入950后此PO项将造成GR/IR不平,此时可使用MR11搞定。

2. 国内使用单到冲回应该会造成大量红蓝冲凭证,如果供应商多次送货后隔几个月才送来发票估计处理更麻烦,大概看了一下处理过程,感觉业务逻辑含混霉涩,一下子难于理解. 前面说过, GR/IR的处理使用F.19只集中产生4个凭证, 本期的‖应付暂估‖和‖在途物资‖调整两个凭证,同时在月初冲回,非常方便,这种处理方法简洁明了。

共同缺点:实际上这种业务比较少,即材料入库和发票校验差异较大并且发票是跨月,则巨大差异抛在发票当月对损益造成一定影响,这种情况跨期间实际上怎么都难于避免。设置GR/IR调整科目(Tcode:OBYP|OBL1)

OBYP中GR/IR调整科目配置一般推荐的配置方法是使用4科目, 其中调整科目专门设置一个中间科目比如叫‖GR/IR调整‖,GNB(货到票未到)|BNG(票到货未到)分别调整到‖应付帐款-应付暂估 ‖和‖在途物资‖,和‖GR/IR‖科目本身共涉及4个科目,这样,在做F.19对系统读取所有的GR/IR数据处理后后产生的凭证如下: Dr:GR/IR调整 Cr: 应付帐款-应付暂估(货到票未到)

Dr:在途物资 Cr: GR/IR调整(票到货未到)强调:对于‖货到票未到‖业务,ERP将GR/IR科目重分类到‖应付帐款-应付暂估‖是汇总数,并不区分供应商,这样应付帐款帐龄明细就缺少这块,通常需要认为编写程序抓去数据。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F.19时GR/IR重分类不直接使用GR/IR科目,有专门的GR/IR分析报表的企业这样做比较合适,这就是GR/IR科目的月末重分类。

注意:重分类分录在下月初会冲回,满足了资产负债表的需求。

下面介绍一种OBYC配置GR/IR科目的实例,如图1。

图1中科目:2121970000(应付帐款-应付暂估),1205000000(在途物资)。其中―统驭科目‖表示OBYC-WRX中设置的―GR/IR‖科目,―调整科目―是中间科目,‖目标科目―为调整后的目标科目,前面说过,采用4科目比较方便,而图1中实际上只用了2个科目,GR/IR科目和调整科目设置的都是‖应付帐款-应付暂估―科目,这种设置通常假设的是企业一般不允许‖票到货未到―的业务,即使有此等业务,比如某些垄断供应商你得叫他大爷排好长对才能买到货, 企业也可走‖预付请求和预付帐款流程―。注:GR/IR中间科目实际上除了用在正常的材料采购交易上,对于成本中心的费用采购,服务采购等也使用该中间科目。 二.选择基于收货的发票校验

通常,企业是收到供应商货物并成功质检后才进行发票校验(Tcode:MIRO),MIRO要求供应商的送货单,仓库的收货单和供应商发票相匹配才确定应付,此时,可以在供应商主数据的采购数据->控制数据->基于收货的发票校验选上此标志,意味着一定要收货才能发票校验,系统可设置错误消息禁止‖票到货未到‖的业务,如图2。

后勤模块提供了相当数量的用户控制消息,现在只要将M8 081/504设置的消息类别设置为‖E‖就禁止了‖票到货未到‖业务, 图2中只是警告。

三.GR/IR科目查询和清帐(Tcode:MB5S|F.13|MR11|MR11SHOW) MB5S:GR/IR余额分析

F.13:自动清帐,清帐即国内所谓的‖核销‖, 请参考详细清参考本书期末清帐付款小节,清帐通常可以根据PO+PO Item号自动清帐,这功能有时也非常不好使。

MR11|MR11SHOW:原则上,GR/IR在收货和发票校验时应该在数量和金额上完全Match,但是差异通常也是难于避免的,从而产生所谓的量差和价差。比如,运送的货物如果是液体,会有水分蒸发带来的差异,挂在容器壁上的损失;某炼油工厂采购原油时可能采购订单上数量暂时是1500吨,企业收货时计量为1499.05吨,商检报告为1499.03吨,供应商发票上1500.05吨等,这些差异量差可使用MR11清掉,过帐在‖材料采购差异‖科目。出现价格差异也很常见,企业以1.2元/个的价格收进1000个某原料,由于价格上涨/下跌原因,发票上可能是1.25或1.15元,由此产生价格差异。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收货100个,入库检验没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发生10个质量问题,于是供应商同意只开90个的发票,也可使用MR11整一整。四.GR/IR处理的不同方式国内对类GR/IR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将材料采购入库核算分成3种情况,大致如下: 1. 货票当期全到

