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方言土话

更新时间:2023-11-09 07:0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舟山方言土话

舟山话也叫舟山咸话,这“咸话”两字并不是“闲话”的错别字。因为“闲话”的意思是:“闲暇无事,随便聊聊”。而“咸话”的“咸”,是甜、酸、苦

辣、咸五味中的一种,淡就是淡而无味,那么“咸”就是有滋有味了。“咸话”,就是沿海居民讲的有滋味、颇有风趣的一种语言。

头脑 头脑:在舟山方言里作“领导”解。旧时常用于低档次的职业,如“水手头脑”、“生活头脑”(老轨);饭师傅也可以有“头脑”,即现在的炊

事班长。它等于“十里洋场”的“领班”职务。甚至乞丐也有“头脑”,叫“讨饭头脑”。但如果把头脑两字拆开,前面再加上修饰词,往往指的是某一种

人,如:滑头滑脑、呆头呆脑、贼头狗脑、满头满脑、独头独脑、寿头寿脑等等。这些“某头某脑”,即丰富多彩又生动形象,不用说是初来舟山的人,即

使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也未必不会被它们弄得“晕头晕脑”。

孙山、阿菊话 “孙山””,使劲、尽力,含拼命的意思。例句有:我孙山吃。“阿菊话”,听说,据说的意思,多用于反问句中。例句有:阿菊话侬考

上了?(听说你考上了?)

“暗枪”和“天平” “暗枪”这两个字,在普通话里既没有相应的字,也没有类似的词。舟山话里和它意思差不多的词,叫“天平”,或“天的斯平”

“平”字还好解释,这个“天”字却只能够从舟山的方言中寻找它的渊源,天谐音为体,似与“妥贴”有关,谓细腻,光滑,无褶皱。在舟山,几乎所有用

得到“暗枪”的地方,都可以用“天平”或“天的斯平”代替。比如我们说,这个人散步散散,“暗枪”一样;这个人老酒吃吃,做人“天的斯平”。我体

会两者的细微区别,“暗枪”一词的指向,似乎更注重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来的那种闲适之感,犹言惬意,潇洒。“天平”或“天的斯平”,有点生活安定

富足,无后顾之忧的意思。因此我们经常要在它的前面加上“做人”两字。但也不尽然,我们照样说,做人“暗枪”一样,老酒杯端的“天平”。

“抬城隍” 常见舟山人批评他人,有“抬城隍”一词,意思是乱起哄,乱玩闹。其实“抬城隍”这个词是有来历的。旧俗谓农历七月半是鬼节,定海城

关居民每逢此日, 即往城隍庙抢抬菩萨,应为传说城隍菩萨要出巡到城外同归城墓地附近审理冤魂枉鬼。有人扮衙役解差,压着身穿红色囚衣、胸前挂木制

手铐的扮鬼者,还有肃静、回避木牌及仪仗旗帜等,旗锣开道,鼓乐随后。八人大轿哄抬城隍菩萨去同归城。末时出发,到戌时抬回。当菩萨抬回时,众居

民关门落闩,唯恐招惹跟着菩萨而来的怨死鬼魂。迷信说法,抢抬菩萨可以延年益寿,销灾纳福,所以大家纷纷哄抢,嘻嘻哈哈,声音嘈杂。如今常说的“抬

城隍”,即典出与此。 西瓜皮溜跌 定海俗话是指一不小心踩上溜滑的西瓜皮,就要仰天掼一跌。也指做人办事要脚踏实地,否则要西瓜皮溜跌了。

水门汀磕煞 系从上海舶来之“洋泾浜”加方言而成。清末民国初期,舟山与上海来往日趋频繁,特别是旅沪经商和作“大包作”的一些舟山人,带回

了“洋泾浜”沪语。

水门汀在洋泾浜语中是指水泥(英文cement),如水门汀地面、水门汀桥、水门汀路面等水门汀地面打磨得细洁平整后,溜滑溜滑的,人在上面走

路,一不小心当然要磕煞了。

铜钿老头 舟山俗话中的“铜钿老头”,是指对人对己都比较小气者。这种人平时好的东西舍不得吃,好的衣服舍不得穿。纵有万贯家财,宁可粗茶淡

饭果腹,宁可粗布旧袄度身。要想从他手中扣出一分铜钿,是十分不易的。“铜钿老头”更甚者爱财如命,一毛不拔,一个铜板在他的眼中看得比磨盘大,

一个铜钿分八瓣,一个卵黄掐到天亮。如外国文学名著《欧也妮·葛朗台》,对人(包括对自己的女儿)可以说是吝啬到了极点。

还有一句俗话叫“沥狗屎”,指那种爱占小便宜,专门想法设法算计别人钱财的人。到东到西揩白油吃白食,脸皮老老肚皮饱饱,也不怕霉头出到外国去。

如“侬人介沥狗屎,每日只想吃白食。” 蝎螫 蝎,尾刺有毒腺;蝎螫 ,蜂、蝎刺人。蝎虽是小动物,刺人的动作却不含糊,既快又准。在舟山方言里,

蝎螫只有魄力,能担当,动作马力,说话尖刻的女子。如:“这女人生得一副蝎螫相。”“该男人做事体蛮蝎螫。”

眼睛地牌一样 地牌是赌具的一种符号,竖放为上下两点,横放为左右两点。舟山方言“眼睛地牌一样”去后者:两眼圆瞪,一眨也不眨,分明是被猝

发的事惊呆了。

应螯钳 螯钳,蟹之大足,开合如钳。舟山方言里是只手足不灵活,说话不流畅,或技术操作不熟练之意。

柜台狮子 旧社会经济衰退,市场不景气,商店很少有生意,一些店员整天无所事事,一动不动地守在柜台前静候顾客上门,好像人家大门口的石狮子

故得此名。此称呼具有调侃的意味,同时也隐含着人们对旧社会市场萧条、生意难做的不满。解放后,情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店员牗营业员牘的地位也得

到提高,“柜台狮子”的称谓从此不再通行。

白脚梗 旧社会的警察被人称作“白脚梗”。因为那时的警察穿的是黑色制服,戴的是黑色大檐帽,惟有小腿上打的裹脚是白色的,特别显眼。那时的警察

不好的居多,常常仗势欺人,对老百姓作威作福,敲诈勒索,以致老百姓在暗地里骂他们“警察烂眼白脚梗”。似这般打着白裹脚的警察,如今在影视剧中还

能看到。

、语法例句之一

啥人?伢是阿三。 谁呀?我是老三。

阿四呢?其来格向搭一个朋友讲闲话。 老四呢?他正在那儿跟一个朋友说着话呢。

其活(还)呒没讲完鞋? 他还没有说完吗?

活呒没。侬方再等一上就好讲完。 还没有。大约(恐怕)再等一会儿就说完了。

其讲当马就去,咋会介半日(热)活(还)来屋里啦? 他说马上就走,怎么这半天了还在家里呢?

侬搭阿里去?伢搭城里去。 你到哪儿去?我到城里去。

来格眼,勿来堂眼。 在那儿,不在这儿。

勿是介做,是要格貌做。 不是那么做,是要这么做。

鞋文介多,只要介观就好。 用不着那么多,只要这么多就够了。

堂个大,该(这)个小,该两个阿里一个好眼呢? 这个大,那个小,这两个哪一个好一点儿呢?

堂个比该个好。 这个比那个好。

堂眼房子活(还)是该向眼房子好。 这些房子不如那些房子好。

格句话用定海话咋讲讲? 这句话用定海话怎么说?

其今年几岁? 他今年多大岁数?

侬方有三十来岁。 大概有三十来岁罢。

格个东西有多少重鞋? 这个东西有多重呢?

有五十斤重啦。 有五十斤重呢。

侬讲勒交关好,侬还会讲眼啥啦? 你说得很好,你还会说点什么呢?

伢嘴巴笨猛,伢讲其勿过。 我嘴笨,我说不过他。

讲勒一遍,又讲勒一遍。 说了一遍,又说了一遍。

请侬再讲一遍! 请你再说一遍。

格上还蛮早,停一上再去。 现在还早呢,等一会儿再去吧。

吃(缺)勒饭再去好伐? 吃了饭再去好吗?

慢慢叫吃嘛!鞋文急煞! 慢慢儿吃啊!不要急!

坐勒吃比立勒吃好眼。 坐着吃比站着吃好些。

堂个好吃,格向一个吃勿来。 这个吃得,那个吃不得。

其饭吃过,侬吃过伐? 他吃了饭了,你吃了没有呢?

其上海去过,我呒没去过。 他去过上海,我没有去过。

来熏熏开(看),格朵花香勿香? 来闻闻这朵花香不香。

香猛是伐? 香得很,是不是?

拨我一本书。 给我一本书。

伢实在呒没书啦! 我实在没有书啊!

侬搭其讲。 你告诉他。或你告诉他。

好好娘叫走。 好好儿地走。

当心跌落去爬也爬勿上来! 小心跌下去爬也爬不上来!

吃烟或是吃茶统勿好。 吸烟还是喝茶都不好。

烟也好,茶也好,伢统勿欢喜。 烟也好,茶也好,我都不喜欢。

随便侬去勿去,横聚伢是要去。 不管你去不去,反正我是要去的。

伢勿去弄勿来。 我非去不可。

伢是前年到北京个。 我是前年到北京的。

级密开会啥人当主席啦。 今天开会谁当主席。

侬要请伢客来。 你得请我的客了。

堂本是其格书,该本是其阿哥格(个)。 这是他的书,那一本是他哥哥的。

对去对讲。 一边走一边说。

看书个看书,看报个看报,写字个写字。 看书的看书,看报的看报,写字的写字。

越走越远,越讲越多。 越走越远,越说越多。

侬姓啥?伢姓王。 您贵姓?我姓王。

侬姓王,伢也姓王,阿拉两个人统姓王。 你姓王,我也姓王,咱们两个人都姓王。

侬先去,阿拉等一上再去。 你先去吧,我们等一会儿再去。

伢搭侬聚同队去。 我跟你一块儿去。

二、语法例句之二

上末侬去过伐? 昨天你去了没有?

