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复习

更新时间:2023-03-17 22: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下肢 名词解释

1、Nelaton线: 侧卧,髋关节屈90゜~120゜,自坐骨结节至髂前上棘的连线称Nelaton线。正常时,该线恰通过股骨大转子尖。当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时,大转子尖可向此线上方移位。

2、Kaplan点:仰卧,两下肢并拢伸直,两髂前上棘处于同一水平面时,由两侧大转子过同侧髂前上棘作延长线。正常时两侧延长线相交于脐或脐以上,相交点称Kaplan点。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时,此点偏移至脐下并偏向健侧。

3、隐静脉裂孔:又称卵圆窝。为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下方约1横指处阔筋膜的卵圆形薄弱区。表面覆盖一层疏松结缔组织称筛筋膜或外筛板,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穿入。隐静脉裂孔外缘锐利,呈镰状,上端止于耻骨结节,并与腹股沟韧带和腔隙韧带相续,下端与耻骨肌筋膜相续。

4、股鞘:为腹横筋膜及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股动、静脉上段的筋膜鞘。漏斗形,长约3~4cm,向下与股血管外膜融合。鞘内分为三个腔,外侧者容纳股动脉,中间者容纳股静脉,内侧者形成股管。 5、股管:为股鞘内侧份一个潜在性间隙,长约1~2cm。其上口为股环,隔一层腹膜外结缔组织与腹腔相邻,下口是个盲端,正对着隐静脉裂孔。腹腔内容物若顶着腹膜通过股环进入股管则形成股疝。 6、股环:股管的上口叫股环。其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

1

韧带,内侧为腔隙韧带。股环被一层腹膜外结缔组织所覆盖。 7、屈肌支持带(分裂韧带):踝后区的深筋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又称分裂韧带。此韧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踝之间围成踝管。 四、简答题

1、穿经梨状肌上孔的结构:

穿经的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臀上神经、臀上动脉和臀上静脉。 2、穿经梨状肌下孔的结构:

穿经的结构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臀下动脉、臀下静脉、阴部内静脉、阴部内动脉和阴部神经。 3、坐骨小孔及穿行结构:

坐骨小孔由骶棘韧带、坐骨小切迹和骶结节韧带围成,其间通过的结构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阴部内动、静脉和阴部神经。 4、髋周围动脉网:

髋关节周围有髂内、外动脉及股动脉等的分支分布,通常所称的“臀部十字吻合”位于臀大肌深面,股方肌与大转子附近。十字吻合的两侧分别为旋股内、外侧动脉;上部为臀上、下动脉;下部为第1穿动脉等组成吻合丰富的动脉网。其次,在近髋关节的盆侧壁处,还有旋髂深动脉、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骶正中动脉等及其间的吻合支。盆内脏器两侧之间的动脉吻合也较丰富。 5、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肌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髂骨,内侧界为髂耻弓,腔隙内有

2

髂腰肌、股神经和股外侧皮神经通过;血管腔隙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内有股鞘、股动、静脉、生殖股神经股支和腹股沟深淋巴结。 6、股三角:

位于股前内侧区上1/3部,呈一底向上、尖向下的倒三角形凹陷,下续收肌管。境界: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外下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内下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后壁凹陷,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及其筋膜。内容:由外到内有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股管。此外,股三角内还有股动脉、股静脉的分支、属支及沿股血管周围排列的和位于股管内的腹股沟深淋巴结。 7、收肌管:

又称Hunter管,为位于股中1/3段前内侧,缝匠肌深面,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之间,是一断面呈三角形,长15~17cm的管状间隙。前壁为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间收肌腱板,浅面覆以缝匠肌;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上口与股三角尖相通,下口为收肌腱裂孔,通腘窝上角。收肌管自前向后有股神经、股动脉和股静脉以及淋巴管和疏松结缔组织。 8、腘窝:

腘窝呈菱形,其外侧界为股二头肌腱,内上界主要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下外界分别为腓肠肌内、外侧头。腘窝顶为腘筋膜,是大腿阔筋膜的延续,向下移行为小腿深筋膜。腘窝底自上而下为股骨腘面、膝关节囊后部及腘斜韧带、腘肌及其筋膜。内容:由浅至深依次为胫

3

神经、腘静脉、腘动脉,以及外上界的腓总神经。血管周围有腘深淋巴结。 9、踝管:

踝后区的深筋膜在内踝和跟结节内侧面之间的部分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又称分裂韧带。此韧带与跟骨内侧面和内踝之间围成踝管。支持带向深面发出3个纤维隔,将踝管分成4个通道。踝管内通过的结构由前向后依次为: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拇长屈肌腱。 10、足弓:

足弓是由跗骨与跖骨借韧带和关节连结而成,可分内、外侧纵弓及横弓。内侧纵弓由跟骨、距骨、足舟骨、第1~3楔骨和第1~3跖骨及其连结共同构成。外侧纵弓由跟骨、骰骨,第4、5跖骨及其骨连结构成。横弓由骰骨、第1~3楔骨、第1~5跖骨基底部及其间的骨连结构成。

11、膝关节动脉网:

膝关节的血供十分丰富,由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和股深动脉的多个分支在膝关节周围吻合形成动脉网。主要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膝降动脉、膝上内侧动脉、膝上外侧动脉、膝中动脉、膝下内侧动脉、膝下外侧动脉、股深动脉的第3、4穿动脉和胫前返动脉。 五、论述题 1、

大隐静脉为全身最长的浅静脉,长约76cm。起于足背静脉弓内侧端,

4

经内踝前方,沿小腿内侧缘伴隐神经上行,经股骨内侧髁后方约2cm处,进入大腿内侧部,与股神经内侧皮支伴行,逐渐向前上,在耻骨结节外下方穿隐静脉裂孔汇入股静脉,其汇入点称隐股点。汇入股静脉之前,大隐静脉收纳了5条属支,即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浅静脉和股外侧浅静脉。它们汇入大隐静脉的形式多样,相互间吻合丰富。大隐静脉全长的管腔内有9~10对静脉瓣,通常两瓣相对,呈袋状,可保证血液向心回流。大隐静脉在临床上是好发静脉曲张的血管,中、重度的大隐静脉曲张应进行高位结扎术,结扎时必须分别切断各属支,以防复发。 2、

腓总神经由坐骨神经发出后沿股二头肌内侧缘走向外下,绕腓骨颈穿腓骨长肌达小腿前面。腓总神经绕行腓骨颈处,位臵表浅,腓骨颈骨折易损伤此神经。在小腿部(腓骨颈以下)腓总神经的分支有: (1) 腓浅神经 下行中沿途发出肌支支配腓骨长、短肌。其末支在小腿中、下1/3交界处浅出为皮支,分布于小腿外侧及足背(第1趾蹼,第1、2趾相对缘除外)的皮肤。

(2) 腓深神经 发出肌支支配小腿前群肌(胫骨前肌、拇长伸肌、趾长伸肌)。皮支分布于第1趾蹼及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因此,腓骨颈骨折引起腓总神经损伤后的主要表现是足和趾不能背屈,足下垂,并有内翻。感觉障碍在小腿外侧面和足背。 3、