2. 票到货未到不做任何处理,等货物真正入库才进行钩稽核销。

3. 货到票未到在存货核算系统中,分外购入库核算和存货暂估入帐两种方式,暂估计方式又分两种:手工暂估和使用计划价/最新出入库价暂估。暂估入帐处理方法分:单到冲回和月初一次冲回,单到冲回业务流程相对清楚,对帐方便,但会计制度上是要求使用月初冲回的,两种方式已经确定,不得随意修改。 梳理SAP业务处理的会计分录

分类: 应收应付 2008-11-11 16:36

成本核算会计信息归纳

按照事务处理的来源类型归纳。 一、 采购接收入库和退货:

1.接收: 借:材料采购 (订单价格) 贷:应计负债 (订单价格) 2.入库: 借:原材料 (标准成本) 贷:材料采购 (订单价格)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_材料订单价格

3.退货至接收时产生与上面第2步相反的分录,退货至供货商时产生与上面第1步相反的分录。

二、 子库存转移:只有转出子库产生分录

借: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 贷: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

三、 杂项事务处理:

1.库存增加:借: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 贷:账户别名(或自定义账户) 2.库存减少:与上面相反的分录

四、 采购发票匹配:

借:应计负债 (订单价格) 应交税金_增值税_进项税

贷:应付帐款 (发票价格)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_材料发票价格差异

五、 生产环节: 1. 标准工单:

① 标准工单领料:借: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材料

贷: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 ② 标准工单退料:与上面相反的分录 ③ 标准工单资源事务处理(即人工):虽然我司没有在WIP模块进行实际的人工成本核算,但系统会自动核算一笔,基于在定义资源时的吸收账户为―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人工‖,系统产生以下分录:

借: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人工 (包含成本中心信息) 贷: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人工

(值为零,且只有装配件定义了资源、工艺路线的工单才会产生此分录) 因此,在总帐模块处理实际人工和制造费用时,建议:

借: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人工 (实发工资) 贷:应付工资

借: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费用 (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 贷:制造费用

④ 标准工单完工入库:借: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材料

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人工 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费用 (仅库存商品会有人工和费用科目)

⑤ 如果按照标准成本生产,即发生成本和冲减成本一致,则工单关闭时没有差异; ⑥ 工单关闭时,如果材料的发生成本比冲减成本大,即多耗料: 借: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材料

贷: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材料 如果少耗料则产生相反分录。

生产环节只产生量差,不产生价差。 ⑦ 工单关闭时,对于人工和费用产生的分录恒定为: 借: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人工 (标准) 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费用 (标准) 贷: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人工 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费用

2. 非标工单:(对一般性分录不归纳,如领材料等)

① 有完工入库的非拆卸工单

发出成品时:借: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材料 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人工 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费用 贷:产成品 完工入库时: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材料 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人工 (标准) 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费用 (标准)

(标准) (标准) (标准)

(标准)

关闭时:借: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人工 (标准) 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费用 (标准) 贷: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人工 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费用

借: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材料

贷: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人工 (标准)

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费用 (标准) ② 拆卸工单:

发出成品,同上;

发放负组件:借:原材料(自制半成品)

贷: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材料 返还负组件,产生与之相反分录;

关闭时:借: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材料

贷: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材料 (标准) 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人工 (标准) 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费用 (标准)

3. 其它委外加工、外协加工、编码拆分等类型类似工单处理(因为科目设置一样)

六、 销售环节:

1. 挑库:借: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贷:库存商品(自制半成品、原材料) 2. 发运:借: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贷: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七、 成本更新: 1. 对库存的影响:

如果单位成本增加,则 借:原材料(自制半成品、库存商品)

