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之一

更新时间:2024-01-17 21: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之一: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的心理技术。

角色扮演使人们能够亲身体验他人的角色,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自不同情景下的内心情感。心理学家证实,只有一个人内心世界之中具有了与他人相同(或类似)的体验时,他才知道在与别人发生相互联系时该怎样行动和采取怎样的态度。因此,角色扮演在发展人们的社会理解力和改善人际关系方面有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心理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较长时间的角色扮演经验还可以改变人们的心理结构。由于扮演中真实、直接的情感体验的支持,所扮演的角色的某些特征最终能被“固定”在人们的心理结构当中,从而使人们的个性发生实质变化。

斯陶布(1971)曾用实验的方法检验了儿童扮演角色的活动对道德行为发展的影响。他先把幼儿一一配对,然后让其中一个承担需要别人来帮助他的角色,如他想搬一张凳子,可凳子太重,搬不动;或他恰好站在自行车迎面驶来的马路上。另一个儿童扮演帮助别人的角色,他要想出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别人,并且要表现出来。然后两个人交换角色。训练一周后,为儿童提供如下的机会:

1、 一个儿童在隔壁房间里从椅子上跌下来在哭; 2、 一个儿童想搬一张对他来说很难搬得动的凳子; 3、 一个儿童因为积木被另一个孩子拿走了而感到苦恼; 4、 一个儿童正站在自行车道上; 5、 一个儿童跌倒受伤了。

实验结果表明,受过这类互惠训练的儿童比起没有受过这种训练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助人行为。

我国研究人员(李幼穗、王晓庄,1996),角色训练使幼儿角色意识显著提高;角色训练后,实验班幼儿助人行为呈上升趋势,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助人行为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角色训练对于幼儿在特定情境下的助人行为及动机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28~329页。

节 1.01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之二:移情训练法

移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的训练方法。虽然几乎所有儿童都有移情能力,但某些儿童容易产生移情反应。

父母的教养方法对儿童移情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亚罗等人1983年的研究证实,幼儿能够对他人的不幸产生同情与怜悯,但存在个体差异。对母亲行为的考察发现,那些不会怜悯他人的婴儿的母亲,当婴儿遇到他人苦恼的情境时,她们会通过限制、惩罚等方法使婴儿离开他人苦恼的情境;而会怜悯他人的婴儿的母亲,则倾向于对伤害事件进行有情感的说明,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烦恼的关系。在后一种情况下,母亲实际上等于给孩子进行了移情训练。只有使儿童的注意集中于他人的苦恼,怜悯他人的行为基础才能确立。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会对别人表现出移情,并可能表现出帮助、分享和同情等亲社会行为。

采用移情训练程序可以引导儿童对他人观点的注意,并给予需要者以帮助。一些研究还显示,增强移情能力,能明显地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的提高和降低攻击性行为。

节 1.02 对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高度重视,是促进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民办幼儿教育事业,从思想观念到实际工作中真正把幼儿教育摆在重要地位,切实加强对幼教工作的领导,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要建立“以奖带补”的机制,鼓励乡镇依托中心小学举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大力发展学前三年教育,确保每个幼儿都享受平等的学前教育。

统筹协调,是促进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协调,科学谋划幼儿教育发展格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的任务、目标、方法、措施。要根据城乡不同特点,建立以乡镇为基础,以示范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民办幼儿教育形式,真正实现“公办主导、民办主体、健康发展”的幼儿教育发展格局,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弊端。

理顺体制,是促进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应有要义。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公民办教育管理,做到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一视同仁,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总结、一同奖惩。要进一步理顺和优化管理体制,设定审批权限。公安、卫生、物价、工商、税务、民政、交通等相关部门要大力加强沟通与合作,加强对不规范办园行为的综合整治,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规范管理,是促进民办幼儿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端正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方向,加强对《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律法规以及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有关规定的学习和执行力度,要以幼儿发展为本,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全面提高幼儿素质。

——切实加强师资建设。要聘用有教师资格证、身体健康的同志担任幼儿教育工作,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持证上岗。要认真制订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规划,搞好幼儿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要建立与幼儿教育改革相适应的园本教研、园本培训制度,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切实规范收费行为。要按财务管理规范配备财会人员,做好财务账目,规范收支行

为。不得以开办实验班、特色班和兴趣班等为由另外收取费用。幼儿生活费必须一餐一记账、一月一结账,账目要向家长公开,不能克扣幼儿的生活费。

——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观念,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实行幼儿园安全园长负责制,严格执行卫生保健制度,餐具、用具消毒制度,加强防火、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完善安全管理网络。特别要加强幼儿接送车辆管理,严禁使用非载客车辆及车况不良车辆接送幼儿,要建立幼儿接送交接手续,确保幼儿安全。

节 1.03 幼儿夏天晒太阳莫超15分钟

今年入夏以来天气高热多雨,容易诱发皮肤病。有些年轻父母为免宝宝受湿疹、念珠菌皮炎、尿布皮炎等夏季婴儿常见皮肤病的侵扰,频频给宝宝洗澡,殊不知这样做却有可能适得其反。

近日在上海发布的一项最新婴儿肌肤研究成果显示,和成人相比,刚出生的婴儿肌肤具有七大特性,也需要保湿防晒,频繁洗澡或者过度晒太阳是宝宝皮肤护理的大忌。

这七大特性包括皮脂分泌量低,皮肤薄易受伤,皮肤维持PH值平衡的能力弱,皮肤较易干燥,抗紫外线能力差,新生儿不具备“眨眼反射”保护机制,容易“红屁股”。 研究显示,为促进骨骼生长,特别是维生素D的合成,婴儿应该适度晒太阳。但家长特别要小心的是,婴儿的皮肤黑色素功能远比成人低下,不能有效阻隔紫外线,很容易晒伤。

婴幼儿皮肤更易干燥

婴幼儿皮肤非常娇嫩,主要是因为表皮和真皮的结合区发育不完全,而人体负责将表皮和真皮结合在一起的是一种叫做“半桥粒”的结构,层与层之间黏合力弱,表皮容易剥脱,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出现缺损。因此,外界的刺激物、抓挠、稍带力度的触碰都会损及皮肤。刚出生的宝宝有一层天然保护层——胎脂。研究结果显示,新生儿总皮脂含量与成年人相当接近,但出生后皮脂腺分泌量迅速下降,这和婴儿的大汗腺较小,细胞内也没有皮脂分泌颗粒有关。到出生一个月时,皮脂分泌量已经降低到原来的20%,直到8岁才开始回复,12岁才能稳定在较高水平。而皮脂对形成皮肤表面的保护性酸膜至关重要。

专家表示,新生儿的皮肤PH值接近中性,即为7。出生后一周内,由于角质层细胞生成的磷脂酶A2使皮肤逐渐酸化,皮肤的PH值降低至成人水平的5。5~5。9,甚至更低。然而,皮肤表面的正常酸化有赖于角质层的完整和皮脂的保留,因此,婴儿皮肤不像成人那样可以中和外界的碱性物质,更加脆弱。

婴幼儿皮肤含水量比成人高,新生儿皮肤含水量为74。5%,婴幼儿为69。4%,而成人皮肤水分仅为64%。不过,尽管婴儿皮肤吸收外界水分的能力强,但由于屏障功能的不完善,水分挥发也快,因而更容易干燥。

夏天晒太阳莫超15分钟

夏季宝宝容易出现“红屁股”。这是因为婴幼儿皮肤的渗透性高于成人。由于大小便的原因,宝宝臀部的清洗次数特别多,脂溶性物质和酒精类溶剂容易借机渗透进入皮肤。 再加上婴幼儿臀部有时处于尿布的包裹之下,环境潮湿而又不透气,且与尿布有较多的摩擦,因而出现“红屁股”现象。这也是尿布皮炎这种婴儿最常见的皮肤病发生的原因。根据统计,受潮湿、粪尿里酶类的刺激和摩擦损伤的混合作用,每个婴幼儿平均每3个月就要发生一次尿布皮炎。

带着宝宝晒太阳的学问

无论春夏秋冬,宝宝都需要进行“日光浴”。阳光是最好的维生素D“活化剂”,常晒太阳可以帮助宝宝骨骼健康成长,促进钙的吸收,预防和治疗佝偻病。

晒太阳是一门学问,想要科学的晒太阳,就要注意给宝宝选择适当的时间、适合的穿着和适宜的环境。

学问一:适当的时间

新生儿可在室内阳台上晒太阳,待宝宝满月以后,就可以到户外晒太阳了。一般情况下,时间以上午9—10时和下午4—5时为宜。上午9—10点的时候,阳光中的红外线强,紫外线偏弱,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下午4—5时紫外线中的X光束成分多,可以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增强体质,促进骨骼正常钙化。

在寒冷的冬季,可以先开窗,让宝宝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此时要注意避免对流风;然后在保暖的前提下,到户外晒太阳。如果受条件限制不能经常晒太阳,可以给宝宝加服一些鱼肝油,以预防佝偻病。

每次晒太阳的时间长短随宝宝年龄大小而定,要循序渐进,可由十几分钟逐渐增加到半小时或1小时为宜。

学问二:适合的穿着

很多妈妈考虑到冬季天气寒冷,在晒太阳时怕宝宝感冒,所以给宝宝穿得像球一样——戴着帽子、手套和口罩,只露出两个小眼睛,真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殊不知这样晒太阳很难达到目的,因为冬季太阳中的紫外线较夏天弱得多,穿得太厚,紫外线要想透过衣物到达皮肤就很难。

不过在晒太阳时,给宝宝戴一顶带帽沿的小帽子还是有必要的,特别是年龄特别小的宝宝,毛发较稀疏,而且头颅骨骨板薄,头颅前囟及颅缝都没有完全闭合,对阳光中紫外线抵抗能力较差;另外,带帽沿的帽子还可以起到保护宝宝视网膜的作用。

学问三:适宜的环境

带宝宝晒太阳最好到有草坪、有灌木植被的小区或公园内,因为这样的环境比较安静,空气也较清新,可以给宝宝一个好心情,有利于身心的健康。要特别注意不要在车水马龙的

交通干线边晒太阳,以避免吸入过多的汽车尾气,导致铅污染。

此外,隔着玻璃晒太阳就更不足取了。研究表明,隔着玻璃测试,紫外线透过不足50%,若到距窗口4米处,则紫外线更少,不足室外的2%。由此可见,在室内隔着玻璃晒太阳是不科学的。

节 1.04 专家关于幼儿园择校的意见和建议

何园长说,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最关键的一点是就近入学,每天把时间浪费在接送孩子,我觉得非常不值得,就近入学能让大家的时间都比较充裕一些,孩子可以多睡一会儿觉,家长也不会太过凌乱,从某种角度来说是有利于家庭和谐的和孩子成长的。所以我建议,如果住所附近能够有比较合适的幼儿园,就近入学是最理想的。

其次,我认为必须认同所选择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这点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一是根据幼儿园的招生宣传册来了解该幼儿园的办学理念教育方针,二是在参观校容校貌时认真感受幼儿园的校园文化。进入幼儿园时,留意各种传递这校园文化的信息,比如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到处都能看到小朋友的美术作品,很容易让你感受到浓浓的美术气息,而美术教育就是我们园的特色。进入一个幼儿园,如果你发现里面的孩子都是黑黑壮壮的,那么运动必然是她们的特色之一。对这些校园文化,你首先必须感觉到舒服,如果置身里面都感觉到别扭,那么奉劝还是不要勉强自己做选择,因为对于自己不认同的东西,要彻底接受还是比较困难的。

第三个,我认为家长可以找机会与学校里的老师聊一聊,了解一下幼儿园老师的基本状况。通常负责招生的老师都比较能说会道,所以可以在参观日里随机找一个其他老师来了解情况。我认为,如果说一个幼儿园的教育理念能贯彻得很到位的话,下面的老师基本上还是能够比较好的表现出自己幼儿园的真是状态,当然也不排除正好遇上的那位老师是一位生活老师或者特别内向,不善于表达。同时我认为相当重要的另一点是,留心观察幼儿园孩子的面貌,孩子是绝对不会伪装的,比如看到孩子们在排队,如果那些孩子是整整齐齐但面无表情的,就我的话,我是不会选择这样的幼儿园,但如果每个孩子脸上都呈现出一种雀跃,我倒觉得是一种很真实很自由很快乐的状态。

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特色教育”幼儿园,让家长们在选择时多了几分茫然,这个问题何园长怎么看?

应该说,特色教育的划分适应了市场的需要,同时也能够顺应跟多家长对孩子不同的期望。市场是五花八门的,一所幼儿园能够宣传某方面的特色,其中肯定有自己的定位,但我们不能够说,只要是特色就是适合孩子发展的。我个人认为,只有适合幼儿身心发展、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特色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幼儿园的特色教育应适应以下几点要求:特色教育应与《幼儿园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相结合;特色教育要充分考虑到与幼儿全面发展的关系;特色教育是否能惠及在园全体或者大部分孩子(不存在只有额外交了钱才能享受特色教育的现象)。特色教育应该是有利于孩子发展,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样的幼儿园教育让孩子最得益?

我认为幼儿教育最重要的是发展孩子的能力,并不是说会背两首诗啊,会写几个字这么简单。很多家长一开始对此并不理解,总认为少教孩子写几个字就会让孩子落后于别人了,因此我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家长会上都会一再强调我们的这种教育思想,当然,随着现在家长素质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家长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而在3、4年前,因为我们不教孩子写字而退学的家长大有人在。其实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教孩子写字背诗是最简单不过了,一人一只笔,一张纸,老师在黑板上写几个字,然后让孩子每个字照写10遍20遍,自己一旁背着手巡视就完事。可是我们为什么选择了更辛苦的教学方式呢?我们的老师现在是怎么做的呢?在跟孩子们探讨一个问题之前要准备15套20套教具,让所有的孩子人手一份,让孩子在操作教具的同时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领先,言语镶嵌”,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操作(孩子眼中的“玩”)后,用自己的言语描述出自己的发现和见解。这才是最难的。

节 1.05 掌握不同月龄的重点早教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长得好,而且又聪明可爱。可我们有时却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智商很高,人们总以为他们孩子的智力水平也一定也很高,可出乎人们的预料,他们孩子的智力水平只能说是一般。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个递减规律。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和开发,就可能具有100分能力的人,如果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有80分能力的人,如果10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60分能力的人。由此看,对孩子教育和开发得越早,越有利于潜在智能的发挥,而教育得越晚,越不利于潜在智能的开发教育,儿童生来具有的潜在能力越难以发挥。

1. 1~3个月:训练重点在充分利用先天反射的同时,建立后天条件反射,越多越好。如定时喂奶、定时解尿、定时入睡等。让孩子听各种不同的声音。如流水“哗哗”声、小鸟“嘀嘀”鸣叫声等;还锻炼婴儿看各种色彩鲜艳的物品。

2. 3~6个月:训练重点是手的抓握能力和全身运动的功能。如练习让孩子够取玩具。妈妈可拿一些色彩鲜艳,或者能发出清脆的叮当声的玩具在孩子面前发出声响,让孩子有意去抓;妈妈也可准备脆一些的纸,妈妈可先示范,让孩子进行撕纸;妈妈也可教宝宝拿捏一些小物品。比如会发出声响的橡皮小球等;也可教孩子摇铃。妈妈最好多用一些发音词。比如:啊、哈、哇、爸等,这样宝宝容易学。

3. 6~9个月:训练重点是练习翻身和爬行。在训练翻身和爬行时,父母可和宝宝一起爬,引起宝宝的兴趣;可练习用手捏、敲等动作。

4. 9~12个月,训练重点是培养孩子独立站和行走的能力。可教宝宝用拇指、食指进行拾物。不过最好让宝宝捡拾一些好玩的东西,这样可以激发他捡拾的兴趣;撕纸可以继续练习,宝宝学会说“再见”等简单的词语;可有意地培养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5. 1~2岁:训练重点是走、跑、跳的灵活动作。妈妈可多放手,不用担心孩子摔倒而不放心。让孩子偶尔摔一下,对孩子学步不是坏事。这时的孩子已经学会用笔乱涂画。不要刻

意规定孩子画什么,让孩子随心所欲地涂抹,拓展孩子想象力

6. 2~3岁:训练重点是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你好!”“谢谢!”“妈妈,再见!”;孩子已经学会翻书。有空多拿一些书在孩子能触及的地方,培养孩子对书的亲密;有意培养孩子的思维、概括能力。看到一些事物让孩子去思维,去概括;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7. 3~4岁:这阶段的宝宝重点是记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父母要进一步加强宝宝语言能力的训练。有空的时候,妈妈要多跟宝宝练习说短句,讲故事,丰富宝宝词汇量;同时要让孩子与小朋友做游戏,并逐渐建立起生活和行为的规范。

节 1.06 怎样使幼儿在生活中教学做合一

幼儿教育是人生的基础教育,它好比一座楼房的根基,将影响幼儿一生的发展,然而幼儿年龄小,在认知、理解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再加上幼儿大脑的髓鞘化过程还没有很好的完成,因此对各种教育的信息接受得快,忘得也快,根据幼儿这一特点我们寓幼儿的德育教育于一日活动中,融入幼儿的生活,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那么,怎样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呢?他认为最根本的原则与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其涵义就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教学就是通过\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使儿童会做。\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从而使儿童获得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真正的生活力、创造力,成为\真人\。