天要晴雷。 要天晴了。

天要好雷。 天要好了。

门口立勒一堆人。 门口站着一群人。

阿拉要做生活。 我们要干活儿了。

读书个是阿哥,来屋里个是阿弟。 读书的是哥哥,在家里的是弟弟。

限早有勒做,呒没吃。 以前有得做,没得吃。

格上有勒做,也有勒吃。 现在有得做,也有得吃。

该些(星)果子好吃伐? 这些果子吃得吃不得?

其交关忙,忙勒连吃饭也忘记。 他忙得很,忙得连饭也忘记吃了。

对其勿住(起)。 对不起他。

交待其勿过。 对不起他。

其晓得伐? 他知道吗?

其晓得勿晓得? 他知道不知道?

其勿晓得,伢晓得。 他不知道,我知道。

该个呒没堂个好。 那个没有这个好。

级密比上末好交关。 今天比昨天好多了。

该个搭该个一样大。 这个跟那个一样大。

堂个搭该个一样大。 这个跟那个一样大。

上末天家热猛。 昨天天气热得很。

前末冷足雷。 前天冷极了。

伢活即来。 我刚来。

扣扣好十快洋钿。 刚好十元钱。

只吃米,勿吃面。 净吃米,不吃面。

天侬方要落雨搭。 天恐怕要下雨了。

茶杯拨其敲碎。 茶杯被他打破了。

其拨疯狗咬勒一口。 他被疯狗咬了一口。

掼勒水里。 扔在水里。

伢来黑板登写字。 我在黑板上写字。

朝阿里走?朝堂眼走。 往哪里走?往这里走。

从啥辰光起?从明朝子起。 从几时起?从明天起。

搭大家做事体。 给大家办事。

拨我带带出就来。 让我(把信)寄出就来。

拨我吃吃好就去。 让我吃好就去。

伢戏看过。 我看过戏了。

伢看戏过。 我看过戏了。

侬先去。 你先走。

堂种米比该种米粒头大眼。 这种米比那种米粒儿大。

再买一本。 再买一本。

顶该个大。 这个最大。

顶其勿好。 他最不好。

格人好足。 这个人好极了。

其要死快。 他快要死了。

借顶雨伞拨伢。 借我一把雨伞。

足拾元洋钿拨其。 拿给他十元钱。

桌凳摆摆平! 把桌子摆平!

其拨伢钞票用。 他拿钱给我用。

阿拉对其勿住。 我们对不起他。

侬比勒其上。 你比得上他。

立勒子 站着

坐勒子 坐着

团堂骨气 寿头骨气

甜结骨拉 油结骨拉 快眼 大眼 亮眼 惬意眼 闹热眼

西瓜只打只红。 西瓜个个红

甘蔗节打节甜。

轻猛 轻得很 红猛 红得很 香猛香得很

深猛 深得很 壮猛 肥得很

软足软极了 粗足粗极了

苦足苦极了 气足

冷煞冷极了 笨煞笨极了 紧煞紧极了

难熬煞难过极了讨厌煞

凶相 凶的样子

福相 有福气的样子

亲热相 亲热样子

高兴相 高兴样子

强盗娘 强盗一样

小娘娘 小姑娘一样

老浓爿娘 家庭妇女似的

介圆 这么圆 介硬 这么硬 介密 这么密 介粗糙 这么粗糙 介小气 这么小气

雪雪白 血血红 墨墨黑 冰冰冷

红冬冬 慢吞吞 冷清清 甜咪咪

咋敲敲 咋奔奔

咋\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北京话里的\怎么\,常跟动词组成疑问句。动词重叠是起强调并兼有询问某种方式的意味。

岱山方言 ( 2003年07月29日 09:51 ) 名 词 岱山方言 普通话(解释) 岱山方言 普通话(解释)

擂鱼 乌郎 弹胡 鲓头 海瓜子 流黄 抢蟹 呵鱼 头多人 伙将偎 洋地 逃洋 鸡屙摊 汰横头 风水

鳓鱼 河豚 弹涂鱼 小鱼干制品 彩虹明樱蛤

牡蛎

用盐水浸过的梭子蟹

魟鯆鱼 水手长 船上炊事员

渔船捕捞的区域;渔场

船渔进港

指捕捞量小且分散的区域

指海边的岩石

台风,亦指狂风暴雨的天气

拜江猪 黄婆鸡 海和尚 蛤皮 关爷蟹 毛娘 海蛤蚆 戤舵 烧盐人 洋生 谢洋 拢洋 焖头 横刀 咸齑

海豚 黄姑鱼 鱼,属儒良科

蛤蜊

背壳,形似关公脸得名

贻贝 鮟鯆鱼 副船长 盐民

夏汛捕捞的季节;特指黄鱼汛

渔船结束 渔船进港 船舱盖板 砍柴刀 咸菜

起子 饭瓜 滑子 即末 小娘婢 抱喜 两公伴 团糖 莲子

镰刀 南瓜 草席 今天

小姑娘;小女孩

婴儿 两夫妻

举止轻浮,言行无分寸的妇女

卤表

倭豆 蚕豆 咸早子 昼过 小弯 老人 大侮 蒲瓢 泥耙

蚕豆 豌豆 从前;过去

中午 小男孩 妻子

指神经不正常的人 喻指好吃懒做的人

耙复

形容词 岱山方言 无万 退板 的滑 结棍 调大 热白白 威敦敦 壮骨骨 透刮新鲜 腻腥捣浆 难熬百啦 斩把束齐 稳笃陆株 普通话(解释) 很多;许多 差;不好 很光滑 身体结实;办事有劲;份量重 空闲 炎热 荣肴过咸 身体结实;生活富裕 非常新鲜 非常肮脏 岱山方言 煞格 犯关 馋劲 豪梢 淡沙沙 瘦切切 清塔塔 锃刮斯亮 淡节骨勒 暗的扑弄 普通话(解释) 厉害;批评 通事容;易发愁 嘴馋 迅速;快些 咸味不足;待人冷淡 身材瘦长 很清楚;明摆着的 非常明亮;鱼货新鲜 菜肴、咸味不足 天色非常暗 迟钝,不灵活 忐忑不安 寂静 很不舒畅;身体很不舒适 呆白楞顿 非常整齐;整齐划 形容生活安定或办事放心 傍惶几躁 隐摇肃动 副 词 岱山方言 弗 蛮 交关 放命 时格 普通话(解释) 不:~笑;~走 很:~好 很,非常 非常 经常 岱山方言 顶 当忙 生三 滑即 打末致头 普通话(解释) 最:~漂亮 马上,立即;~办 竭力 刚才 忽然;突然 代 词 岱山方言 阿拉 你倷 堂可 啥拉 普通话(解释) 我们 你们 这里 什么 岱山方言 其拉 阿里 啥人 咋貌格 普通话(解释) 他们 哪里 谁;什么人 怎样 惯用语 岱山方言 插蜡烛 呒趣相 摇白子 嚼麦羹 碰石岩 鬼掴过 爹头娘脚 普通话(解释) 喻指机动船因机器出故障而停航 无兴趣 喻指傻里傻气的人 比喻说话唠唠叨叨 比喻不顺心,不吉利 不修边幅;倒霉 比喻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岱山方言 呒结煞 擂倒算 困烂田 勿落直 拖牢洞 呒搭头 四阿正娘 普通话(解释) 不会当家;不会打算 比喻不怕出丑丢面子 耍无束赖 则比喻行为不正 死于狱中,比喻遇上不吉利 不好相处;说话不投机 办事完美,无可挑剔 成 语 岱山方言 呒数倒帐 画乐天宫 明当响亮 一时三刻 普通话(解释) 比喻心中无数 生活富裕、美好 不隐讳,很清楚 马上,立即 岱山方言 呒帐搭算 心广体泰 瀚到八采 喂天倒地 普通话(解释) 无所谓 无忧无虑,心情愉快 到处都是 比喻话音高,嗓音大

乌晕倒暗 空头拨脑 异样刮得 花头百出 糊潮糊落 油头刮脑 指头晕 比喻没有这回事 言行超越常规 花言巧语,华而不实 指责或否认别人的意见 言行出格 移头撼脑 拦言过头 蛮法山起 牵来故对 放泼赖耍 希眼白起 好出风头,占人上风 多管闲事 举止粗心莽撞 办事不对头,说话不合情理 行为放肆 不干脆,不爽直 比喻能勉强糊口 比喻吃光用光 脑筋鲜括括 善于用心思对付别人;异常聪明 脚娘肚当米缸 插嘴鸡毛当令箭 比喻依仗权势逞威风 讨饭类勿留过夜食 ]

民间习谷

手工艺习俗:各种手艺的学徒拜师之日谓起师。学徒期中,学徒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须向师傅送礼。