贷:材料成本差异_材料成本更新差异 如果单位成本降低,则产生相反分录 2. 对在制品的影响,需要区分不同的工单状态

① 工单已发放状态,组件尚未发,装配件未入库,装配件物料、人工和制造费用及组件的更新均不产生影响;

② 工单已发放状态,组件已发,未有装配件入库,装配件物料、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更新不产生影响,某组件的成本更新会产生影响,

借(贷):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材料 贷(借):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在制品成本

③ 工单已发放状态,组件已发,装配件部分入库,如果是装配件某一组件更新引起装配件成本更新,则组件和装配件的更新都会产生影响: (组件成本增加)组件产生的影响:

借: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材料(已发料数量*更新值) 贷: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在制品成本 装配件产生的影响:

借: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在制品成本

贷: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材料(已入库数量*更新值) 对于以后再入库的按新装配件成本冲减。 组件成本减少产生相反分录。

④ 工单已发放状态,组件已发,装配件部分入库,物料没有更新,装配件的资源或制造费用更新(人工定义非累计的更新)对已入库部分产生影响: 成本增加:借: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在制品成本

贷: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人工(已入库数量*更新值) (或 贷: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费用) 成本减少产生相反分录。

⑤ 工单已完成状态,组件已发,某个组件更新(但装配件并没更新),对组件的发料会产生影响:

成本增加:借: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材料 (已发料数量*更新值) 贷: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在制品成本 成本减少产生相反分录。

⑥ 工单已完成状态,组件已发,某个组件更新引起装配件物料成本更新,对组件发放和装配件入库都会产生影响:

成本增加:借: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材料 (已发料数量*更新值) 贷: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在制品成本 借: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在制品成本 贷: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材料(入库数量*更新值) 成本减少产生相反分录。 ⑦ 工单已完成状态,组件已发,物料没有更新,资源或制造费用更新(人工定义非累计): 成本增加:借:生产成本_生产成本差异_在制品成本

贷:生产成本_直接生产成本_直接人工(直接费用) 成本减少产生相反分录。

八、 根据开票信息在总帐结转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其它业务支出_材料) 贷:分期收款发出商品

九、 汇总各个差异账户,按规则在总帐中分摊。

1.采购验收作业,产生会计分录如下:(

借):收货科目 (Receiving Inventory) @ PO Price

(贷):存货AP应计额 (Inventory AP Accrual) @ PO Price

2.入库作业,有应付帐款立帐信息,则依循立帐信息,无立帐信息,则采用采购单信息,产生会计分录如下 (假设有应付帐款立帐信息):

(借):原物料科目 (Material Account) @应付帐款立账本币金额 (贷):收货科目 (Receiving Inventory) @ PO Price

(借 或 贷):商业发票价格差异(Invoice Price Variance, IPV) 采购单汇差收益/损失(Rate Variance Gain/Loss) 3.应付帐款立帐作业,产生会计分录如下:

(借):存货AP应计额 (Inventory AP Accrual) @ PO Price (贷):应付帐款科目 @应付帐款立账本币金额

(借 或 贷):商业发票价格差异(Invoice Price Variance, IPV) 采购单汇差收益/损失(Rate Variance Gain/Loss) 4. 在周期性成本之下,若原物料采购的发票在立帐时有做Match Receipt的动作,则周期性成本会将此发票的商业发票价格差异(IPV)转变成原物料成本,但若本期的发票Match前期的Receipt,则此发票 产生的IPV将不会被周期性成本纳入本期的料件成本计算.

关与在制品会计分类(WIP Accounting Class) 1. 直接材料的发料

分录的金额为「当期周期性成本」

(借):在制品计价科目 (WIP Valuation) @ 当期周期性成本 (贷):存货科目 (MTL Account) @当期周期性成本

2. 直接人工的成本处理

分录的金额为「当期维护的工资率」

(借):在制品计价科目 (WIP Valuation) @ 当期维护工资率 (贷):已分摊直接人工(Absorption) @当期维护工资率

3.制造费用 / 委外加工费用的成本处理

制造费用的成本反应会产生如下的分录,分录的金额为「当期维护的部门分摊率」 (借):在制品计价科目 (WIP Valuation) @ 当期维护分摊率 (贷):已分摊制造费用(Absorption) @当期维护分摊率

委外加工费用的成本反应会产生如下的分录 分录的金额为「当期维护的部门分摊率」

(借):在制品计价科目 (WIP Valuation) @ 当期维护分摊率 (贷):已分摊加工费用(Absorption) @当期维护分摊率

如果采用标准外包作业流程,则于验收作业时产生如下之分录: (借):收货科目 (Receiving Inventory) @ PO Price

(贷):存货AP应计额 (Inventory AP Accrual) @ PO Price?