幼儿阶段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生活活动成为了幼儿在幼儿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晨间锻炼、用餐、就寝、散步、日常劳动等都是与生活直接有关的活动。对于幼儿来说,身体的发展、基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形成是最为重要的目标,在整个幼儿园课程中占重要的地位。

一`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

新入园的幼儿最突出的就是哭闹,来到幼儿园后,一切都变了,所面对得人和环境都是陌生的。这样幼儿必然会产生不安全感,对此我想了几种方法:1`对幼儿要有耐心`细心和爱心。2`稳定幼儿情绪。3` 想办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感到幼儿园好玩。4`适当的教幼儿一些日常常规`歌曲和儿歌。例:王艺鑫刚入园时,整天在大厅,不进教室`不和小朋友门一起吃饭喝水`也不午休,看着孩子每天泪流满面,爸爸也无可奈何。看到这我决心一定要把鑫鑫带如正规。每天我认真的回答他的提问,每天在大厅的圆桌上陪他吃饭,细心的照顾他的生活,让他时时刻刻都感受到老师的存在。慢慢的鑫鑫的情绪稳定了觉得我很亲近,就喜欢和我一起玩,中午睡觉我都要象妈妈一样去拍他入睡,课上我讲课就让他做示范,与小朋友们交流,请小朋友们拿玩具和他一起玩,久而久之,他和孩子们熟悉了,便喜欢和他们一起游戏。

二`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

我们接触过许多性格各异的孩子,孩子们不敢表现自我,导致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

缺乏自信心,不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久而久之胆小等不良性格逐渐形成。

1、帮助幼儿确立自我,促进自己适应环境。

(1)克服自负心理

自负是指孩子过高地估计和评价自己的表现。例如班上有个别幼儿,因自己的某方面比较“能干”而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就趾高气扬,不愿意与他人一起玩。对此教师可通过故事《谁的本领大》、《不骄傲的孩子》等进行教育疏导,指导幼儿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2)战胜自卑心理。

自卑的幼儿总是不相信自己,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教师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政策:①要引导孩子重新看待和估计自己,帮助他们把自己比同龄人做得更好的事找出来,作出合理客观的评价。②引导孩子不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而要不断使自己“扬长避短”。

(3) 消除嫉妒心理

观察孩子日常的言谈举止,及时发现并制止嫉妒心理的萌芽。其次是平时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心理教育,如通过故事《不嫉妒别人》等形式,引导幼儿充分认识嫉妒心理的危害性,教育幼儿善于学习同伴的优点,启发诱导。

2`营造健康心理氛围,满足正当心理需求。

营造健康心理氛围,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求,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形成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每个幼儿都有获得“爱”的正当心理需求,实践证明:一个充分享受到成人正确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当孩子正当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则常常自暴自弃,或者产生种种逆反心理。教师首先应该尊重幼儿、热爱幼儿,掌握一些向幼儿表示师爱的技巧,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以满足幼儿正当的心理需求。如在幼儿最需要关怀时,亲切地看他一眼,或关切地说上一句话,或轻轻地抚摩他一下,这些都是“爱”的表示。

三`从生活中出发,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

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他们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是,他们的能力和体力却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对突发事件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当处于危险之中时,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

1`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幼儿园的楼梯口、转弯角,我们可以都贴上了安全标志,时刻提醒幼儿注意安全。也可以将自我保护的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其次,我们还应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体谅和容忍幼儿的所作所为甚至过失行为,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例如:正确有序的穿衣服能保护身体,鞋带系得牢固。

节 1.07 在探究性活动中注重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世界,幼儿也不例外,良好的情感培养,会促进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而从小忽视情感教育,就会导致成长中出现情感问题:如不能与人友好相处,没有同情心,不尊重别人,没有责任感等等,甚至导致成年后出现心理不健康的偏差,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重视幼儿兴趣、情感、态度,重视以幼儿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并把情感作为幼儿认知发展的推动力。因此,我尝试在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幼儿进行良好的情感培养。

一、 以幼儿良好情感体验为兴趣点,生成探究性活动主题。

作为教师,我经常观察幼儿的活动,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在探究性活动主题生成中,培养幼儿的良好情感。例如:在大班的探究性活动“可爱的小乌龟”主题生成时,就是源于幼儿对小乌龟的同情与关爱这一情感体验而引发的。我们班的自然角里有一只小乌龟,每天早晨入园时,幼儿都喜欢去看一看小乌龟,时常给小乌龟换换水。在一个周一的早晨,李骁作小朋友跑过来说:“老师,快来看啊!小乌龟快渴死了。”我连忙走过去看。华东来小朋友也大声说:“快来看呀!小乌龟的壳都裂开了!”小朋友们一听,都跑过来看,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小乌龟会不会死呀?”“小乌龟的壳裂开了会不会痛呀?”“都怪我们上周五没给小乌龟换水。”“小乌龟真可怜,我们快给它换水吧!”我和孩子们一起给小乌龟洗了澡换了水。听了幼儿的对话,看到幼儿对小乌龟如此感兴趣。我感到为什么不抓住幼儿对小乌龟的同情与关爱这一情感体验,支持幼儿去观察,去探究,去了解可爱的小乌龟呢!我就与幼儿共同讨论:如何饲养、照顾小乌龟。激发幼儿喜欢、关爱小动物的情感。探究性活动“可爱的小乌龟”主题由此生成了。幼儿提出想了解的有关小乌龟许多问题。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我们设计制作了网络图,进行了对乌龟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满足幼儿情感需求,顺应幼儿的意愿,从而也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

二、让环境成为“第三位老师”,潜移默化的渗透情感教育。

不同的环境可以诱发不同的社会行为,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遵循瑞吉欧方案教学中,让环境成为“第三位老师”的教育理念,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主题确定后,鼓励幼儿与家长一起搜集资料,与幼儿共同创设良好的环境,利用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渗透情感教育。例如:在小班实施“我爱玩玩具”的主题探究性活动中,针对小班幼儿喜欢独占玩具的行为,我们在墙面布置了“玩具大家玩”的画面,让幼儿从家里带来了许多自己喜欢的玩具,摆放在活动区中,鼓励幼儿向同伴介绍自己的玩具。渐渐的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换玩具或一起玩自己的玩具,体验分享的乐趣。幼儿与家长共同搜集有关玩具的资料的过程中,增进了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和亲子关系。

在中班“各种各样的纸”的主题探究性活动中,针对幼儿在用纸进行各种探究性活动后,有时

弄得到处是碎纸,而不知主动收拾,还要保育员老师来清扫。我就在墙面布置了“我是老师好帮手”的画面,组织幼儿进行劳动,体验保育员老师工作的辛苦。激发幼儿尊重别人的劳动,关心老师的情感。鼓励幼儿帮家长、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还和幼儿共同制作了卡通式的“大嘴巴”垃圾箱,放在活动室中。渐渐的不用老师提醒,幼儿不再乱丢垃圾了。而且每次活动后,幼儿都把物品摆放整齐。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潜移默化的渗透情感教育,让“环境成为第三位老师”其效果十分可观。

三、抓住探究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正面引导幼儿,进行良好情感的培养。

我们每天与幼儿一起游戏、学习、生活,可以利用许多机会对幼儿进行良好情感培养,不仅可以有计划、有目的的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良好积极的情感态度。而且还要抓住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正面引导幼儿,进行良好情感的培养。例如:在中班实施“美丽的夏天”的主题探究性活动中,我和幼儿到户外观察夏天各种各样的植物时,我发现有的小朋友随便揪树上叶子玩,我没有急于去批评幼儿。而是随机编个“小树哭了”的童话故事,利用童话故事的情景,去感召幼儿。故事中的小树哭着说:“我的叶子就像你们的头发,你们把我的头发揪下来,我很疼的。”故事引发了幼儿的同情心,我又让幼儿揪一下自己的头发,使幼儿换位体验一下小树的感受,知道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能随意破坏。激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随着幼儿对树叶的关心,还引发了幼儿对树叶的探究兴趣。使活动方案有了新的生成,网络得以延伸。后来在利用树叶进行创意活动时,幼儿在收集树叶时都说:“我们别揪树上的叶子,我们捡地上的落叶吧。”幼儿还主动要求去给幼儿园中的植物浇水。孩子们是善良的,他们在的情感教育中心灵得到了净化。

四、在幼儿探究过程中,促进幼儿同伴间的情感交流与体验。

幼儿进入幼儿园后,同伴关系在幼儿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幼儿的交流对象中,同伴是他们最喜欢的,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的话题,可以毫无拘束地自由交流、讨论。在《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实验的基本理念中,幼儿不是一个不闻旁事、一心钻研的“孤独的小探索者”,而是在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中去认知探究、激发情感、遵守规则、自律行为的个体。所以在探究性活动中,我感到应积极鼓励、支持幼儿间的相互交流,关注幼儿同伴间的良好情感交流与体验。例如:在大班实施“扣子的世界”主题探究性活动中,幼儿在收集、观察各种各样的扣子,发现扣子的用途,利用扣子制作各种玩具的探究过程中,幼儿对探究“扣子的世界”十分感兴趣,同伴间经常关注谁穿的衣服扣子有何变化,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有一天中午起床穿衣服时,刘思卿小朋友的衣服扣子是在后面系的,她自己系不上了,仲云萌小朋友看见了就主动帮她系扣子,她们还互相观察比较对方衣服扣子有何不同。我发现了就问仲云萌:“你为什么主动去帮刘思卿系扣子呀!”仲云萌说:“我发现她的衣服扣子是在后面系的,自己系不上,我以前也是这样,得请别人帮忙。”我没有想到仲云萌在体验了“扣子”给自己带来了不便后,产生了帮助别人解决这一难题的想法。抓住这个机会我在全班表扬的她俩,并鼓励全班幼儿互相帮助,激发幼儿关爱他人的良好情感。这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与交流,使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学会了合作、体验关爱与分享的快乐。

五、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与幼儿建立平等良好的情感关系。

师生互动是《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课题实验的基本理念的又一体现,师生间的良好情感交流所产生的心理氛围,是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的必要条件。

努力营造平等,宽松,愉快的探究环境,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往往老师不常注意的小事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记得在小班实施“我爱玩玩具”的主题探究性活动中,幼儿尝试用各种方式玩大布口袋,我也参与在幼儿的游戏中。在玩的过程中,我不小心踩了徐先男小朋友的脚,因为当时正在游戏中,我没有来得急道歉他就跑开了。游戏结束后,徐先男走过来说:“赵老师,你刚才踩我的脚了”。我忙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他听后脸露出满意地一笑,说“没关系,我原谅你了,我喜欢和你一起玩游戏”。

尊重幼儿,幼儿可以与老师平等的交流,并把老师当成自己共同探究学习的伙伴,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做为幼儿主动学习的伙伴,在与幼儿的互动中,我在倾听、观察、理解、欣赏、支持,这多种角色的变换中,与幼儿不断的进行情感交流,感受和幼儿共同探究的乐趣。

耕耘就有收获,正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所说:“善良的情感是产生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在这几年进行的《幼儿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实验中,虽然探究性活动主题不断地变换,但我始终注重对幼儿进行良好情感的培养,使我们班的幼儿在道德品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攻击行为减少了,“告状”的也不多了,幼儿学会了等待、协商、合作、谦让、分享等交往技能。在家园互动活动中,从家长反馈信息中得知幼儿在家对人有礼貌,尊敬老人,关心父母、同情有病的小朋友等等。幼儿的这些变化充分表明,情感教育已进入到幼儿的幼小心田,并逐渐使之内化成为幼儿的自我行为。

在探究性活动中注重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使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

节 1.08 幼儿音乐教学“三趣法”尝试

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感情,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在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塑造幼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效地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兴趣教学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因为只有选有趣味性、艺术性的教材,才能使孩子喜欢,学起来有积极性。如《玩具进行曲》、《粗心的小画家》等等。

设计趣味化

如在上歌曲《玩具进行曲》时,首先让幼儿在歌曲旋律的配合下踏步走进教室,再让幼儿欣赏这首歌曲的旋律,并让幼儿说说对这个乐曲的感受,幼儿一边欣赏歌曲,一边给旋律配节奏,再结合打击乐器,幼儿就喜欢上这个旋律了。欣赏完旋律以后,告诉幼儿旋律的名字叫《玩具进行曲》,并把这首歌曲演唱给幼儿听,再结合歌词,配上图片,加上动作,帮

且幼儿理解。这样的一堂音乐课,幼儿就有了听、说、唱、听等不同的理解角度,更易掌握歌曲。

情绪趣味化

教师的语气表情和动作都会不自觉地影响幼儿的情绪。如果教师的语气是儿童化、趣味性的,教师的表情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的动作是有童趣的、夸张的,那么幼儿的兴趣会很高涨。如《表情歌》,有喜、怒、哀、乐四种表情,我用表演唱让小朋友学习,他们很快就学会了,还有了自己创编的表情动作,积极性很高。

节 1.09 幼儿学英语培养语感更重要

没有学习第二语言的良好条件,就不必急于学习

目前,在我们国内真正意义上的双语幼儿园还是凤毛麟角,大多数名为双语幼儿园,实际上,只是在一定的时间里,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来学习,其他时间里的学习还是用母语进行。真正的双语幼儿园,应该是同时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即幼儿同时学习两种语言,并通过两种语言学习其他知识。

从幼儿本身考虑,他们的发音机制尚未定型,有条件正确模仿人类各种语言的发音,随着年龄的增长,发音机制就要定型,学习第二语言时,就容易有口音了。因此,如果有良好的学习第二语言的条件(最好到国外,退而求其次,英语教师应该发音纯正),早一点对幼儿进行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让其有英语(或其他语种)发音的体验,可以给其将来正式学习第二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幼儿没有学习第二语言的良好条件,就不必急于学习第二语言,以免打下不良的基础。

让孩子在游戏中学英语

幼儿学习英语应以发展口语为主,重视听说能力的发展,把重点放到活的语言材料上,帮助幼儿自然地进行口语交往。在英语教育中是否要学习书面语言,要因地、因园、因人而异,慎重而行。因为文字是抽象的符号,幼儿不易理解,符号之间的差别有时是微小的,幼儿不易区别,如:“b、d、p”、“m、n”、“w、v”等一组组的符号,是幼儿容易混淆的字母。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学习英语,应经常采用各种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动手、动口等活动中感受英语,运用英语。这样既能满足幼儿玩的愿望,又可以使幼儿在不知不觉、高高兴兴的活动中自然习得英语。

幼儿学习英语,重在提高其语言敏感性

幼儿英语教育正确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孩子对英语的兴趣,提高感知语言的敏感性,培养孩子能成功地进行语言交流的信心,发挥孩子学习语言的潜力。现在一些幼儿园或是家长在幼儿英语教育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目标多为在一定时期内,掌握多少英语单词和句子,对激发幼儿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幼儿听音、辨音和语言转换能力,常常注意不够。

幼儿英语教师资质亟待解决

目前的英语教师有两种情况:一是幼儿园设有专门英语教师,其中一部分是国内高等师范或综合性大学英语专科毕业,一部分是请的外教,但他们缺乏幼教知识。二是原班教师教外语。他们懂幼儿教育,所用方法符合幼儿的特点,但在外语方面多为半路出家,语言质量难以保证。

为保证幼儿园英语教育的质量,使幼儿的英语启蒙教育不被贻误,急需教育行政部门出台“幼儿园英语教师任职资格”方面的文件,以使幼儿园有章可循。

节 1.10 幼儿学英语多大最合适

专家说:1岁半至3岁间起步最合适

考试大获悉,日前,开办了许多幼儿英语班,但幼儿是否合适学英语?对此,教育专家观点是:关键要看教师的英语水平,另外还需一套好的英语教材。

专家认为,学习英语要从娃娃抓起,这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最新研究表明,1.5岁到3岁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在这段时期,幼儿是学习英语日“天才”;外语学习愈早愈好,抓不住这个时机,对孩子来说将是一生的遗憾。

但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幼儿教师英语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幼儿英语教学的技能和经验;同时,市面上的幼儿英语教材鱼龙混杂。因此,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英语班时,一定要看幼教的英语水准,并使用一套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好教材。

节 1.11 幼儿思维游戏课程的教研工作

教育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在这门科学里幼儿教育有其特殊性,而幼儿思维游戏课程在幼儿园众多的课程中,又更具科学性、系统性与针对性。所以这个课程从研发到实施、再到改进的循环过程中,要使课程本身保持活力和特性,必须伴随教研且依赖于教研。

一、思维游戏课程教研的目的

1. 用以充分保证思维游戏课程本身在实施过程中的质量;

2. 用以保证课程得到良好改进并日趋完善,使思维游戏课程具有发展性,保持先进性; 3. 用以帮助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技能的提高;

