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更新时间:2023-11-09 05:3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金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金坛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一月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 2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 2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 8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 9 第一节 总体思路 ...................................................................................... 9 第二节 发展目标 .................................................................................... 10 第三章 推进产业升级 ............................................................................... 12 第一节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 13 第二节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 14 第三节 加快提升传统产业 .................................................................... 16 第四节 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 17 第五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18 第六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20 第四章 建设创新金坛 ............................................................................... 21 第一节 着力推动企业创新 .................................................................... 22 第二节 规划建设华罗庚科技园 ............................................................ 23 第三节 大力实施“金沙英才计划” .................................................... 23 第四节 优化创新环境 ............................................................................ 24 第五章 建设宜居金坛 ............................................................................... 25

第一节 优化城镇空间格局 .................................................................... 25 第二节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 27 第三节 推进滨湖新城建设 .................................................................... 27 第四节 打造精致城市 ............................................................................ 28 第五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 ........................................................................ 29 第六节 建设生态文明 ............................................................................ 30 第六章 建设幸福金坛 ............................................................................... 32 第一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32 第二节 增强政府保障能力 .................................................................... 33 第三节 全面繁荣社会事业 .................................................................... 35 第四节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 37 第七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 38 第一节 构建完备的规划体系 ................................................................ 39 第二节 加强宏观调控能力 .................................................................... 39 第三节 提升要素支撑能力 .................................................................... 39 第四节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 41 第五节 健全规划管理机制 .................................................................... 42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转型升级、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规划。

《金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金坛市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共金坛市委关于制定金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进行了“十二五”重大课题研究和咨询,吸收了有关镇区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并采纳了专家学者、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与国家、省、常州市有关规划进行了衔接。

本《规划纲要》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总体规划,主要阐述“十二五”期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发展重点和方向、主要任务和措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以及引导市场主体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镇区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纲要》经金坛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公布实施。

1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和富民强市的总目标,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外向带动、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推进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金坛市“十一五”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表

类别 指标名称 地区生产总值 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济增长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 结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构重 效益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 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资源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环境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 公共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率 单位 亿元 2005年 实绩 149 27567 “十一五” 目标 300左右 55560左右 2010年 308.3 56000元 年均 增幅±% 15.7 元 (8000美元以(3446美元) (7000美元左右) 上) 15.2 亿元 亿元 % % ‰ 万亩 分 % % % % 6.74 200 1.65 26 -0.72 62.28 75 1.03 42 100 88.5 15左右 640 2 35 1以内 62.28 保持动态平衡 18 695 2.2 39 -0.64 21.7 19.9 *0.11 *2.6 *-0.02 保持动态平衡 83.9 下降4.3 66以上 100 99 *2.1 *4.8 2.3 80 0.82 (下降20%) ≥60 100 99

2

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元 % 部 台 % 87.1 12892 6409 3.45 237 22 37.7 96 22000 10000 <4 300 50 35左右 99.9 23996 11761 2.21 300 53.4 36 *2.56 13.2 12.9 *-0.25 5 19.4 *-0.34 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民生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含移动电话) 活 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 恩格尔系数 说明:1、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重均按2008年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口径调整; 2、美元汇率按当年度折算;

3、表中带“*”的数据为年均增长百分点。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五年。五年来,始终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十一五”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08.3亿元,是“十五”末149亿元的2倍以上,年均增长达到15.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万元;“十一五”末,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是“十五”末6.74亿元的2.7倍,年均增长2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95亿元,其中工业投入553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200亿元、136亿元的3.5倍和4.1倍;五年累计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2.3亿美元,是“十五”时期3.9亿美元的3.2倍。2007年,全市总体上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并加快向基本现代化迈进。五年来,我市荣获了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中国和谐名城、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化先进单位、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等称号。

3

亿元350300250200150100500“十一五”各年地区生产总值总量308.3263223182261.4 201510 “十一五”各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量 亿元11.2712.7814.08188.635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亿元200150100500 “十一五”各年实际到账注册外资总量亿美元4 93.4 “十一五”各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178157145.23.5432.611.911.213.532.521.510.5 1212006年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0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十一五”时期,是我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五年。五年来,始终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加快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更趋协调,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末提高了2.3个百分点。产业水平加快提升,以亿晶光电、华盛天龙为代表的光伏产业迅速壮大,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末规模工业销售收入占全部工业的比重89.7%,比“十五”末提高29个百分点。现代农业加快发展,高效农业、品牌农业及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全市有建安资质企业发展到117家,其中一级总承包资质企业7家。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茅山旅游资源开发强势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39%,较“十五”末提高了13个百分点,成为首批江苏省创新型试点城市。企业上市取得突破,天龙光电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并培育了一批上市后备企业。