应付帐款立帐作业,产生会计分录如下:

(借):存货AP应计额 (Inventory AP Accrual) @ PO Price (贷):应付帐款科目 @应付帐款立账本币金额

(借 or贷):商业发票价格差异(Invoice Price Variance, IPV) 采购单汇差收益/损失(Rate Variance Gain/Loss)

收回工单时,有应付帐款立帐信息,则依循立帐信息,无立帐信息,则采用采购单信息,产生会计分录如下 (假设有应付帐款立帐信息):

(借):在制品-委外加工(WIP-Outside Process)@应付帐款立账本币金额 (贷):收货科目 (Receiving Inventory) @ PO Price

(借 or贷):商业发票价格差异(Invoice Price Variance, IPV) 采购单汇差收益/损失(Rate Variance Gain/Loss)

工单完工入库时会产生如下的分录,其中借方科目依据完工入库的成品/半成品料号所对应的分类(Category),读取「周期性成本」的「周期性科目指定」贷方科目为「在制品会计分类」的「计价科目」。

(借):存货科目 (MTL Valuation)

(贷):在制品计价科目 (WIP Valuation)

工单完工入库数 = 工单开立数时,系统会将状态切换为「完工(Complete)」。

生管于月底结帐前,需检视所有未结工单是否仍会有交易会发生,针对可结案的工单,需将工单状态切换为「完工 – 不允许费用再入帐(Complete-No Charge)」。

成会于月底结帐时,查询所有状态为「完工 – 不允许费用再入帐(Complete-No Charge)」的工单,执行工单成本结案动作。

工单结案时,如果工单上仍有剩余在制品价值,会依成本元素分别结至「在制品会计分类」的对应「差异科目」,产生如下之分录:

(借or 贷):在制品计价科目 (WIP Valuation) (贷 or 借):在制品差异科目 (WIP Variance)

RMA 作业

有「销退」、「退修」与「换货」三种型态。 换货作业采用订单出货与RMA收货方式处理,并用「暂领待退料」来表达尚未归还的部分,并需透过辅助报表协助表达已归还部分是否有差异发生,如有差异,于总帐进行调整,调至「制造费用」科目。

上述差异的发生,一方面可能是领出与归还的料号不同,这部分确实属于差异,另一方面即使同一料号,因为领出与归还的期间不同,亦会有差异的发生,照道理说,这部分的差异是不应该发生的。

假设 H 出原物料给 W,在途资产属于接收方W,则H出货时产生如下分录(Transfer Credit 为转拨利得):

(借) 在途存货(Intransit, W) 应收帐款(Receivable, H)

(贷) 原物料(Material, H) 移转销退折让(Transfer Credit, H) 应付帐款(Payable, W)?

W收货时,产生如下的分录: (借) 原物料(Material, W) (贷) 在途存货(Intransit, W)

周期性成本,成品或半成品完工入库时之成本计算

依据各站的单位成本贡献加总而得,表达上有区分成本要素(Cost Elements)。

当站的单位贡献成本 = (当站发生的成本 – 工单入库, 当站已Relief 成本) / (当站移转数 – 工单入库数)。

分享到搜狐微博

订单的差异计算及分析

分类: 生产成本 2009-08-07 13:04

在进行订单结算之前,先要进行订单的差异计算及分析。该操作不涉及过账,因此可以反复执行。

执行KKS1:

系统会将状态有DLV和TECO的订单进行差异计算。以上报表分别显示了订单的目标成本、实际成本、已交货成本,如果有在制品,还有在制品的成本,并且,系统会计算订单实际成本和交货成本之间的差异(即订单的投入与产出的差异)。