若同席就餐,师傅坐上位,徒弟坐下位,且要先为师傅筛酒、盛饭。待师傅动筷,徒弟方可吃饭;师傅放下碗筷,徒弟也得放下。学徒期三年,学满后谓\满师\。

手艺业同行间不可拆台,一个作坊只可有一个包作师傅(即\作头\;被邀参加工作的师傅无论手艺多高、资格多老,须听从包作师傅调度;若东家请两个以上包作师傅作业的(即\劈作做\,两套人马互不干涉,但各显手段。互相竞争,谓\别场\。

各种手艺的师傅同桌吃饭,座次应是:石匠坐上位,木匠坐东侧,泥水匠坐西侧,漆匠坐下位,并要给同桌各位

筛酒。

上述习俗大都沿传至今,但师徒同席已无严格的规矩,多可平起平坐了。

生活习俗:留饭娘 海岛房民崇尚节俭,在饭后(一般指午饭),要留下一些冷饭,掺入下一餐的米中,作为\饭娘

,可提高出饭率。解放后,此俗仍被岛民沿袭,近年已不多见。

吊饭 平时以番薯干当饭的贫穷渔农民,一旦来了贵客,便在布袋里装少量米,放在番薯干汤饭里煮。开饭时将袋中米饭捞起供客人食用,叫做\吃吊饭\,主人自己仍吃番薯干饭(汤)。70年代后,不再有此习,主、宾皆吃同样饭菜。

进补 渔民嗜好烟酒外,对滋补别有讲究。每逢渔汛开始。一般都以老酒浸黑(红)枣、老酒芝麻煮胡桃肉、红糖老酒煮鸡蛋等进补。条件稍好的还用\神仙鸡\用三四斤重的全鸡,去毛和内脏,放入钵内,加上老酒等佐料,连钵放入锅中,锅底放少许食盐,不用水,用火烤)、\酒淘黄鱼\新鲜大黄鱼加老酒、黄糖,用钵煮食)、\酒淘鱼胶\用黄鲟鱼胶或毛鲿鱼胶配全鸡或猪肉,加老酒、红糖煮食)等进补。

爱食腌腊腐臭食品 岛上居民爱食腌冬瓜、臭苋菜梗等食物。待客时,除备鲜鱼虾外,必备咸鱼、糟鱼、泥螺蟹酱等咸\下饭\。\咸菜黄鱼:是舟山名菜,流传有\三日不吃咸菜场,脚娘肚(小腿)就酸汪汪(无力)\之说。解放后此风仍沿,但已注重\吃新鲜\。

芋艿筵 芋艿是舟山部分渔农村酒筵上必备的主菜。芋艿碗数越多,表示酒席越丰盛,酒席上的芋艿吃不光,赴宴者可用手帕或纸头包回去。舟山岛居民办酒席,一般用\汤十三\连汤十三道菜),芋艿亦必备,吃完还可添加。0年代,筵席好坏已不以芋艿多少为准,而着重于海鲜、禽类的丰盛与否。

补肩粥 四月十四夜,嵊泗渔村兴用糯米、豇豆等与大米混煮稀饭,说吃了可补肩力。

背单与龙裤 渔民习惯穿大襟布衫和背单(心),冬有棉背心,夏有单背心,春秋穿夹背心。下海生产时,亦上身穿背心,下身着龙裤(裤脚管特大),其布料均用栲网的栲皮栲过。民间流传着\青浜庙子湖,菩萨穿龙裤\,\黄兴东福山,菩萨穿背单\之说。海岛妇女的衣着,其衣袖裤管也大至盈尺。近年,渔村青年衣着时兴,穿龙裤和背心的已不多见。

造屋 居民造屋要先请风水先生择地定向,破土、定磉、上梁等也都要择吉日良辰。上栋梁日,主人给各作业师傅发双工钱,向木作师傅送\红包\。向亲友馈送馒头等物,以示庆贺。栋梁上挂红布,贴横披,两头各挂内盛谷物种子的麻袋一只,栋柱上贴绿、蓝纸楹联,忌红纸,以避\火上房\。上梁时,鸣放鞭炮,由木作师傅将正梁安上,抛下麻袋,由等在下面的子女接住,意为\传种(宗)接代\,上梁时,最喜下雨,以应\及时下雨,生活富裕\之兆。居民在邻居建房时,要在各自房屋上挂红布或插红旗,意可避免\风水\被造房户独占。

客居契约 到亲友家作客,夫妻不可同房。女儿女婿到丈人家做客也不例外。如果要在丈人家同房,须写好\客居租屋契约\;压于枕下。现今,此俗已非旧时那样严格遵循。

灶具 岛民对灶和灶具十分讲究。\家里再穷,也不亏待灶公\。砌灶要请阴阳先生选吉日,付给泥水工双工钱新灶使用时,要供灶君。使用新镬时,要先炒一镬\新灶倭豆\分送邻居,以祈\头头顺利\。解放后,供灶君旧习逐渐消失,其余一直沿袭,至80年代,才不多见。

礼仪习俗:婚礼 新婚女子三日王 传说这是宋高宗立下的规矩。康王为纪念搭救过他的红姑。下旨舟山女子

出嫁,可戴凤冠,披霞帔,铺红毡,坐花矫,举大宫灯,扬布襕旗,吹吹打打喜庆三日。解放后,坐矫等习俗消失,但喜庆三日热闹一番,一直被岛民所沿袭。

定亲 旧时定亲皆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讲究门当户对,故有\墙门对墙门(指大户),篱笆对篱笆(指以篱笆充院门的贫苦户)\之说。先由男方托媒传话,请算命先生卜吉,若\八字\相谐,则具果品遣媒人往请女方生辰,谓请庚帖\,女方同意送\庚帖\给男方,谓\过帖\。男方把双方生辰\八字\置于灶神龛,三日内卜之不吉,便送还女方庚帖,卜之吉,则婚事定。再请媒人持婚书及礼物送往女家,谓\纳吉\,也叫\发送\。女方将预先为女婿及其父母等长

辈准备好的鞋子、笔墨纸砚、绣袋等物放入男方礼担中作回礼,叫\过书\。然后,男方将聘礼(钱币)、样红(首饰,多为戒指、耳环和衣料)、酒饼(点心)送往女家,谓\下聘\或\下定\。解放后,提倡恋爱自由,不再有诸多繁文缛节,但少数人仍讲究八字相谐和聘礼多少。

迎亲 由男方择定吉日。婚期前日,男方要派人(一般为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去女方搬奁物,谓\搬嫁妆\。嫁妆多少不一,多的十箱十柜,最少也有夜桶(子孙桶)、火囱(取暖炉)、家工篮(盛放剪刀、尺、针线、零布等物的器皿三件。男女双方家中都要办酒宴。女方办\开面酒\,新娘要请堕民嫂绞面,谓\开面\,男方办\猪肝花油萝卜羹\。入夜,由一或三位爹娘双全的未婚男青年与新郎(共二人或四人。以此凑成双数)同宿新房。次日凌晨,男方具牲礼祀神谓\享先\。

迎亲时,以堕民为使者,备花轿、请乐队至女家。女方拦轿阻止。使者\以钱馈门\得以入,谓\开门钿\,或\开门纸包\。新娘上轿前,要吃\上轿饭\,第一口吐回父母床头,示意不忘养育之恩。新娘或由兄弟\抱上轿\,或由童女领上轿\,上轿后,女方兄弟或母亲持一碗水泼于轿上或停轿处,意为\嫁出去的囡,泼出去的水\,不准回头。中途送娘要将轿内火囱灰倒掉一些。轿至男方,由童女请出轿,新娘要先过马鞍(木雕小鞍),谓\跨鞍入华堂\,再踩着麻袋至堂前,谓\传袋(代)\。解放以后,泼水、童女领上轿、跨鞍等俗已废。新娘步行或用自行车(80年代多用汽车)送至夫家,但享先等俗废而复萌。

拜见钿 拜堂时,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长辈。拜长辈时,新娘要致甜茶一杯,并与新郎一起跪拜。长辈都有包着钱币的红包相赠,谓\见面礼\,也叫\拜见钿\。此俗在乡村今仍盛行,但新郎新娘不再跪拜,改用鞠躬或合掌礼拜。

叩头钿 新娘也要备一些装有少量钱币的红纸包,准备在接受夫家主要亲属的小孩叩见时分送,谓\叩头钿\。相传,在使用金属币时,新娘将铜币用彩线扎好,系以缨坠,挂于前来叩头的小孩胸前,故称\新娘子铜钿牌\。今此俗仍行,但小孩不再行叩头礼,新娘只需把红包交其婆婆分送即可。

讨个\生\字 拜堂后,新娘入洞房,由一长者捧喜果盘至堂前,将盘中十多样干果抛向华堂,让贺客小孩抢食各果都有吉祥之意,枣子谓\早生贵子\,桂圆谓\蟾宫折桂\。还故意掺进生的花生、瓜子、黄豆等,小孩食之,不约而同会喊\生的\、\生的\。新郎家图的就是讨个\生\字,意谓新娘不久就会生下贵子。

阿姑代拜堂 在渔村,如遇新郎出海生产因风暴等情况不能赶上婚期时,由新郎的姐妹代替拜堂,并在新房内笼养一只公鸡,公鸡颈上悬一红布条,喂以饭食。新郎回来后,才将公鸡放出,俗谓\阿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此俗已废。