4

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

36.5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9.338.2一产二产三产52.57.1一产二产三产56.4

%2.521.510.50 “十一五”各年研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71.781.81.92.2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06年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城乡面貌显著改观的五年。五年来,始终坚持以统筹发展为导向,大力推进“东扩南移”城市发展战略,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日趋完善。新建宁常、扬溧两条高速公路62公里;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等级公路,常金、金武等一批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或完成改造,农村道路全面完善,等级公路密度1.51公里/平方公里,较“十五”末0.88公里/平方公里增加了0.63公里/平方公里;全市所有乡镇均实现了15分钟上高速;丹金溧漕河航道整治工程启动,城际铁路前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石桥水利枢纽等建成投用,城市防洪功能明显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强化,155个村全面完成“三清一绿”整治,67个村达到“五化三有”标准,建成19个“小康家园示范村”。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五年。五年来,

5

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开展生态市创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打造了天蓝、地绿、山青、水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十一五”期间,市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市第二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竣工投运,建成了4座镇级污水处理厂等一批环保设施;农村垃圾实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强力实施化工企业专项整治,尧塘河、湟里河、薛埠河等河道和长荡湖围网整治达到预期目标,为太湖流域治理作出了积极贡献;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八大工程和城区道路绿化工程;6镇全部创成全国环境优美镇。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十一五”期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的削减量分别达27.7%和24.3%,排放总量削减18.2%,万元GDP能耗下降20%。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人民生活稳步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始终坚持以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为民办实事工程,有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十一五”末,预计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996元、11761元,比“十五”末分别增加11104元和5352元,年均分别增长13.2%、12.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21%。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参保率达98%以上。大力开展慈善救助帮扶活动,慈善资金募集总额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突破2亿元。教育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明显扩大,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验幼儿园高标准迁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6%以上。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率先在全省试点,市、镇两级卫生硬件设施水平稳步提

6

高,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快建设,人民医院门急诊病房大楼、中医院综合病房大楼、直溪中心卫生院新病房大楼建成投用,茅山地区人民医院、金城镇卫生院移址新建。加快推进文化建设,金坛刻纸、董永传说等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城乡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全面完成,博物馆、华罗庚纪念馆、戴叔伦纪念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得到集中实施,区域供水工程加快建设,城区和东部镇区已实现饮用长江水;住房保障全面推进,“十一五”时期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16.7万平方米;金沙公园、愚池公园、南洲公园和华罗庚公园敞开式改造均已建成并免费对市民开放;大力推进城乡客运公交化改造,实行了城乡公交一体化;城区内涝治理、市容环境提升、设防城市建设、菜市场改造、老小区整治等一批重点民生工程为市民生活带来了便利。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来,全市公众科学素质有了提升,达到4.6%。“平安金坛”、“法治金坛”建设成效显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元“十一五”各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23996 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2006年730515022172831971021681825994841043311761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7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

“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才、资本流动加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孕育,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扩内需政策深入实施,经济结构转型步伐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进入国家战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出台,为我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是我市跨越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转型升级的机遇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期、社会民生民本的改善期,更是“三年翻番、跨越发展”的决战期、综合实力的加快提升期,金坛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条件日趋成熟,实现跨越式发展已具备多方面优势。

区位优势显著提升。继常宁、扬溧两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丹金溧漕河整治工程全面动工,“十二五”期间又将规划实施沿江城际铁路、常溧高速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金坛交通条件将迎来新的质的提升,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抓住机遇搞建设,把区位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是我们义不容辞、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产业特色更趋鲜明。经过多年培育,我市已形成了以光伏新能源、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盐化工为支柱的特色产业体系,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抢抓国家产业政策机遇,利用好省创新型试点城市的有利条件,做大做强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是我市在后危机时代抢占竞争

8

制高点、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选择。

空间优势日益凸显。“十一五”以来,我市强势推进园区建设,省级经济开发区连片开发格局形成,金东、金西工业园加快建设,各特色园区定位明确、配套完善、集聚明显,承接资本、产业转移的成本洼地正加快形成。随着开发区、滨湖新城、茅山风景区、长荡湖风景区建设持续大力推进,我市主要经济功能区的基础功能和集聚能力必将进一步增强,为调结构、大投入、快转型创造了良好条件。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过多年的生态创建,我市人居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既是精致金坛的特色和魅力所在,也是我市独特投资优势、产业优势的重要内涵,是我市赖以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核心竞争力。

