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三年规划

更新时间:2023-03-20 04:4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市委办公室 市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富阳市“1+10”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市级机关各单位:

《富阳市“1+10”行动计划》已经第15次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市四副班子联席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富阳市委办公室

富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4月7日

主题词:“1+10”行动计划 印发 通知

中共富阳市委办公室 2008年4月7日印发

(共印200份)

富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08—2010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富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关于统筹整合“三农”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重要意义和现实基础

(一)重要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步骤,集中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构建城乡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城市化和现代化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新型城乡工农关系,切实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保障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稳定;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建设,发挥党在农村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比较优势

我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诸多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明显;二是经济实力较强;三是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较快;四是市场体系较为完善。

(三)面临的问题

尽管我市农村经济社会较快发展,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村级经济增长方式需进一步转变提升;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境面貌较为落后;都市高效农业还不具规模,品牌战略滞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快,农村文化建设亟待加强,新农村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二、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农民增收为重点,以支农惠农的新举措促进产业新发展,以统筹城乡的新理念建设新村镇,以政策创新的新思路构建新机制,以自强有为的新要求培育新农民,以和谐文明的新目标倡导新风尚,大力实施城乡带动、农业提效、村庄整治、社会发展、农民保障、基层建设各项工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城市新型流通方式向农村拓展,城市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农村更加发展,让农民更加得益,全面建设“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富阳。

(二)具体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到2010年我市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水平,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心镇中心村培育初见成效,农村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素质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统筹机制日趋完善的良好局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十不”要求,即必须全力促进农业生产不停滞不滑坡,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不脱

销不断档,努力实现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不大涨不大落,积极争取农民增收势头不回落不放缓,务必做到新农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我们要努力完成以下目标:

1、村镇空间布局科学合理。在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建设,适时开展乡镇撤并工作。加快“城中村”改造,继续推进撤村建居,优化村镇空间布局,加速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逐步形成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服务功能配套的村镇格局。到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60%。

2、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明显,产业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都市高效生态农业。通过三年努力,使我市农村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和协调发展。至2010年,力争“消灭”集体经济收入在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确保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农村劳动力非农产业从业比重达85%。

3、农民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12000元,生活比较宽裕;适龄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以上;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广大农民成为有知识、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新增农村劳动力接受就业技能培训面达到100%;农村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100%的村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乡风民风健康向上。到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实现农村社会保障全覆盖,农村养老保险净增参保超过5万人。

4、农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农村交通、通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农民生产生活环境面貌显著改善。到2010年,全市90%以上的行政村得到有效整治,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100%,自然村环境卫生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全面完成“三沿”综合整治工作,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全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67%以上。

三、工作任务

(一)加快发展都市现代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

1、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完善扶持都市示范农业产业化经营政策,着力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精品农业、设施农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的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0家以上,力争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5家。农产品加工值年均增长20%。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推介活动。积极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2、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构筑粮食安全体系。到2010年,土地开发整理新增耕地1.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大土壤肥力监测,引导农民科学耕种。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土地生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推进“十溪”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岩石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到2010年,完成50座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年均建设林道300公里,每年完成毛竹低产林改造5万亩。到2010年,完成杭州西郊森林公园规划编制,并着手建设舒姑坪森林公园区块。建立农业减灾防灾预警系统,增强气象灾害防预能力,到2010年,争取成立富阳市防预自然灾害指挥中心,建成中尺度自动监测站3个,力争建成负氧离子观察站1个,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6个,加强水、旱情信息采集、灾情预警及农业病虫害监测,建设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控制松材线虫病的蔓延,提高防灾减灾的预警能力。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出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加快修编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实现总体规模翻一番,从业人数和游客接待量增长3倍,营业收入翻两番的目标。三年内培育乡村旅游农家乐特色乡镇2个,省级示范点(村)6个,杭州市级示范点(村)9个,打响半山桃花、拔山高峰、安顶云雾、云森休闲等农家乐特色品牌,办好桃花节、大小茶节、红柿节,初步奠定我市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骨架。

4、加强农业科技支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着眼于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到2010年,培育6家现代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实施10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新增无公害农业示范基地1.2万亩,林业示范基地5万亩,培育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品牌,到2010年力争创中国名牌1只,省名牌和著名商标各1只,杭州市名牌8只和著名商标6只,富阳市名牌24只和知名商标12只。切实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治工作,重点防控人畜共患疫病和外来有害物种。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发挥农技110的平台作用,基本实现行政村农业信息服务点全覆盖。