贺郎 有两重内容:一、新郎的舅妈、姑妈等至亲,在婚期临近前要送老母鸡、胖蹄等给新郎补养身体。二、喜日簇散后,主人于新房内设糖果、菜肴,邀亲朋八人入房围坐,互唱贺郎调,其余宾客站立四周,笑闹相贺,这是舟山婚礼中的传统习俗之一。解放后,此俗仍存,但有变化,一般为晚宴后由男女傧相若干在华堂围坐于\贺郎桌\由三张八仙桌拼成)的两边,新郎新娘坐上位,二位郎头傧(贺会的主持人)坐下位,宾客站立四周,以说唱嬉闹相贺。男女傧相也可互贺以增加热闹气氛。郎头傧以唱贸郎调为主,\贺郎调\七字一句,多系演唱人即兴之作,多数为祝贺新人早得贵子、长大有出息等吉利词,也有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的。80年代起,此俗渐衰,多以放电影、录像代之,并以此飨谢宾客。城镇青年则有以茶话会形式代之。

闹新房 新婚三日内晚上,亲朋可潜入洞房取出物件,翌日向新郎新娘索取烟糖果钱,再将质物归还,也叫吵房。吵房者不论长幼尊卑,谓\三日内呒大小\。

安心 婚后第三天,女方兄弟持新娘在家穿过的旧衣服与女红工具及荤素菜看,看望新出嫁的姐(妹),要她从此安心于婆家。

回门 新娘和新郎或在结婚当日午餐后,或第三天回娘家,谓\回门\。一些海岛因交通不便。有在一月或一年甚至数年后才回门的。结婚当日回门的,要当晚赶回,婚后第三天回门的,多在娘家宿上几夜。

死婚 也叫\阴配\。父母为已亡子女寻觅配偶,举行婚礼合葬。仪礼与生人结婚相似,只在拜堂时由生人捧死者的木主牌代替(一般由男方的姐妹代拜)。\新房\中供以茗果,朝夕更换,房内床席箱柜一应俱全。女方\嫁妆\多用彩纸扎制。成\婚\后,由男方家人将女方尸骨迁来与男方合葬。并烧化\嫁妆\。解放后。此俗已不多见。 文明结婚 民国时始流行。多以公共场所为结姻处,新郎新娘穿礼服立于下位,证婚人立于上位,介绍人(媒人立于旁,宾客分坐左右。先由证婚人致贺词后,双方交换饰物并于婚书上盖上章,再由主婚人、介绍人盖章。新郎新

娘互行相见礼,向来宾行礼作谢,时佐以乐歌。举行文明结婚,见面钿仍不可少。

此外,解放前盛行养童养媳、租妻、典妻、纳妾、抢妻(将新娘。抢来成婚)、重男轻女等陋习,解放后皆严禁.但渔农村居民仍有重男轻女思想。

生育 送催生衣 女子怀孕临产前,娘家要备婴儿衣物襁褓,送往婿家。谓\送催生衣\。婆家接过催生衣时即展开,意祈\生产顺利\。

送生母羹 女子在做产期,谓\生母\。娘家要送面条、红糖、蛋、肉、鱼、鸡另物让生母补身体。丰盈奶水,谓\送生母羹\,又称\挈糖面\。除娘家外,姑妈、舅母等近亲也要送\生母羹\。近年,有以钱代之的。

吃开口奶 婴儿一出世,需向别家正哺乳妇女讨一匙奶汁喂之。生男讨女婴之后的奶,生女反之。喂奶前,先喂一口黄连汤,一为解毒,二为讨\先苦后甜\的吉利。解放后,一些在医院出生的婴儿都不再吃\开口奶\。

做床 产后第三日,在产妇床前设祭桌供奉果茗。祭床公床婆。以为祭过床后,日后床公床婆会暗中照顾婴儿是日。还要请接生婆洗涤婴儿,谓\做床\。事后,向左邻右舍的儿童分送\相谅盏\,即把米饭盛在酒盏里,上面放黄糖,分给邻居儿童,意为让婴儿与他们结缘,长大后能相谅。解放后,此俗仍行于乡村。80年代,乡村产妇过多去医院分娩。故此俗渐衰。

办满月酒 婴儿满月,要办酒庆贺,尤重头生儿或独生子的满月酒。旧时,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生了男孩,除办满月酒外,还要办\三朝\、\周岁\等酒筵庆贺,生了女儿则不庆贺或降低档次。满月日,外婆家要送衣物、食品和彩线(\长寿线\扎成的装有钱币的红包,并挂红包于婴儿胸前,谓\铜钿牌\。亲戚朋友亦送钱币志贺。家内设祭享神祀祖,摆筵招待宾客。婴儿要剃满月头,戴狗头帽,穿一口钟、虎头鞋,由长辈托着,撑着凉伞,串街走巷兜一圈,邻人互抱相看,戏称兜圈的男孩\寻老婆\、女孩\寻老公\等等。是日,婴儿多用公鹅头冠瘤开荤,意谓儿童跌跤时会像鹅头一样昂起,不伤头面。

忌讳 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产房称红房。非侍值人员不进房内,进过红房的人,一月内不进寺庙礼拜。长辈一般不入红房,意谓婴儿过早见到长辈会\折福减寿\。满月后,婴儿第一次去外婆家,须在鼻尖上抹镬煤避邪\,俗谓\乌鼻头管望外婆\。婴儿走亲眷,如回家时天色已暗,要让婴儿身上披一方布襕,用别针或缝衣针别于衣帽上,以\避邪\。

夜啼 婴儿夜啼不安,吵闹不休,家长多用红纸写上\天赤赤,地黄黄,小儿夜哭在娘房,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的谶语,趁无人看见时贴在路旁墙上,以为有人读后婴儿可安然入睡,不再夜啼。

寿诞 做生 即做寿。30岁为头寿,俗称\三十不做寿,四十不会富\。60岁为大寿,70岁、80岁尤甚。做寿排场大小视家境贫富而定,旧时,穷苦人家做生很简单,有\穷好日(结婚)、富做生之说。做生有\四十不做生,做九不做十\的规矩,因\四\与\死\谐音。祝寿不在正十,60寿辰,在59岁时举行。做生时,已出嫁的女儿要挑寿担,其他亲戚也要送寿礼祝贺。寿礼厚薄视家境好坏而别,有\四色\、\八色\等。四色合\高(糕点)、桃(寿桃馒头)、祝(大红寿烛)、寿(长寿面)\。八色另加\玉(猪肉)、堂(红糖)、富(烤麸)、贵(桂圆荔枝)\。大户人家还送寿联、寿轴,普通人家送鸡、肉、面、蛋,穷人家也少不了寿面、馒头。做生时,先祭祖,再设筵酬宾客。解放后,此风一度泯灭,近几年又风行,且排场甚大,做大寿时,寿担有花上上千元的,也有改用钱物代替寿担的。 吃六十六块肉 父(母)到66岁时,女儿家需买肉切成66块煮熟送给父(母)吃,以祝其健康长寿。古有\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之说,以为父(母)已吃了女儿送的66块肉,就不会受阎罗大王之邀了。

阴寿 即为亡父母做生。仪式如生人做生,也分请帖,日冥庆,具名\追请子\。应请者也送糕、桃、烛、面礼品。如在寺院做阴寿,还要拜忏,或一、三、七日不等。一般人家的阴寿则较简单,一桌羹饭而已。此俗现已不多。只是在亡父(母)生日做一桌羹饭以示纪念。

探望病人 有人生病,亲戚朋友、邻居多探望之。但若病人生命垂危,或病人是长期病躺在床上的成人,看望时,多择上午或正午,而忌午后、黄昏,更忌晚上探望。以为上午、正午朝气充足,可免病人的\祟邪引到自身上\。初次看望病人时,要带水果、糕点等礼物,富裕者选送参茸补品。

丧葬 送终 病人垂危时,子女须站立其旁。当病人喉底浓痰淤塞(谓\海底痰\,知其将逝,亲人须持一碗薄粥喂其咽下,谓\吃依样饭\。子女均以能赶上为长辈送终为幸。人亡后,要替其休浴、理发、更衣,移尸堂屋,陈菜饭祭奠,谓\移尸羹饭\。

脚后灯 烧荐包 移尸入堂屋后,在死者脚后点一盏油灯,也叫长明灯,不能吹熄。并将死者睡过的席褥等物

按一定方向焚烧于三岔路口,叫\烧荐包\。意为人去,铺盖相携。

报讣音 死者家属要派人把死讯及殡期立即告知众亲戚,谓\报讣音\,报讣者倒掖雨伞,到了亲戚家,雨伞仍倒放,报知后要喝一杯茶,路远者吃一餐饭。亲戚闻讯后,要以哭声相报,如无人啼哭,即以砸瓦爿代之,并在报者走后,把他用过的杯、碗敲碎,筷子扔掉,再分别亲疏,备大红重被和香烛果品等祭物,前往吊唁。

守灵 晚上,亲人守于尸侧,谓\守灵\,也叫\陪尸\。移尸入棺,叫\入木\或\落殓\。落殓时辰须请阴阳先生择定,一般选在涨潮时分,意为死者灵魂能按时乘船,可一帆风顺到达阴间。钉棺时,亲人抚棺围哭,一人问\某病愈否\一人答以\好了\,直到问完死者生前的病痛为止。

戴孝 死者家属及亲戚都要穿白戴麻。系细麻绳于手腕和颈项,脚穿白鞋(穿至\五七\,鞋后帮皆缝有二指宽的红布。出殡日,全身着白,孝子穿\斩衰服\麻制的丧服,下沿不缝边),披麻饰(苴绖),戴白帽,上套三梁冠(用草绳制成),手握孝杖棒;同辈亲人服\齐衰\麻衣下沿缝边),孙子戴白帽,上套二梁冠;女儿穿白衣,戴\孝斗\;同族亲人,穿戴白布衣冠,疏者仅戴白帽。解放后乡村居民多沿袭之,城镇居民多戴黑纱布代之。