小腿后区的深筋膜致密,与小腿后肌间隔、骨间膜及胫、腓骨,共同

5

围成后骨筋膜鞘。鞘内容纳小腿后群肌,胫后动、静脉及胫神经等。 (1) 胫后动脉 为腘动脉的直接延续,向下穿比目鱼肌腱弓深面,沿小腿后区浅、深层肌之间下行,沿途发支分布于邻近结构,主干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胫后动脉在起始部的稍下方发出腓动脉,经胫骨后肌浅面斜下外方,沿拇长屈肌与腓骨内侧之间下行至外踝后方,终于外踝支,并参与构成踝关节动脉网。腓动脉在形成中,沿途发支营养邻近诸肌及胫、腓骨。

(2) 胫后静脉 有2支,伴行于胫后动脉的两侧,其属支与动脉同名。

(3) 胫神经 为坐骨神经本干的直接延续,与胫后血管相伴,沿小腿后群肌浅、深层之间下行,经内踝后方进入足底。该神经发出肌支分布于小腿后群肌;皮支为腓肠内侧皮神经,与小隐静脉上段伴行,分布于小腿内侧的皮肤;关节支分布于膝、踝关节。 4、

小腿前区的血管神经在浅层、深层皆有。因此,应该分别叙述,但以深层为主。 (一)浅层结构

在浅层的浅筋膜中,有大隐静脉及其属支在此通过,在小腿上部,隐神经居静脉后方,在小腿下部则绕过静脉至其前方。腓浅神经于小腿外侧中、下1/3交界处穿出深筋膜至皮下。 (二)深层结构

小腿前区的深筋膜较致密,在胫侧,它与胫骨内侧面的骨膜相融合。

6

在腓侧,深筋膜发出前、后两个肌间隔,附着于腓骨前、后缘的骨膜。小腿的前、后肌间隔,胫、腓骨及其间的骨间膜与小腿前区的深筋膜,共同围成外侧骨筋膜鞘和前骨筋膜鞘。

1、外侧骨筋膜鞘的内容 有小腿外侧群肌和腓浅神经等。

腓浅神经 起于腓总神经,下行于腓骨长、短肌之间,沿途分支支配该二肌,其末支至小腿中、下1/3交界处,经腓骨长肌前缘穿深筋膜浅出至皮下,分布于小腿外侧及足背的皮肤(第1趾蹼及第1、2趾相对缘的皮肤除外)。

2、前骨筋膜鞘的内容 有小腿前群肌,胫骨前动、静脉及腓深神经等。 (1) 胫前动脉 在腘肌下缘处起自腘动脉,向前经腓骨后肌及骨间膜上缘进入小腿前区,继而沿骨间膜前面下行。上段行于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下段行于胫骨前肌与拇长伸肌之间。该动脉向下行至伸肌上支持带的下缘处,延续为足背动脉。胫前动脉在起始部附近发出胫前返动脉,穿胫骨前肌向上参与膝关节动脉网,主干沿途发出肌支分布于小腿前群肌。胫前动脉下行至踝关节附近发出内、外踝前动脉,分别与跗内、外动脉吻合,并参与踝关节动脉网的构成。胫前动脉全程均与腓深神经伴行,自上而下,神经先居于动脉外侧,逐渐跨过动脉前面,至小腿下段则位于动脉的内侧。

(2) 胫前静脉 有2支,伴行于动脉两侧,其属支与动脉同名。 (3) 腓深神经 起自腓总神经,向前下穿腓骨长肌起始部及前肌间隔,进入前骨筋膜鞘,即与胫前血管伴行。其肌支支配小腿前群肌和足背肌,皮支分布于第1、2趾相对面的背侧皮肤。

7

5、

足底腱膜是足底深筋膜的浅层覆盖在足底肌表面,中间部增厚形成的。两侧较薄。足底腱膜具有保护足底血管、神经,加强足纵弓的作用。呈三角形,含纵行纤维较多,其尖端向后附着于跟骨结节,足底腱膜两侧缘向深部发出两个肌间隔,分别附着于第1、5跖骨,将足底分为三个骨筋膜鞘。

(1)内侧骨筋膜鞘:容纳拇展肌、拇短屈肌、拇长屈肌腱以及分布于各肌的血管、神经等。

(2)中间骨筋膜鞘:容纳趾短屈肌、足底方肌、拇收肌、趾长屈肌腱、蚓状肌、足底动脉及其分支,足底外侧神经及其分支等。 (4) 外侧骨筋膜鞘:容纳小趾展肌、小趾短屈肌及血管、神经。

2.上肢 名词解释

1、四边孔:四边孔位于腋窝后壁,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内有腋神经和旋肱后血管通过。

2、腋鞘:由椎前筋膜、向下外延续,包绕臂丛及腋血管而成。 3、腕管: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共同构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及腱鞘以及正中神经通过。.

4、肱骨肌管:由肱三头肌与肱骨桡神经沟共同构成一个自内上向外下绕肱骨骨干后外侧面的管道,管内有桡神经和伴行的肱深血管。

8

四、简答题 1、

肩胛动脉网位于肩胛骨的周围,有三条动脉组成。肩胛上动脉到达冈上窝,旋肩胛动脉经三边孔到达冈下窝,肩胛背动脉沿肩胛骨内侧缘下行,分支到达冈下窝。肩胛动脉网是肩部的重要测支循环途径,主要作用是腋动脉血流受阻时,可维持上肢的血供。 2、

三角肌由腋神经支配、冈上肌有肩胛上神经支配、大圆肌由肩胛下神经支配、喙肱肌由肌皮神经支配、拇长屈肌由正中神经支配、骨间肌由尺神经支配、尺侧腕屈肌由尺神经支配、1~2蚓状肌由正中神经支配、尺侧腕伸肌由桡神经支配。 3、

三边孔的组成是: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孔内有旋肩胛动脉、静脉;四边孔的组成是:上界为小圆肌和肩胛下肌,下界为大圆肌,内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为肱骨外科颈。孔内通过有腋神经和旋肱后动脉、静脉。 4、

手掌层次以掌心为例,由浅入深分别为:浅层结构包括皮肤、浅筋膜、掌腱膜;中层结构包括掌浅弓、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浅支、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蚓状肌;深层结构包括掌深弓、尺神经深支、掌骨及骨间肌[掌侧、背侧骨间肌] 5、

9

肘窝是肘前区呈尖端朝向远侧的凹陷,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下外侧界为肱桡肌,下内侧界为旋前圆肌。窝顶即肘前筋膜及肱二头肌腱膜;窝底由肱肌和旋后肌组成,再后方为肘关节囊。肘窝内容:以肱二头肌腱为中心,内侧有肱动静脉;肱血管内侧为正中神经。肱动脉于肘窝中点远侧2cm处[约平桡骨颈]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肘深淋巴结位于动脉分叉处。肱二头肌腱膜外侧有前臂外侧皮神经以及桡神经。 6、

手的肌肉主要由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支配。正中神经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即拇短展肌、拇短屈肌和拇对掌肌)及第1、2蚓状肌;尺神经支配拇收肌,第3、4蚓状肌,小鱼际肌及全部骨间肌。 手的皮肤由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共同支配。正中神经支配掌心、鱼际、桡侧三个半手指掌侧面及其中节和远节背面皮肤;尺神经支配小鱼际,小指和环指尺侧半掌面以及手背尺侧半、尺侧两个半手指背面的皮肤;桡神经分布于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两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 7、