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持续攀升,持续大规模投入以及一批重大项目的引进,“十一五”时期发展优势的积累,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全市上下在“三年翻番、跨越发展”目标的引领下,加快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愿望十分迫切,有利于发展的积极因素加速集聚、发展合力加快凝聚。

第二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

9

金坛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开放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大力推进“开发区、滨湖新城、茅山风景区、长荡湖风景区”四大功能板块建设,加快培育新产业、集聚新人才、建设新城镇、激发新动力、打造新环境、增进新福祉,努力把金坛建设成为产业先进低碳城、智慧科技创新城、宜居宜游生态城、民生和谐幸福城。

第二节 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顺应百姓新期待和我市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发展质量和速度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左右,人均GDP超过10万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过4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入年均增长20%。

——产业结构显著优化。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规模工业中,新兴产业比重超过50%,新产品产值比重达到1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左右,高效农业比重超过60%。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6%以上;规模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0%;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9%,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快集聚,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00人以上,

10

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城乡一体显著提速。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滨湖新城建设初具规模,老城区功能大为改善,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城市价值更为彰显。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五个一体化”取得实效,各镇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有条件的镇力争翻两番。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国家生态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更加巩固,创建人居环境奖取得实效,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0分以上。

——民生幸福显著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分别达到4万元左右和2万元以上。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走在全省前列,人民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普遍提升。

金坛市“十二五”发展主要目标

序号 一、结构调整 1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 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4 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 5 高效农业比重 二、科技创新 6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7 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 8 科技进步贡献率 % 件 % 约束性 引导性 引导性 2.6以上 0.4左右 60以上 % % % % % 引导性 引导性 引导性 引导性 引导性 42左右 50左右 50以上 50以上 60以上 指标名称 单 位 指标 属性 “十二五”目标 年均增 幅(%)

11

9 海内外创业团队引进 10 引进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 三、资源环境 11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 12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 1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削减率 14 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率 15 化学需氧量排放削减率 16 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17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四、民生幸福 18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 19 城镇登记失业率 20 城乡居民健康指数 21 城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 22 平安社会指数 23 信息化水平指数 24 人均享用的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五、总量预期 25 地区生产总值 26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最终户人口定) 27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28 城市化率 2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个 名 引导性 引导性 50左右 1200以上 % % % % % % 分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100 约束性 完成省、市下达目标任务 元 % % % % % 约束性 40000左右和20000以上 约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4 96 基本全覆盖 95以上 70左右 1.5以上 11左右和11以上 平方米 预期性 亿元 预期性 万元 预期性 亿元 预期性 % 预期性 620左右 10以上 45 60以上 440 15左右 15左右 20 20 亿元 预期性 注:制定以上发展目标,主要是结合我市发展实际和重点,体现引导性和约束性,同时考虑国家规划、长三角规划、省规划、常州市规划以及省、常州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的相关要求。

第三章 推进产业升级

按照“优化一产、提升二产、扩大三产”的思路,加快发展

12

创新型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兴产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主导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传统产业向品牌化方向发展,构建具有金坛特色和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养一批规模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到“十二五”末,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极。

新能源产业。积极抢抓低碳经济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依托亿晶光电、华盛恒能等龙头企业,大力整合集聚上下游产业,引进超薄硅片、逆变器等各类光伏配套企业,在多晶硅原料、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以及太阳能装备领域,实施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技术、兆瓦级太阳能关键技术、太阳能制氢技术,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打造全国产学研结合最紧密、垂直一体化程度最高、产业配套最齐全的光伏新能源城市。加快发展风电装备、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备等新能源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引进装备制造龙头型企业和项目,主攻高端制造环节,提高自主设计、制造和成套生产能力。着力在光伏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精密机床、新型电力装备、石油勘探设备等领域提升装备制造水平。

新材料产业。引导企业紧密跟踪新型材料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新型金属合金材料、LED新型显示材料、核

13

辐射改性材料、环保阻燃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节能环保型建筑材料等新材料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与培植壮大现有医药企业相结合,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的生物医药产品。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制药、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等产业,建设省级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医药平台,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实现稀土电机、节能照明等关键技术突破;加快先进环保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生产;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第二节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实施服务业发展提速计划,加快旅游、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服务业发展步伐,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与城市现代化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系,不断提升服务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2%左右。

1、大力发展旅游业。Zd6ik&S

完善旅游业总体布局,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山水资源,加快茅山风景区、长荡湖风景区建设。