4. 用以保证使课程与幼儿园教育实际得到有机融合,支持、促进幼儿园在整体教育水平上的提升,把教育的实效真正落到幼儿发展上。

二、思维游戏课程教研的特点

由于思维游戏课程本身是经过精心预设的,给课程实施者提供了比较完整的活动设计及基本的方法和建议,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适宜操作的材料和教具,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教

师摆脱了在制作教具、材料上的困扰,使教师得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活动过程中。在此基础上,思维游戏课程教研也就相应具备了几个这样的特点:

1. 教研目标明确保证思维游戏课程的有效实施,提高教师实施思维教育的水平,切实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2. 教研内容指向性强明确课程的宗旨和主张,解决教师在实施思维游戏课程过程中的遇到的具体问题和困惑(目标理解、教法选择与运用、教学具的适宜性与使用、教育效果与各种因素的关系等)

3. 教研主体是教师,而教研关注主体为幼儿幼儿的行为使其内隐的思维外显化,通过幼儿对我们所提供的特定材料的操作,可以使教师更为深入地观察和理解幼儿某些行为背后的想法。幼儿在活动中的所有表现皆反映教师对幼儿的了解、理解和回应程度。通过关注幼儿,研究幼儿表现与行为,能够促进教师深刻了解和准确把握幼儿思维的特点,使教师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体。

三、思维游戏课程教研的方法

在使用幼儿园日常教研方法的基础上,我们也结合思维游戏课程的特点,找到了一些适宜而有效的方法。

(一)现象解析法

此方法可以使我们提高对现象背后的成因做出合理解释的准确性。因为思维具有内隐性,因此,如果这个人不说什么也不做什么,我们就很难知道这个人在想什么。而幼儿受语言表达的局限,我们也不可能只通过语言就完全能了解他们的思想。因此,我们把观察到的或教师看到的一些有趣现象提供给大家,进行分解和辨析,使大家在这一过程中,深入的了解了现象背后的一些本质的东西,从而也使大家获得了一些有效、有意的观察方法。

如,在小班的《娃娃画报》这个单元中,有一个活动内容是教师出示多张卡片,让幼儿观察一定的时间后,教师将其中的一张卡片扣放,让幼儿从自己的卡片中找出这张卡片举起或放在桌上,以便教师观察幼儿是否找对。其中有一个男孩每次都很快找对,但是他每次都将找对的卡片扣放在桌上的卡片中。由于他是扣放卡片,老师就很难观察到他是否找对。而后面的家长中,坐着这个男孩的奶奶,她怕老师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经找对了,使劲提醒这个男孩把卡片翻过来。由于始终没有老师注意到这个现象,所以这个男孩一直没有得到老师对他的判断准确性的肯定。当这个男孩第三次这样摆放时,这个奶奶终于坐不住了,悄悄上前直接把孩子的卡片翻过来以便给老师看,但是这个男孩在奶奶还没回到座位时,就立刻把这张卡片又扣了过去。讲课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后,说“哦!某某小朋友也很快找到了卡片,他也象老师一样把卡片扣放在桌子上了”。看到老师关注到并给予了肯定,这个奶奶才塌实地坐下来。

当我把这一现象描述给大家听时,老师们都笑了。通过解析这个现象,老师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如果再出现这个现象,教师就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并知道如何及时调整自己的引导语言和教育行为了。

(二)问题辨析法

此方法可以使表面看起来模棱两可、相互矛盾及观点对立等类似的问题得以澄清或真正解决。因为思维课程的内容经常和思维特性相关,因此,教师在把握目标和关键点时,会和幼儿园日常教学混淆,或因本身对幼儿思维特点把握不准确,产生这样的问题也是正常的。那么当教师有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对问题进行及时辨析既是教师的需要,也是课程本身的需要。

比如,在中班的《小魔法师》单元中有一个图形发散类的活动。就是通过观察给出特定情景的图片(每张图片内容基本上都设置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障碍),要求幼儿用材料中提供的几十张几何图形卡片,拼摆出一个物品(图形发散的活动)以帮助图中的小白兔解决困难。一位教师在和幼儿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她首先引导幼儿观察小白兔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等问题,然后让幼儿说出小白兔怎么了,直到引出小白兔遇到的困难。接着,教师又让幼儿分别说自己想怎么帮助小白兔。大多数幼儿都展开想象,给小白兔出了好多主意。老师就说“那好,就请你们把自己想的东西拼出来吧!”当开始操作时,幼儿好像是受了某种暗示,很着急地拼图卡,有的因为自己刚才是随口说的,就忘了要拼什么了。有的因为自己刚才说的物品很复杂,拼的时候就放弃了,改为外观简单的东西了。也有幼儿因为希望能最先拼完,很粗糙地完成后,就开始等待别人来看他的作品。

在课后的讨论中,老师们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认为活动非常成功,孩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也强。也有些老师觉得是不是应该让幼儿操作的时间长一些,让他们多拼出一些物品来。我们请老师分别把自己的理由充分讲出来,对照活动目标进行分析时,老师们的思路一下清晰了。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利用各种图形卡片,充分发挥想象拼摆和组合故事中需要的各种物品。就这次活动来说,如果是一次语言活动,从表面看很生动,也很热闹,但是就活动的目的来讲不清楚。因为不管是语言活动还是拼图活动,都应该是一次创造性的活动。从语义发散的要求来看,也是不够的。而这次活动基本上脱离了所设定的目标。语言和图形本是两种不同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对于人的发展都很重要,它需要动用我们不同的大脑部位来进行。当我们特别为了发展幼儿的图形思考能力而精心设计了相应活动并因此而提供了相应的材料时,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围绕目标进行,以发挥教学活动应有的功能。如果教师在备课时对目标理解不到位就会影响活动中的引导方向,出现这种情况和幼儿的兴趣几乎没有必然联系(可以看出幼儿在活动中,非常想继续操作,但是时间不够了)。

(三)重复示教法

这个方法,我们一般用于教法和学法研究,也可理解为对比示教法。通常以小班额或小组为单位,可进行重复性教学。可以一个教师多班次进行同一内容,教学方法相同或不同。教法相同时,关注幼儿不同的反应,教法不同时,检验教法的效果。也可以不同教师使用相同教法,看教师对教法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比如,我们对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卡片数量的问题,通过反复看活动和示教,认为在同年龄段的不同的类别活动中,由于目标不同,所出示图卡的数量也应该是不同的。对图卡操作的要求越复杂其图卡数量应该越少。而对年龄越小的孩子图卡同时出现的数量也应该越少。而某些选择和判断的活动则不受此限制。

(四)对策共享法

由于我们开展课程的地区范围比较广,这给我们做教研提供了资源共享的更多可能。所以我们所谓的“对策共享”,既包括教师间、园际间以及地区间,也包括课程实施的一线和课程研发间。

比如,由于操作材料多且人手一份,材料的收取和摆放是一大问题,最初上课的教师由于缺乏经验会因此感觉很烦恼。虽然这个问题和常规及幼儿能力培养都相关,但是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教研的一个点来做。我们收集前期做过课程的老师的经验,把她们的做法,提供给新老师,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新老师也就很快摆脱了困扰。就一个简单的开盒子取材料环节,老师们就有好多方法,比如,把有序的操作过程编成儿歌,如:拿起小宝盒,揪出小耳朵,掀开大嘴巴,找出XXX。也有的教师把这个过程编成让小朋友和宝盒捉迷藏的小游戏,也很容易的就解决了问题。这些方法在推广后,连小班幼儿也不感觉困难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研发部门和生产、发行部门也一起听取广大教师的意见,改进生产工艺和包装方式,使一个小小的包装盒更易于幼儿和教师使用。

四、思维游戏课程教研的原则

由于我们和幼儿园之间没有任何行政及隶属关系,因此,我们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那就是我们是幼儿思维游戏课程最坚定的贯彻者、阐释者;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全程观察者;是对问题寻根挖底的探究者;是施教教师的有力支持者和帮助者。基于这样的定位,我们给思维课程教研工作提出了几个原则:

(一)渗透、结合、坚持

我们强调,在教研的过程中,要深入领会和渗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领域目标和幼儿园实际,坚持并把握住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目标及科学性。

(二)平等、鼓励、投入

以平等的心态和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运用积极性的语言及发展性评价分析问题和现象,以鼓励教师,使其充满自信。以投入的情感、专注的倾听、体贴的换位,令教师获得被尊重的需要和被珍视的感觉,使教师在获得满足的同时,将这种态度自然地带入到幼儿身上。

(四)建议、探讨、方法

为使教师很快地进入课程,当教师最初接触课程时,我们会直接给教师一些建议,但是我们不会提“必须这样”、“必须那样”的要求。当教师承担了一段时间的课程任务后,自然就会产生或找到一些问题和困惑。这个时候,我们不是简单的对所出现问题做出合理解释或直接给方法,而是要和教师展开充分讨论,通过探询和研究,使教师获得运用思考和探究的快感,并逐渐形成喜欢思考、愿意解惑的习惯。同时,我们希望教师能以自身的努力,发现、总结出所需要的方法。而我们也会适时为教师提供非常具体的建议和方法,以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四)信息、兴趣、价值

在幼儿园里做思维课程的教研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因此,要把握和利用好时间,就要在每次教研活动之前做好充分准备,这个准备就是——收集和筛选有用的信息;选择一个好的形式;提供本次教研活动的价值点。也就是说,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要以适宜的形式让教师觉得有新意且感兴趣、以丰富的信息让教师有获得、以结果的有效性来充分体现每次教研活动的价值。 考 试大(www.Examda。com)

比如,有一次教研活动,我们是以一道推理题开始的,(一日上午,在美国西部的大沙漠中,一架满载旅客的民航飞机失事,所幸的是有一百多人幸存。飞机失事的地点距最近的沙漠边缘有150公里。问:如果你是幸存者中的一员,请将下列物品依你认为的重要程度进行选择和排序。如果只允许选择5件物品,你认为选择哪些物品可以使你逃生?一本内容为教你如何逃生的书、一小瓶水、一盒火柴、一把匕首、一个手电筒、一张地图、一个降落伞、一面小镜子、一把小铲子、一把手枪、一瓶酒、一件毛毯。)当大家完成这道推理题后,再对照结果解释,一下子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来问题要这么想?!原来事情可以这样解决?!当大家了解了自己的思维带有一定的模式和惯性后,想问题时就可以调整角度和思路,灵活而有效地解决问题,可以避免很多钻牛角尖的现象。(几乎是所有的教师都选择了水、地图、毛毯、手电筒在最前。那么如何看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要根据给定的所有信息,正确判断是自己走出沙漠,还是应该在原地等待救援。大家的选择结果意味着几乎是所有的人都选择了要自己走出沙漠去,但是从给定的条件看,150公里的沙漠路途和我们在公路上走是两个概念,自己能够走出去的可能几乎是没有的。反而在原地等待救援以获得生还机会更大,因为民航飞机有固定航线,失事地点定位很准确,根据国际民用航空公约搜寻与救援的要求,空中救援会很迅速和准确。这时,我们需要选择目标大而明显的物品,为搜救飞机做标记。那么降落伞、和小镜子就是首选,假如是夜晚,手电筒、火柴就非常有用。)一个看似和教研无关的小内容,不仅活跃了教研气氛,更为教师的思维空间打开了一扇窗。事实证明,老师们再思考问题时,头脑中仿佛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回路。

五、应注意问题

我们思维游戏课程的教研员队伍是由幼教经验丰富的教师或有一定教研工作基础的教研员组成。但是由于她们介入思维游戏课程的时间比较短,在进行思维游戏课程教研的过程中,就自然地会出现一些困惑和问题,而这些困惑和问题也往往会带有一些共性。经过对一些案例的研究与分析,我们认为在教研实际工作中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理解思维课程和幼儿园一般课程的不同

我们在做教研的时候,很容易把思维课程等同于幼儿园的日常教研工作来做。首先,我们要明确思维游戏课程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定位为补充性课程,是为了弥补和加强幼儿在思维能力发展上的缺失和不足而专门进行的课程。因此不能把思维课程简单地按照领域性或主题性的综合课程来看待,也不能把某一指向性强的活动赋予太多的目标和功能。

如,一个图形评价类别的活动,我们的重点是要求幼儿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判断,且根据幼儿对材料的操作,既可判断幼儿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因此在这里,我们就尽量不要求幼儿使用过多语言进行描述,更不要去强调对语言表达、表述的要求。因为过于强调对语言的要求,会使幼儿因受制于语言发展程度,从而干扰我们对幼儿思维过程的判断。同时也

会对幼儿的观察和思维形成一定的干扰,包括幼儿观察的顺序、判断的方向、思维的角度等。

(二)目标把握应准确

思维游戏课程的实施质量,以及教研能否深入开展一直受对目标把握正确与否的制约。对于每个活动目标的准确把握与否,是决定我们能否做好备课、看课、评课这几个环节的前提。因为这几个环节均需要围绕目标进行,且思维课程具有目标指向性强的特点。我们不否认,一个活动如果在做的过程中偏离了活动设计的初衷,脱离了设定的目标,有可能仍然不失为一个精彩的活动。但是就其活动的价值点就发生了变化和转移,假如这种变化和转移是由于突发状况引起而不得不的情况,我们认为也未尝不可。假如是由于我们对目标的把握不准确而导致,这说明我们对于课程的理解还存在差距。当目标偏差出现过于频繁时,课程目标的达成就会发生严重阻碍,使课程实施质量受到根本性影响。

如,在活动目标中,我们有让幼儿根据行为推断情节关系的内容,这样的活动要求其情节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及合理性。当我们不能领会这个目标时,就很容易把这个活动目标转移成发散类的活动,让幼儿随便发挥想象,编出各种各样的情节,而忽略了应该根据给定的条件,去发现事物间的联系从而推断出事物间的关系。

因为此问题的出现,与教研员和授课教师进入课程时间上的长短及对相关理论学习的深入与否有关。因此,了解课程目标实质及目标实现机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而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多进行案例的解剖与分析。

(三)材料使用要熟悉

思维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材料,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相应的一套大教具。假如我们不明白这些材料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而熟悉材料与熟练使用大教具,是我们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我们也要求教研员非常熟悉这些材料。因为不了解这些材料如何使用以其某一材料在某个环节中的作用,就不能有效地对教师进行引导与帮助。而教具的使用又往往与教师的教法和幼儿的学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教具出示的时机、出示的数量、出示的顺序等,同时和活动类别、思维发展不同方面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如,教师出示一套卡片。教师可以横着摆一排,也可以竖着放一列,还可以散乱的平铺在一起。如果教师了解这套卡片与目标之间的关系,她就一定会选择一种适合的排列方式,以有目的对教学活动进行支持。

因此,我们建议教研员自己首先要去反复摆弄这些材料,以印证和发现这些材料与目标和教法之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作用。同时,真正的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发现和探索,并获得有益的经验和思维上的发展。

节 1.12 幼儿教育市场化决不能走极端

记者走访多家幼儿园后发现,公办和民办收费有着天壤之别。一般的标准公办幼儿园全托收费每月只需350元,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每月也只要600元,而在民办幼儿园,半年收

费过万的现象十分普遍,且收费仍在不断上涨。

“政府把民办幼儿教育交给市场,但幼儿园却并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不少市民认为,义务教育应往下延伸,覆盖幼儿教育。对此,湘潭大学社会学专家陈教授表示,如果国家财政能够全部承担学前教育这一块,对市民来说当然是福音。但全部由国家投入、包办,一点都没选择、统一化的教育,对教育是好是坏也很难说。

“但绝不能说政府就不办幼教了,全部交市场,政府要定位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陈教授表示,幼儿教育市场化决不是要走极端,全部市场化或全部政府化。政府除了提供基本的幼教供给之外,还需要对民办幼儿园进行引导监督。同时,民办幼儿园也须有行业内在监督和规范。

节 1.13 幼儿教育辅导;环境即是教育

结合教育内容,布置相应的教育环境。让孩子生活在有美感、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中;在新环境的留连欣赏中,朝朝相见,潜移默化中学习。

怎么样的教育环境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呢?怎么样的教育环境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怎么将环境与教育内容相渗透?这都是我们在设计班级教育环境时需要考虑的。

在本月的教育环境布置中,我班将儿童设计活动的内容,经过孩子的绘画,语言记录,照片等形式展示出来,加上适当的美术加工,大一班就有了漂亮又内容丰富的主题墙,常常吸引小朋友们驻足评论。因为展示的大都是孩子的作品,活动的照片,随着活动的开展,主题墙渐渐丰富,孩子们对主题墙保持着热情,在欣赏主题墙的美丽的同时,回忆着主题中的教育内容。

在区域环境布置中,除了材料丰富,要结合教育内容以外,我个人认为最重要是投放材料的可操作性和创新。只有可操作性强,孩子们才会有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去接触和使用,而已到大班的孩子,不一样的,全新的区域活动内容,对孩子们,才有吸引力。

节 1.14 幼儿教师是孩子的调解师

一天下午,幼儿午睡起床后,很自然地从活动室到厕所尿尿,然后再去活动室穿衣服,送拖鞋,搬椅子,洗手,喝水,吃午点,整个过程都按部就班。当我正准备给幼儿检查、梳头时,发现小禹独自坐在椅子上,衣服穿好了,地上放着拖鞋以及一只鞋子。“小禹,怎么了?”“就一只鞋了。”孩子怯生生地说。“你怎么不问问小朋友,或直接告诉老师啊。”孩子看看我,然后又低下头,就不再说话了。