臂部的前群肌由肌皮神经支配,后群肌肉由桡神经支配。前臂后群肌肉由桡神经支配,前群中肱桡肌由桡神经支配,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由尺神经支配,除以上二块半肌肉外其余六块半前群肌(指深屈肌桡侧半、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拇长屈肌、旋前方肌)均由正中神经支配。手的鱼际肌除拇收肌外由正中神

10

经支配,小鱼际肌和骨间肌由尺神经支配。蚓状肌中第1、2 由正中神经支配,第3、4由尺神经支配。 8、

腋淋巴结群分为五组。外侧群位于腋窝的外侧壁,沿腋静脉排列,收集上肢来的淋巴。前群[胸肌淋巴结]位于腋窝的内侧壁前锯肌的浅面、胸大肌深面、胸小肌下份,胸外侧动脉、胸长神经周围,收纳乳房大部、上肢和胸前外侧壁的淋巴。后群(肩胛下淋巴结)位于肩胛下动脉及胸背神经周围,收纳背上部、颈后部及胸后壁的淋巴。中央群位于腋窝中央的疏松结缔组织周围,收纳前、后、外侧群淋巴结的回流。尖群位于锁骨下方、胸小肌上缘,沿腋静脉排列,收纳乳房上部和腋窝外侧群、前群、后群和中央群淋巴结来的淋巴,最后汇成锁骨下干。 9、

在腋窝的后壁,在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肱骨上端之间有一间隙,这一间隙被肱三头肌长头分为内侧的三边孔和外侧的四边孔。三边孔由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围成,内有旋肩胛动脉和旋肩胛静脉通过;四边孔由肩胛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和肱骨上端围成,内有旋肱后动脉和静脉以及腋神经通过。 10、

腋动脉可以分为三段,分段的标志是胸小肌。第一段为第一肋外缘处到胸小肌上缘,其分支有:胸上动脉,分布于第1、2肋间肌;胸肩峰动脉,穿出锁胸筋膜后分数支,分布于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

11

锁骨下肌和肩关节等处。第二段被胸小肌覆盖,其分支只有胸外侧动脉,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第三段为胸小肌下缘到大圆肌下缘,其分支有:肩胛下动脉除发小支至肩胛下肌和腋淋巴结外,可分为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前者分布于前锯肌和背阔肌,后者至肩胛骨参与肩胛动脉网,供应肩胛骨后方诸肌。旋肱前动脉和旋肱后动脉围绕肱骨外科颈前后并吻合,发分支供应肩关节及附近肌肉。 五、论述题 1、

乳房的淋巴主要注入到腋淋巴结,引流的方向有四个: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到胸肌淋巴结;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到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深部的淋巴管注入到胸肌间淋巴结。另外,乳房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的乳房淋巴管相交通,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乳房的回流到同侧的腋淋巴结,但也可以至对侧。乳房行乳腺癌根治术时,应将胸大肌、胸小肌、乳房以及周围的结缔组织一并切除,此外还要清除腋窝的淋巴结,以防癌细胞转移。在清除胸肌淋巴结时,要注意保护其附近走行的胸长神经,损伤时会造成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胛”;在清除肩胛下淋巴结时要保护其附近的胸背神经,损伤时会造成背阔肌瘫痪;在切除胸大肌时,应保护位于胸大肌三角肌间沟中的头静脉,损伤时造成出血或者是上肢浅静脉回流受阻。 2、

臂部的神经主要来自于颈部,:皮肤的节段性分布为臂外侧是颈5神

12

经 (C5),前臂外侧为颈6神经(C6),手掌桡侧半为颈7(C7),手掌尺侧半为颈8神经(C8),前臂内侧以及臂内侧的下半部为胸1神经(T1),臂内侧的上半部为胸2神经(T2);皮肤感觉的神经来源是:臂外侧上部为臂外侧上皮神经支配,它是腋神经的分支;臂外侧下部为臂外侧下皮神经支配,它是桡神经的分支;臂内侧上部为肋间臂神经,它是第二肋间神经的分支;臂内侧下部为臂内侧皮神经,它是臂丛内侧束的分支;前臂外侧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它是臂丛外侧束的分支肌皮神经的皮支;前臂内侧为前臂内侧皮神经,它是臂丛内侧束的分支。

3.胸部 名词解释

1、 Cooper韧带:指乳腺叶之间结缔组织纤维束,一端连于皮肤和浅筋膜浅层,一端连于浅筋膜深层。

2、动脉导管三角:动脉导管三角位于主动脉弓的左前方,前界为左膈神经,后界为左迷走神经,下界为左肺动脉。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的心浅丛。该三角是手术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 3、心包裸区:两侧胸膜前界在第2~4胸肋关节高度靠拢,向上、下分开,形成两个三角形无胸膜区。下方者为下胸膜区,又称心包三角,内有心和心包。由于在心包三角内心包的前面未被胸膜遮蔽,故称心包裸区。此区位于胸骨体下份左半和左侧第4~6肋软骨后方。 4、锁胸筋膜:胸前外侧区的深筋膜分为浅、深两层。深层位于胸大

13

肌深面,上端附于锁骨,向下包裹锁骨下肌和胸小肌,并覆盖在前锯肌表面,其中张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的部分,称锁胸筋膜。锁胸筋膜深面有胸内、外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分支穿出至胸大、小肌,头静脉和淋巴管穿经此筋膜入腋腔。

5、心包横窦: 心包腔内位于升主动脉、肺动肺与上腔静脉、左心房之间的部分,称心包横窦。

6、腰肋三角: 膈的肌性部的各部份之间缺乏肌纤维,上面覆以膈胸膜,下面覆以膈筋膜和腹膜,形成膈的薄弱区。其中位于腰部和肋部之间的三角形薄弱区,称腰肋三角。

7、肋膈隐窝: 壁胸膜各部相互转折处,即使深吸气时肺缘也不能深入其间,这些部位的胸膜腔称胸膜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形成半环形的肋膈隐窝,该隐窝在平静呼吸的深度约为5cm,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膜腔积液首先积聚于此。

8、 胸骨角:为胸骨柄与体连结处微向前突的角。该角平对第4胸椎下缘,向两侧接第2肋软骨。胸骨角平面平对主动脉弓起止端、气管杈、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处以及胸导管由右转向左行的部位。此外该平面还是上、下纵膈的分界面。 四、简答题 1、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大肌、胸小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胸横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2、

14

在肋角内侧,肋间后血管和神经位于肋间隙中部,动、静脉缠绕于肋间神经周围,无一定的排列顺序。在肋角附近,肋间血管神经均发一较小的下支沿下位肋骨上缘向前,本干又称上支,自肋角向前,在肋间最内肌与肋间内肌之间靠近上位肋骨下缘的肋沟前行。在肋角前方,三者排列顺序自上而下为静脉、动脉、神经。肋间后动脉的上、下支于肋间隙前1/3处与胸廓内动脉或肌膈动脉、肋间前动脉吻合。 3、

食管、胸导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交感干、内脏大神经、内脏小神经、迷走神经等。 4、

心包横窦前界为升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后界为左心房与上腔静脉,是心脏手术时暂时阻断血流的部位。 5、