目标成本:按照BOM来计算,生产如此数量的产品,所耗用的材料的成本(以标准价计价),再加上作业类型的计划价格乘以实际作业量。如果对目标成本感兴趣,可以MB51找到这张订单的实际发料清单,然后结合COR2该订单的产量,来计算目标成本是否与这里一致。 实际成本即订单的实际投入,已交货成本即订单的实际产出。

先看一下被标注出来的两行,OIT代表订单的行项目,一般是订单的主产品和联产品,即10000023这张订单上,既有主产品,也有联产品,需要把10000023/1和10000023/2这两个行项目的成本加起来,才是10000023这个订单的完整成本。 我们可以双击10000023/1该行:

再看10000023/2这行:

我们可以看到,

是两个不同的物料。

点中某一行,点击―成本要素‖,可以看到以成本要素列示的成本细节:

我们可以通过选择差异类别格式清单,查看各种不同的差异:

我们这时再回头来看,刚才计算差异有44个消息,点进去看一下错误消息:

我们看到,关于订单状态的问题,主要都是订单不是DLV和TECO的状态。有朋友可能会问,不是会去结算在制品吗?是的,但是要记住:系统是先计算在制品的,后计算差异。也就是说,如果有在制品的话,你在做订单差异计算和结算之前,需要先去计算在制品。由于我们这里没有在制品,所以按道理来说,月底订单应该是全都DLV或者TECO的。还有一些错误时说没有目标成本,这是由于计划成本数据缺失造成的。 AP月结常用T-CODE解析

分类: 应收应付 2010-04-16 17:01

1、ME2L:查看采购订单清单,在这里,将显示采购订单的进展状态(收货了多少,开票了多少),从而可以确定是否有已收货但是尚未开票的订单存在:

2、MR11差异调整:将GR/IR科目上由于收货数量和发票数量不一致所造成的差额进行过账:

首先运行MR11,查看GR/IR形成的差额:

选中要过账的差额,进行过账:

然后,运行MR11SHOW,查看生成的凭证(注意,这不是会计凭证):

我们可以看到,差额数量都为1。

查看后继凭证:

我们可以看到,差额数量记到了GR/IR科目上。同时,将这个差额的价值,记到了项目的成本里面。(这里因为这笔采购是为项目采购,如果是库存采购,应该是进到差异里面) 3、MMRV,别忘了把允许对前期记账去掉。 SAP成本核算流程(二)

分类: 生产成本 2009-08-09 01:44

SAP CO形成过程:By Order 分录

1.工单发料:

Dr:生产成本-材料-PRD Cr:原材料-标准成本 2.月末折旧、工资发放: Dr:生产成本-设备折旧-CCtr 生产成本-职工薪酬-CCtr Cr: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 3.费用发生:

Dr:制造费用-燃料-CCtr 制造费用-辅助材料-CCtr Cr:应付/辅助材料 4.工单确认:

生产成本-职工薪酬-PRD

备注

科目性质 科目确定规则 Value 1 资产类 1 1 资产类 1 1 资产类 43

GBB/VBR … … … … … … … … … … … … …

实发数量_ * 标准价格

实际发生额 实际发生额 实际发生额

实际发生额 实际发生额 实际发生额

BSX/3000 实发数量_ * 标准价格

Dr:生产成本-设备折旧-PRD 43 Cr:生产成本-设备折旧-CCtr 43 生产成本-职工薪酬-CCtr 43 5.费用计算:

Dr:制造费用-燃料-PRD 制造费用-职工薪酬-PRD Cr:制造费用-燃料-CCtr

41 41 41

实际数量_ * 作业价格 实际数量_ * 作业价格 实际数量_ * 作业价格 实际数量_ * 作业价格

直接成本_ * 实际费率 直接成本_ * 实际费率 直接成本_ * 实际费率

制造费用-辅助材料-CCtr 6.工单完工入库: Dr:半成品

41 资产类

直接成本_ * 实际费率

BSX/7900 完工数量_ * 标准成本 GBB/AUF

完工数量_ * 标准成本

本、标准费率)