“小朋友,谁看到小禹的鞋子了?”“老师,我看见了。”小思源边说便向阳台走去,我看他转了一个弯,回来后便说:“没有找到。”这时,我突然想起来,睿睿好像去阳台扔过什么,便问她:“睿睿,你看见小禹的鞋没有?”“看见了,我把它扔到外面了。”说完便去阳台捡,一会便拿着鞋回来了。小禹穿上鞋后,自己吃着午点,我把睿睿叫到自己身边:“睿睿,为什么扔小朋友的鞋子?”“小贤说不是他的,我就扔了。”“你是说鞋子在小贤的椅子底下,对

吗?”“嗯。”“你不知道鞋子是谁的,可以问问小朋友,或是给老师拿来,可是不能扔,这是小朋友的鞋,丢了鞋子,小朋友会着急的,下次不能再这么做了。”睿睿边听边点头,“你是不是该给小禹道歉,说声对不起呢?”“行。”说完睿睿便去给小禹道歉了。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小禹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因此要多鼓励他与别人交往,而对于睿睿的行为,是因为她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对与错,所以我们要给她正确的指导,但不能批评她,而是给她讲道理,思源是个爱帮助别人的孩子,我们要肯定他的优点。其实,孩子的每个动作都能反应出他本身的性格特点,我们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

小编感言: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小朋友在这里生活,免不了要发生许许多多的冲突和碰撞,老师就是这个小世界里的观察家和调解师,孩子间发生了摩擦,要顾及到每个孩子,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处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各种的小纷争,其实这是很不容易的,这需要足够的耐心爱心,和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希望幼儿园里有更多这样的老师,成为孩子的好导师好朋友,家长们的定心丸。

节 1.15 幼儿教师如何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察觉水平来推动教师专业成长,改善教师教学行为,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力手段和有效途径。教师的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对于什么是反思,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西方哲学通常把反思看作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洛克认为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与反思(又译反省),前者即外部经验,后者即内部经验;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反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也有人把反思定义为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和情境的能力。笔者认为反思是个体在分析自我经验、监控和评价自我行为的基础上,依据某种标准对自己的经验和行为所进行的批判性的思考。

为激发教师的研究意识,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倡导幼儿教师写教学反思,要求课后小反思——一每周大反思——一主题总反思。针对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形成一条反思链,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在反思过程中加强课程研究,提高教学技艺。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得益非浅,而有的教师无所适从。翻开教师的反思笔记,存在着空、浮、杂等现象,有些教师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任务型、应付性的工作,如上了科学活动《沉浮》,教师反思记录:幼儿对探究活动有兴趣,能大胆尝试,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就是时间拖长了点;上了语言《桃树下的小白兔》,教师反思:小朋友对故事感兴趣,想象丰富,就是没有注意面向全体……诸如此类,反思浮于表面,也有点八股味道。教师的教学反思需要适当的引导。

教学反思说到底是教师的一种自我意识、思维习惯、批评精神。有时,经验反思是教师个人的一种缄默知识,惯于理性思考的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内省和剖析,从而进行自我调控。那幼儿教师应该从哪些角度去反思,如何引导教师写教学反思呢?本人就此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参考。

一、 实话实说——写得、失

一节课下来,教学的状况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是心知肚明的,教学效果抑或超乎所想,抑或不尽人意。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讲得多坐得多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开了小叉走了弯路。再者,“因”与“果”是相互作用的,不管得失成败,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弯路,少走弯路。如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教师课后应记录下来,日后查找资料,再补充解答。

【反思案例:科学活动——拆装圆珠笔】

在本次活动中,我没有注意幼儿已有的经验差异,所以,一些幼儿很容易就能完成整个过程,显得无所事事。我应该事先准备一些更复杂的笔,一旦出现以上情况,就可以给这些幼儿创设进一步探索的空间。另外,请个别幼儿为大家演示的时候,虽然使用了实物投影仪,但是效果还是不理想,幼儿依然看不清楚一些细小的、关键的步骤,可以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让每组会装的幼儿在组内演示,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加强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同时,也能够给这些幼儿带来自信。还有,在把笔拆开后,要引导幼儿加深对各个零件的认识,特别了解圆珠笔里弹簧的作用。

二、 及时反馈——写师、生

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幼儿、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法、学法、教具的运用直接作用于幼儿,影响课堂气氛和活动质量。相反,幼儿的注意情况、参与程度、疲劳状态、个性特征和经验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此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牵连,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因此,组织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馈,将师生双向的表现与活动的质量作辨证的分析,以帮助教师在日后备课、上课时能对“师”与“生”的情况作更全面的把握。如公开课效果不好,教师往往会说“这些孩子没配合好”,这里面就要反思教师你,你了解孩子以及他对于学习相关内容的经验和最近发展区吗?活动中你是一相情愿还是能顾及幼儿独特的想法与感受呢?你的提问语言能够让幼儿明了你的要求和意思吗?教师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求对策。

【反思案例:主题活动——春天在哪里】

在开展主题活动《春天在哪里》的初次谈话中,发现孩子们对春天已有一定的了解,经验较丰富,涉及了天气、植物、动物、人们的活动等几个方面。有几个孩子能用优美的语言去描述春天的美景,当问什么是芽?什么是冬眠?孩子们则难以回答。因此,如何根据幼儿当前的水平帮助幼儿去丰富经验,如何才能发挥幼儿寻找春天的最大能动性与创造性呢?《春天在哪里》这个主题内容复杂、头绪繁多,如果按一个线索发展可能太偏又不利于幼儿整体经验的获得和积累,而且容易掉入传统教育的模式。基于对本班幼儿的分析和思考,我想是否大胆一些,用分组的形式来满足不同幼儿需要,几个线索同时展开,不仅能加快探究进程,而且能相互补充,让幼儿与同伴共同分享自己获得的经验?思来想去,我决定作这样的一次尝试。

三、 综合分析——写教、学

教学反思应该是说课的外延,它与说课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说课——备课——上课——写教学反思”的基本程序。一节课过去了,教师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综合分析。本内容幼儿的兴趣和接受程度如何?教法应用如何?儿童的主动性有没有得到发挥?提问的效度怎样?理答和追问的方式、儿童的学习方式有效吗?环境和材料的互动效果怎样?幼儿的学习出现困难吗?幼儿学到了什么?有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一个主题延续了一段时间,做完后教师同样要综合分析:通过这几个活动,能不能完成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开展的具体活动哪些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效果反应好;哪些内容幼儿缺乏兴趣、远离生活经验,效果不够理想?主题展开中是如何在预设中进行有机生成的?教师如何对幼儿进行跟踪观察,激励幼儿自主探索、多元表达?再者,也可进一步反思,在主题背景下如何兼顾领域平衡……教师应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问题的关键,把影响教与学的因素综合出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日积月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反思案例:美工活动——做拉花】

这个活动是从我班的生成性主题《我们喜欢玩蹦蹦床》,幼儿从蹦蹦床的弹簧到观察生活中有弹性的东西引导而来,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了解到弹簧是由没有弹性的东西——铅丝做成的。我们鼓励大班幼儿来做拉花:将没弹性的纸想方设法变成有弹性的东西,从而让幼儿进一步感知弹性,领悟事物之间的转换和变化关系,了解事物的性质和特征。

这看似小小的剪拉花活动,却包括了许多知识难点。如数学概念:折成三角形、平行的概念、几层、对等,从何剪起,……美感:粗细、宽窄、匀称、色彩……在引导孩子学习时,要等待,成人必须学会等待!因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无穷的潜能,有自己的创造和想象。如果一开始成人就想用教的方法,也许就束缚了孩子的思维空间,所以要给孩子琢磨、探究的机会和时间,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主动探索、认真做事。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我告诫自己,让幼儿在前,我退位一步,竭力把前一天想教孩子的念头一再压制在我的心底,事实证明,我做对了。

四、 找准要点——写特点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上一节好课不容易,一节课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一节课能有个特色,有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如我市一所幼儿园有一位男教师,他上体育课用的道具材料特别简单,他善于用简单的材料创设富有情趣的游戏和学习情境,如用一根长绳

围成圆圈变成“池塘”,让幼儿在池塘里学做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再把长绳变成“河”,让青蛙选择宽窄不等的距离跳“过河”等;有的教师特别注意活动中动态资源的生成和利用;也有的教师对合作学习或小组活动有独到的做法……在教学反思中就可以把这些闪光点扼要地记上,写下该活动的特点,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一个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反思案例:科学活动——桔子和柚子】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来比较发现桔子和柚子的不同之处,并要求幼儿作记录。孩子语言一百中,儿童的成长有自己

的发展步调,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思维方式,教师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想法。如:活动中杨凯和居婷波小朋友想到了分别用画棉袄和裙子来记录表示柚子皮的厚和桔子皮的薄。而一向害羞的袁琦的小朋友居然能带头要求要让他自己来做记录,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从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的能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弱,还是很有潜力可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相信孩子“能行”,还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时间与空间。

五、 捕捉灵感——写遐想

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随机生成,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活动带来勃勃生机。课堂上的一些开放性提问能打开幼儿想象的门窗,展现智慧的火花。一些童稚趣语、幽默问答,探究性的发现、竞赛性的游戏、展示性的表现或随机生成的问题能够拓展幼儿思维的空间,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如有个教师在组织大班幼儿关于“声音”主题的活动时,让幼儿说出大自然和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声音极其作用,并区分哪些是好听的,哪些是难听的。当有的幼儿说到装修房子的声音很难听时,有的幼儿辩解说:“装修时声音很难听但住进新房子就舒服了,我们有时听到不好听的声音要忍一忍”。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一动态生成性资源,把它写在课后反思本上,随后开展了“让我们有个好心情”的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幼儿调整消极情绪,培养积极情感,发挥教学的教育性。有时,活动中节外生枝的小插曲也应记下来,以吸取教训。

【反思案例:音乐活动——小树叶】

新授歌曲《小树叶》,歌曲中有一个难点:“明年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句歌词呢?小树叶落下来化作了肥料,树叶妈妈从中吸取了养料,明年春天又长出了新的叶子……这是一种多么抽象的知识,而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那如何帮助孩子理解这句歌词,使幼儿投入感情来演唱呢?我决定带孩子玩一个科学实验,将落叶埋在树下,过一阶段再去观察那腐烂的树叶,来理解肥料、理解打扮树妈妈这句歌词,我相信,孩子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唱这首歌曲,一定会唱得深情并茂。

六、 深度反思——写建议

在教完每堂课、组织完活动后,教师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堂课的得与失,学习材料的提供、活动环境的支持、组织的方式方法,教学重点的把握、难点的分析,是否有新的生长点或者遗留点,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幼儿反馈出的信息,写写“修改建议”,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质疑或提出修改意见,也可以重点考虑某个环节应该怎样处理才更有效,一步步明确问题,寻找对策,使自我反思达到一定的深度。

【反思案例:科学活动——吹泡泡】

在组织幼儿“做中学”《吹泡泡》活动中,教师首先提问:你刚才在玩吹泡泡游戏的时候发现了什么?幼儿一般比较关注泡泡的形状大小和数量,这时教师特意提问幼儿:那你们是拿什么形状的泡泡器吹的?发现泡泡是什么颜色的?于是孩子有了不同的看法。(由于泡泡本身是一种无色的薄膜,它之所以五彩缤纷,是因为它把光给分解了。肥皂泡有正面和背面,光在肥皂膜的正面和背面都会产生反射。在肥皂膜不同厚度的地方,有的光会得到增强,有

的光却会减弱,甚至消失。)由于幼儿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颜色也不同。另外有的幼儿在游戏中是慢慢的吹出泡泡,因而发现了由于气流不足,导致在液体的表面张力作用下还未愈合成一个封闭的球体,泡泡那时是椭圆的。

在此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质疑精神,提出问题,进行实验验证。并要鼓励幼儿敢于说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看法。作为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首先应掌握科学正确的原理,以免在活动中对幼儿的表现作出片面甚至错误的评价,误导幼儿。其次教师要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创设宽松情境,这是让孩子在活动中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表意见的前提。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还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有意识的提出一些能让幼儿有不同想法的问题,多提一些类似:谁有不同的想法?谁还想来发表自己的意见?鼓励并引导孩子积极的思维,这是培养孩子质疑能力的关键。

总而言之,反思是强调教师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鼓励教师敢于挑自己的“刺”,是跟自己“过不去”,是主动澄清和质疑自己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教学观念和教学信念;反思是一种探究过程,“实践的反思把经验与理论的或哲学的探究结合起来了”,而这种探究是没有终结的,反思者坚信:教学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写教学反思,可以承前启后,扬长避短,挖掘教师个性智慧。我们习惯于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有时不妨珍视一下自己,在自己的经历中提取有价值的东西。写一点教学反思,与心灵对话,做个主体的人,自己的经历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学会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只要长期坚持,必定能逐渐把我们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

节 1.16 幼儿教师课程意识的重建

课程意识的重建或唤醒,固然需要合理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但具体到操作层面,为教师提供一套操作性强的预设课程方案尤其必要,也更为实际和直接。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整合、生成、活动等),都需要教师去很好地把握其课程体系、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并妥善处理好课程内容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幼儿园课程虽然开发者众多,形态各异,但是,在课程的管理上,却缺乏有效的规范和适宜的评价机制,在这样“宽松”的条件与环境中,教育机智不成熟、课程意识模糊的教师,反而容易在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形成矛盾产生困惑。

幼儿园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课程设计的培训,所以,对课程的概念并不是十分清楚,也缺乏对各类课程进行分析、比较、评判的能力。在目前课程方案、教科书种类繁多,新老课程理念交替,规范性幼儿园课程或者评价标准缺失的情况下,肩负繁重教育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课程意识模糊、淡泊,课程建设能力和驾驭水平不尽人意,再正常不过。然而,倒可课程的有效实施都取决于课程实施者对该课程各要素的深刻领会与准确把握。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课程的执行者,如果对课程没有清楚完整的认识,没有清晰的课程意识,无疑会阻碍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发展。可以说,幼儿教师课程意识重建或唤醒,是幼儿教育当务之急。

课程意识的重建或唤醒,固然需要合理的教育理念作为指导,但具体到操作层面,为教师提供一套操作性强的预设课程方案尤其必要,也更为实际和直接。因为,不管是什么样的课程(整合、生成、活动等),都需要教师去很好地把握其课程体系、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并妥善处理好课程内容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目前,幼儿园课程虽然开发者众多,形态各异,但是,在课程的管理上,却缺乏有效的规范和适宜的评价机制,在这样“宽松”的条件与

环境中,教育机智不成熟、课程意识模糊的教师,反而容易在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形成矛盾产生困惑。

开发思维游戏课程方案的过程使我们清醒地意识到,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及其教育方式,希望教师能够在课程方案实施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最务实的一步,就是给出操作性强的预设方案。这样既有利于课程方案有效实施,又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课程的建设能力。课程的有效实施,无疑可以使幼儿获得良好的发展;教师提高了对课程的建设能力水平,自然会使教师能够加以创造性地驾驭课程。

所以,思维游戏课程方案在设置上有着较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是以预设性活动的形态展现的,而且每个单元的预设活动,也都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循着预设活动逐渐展开的路径,会了解、感受、体验到课程体系中的清晰脉络。面对这样的课程方案,教师不再把课程视为一节课或是学习内容,而能够从课程系统的角度来理解、统领和把握课程,易于教师形成鲜明的课程意识。

可能是因为预设课程受到这样或那样的批判,并被对生成课程的推崇所取代,所以很多人回避“预设”一词。思维游戏课程方案当中的“预设”和传统意义上的预设其实有很大不同,但是,该方案具备预设的几个基本要素,如,有活动设计,安排了目标、内容,甚至是课时,教师是计划的执行者,要保证目标的有效实现等,所以,无疑它具有明确的预设特性。

应该说,凡是没有被使用的课程本身都是静态的,都具有预设的状态。而任何课程一经被采用,不管它是不是预设的,都变成了动态,会自然而然地经历一个生成的过程。所以,思维游戏课程方案鼓励教师在充分理解课程、单元、活动的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把预设的活动设计作为支持性参考。如,深圳梅林一村幼儿园的肖仕媚、宋永怡老师,在做《配对对》这个单元的活动时,发现幼儿对这一内容非常感兴趣,她们就根据幼儿的需要把这一活动扩展为一个系列的主题活动,并从中总结出了许多好的方法和经验。

我们也深知,课程的预设指的是对活动目标、内容、方法基本过程的设计,孩子永远无法设计。所以,和其他预设课程一样,我们在孩子的发展上创设了广阔的空间,给教师的建议留有多重选择和发挥创造的合理空间,可以生成,也可以重建。

思维游戏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幼儿的基础思维能力,为幼儿一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奠定基础。该方案以成熟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基础,历经十年的实践检验与改进,在不断研究和创新的基础上逐渐提升。