起自乳糜池,经膈主动脉裂孔入胸腔后纵隔,在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5胸椎高度斜行向左,沿食管左缘与左纵隔胸膜之间上行至颈部,平第7颈椎弯向上,注入左静脉角。在后纵隔,胸导管前方有食管,后方有右肋间后动脉和脊柱,左侧有胸主动脉,右侧有奇静脉和纵隔胸膜。在上纵隔,前方有左颈总动脉,后方有脊柱,左侧有左锁骨下动脉和纵隔胸膜,右侧有食管和左喉返神经。 6、

(1)通过膈的主动脉裂孔的有:降主动脉、胸导管。(2)通过食管裂孔的有:食管、迷走神经前后干、来自肝后部的淋巴管和胃左动脉及静脉

15

的食管支。(3)通过腔静脉孔的有:下腔静脉、膈神经。(4)通过膈的腰部中间纤维处的有:内脏大、小神经、交感干和腰升静脉,外侧份有肋下血管和神经通过。(5)通过膈的胸肋三角的有:腹壁上血管和来自腹壁和肝上面的淋巴管。 五、论述题 1、

(1)乳房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的胸肌淋巴,这是乳房淋巴回流的主要途径。(2)乳房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或锁骨上淋巴结。(3)乳房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并与对侧乳房淋巴管相吻合。(4)乳房内下部的淋巴管注入膈上淋巴结,并与腹前壁上部及膈下的淋巴管相吻合,从而间接地与肝上面的淋巴管相连系。(5)乳房深部的淋巴管经乳房后隙继穿胸大肌注入胸肌间淋巴结或尖淋巴结。 2、

食管自上而下位于上纵膈后层和后纵膈。(1)食管在上纵膈中的毗邻关系为:前方有气管、气管杈、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喉返神经。后方有食管后间隙,内有少许结缔组织。左侧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左纵隔胸膜。右侧有奇静脉、右纵隔胸膜。(2)食管在后纵隔中的毗邻关系为:前方有左主支气管、左心房后面。后方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 3、

起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下面,向下经锁骨下静脉后方,穿胸廓上口入

16

胸腔,沿胸骨侧缘外侧约1.25cm下行,至第6肋间隙分为肌膈动脉和腹壁上动脉二终支,分布于下位肋间隙和膈前份及腹前外侧壁肌肉。沿途发出心包膈动脉,分布至心包和膈;肋间前支分布至肋间隙,并与肋间后动脉分支吻合。胸廓内动脉前方有上6对肋软骨、肋间内肌和肋间外膜,后面上部紧贴胸内筋膜和壁胸膜,第3肋软骨以下借胸横肌与上述两膜分隔。 4、

(1)肺根内结构的排列自前而后为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自上而下,左肺根内结构的排列为肺动脉、支气管、肺静脉,右肺根为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2)左肺根的毗邻关系为:前方有左膈神经、心包膈动脉;后方有左迷走神经、胸主动脉;上方有主动脉弓;下方有肺韧带。(3)右肺根的毗邻关系为:前方有右膈神经、心包膈动脉、上腔

静脉、心包、右心房;后方有右迷走神经;上方有奇静脉弓;下方有肺韧带。 5、

(1)左前方有:左纵隔胸膜、左肺、左膈神经、左心包膈动、静脉、左迷走神经及其心支。(2)右后方有:气管胸部、食管胸部、左喉返神经、动脉韧带、心浅丛。(3)下方有:肺动脉(肺动脉杈)、左主支气管、左喉返神经、动脉韧带、心浅丛。(4)上缘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左头臂静脉和胸腺位于主动脉弓三大分支的根部。

17

4.腹部 名词解释

1、 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深环为腹横筋膜上的一个卵圆形裂隙,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穿过。深环的体表投影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腹股沟斜疝的疝囊穿过深环,经腹股沟管,由浅环穿出。

2、胆囊三角: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的区域,胆囊动脉由此经过.是手术时寻找胆囊动脉的部位。

3、十二指肠悬韧带:十二指肠悬韧带位于十二指肠上襞右上方深部,由纤维组织和肌组织构成,从十二指肠空肠曲上面向上连至右膈脚,有上提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4、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伸张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向后卷曲增厚称为腹股沟韧带。

5、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由两侧的腹直肌鞘互相交织而成。 6、腹直肌鞘:包裹腹直肌的腱性结构,在腹直肌前面的称前叶,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在腹直肌后面的称后叶,由腹横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组成。

7、弓状线:脐以下4—5cm处开始,腹直肌鞘没有后叶(转至前叶),仅为腹横筋膜。腹直肌鞘后叶与腹横筋膜之间形成的弓状边缘称为弓状线或半环线。

8、腹股沟管浅环:腹外斜肌腱膜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一个三角

18

形裂隙,为腹股沟管的浅环。

9、陷窝韧带:腹股沟韧带内侧端的纤维由耻骨结节向外下方转至耻骨梳,形成陷窝韧带。它是腹环的内侧壁。

10、腹股沟三角:为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部位,位于腹股沟韧带,腹壁下动脉和腹直肌外侧缘之间。疝囊经腹股沟三角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直疝。

11、小网膜:由肝门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形成,分为左侧的肝胃韧带和右侧的肝十二指肠韧带。

12、大网膜:由胃大弯下降至脐以下的前二层腹膜和返折至横结肠的后二层腹膜组成,并与横结肠系膜相延续。

13、腹股沟内侧窝:位于脐内侧襞和脐外侧襞之间,相当于腹股沟三角的位臵。

14、腹股沟外侧窝:位于脐外侧襞(腹壁下动脉襞)的外侧,相当于腹股沟管深环的位臵。

15、肝胃韧带:为小网膜的左侧部分,由肝门连于胃小弯的双层腹膜组成。其中有胃左血管和胃右血管。

16、肝十二指肠韧带:为小网膜的右侧部分,由肝门连于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构成,其右缘游离,内有进出肝门的胆总管、肝固有动脉和门静脉通过。

17、腹股沟镰:呈弓形,位于腹直肌下部的外侧缘,由腹内斜肌腱膜和腹横肌腱膜互相融合而成。构成腹股沟管内侧部分的后壁。 18、腹横筋膜:在腹上部较薄弱,接近腹股沟韧带和腹直肌外侧缘处

19

较致密,其上方连膈下筋膜,下方续髂筋膜及盆筋膜,并在深环处呈漏斗形突出。

19、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十二指肠降部中、下1/3段的后内侧壁上,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或是肝胰壶腹的开口)。 四、简答题 1、

腹前外侧壁的皮肤薄而富有弹性,与皮下组织连接疏松。除了腹股沟附近的皮肤移动性比较小以外,其他部位皮肤的伸展性和移动性都相当大,可适应腹腔内压力增大时(如妊娠和腹水等)腹部的过度膨隆,故临床上常选择腹前外侧壁为游离皮瓣的供皮区。 2、

肾的上方隔疏松结缔组织与肾上腺相邻。两肾的内下方为肾盂和输尿管。左肾的内侧为腹主动脉,右肾的内侧为下腔静脉,两肾的内下方分别为左、右腰交感干。左、右肾的前方的毗邻不同。左肾的上部前方为胃后壁,中部为胰横过,下部为空肠袢及结肠左曲;右肾的上部前方为肝右叶,下部为结肠右曲,内侧为十二指肠降部。而肾后面第12肋以上部分与膈邻贴,借膈与胸膜腔相邻。第12肋以下部分,除有肋下血管、神经外,自内向外为腰大肌及其前方的生殖股神经,腰方肌及其前方的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等。 3、

