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

更新时间:2023-05-29 22:2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管理学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实行学分制的探索与实践_其它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作者:网络搜集

下载前请注意:

1:本文档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载之前请确认。

2:如果不晓得侵犯了你的利益,请立刻告知,我将立刻做出处理

3:可以淘宝交易,七折

时间:2010-06-10 21:08:50

摘要:以工作实践为依据,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对实施学分制要注重构建新的教学平台、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和优化教学计划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实施学分制搭建分段式教学平台是基础.构建与新的教学平台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关键,围绕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计划是重点。

关键词:学分制;分段式教学平台:课程体系;教学计划 21世纪职业教育需要一种新的、开放的、柔性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即教学模式从人的个性出发,充分调动人的创造力和潜能,使学习者能够终身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提升价值观和态度、各种能力和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的职教模式形成过程中,有诸多资源需要整合,有诸多矛盾需要解决,其中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十分重要。传统的教学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职教模式.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则能较好地满足新的职教模式的需求。然而,在如何实施学分制、如何将学分制和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有机结合、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教育等问题上,还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探讨。近年来,我院(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根据我们的实践,笔者认为施行学分制要重点关注新的教学平台的构建、课程体系的科学设置和教学计划的优化这三个基本环节。一、搭建分段式教学平台是实施学分制的基础改革和调整教学组织与教学结构,是顺利推行学分制教育教学管理的基础。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特点是,职业学校办学形式呈多元化格局,即有三年制中专、五年制高职、3+2高职、三年制高职(招收高中生)。如仍按传统的教学组织和结构进行教学管理,显然不能适应现在教学工作实际。我院根据近几年生源情况与学分制教改实际,2002年设定了分段式“2+1”、“2+3”五个教学平台组织教学,即:第一教学平台,初中进校生,三年制、五年制、3+2入学时按大专业招生,教学组织是一年级原则上不分专业,所有公共课统一,公共课属院管课程。第二教学平台:二年级分大专业(如化工、机电、电气、文商等),进行专业基础课教学。第三教学平台:三年级高、中职进行分流(即“2+1”、“2+3”分流),中职三年级根据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反馈进行专业专门化课程与职业实训教学;高职三年级(含高中生进校一年级高职生)进行大专业专科层次公共课教学 (属院管课程)。第四教学平台:四年级高职生(含高中生进校二年级高职生)进行大专业基础课教学。第五教学平台:五年级高职生(含高中生进校三年级高职生)根据市场对高职生人才需求信息反馈,进行小专业专门化课程与职业技术技能训练教学。(见图)

经过实践。我们认为采取这种“2+1”(中职教育段)、“2+ 3”(高职教育段)分段模块式五个教学平台分流方式,构建起了中、高职教育相互沟通与衔接的“立交桥”,在教学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据此,学校可根据人才市场对专业需求的预测,调整各种专业的学生人数;教学管理上能及时调整各教学模块的课程组合及教学内容;学生也可在入学以后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并熟悉

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而有目的地选课和选修学分,同时毕业前一年还可根据社会需求和个人就业意向,再一次贴近市场选择有针对性的专业。我们通过上述教学组织实践,明显增强了我院面对近年来生源情况复杂局面的主动性和适应性。 !}二、科学构建与新的教学平台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关键构建的分段式教学平台为实施学分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它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否则这个平台就是空泛的。多数职业学校原有的课程体系是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立的.更多考虑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学科体系,这种课程体系显然不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忽略了学分制最根本的内涵,即个性化教育。因而,必须在新的教学平台上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这个课程体系一方面要适应各个学校的具体目标和特点,另一方面要与学分制的内涵和学分制的教学管理相适应。我们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时,是在分段式教学平台基础上按照下列原则制定的。 1.新的课程体系必须体现新的职教课程观。以学分制为前提制定的课程体系,主要应体现“以人为本”,“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其课程设置在课程教学上表现为以学生能力的形成为教学设计的主要目标。即把知识、技术、技能和素质教育贯穿在能力培养的主线上。在培养目标上要“宽口径”,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2.课程设置要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调整好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之间的比例结构。如何处理好文化课、专业课、实践课之间的关系,是新的课程体系是否成功的关键之一。我们在课程设置上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建立在充分、可靠的职业岗位能力基础上.即在注重文化知识的基础性、功能性、工具性的基础上,更注重专业核心知识的科学性、独立性和专业技能的先进性、实用性。确定好各种不同课程在该专业的相对地位,这样既让学生在修业期间可以中断学业.又能让学生在恢复学习时知识的连贯性得到保证。 3.构建“721”学分制课程体系。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教课程性质.将其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类课程体系,在必修课中引人选修课。必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 70%,限选课学分占总学分的 20%,任选课学分占总学分的10%。必修课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包括文化课、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课和实训课:限选课是为深化、拓宽与专业相关的新知识和新技术,保证专业的系统性,防止知识结构的割裂而设置的,学生在提供的选修课范围内,按规定要求进行选修;任选课是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设的课程。在建构学分制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建立院、系两级课程平台。院级课程平台是指公共课、基础课、全院任选课。系级课程平台是指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方向课指专业限选课)。在限选课这一块,不断加深专业强项的课程开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选课表中发现自己喜爱的方向或技能高移的选修课,并通过导师的指导使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有自己的专业强项或技能强项,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专业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要求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技术应用为核心,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增加技术应用内容,增加大量的应用实例。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各模块有鲜明的目标,相对独立,可以按多种方式组合应用。在任选课范围内,可设立若干组选修课或若干门选修课,这些课程的范围可以包括扩大学科知识面,加深专业主干课内容,专业发展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与本学科有关的边缘学科方面的课程等。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是扩大和加强学生的纵向和横向知识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要充分考虑每门选修课的先行课和后继课之间的衔接关系,务必

使必修课和选修课主次分明,后者为前者的有机补充,使之能共同构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我院2002

2005学年向学生公布选修课106门,学生认定开班78门,其中限选课46门,任选课32门。三、围绕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计划是重点优化学分制教学计划是顺利施行学分制的根本保证和重点。教学计划是指导学生朝着某专业目标学习发展的具体规划。就学分制而言,所制定的专业教学计划,能否有效避免因学生任意选修可能导致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系统和不完整的弊端,是衡量学分制教学计划成败的重要标准。因此,制订职业教育学分制教学计划应注重以下两点: 1.围绕培养目标,构建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的指导性专业教学计划。 2.教学计划的课程体系.要坚持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课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模式一般为:“公共基础课+专业类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实践环节”的板块模式,以“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为基础推进“学分制”改革。同时,为确保各教学计划与我校的学分制管理规定相衔接,我们制定了《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学分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制定办法》,对各专业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制订提出了原则意见。按“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进行专业整合与设置学习模块。构建的教学计划是按专业大类来制定的,同一大类的专业具有相同的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门化方向课程按市场专业需要设定活模块,以限选课形式实施。通过上述实践与探索,我们深刻体会到,新形式下的职业教育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与管理形式,只有建立富有创造性的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实现人才培养形式的多样性,职业教育才能在更加适应、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7g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