茅山风景区:以道教文化名山为依托,打造以盐湖体验为特色,道教养生文化为内涵,融山水胜境、礼佛文化、盐文化、温泉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养生休闲度假胜地、中国健康旅游示范基

14

地。全力推进东方盐湖城项目建设。

长荡湖风景区:依托常溧高速长荡湖道口优势,高起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推进环湖公路、湿地公园建设;以湖鲜美食为特色名片,组织好“长荡湖湖鲜美食节”等特色节庆活动,集聚旅游人气。积极整合长荡湖水城、大涪山、儒林“八卦阵村落”等人文旅游资源,加快形成具有高品质高知名度的旅游度假风景区。

2、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紧紧抓住当前推进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利用的有利时机,加强物流资源整合,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壮大一批有竞争力的物流企业集团。依托高速公路道口和经济开发区、金东工业园和金西工业园等重点区域,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

3、大力推进科技服务业。探索建立科技财政金融体系,引导企业构建以提供前沿技术、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为主的技术研发平台,推进建设以提供检验检测、试验条件为主的检测实验平台,以提供科技文献、标准、情报等信息服务为主的科技信息平台,以提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主的技术转移平台。大力发展面向市场,从事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培训、信息服务、专利服务、无形资产评估等特色业务的科技中介机构,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配套服务。

4、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加快支持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步伐,大力引进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培育提升担保、风投、创投,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金融服务

15

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为企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规范发展金融中介服务,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平台和制度,打造具有金坛特色的县域金融体系。

第三节 加快提升传统产业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引导传统产业通过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延伸产业链进入新兴产业领域,促进传统产品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互动发展,使传统产业成为新兴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纺织服装业。鼓励服装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装备水平,发展高档面料、服装辅料等,做精做优服装制作,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与国际国内顶尖品牌的合作,参与设计、研发、营销,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企业坚持贴牌和创牌并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倾力打造知名品牌。推动服装大市向服装强市跨越,推动我市由“中国出口服装制造名城”向“中国服装产业名城”转变。

机械电子业。加快推进机电一体化进程,引导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步伐,进一步提升现有纺织机械、农业机械装备、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业装备整体水平。着力增强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和配套能力,在求新、求特方面取得新进展。

盐化工业。以丰富的岩盐资源为依托,以大型的氯碱装臵为龙头,发展下游延伸产品,并在此基础进一步形成循环经济,建成以卤水为主要原料、真空制盐和氯碱项目为支撑的盐化工特色

16

产业基地,向百亿产业集群进军,跻身中盐集团全国五大产业基地行列,打造新兴盐都。

同时,把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支持引导传统企业向新兴产业转移,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引导建安企业多元化发展,积极营造建安大产业发展氛围,拉长建安产业链,进一步打响建筑之乡品牌。

第四节 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

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扶持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规模经济,打造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积极争取科技型项目,争创国家科技型基地,推动科技型企业快速成长;在保证增长质量的基础上,实现总量的跨越增长和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到“十二五”末,全市年销售超50亿元的企业达到5家以上,年销售超100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

发挥政策扶持作用。综合运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科技、人才等政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实行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实现上下游一体化发展,组建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

切实加大有效投入。发挥投入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保持有效投入的更快增长,调整优化投入结构,努力提高投入的质量和效益。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聚焦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全力推进实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加速优质企业集群、优势产业集聚,实现爆发式、跨越式增长。

17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目标激励,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三名(名企、名家、名品)工程”,激励企业争创第一或唯一;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塑造以企业品牌为核心内容的企业形象标识;建立科学的企业决策机制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完善企业运行规则和经营管理制度,构建精干高效的组织架构,不断推动企业形成严密的制度文化、强大的道德规范和高度凝聚力的团队合作精神。

激发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技术改造,着力提升技术装备和品牌建设、推广水平;突出企业在所在领域的竞争优势,更好地占领和高效控制目标市场;鼓励优势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品牌为龙头,实行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嫁接,争取更多更好的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管理、物流和市场,做强企业核心业务;积极争取科技型项目,争创国家科技型基地。

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加大对企业上市的扶持与奖励,帮助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规范经营管理,积极推动综合实力强、成长性好、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借助外力,激发内力,实现裂变式发展,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到“十二五”末,全市上市企业力争达到5家以上。

第五节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机遇,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以五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重点,