20

方。由于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在侧叶下极附近比较复杂,因此,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结扎甲状腺下动、静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导致声音嘶哑。

7、颈动脉鞘是颈筋膜向两侧扩展包绕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的筋膜鞘。上起自颅底,下续纵隔。在鞘内全长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鞘内上部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行于其下部。在鞘的上部,颈内动脉居前内侧,颈内静脉在其后外方,迷走神经行于二者之间的后内方;在鞘的下部,颈内静脉位于前外侧,颈总动脉位于后内侧,二者之间的后外方有迷走神经。颈动脉鞘浅面有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肩胛舌骨肌下腹、颈袢及甲状腺上、中静脉;鞘的后方有甲状腺下动脉通过,隔椎前筋膜有颈交感干、椎前肌和颈椎横突等;鞘的内侧有咽和食管颈部、喉和气管颈部、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侧叶等。

8、颈部分为固有颈部和项部。固有颈部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颈外侧区又被肩胛舌骨肌下腹分为上方较大的枕三角和下方较小的锁骨上三角。枕三角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与肩胛舌骨肌下腹上缘之间。三角的浅面依次为皮肤、浅筋膜和颈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及其所覆盖的前、中、后斜角肌,头夹肌和肩胛提肌。内容主要有副神经、颈丛和臂丛的分支:

1、 副神经 自颈静脉孔出颅后,沿颈内静脉前外侧下行,经二腹肌后腹深面,在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穿入并发支支配该肌。其本干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点处进入枕三角,被枕小神经勾绕,是

46

确定副神经的标志。在枕三角内,该神经沿肩胛提肌表面,经枕三角中份,向外下方斜行。此段位臵表浅,周围有淋巴结排列,颈部淋巴结清除术时应避免损伤副神经。副神经自斜方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进入该肌深面,并支配该肌。

2、 颈丛和臂丛的分支 颈丛皮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穿封套筋膜浅出,分布于头、颈、胸前上部及肩上部的皮肤。臂丛分支有支配菱形肌的肩胛背神经,该神经位于副神经与臂丛上缘之间,略与副神经平行,但居椎前筋膜深面,可与副神经鉴别。此外,还有支配冈上、下肌的肩胛上神经和入腋区支配前锯肌的胸长神经等。

9、颈外侧淋巴结可以分为浅、深两组,颈外侧深淋巴结主要沿颈内静脉排列,上至颅底,下至颈根部。通常以肩胛舌骨肌和颈内静脉交叉点为界分为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1、颈外侧上深淋巴结 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面,排列在颈内静脉周围,收纳颈外侧浅淋巴结、腮腺淋巴结、下颌下及颏下淋巴结的输出管,并收纳喉、气管、食管、腭扁桃体及舌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该组淋巴结中位于二腹肌后腹与颈内静脉交角处者,称为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又称角淋巴结,收纳鼻咽部、腭扁桃体及舌根部的淋巴,是鼻咽部、腭扁桃体及舌根部的癌转移较早累及的淋巴结群。在枕三角内沿副神经周围分布者,称为副神经淋巴结,收纳耳后的淋巴,其输出管注入颈外侧下深淋巴结或直接注入颈干。 2、颈外侧下深淋巴结 位于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下方,排列于颈内静脉和颈横血管周围,其中位于颈内静脉与肩胛舌骨肌中间腱交角处的淋

47

巴结称为颈内静脉肩胛舌骨肌淋巴结,收纳舌尖部的淋巴,舌尖部的癌首先转移至该淋巴结。 另有淋巴结沿颈横血管排列称为锁骨上淋巴结,主要收纳颈外侧上深淋巴结的输出管及气管的淋巴,成为头、颈淋巴结的总集合处。其输出管集合成颈干,左侧注入胸导管,右侧注入右淋巴导管或直接注入静脉角。位于左颈根部左侧斜角肌处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淋巴结,当食管下部癌或胃癌转移时,常可累及该淋巴结。在临床体检时,常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锁骨上缘的交角处触到肿大的淋巴结。

10、(1)切口部位及层次:在颈静脉切迹上方两横指处,顺皮纹横向呈弧形切开皮肤、浅筋膜及颈阔肌,切口两端可稍超过胸锁乳突肌前缘,翻起皮瓣后,沿颈正中线分离颈(深)筋膜浅层,并横向切断两侧的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再进一步分离甲状腺假被膜及纤维囊,显露甲状腺。

(2)注意甲状腺上、下动脉的结扎部位:应遵循“上靠下离”的原则,即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时,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应尽量靠近甲状腺侧叶的上极进行;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尽量远离甲状腺侧叶的下极进行,详细论述见第6题。

(3)注意对甲状腺中静脉的处理:该静脉是一支比较粗而短的血管,管壁较薄,从腺体的中份离开,沿肩胛舌骨肌内侧缘越过颈总动脉,注入颈内静脉。常因在甲状腺手术中剥离甲状腺假被膜(或纤维囊)时被撕裂。撕裂后由于血管回缩,造成止血困难,故必须在剥离甲状腺之前,予以双重结扎并切断。

48

11、在3~5岁的小儿,胸腺、左头臂静脉、头臂干、乃至主动脉弓等结构,均有可能延伸到胸骨颈静脉切迹的稍上方,达气管颈部的前面;在第2~4气管软骨的前方及下方,有甲状腺峡、甲状腺下静脉丛及甲状腺最下动脉;在气管颈部的两侧,颈总动脉与气管间的距离,自上而下又逐渐靠近。因此,行气管切开手术,特别是施行小儿气管切开术时,应注意:(1) 采取头正中后仰位;(2) 在第3~5气管软骨的范围内切开气管,但不宜过深,以免伤及气管后壁;(3) 切勿切断第1气管软骨,以免术后发生喉狭窄;(4) 不应低于第5气管软骨,以免损伤上述的头臂静脉和头臂干等结构。

12、颈部淋巴结主要围绕在颈外静脉、颈内静脉、静脉角、锁骨下静脉以及颈横动脉和副神经外支周围等处,因此在颈部淋巴结活检手术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在颈动脉三角与肌三角内,应注意保护颈动脉鞘,以免损伤颈内静脉、颈袢、颈总动脉及迷走神经。

(2) 在锁骨上大窝内,淋巴结主要沿锁骨下静脉、静脉角及颈横动脉排列。其中沿颈横动脉排列的称锁骨上淋巴结,靠近左静脉角的称魏尔啸(Virchow)淋巴结,常受胃癌或食管下部癌的侵犯而肿大。临床体检时,可在左侧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锁骨上缘的交角处触及。因此在活检手术时,应注意保护锁骨下静脉、静脉角和颈横动脉,并且在左颈根部静脉角附近,应防止损伤胸导管颈部;在右静脉角附近,应勿伤及右淋巴导管。

(3) 在枕三角内,副神经周围淋巴结和副神经外支紧密相邻,故在

49

活检手术中,游离该淋巴结时,应注意勿伤及副神经外支。否则,将造成斜方肌瘫痪,出现肩部及上肢运动受限。

8.头部

名词解释

1、翼丛是位于颞下窝内,翼内、外肌与颞肌之间的静脉丛。翼丛收纳与上颌动脉分支伴行的静脉,最后汇合成上颌静脉,回流到下颌后静脉。翼丛与上颌动脉在颞下窝的浅部;翼内、外肌的肌腹,下颌神经及其分支则在该肌的深部。