它在课程规划上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紧紧围绕五种思维能力,并且细化到不同年龄阶段发展五种能力不同的方面,在课程设置上有着较强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每个单元活动以发展某种思维能力为主,单元活动的目标指向很强,所有游戏活动设计皆围绕单元目标展开,其教法独特,以确保有效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幼儿思维能力的不同侧面都有其特定发展期,思维能力的多维性正是智力的多元性的体现。因此,根据幼儿不同阶段思维发展的特点及多维性设计相应的培养目标与内容是必要的。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易观察的内在的变化过程,而幼儿由于受语言等表达表现水平的局限,其思维发展过程就更为隐蔽。也正是由于其隐蔽性,加上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

决定了幼儿思维发展过程需借助可依附的外显信息。因此,我们应为幼儿提供可依附的科学而丰富的操作材料。

正是上述思维课程方案以及幼儿思维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精心设卅目对完备的课程方案,以满足这些特性所带来的特殊发展需要。预设,在思维游戏课程方案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1)课程系统支架。思维游戏课程方案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整个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与安排,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每一个精心预设的点都是对课程系统的有力支撑点,这样的预设才能适应这种目标明确有计划的课程体系。(2)确保课程实施的实效。每个单元活动都有明确的以培养某种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为了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需要预先设计有步骤的环节,给出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活动实施的有效性。如,《钓鱼》单元中,不同的小鱼的区别在于各自身上条纹的不同,而条纹的不同在于:条纹数量不同;条纹颜色不同;条纹颜色排列位置不同(或方向不同),如果我们不预先提供一些观察与比较的方法和步骤给教师,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时就会缺乏准确性与条理性。(3)利于操作材料合理运用。充分的操作过程是幼儿动手动脑表达自己所见所想,使创造力得以发挥的过程。因此,为幼儿与教师提供充足的材料,使活动过程始终伴随着探索与操作,是我们在深入理解《纲要》的基础上,重视材料设计与提供的原因之一。在设计各类材料时,我们还有另一层目的,那就是使每一套材料都有多种玩法(对于幼儿)与使用方法(对于教师),并在材料上渗透实现单元目标的教法。如,在每个单元的活动中都有大量的供幼儿操作用的材料,我们就为幼儿提供不同方式的整理工具,不同规格的收纳袋,可以自制的收纳盒、立体镶嵌板等,让幼儿除操作外,还要按不同的方式取放和整理材料,不仅使幼儿在常规意识与自理能力方面得到培养,还渗透着对幼儿的观察、分析与判断等能力的引导。精心的预设,便于教师准确地理解材料提供的层次性与意图,掌握材料中蕴涵的教法,使材料得到充分与合理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材料本身的使用质量,还有利于教师教法的灵活应用与不断成熟。

当然,我们强调预设的特殊作用,但我们也认识到,预设不是学前课程的本质特征,规定性也不是预设课程的本质特征,只不过,预设课程在传统教学中的运用最具普遍性,自然而然地就带有了许多规定性甚至是程序化的特征。其实,预设课程不应该有形式的限定,可以多种形式呈现;它在方法、内容与程序上也具有一定弹性,可以在其原预设的基础上,根据施教者和受教者及特定环境的实际需要而进行调整。应该说,任何课程都具有预设性,即便是生成活动也具有预设成分,因为其最根本的限定因素,取决于它最不具可确定性的教育对象——孩子。我们要研究孩子,研究孩子发展的规律及个性特点,孩子才是限定所有课程的至关重要的规范。

节 1.17 幼儿常见的三大分离焦虑

家有小尾巴

焦虑状况

1 只要没看见妈妈(或主要照顾者)就开始大哭,即使爸爸抱着也不行,有时连妈妈上厕所都不准关门。

2 妈妈走到哪儿,孩子就跟到哪儿,几乎一直要妈妈抱着,只要一放下来就大哭,最后导致妈妈出现严重的手部肌肉劳损。

3 当家里有客人来访时,宝宝拚命躲在妈妈身后,客人多看宝宝几眼或出手要抱他时,立刻就嚎啕大哭。

4 睡觉时要妈妈陪伴,妈妈一起身就没办法安心入眠。

5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可能会把爸爸视为敌人,无法接受爸爸和妈妈太

亲近,认为妈妈是专属于他的。

克服方法

1 经常带孩子出门

从孩子五六个月大开始,妈妈就应该经常带宝宝去接触外面的人群,例如去公园、去亲友家,让宝宝认为很多人都会对他友好,逐渐减少怕生的问题。

2 培养自理能力

宝宝之所以太过于依赖妈妈,主要因为事事都是妈妈帮着做,一旦妈妈离开,宝宝就好像少了手脚。所以,平常要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让他也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事情。

3 多和其他家人相处

如果家中有其他大人,例如爸爸、奶奶,当他们照顾宝宝时,妈妈就不要随时出现在宝宝眼前,或是宝宝一哭就立即接手回来,让其他家人也有机会和宝宝较长时间相处在一起,这样孩子才能接受不同的照顾者。

4 明确告知

当妈妈要离开宝宝一会时,就清楚告诉他:“妈妈要去哪里,等钟表的长针走到这里,妈妈就会回来,你要耐心等一下。”或许宝宝一开始并不是很理解,但只要妈妈做到清楚说明并准时出现,宝宝慢慢就会有信心等待,妈妈也可以逐渐拉长离开的时间。

节 1.18 有效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年一度的工作考核和评选先进工作,是幼儿园的一项常规性管理工作,实施有效评价可以增强教师工作的自信,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及活力,从而使其感受工作的快乐及生命的意义!联系幼儿园近几年工作实际,如何有效实施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应随着教育改革形势的不断发展,建立新的有效评价机制,调整评价方案,真正让评价成为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评价体现人本化,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曾为了对教师工作的评价而评价,从而忽视了评价对教师工作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以现实工作为本,即把评价作为提高工作效率,评定教师工作优劣的手段,忽视评价对教师成长的指导、支持、激励作用,从而忽视评价对教师自身发展、人生观、价值观等发展性因素的影响。随着教育形势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教师职业理

念的新的价值取向,我们认为园长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把支持和促进教师发展作为评价的基本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教师的工作而评价。比如,我园在出台《教师绩效津贴奖励方案》等制度之前,广泛听取广大教师意见,把教师专业发展、心理需求等因素纳入评价机制里,设立了个人教学全能奖、班级活动奖、优秀集体奖、优秀教研组奖、师德风范奖等各类奖项,努力让教师在考评过程中强化“园兴我荣、园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引导教师体验教师工作的乐趣,从而获得教师职业自豪感及幸福感,进而产生工作的内动力。同时我们真诚欣赏教师的成绩,宽容教师的失误,理解教师的心理需求,让教师体验成功与快乐。如:我园在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中,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捕捉外出学习时机,以此丰富教师阅历、拓宽教师幼教知识面。几年来,我们积极鼓励推荐年轻老师赵长红、赵方艳、田晓玲、周丹等,参加市级、县级“优质课竞赛”、幼师“六项全能”竞赛活动。在他们参赛准备过程中,年级组教师与她们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制作学具、认真看听试教课,并提出修改意见等。当她们的竞赛活动取得好成绩时,大家都为之高兴而自豪,充分感受着集体智慧带给大家的荣誉,享受着评价导向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带给大家的快乐。

二、评价内容多元化,人人都是发展中的“主人”

在幼儿园管理工作中,其岗位职责多样,评价方式形式多样,评价内容也是多元的。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与知识面、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还要关注教师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兴趣与积极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帮助教师发挥自身的内在潜能。如,根据我园教师专业技术实际(多数都是从中小学调进)对刚调进幼儿园工作的教师,我们通过有效评价,为他们很快度过适应期创造条件,从而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如:我们鼓励新调进的(在小学任教导主任)的张俊峰老师担任中班的主班老师,通过在专业上的引导,同年级的相互帮助、支持,她终于不负众望,所带班上的工作取得了好成绩。在老师及家长的民主测评工作中,班上工作的满意率达98%,自己获得100%的满意率。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增强了她的信心。在评价过程中,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我们通过有效评价,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鼓励他们向研究型、专家型努力。我们常常为这些教师提供学习、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增长知识和才干,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如:对从事幼教三年以上的吴卫红、李云芳、覃露云等教师,鼓励他们承担工作重担,担任主班老师,并积极承担园的研修组组长,她们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让全园老师更新了教育观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教师教科研意识,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与积淀,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研修工作的积极性。

近三年来,全园教师边实践,边研讨,边总结,有百余篇教科研文章在各级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交流和发表,有效地促进了我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中老年教师,我们通过有效评价让他们永保童心,对自己从事的幼教事业倍感快乐和自豪。近50岁的刘安枚老师,多年来,在班主任岗位上兢兢业业,用自身较全面的专业能力,指导年轻教师,带班工作有条不紊,成绩显著,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特推荐她为“优秀教育工作者”“镇级师德标兵”,让其深感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及生命的意义。同时,我们还注重多角度、多侧面发现教师的特点、优势,比如在环境创设评价活动中.我们不仅设立一、二等奖,还设立合作奖、创意奖等奖项,让每位教师都能获得积极的评价和认可。评选先进集体和个人时,我们不限制名额,凡是达到标准的或是超过半数以上教师的认可,都可以获得“先进”这一称号,以此帮助教师发现自己,肯定自己,相信自己“我能行”。

三、评价过程动态化 ,全面关注教师的发展

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向前发展的,在工作中,我们实施 动态评价教师的工作,

把评价教师的工作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向前发展。在评价过程中不仅注重教师的工作结果,更注重教师在工作中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将有效评价贯穿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行为中,以促进教师的工作行为转变。如:我们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档案袋,全面记录教师个人成长中的点滴,有个人发展计划、校本研修活动记载、参加学习合作交流与收获、实践反思案例与评析、成果整理与展示等,让老师成长于学习之中,发展于工作之中,在施教的同时,为自己不断积累知识和才干,不断丰富和拓展幼教专业能力。同时我们通过合理的评价方式,引领教师在反思中和积淀中获得成长。在创优质课活动中,我们既关注教师的整体发展,也关注教师个体的差异和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肯定和鼓励。如:在优质课整体评价中,设有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方法、教师素质、教学效果及特色等,同时还设有分层评价:最佳情景创设、最佳组织、最佳状态、最佳师幼互动效果等,让教师人人都有展示自我的平台,人人都有评选先进的机会,使她们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工作的快乐,更能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有效评价优化了幼儿园工作管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造就了一支爱学习、勤思考、善研究的优秀教师队伍。我们将不断学习和探讨,在新课改理论指导下,运用新的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幼教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节 1.19 思维游戏——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习惯

一个人养成一种习惯,然后又逐渐被这种习惯所改变,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教育孩子,很重要的一点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进入幼儿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的初始阶段,一切都要学习,可塑性强。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的教育可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也会让他们的一生受益匪浅。“幼儿思维游戏特色课程”正是从幼儿的这些特点出发,借助具体形象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学习、发展思维。通过小班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感觉,这一课程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及生活习惯,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思维游戏特色课程”不同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它是以操作材料为依托的探索性、操作性智力游戏。幼儿按照游戏中不断提出的问题和任务,通过操作材料,不断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进行游戏。游戏的整个过程是幼儿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幼儿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

课程的每套操作材料,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操作性极强。这些材料既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知水平也在不断调整、提高,通过各阶段的游戏课程,幼儿能体会成就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到首先要让孩子们感兴趣。我注意激发孩子们参与思维游戏的兴趣,根据孩子的喜好,编制了让孩子朗朗上口的儿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思维游戏的小行家,思维游戏伴我成长,我是思维游戏的小行家”,孩子们和着歌声集中了注意力,并在愉快的情绪中开始,他们喜欢的思维游戏。

在孩子们兴致很高的前提下,我有意培养他们的各种良好的习惯。每次开新游戏盒时,专门为孩子们开设一节开盒收盒整理游戏盒的活动,让孩子从第一次活动开始就自己学习收拾自己的学具,培养他们收拾整理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操作习惯,也让每次思维游戏能安排得更加紧凑,有条不絮。

给孩子自由创新的空间

针对“思维游戏特色课程”强调幼儿自主活动、主动探索,并且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情感得到升华的课程特点。我教学时鼓励幼儿采用不同的方法,并接纳幼儿的不同的创造结果,从不同角度随时给予肯定、鼓励,使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大胆表现。

我总认为,应该给孩子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只要给幼儿创造自由的空间,鼓励幼儿推陈出新,超越自己,超越同伴,幼儿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同时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其实,这也是在培养幼儿勇于创新的习惯。

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幼儿园生活以集体生活为主,孩子们在一起学习、游戏、活动的机会是很多。“幼儿思维游戏特色课程”依据幼儿园生活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中角色分配,相互配合,使幼儿明白了,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开展游戏,才能使变得有声有色。如《商业街》这一主题,幼儿在建构商业街的基础上,通过协商分配角色(营业员、顾客等),游戏才能开展得有声有色。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谦让,掌握了合作的方法。在合作中,他们形成了自信,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结合“思维游戏特色课程”在很多单元内容中,我都非常注意培养孩子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并且尽力将这种精神融入他们的日常行为中,以求使孩子们养成一种做事团结协作的习惯。

思维游戏课程让老师也有提高

通过“思维游戏特色课程”的教学,使作为老师的我也受益匪浅。思维游戏从观察、记忆、理解、比较、归类、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以游戏化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在引导孩子发展的同时,我也感觉自己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思维也更加严谨。

思维游戏教会了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思维游戏更教会了我如何观察每一个孩子的细微动作与变化,让我更了解我的孩子们,我和孩子们走得更近。

每次的思维游戏在音乐声中开始,在孩子们的欢笑声中结束,作为老师的我,和孩子们的游戏互动中不仅得到不断的充实,而且也随课程养成了更好的思维习惯。

节 1.20 谁来关注幼儿学前教育

到公园去玩,坐在长凳上吃橘子,过来两个小孩儿,大约三四岁的样子,其中一个抱水瓶的要橘子吃,我给了他们一人一个。谁知另一个不领情,说:“给我钱,给我钱!”才开始以为是小孩儿不知好歹,跟要饭的学的,没放在心上,谁知他后来说的话让人既心惊又胆寒,“快点给我钱,不然就偷你的钱包!!”我的挎包就在旁边,虽然钱包不容易找到,但我还是很担心。我很胆小,竟然被两个小不点儿唬住了。未完待续,没钱上网了,但我想说,幼儿时期的劣行劣迹会在孩子心中深深扎根,不容易去除,究竟是谁教坏了我们的孩子?!我认为家长应付很大的责任,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的学前教育主要靠家长,当然以后家长也要付责任。

节 1.21 试谈如何在“看图讲述”中创设环境

幼儿园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多少年来幼教工作者们在如何增强幼儿的语言意愿,提高语言能力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有许许多多的手段和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指出幼儿是教育作用更为明显,它需要幼儿主动地去观察图片,然后,积极地思考,再主动地用语言进行讲述。在此教师们必须要创设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提高幼儿讲述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最佳的语言发展效果。在这里我想和各位谈谈我对语言中的“看图讲述”环境创设。

一、创设师生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

在幼儿心中,老师是一个可遥遥相望,却不可靠近的一种物体,教师应该如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教师们只要端正教育观、儿童观,站在孩子们的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的立场去指导孩子们的活动。的确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引导、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优劣。看图讲述是一种意愿活动,孩子们看到优美的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会产生说的意念。但是孩子一旦说错了,教师立即加以指责,这样孩子们说话的意念即被抑制了,与其指责孩子的过错,不如鼓励孩子进行新的尝试。每一个班级集体有一些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也有一些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差人意的孩子,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在看图讲述教学中特别明显,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做到不仅关心那些能力强的孩子,还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关心,鼓励那些能力弱的孩子,给他们留下讲述的余地,提供他们多听、多想、多讲,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由于每个人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自然不尽相同,在看图讲述活动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小红伞》这个教材,第一张图片是小白兔看见天气这么好,想着幼儿园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多少年来幼教工作者们在如何增强幼儿的语言意愿,提高语言能力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有许许多多的手段和形式。《幼儿园工作规程》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指出幼儿是教育作用更为明显,它需要幼儿主动地去观察图片,然后,积极地思考,再主动地用语言进行讲述。在此教师们必须要创设温暖、宽松、愉快的环境,提高幼儿讲述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最佳的语言发展效果。在这里我想和各位谈谈我对语言中的“看图讲述”环境创设。

二、利用\看图讲述\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看图讲述”顾名思义,是以图片作为凭据,借物的讲述的一个活动,它可以是印制的优美的教学图片,也可以是教师绘制的也可以是拍成的照片,也可是幼儿画的图片或贴的,这些图片本身都给孩子以形象的视觉刺激,因为这图片记录的都是一瞬间的事物,迫使孩子要联想,图片事物发生之前之后,图片之内之外的情节,更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从而使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知、理解和讲述图片的内容。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看图讲述”教育活动之外,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布置一些故事的图片、幼儿的照片。用旧图书贴贴、讲讲。让幼儿学会翻看图书,用手帕讲述等等,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充分地,无拘无束地讲述。只有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使每个孩子都有较多机会讲述,才能全面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三、创设情景,使幼儿成为讲述的主人。