18

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更加注重利用外资质量水平提升。引导更多的外资进入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服务外包等领域,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积极探索利用外资的形式,吸引私募基金、风投、创投等国际资本,与我市的新兴产业相结合,为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重点扶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出口,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大出口产品基地创建力度,积极推动保税仓库建设,不断完善口岸功能,提升优势产业的出口竞争力。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注册国际品牌,增强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优化进口产品结构,重点引进先进技术、先进设备和软件等国内市场紧缺的资源,推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办事处,建立加工贸易基地和国际营销网络。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和股权臵换等形式,收购国际优质资产要素,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建立生产基地,规避贸易壁垒。推动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走出去”,提高企业国际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水平,引导企业在传统工程承包的基础上,积极向工程承包多元化市场发展。

推进开发区超越发展。把开发区作为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主战场、主支撑、主动力,加快实施三年跃升计划,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服务功能体系,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加快实现产业、环境、形态、品质的新跃升。重点打造特色产业基地,

19

聚力规划建设光伏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盐化工四大特色产业园;培育一批龙头集团,引进一批高精尖项目,集聚一批配套企业,形成百亿、十亿企业梯队,打造千亿、百亿产业基地;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达到300亿元、150亿元、150亿元,使开发区成为科技创新先导区、新兴产业集聚区和节约集约发展示范区。到“十二五”末,开发区经济总量占全市的比重提高到55%以上,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排名进入前20位。

第六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农业布局,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5个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西部丘陵林果、旅游、生态农业区,中部圩区优质粮油产业区,南部湖荡水产、食用菌产业区,东部平原花木产业区和城郊园艺产业区。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做强特色精品农业,推动农业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优质高效农业。推进高标准农田、万顷良田、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化,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市形成2个产业带、3个省级农业产业园、20个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0个现代农业示范村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以时令水果、优质大米、小麦、畜禽等农产品保鲜加工为内容,积极建设一批有特色、上档次、上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绿色生态农业。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农业种养模式,为市场提供优质

20

安全农产品。统筹城乡绿化布局,加快农村村庄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步伐,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全市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全市新建和改扩建200处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处理工程,完成生态沟渠氮磷拦截工程36万平方米;建设长荡湖等水域生态湿地修复与保护工程2万亩;新增三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50个,全市三品基地面积达总面积的90%以上。

特色精品农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特色精品农产品基地10个,创建15-20个绿色农产品品牌,其中省级以上5个,国家级2个。在“金坛雀舌茶”证明商标区域共用基础上,积极推进整合“长荡湖大闸蟹”、“金坛无节水芹”、“建昌红香芋”、“天下茅山”等区域共用品牌,加快具有我市明显区域特色的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第四章 建设创新金坛

以江苏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华罗庚科技园等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队伍。到“十二五”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GDP比重达2.6%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0%以上,打造2-3个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1-2个新兴高新技术产业雏形。

21

第一节 着力推动企业创新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的集成创新与协同应用,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系统进行流程再造,实现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到“十二五”末,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0%,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超过60%。积极申报创建省级示范企业、示范工程、示范区,带动全市企业信息化工作整体推进。

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加大政府投入,引导企业以开放的思维构建各类创新平台,用好社会各类创新资源,积极开展产业联盟、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速度和效率。鼓励企业参与高新技术企业与创新型企业认定与建设,支持企业参与乃至主导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修)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到“十二五”末,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85%以上。

鼓励企业管理创新。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鼓励企业在扩张资本、规模等硬实力的基础上,提升战略洞察能力、管理运作能力、企业信誉、品牌影响、企业文化等软实力。引导企业从战略高度认识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积极开发和运用绿色技术,致力于打造绿色产品生产链,将节能减排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企业实现主辅分离,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22

第二节 规划建设华罗庚科技园

依托城南生态资源,结合滨湖新城板块建设,精心规划建设华罗庚科技园,打造金坛慧谷。大力引进中科院系统、国内外知名高校在我市共建研究机构,吸引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和大型企业总部入驻,重点建设一批代表国内行业水平的研发中心,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以华罗庚科技园和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行业骨干企业为依托,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有规模、有水平的服务于全市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平台,实现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总部经济高度集聚,顶级人才、高新项目和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持续发展、生态养生和社会和谐相互交融,建设长三角知名的生态科技原发地、创新企业孵化中心、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到“十二五”末,华罗庚科技园初步建成以生态科技和知识创新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第三节 大力实施“金沙英才计划”

以新一轮“双十双百”工程和“133”人才工程为统领,扎实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和全民素质行动计划,全面实施“金沙英才计划”八大工程,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到“十二五”末,力争人才发展主要指标跻身江苏省市(县)第一方阵。