醮杠 出殡日,抬棺出中堂停放路边,专有一人边往棺差上浇老酒边念祝词,谓之\醮杠\,时众人哭声皆停。杠词内容有对死者的悼辞或赞辞,赞扬死者生前的为人,也有对死者儿孙的祝愿辞等。此俗土葬者仍行。

做七 从死者寿终日起,每七天设奠一次,以\五七\最隆重,由已出嫁女儿主办。是日,婿家要挑礼担。备香烛、纸锭、荤素菜肴等。至\七七\为止,谓\满七\。

百日﹒周年 死者死后一百天,要做\百日\。一年后,要做\周年\羹饭,且连做三年。百日、周年时,至亲也要聚会悼念亡灵。以后每逢死者死期,皆做\忌日羹饭\。

请哭娘 旧时,部分有钱人家,少亲人啼哭致哀时,须花钱雇人代哭,哭娘一般由女堕民担任。解放后此俗不行。

草人代葬 渔民落海找不回尸体,则以稻草人代替进行安葬。举行葬礼前要请道士\招魂\,\招魂\一般在夜间涨潮时进行,于海边搭一醮台,点起篝火,缚一只雄鸡于箩中,挂于带根的竹子顶梢,由道士登台作法,一人摇动竹子,面向大海高呼死者姓名:\\另一人随之答应\来罗、来罗!\直到潮水涨平为止,次日再行葬礼。此俗现已消失。

六月十二夹寿材 一般盛行土葬的渔农村,夹(做)棺材皆选农历六月十二日,传说这天是彭祖诞辰日,可得长寿。生前做的棺材,称寿材。

时令习俗: 春节 凌晨设香案、陈果品\祭天\,并放爆竹。黎明开门放爆竹,谓\开门迎财神\。人人穿戴一新,小孩要向长辈拜

岁,去亲戚朋友师傅家拜岁的,多携带荔枝、桂圆、红(黑)枣等礼品,谓\挈拜岁包头\。也有人家先去祖坟祭拜,谓\拜坟头岁\。在嵊泗的一些小岛,必先拜坟头岁,在拜坟头岁前,不到别家吃饭;有的先去宗庙礼拜,谓\拜菩萨岁\。初二始走亲访友。出门见人,忌讲不吉利话,忌吵嘴;要互道问候、祝福。早上与人交谈,禁忌\早\字,一为防生蚤,二为避遭灾。现多不讳。早餐兴吃糖年糕,多与酒酿混煮,以讨\生活年年高\之兆。解放后,城镇北方籍人口增多,吃水饺之风随之引入。初一不汲水、不洒扫、不花钱购物、不动刀剪食物都在除夕预先切好。妇女不去池边、河埠头洗涤。上述习俗现虽存在,但不一定都严格遵循。

旧时个别人家还在是晚取残肴,插以残烛,置于床下,曰\老鼠粮\,谓此夜老鼠成亲,给以恩惠,日后不致为害,此习今废。解放后城镇职工休假三天,假期中,亲朋好友互访互宴,欢度佳节。

上灯祭 正月十三至十八。十三谓\上灯\,各祠庙悬彩灯,陈器玩供神,称\灯祭\。晚上,常有小孩提灯出游,乡间多盛马灯、船灯等。上灯祭以十四日为最盛,定海城关镇的东管庙、内外太保庙都要开放娘娘菩萨房间,供人游览。东管庙等还要举行传统性的古董博览会,名日\摆祭\,实是展示各庙的古董、书画、文物、珠宝等。十八日灯散,谓\落灯\。解放后,此俗渐废。

元宵 正月十五。旧时多自制灯笼,或悬挂屋檐,或提灯外出游玩。是夜,乡间灯会进城,居民晚餐后皆上街看灯会,并多食糯米汤圆(也叫\元宵\。意谓团团圆圆。解放后,灯会不兴,但城镇居民仍要在这晚外出,名曰看灯会,实为散步或走访。近年,文化部门和工会推行猜灯谜等活动,灯会也逐渐恢复。

立春 旧时,在立春日,人们言行谨慎,不吵闹打骂,不损坏器皿,以免冲神而遭不祥。是日,叫化子们捏泥成\春牛\,扎麦秆为芒神\,由\小讨饭\用露顶小轿抬着\讨饭头脑\,去乡村分送\春牛图\。农户出钱或粮为酬,俗谓\小讨饭做春官\。民国时期,抬\讨饭头脑\之风已息。分送春牛图之习沿袭至今。

清明 各家持麻糍、菜肴等到祖坟祭祀,祀毕,于坟顶加土插竹,挂纸铜钿、撒米饭、蛳螺等物,谓上坟。如有儿童围观,须分麻糍或钱币,谓分麻糍铜钿,以嘱儿童保护祖坟。旧时,同宗还行族祭,合族男子可吃\清明羹饭\,食后还分麻糍。族祭费用皆从族中祀田收入支付,祭祀仪式多由族长主持。此俗解放后已止。清明前几日,各家还要设祭祀祖,饭后往屋顶上抛蛳螺壳,以驱虫虐。清明日,家家户户插柳条于门壁,妇女插柳条、菜花、青蒿等于发际,以求来世亲人齐全。有\清明戴花,来世有妈;清明戴枝青,来世有亲人;清明插杨柳,来世有娘舅\等语。

现今。乡间做麻糍、上坟、抛蛳螺壳等俗仍行。机关团体、学校、单位则于清明日祭扫烈士陵墓,或去郊外游春踏青。

立夏 家家煮食茶叶蛋或白煮蛋,民间传有\立夏吃只蛋,气力长一万\的谚语。儿童还用彩线织成的网袋盛蛋挂于胸前,找伙伴们拼蛋,以把他人的蛋拼破者为优胜。中午,用缸豆糯米饭、乌笋、女菜(莙荙)、带子蟹、鲳鱼等祭祖先祖。乌笋、女菜都不切碎,谓\脚骨笋、扇风菜\,吃了可使脚健、防中暑;吃了缸豆饭可解苍蝇病毒。饭后,互称体重(除孕妇外)。

端午 家家户户插菖蒲、蕲艾(俗称\蒲剑\、\艾旗\等于门檐,并用菖蒲根剪作人形,串以彩线,佩于儿童身上;制香囊放于箱笼或挂于儿童胸前;在蛋壳上画儿童跨虎图(谓\蛋壳老虎\,挂于床沿,并贴自画端午老虎于大门、房门以祛邪。配制雄黄酒饮服及喷洒屋内外,驱邪消毒;烧白芷、苍术以祛害虫;用彩线扎成圆形辫子,系于小孩腕上(男左女右),叫缠手绳、长寿绳、端午笼,一直带到七巧夕。用雄黄在婴儿额上写\王\字,以\辟祟\等。端午节还要裹棕子、做乌馒头、团子等祭祖并馈送亲友邻居。农家要给看牛小囝分食雄黄豆(蚕豆)。解放后,除插菖蒲,裹棕子等俗仍行,余皆渐衰。

立秋 立秋日吃西瓜或立秋时分喝一口凉水,意为可防中暑或腹泻;儿童服用菜菔子(萝卜)、蓼面、炒米粉等拌和食物,传说吃后可防积滞。

七巧 七月初七。乡间妇女多用浸泡后的槿叶搓洗成汁,和水洗发,或用紫苏叶加枹叶,泡开水、滴食油而成的混和液洗发,洗后的头发柔软、光滑、有香味。据说七月七洗次头,头发不易因汗多而发臭(旧时女子往往一年洗一次发)。七月七用槿叶洗发之俗今仍盛行,但不再限于一年一度,平时多用洗发精、洗发膏、香皂等。

是日,凡儿童腕上套有端午笼者,都摘下扔于房顶,以供喜鹊衔去搭银河桥,让牛郎织女相会。至晚,妇女陈瓜果于露天,向牛郎织女\乞巧\乞巧形式多样,有在眉月明星下,用线穿针,成功的为得巧者;有用盂水映星光,观看水中星星,以辨目力强弱者;有面对星空,认准一组七屋口念\七颗星,七七星,念过七遍会聪明\者;也有悬米筛于树梢上,静窥筛目,希望看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此俗今已不行,偶有的仅作娱乐而已。

七月半 俗称\鬼节\、\中元节\。前后数日在村口设坛,请僧道打醮放焰口、高悬蜈蚣旗,路边挂冥锭、纸衣,地上摆酒食,舍施野鬼;扎制鬼王、黑白无常、童男童女、纸塔等纸神、纸物,置于坛旁。祀毕,烧化纸锭、纸衣、纸神,于空中放天灯,在海上放水灯,敬送神祗,驱逐野鬼,祈求水陆平安。解放后,此俗一度泯灭,80年代,民间又有做七月半羹饭者。

七月三十 俗谓地藏王菩萨生日,或地藏王菩萨开眼观光大千世界的日子。是日夜,家家户户插香于地上、瓜果上或檐下、水缸、米缸边,谓\插地香\。沿海居民还用稻草扎成浮盘,上点灯火,置浮海面,任海水漂流,叫放水灯,是仿效打醮时送逐游魂的一种习俗。此俗民国时期已不行。