提到看图讲述的情景创设,也许会有人认为不以为然,认为看图讲述本身就是看图片讲述,还创设什么情景。我认为光看图片进行讲述有它的局限性,上面已提到:图片所反映的只是一个瞬间,需要引导孩子去联想图片之外的活动,因为孩子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毕竟很少,孩子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所以光看图片,往往不能充分发掘幼儿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的潜力,常常是在教师的反复诱导,甚至暗示下才算理解了图片的内容,相反地创设了情景,孩子们就仿佛置身于图片这中,许多不能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孩子们有了实践的经验,联想也就丰富了,语言了就不再死板单一了。孩子们讲述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如:大班看图讲述《战胜大灰狼》,幼儿如果就一味地看老师操作图片在讲故事,听了一遍后便会乏味,但是让幼儿进入故事中,让他们进入角色中,他们可以想出许多方法来对付大灰狼。一次愉快的语言活动就在幼儿愉快的看看、讲讲、演演中结束了。看图讲述只是众多语言活动中的一种形式,它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那就需要创设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放松,因而敢于大胆探索,发表意见,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节 1.22 如何真确对待幼儿的自主探索

案例片断:科学活动“面粉变面团”

在中班科学活动“面粉变面团”的活动中,教师先请幼儿看看、摸摸干面粉,说说干面粉是什么样的,可以做什么。接着和幼儿一起观看厨师和面团的无声录像。然后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把干面粉和成面团?幼儿观看了无声录像,都知道要加水。教师忙说:“那到底要多少面粉、多少水呢?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就知道了。”于是,教师请幼儿注意保持双手卫生,幼儿一人一个小面盆开始和面。几分钟后,大部分的小面盆里变出了一盆“牛奶”,有的幼儿则抬着一双黏糊糊的手不知如何是好。这时,只听见教师大声说:“水不能一下子加很多,要慢慢地、一点一点地加:”于是,教师把幼儿的“牛奶”倒掉一些,再加入面粉,在多位教师的帮助下,幼儿勉强和出了面团。 案例分析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当教师放手让幼儿自主探索时,换来的却是一盆盆“牛奶”、一双双黏糊糊的小手和不知所措的眼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1.教师对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把握不当

南方人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喜欢吃面食的人也是直接从市场上买现成的。面粉在南方的市场上并不是随处可见的,成人也缺乏和面团的经验,更别说幼儿了。案例中,教师对幼儿的生活经验、已掌握的技能没有充分的估计,而仅以一句“那到底要多少面粉、多少水呢?请小朋友自己试一试就知道了”让幼儿自主探索。当出现一盆盆“牛奶”、一双双黏糊糊的小手和不知所措的眼神时,教师才意识到幼儿自主探索的困难。这种缺乏经验支持的探索显然是盲目的,它甚至会影响到幼儿探索的热情和兴趣。

2.录像带的辅助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幼儿缺乏和面团的生活经验,而现实中又很难直接观摩到和面团过程的情况下,借助录像带,可以引导幼儿了解和面团的过程,是一种非常好的辅助手段。但是,由于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还比较肤浅,在借助录像带时,需要配上解说,在吸引幼儿注意的情况下以加强理解。案例中,教师所提供的录像是无声的,这无异于与幼儿打哑谜,和面团的难点。只能靠幼儿在观察中自己去理解、尝试。

3.教师把放任自流当成幼儿自主探索

案例中,教师除了为幼儿提供操作所需要的材料(面粉、水、小脸盆、勺子、小毛巾)和一段无声的录像外,其余的时间和问题都交由幼儿自己去安排。这 种表面看似尊重幼儿,体现幼儿 主体性的活动其实折射出教师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片面理解。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指教师充分 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造条 件,提供物质材料,或选择适合 幼儿学习的课题,以不同方法、 不同程度指导幼儿参与各种科 学探索活动。幼儿的自主探索除 了兴趣,还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生 活经验、认知水平上;必须建立 在教师审慎而有效的引导上。显 然,案例中教师的做法是放任自 流,而非自主探索。

活动反思

尊重幼儿,让幼儿自主学 习、自主探索是《幼儿园教育指 导纲要(试行)》所倡导的理 念。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 师经常的做法要么过于让幼儿 放任自流,要么又回到了传统的 “师本位”。该如何正确对待幼 儿的自主探索呢?笔者认为。教 师要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1.扮演好观察者、倾听者的角色

观察幼儿的探索过程,倾听 幼儿与同伴的交流,是及时了解 幼儿探索情况,有效指导幼儿自 主探索的前提。教师要细心观察 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对什么感兴 趣;有没有遇到困难,解决了没 有,是怎样解决的;是否和同伴 合作,怎样合作等。教师要耐心 地倾听幼儿间的交流,了解他们 的想法。只有在观察和倾听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才能迅速作出价值判断,准确地作出回应。

教师在观察和倾听中还应思考:给幼儿创设的环境和时间是否合适,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幼儿在探索中哪些方面取得了进步。

2.扮演好支持者、鼓励者的角色

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是幼儿克服困难、积极探索的动力。幼儿的注意和兴趣很容易转移,当他们遇到困难或者经历初次尝试的失败时,很容易失去信心,选择放弃。这时,教师的支持和鼓励能为幼儿注入一股新的力量,使他们获得信心,并努力尝试,最终战胜困难。教师的支持和鼓励可以是语言上的,如:“你一定行,老师支持你!”“再试试,你肯定行!”“没关系,再想想别的办法,老师相信你!”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如:摸摸头,做个加油的手势,肯定地点点头,等等。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地提问题,要为幼儿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幼儿敢于提问:当幼儿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提问的重视、赞赏和鼓励时,会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这正是幼儿获得终身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

3.扮演好引导者、帮助者的角色

审慎而有效地引导和帮助是幼儿自主探索顺利进行的保障。科学探索要靠问题的不断推动,教师可以以问题引导幼儿向一定的方向观察、探索,以问题引导幼儿与环境、材料、同伴和教师相互作用。当然,教师的问题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索能寻找到答案。同时,还要注意到问题的开放性,以激励幼儿对问题解决提出多种方法。这样,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探究能力、自我想象能力、自我创造能力都得到发展。

教师还可以以游戏伙伴、合作者的身份为幼儿提供帮助。如案例中,当幼儿在操作中不知如何加水时,教师可以作为合作者,以平等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探索“该一点一点地加水呢,还是一大杯一大杯地加水呢”“录像中的师傅是怎样加水的”教师的参与会使探索活动更加多元化,会激发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当然,教师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和参与游戏的目的,要把握好帮助的时机和分寸,牢记一条教学准则:只要是幼儿能说的就让他自己说,只要是幼儿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避免随意、主观地帮助幼儿。

节 1.23 如何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

1~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因为出现了许多对人发展有重要影响的事件:语言形成、思维萌芽、自我意识的萌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儿童“自我意识的萌芽”,因为一但儿童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就开始“闹独立”,在行动上什么都要“自己来”!而对成人的话很少听从。家长们对此常伤脑筋。 这个时候,您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孩子“自己”遇到困难,然后再进行鼓励。比如,这个阶段孩子的动作能力刚刚发展,尤其是在初期,走路还不够稳,却常要去走一些不平的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摔倒之后就放声大哭,这时您不要去扶她,而应鼓励她“自己站起来”。

儿童之所以喜欢游戏是因为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什么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少了成人的很多约束。而对于成人来说,游戏也正可以作为了解自己孩子心理的绝好工具。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儿童常会把在平时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在游戏中加以发泄,和孩子一起游戏,您常可以找到平时找不到的症结所在,这时您就可以用“角色语言”鼓励她,您会发现这比在平时

的劝解更加有效。比如有一个内向的孩子,平时无论干什么都显得很没信心,别人鼓励她却常常是无功而返。她的父母费了很大力气也找不出原因。在一次游戏中,她的妈妈以一个她喜爱的小动物的“角色”和她对话,才发现原来以前有小朋友说她笨。以后,这位妈妈就注意让孩子做一些她胜任的事情,慢慢培养起了这个孩子的自信心。这里有一点提醒您一定要注意:前一阶段的鼓励收效不大,滥用没有实际内容的鼓励反而会事倍功半。

节 1.24 浅谈幼儿园体育活动环境的创设

谈幼儿园体育活动环境的创设

——物质空间和心理环境的营造

苏州工业园区娄葑第二中心小学莲香幼儿园 严萍

[摘要]幼儿园体育活动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机体的适应能力发展的积极因素,它不仅发展了幼儿各种基本能力,更是培养幼儿良好品德和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创设良好的体育环境,笔者认为:良好的环境创设必须从物质空间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双管”齐下,这既体现了新《纲要(试行)》的“身心健康”的精神,也从更高层面为“环境”定了位,反映出较科学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如何更好地开展幼儿园体育活动进行了深入思考,特别是对“环境”的创设提出了宝贵的可行性建议和操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环境 创设

[正文]体育活动对幼儿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许多幼教专家已作过精辟论述。斐斯泰洛齐指出:“体育活动得当,有助于品德训练。合理的体育训练能促进儿童的欢乐和健康,培养团体精神和兄弟般的情感,勤奋的习惯及勇敢、吃苦耐劳等品质”。蒙台梭利也曾强调指出:“体育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发育和健康,而且有助于锻炼幼儿的意志和发展幼儿之间的合作关系。”

可见,体育活动是影响幼儿生长发育不或缺少的积极因素,它不仅促进幼儿身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发展幼儿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的

节 1.25 莫让幼儿的学习太沉重

一家幼儿教育业者认为,资讯科技能有效帮助孩子学习,准备把一些原来是成人才使用的沟通工具引进幼稚园,让幼儿提早搭上资讯科技列车。这些所谓成人才使用的“沟通工具”包括:电邮、谷歌(Google)、博客。

幼稚园的孩子有多大?3至6岁的幼儿学会了使用这些资讯科技后又怎样?学习这些资讯科技有何难?不过是一些电脑应用软件功能的操作,等成年后有需要时再学也不迟。再者,电脑资讯科技发展迅速、电脑软件功不断提升,现在学的“东西”到真正要用时,可能已过时了。

像这些“沟通工具”,如果少了内容,又有什么实质的意义?这些3至6岁的幼儿,语文能力有多强?能读、能看(懂)、能写的字有多少?电邮要写些什么?在谷歌搜寻的资料能看懂多少?个人博客能说些什么?

我们有理由相信,让孩童太早接触电脑对身心的发展其实很不利;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敲打键盘,对幼儿的视力和手部肌肉神经的控制有不良影响。如果孩童沉溺于网络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会有妨碍。

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高度繁荣与发展的时代,过度强调教育的实用性与功能性,忽略人文教育对人格品行塑造的重要性,结果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急功近利者。

这家幼儿教育业者还说:我们不注重知识的多少,而是他们学到什么技巧、生活技能。 这似乎有点本末倒置,也不可思议。技巧不过是皮毛,知识才是重心;没有知识作基础的技巧是肤浅的。而且,说学习生活技能,未免叫幼儿的学习太沉重。

让幼儿学习使用电邮,不如让他们学习如何写信;让幼儿用网络找资料,不如鼓励他们翻看百科全书;让幼儿建立博客,不如让他们写日记。

节 1.26 教育学幼儿教育指导:欣赏孩子的思维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和孩子共同进行思维游戏的过程中,我常常被孩子一些特别的想法所吸引,孩子的回答往往给我很多启示,引发我对孩子思维能力培养更深入的思考。下面通过几个“找关系”的游戏活动说说我的感想和体会。

有一张示教卡上面有这样两组事物:“人”和“房子”/“小鸟”和“鸟窝”,要求是找出这两组事物之间共有的关系。孩子们说这两组事物间都有“能移动”和“不能移动”的关系:人可以移动,房子不能动;小鸟和鸟窝也是一个能移动,一个不能移动。(参考答案是二者是“动物和居住地”的关系,人住在房子里,小鸟住在鸟窝里。)

孩子在思考问题时,最容易捕捉到的是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和特征,所以他们先找出了“能移动”和“不能移动”的关系。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孩子的思维是肤浅的,因为事物都是具有多重属性的,能不受局限地思考问题也是孩子的思维优势。当孩子说出某种与我们不同的主张时,我们必须加以分析:是合理的吗?如果是合理的,那就未必要与我们心中的标准答案相同。尊重孩子的思路和想法才是对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与欣赏。

在寻找其他有“能移动”和“不能移动”关系的事物时,有一个孩子说“篮球”和“篮球筐”也是这种关系。理由是篮球可以移动,球筐不能移动。这个想法是其他孩子没想到的,也出乎我的意料。但是马上又有孩子提出了反对意见:“篮球”是不能移动的,它不能像“人”和“小鸟”那样自己就能移动,它需要借助外力才能移动。

当孩子说出“篮球和篮球筐”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他说得好像不对,但一下子不知道如何来回答。当第二个孩子提出“篮球不能自己移动”的观点时,我恍然大悟,觉得就是这个原因。可当事后反思这个活动时,感受又完全不同了。第一个孩子对二者关系的理解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上,认为“能动”和“不能动”就是二者的关系。而第二个孩子在理解这种关系时把握了一

些比较本质的属性:是否能主动移动。从感性到理性,从表面到本质,是孩子思维发展要经历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对两个孩子的争论做出对与不对的判断。接受不同程度思考下的答案,在争议中引导孩子迈向更深层次的思维,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在游戏中,还有一种“容纳和被容纳”的关系,比如铅笔盒和铅笔,就是一种“容纳与被容纳”的关系。一个孩子把“金鱼”卡片和“书”的卡片放在一起,说“书里有金鱼”也是这种关系。

金鱼能放在书本中,听起来很荒谬,但听完孩子的解释后我们就能理解,这是孩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他可能看过一本书,在书中见过金鱼的图片,但未见过鱼缸中的鱼,所以他觉得金鱼应该是在书里。一方面,这是孩子思维的特点,他们判断问题时经常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而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在思考问题时就容易受到局限。另一方面,孩子常常把现实和非现实混淆,书中的金鱼实际上不是真正的金鱼,只是金鱼的图片,有生命的金鱼是无法放在书本中的。我先肯定孩子的说法,然后又和他一起分析:书本中的金鱼只是图片,是没有生命的;而真正有生命的,能自由游来游去的金鱼,它的家应该在哪里呢?通过这样的分析,既肯定了孩子的想法,又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升了对事物的认识。

思维游戏活动常引发我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凡事都要多问问孩子为什么,多问问自己为什么。在和孩子的交流中,我们成人会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从而促使我们用一种新鲜的视角来看待孩子和看待自己。

节 1.27 唤醒幼儿主题意识促进社会性发展

我们在各地实验园进行教研活动时,最常被问及“培养思维能力和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什么关系”,当我们希望了解幼儿智力的变化时,家长和教师往往给出更多这样的描述“孩子自信了”、“自理能力强了”、“做事专心了”、“能控制自己了”、“会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了”……应该说,在研发和设计思维游戏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的初衷是希望孩子能够变得更聪明。但基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及其相关要求,我们在考虑思维游戏和五大领域关系时,对所涉及到的各领域的目标及内容,尤其是各个领域的幼儿需要发展的关键能力,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在查证相关资料及进行分析后,我们将各领域的关键能力锁定在:健康领域——自我保护及调节能力,语言领域——理解与表达能力,社会领域——交往与合作能力,科学领域——逻辑、推理及判断能力,艺术领域——创造与表现能力。

我们认为,以思维发展促进幼儿各领域的这些关键能力的发展,更切合幼儿思维游戏课程总体目标的指向性和课程结构的实际要求。因此,各领域所涉及的关键能力成为思维游戏课程各单元活动所关注的重点。也就是说,在研发与设计思维游戏课程时,我们基本上把握住了每个领域的关键能力,将其培养内容与方式融入到了以智力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能力的类别为主要形态的单元活动中。

我们在分析和把握五大领域各关键能力时,尤其对社会领域的目标及其实现过程给予了特别关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不仅依赖社会环境及社会实践,而且更要以一个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完善为基础。而不论是主体意识,还是社会性的形成与完善的过程,和我们平时对

幼儿社会性发展所提出的内容与要求相比,是有区别的。比如,在谈到培养与社会性相关的目标时,教师会这样描述:“有礼貌,能主动问客人好”,“洗手时,会排队,知道轮流等待”。还有“能够谦让”等等。“有礼貌”、“谦让”等是结果,是最终所要达成的目标;而“能问客人好”、“会排队”只是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的一种表现。这恰恰是把所要达成的培养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培养过程混淆起来。也可以这样说,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幼儿教育所提倡的“重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教育还是落在一些表面形式上,直接指向目标而忽视了过程。这也是我们让一个人接受了一辈子的“礼貌”教育,而这个人在面对另一个人时连一句起码的“你好”也不会使用的根本原因。