Cr:生产成本-完工转出-PRD 1 7.工单技术完成后结算: Dr/Cr:生产成本-工单差异 Cr/Dr:生产成本-差异调整-PRD

Dr:半成品-WIP在制品 9.工单最终完工、WIP取消: Cr:半成品-WIP在制品

损益类 1 标准成本=f(标准用量、标准成包括:量差、少量作业费率差异PRD/7900 实际发生额 - 标准成本 GBB/AUA 实际发生额 - 标准成本 ? ? ? ? … …

全部已发生成本 全部已发生成本

全部转出成本 全部转出成本

RA要素 RA要素

8.期末工单未完工、WIP计算: 资产类 资产类

Cr:生产成本-WIP在制品转出 31 Dr:生产成本-WIP在制品转出 31 10.成本中心差异计算、手工分录: Dr/Cr:生产成本-成本中心差异 损益类 Cr/Dr:生产成本-成本中心差异调整-CCtr

1

财务发生 - 生产发生 吸收差异

解释一下目标成本、计划成本和标准成本的区别

分类: 生产成本 2009-08-13 08:49

假定下面的场景

1. 成品A下面需要两个组件B(2个)、 C(3个);

2. 原材料B的成本视图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2元;计划价格-1.5元;移动平均价-2.2元;

3. 原材料C的成本视图也有三个价格:标准价格-3元;计划价格-2.6元;移动平均价-2.5元;

注:根据核算变式中定义的存取顺序取价

4. 成本中心对应的价格为:人工-3元/H; 机器-2元/H ;(KP26中的价格-计划作业价格)

5. 工艺路线数据(只有一道工序):人工-0.5小时;机器-0.6小时;

6 .有生产订单要生成成品A50件;

7. 月末成本中心分割、价格计算、生产订单价格重估后

成本中心实际价格为:人工-6元/H; 机器-5元/H,实际工时人工0.2 机器0.3

8. 入库数量为20件

标准成本 = 50_ * ( 2*2+3*3 +0.5*3 +0.6*2) 这里标准成本的核算变式PPC1是取原材料的标准价

计划成本 = 50*( 2*1.5+3*2.6 +0.5*3 +0.6*2) 这里订单核算变式PPP1取的是原材料的计划价,这里可能修改订单组件 目标成本 = 20*( 2*2+3*3 +0.2*3 +0.3*2)

实际成本 = 20*( 2*2.2+3*2.5 +0.2*6 +0.3*5) 这里数量和价格都是实际数,原材料取价根据PPP2里面定义的取数逻辑。

SAP系统中的各种差异

分类: 生产成本 2009-08-09 02:30

只要成本模块采用标准成本,必定产生差异,差异分析的目的是找到管理漏洞,做到事中控制,可将ERP的差异来源分成以下几类:

1.物料移动发生的价差:

(a).MIGO PO收货时,采购价格和标准价格不同产生差异 (b).MIRO后勤发票检验时由于价格变更会产生差异 (c).物料转移过帐 311/309由于两边价格不一产生差异 (d).初始化库存差异,其它移动类型产生的差异 (e).来料加工等库存到自由库存产生差异 (f).退货时差异

2.发票价格差异和汇率差异:

发票校验由于价格变更会产生价格差异;跨期产生暂估和实际之差异;外币采购因为汇率变化引起的差异(SAP将收货到发票校验这段时间的汇率差异和材料差异同样处理,实际上,你也可将默认识的汇率差异直接也设置成材料采购差异, 而发票校验后产生的应付因汇率变化在期末外币重估时产生的差异则视为汇兑损益)

3.重估库存和价格差异

MR21/MR22, CKMPRPN/CKME价格变更产生的差异,启动物料分类帐后,系统为了保持期间数据的一致,采用标准价的物料如果有交易一般不再允许修改单价。

4.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 生产成本投入-生产成本产出 在结算前,往往计算生产成本差异: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 ( 生产成本投入-目标成本a) - (生产成本产出-目标成本b)