八月初三 传说为灶神生日。各家以素食、糕点、果品、面条祭灶。祭毕,合家吃\长寿面\。解放后,不再祭祀,仅在灶龛前摆上一碗熟面代供品,并多在这日吃面条。

中秋节 舟山岛民于八月十六过中秋,与宁波俗同。传说其来历有二:一说宋代宰相史弥远,回乡过节途中耽误一日;二说方国珍忙于守城,忘了过节日。史、方的家人等待到第二天才过中秋节,后旁人相沿成习至今。中秋前,家家购备月饼,并馈赠亲友及师长。中秋傍晚,陈月饼酒肴祀祖后,饮酒赏月吃月饼,谓\合家团圆\。

屠城节 清顺治八年(1651)九月初二,清军攻占定海域,定海军民死于战火者万余人。后人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二称为屠城节,合城鸣钟击鼓,请僧人放焰口,设街祭以祭游魂。各户也在该天做羹饭祭奠,谓\屠城羹饭\。此俗于民国年间己不行。

重阳 九月初九日。乡间有做团子、裹棕子祭祖并馈送亲友之风。婿家要给丈姆家挑重阳担,现多为馈赠一般性礼品,如酒、糕点等。城镇居民多有登高习俗。

冬至 旧时大节之一。是日。要由年满花甲的老人举行族祭,礼如清明节。定海西乡要举行\冬至会\。农家普遍做\冬至汤圆\祭祖官家、绅仕、儒生要祭孔、祭魁星,以求仕途畅顺。解放后此风混灭,但民间以\冬至汤圆\为节令食品之俗仍存。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户户炒豆、备糕点,陈祭灶果于灶上,扎草马于灶前,供以草料、饮水。祭毕,烧化草马、金箔与

旧灶君像,换上新灶君像,谓\送灶\。然后,全家分食祭灶果。此俗现在乡村中仍存,但不再扎草马等。

谢年 城乡一些富户一上腊月就忙起来,掸尘洗涤,杀禽畜办年货,择日供三牲或五牲福礼,向神灵礼拜祝祷,谓\谢年\或\送年\祭毕,割取少许福礼放入酒杯,在金箔火化时,洒向空中,分飨四方鬼神,谓\散福\。祭神后,耍做\年夜羹饭\,敬祀祖宗,祀毕,邀亲邻长者共餐,谓\分岁\、\吃年夜饭\。旧时,城中大户都把它作为拉关系、结人情的良机,竞相请客,以致年夜饭越吃越早。一般居民则多在祭灶后始谢年,且形式较简。解放后,此俗一度隐灭,今在乡村又渐盛。

除夕 旧时,家家户户要贴门神、春联、青龙纸。青龙纸为红、黄、青三色,上画双龙戏珠或兼画和合二仙及聚宝盆,青龙纸贴于谷仓,红龙纸贴在门窗。是日,出门在外的都要回家,团团圆圆吃年夜饭;。尽可能还清债务,水缸、米缸都要备得满满的,意为\满柜满罐\,祈祷来年生活美满。吃年夜饭后要坐夜\守岁\,给儿孙辈分\压岁钱\,大人们坐夜到零时或通宵。解放后,贴门神、春联、青龙纸一度敛止,余俗皆仍盛行。80年代,又盛行贴春联。 除上述诸时令习俗外,还有: 烧十庙·走十桥 正月初十和十五,老年妇女成群结队入庙烧香,合掌礼拜。正月十四,又去各桥头伏拜,插香烛于桥边。所把的庙或桥必满十处,俗谓\烧十庙、走十桥\。解放后,此俗一度被废。近年又复萌,且有不少中、青年妇女参与。 火﹒煨蛇头 正月十四晚,乡间野外点篝火以驱逐农田害虫,谓\火\。是日晚饭后,有小孩的人家,多要煨年糕,谓煨蛇头以为吃了煨蛇头,日后不会踩着蛇。近年,吃\煨蛇头\之俗已不多见。

请井姑、厕姑 多于正月十四、十五夜进行。也叫请井头姑娘、粪缸姑娘,以卜该年年成丰歉及婚姻杂事。请者须选定多年的水井或粪缸,白天前往祝祷预约,及晚,妇女们用一根筷子插在掏米筲箕上,上盖绉帕,有的还插上花,由二位姑娘抬到井旁或厕边,焚香祈请至家,供于桌上。二姑娘在左右二边用手指悬筲箕随之移动,在预先筛好的沙土或米上作划以答,卜毕送回。此俗解放后一度废止,现又有人仿行。

出会 以三月半会为最盛,正是曰迎东岳神会。于初十置菩萨冠、袍于轿内抬着游行,谓\迎袍会\。十三至十五为正会,遇雨延期会名以乡而别,紫微、盐仓、岑木定、大沙、小沙、马岙、干等庄称\老红会\,也叫\红社\;白泉、皋、甬东、洞岙诸庄叫\白会\也叫\白社\;大展、小展、北蝉等庄叫\小展红会\;城内的叫\新红会\。赛会时,抬着木雕神像游行,大纛为先导,继以仪仗、彩亭、台阁、龙灯、马灯、高跷,争奇斗艳,锣鼓、鞭炮喧天,人们或沿途仆仆礼拜,或饰成囚犯跟随游行,穿红衣者曰红犯,穿青衣者曰青犯,甚至有裸露上身、肩上用银钩悬挂香炉(俗称\肉身灯\以媚神邀福者。奇形怪状,不可屡指。每逢会期,观者云集。沿途村民,都设茶、饭和床位,邀请与会者及观众膳宿。每次赛会耗资多至万金以上,少亦千金(多为庙产收入支付),居民自理费尚不算在内。期间,\重孝\或进入\红房\者不得参与;期间,常发生械斗事件,并有酿成命案的。

此外,还有定海城关的二月半迎都神会,清明、七月半、十月的迎城隍神会;沈家门镇七月的赛纸会;普陀桃花岛的稻花会;军营中于霜降日举行的霜降会等等。 解放后,诸会皆废。

传统美德 社会新风: 礼让 海上行船,两船相遇时,大船要让小船,顺风船让逆风船;同是逆风,橹前船让橹后船;渔船下

网后,航行的船应让坐港船的锚地,后下网的要让先下网的船,停泊的船应让正在捕捞的船。陆地上行路要:空手让挈篮;轻担让重担,挑担让车轿。唯一例外的是车轿让鱼贩,车轿、行人一律让鱼贩先行,使新鲜的鱼虾及时送到集市或村岙。

救险 渔船遇险,周围渔民都要尽力搭救。遇难船只白天在桅顶挂起破衣,晚上点起火把,或敲打石盘铁锅求救。其他船只见到信号,即全力救援。救护船靠近遇难船只时,先抛缆救人,后带缆拖船。有人落水,则当救不辞。如遇浮尸,仰面女尸或伏着的男尸要等海浪将其翻过身后才捞取;捞尸叫\拾元宝\,捞上后用镶边篷布蒙住死者眼睛,无主尸运回后,给予收殓,葬于义冢地。

礼客 海岛居民对上门求宿的异乡客商或避风灾民,都给予一宿二餐的礼待。人口不多,居住集中的小岛,往往一家有容,全岛接待,借房间,借被褥,不分彼此。

帮工 邻里遇有婚丧、造屋、打船等大事,都会自动前去帮工,不论亲疏,直到事竣为止。

搭便船 解放前,小岛间固定航(渡)船不多。各类船只都允许路人搭乘,有的还免费供给膳食。解放后,各岛之间航渡增多,交通管理部门明今禁止便船搭客。

包乡土 岛民出远门经商、侨居时,要用红纸包一撮泥土带着,一示不忘故乡,二来据说可以防止在外水土不服,消灾去病。

热心公益事业 岛民热心修桥、铺路、造凉亭、兴办学校、造义仓等公益事业。晚清以来,侨居上海等城市和海外谋生者多,不少人都以捐资办学、修桥、筑路、建码头等为家乡兴办公益事业为荣。

拥军爱民 历史上,凡国家遭外国入侵,军队进行反侵略斗争时,都受到人民群众拥护,群众捐款送粮,或上前线慰问驻军。解放后,凡有部队驻扎的公社(乡),群众都建立洗衣组、缝纫组,为战土洗补衣服;有的社(乡)队(村)还拨出土地或渔具帮助驻军发展农(渔业生产。八一节期间,军民召开座谈会、联欢会,欢度节日。驻岛部队经常帮助群众兴修水利、抢收抢种;为群众担水清扫,为军属五保户\做好事,军民互爱蔚然成风。

讲卫生、讲文明扎貌 解放后,针对渔农村和小城镇的脏乱现象,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提倡讲卫生光荣;在公共场合、社交场所倡导讲文明礼貌。60年代初学习雷锋活动中,广泛宣传和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每年3月为\文明礼貌月\。

新节日 解放后,逢公历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法定节日,各界都举行不同程度的庆祝,庆祝活动与全国同。1950年5月17日舟山解放五一七\成为舟山军民特有的新节日,都要举行集会等活动,进行爱岛、爱乡和革命传统教育。

新婚礼 解放后,除行文明结婚外,城镇中一度由工会、共青团等组织自愿相爱、同期结婚的青年男女举行集体婚礼。80年代起,又兴旅行结婚,相爱情侣结婚登记后,视经济情况去上海、北京等地旅游一趟,顺便买些互赠礼物来替代婚礼。不论参加集体婚礼还是旅行结婚,都少不了男女合办嫁妆,男方仍要办酒筵,亲友亦少不了送贺礼。

提倡火葬 50年代提倡丧事从简,曾改革过土葬。1979年起推行火葬,死者送火葬场由场内工作人员收殓。火化前要向遗体行告别礼,参加的亲朋好友戴黑纱或小白花,由死者生前工作单位或居委会负责人介绍生平事迹(或致悼词)。火化后,骨灰置入骨灰盒中,或葬入公墓,或撒入大海,或由死者家属保存。但迄今仍限于城镇职工死者,渔农村群众死后行火葬的不多。

