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年高考物理江苏卷溯教材之源分析与教学建议

更新时间:2023-07-25 06:0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 3 4卷第 4期2 O1 3年

物理 教 师P H Y SI C S T E A C H ER

Vo 1 . 3 4 NO . 4( 20 1 3)

教师进修园地

近 5年高考物理江苏卷溯教材之源分析与教学建议林平陆建隆(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 1 0 0 4 6 )

摘要:本文以近 5年 ( 2 0 0 8年一 2 o 1 2年 )的高考物理江苏卷为样本,开展了溯课标教材之源的研究.从教材正 文、实例、例题、问题 - 9练习、思考与讨论等方面进行了试题与教材对应关系的统计分析,揭示了课标教材用于高考试题命制的一些线索与特点,由此给出了进一步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一些建议 . 关键词:高考物理;江苏卷;溯源统计;教学建议

1 引言高考作为基础教育质量的终端检验,在高等教育大众

学和物理高考就是在课标这根标尺下开展的两项活动.所以,结合课标教材和高考试卷,探索这两者之间关系对于

化时代仍受到学校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激烈,应试教育的痕迹还没有根本消除, 实施的题海战术不仅加重了中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新课程下素质教育的实施 .因此如何立足教材,切实贯彻新课程思想搞好物理教学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 .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和试卷命制质量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 2 0 0 8年到 2 0 1 2年刚好是江苏整体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的 5年新高考,自2 0 0 4年江苏省实施自主命题以来,高考物理江苏卷的质量一直在全国各省物理卷中名列前茅.另外,江苏绝大部分地区都使用“人教版”课标教材. 因此,本文以 2 0 0 8年 2 O 1 2年 5年高考物理江苏卷和人教版高中物理课标教材为样本展开研究 . ( 1 )选取必修 1、必修 2、选修 3一l、选修 3—2、选修 3—3、 选修 3— 4和选修 3—5这7个模块为研究的范围,教材均是人

近1 o年来,学者对高考物理试题的溯源研究在维度和深度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分析物理全国卷

的研究工作最多,对于江苏卷的分析也不少.但在各物理卷的分析中,不难发现,试题分析较零散,重点多放在对于试题的赏析、质疑等方面.

民教育出版社 ( 2 0 0 6年第 2版或 2 0 0 7年第 2版)出版的.( 2 )为细化研究,更加具体和明确研究过程,从“出 处”、“说明”、“归类”、“联系” 4个维度展开对 2 0 0 8年

而在众多以高考试卷为样本开展的研究中,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研究中,以高考试题与教学内容的对应作为切入点;第二类研究中,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合理有效的统计数据支持所提出的教学建议 .本文整合了这两类研究,在溯源法则的指导下统计数据,基于对这些数据的分析给出较为科学的教学建议.

2 0 1 2年江苏高考物理卷的溯源表格分析 .( 3 )对溯源所归类别,统一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 1一正文”表示归类 1对应教材正文,以此类推 . ( 4 )对于“联系”一栏,用显性和隐性两类进行探讨.显性,指试题直接考查教材中的物理规律或结论、试题以教材中的案例为背景等;隐性,指试题间接考查教材中的物理规

2 2 0 0 8年一 2 0 1 2年高考物理江苏卷溯“人教版”课标教材之源的统计设计分析2 . 1 总体思路、样本选取和溯源法则“ 2 0 0 8方案”下的考试说明和试卷的命制都是以课程

律、运用一个或几个物理规律或原理综合分析、判断等 . ( 5 )统计结果以主表格 (表 1和表 2 )体现,再结合主表格衍生的各子表格(表2~表 7 )给出具体的教学建议 .2 . 2统计结果

标准为依据,另外。课标教材的编写工作也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展开.课标教材和高考试题都体现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以课标教材为基础的物理教

由2 0 0 8年一 2 O 1 2年江苏高考物理卷的溯源分析表格,统计得表 1 .

表 1

1正文 2实例 3例题 4问题与练习 5其他栏目 6非取材于以上 5个归类2 00 8 2 00 9 2 01 0 2 O11 2 O1 2 68 .2 55

.3 59 .1 47 .7 5 7.6 13 .6 O. O 12 .1 l 2 .1 5 .3 O .O 7 .6 3 .8 2 .3 8 .3 6. 1 12 .9 3. 8 15 .2 9. 8 3. 8 6 .8 1 5. 2 4 .5 3 .O 1 4. 4 27 . 3 6. 1 2 2. 7 1 8. 9

合计10 6. 1 1 O 9 .8 1O O. 0 1 0 4 .5 1O 3. 0

平均

5 7 . 6

8 . 6

4 . 4

9 . 6

6 . 7

1 7 . 9

1 0 4 . 7

注:归类比重为所归类别占总分的百分比;每道试题的归类可能不止一个,故 6种归类比重之和可能大于 1 0 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7l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