目标成本a (标准成本估算成本部件累计方) = 目标成本b (产品标准成本), 同一期内,产品的标准成本正是标准成本估算后各成本部件的层层上卷累加,生成产本投入包括各成本部件的投入:原料辅料,人工机器折旧,通过实际生产成本的投入和目标成本a的比较,得到所谓的9种类差异类型,正好可以分析到所谓的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材料成本和标准成本a中的材料标准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等,你可将系统默认的9种差异细分成你所需要的差异分析类别,这取决于你定义成本部件的明细程度,系统最多允许定义40个成本部件,你将这些成本对应到获利分析模的40个值字段,从而在差异计算后将实际成本部件传到获利分析, 实际上,财务模块并不反应这些差异明细, 只是才成本分析模块中体现, 这就是将财务和成本模块分开的好处避免产生一大堆垃圾财务凭证, 差异在向财务过帐时是以一个总的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过帐的,举一个简单实例,产品标准价968元/个, 其中原料950元,人工9元,折旧9元:

本期生产该产品10000个, 平时,原料以标准价投入了1000万(假设标准成本估原料是950万), 人工和机器折旧各以作业类型计划价的方式投入各10万(标准成本估算值为9万),产品以标准价收货910000个968万,期末结帐成本中心分配分摊作业实际价格重估重估工单一般就这些操作而已, 人工和机器折旧的实际价格各为12万,此时计算差异得到:

原料差异: 1000万 - 950 万 = 50万(由于多投入原料,产生50万数差)

人工差异: 12万(实际作业价)- 9万 = 3万(假设全为价差) 折旧差异: 12万(实际作业价)--9万=3万 (假设全为价差)

总共产生的实际生产成本投入为:1024万,借方!,这些类型差异反应在成本模块中,可以进行分析. 工单入库凭证为: Dr:产品库存 968万

Cr:生产成本产出科目(Tcode:OBYC->GBB/AUF) 968万 总共产生的实际生产成本产出为:968万,贷方! 工单结算凭证为:

Dr:生产成本差异 56万(反应在物料分类帐中,CKM3可查看) Cr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56万(Tcode:OBYC->GBB/AUF)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56万,贷方! 总的56万一笔反应在财务模块. 实际生产成本投入 = 实际生产成本产出 + 生产成本结算差异 如果你细心,就会发现,无论是原料还是产品,此时都还是标准成本,接下来可以使用物料分类帐将差异分摊出去还原实际成本. 对产成品, 因为平时收发货都是标准成本,那么生产成本差异 56万将在销售发货和期末库存间分摊, 对于原料同样采购差异在消耗和期末库存间分摊, 不同的是,原料的消耗是往上层层上卷到半成品和产品的,这就是所谓的\多层差异\如果BOM层次较多或象流程行业出现物料汇流的循环BOM,多层次差异就会耗费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计算出. 如果仅仅从财务核算角度,国内erp更愿意采用期末统一核算出成本,,但是这种\事后\核算的方式,外界评论是不能合理反应出\成本管理\的思想,不能作到事前预测,事中核算.合理优化业务,避免物料分类帐运行时间过长,是在多层差异分配上,多层差异的产生的主要方式有3大类.

(1).跨工厂的转储301/302,比如产品从生产工厂到销售工厂使用301,则销售工厂到生产工厂规定只能使用302,否则同期销售工厂到生产工厂也使

用301,则多层差异分配死循环,荆门不存在这种业务.

(2).物料309/310转移,经检查发现重污油309 68324006-》半沥青68324032使用了309,而半沥青68324032转回-》 重污油68324006也使用了309(原则上应该使用310), 也造成了死循环, 309/310物料转移的方式可以规范,尽量避免多层差异循环分配.

(3).产品回流循环BOM造成的循环,假设消耗A+B+C产出X,Y,Z, 而消耗X又产出A,则A的多层消耗差异将分配到X作为接收方差异, X的消耗差异又转回A作为接受方差异,A(X)的本期期初+接收差异又在A(X)的本期消耗和期末库存分配,这样就造成循环.

对于中间环节半成品过多的企业,如果半成品不需要进行库存管理或核算,可以考虑设置虚拟物料的方式.

一.规范309/310/311/312业务,坚决避免造成多层差异死循环. 二.优化循环BOM的结算规则,考虑将产量不多或核算无\精确\要求的造成循环回流的联产品设置成副产品或固定价扣除,直接扣除生产成本,而不是参与生产成本的权数分摊,避免多层差异分摊时循环!