大力实施三大“引才” 计划。积极推进“双创”人才集聚工程、青年人才储备工程、柔性人才合作工程建设,引进一批具有自主创新成果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储备一批

23

优秀青年人才,集聚一批科技人才。

加快推进五大“育才”工程。加快实施重点产业人才助推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三名”人才引领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工程,到“十二五”末,构建一支能够引领产业发展、代表产业实力、适应产业能级提升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梯队。

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放眼国内外,以高层次、高技能和经济社会发展紧缺型人才的引进为重点,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批创新型的科技人才携带成果来我市创业,在科研经费、配偶入户、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照顾,充分调动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评价发现机制、选拔使用机制、激励保障机制,进一步创新人才体制机制。

第四节 优化创新环境

加快搭建创新平台。围绕光伏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力推进孵化器、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建设,形成孵化器集中孵化种子企业、加速器汇集高速成长企业、科技产业园重点集聚成熟企业的创业载体合理布局;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支持企业加强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

培育创新环境。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逐步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财政

24

科技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3%以上。引导加工贸易型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发展成为科技型企业,鼓励外资企业将创新资源和研发活动转移到金坛,推动技术溢出,努力形成更多的技术创新试点企业、示范企业。加快建立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技术升级;加强宣传,充分发挥学会、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和各种媒体的作用,营造自主创新氛围;组织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自主创新专业论坛,营造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与舆论支撑。

第五章 建设宜居金坛

以创建“中国人居环境奖”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全力推进滨湖新城建设,提升中心城市功能,重点发展中心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中等城市。

第一节 优化城镇空间格局

按照“布局合理、功能优化、适度超前”的要求,以快速交通和城际铁路为引领,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主二副四特”城镇发展格局,形成三个集聚发展组团。

一主:指滨湖新城和老城区南北两城、开发区和金城镇东西两翼的产城发展核心区,形成全市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功能集

25

聚中心。

二副:指尧塘镇发挥区位、产业基础、与开发区融合的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花木园艺和市场物流业,打造承担中心城市主导经济功能的副中心、东大门。薛埠镇利用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和道教文化传统,重点发展道教文化、养生度假、运动康体等文化旅游业和特色农业、现代观光农业,建设承担中心城市生态文化功能的副中心、西大门。

四特:指朱林镇发挥高速道口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建设工业商贸新镇;儒林镇立足交通和长荡湖旅游资源,重点发展休闲度假、观光美食等文化旅游业,建设滨湖旅游新镇。直溪镇发挥产业基础和文化底蕴优势,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和乡村文化旅游业,打造江南文化特色镇。指前镇发挥水乡优势,积极融入滨湖旅游板块,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等特色农业,打造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名镇。

三个组团:中心组团,以城区和金坛东道口、铁路站点为引领,依托滨湖新城、开发区、华罗庚科技园,连接老城区、金城镇、尧塘镇、金东工业园,整合资源力量,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高度集中、人口与资源充分集聚、能级与竞争力显著提升的核心发展区域。茅山组团:以茅山、朱林高速道口、茅山铁路站点为引领,依托茅山风景区、金西工业园,连接薛埠镇、朱林镇、直溪镇,形成道教文化旅游、先进制造业、市场物流为主导的综合性功能区。长荡湖组团:以常溧高速道口为引领,依托

26

长荡湖风景区,连接儒林镇、指前镇,形成休闲度假、观光美食环湖旅游带。

第二节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

坚持交通建设适度超前、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引领城市结构的合理发展原则,构建“城际铁路为龙头、高速公路为骨架、等级公路为支撑”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积极推动沿江城际轨道H3线及枢纽站点规划建设,全力争取规划建设常州至金坛快速通道,大力实施丹金溧漕河航道整治、常溧高速公路等工程。到“十二五”末,全市公路网总里程突破1800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6.5公里;打破宁杭、沪宁铁路通道中间空白,形成综合性对外运输通道;全市综合客运量达1400万人次,综合货运量达2100万吨;丹金溧漕河、通尧河、薛埠河等航道标准和通过能力大幅提高,金坛港作业区及服务中心运作呈现现代物流形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60万吨,内河港口成为金坛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交通多数指标达到“畅通工程”评价的模范管理水平,城乡客运一体化覆盖率100%。

第三节 推进滨湖新城建设

深化城市“东扩南移”战略,按照“产城一体、水城相融、生态低碳、江南特色”的定位,坚持高起点定位、高品质规划、高强度投入、高速度建设、高水平管理,不遗余力推进滨湖新城建设。突出规划龙头,加快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高品质城市综合体和中央商务区,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现代特色商贸业,打