音乐.舞蹈: 民歌 主要有号子、渔歌、小调、田歌。1950~1988年,共搜集各种民歌134首(种)。其中:号子有启锚、拔船、拉篷

摇橹、抬网等28种,渔歌有《四汛渔歌》、《幸福生活步步高》(又名《渔家乐》)、《一根扁担挑勿弯》、《渔鼓调》等33首,田歌小调有《可比画眉落鸟笼》、《红绣花鞋》、《盼郎五更》、《一只毛蟹八只脚》、《童养媳》等73首。《贺郎调》是民间婚礼中的一种风俗小曲歌词内容有七八种。

民间器乐曲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已有吹打乐兴行。清末三番锣鼓、丝竹锣鼓等常在迎神出会、寿诞节庆时演奏。由此产生了不少民间乐队,其中最享盛名的是白泉高家小唱班、泥峙宫门吹打班和沈家门荷外丝竹班。流传下来的乐曲主要有丝竹乐《一江风》、《细则》、《三六》等21首,丝竹锣鼓乐《错鲜花》、《鱼游春水》等6首,吹打乐《回洋乐》、《八仙序》等9首。

舟山锣鼓 俗称\三番锣鼓\、\行会锣鼓\,系大套复多段吹打乐。1959年,南京前线歌舞团根据白泉\高家班\锣鼓点子整理的《舟山锣鼓》,在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奖。同年,高生祥、高如兴父子根据民间曲牌、锣鼓点子进行整理改编,定名《海上锣鼓》排鼓(5只大小堂鼓)和套锣(11面音色、大小各异的铜锣)为两大主奏乐器。乐队15至18人,吹打弹拉行档齐全。排鼓演奏有单击、滚击、跳击、双单击、排滚击、定桩跳击,配以套锣演奏的跳击、滑杆奔泻式等技巧,乐曲炽热、粗犷。中国艺术团、中央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浙江省歌舞团均先后将其改编演奏。1986年,《舟山锣鼓》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宗教音乐 佛教音乐 以普陀山寺院音乐为代表,合器乐、声乐(唱诵),用于寺庙的法事活动。器乐主要担任唱诵伴奏。主要乐器有法鼓(堂鼓)、手鼓(书鼓)、磐、铛、木鱼、忏钟等。主要乐曲有《三宝赞》、《水龙吟》、《惜春归》等15首。 道教音乐 合器乐、唱诵。一般用于丧事、\招魂\。演唱(奏)者称\念伴班\。乐曲有清锣鼓乐《潮音》,丝竹乐《三宝赞》等。也演奏唱诵民间小曲牌和各种小调(道教称\禅门小曲\。1950年后消失。

民间舞蹈 大多来自江浙沿海一带。始仅限于行艺求乞,后渐在出会、祭神时表演。主要的有\跳蚤舞\、\打连响\、\马灯舞\等。此外,舞船、舞龙也很流行,其中六横\独角龙舞\的造型及舞姿更显别致。清末至40年代,流行在定海县盐河乡的\跳大头\舞,迷信色彩太浓,1950年后禁演。

跳蚤舞 产生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定海、沈家门一带,因其舞姿酷似跳蚤而得名。节目原无人物情节,只有两位舞者跳跃逗趣。民国11年(1922),定海县白泉乡教师章孝善将\济公斗火神\的情节融入其中,始有人物形象。1953年,章孝善的弟子何志福将它搬上舞台,于1955年2月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古曲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获奖。

打连响 由绍兴\莲花落\演变过来的双人舞,已有200多年历史。表演者手执铜钱花棍,口唱\莲花落\,边歌边舞。80年代仍流行于岱山县东剑乡和秀山乡一带。

马灯舞 又称\戏马灯\、\跑马灯\。民国9年前后,由定海县紫微乡民间艺人黄家浩从大陆引入,后逐渐在各岛流行。舞者大多为男女青年,多至百人,少则十余人。队形模仿72种作战阵形灵活变化,一般由若干盏马灯、提灯和2块旗牌、8名鼓乐手组成。

音乐舞蹈创作 1979年前,主要是整理加工民间传统节目和汲取民间音乐舞蹈的养料进行创作。1979~1988年,共创作音乐作品71首(件),其中整理加工的《贺郎调》、《四季渔歌》(均为民歌)以及《村戏》(民乐合奏)、《张网谣》(歌曲)等98首在省级获奖;创作舞蹈已演出)47个,其中《吉庆有余》等11个在省级获奖。歌曲《阿哥,你放心走》(叶星作词,汪亚维作曲)1986年获全国歌曲创作二等奖。

戏剧.曲艺: 表演团体 民国11年(1922),甬昆名旦顾九兰在家乡定海创办昆曲科班。一年后停办。1951年,红

旗越剧团和高升舞台来沈家门、城关定居,更名群艺越剧团和集艺越剧团。1956年,上海荣艺越剧团和朝民越剧团分别到岱山、嵊泗落户。\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被迫停演。1972年5月,改为文工团(文宣队)。1978年,地区文工团和县文宣队改为越剧团。至1988年底,全市有3个专业剧团(2个越剧团、1个艺术团),6个民间职业剧团(2个越剧团、3个艺术团、1个木偶剧团)。

集艺越剧团 前身为高升舞台,1950年建于宁波。次年来舟山演出,成为定海县地方剧团。主要演员有魏银凤鲁芳桂、屠法香等。魏银凤主演《叶香盗印》、《六月雪》,在1954年、1957年浙江省戏曲会演中分别获演员二等奖和一等奖。1960年与群艺越剧团(主要演员有黎帼英等)合并,改称舟山集艺越剧团。

荣艺越剧团 1951年建于上海。主要演员有唐月萍、陶瑞娟、周玲芳等。保留剧目有《闯宫铡美》、《望江亭》、《三姐下凡》等传统剧,创作排演过现代戏《海菊》、历史故事剧《宝刀歌》等。1965年,与集艺越剧团、朝民越剧团(主要演员有童云芳、林一枝等)并为舟山越剧一团、二团。

舟山市越剧团 前身系由舟山越剧一团、二团改组的舟山地区文工团。1978年6月,改为舟山地区越剧团,排演了《雏凤凌空》、《三看御妹》、《杨开慧》等剧目。1980年底,创办艺术训练班,招收男女学员24名,结合训练,排演《送花楼会》、《引路》、《老六成亲》等折子戏,先后参加地区和全省\小百花\会演,夏赛丽等9名学员获省\优秀小百花奖\和\小百花奖\。1984年,以艺术训练班为基础改建为舟山地区小百花越剧团。先后排演《长相思》《海明珠》等新剧目。1987年3月更称现名,编制80人。王志萍获江浙沪第二届\上录杯\青年越剧演员电视大奖赛第一名,陈伊娜、乐彩珍获1988年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选赛优秀演员奖。

海防文工团 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文艺工作团,1958年更称海防文工团,编制约百人。曾排演歌剧《刘胡兰》、《江姐》,话剧《年轻的一代》及创作剧目《恨滔滔》等,兼演短剧和曲艺节目。常年活跃于舟山各岛前沿哨所。1970年3月撤销。

舟山曲艺队 1959年建立,有队员11人。以演唱\文武走书\、\舟山新闻\和评弹分档。曲目有传统书目《杨家将》、《海瑞》、《包公案》和新书目《杨立贝》、《李双双》、《新来的女队长》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演唱活动。后人员大部转业,至1985年仅存其名。

东升木偶剧团 由木偶世家出身的潘渭涟牵头,创建于1959年。同年,参加浙江省木偶戏会演获演出奖。有演职员11名。常演剧目有《七侠五义》、《薛刚反唐》、《呼家将》等20多部传统连台本戏,移植演出过《平原枪声》《东进序曲》、《智取威虎山》、《东郭先生》、《采蘑菇》等现代戏和童话剧。1966年7月停演,1971年解散。 剧目创作 50年代初,主要是挖掘、整理、改编越剧传统剧目,达四五十部。1958年起,始有一批现代戏出现于舞台。其中越剧《海菊》参加浙江省现代戏会演并获奖。1979年以后,一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戏剧创作队伍重新形成至1988年,全市共创作演出大型剧目15部,小戏12个。其中越剧现代戏《宝刀歌》(言秋士编)被省文化厅选定为建国0周年献礼节目,并获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1980年剧本创作奖;《终身大事》(俞南道、黄光椿编)获1980~198年全国优秀剧本奖;民间传奇剧《豆腐郎》(周和星、俞南道编),获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分会1983~1984年度剧本奖历史故事剧《长相思》、神话剧《海明珠》,分别于1983年和1985年参加浙江省戏剧节演出并获奖。

曲艺 清嘉庆年间(约1800),艺人江阿桂、安阿小吸收凤阳花鼓、宁波走书等曲调和当地流行小调,分别创立了唱新闻\和\滃洲走书\两曲种。

唱新闻 俗称\唱蓬蓬\演唱者多为盲人。有的边唱边乞讨,故又称\讨饭腔\。1950年后改称\舟山新闻\。演唱形式分单口(自唱自伴奏)与双口(一唱一伴奏兼帮腔)两种。伴奏乐器有小腰鼓、小锣、小竹板各一。主要曲目有《石

门冤》、《杨家将》、《黄金印》、《周德顺开豆腐店》及新曲目《赌博腐化错》、《烈火金刚》、《红色种子》等952年有演唱艺人56人,1988年尚有18人,且大多年老体弱,很少演唱。