5、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推进规范化、示范性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到2010年,新培育以龙头企业带动和专业大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0家、总数达120家,重点培育20家示范性专业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科技合作的新型农村合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为农服务平台。

6、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通过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村规模调整后村活动场所、盘活村集体存量资产,开发“四荒”资源、提高资产经营效益、开展土地整理、建设标准厂房、兴建专业市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一系列措施,创新村级经济发展思路,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到2010年,力争消除年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60%以上村有较强的经济发展后劲,30%以上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同时,继续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积极推进三级财务管理网络化管理,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管理,规范村级经济运行程序,确保村级财务管理依法、科学、有序。

(二)切实加强村庄规划建设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1、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在行政村规模调整的基础上,以构建农村新社区为目标,根据各乡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便利生产生活、美化绿化环境、保护节约耕地出发,完善新一轮村庄布局规划,及时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村庄整治、撤并零散自然村宅基地等新一轮专项规划。到2010年,全面完成全市所有行政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通过村庄整治和合理安排部分用地指标,切实解决农民建房用地的实际困难。在受降、东洲、新登、场口区块率先启动村居改造,一揽子推进征地拆迁、撤村建居、农村住房公寓化改造、股份制改革、村级留用地使用、社会保障等工作,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加大建设用地复垦力度,年均完成建设用地复垦2000亩,到2010年力争完成建设用地复垦超7000亩。

2、加快中心镇(村)建设步伐。搞好中心镇、中心村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实施乡镇组团制。加快构建以市区为龙头,新登为副城、中心镇为骨干,一般集镇和中心村为补充的城镇化体系。强化中心镇产业支撑能力,完善功能配套,提高中心镇、中心村的人口、产业吸纳和承载能力。到2010年初步建成中心村50个左右。进一步优化农村用地布局结构,提高农村节约集约用地水平,积极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村整理工作。加快高山移民下山脱贫步伐,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镇或城镇落户,到2010年完成下山移民安置1500人。

3、加大村庄整治力度。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到2010年,完成3个整乡镇(街道)连片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和10个示范村建设任务。在东洲、受降、高桥、新登工业功能区率先开展农居点的整治整合工作。继续加大饮用水工程建设力度,力争在2009年前完成“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到2010年,全市农村饮用水改建率实现全覆盖,确保全市所有行政村都用上清洁、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4、全面推进“清洁城乡”活动。积极响应杭州市委市政府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号召,全面开展“清洁城乡”活动,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完善城乡卫生城市基础设施,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整治力度,建设和完善环境卫生长效管理体制,实现市民文明素质大提升、城市环境水平大提升、城乡卫生面貌大提升、城乡形态感观大提升。到2010年,环境优美乡镇、卫生和文明村镇创建率达到70%,行政村垃圾集中完善处理比率达到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行政村保洁长效机制建立率达到100%。进一步加大“三沿”综合整治力度。到2010年,全面完成杭千高速沿线富阳段的赤膊墙粉刷和破旧棚舍拆除、坟墓搬迁、企业环境治理、抛荒农田复耕,完成沿线景观林的改造,基本完成沿线16个废弃矿山石宕的生态复绿和环山铜球滩的综合治理;完成320国道、富春江富阳段沿线、沿岸的综合整治。

5、切实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面实施生态市建设规划,积极开展生态村、镇建设。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推进规模化养殖综合治理,规模化养殖场综合治理率达90%以上。到2010年,新建规模在3000头存栏猪以上的畜牧小区2个,基本完成苋浦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控制肥药对环境的污染,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20万亩,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达90%。推广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65%以上。加强农村水环境保护,开展江、河、溪、渠、塘水环境整治工作,主要江河水域水质达标率100%。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建设沿江沿路景观林带和生物防火林带。到2010年,所有乡镇(街道)均达到生态考核标准,生物防火林带达100公里。推行绿色殡葬,到2010年,农村生态墓葬率达90%以上。