27

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按照“三年展新貌、五年成规模”的要求,加快商业、居住和文体、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优质资源向滨湖新城集中,优先开发华罗庚科技园,重点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和文化中心、加快推进规划馆、图书馆和档案馆,全面实施安居工程、生态环境工程、设施配套工程和核心区建筑群工程,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逐步展现,把滨湖新城建设成高档居住、行政管理、商业办公、文化科研、产业配套服务等综合功能完善的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绿色新城。

第四节 打造精致城市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按照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的新要求,在更高起点上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味、塑造城市形象。创新城市管理,以城市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保障城市“洁化、绿化、亮化、美化”。

改造提升老城区。加快市政道路、污水管网、公共停车场等公用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主干道黑色化改造,加快实施危旧房改造工程,深入开展老小区综合整治,重点实施老政府周边、东二环沿线等地块的拆迁改造工程,建设一批富有浓郁现代气息,集商业、办公、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商务区,形成布局合理的老城区商业核心圈。继续加快城市道路绿化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环钱资湖景观、环城水系景观及丹金溧漕河城区段沿河景观等工程,形成多元化的城市滨湖滨河景观,打造沿河商业、文化、娱乐功能带。

28

第五节 推进城乡一体化

完善城乡发展规划。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镇村布局规划等,做好交通、能源、环保、信息化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实现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规划的协调和全覆盖。明确城乡发展各区域主体功能,进一步引导产业集聚,加强生态功能区保护,形成功能清晰、结构合理的开发格局。

提升镇村建设水平。强力启动新市镇建设,促进镇村规模做大、结构做优,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三集中”建设和“双臵换”改革试点,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力度,鼓励和引导农民居住向中心镇集中,优化农村集中居住点布局,推进农村现代化试验示范区建设和新型农村社区、新农村集中居住试点建设,因地制宜打造集中宜居型、生态田园型、古村保护型等多种形态的新社区。到“十二五”末,农村集中居住点控制在120个左右,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度达到60%以上,逐步实现农村经济组织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农民居住社区化。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实事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城乡道路、水利、电力、通信、信息化、环保、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域天然气管网,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成区域供水中部、西部工程建设,让全市人民喝上放心水。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加快乡村河道和村庄河塘疏浚,深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积极创建生态村、卫生村、文明村,全面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不断

29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加快农村改革创新。围绕我市农业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土地使用制度,逐步推进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鼓励农村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快制定和落实鼓励农民进城落户的住房、社保、就业、创业、教育等政策,让进城农民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与待遇。“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财产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十二五”末,参加农民合作经济组织7万户以上,土地股份合作社超过60家,入社土地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

第六节 建设生态文明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固废污染防治和噪声、光源等污染防治,大力实施控源截污工程,继续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优化景点景观,完善城市功能,持续开展水环境治理,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重点保护治理好长荡湖、钱资湖、丹金溧漕河等水系资源,科学保护开发好茅山风景区等优质山水资源,实现城乡人居环境质量的显著提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到“十二五”末,全面实现国家和省下达的主要污染物

30

排放控制目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金坛成为全省乃至长三角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推行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组织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示范工程,鼓励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建成一批绿色企业;积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循环型产业,实施一批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成一批循环经济产业链。

加强资源节约与管理。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优化城镇用地布局,加快工业用地调整,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特色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的工业用地组团式布局。加强基本农田建设,积极盘活存量土地,稳步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确保新增建设用地的占补平衡。加强水资源节约利用,积极争创国家节水型城市,大力推广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00%,不断增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建设低碳名城。全力推进节能减排,建立节能监测预警制度,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坚决禁止新上高能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项目。严格执行产业政策,继续加大化工企业整治,加快重点污染企业关停、搬迁、改造步伐,维护区域环境安全。扎实做好化学

31

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的减排工作,严格控制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全面推进污染源达标排放工程,重点抓好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的达标排放,提高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推广实施太阳能应用及建筑一体化、低碳交通、低碳社区、零排放大楼等一批低碳试点和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绿色产业链和资源循环利用链,推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争当中国低碳城市示范区。

第六章 建设幸福金坛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强化政府保障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建设“幸福金坛”;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大力建设“和谐金坛”。