因此,不管我们是直接将结果告知幼儿,让幼儿直接做,还是变换了多种形式引导幼儿间接地模仿和练习,总之我们还是始终在结果上下功夫。问题是我们忽视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实现这些结果的动力应该来自于哪儿。如果这些结果始终是基于我们所施加的外力,那我们还会像以前一样付出努力却往往失败。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再一味使用各种手段,强加给他们这样或那样的目标和结果,而是他们更多出于内心的强烈需求与逐渐具备的能力,来实现我们提出的目标和结果,这才应该是我们真正希冀的结果。也就是说,我们所要的结果应该来自于一个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与完善。而这一形成与完善的过程,才是教师所真正要考虑和做的。

所谓主体意识,即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同客体相互作用时由自身一定的素质结构所产生的表现。人的主体意识大致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独立、自制、专注、秩序和合作。

独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在于自信与自主。一个独立的人意味着有充分的自信,有了自信才可能摆脱对他人的依赖而获得自主。一个人的自信源于他自己本身拥有足够的能力,对于所要应付的事情具有较高的把握程度。这样的自信真实而不盲目。

因为意识到独立所拥有的价值,我们在设计任何一种课程时,都要思考课程内容及形式的设置应有足够的活动内容是让幼儿对某项“任务”进行个体操作并能独立完成。当然,这样的活动设计需要预先设定难度梯度。使幼儿能够在每次成功完成某项任务的基础上,有勇气和信心接受新挑战。

比如,对思维游戏课程的小班单元活动《钓鱼》,就有教师提出,是不是可以打乱活动的顺序,从难度较大的活动做起,和幼儿一起共同解决难题。在此基础上再由幼儿做前边的内容,从而使幼儿独立完成相对容易的活动。教师们提出的意见的确有她们的理由,尤其在现在提倡探索式学习和发现学习的背景下。但是,如果我们从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及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我们建议教师尽可能按活动设计的顺序进行。和教师一起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时,教师也确实认为小班幼儿更适合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年龄越小的幼儿越要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

很多初接触思维游戏课程的教师,都曾为大量的操作材料(幼儿几乎人手一份)而苦恼。当建立了一定的操作常规并随着幼儿独立动手能力的增强,教师的苦恼逐渐转化为对这些操作材料的依赖和喜爱。也确实只有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才有可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空间和机会。

自制,在人的社会性发展过程中,其价值更多体现在能够使一个人产生目标明确的自觉行为。因为具有自制力的人会使自己的行为呈现出自觉性,而不受他人的控制和摆布。因而,具有自制力的人往往能够为一个明确的目标而自觉地付出。

基于这点考虑,我们在设计活动的目标时,就把重点放在化外部目标(我们认为应该让幼儿达成的目标)为幼儿自身发展的内需目标,因为幼儿的自觉行为更多出于喜爱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那么,游戏性、兴趣性和操作性就成为设计活动内容、形式、操作材料的原则。

谈到专注,我们更多想到是一个人在认真而持久地做事时的那种神态,这就是专注的价值——热情和投入。很难想像,一个做事从来都是三心二意、不能真正投入的人怎么能够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又怎么能够获得成功呢!热情和投入可以使人长久关注于一项事情(事业),从而获得一定的结果,并使自己在专注于某事时获得过程中的快乐。

因此,我们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可忽视要给幼儿创设能够使他们专注做事的条件与环境。所以,除了使活动富有趣味、具有较强的游戏性、使材料看上去漂亮和好玩,我们还要给幼儿创设具有简洁、明快和富于安全感的环境,包括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沉稳而富有智慧的神态、舒缓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因此,我们建议教师给幼儿创设相对安静和宽敞的操作环境,使幼儿有条件专注于所做的活动。同时,我们还建议教师把握幼儿操作的时间,在一个近20分钟的单元活动里,幼儿进行个体操作的时间应在12~15分钟。也有教师提出疑问,觉得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过于专心和安静,显得不够活泼。虽然这和教师所看到的活动类型有关,但是我们对此也进行了充分讨论。比如,我们首先要看幼儿是否对此活动内容表现出了足够的兴趣;从幼儿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是否借助材料看到了幼儿思维的活跃性。要知道,幼儿思维上的活跃往往比我们表面看起来的活泼要重要得多。况且,幼儿的一日生活里,真正能够让幼儿沉静下来、专注于某事15分钟的机会并不多。当我们了解到专注对于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所具有的价值时,我们更要为此多做一些。

规则和效率无疑是由秩序产生的价值。规则体现着公平,效率意味着结果,没有公平和毫无结果肯定会引发混乱。在人的社会中,尤为需要秩序。我们总觉得规则一定是成人教给幼儿的,是成人认可的、现成的规则。其实,幼儿本身就有追求秩序的需要。这从幼儿在绘画和许多活动中的表现都可以看到。比如,越小的幼儿越是觉得“你有的东西,我也必须有”。这虽然是幼儿自我中心的一种外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幼儿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要求一种公平。所以,在活动的设置及进行过程中,我们应尽量为幼儿提供能实现其“公平”和“秩序”需要的条件。比如,规则的制定应基于幼儿自身的需要,或者依据幼儿的能力,我们可以引导幼儿亲自制定规则。我们尤其希望教师明白,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是带有一定规则的,其本身就是要充分发挥规则的作用。当幼儿真正意识到秩序是由规则而来,而规则制定后还必须由大家(每一个人)来共同执行时,幼儿就已经融入了集体,其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社会性也自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合作的价值就是要使一个人能够与他人共处。当一个人具备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时,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个人在社会性方面获得了良好发展,他完全可以自如地融人到社会中了。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关注双人合作游戏、多人游戏、小组游戏和集

体游戏出现的频率以及这些合作性游戏所带来的价值。我们和教师共同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幼儿集体的作用,并与课程设置中的合作性游戏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发现和创造了许多有益的方法。比如,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带动幼儿进行合作性游戏;利用教师的大教具进行全班的对抗性游戏需要幼儿一方面做到与本组人员的合作,另一方面又要跟对方进行对抗。

通过在思维游戏课程中关注幼儿主体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并在实施的过程中加以强调和指导,我们真正意识到:一个人的社会性发展不是简单用结果来要求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一个人的主体意识日趋完善,需要一个人所要做的更多真正出于自身的需求,需要通过培养使人逐渐具备一定能力后才能实现。

节 1.28 孩子从小应培养的5种良好品质

孩子从小应培养的5种良好品质

育儿专家认为,对儿童来说,“信任、耐心、责任感、自信心、投入”是最重要的五种品质。后天的培养对这些品质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任 对他人有基本的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其他品质特性得以发挥的基础。如果孩子对他人没有信任,那么他在自信心的形成和与他人建立交往关系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体验到很多痛苦。

培养孩子对人的信任感,可以从日常的小事做起。例如,搂抱孩子的时候让他有强烈的安全感,让他对周围陌生的世界产生信任,从而让他渐渐地在内心建立起对人的信任。

对小婴儿来说,让他产生信任感的最好方法就是满足他的基本需求,饿了就给他奶吃,尿了就换尿布,烦了就抱起来走走。 还有,经常跟他说话、给他唱歌,用眼神跟他交流,告诉他“宝宝,妈妈爱你”。总之,不要忽略婴儿的需求,也就是不要让他对这个陌生的世界产生恐惧感,让他在一个舒服、安心的环境里建立起基本的信任。

对幼儿来说,建立信任感的有效方法就是多给他一些关注。很难相信,在一个冷漠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信任他人。随着孩子身体和智力的发育,他已经不满足于吃、喝、换尿布这些事情,他开始产生独立的思想和行为。父母要对孩子的情绪变化多给予关注。孩子的性格各异。如果父母的行为模式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他们对父母的信任就会多一些,表现出来就是对父母的依恋多一些,反之亦然。举例说,有的孩子喜欢安静,如果父母总是给予他过多的刺激,每天让他做很多运动,会引起他的厌烦。所以,首先你要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让他感到你很了解他,给他最想要的东西,才能让他对你产生信任。 耐心

那些耐性好、忍受力好的孩子获得成功的机会要比其他孩子多。 怎样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做事长久、有耐心的人呢?首先,父母要切记自己是孩子的榜样,

单纯的孩子还没建立自己的行为模式,他是一个默默的观察者,今天父母做事的习惯就是明天他做事的标准。如果父母做事无规律,一会儿扫地,一会儿洗碗,还没有放下扫把就去拿抹布,你能期待孩子做事井井有条吗?

你还可以通过和孩子交谈帮助孩子认识问题,培养耐心。 幼儿虽然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但已经能明白你表达的意思。如果孩子因为搭不好积木而发脾气,把积木扔掉。作为父母你可以跟他谈谈,告诉他你知道积木搭不起来他很不高兴,但是把积木扔掉也解决不了问题。不要认为和孩子交流没有意义,其实他能听懂,至少他会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做的效果比你为孩子的坏脾气生闷气,或者责怪他好多了。

孩子还没有建立时间观念,因此让他们学会耐心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比如说,你正在收拾乱七八糟的玩具,孩子却要出去玩,这个时候你不要说“等10分钟”。你要告诉他“等我把玩具全部放到玩具箱才出去”。孩子会看着你把玩具一个个放到箱子里,而不是缠着你要出去玩。

责任感

做一件事情有始有终是责任感的基本体现。事实上,在你还没有察觉时,孩子已经开始观察和学习责任感了。记不记得1岁左右的孩子把奶瓶摔到地上,妈妈捡起来递给他,然后再摔——再捡——再摔——再捡。那个小小人儿在这个看似恼人的游戏中学习责任感。这样说很多人都不相信,在摔和捡的重复过程中,他开始对原因和结果这两者的关系有模糊的理解,认识到奶瓶掉到地上是他摔的结果。既然这么小的孩子可以了解行为和结果的关系,那么父母可以适当地培养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让他们意识到责任感的问题。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可以从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很多妈妈认为孩子会越帮越忙,自己5分钟能做好的事情,孩子半个小时都做不好,所以不让孩子做事情。其实你不妨变通一下。如果时间特别紧张的话,可以选择让孩子做最简单的事情,其他的事情你自己做。但是,如果不想要一个没有责任心的孩子,就千万不要做一个万事包办的妈妈。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让他把小纸头递给爸爸,大一些时让他收拾自己的玩具。这些都是小事,但对培养孩子责任感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自信心

通过学习独立行为,孩子逐渐变得非常有主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为自己寻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充满自信的人通常不需要别人的肯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充分的理由。 同样,让孩子建立自信心最好的途径就是让他独立完成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一些事情。1岁左右的孩子,让他自己学习用勺子吃饭,再大一点让他自己穿鞋子。注意刚开始尽量让他做简单的事情,孩子做不好太复杂的事情,连续的挫折会打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练习自己穿鞋子时,给他穿带粘贴扣的鞋子,因为系带子太复杂了,他可能掌握不了。到了合适的年龄,试着让孩子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比如说吃冰淇淋,你可以让他自己选择是吃巧克力口味的还是吃草莓口味的,让他从小事开始为自己作主。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不要让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孩子小时非常依赖父母,等他逐渐长大,父母要一步步放开约束,让他为自己作主。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犯错误,那说明父母管得太死,他根本没有

尝试的机会。所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要像放风筝一样,逐渐放松手中的线,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

知觉他人的感受

知觉他人的感受是建立良好社交关系的基础。拥有成功人际关系的关键是了解他人的感受,然后做出适当的回应。3岁以前的孩子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他们只能从自身出发感受世界。如:一个2岁的男孩打了同伴的头,父母不应该太过于责备他,因为他不知道同伴会感到痛,而这又是因为他自己感受不到被打头的痛苦,理所当然也不知道别人的感受。

虽然孩子还没有知觉他人感受的能力,但父母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这种感受。就像上面的那个例子,父母可以这样告诉打人的孩子:“如果他打你的头,是不是很痛呀?”或者“你忘记了,上次小明打你,很痛,你都哭了。”通过自身的感受来理解他人的感受,这样比较容易被孩子接受。另外,遇到类似的情况,父母可以重复讲述他人的感受给他听,慢慢地他就会了解别人的感受了。 作为父母,也许你不能给孩子富裕,不能给他英俊和美丽,但是你能给他一个成功的人生。如果你能够从小事做起,给他信心、耐心、责任感、自信心、知觉他人的感受的品质,那你就给了他一个成功的人生。

节 1.29 感恩教育--幼儿的必修课

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迅速、可塑性很强的时期。常言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就是说个体生命早期的发展状况对人一生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贺拉斯·曼所曾说过:“凡是任何事物生长的地方,一个塑造者胜过一千个再造者。”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品德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幼儿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有着十分特殊的价值及意义。首先,感恩教育就是为了让幼儿学会感恩,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并从身边的亲人做起,通过爱父母、爱家庭,进而推己及人。

其次,感恩教育与幼儿的生活相贴近,更符合幼儿年龄的特点。孩子天真、纯洁,对爱有天生的需求,对善、美有本能的想往,从小培养一种关注他人的能力,体验他人情绪的能力,表达自身感受的能力,将有助今后形成对他人较高的关怀取向。

在此,幼儿阶段是其健全人格的养成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其不断去自我中心化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一时期,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教育氛围,运用合适的教育手段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就能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另外,在幼儿阶段实施感恩教育,可以防止一些不良影响的侵入,避免幼儿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为幼儿良好品质的养成奠定基础。

因此,幼儿阶段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关键时期,是幼儿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内容。

节 1.30 分享阅读课例观摩后

10月中旬,全园各班级,全体教师在园领导地支持与领导下,都认真、积极地参与了分享阅读课例的授课与观摩。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 我的收获也不小。首先,在备课后请教潘老师后,意识到了课程五环节的多样性,环节的先后顺序不同,教学效果也不一样。为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在课程环节上要有意识地突出重点,帮助幼儿解决难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发现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最大的感受是应该更好地利用教具,不要让教具迁制自己,影响与幼儿的互动。听了大家的评课后,在给予孩子们系统的知识,更大的发散思维空间等方面,有了更好的认识。真是要感谢这次活动和所有参与这次活动的同事。

在观摩活动中,看到了许多其它同事身上的闪光点,这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在以后的工作中借鉴,学习。

虽然不明显,我相信这次活动以后,我一定有了或多或少的进步和新的发现。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园内“走出去”的学习参观活动。

节 1.31 对症下药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

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总是落后于别的同学呢?在教学中,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后来,我慢慢发现孩子学习落后的主要原因有时不是能力问题,而多数是因为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所致。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那么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把他们的耳朵唤醒呢?

对症下药,改掉不良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不认真倾听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种:别人讲话时,自己在搞小动作;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爱插嘴;心不在焉,走神。那么如何对症下药呢?

1指导倾听的姿势。对于中低段的孩子,从他们的身体动作或面部表情来看,就最能知道他们是否认真听讲。所以,课堂上我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明确要求。听老师或同学读书时,眼睛要看着书,而不是东张西望。听老师讲话时,要看着老师的眼睛。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相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答表示认可或赞同。如果有不同意见,先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而应耐心听完后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可通过一目了然的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即时得到反馈信息。

2调整倾听的心态。小学生的一大特征就是表现欲望强,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喜欢别人听自己说。听别人发言时,注意力也大多集中在:谁在说,哪说错了,而往往忽略了说的内容,这就影响了交流感悟的质量。因此,我就开导学生,告之善听者才是善于思者,要学会保持良好的倾听心态。当听同学发言时,要耐心、静心、用心,听清楚同学发言的内容,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既听对方的口头信息,也注意对方所表达的情感。不要随便否定同学的想法,即使持有不同的观点或理解,也要以“我认为……”,“我想补充说明……”等方式参与交流。

3变换形式,唤起注意。对于上课容易走神的孩子,我们要特别注意在说话时的抑扬顿挫,通过不同的语调、语气的变换,引起孩子的注意。有时也可以叫不太专心的孩子重复老师或同学的话语,从而提醒他注意听讲。

让我们为学生尽早具备倾听的学习技巧而继续探索努力吧!