2、为颈深筋膜浅层直接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处分为浅、深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

3、翼颌间隙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的间隙。与咬肌间隙仅隔下颌支,两间隙经下颌切迹相通。此间隙前邻咬肌,后为腮腺,内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下牙槽动、静脉通过。

4、位于帽状腱膜和颅骨外膜之间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此隙范围较广,前至眶上缘,后达上项线。 四、简答题

1、 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大约二横指的位臵。是由额骨、顶骨、颞骨、蝶骨在此相接。

2、 面神经在颅外的行程中,因穿经腮腺而分为三段:

第一段为面神经干从茎乳孔穿出至进入腮腺以前的一段,适位于乳突

50

肾的被膜有三层,由外向内依次为肾筋膜、脂肪囊和纤维囊。 4、

根据部位输尿管可分为三部:①腹部(腰段),从肾盂与输尿管交界处至跨越髂血管处;②盆部(盆段),从跨越髂血管处至膀胱壁;③壁内部(膀胱壁段),斜行穿膀胱壁,终于膀胱粘膜的输尿管口。 5、

腹壁:上界是由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和第12胸椎围成;下界是耻骨联合上缘、耻骨嵴、耻骨结节、腹股沟韧带、髂嵴至第5腰椎下缘的连线。腹腔:上界是向上膨隆的膈穹隆;下界是骨盆上口突向盆腔。 6、

皮肤→浅筋膜(Camper筋膜和Scarpa筋膜)→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腹膜壁层。 7、

胃后面隔网膜囊与胰、左肾、左肾上腺和脾相邻,胃下后方有横结肠及其系膜。这些结构承托了胃,称为胃床。 五、论述题 1、

右季肋区 腹上区 左季肋区

1、右半肝大部分 1、右半肝小部分和左半肝大部分 1、左半肝小部

21

2、部分胆囊 2、胆囊 2、胃贲门、胃底和部分胃体 3、结肠右曲 3、幽门部和部分胃体 3、脾

4、部分右肾 4、胆总管、肝动脉和肝门静脉 4、胰尾 5、十二指肠大部分 5、结肠左曲 6、胰的大部分 6、部分左肾 7、两肾的一部分和肾上腺 8、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 右外侧区 脐 区 左外侧区

1、升结肠 1、充盈时的胃大弯 1、降结肠 2、部分回肠 2、横结肠 2、部分空肠 3、右肾下部 3、大网膜 3、左肾下部 4、左、右输尿管 5、十二指肠小部分 6、部分空、回肠 7、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 右髂区 腹下区 左髂区

1、盲肠 1、回肠 1、大部分乙状结肠 2、阑尾 2、充盈时的膀胱 2、回肠 3、回肠末端 3、妊娠后期的子宫 4、部分乙状结肠

22

5、左、右输尿管 2、

九分法: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9个区。上水平线是经过两侧肋弓下缘(相当于第10肋)的连线;下水平线是经过两侧髂结节(或两侧髂前上棘、或两侧髂嵴的最高点)的连线;两条垂直线分别是经过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或两侧腹直肌的外侧缘)的垂直线。9个区分别称为:上部的腹上区和左、右季肋区;中部的脐区和左、右外侧区(腰区);下部的腹下区和左、右髂区(腹股沟区)。四分法:用通过脐的垂直线和水平线将腹部分为左、右腹上部和左、右腹下部。 3、

腹股沟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1.5cm处,与之平行。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有二口四壁:内口即深环,又称腹环,是腹横筋膜的一个卵圆形裂隙,相当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5cm处;外口即浅环,又称皮下环,是腹外斜肌腱膜的一个三角形裂隙,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前壁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的下部肌纤维组成,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联合腱(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4、 结肠上区 (以肝为界) ↙ ↘

23

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以镰状韧带为界) (以肝圆韧带为界) ↙ ↘ ↙ ↘

左肝上间隙 右肝上间隙 右肝下间隙 左肝下间隙 (以冠状韧带为界) (肝肾隐窝) (以小网膜为界) ↙ ↓ ↘ ↙ ↘

右肝上前间隙 右肝上后间隙 裸区 左肝下前间隙 左肝下后间隙 (膈下腹膜外间隙) (网膜囊)

结肠上区的脏器主要有:肝、胆囊、胃、十二指肠上部、脾、肝外胆道等。

结肠下区的脏器主要有:空肠、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等。 5、

胃小弯侧动脉弓:胃左动脉和胃右动脉沿胃小弯吻合成。

胃大弯侧动脉弓:胃网膜左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沿胃大弯吻合而成。 胃短动脉:供应胃底部。

胃后动脉:出现率72%,供应胃底后壁。

胃左动脉由腹腔干发出,胃右动脉由肝总动脉或肝固有动脉发出,胃网膜左动脉、胃短动脉和胃后动脉均发自脾动脉,胃网膜右动脉由胃十二指肠动脉发出。胃的动脉均来自腹腔干,但通过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的吻合,与肠系膜上动脉有交通。 6、

24

十二指肠呈“C”型弯曲,紧贴腹后壁第1—3腰椎的右前方,除始、末两端外,均为腹膜外位器官。按其走向分为十二指肠上部(球部)、降部、水平部、升部。

上部:十二指肠上部通常平对第1腰椎,直立时可稍下降;前上方:与肝方叶、胆囊相邻,近幽门处小网膜右缘深侧为网膜孔;下方:紧邻胰头和胰颈;后方:胆总管、肝门静脉、胃十二指肠血管、下腔静脉。

降部:为腹膜外位,前方有横结肠及其系膜跨过,将此部分为上、下两段,分别与肝右前叶及小肠袢相邻;后方与右肾门、右肾血管及右输尿管相邻;内侧紧邻胰头、胰管和胆总管;外侧有结肠右曲。 水平部:上方紧邻胰头及其钩突;后方有右输尿管、下腔静脉和腹主动脉经过;前方右侧份与小肠袢相邻,左侧份有肠系膜根和其中的肠系膜上动、静脉跨过。

升部:前面及左侧覆有腹膜;左侧与后腹壁移行处常形成1—3条腹膜皱襞与相应的隐窝。右侧邻胰头与腹主动脉。 7、

胰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横过第1、2腰椎前方。除胰尾以外均为腹膜外位,其右侧端较低,被十二指肠环绕,左侧端较高,靠近脾门。胰通常分为4部分,即头、颈、体、尾。其间无明显界限。 胰头:位于第2腰椎的右侧,是胰最宽大的部分,被十二指肠从上方、右侧和下方“C”型环绕。其前面有横结肠系膜根越过,并与空肠相毗邻,后面有下腔静脉、右肾静脉、胆总管下行。

25

胰颈:位于胃幽门部的后下方,是胰头、体之间较狭窄的部分,宽约2—2.5cm,其后面有肠系膜上静脉通过,与脾静脉在胰颈后面汇合成肝门静脉。

胰体:位于第1腰椎平面,脊柱前方,并稍向前凸起。其前面隔网膜囊与胃后壁毗邻;后面有腹主动脉、左肾动脉、左肾及脾静脉;后上缘与腹腔干、腹腔丛相邻,脾动脉沿此缘向左走行。 胰尾:位于脾肾韧带两层腹膜之间,末端邻近脾门。 8、