第一节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扩大就业富民。把扩大就业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头等大事,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尽快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服务共享、机会均等;建立市、镇(开发区)、村(社区)人力资源信息服务三级网络,统筹城乡人力资源管理;健全城乡统一、内外开放、平等竞争、规范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强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双零(城镇零就业、农村零转移)”家庭成员和其他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加强对失业职工、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

32

继续争当全国先进。

建设“平安金坛”。深化开展“平安镇(区)”、“平安村(社区)”、“平安学校”、“平安企业”、“平安家庭”等创建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刑事犯罪。加大公共安全投入,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法,强化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安全生产长效机制,有效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健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体系,建立人防工程、物资储备、医疗救护相配套的工程防护体系,全面构建公共安全屏障。“十二五”期间,力争我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建设工作和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处于全省前列。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道德讲堂”、“新型农民、文明市民培育工程”、“学习型”党组织、“双拥”模范城等创建活动,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推动精神文明和“诚信金坛”建设创新发展,社会信用显著提升;努力营造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思想环境,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舆论环境,文明和谐、团结安定的社会环境和充满活力、共建共享的文化环境。

第七章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

38

制,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 构建完备的规划体系

本规划是在新形势、新背景下对我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谋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部门需加强与总体规划的衔接,抓紧落实各类专项规划编制,构建由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有机结合的规划体系,切实保障总体规划的贯彻落实。

第二节 加强宏观调控能力

有效运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制订实施公共政策,正确引导市场主体,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

实行功能性产业政策。对新兴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要强化政府的扶持引导,在资金、用地、能源等方面着力加以支持。

实行差别化区域政策。根据不同功能的区域类型划分,采用不同的产业、土地、投资、财政政策,大力推进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生态功能保护,推动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实行公平化财政政策。调整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节 提升要素支撑能力

按照适度发展、留有余地的原则,努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要素的综合平衡,优化资源配臵,切实增强要素供给能力,保障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39

1、土地。“十二五”期间,建设用地指标供需矛盾突出,必须进一步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加大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切实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2、环境。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大污染物减排力度,切实建立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

3、能源。“十二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要保持15%的发展速度,节能降耗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加强220KV河头、220KV洮湖输变电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力基础设施;必须优化能源结构,积极开展热电联供、压气蓄能等项目前期工作;推广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能源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措施,控制能源使用总量。

4、水利。“十二五”期间,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城乡水系体系等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必须继续加强骨干行洪通道、重要区域治理及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开展新建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启动大墩、龙山、良常等三大城市防洪枢纽工程及城市河网整治工程建设;实施新孟河南延拓浚、钱资湖综合治理工程。

5、气象。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应急处臵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6、人口。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需要大力吸引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学历、高层次人才落户金坛,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十二

40

五”期末,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必须采取扎实有效措施,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第四节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预计“十二五”期间,5年累计投资1500亿元左右,保持与国民经济基本同步增长水平。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必须根据加快转型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重大项目建设,优化投资结构,提升投资质量。通过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投向社会公共服务和重大基础设施领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提高民间投资比重,进一步释放社会资本活力,增强发展后劲,保持经济持续增长。

突出抓好5大类12项100个重大项目。规划实施农田水利(新农村建设)、工业(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城乡建设、综合交通工程、电力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惠民工程)、市场旅游(文化旅游、市场建设)5大类12项、100个项目,总投资850亿元(见金坛市“十二五”重大项目计划表)。“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组织实施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重大项目32个,总投资290亿元,使全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重大项目培育机制。建立完善门类齐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项目储备库,根据需要适时优化和调整项目储备。科学编制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重大项目管理机制。强化对重大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建立规范有效的项目运作管理机制。编制年度重大项目建设计划,落实

41

重大项目责任制。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咨询评估制度、专家评议制度、社会公示制度和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追究制度、重大项目稽查制度、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

重大项目多元化融资机制。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推进项目融资方式的市场化,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部分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采用出售、租赁、经营权转让等多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扩大信贷融资和直接融资规模。

第五节 健全规划管理机制

强化组织落实。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及重大项目,市政府分解落实到各有关部门和区、镇,并每年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政府实事工程计划、重大项目计划。市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纲要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年度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并及时将进展情况向市政府报告。

健全规划实施报告及监督制度。每年将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的进展情况向市人大报告,并向市政协通报。推进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的沟通机制,加强社会对规划实施的监督。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及调整制度。建立规范的中期评估机制,对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完成情况及重大项目、重点任务、政策措施等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根据中期评估结果或国内外环境重大变化情况依法适度修订、调整规划内容。具体评估工作由市发展和改革局牵头负责;规划修订、调整方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民代

42

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

4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8y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