(三)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配置各种教育资源,促进公共教育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优质教育资源、名校集团化向农村延伸,不断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教育发展差距,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快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重视幼儿教育,办好乡镇(街道)示范性中心幼儿园,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对象100%完成上岗前培训。到2010年,90%以上的农村初中、小学达到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要求。

2、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高标准建成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集中力量办好一乡镇(街道)一所卫生服务中心,1公里左右服务半径或2000至4000服务人口设一个卫生服务站。全市60%以上的乡镇(街道)达到杭州市级卫生乡镇(街道)标准。深入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健全农民免费体检制

度,体检率和建档率达到85%以上。推行“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普及健康卫生知识,到2010年农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行为形成率达70%以上。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报销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到2010年实现参保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建立计生服务室。

3、重视农村文体事业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以省、杭州市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和体育强镇创建为载体,加快文体中心、文化广场和村级图书管建设,推进文化村、社区文化示范点创建活动。积极保护与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发展优秀民俗民间文化。广泛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性文艺汇演,开展电影下乡、文化进社区、城乡体育交流等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到2010年,全市90%的乡镇(街道)达到省级体育强乡镇(街道)标准,村级健身苑点实现全覆盖。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进一步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按照个人缴费和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研究推进面向全体农民的养老保险办法,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到2010年,全年净增养老保险5万人,医疗保险5000人,失业保险5000人,生育保险5000人。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政策。继续开展农业保险,农村住房保险和农村特困群众住房救助工作。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困难农户的医疗、教育、就业救助,继续做好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工作,提高慈善事业水平,全面推行农村住房保险制度。

(四)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1、深入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进一步创新培训方式,加快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建立和健全劳动素质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增强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到2010年,全市培训农民6万人,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万人以上。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升创业致富能力,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完善城乡统一、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农村劳动力失业登记和就业统计制度。进一步把城市的劳动保障服务功能延伸到农村,实现农村劳动保障服务网络全覆盖。

2、加快建立农民务工保障机制,切实关注农民工生产生活。强化劳动执法,进一步推进全员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保证进城农民务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实行市、乡镇(街道)、企业和个人联动,逐步建立多形式、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进城务工人员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外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问题,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缓解农民工“看病难”问题;进

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形成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组织,纳入企业或社区管理,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五)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1、完善新农村建设运行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大统筹整合力度。进一步完善市级部门新农村建设协作机制和考核机制,抓紧完善城乡统筹委员会运行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形成一个职责范围明确、运作程序规范、工作协调落实、城乡统筹发展的协调机构,充分发挥其综合协调和牵头指导的作用。及时整合优化新农村建设各类政策,形成一整套规范的项目管理程序和资金管理办法,使各项新农村建设政策的作用和效益达到最大化。

2、巩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业农村投入。积极发展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市本级预算内“三农”资金年均递增2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面向农村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增量继续高于上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支持农民积极筹资投劳,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新农村建设资金供给。

3、有效开展“联乡结村”活动,大力实施农村帮扶制度。继续把“联乡结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主要抓手,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扶助农民的良好氛围。实施新一轮农村帮扶工程,继续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行扶持,增强其“造血”功能,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2010年实现村企结对全覆盖,从2008年开始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的帮扶资金年均不少于2000万元;到2010年,“联乡结村”帮扶资金累计突破8000万元。

四、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把推进新农村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巩固完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调合力抓的良好机制。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及各成员单位要牢固树立统筹意识,按照职能分工,抓好工作落实,各乡镇(街道)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城乡统筹委员会的职能,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新农村建设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年度工作目标,确定工作重点,落实工作举措,切实抓出成绩。

(二)完善规划体系。规划先行,长远谋划,稳步推进,从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及资源节约、经济高效的原则出发,搞好中心镇、中心村、新社区、基础

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统盘规划。各乡镇(街道)及村要明确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做到规划到村,并与小康村建设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衔接。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要求,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加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

(三)凝聚建设合力。各级各部门要广泛发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支持新农村建设,形成全社会支持的良好氛围。重视发挥农民群众共建新农村、共享新生活的积极性,加强舆论引导和典型示范,开展示范乡镇(街道)和标兵村建设活动,搞好示范,逐步推广。

(四)加大绩效考核。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部门和乡镇(街道)综合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市里对乡镇(街道)新农村建设工作实行一年一考核。各乡镇(街道)要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村级班子目标考核体系。要建立工作动态定期报告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8f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