胰的动脉主要有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胰背动脉、胰下动脉(胰横动脉)、脾动脉胰支及胰尾动脉供应。胰头部的动脉供应丰富,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胰十二指肠上前、后动脉和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胰十二指肠下动脉分出的前、后支,在胰头前、后面相互吻合,形成动脉弓,由动脉弓发出分支供应胰头前后部。胰背动脉多由脾动脉根部发出,向下达胰颈或胰体背面分为左、右2支,左支沿胰下缘背面左行,称为胰下动脉。脾动脉的胰支发出4—6支分布到胰体,其中最大的一支为胰大动脉。脾动脉的胰支发支分布到胰尾的动脉为胰尾动脉。 9、

位臵:肾为腹膜后隙器官,位于脊柱的两侧,紧贴腹后壁。左肾高于右肾半个椎体,左肾上端平第11胸椎,下端平第2腰椎,右肾上端平第12胸椎上缘,下端平第3腰椎上缘。肾门相当于第l—2腰椎高

26

度。肾门的体表投影为: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的夹角处。肾的体表投影为:在后正中线两侧2.5cm和7.5cm处各作两条垂线,通过第11

胸椎和第3腰椎棘突各作一水平线,两肾即位于此纵、横标志线所组成的两个四边形内。

毗邻:两肾的上方隔疏松结缔组织与肾上腺相邻。两肾的内下方为肾盂和输尿管。左肾的内侧为腹主动脉,右肾的内侧为下腔静脉。两肾的内后方分别为左、右腰交感干。左肾前面与胃后壁、胰尾、脾门、空肠袢、结肠左曲相邻。右肾前面与肝右叶、结肠右曲、十二指肠降部相邻。肾的后方与膈、第十二肋、腰大肌、腰方肌和腹横肌相贴(隔以筋膜),并有肋下血管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通过。 10、

腹后壁的腹膜与腹后壁的腹内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之腹膜后隙。其上经腰肋三角通后纵隔,向下通盆腔的腹膜后间隙,腹膜后隙的感染可经二者向上或向下扩散。

腹膜后间隙内的主要器官有:肾、肾上腺、输尿管、胰、十二指肠的大部(除上部外)以及腹部的大血管、神经、淋巴等,并有大量的结缔组织

5.盆部与会阴

27

名词解释

1、 骶骨岬、骶翼前缘、髋骨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耻骨嵴和耻骨联合上缘共同构成一环状的界线,它将骨盆分为前上方的大骨盆和后下方的小骨盆。

2、 广义的会阴是指盆膈以下封闭骨盆下口的全部软组织;狭义的会阴在男性是指阴囊根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在女性是指阴道前庭后段后端与肛门之间的软组织,又称产科会阴。

3、 肛提肌和尾骨肌及覆盖其上、下面的盆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盆膈,盆膈有支持和固定盆内脏器的作用,并可与腹肌、膈肌协同增加腹内压。

4、 耻骨体盆腔面到坐骨棘的闭孔筋膜呈线形增厚,称肛提肌腱弓,为肛提肌和盆膈上、下筋膜提供起点和附着处。

5、 又称骶前间隙,位于直肠后部,为骶前筋膜与直肠筋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其下方有盆膈封闭,上方越过骶岬与腹膜后隙相延续。腹膜后隙充气造影即经尾骨旁进针,空气注入直肠后隙后上升到腹膜后隙。手术分离直肠后方,可避免累及腹膜。

6、 又称盆神经,有三支,由2~4骶神经前支中的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组成。

7、 尿道括约肌和会阴深横肌与覆盖于它们上、下面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尿生殖膈。

8、 又称会阴体。男性位于肛门与阴茎根之间,女性位于肛门与阴道前庭后端之间。在矢状位上,呈楔形,尖朝上、底朝下,会阴中心腱

28

具有加固盆底承托盆内脏器的作用,分娩时此处受到很大的张力易于破裂,所以在分娩时要注意保护会阴。 四、 简答题

1、 又称Alcock管,位于坐骨直肠窝外侧壁上,是阴部内血管和阴部神经穿经闭孔筋膜的裂隙。在阴部管内动脉居中,静脉在上,神经在下。

2、 阴茎深筋膜又称Buck筋膜,包裹阴茎的三条海绵体,前端始于冠状沟,后续于腹白线,在耻骨联合前面有弹性纤维参加形成阴茎悬韧带。在此筋膜深面与白膜之间有阴茎背深静脉(正中)和阴茎背动脉和阴茎背神经(两侧)。故作包皮环切术或阴茎手术时,可在阴茎根背面两侧施行阴茎背神经阻滞麻醉。

3、 由肛门外括约肌的浅、深部,耻骨直肠肌,肛门内括约肌以及直肠壁纵行肌的下部等,在肛管与直肠移行处的外围,共同构成的强大肌环,称肛直肠环。此环对括约肛门有重要作用,手术时若不慎被切断,可引起大便失禁。

4、 会阴中心腱又称会阴体。在男性,位于肛门与阴茎根之间;在女性,位于肛门与阴道前庭后端之间。它是由不同方向的肌纤维交织成楔形的肌纤维隔,呈矢状位,尖向上,底向下,深约3~4cm。此腱有加固盆底,承托盆腔脏器的作用。分娩时此处受到很大的张力,易于破裂,所以分娩时要注意保护会阴。

5、 尿生殖三角肌(包括会阴深横肌及尿道括约肌,女性为尿道阴道括约肌)以及覆盖于它们的尿生殖膈上、下筋膜,共同构成尿生殖膈,

29

有封闭盆膈裂孔、加固盆底的作用。

6、 髂内动脉按其分布可分为壁支、脏支。壁支:闭孔动脉、臀下动脉、臀上动脉、髂腰动脉、骶外侧动脉。脏支:膀胱上、下动脉、直肠下动脉、阴部内动脉、子宫动脉(女性)和输精管动脉(男性)。 五、 论述题

1、 齿状线上、下方结构的对比 项 目 齿状线以上 齿状线以下

覆盖上皮 复层立方上皮(粘膜) 复层扁平上皮(皮肤) 动 脉 直肠上、下动脉 肛动脉

静 脉 肠系膜下静脉(门静脉系) 阴部内静脉(下腔静脉系) 淋巴回流 髂内淋巴结、肠系膜下淋巴结 腹股沟浅淋巴结 神经分布 内脏神经(疼痛不敏感) 躯体神经(疼痛敏感) 2、

腹壁层次 阴囊、精索层次 1 皮肤 皮肤 2 浅筋膜 阴囊肉膜 3 腹外斜肌腱膜 精索外筋膜 4 腹内斜肌、腹横肌 提睾肌及其筋膜 5 腹横筋膜 精索内筋膜 6 腹膜下筋膜 脂肪组织 7 壁腹膜 睾丸鞘膜

30

脊髓蛛网膜薄而半透明,向上与脑蛛网膜相续,向下平第2骶椎高度成一盲端。此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与软脊膜相连。