节 1.32 当代儿童教育的十大误区

朱京伟在《为了孩子》杂志上撰文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朱丽斯.塞根对当代儿童教育的看法。朱丽斯.塞根认为当代儿童教育存在很多误区,归纳起来有10个方面。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

误区一: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就聪明

许多父母认为,婴幼儿早期攀、爬、坐、退等各种“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肯定跟他们长大后的各方面能力有关。婴幼儿时期能力强的孩子长大后就一定聪明。

美国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近年完成的对一群儿童不同时期智商和情商指标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早期表现与他们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推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微乎其微。

误区二:儿童在婴儿时期得到的刺激越多越好

毫无疑问,现在的婴幼儿每天接受的来自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感官刺激比以前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父母还不约而同地认为,婴幼儿得到的外部刺激应该是越多越好。

实际效果与他们想象的相反。现在绝大多数婴幼儿每天接受的外部刺激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在很多家庭中,小宝贝每天接受的感官刺激实际上已经超过了他们的生理极限,结果反而使小宝贝正常的智力发育受到了抑制。

误区三:孩子哭的时候妈妈离开会导致孩子情绪失衡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当今世界绝大多数人可能都是情绪失衡者。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看,孩子们的偶尔哭闹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宣泄和调节行为,年轻的爸爸妈妈大可不必每次都为孩子的哭闹而惊慌失措,更不要因为孩子在无理哭闹时自己断然离开而于心不忍或内疚万分。

误区四:对孩子的各种要求迅速作出回应会导致对孩子的纵容

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总是很快对小宝贝的各种大惊小怪举止和哭叫行为作出反应,另一些爸爸妈妈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过快、过早地回应孩子的各种要求会导致对孩子的放纵,从而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那么,到底谁对谁错呢?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那些儿提时代曾经受到殷勤对待和回应

的孩子并没有变坏,相反,他们长大后变得更富有独立意识,更善于与人相处和宽待他人;而那些日常要求经常受到父母怠慢甚至被置之不理的孩子,长大后往往变得古板、暴躁和内向,特别是在自我心理解剖方面,他们常常表现出犹豫和不安。

误区五:孩子出生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必须马上建立

很多人认为,如同动物界的母子相亲关系一样,婴儿一出生,就应该马上与父母建立起一种亲密关系。其实不然,任何过分急切或突发式的爱抚行为都可能给婴儿带来惊吓和不安。实践证明,循序渐进建立起来的亲密的父子和母子感情最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误区六:如果孩子有特殊才能,一定会在小时侯表现出来

美国加尼福利亚匹特兹大学的罗伯特.阿尔伯特,在过去几十年间曾对各种超能儿童的有关情况进行过研究。结果表明,许多天生就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直到后来青年时期或壮年时期的某种偶然机会(如在学校的实验室或文艺会演的舞台上),他们的异常天赋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自我展露出来或被某位“伯乐”发现。

误区七:独生子女不善于与人交往

实际上,独生子女的童年生活一般要比非独生子女的儿童生活更加温馨、顺利和充满自信,因而独生子女往往具有更强烈的与周围小朋友交往和玩耍的意识,他们长大后,在工作、婚姻和家庭方面也往往更成功或更出色。不过,在一定程度上,独生子女长大后确有对社会缺乏热情的一面。

误区八:早年被遗弃和遭受过创伤的孩子智力发育会受影响

一些领养别人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以上担心,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美国著名的布朗大学儿童研究中心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被人收养的孩子早年的不幸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激发起他追求成功的愿望,成为其顽强意志力的源泉。 英国伦敦大学的精神病学家指出,即使是那些小时候生活在可怕环境中,没有得到及时解救、受过严重心灵伤害的孩子,到6、7岁的时候也能恢复正常的智力水平。环境的改变完全能促使孩子智力的实质性增长。

误区九:惩罚少了,姑息就多

很多习惯于用惩罚或打骂方式来教育孩子遵守规矩的父母,仍然笃信他们“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法。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惩罚只会强化孩子的愤怒意识和攻击性。 通常,肉体惩罚在最初对制止孩子的恶劣行为可能还有点效果,但时间一长,这种方法不但无效,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误区十:父母亲的冲突不会影响还不会说话的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认为,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

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节 1.33 从两个案例看教师在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

关键字:英语学习 教学活动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学者们已经就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比如幼儿英语教育的总体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幼儿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兴趣”;〔1〕教育者要根据课程的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统筹安排英语教学活动,使之成为幼儿园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教育者在设计和组织英语活动时要考虑环境对幼儿英语学习的关键作用,为幼儿创设尽可能真实有趣的英语学习情境〔3〕……这些幼儿园英语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原则既符合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要求,又符合我国汉语儿童英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对教育者实施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幼儿英语学习的效果不仅受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情感动机以及周围语言环境的影响,〔4〕还与教师的指导思想、英语水平、教育方法等密切相关。幼儿能否主动、有效地参与英语学习活动,能否在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习得英语语言技能,实施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的教师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不少幼儿园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经验,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研究者也发现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和实施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双语幼儿园的两个英语活动案例,旨在探讨目前幼儿园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英语教学活动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案例一:Leaves are falling down(小班)①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感知“1”和“许多”,并能积极参与活动。 2.掌握并表达“one”和“many”。 活动准备:

1.树叶若干,篮子一个。

2.一位教师事先藏在二楼的窗户下,负责扔树叶。 活动过程:

1.“one”和“many”游戏。

教师和幼儿围成半圈坐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上,正对教学楼二楼的窗户。

教师出示树叶,对幼儿说:“秋天来了,树叶落下来了。看,一片树叶落下来了。” 教师喊:“one leave.”一片树叶从二楼窗户边落到地上。幼儿欢呼雀跃。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喊:“one leave.”又有一片树叶落下来。幼儿非常开心。 教师捡起几片树叶问幼儿:“How many leaves?”幼儿不明白教师的意思,只是重复教师的话:“How many leaves?”教师说:“让我们数一数。one,two,three,four,five.”

教师喊:“one leave.看!”一片树叶落下来。教师又喊:“many many leaves.”几片树叶一起落下来。幼儿兴奋地伸出双手接树叶。

教师告诉幼儿:“喊one leave,就落下一片树叶;喊many many leaves,就落下许多树叶。”

2.捡树叶游戏。

教师要求每个幼儿捡一片树叶。有的幼儿没有按指令完成任务,捡了两片树叶。 幼儿将捡到的树叶放进教师准备的篮子里。教师问幼儿:“How many leaves?”幼儿没有回答。教师告诉幼儿:“one leave.”只有一两个幼儿模仿教师的回答。

教师请幼儿看收集在篮子里的树叶,问:“有多少树叶?”幼儿没有回答。教师又带领幼儿反复喊:“many many leaves.”

教师捡起一片树叶,问:“How many leaves?”幼儿回答:“one.”教师告诉幼儿:“one leave.”

教师捡起几片树叶,问:“How many leaves?”幼儿回答:“one leave.”教师又举起一片树叶说:“不,这才是一片树叶。How many leaves?”幼儿模仿教师的话:“How many leaves?” 教师捡起一片树叶,问:“有多少树叶?”幼儿没有回答。有的幼儿仍在捡地上的树叶。教师说:“one leave.”幼儿重复:“one leave.” 教师捡起五片树叶,问:“有多少树叶?我们数一数。one,two,three,four,five. five leaves!”

3.树叶落下来游戏。

教师边唱英文歌曲,幼儿边扮演树叶,模仿树叶飘落的动作。当歌声停止时,教师说:“one leave.”幼儿相应地捡起一片树叶;教师说:“many many leaves.”幼儿相应地捡起许多树叶。大部分幼儿没有按指令正确完成任务。

案例一是一个英语与数学整合的教学活动。教师希望幼儿能够“掌握并表达?one?和?many?”,然而从活动的实际效果看,幼儿表达的效果不好。例如,在捡树叶游戏中,教师要求每个幼儿只能捡一片树叶,但是有的幼儿捡了两片树叶;每次幼儿捡树叶后,教师问幼儿“捡了多少树叶”,幼儿不能用英语来表达“one”和“many”两个数量,只有在教师提示后才会模仿教师的回答。在本案例中,幼儿并不理解“one”和“many”的真正含义,教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够敏感,制订的目标过高。小班初期的幼儿虽然能背数到50~100,但会背数并不等于已经掌握了数概念。小班初期的幼儿并不理解数的真正意义,不理解“许多”是由许多个“1”组成。要实现本次活动的目标,教师要在之前的数学活动或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进行数知识的学习,作为本次活动的铺垫。没有相关的认知基础,甚至没有掌握“one”和“many”的中文意义,幼儿不可能掌握并表达“one”和“many”。

在案例一中,教师试图创设“喊——树叶落下来”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感知?1?和?许多?”,“掌握并表达?one?和?many?”,但是由于教师过于注重活动的外在形式,一味追求活动的新奇性、趣味性,没有强调指导幼儿认知“1”和“许多”,导致本次活动的实际教育意义降低。虽然活动气氛很热烈,幼儿参与了活动,很兴奋地用英语喊出“one leave”和“many many leaves”,但是让幼儿真正感到好奇和兴奋的是“喊——树叶落下来”这一现象,幼儿并没有掌握数学概念“one”和“many”的真正意义,以至于在接下来的游戏中,每当教师问“有多少树叶”时,幼儿都无法作出正确回应。很显然,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恰当处理活动形式与活动意义的关系,没有根据幼儿情况灵活调整活动计划,导致本次活动的实际效果与教师的期望不一致,幼儿的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案例二:Pumpkin and Jack-O-Lantern(大班) 活动目标:

1.使用英语描述南瓜和南瓜灯的特点。

2.体验万圣节的独特气氛,感受节日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在活动室四周的墙壁上装饰南瓜、巫婆、蝙蝠、黑猫、鬼、骷髅、黑蜘蛛等。 2.南瓜形状的纸板每人一个。

3.教师事先用南瓜形状的纸板制作“高兴”“悲伤”“恐惧”“生气”四种不同表情的南瓜灯。 活动过程:

1.学习句型“They are the same”和“They are different”。

教师采用比较的方法,出示大小不同的蝙蝠,引导幼儿学习英语句型“They are the same”。

教师出示“Pumpkin(南瓜)”和“Jack-O-Lantern(南瓜灯)”,引导幼儿学习英语句型“They are different”。

教师引导幼儿区分和表达南瓜和南瓜灯的特点。 2.制作南瓜灯。

教师出示“高兴”“悲伤”“恐惧”“生气”四种不同表情的南瓜灯,请幼儿说出它们的英语词汇。

幼儿制作南瓜灯。教师巡回观察,并问幼儿:“你想做哪种表情的南瓜灯,高兴,悲伤,恐惧,还是生气?”

全班幼儿每人制作一个南瓜灯。

3.“trick or treat”游戏。

教师请装扮成妖魔鬼怪的幼儿手提自己制作的南瓜灯,到观摩该教育活动的教师跟前,与他们玩“trick or treat(恶作剧,还是款待)”游戏。一些幼儿对这个游戏感到陌生,只是跟着教师唱“Trick or treat.Smell my feet.Give me some thing good to eat”,但没有按照教师的指令行动。只有部分幼儿到观摩该教育活动的教师跟前玩游戏。游戏在进行1分半钟后结束。 在本案例中,教师不恰当的指导语影响幼儿用英语进行创造性表达。“教师的指导可以避免使学生陷入定势模式,从而为他们带来一定的成功。”〔5〕教师作为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其指导与建议对幼儿用英语进行创造性表达会产生重大影响。有时因为教师一句不恰当的指导语,幼儿可能会失去思考、创造的机会。在本案例中,制作南瓜灯环节应该是幼儿用英语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好时机,但是教师不恰当的指导干扰了幼儿用英语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兴趣。教师在巡回观察时规定了幼儿只能从“高兴”“悲伤”“恐惧”“生气”四种表情中选择一种表情制作南瓜灯,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性表现,不利于幼儿学习用英语表达更多的表情词汇。

在案例二的最后环节,教师组织幼儿玩“trick or treat”游戏。这是幼儿与观摩该教育活动的教师互动的环节,教师希望在模拟真实情景的游戏中让幼儿“体验万圣节的独特气氛,感受节日游戏的乐趣”。但由于一些幼儿对游戏感到陌生,所以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没有作出积极回应,只是跟在教师身边唱歌,游戏活动仓促结束。这是因为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忽视了幼儿对隐含在教育活动中的多元文化的感悟,导致幼儿对异国的万圣节活动感到陌生,无法全身心投入活动,体会不到活动的乐趣。

在上述两个案例中,教师虽然具有将英语活动融入幼儿园课程整体的理念,但在将理念转化为实际教育行为方面存在欠缺。案例一中,教师试图整合数学活动与英语活动,但是在制订活动目标、组织活动实施方面存在欠缺,没有制订出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目标,幼儿在活动中的提高有限;案例二的教师试图将英语活动与主题教育整合,但是未能使幼儿在中文主题课程中获得足以支撑英语学习的经验,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幼儿园缺少合格的英语教师,缺少英语与中文主题整合的课程教材,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忽视了对幼儿的多元文化导入等都会导致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中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情况。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提高教师设计与实施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的质量,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英语学习兴趣和英语运用能力。

一、培养合格的幼儿园英语教师

目前,一些双语幼儿园拥有专职英语教师,但人数不多,这些专职英语教师不得不轮流负责大中小三个年龄班的英语活动,有时难免会顾此失彼,不能根据各个年龄班幼儿的特点科学设计和组织英语活动,无法科学设计和开展整合双语课程。有些幼儿园从园外聘请外籍教师、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培训机构教师等来担任英语教师,这些教师大部分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训练,很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设计与组织英语活动,更谈不上开展整合双语课程。他们只是将英语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教学,无法胜任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角色。因此,要提高幼儿园英语教学活动质量,迫切需要培养合格的幼儿园英语教师。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是有效实施教育活动,促进幼儿主动、有效学习的重要保证。幼儿园要对现有的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学前教育院校还应该重视幼儿园英语教育后备力量的培养。学前教育英语方向学生是良好的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师资源,他们既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又有良好的英语技能,是担任幼儿园英语教师的合适人选。学前教育院校应加强对学前教育英语方向学生的培训,加强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学习和英语专业学习,提供英语教法培训,锻炼学生的幼儿英语与主题活动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能力,为学生们成长为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幼儿园英语教师提供机会。

二、研发英语与中文主题活动整合的课程教材

一些幼儿园已开始进行英语与中文主题活动整合的尝试,但这种整合正处于起步阶段,要么是整合单词、儿歌、歌曲、对话等不同形式的语言内容,要么是整合各种活动方式,要么是将英语作为其他领域教育活动的一种语言补充,还难以实现科学整合。例如,在计算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用英语数数,“How many children are there in our class?Let?s count!”或者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用英语发口令,如“Attention! Left, right, left. Turn right!Turn left!”因此,如何将英语活动融入幼儿园课程整体,以同一主题架构中英文课程,使英语教育内容尽可能与当前课程内容相配合,使幼儿在中文主题课程中获得的经验成为他们英语学习的支撑,这成为研发幼儿园英语与中文主题活动整合课程教材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幼儿园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生活经验开发大班的“小小美食家”主题活动,围绕主题开展我喜欢的美食(了解食物的中文名称)、美食的另一个名字(学习食物的英文名称)、我会做美食、开美食中/西餐厅等活动。幼儿不仅可以学习和运用“What would you like?”“I like……”“Here you are.”等简单的英语对话,还可以丰富和推动主题活动的开展,使英语活动和主题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然而,对幼儿园教师来说,开发科学的幼儿园英语与中文主题活动整合课程不仅需要研究英语活动与主题活动各领域如何渗透,更要关注英语学习与汉语学习及生活经

验的连接,这有一定难度。因此,有关部门应该组织既懂幼儿园课程又懂幼儿英语教育的专家,带领幼儿园英语教师一起研究和开发科学的幼儿园英语与中文主题活动整合课程教材,为幼儿园英语教师设计和实施科学的英语教学活动提供载体。

三、注意必要的文化导入

语言是社会和文化的表现和承载形式,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不脱离文化而存在的,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6〕因此,要学好英语,离不开对英语语言所代表和承载的文化的了解。对于外语教学中单纯教语言不教文化的现象,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W.E.Lambet有这样的见解:“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7〕 幼儿园英语教师应该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认识到英语活动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让幼儿学习语言的同时进行文化知识的同步传授,适时向幼儿介绍与语言学习有关的符合幼儿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的文化背景知识,拓展幼儿的视野。在进行文化导入的同时,教师更要注意启发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因为“成功的双语教育表现在其教育对象拥有一种理想的文化人格,包括对两种文化的协调互补和文化价值的多元宽容”。〔8〕教师应有意识地比较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启发幼儿发现不同文化之间诸多的相通性和特异性,提高幼儿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从而提高幼儿理解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促进幼儿多元价值观的萌发。

节 1.34 “民办幼儿园评级”将优化幼教市场格局

日前,厦门市教育局公布了《厦门市民办幼儿园评估管理办法》,评估项目包括办学条件、安全卫生、组织管理、保教工作、办园效益等方面。根据评估等分对民办幼儿园进行等级认定,分为一级民办园、二级民办园、三级民办园、基本合格园四个等级。不久前,相关记者从沈阳了解到,沈阳市政府规定,必须具有独门独院、面积在800平方米以上的场所,才能开设幼儿园。

厦门市政府和沈阳市政府规范民办幼儿园的行为不会成为个案。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了大量的民办幼儿园,从数量上缓解了幼教资源匮乏的问题,随着幼儿教育向深层次发展,规范这些民办幼儿园已刻不容缓。表面上看,政府提高办学门槛和办学要求会遏制民办幼儿园的发展势头,实际上却促进了民办幼儿园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提高办学门槛和办学要求,可以清除大量规模小,设施不齐全的私人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多为民工服务,有的甚至是“夫妻”店,作为个体的规模小,所占市场份额不大,但总体上数量却不少。将这部分低端的幼教机构清除出市场,可以使市场资源更趋集中,更优化。另一方面,提高办学门槛和办学要求,有利于加快优质幼教机构的快速发展,尤其类似于厦门市政府一类的评级政策,有利于使幼教机构迅速形成品牌效应,提升自身的形象。当然,这种优化作用能否实现还要看政府的具体操作。一旦具体政策全面出台,幼教市场将面临一场“洗牌式的整合重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8v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