标准成本、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

分类: 生产成本 2009-08-09 02:26

(1)标准成本=标准价*标准量 即根据物料主数据上的标准价S*BOM上的物料数量等到标准价,一般来讲我们是通过T-codeCK24发布出来,即我们在物料主数据成本视图2看到的就是标准价。 (2)目标成本=标准价*实际量,标准价同(1),实际量的来源于

T-codeCO11N的报工后的工时得到。所以如果你的目标成本有误,一定要去查一下是否没有报工。

(3)实际成本=实际价格*实际量,因为你是采用标准价,所以出入库都是标准价格,系统本身并没有实际价格,但是在CO88结算后会结算出产品差异,即标准价+差异=实际价格。

生产订单无目标成本解决办法

分类: 生产成本 2009-08-09 02:24

首先,OKV6察看一下目标成本的配置,默认是当期成本估算,明白了吧。

其他可能原因:

1、该物料没有成本估算和发布

2、工艺路线维护日期晚于这个物料估算日期 3、没有做CO11N报工

4、如果没有收货,进行收货时,目标成本 = 0 ,使用MIGO进行收货。

5、订单未收货时TECO,已计算在制品和计算差异,之后取消TECO收货,即使该物料存在标准成本,目标成本也是零。

6、主数据中的成本视图中:物料源或QS的成本估算没做好。 --------------------------

今天抽出时间看了一下,你这个应该99%是因为成本估算失败造成的。 你去查这个物料在本月的成本估算,然后如果的确是错误就需要重新估算,否则目标成本是没有的。 【操作步骤】:

1、CK11N进入后~点击菜单-附加-日志-查看这个物料的错误信息 如图所示:

然后根据具体的在分析,一般来讲是因为作业成本导致的,一个是你需要检查作业的类型是否错误等等。

2、找到这步后再把你的错误截图发上来,基本就搞定。 【注意点】:

如果是在当月的话注意时间CK24的时候是要发布在当月,系统一般默认是发布在下月。

CO生产结算

分类: 生产成本 2009-08-09 02:39

关于SAP 对生产订单的月度结算

以及生产订单差异结转入库存差异及销售成本差异处理的流程分析

鉴于目前SAP上线所出现的差异难以分析的现象,根据对SAP现有配置的流程 分析,现对有关系统的差异处理流程分析如下:

1. 月末结帐之前SAP系统会对所有生产订单进行完工半成品和产成品入库确 认。

2. 通过生产成本中差异分摊处理,系统计算出实际作业单价。在此用实际 作业单价对所有生产订单的费用进行重估,可以得出基于订单的实际费用与计划 费用的差异。

3. 在生产订单完成产成品收货入库后,系统对有未完工的生产订单进行在

制品的结算。会计分录: 借:在制品

贷:生产成本转出

4. 当在制品结算完毕,系统根据第2步,把差异结算到生产订单中,即实现 产品实际成本结转。

5. 避免差异过大的一个重要处理办法是:在生产订单结算时,应判断当时 的库存情况,如果当时库存数量小于当批订单产出量,系统将小于库存数量的价 格差异转入差异科目;如果当时库存数量大于或等于当批订单产出量,则差异全 部进入库存成本。

6. 避免差异过大的另一个重要的处理办法是:系统应该能提供基于产出半 成品和产成品差异的明细表。如果产出是半成品,根据差异明细表,进一步分摊 差异到生产订单;如果产出是产成品,根据差异明细表中的移动类型,进一步按 比例分摊差异到销售成本或管理费用中。

7. 材料采购差异目前采用的办法是:全部结转到库存成本中,以获得移动 平均成本计价。

8. 为能正确反映生产成本构成,系统应该能按订单编制出成本分析报告。 CK40N标准成本估算主要步骤及要点

分类: 生产成本 2009-08-05 15:15

CK40N是用SAP系统中定义的成本估算变式对所选定的工厂执行成本估算,计算出产品标准成本,并进行价格发布更新标准成本。在标准成本估价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步骤:成本估算和价格发布。其中估算和标记两个操作放在每月月末执行,发布操作是在下月初打开MM下月期间的同时执行(当然,如果你标记的是本月,那么你在本月其实也是可以发布标准价的),而且每月仅可执行一次,生成的标准价格作为下月的成本标准计算价格。在进行估算之前,一定要确保维护好估算期间作业类型的计划价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9h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