软脊膜柔软并富于血管,于脊髓表面紧密相贴。在前正中裂和后正中沟处,有软脊膜前纤维索和后纤维隔与脊髓相连。在脊髓两侧,软脊膜增厚并向外突,形成齿状韧带。

硬膜外隙是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窄隙,其内填有脂肪、椎内静脉丛、窦椎神经和淋巴管等,并有脊神经根及其伴行血管通过,正常时呈负压。此隙上端起自枕骨大孔高度,下端终于骶管裂孔,由于硬脊膜紧密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故此隙与颅内腔隙不交通。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硬膜外隙内的脊神经根。针穿入硬膜外隙内后,因存在负压,会有抽空感,这与穿入蛛网膜下隙时有脑脊液流出并呈正压的情况不同。此隙内的椎静脉丛内、外互相吻合沟通,且无瓣膜,因此当盆、腹、胸腔等部位的器官发生感染、肿瘤或寄生虫病时,可经椎静脉丛侵入颅内或其他远位器官。

硬膜下隙在活体是位于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与脊神经周围的淋巴隙相通,内有少量液体。

蛛网膜下隙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在活体,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蛛网膜隙相通,向下达第2骶椎高度。脊髓蛛网膜向两侧包裹脊神经根形成含有脑脊液的脊神经周围隙。此隙在第1腰椎至第2骶椎高度扩大,形成终池,池内有腰、骶神经根构成的马尾和软脊膜向下延伸形成的终丝。

由于成人脊髓下端大约平第1腰椎下缘,而马尾浸泡在终池的脑脊液

36

中,故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或麻醉,将针穿至终池,一般不会损伤脊髓和马尾。腰穿时,刺针经皮肤、浅筋膜、深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脊膜和脊髓蛛网膜而到达富含脑脊液的终池。

硬脊膜的血供来自节段性根动脉。一条根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动脉与静脉间有较多的动静脉吻合。

2、脊神经根离开脊髓后,即横行或斜行于蛛网膜下隙,汇成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穿蛛网膜囊和硬脊膜囊,行于硬膜外隙中。脊神经根在硬脊膜囊以内的一段,为蛛网膜下隙段;穿出硬脊膜囊的一段,为硬膜外段。

脊神经根离开脊髓时被覆以软脊膜,当穿脊髓蛛网膜和硬脊膜时,带出此二膜,形成蛛网膜鞘和硬脊膜鞘。此三层被膜向外达椎间孔处,逐渐与脊神经外膜、神经束膜和神经内膜相延续。

蛛网膜下隙可在神经根周围向外侧延伸,至脊神经节近端附近,一般逐步封闭消失。有时可继续沿神经根延伸,如果此时进行脊柱旁注射,药液就由此进入蛛网膜下隙的脑脊液内。

脊神经根的硬膜外段较短,借硬脊膜鞘紧密连于椎间孔周围,以固定硬脊膜囊和保护鞘内的神经根不受牵拉。此段在椎间孔处最易受压。椎间孔的上、下壁为椎弓根上、下切迹,前壁为椎间盘和椎体,后壁为关节突关节和黄韧带。颈部的椎间孔呈水平位,较长,约1.2cm;下腰部的脊神经根需先在椎管的侧隐窝内斜向下方走行一段距离后,才紧贴椎间孔的上半出孔。所以,临床上有时将包括椎间孔在内的脊

37

神经根的通道称为椎间管或神经根管。椎间盘向后外侧突出、黄韧带肥厚和椎体边缘及关节突骨质增生是压迫脊神经根的最常见原因,临床手术减压主要针对这些因素。

椎间盘突出时,为了减轻受压脊神经根的刺激,患者常常处于强迫的脊柱侧凸体位。此时,脊柱侧凸的方向,取决于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与受压脊神经根的关系。当椎间盘突出从内侧压迫脊神经根时,脊柱将弯向患侧;如果椎间盘突出从外侧压迫脊神经根时,脊柱将可能弯向健侧。有时椎间盘突出患者会出现左右交替性脊柱侧凸现象,其原因可能是突出椎间盘组织的顶点正巧压迫脊神经根。无论脊柱侧凸弯向何方后,均可缓解突出椎间盘对脊神经根的压迫。

7.颈部 名词解释

1、神经点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是临床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2、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其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颈深筋膜浅层;深面有椎前筋膜;内侧是咽侧壁及其筋膜。颈动脉三角内有颈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巴结等。

3、颈部上界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突的

38

连线与头部分界;下界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与胸部及上肢分界。

4、封套筋膜即颈筋膜浅层。向上附于头颈交界线,向下附于颈、胸和上肢交界线,向前于颈前正中线处左、右相延续,向两侧包绕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形成两肌的鞘,向后附于项韧带和第7颈椎棘突,形成一个完整的封套结构,故称做封套筋膜。此筋膜在舌骨上部分为浅、深两层,包裹二腹肌前腹和下颌下腺。在面后部,浅、深两层包裹腮腺。在舌骨下部于甲状腺峡部附近,分为浅、深两层向下,分别附于颈静脉切迹的前、后缘,形成了胸骨上间隙。

5、甲状腺侧叶的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颈交感干相邻。当甲状腺肿大时,,如向后外方压迫颈交感干时,可出现瞳孔缩小、眼裂变窄、上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这就是Horner综合征。

6、颈袢由第1~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构成。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先随舌下神经走行,至颈动脉三角内离开此神经,称为舌下神经降支又称颈袢上根,沿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浅面下行。来自颈丛第2~3颈神经前支的部分纤维组成颈袢下根,沿颈内静脉浅面(或深面)下行。上、下根在颈动脉鞘表面合成颈袢,颈袢位于肩胛舌骨肌中间腱的上缘附近,适平环状软骨弓水平。颈袢发支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

7、甲状腺被气管前筋膜包裹,该筋膜形成甲状腺假被膜,即甲状腺鞘。甲状腺的外膜称真被膜,即纤维囊,二者之间形成的间隙为囊鞘间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血管、神经及甲状旁腺。

39

8、颈交感干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位于脊柱两侧,被颈深筋膜椎前层所覆盖。颈上神经节最大,呈梭形,位于第2~3颈椎横突前方。颈中神经节最小或不明显,位于第6颈椎横突的前方。颈下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平面,在椎动脉起始部后方,多与第1胸神经节融合为颈胸神经节,又称星状神经节。以上3对神经节各发出心支入胸腔参与心丛组成。

9、由第5~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臂丛的3个根,经斜角肌间隙进入锁骨上三角。臂丛在锁骨下动脉后上方合成3干,各干再分为前、后两股。根、干、股组成臂丛锁骨上部,在锁骨中点上方,为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处。在锁骨上三角内,臂丛发出肩胛背神经、肩胛上神经和胸长神经等。臂丛与锁骨下动脉均由椎前筋膜形成的筋膜鞘包绕,续于腋鞘。

10、颈外侧区淋巴结以颈筋膜浅层为界,分为颈外侧浅、深淋巴结,颈外侧深淋巴结以肩胛舌骨肌和颈内静脉交叉点为界分为颈外侧上深淋巴结和颈外侧下深淋巴结,其中颈外侧下深淋巴结位于左颈根部左侧斜角肌处的淋巴结称为Virchow淋巴结,当食管下部癌或胃癌转移时,常累及该淋巴结。在临床体检时,常在胸锁乳突肌后缘和锁骨上缘的交角处触到肿大的淋巴结。 简答题

1、颈部位于头部、胸部和上肢之间。上界以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和枕外隆突的连线与头部分界;下界以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与胸部及上肢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88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