滃洲走书 产生于定海马吞。清嘉庆年间,经安阿小传至六横岛流传下来,故又称六横走书,传入镇海后发展为蛟川走书。原由一人自唱自伴奏,至第三代艺人沃阿来时改为两人演唱,即一人主唱,一人击驾鼓竹板伴奏兼帮腔并把方言改为地方\官话\即当地书面语),把坐唱改为走唱。民国29年后,第五代艺人虞定玉第一次对曲调作了改革加入二胡伴奏。1970年后,对曲调继续进行改革,并加入琵琶、扬琴等乐器伴奏。主要曲目有第四代艺人沃阿定整理的《金龙鞭》、《龙风锁》、《玉蝴蝶》、《麒麟豹》、《黄蛇传》等24部。1983年,六横民间艺人虞振飞、镇海艺人汪康章等仍在演唱。

木偶戏 俗称\小戏文\。在舟山流行的有两种:一种木偶较大,称\下弄上\;一种木偶较小,称\布袋木偶\。解放前,有20多个剧团流动演出,剧目大多是与越剧剧目相同的传统连台本戏。1965年。东升木偶剧团对原有表演形式与木偶进行改革,并使木偶戏从\唱门头\、\做愿戏\发展到到书场、礼堂等固定场地演出。

会(调)演 1956~1988年,举办戏剧、曲艺专业表演团体会(调)演20余次(不合县、区级)。

舟山专区木偶戏会演 1956年在定海县城关镇举行。全区20个木偶剧团近80名演职员参加演出40个节目。 舟山专区首届现代戏观摩演出 1958年11月在舟山剧院举行。有\荣艺\、\朝民\、\群艺\、\集艺\等专业剧团和从各县选拔的业余剧团参加交流演出。其中创作剧目有《海菊》、《碧海扬帆》、《志同道合》等。 舟山专区老艺人交流演出 1962年在舟山剧院举行。有近30名越剧老演员参加。 舟山地区\革命样板戏\交流演出大会 1973年3月在舟山剧院举行。舟山地区文工团和各县文宣队分别演出《沙家浜》、《红灯记》等现代京剧。

舟山地区\小百花\会演 1982年在舟山剧院举行。全区64名越剧艺术训练班学员和青年演员共演出24个折子戏,并选拔出18名学员参加全省\小百花\会演,其中4名获省\优秀小百花奖\,10名获省\小百花奖\。

舟山地区曲艺、木偶戏交流演出 1983年10月在普陀县沈家门镇举行。有7个团体39名职业艺人参加,演出走书10个、木偶剧4出、评弹4个。

舟山市首届戏剧节 1987年8月在普陀区和嵊泗县分片举行。市越剧团演出《佛珠泪》、《唐宫风雨》,嵊泗县越剧团演出《大鹏图》,定海、普陀两区文化馆并台演出滑稽小戏《乱点鸳鸯谱》、独幕话剧《友谊与爱情》等。 演出场所 早期演剧场所以庙台为主(俗称庙台戏),也有在街头搭台演出(称街戏)。清末共有殿庙(宫)267处大多设有戏台。民国17年开业的定海城关东大街关圣庙戏馆,是最早营业性演出场所。其后城关镇的都神殿、火神庙半路亭、道头等戏馆和民乐戏院、东管庙戏院,沈家门镇的王万泰晒场戏棚、沈家门板屋戏馆、中南戏院、东岳宫戏馆和永安戏院,东沙镇的竹棚戏馆、草棚戏馆和大利公司戏馆相继开业。1957年,置有灯光音响等设备的舟山剧院和高亭剧院建成。1960年和1965年建成普陀县沈家门剧院和嵊泗县东海剧院。至1988年底,全市有演出场所43个,其中县(区)级以上剧院(包括剧影两用)5个,乡镇演出点38个。另有书场18个。

花岩庙戏台 在定海区烟墩乡。建庙年代无考。三座呈\品\字型的戏台面对大殿,每座台宽4米,深5米,台基高1.5米。台顶斗拱结构,梁柱彩绘人物花卉。庙正门人口处有一排九开间三大门的楼房,与设有看楼的东西厢房衔接,把三座戏台围在中间,形成一个院落。可容上千名观众,1974年被拆毁。

火神庙戏馆 在定海区解放西路。民国30年开业,35年改称定海戏院。1952年与定海集艺越剧团联营,改称集艺剧场。1956年拆除。

舟山剧院 1956年由舟山专员公署拨款15万元,兴建于城关镇南门广场,次年4月竣工。主建筑面积2980平方米,观众厅席位1070个。舞台高9米,宽11米,深9米,后院附设一幢540平方米的演职员宿舍,1977年起兼映电影。

沈家门剧院 前身是商人陈品源于民国29年集资兴建的永安戏院。1952年由普陀县人民政府接管。1960年秋改称现名。1971年,投资40万元进行拆建,1975年竣工。建筑面积3950平方米。观众席1300个,舞台宽13米,深4.2米,高16米,两侧副台各5米。以演戏为主兼映电影。曾被评为省剧场工作优胜单位(1986年)和重合同、守信用单位(1988年)。

舟山书场 1952年设于城关镇竺家弄。初期兼演木偶戏。1963年迁址状元桥西侧,约200个座位。同年分设道头书场,约150个座位,1967年道头书场拆除。

门冤》、《杨家将》、《黄金印》、《周德顺开豆腐店》及新曲目《赌博腐化错》、《烈火金刚》、《红色种子》等952年有演唱艺人56人,1988年尚有18人,且大多年老体弱,很少演唱。

滃洲走书 产生于定海马吞。清嘉庆年间,经安阿小传至六横岛流传下来,故又称六横走书,传入镇海后发展为蛟川走书。原由一人自唱自伴奏,至第三代艺人沃阿来时改为两人演唱,即一人主唱,一人击驾鼓竹板伴奏兼帮腔并把方言改为地方\官话\即当地书面语),把坐唱改为走唱。民国29年后,第五代艺人虞定玉第一次对曲调作了改革加入二胡伴奏。1970年后,对曲调继续进行改革,并加入琵琶、扬琴等乐器伴奏。主要曲目有第四代艺人沃阿定整理的《金龙鞭》、《龙风锁》、《玉蝴蝶》、《麒麟豹》、《黄蛇传》等24部。1983年,六横民间艺人虞振飞、镇海艺人汪康章等仍在演唱。

木偶戏 俗称\小戏文\。在舟山流行的有两种:一种木偶较大,称\下弄上\;一种木偶较小,称\布袋木偶\。解放前,有20多个剧团流动演出,剧目大多是与越剧剧目相同的传统连台本戏。1965年。东升木偶剧团对原有表演形式与木偶进行改革,并使木偶戏从\唱门头\、\做愿戏\发展到到书场、礼堂等固定场地演出。

会(调)演 1956~1988年,举办戏剧、曲艺专业表演团体会(调)演20余次(不合县、区级)。

舟山专区木偶戏会演 1956年在定海县城关镇举行。全区20个木偶剧团近80名演职员参加演出40个节目。 舟山专区首届现代戏观摩演出 1958年11月在舟山剧院举行。有\荣艺\、\朝民\、\群艺\、\集艺\等专业剧团和从各县选拔的业余剧团参加交流演出。其中创作剧目有《海菊》、《碧海扬帆》、《志同道合》等。 舟山专区老艺人交流演出 1962年在舟山剧院举行。有近30名越剧老演员参加。 舟山地区\革命样板戏\交流演出大会 1973年3月在舟山剧院举行。舟山地区文工团和各县文宣队分别演出《沙家浜》、《红灯记》等现代京剧。

舟山地区\小百花\会演 1982年在舟山剧院举行。全区64名越剧艺术训练班学员和青年演员共演出24个折子戏,并选拔出18名学员参加全省\小百花\会演,其中4名获省\优秀小百花奖\,10名获省\小百花奖\。

舟山地区曲艺、木偶戏交流演出 1983年10月在普陀县沈家门镇举行。有7个团体39名职业艺人参加,演出走书10个、木偶剧4出、评弹4个。

舟山市首届戏剧节 1987年8月在普陀区和嵊泗县分片举行。市越剧团演出《佛珠泪》、《唐宫风雨》,嵊泗县越剧团演出《大鹏图》,定海、普陀两区文化馆并台演出滑稽小戏《乱点鸳鸯谱》、独幕话剧《友谊与爱情》等。 演出场所 早期演剧场所以庙台为主(俗称庙台戏),也有在街头搭台演出(称街戏)。清末共有殿庙(宫)267处大多设有戏台。民国17年开业的定海城关东大街关圣庙戏馆,是最早营业性演出场所。其后城关镇的都神殿、火神庙半路亭、道头等戏馆和民乐戏院、东管庙戏院,沈家门镇的王万泰晒场戏棚、沈家门板屋戏馆、中南戏院、东岳宫戏馆和永安戏院,东沙镇的竹棚戏馆、草棚戏馆和大利公司戏馆相继开业。1957年,置有灯光音响等设备的舟山剧院和高亭剧院建成。1960年和1965年建成普陀县沈家门剧院和嵊泗县东海剧院。至1988年底,全市有演出场所43个,其中县(区)级以上剧院(包括剧影两用)5个,乡镇演出点38个。另有书场18个。

花岩庙戏台 在定海区烟墩乡。建庙年代无考。三座呈\品\字型的戏台面对大殿,每座台宽4米,深5米,台基高1.5米。台顶斗拱结构,梁柱彩绘人物花卉。庙正门人口处有一排九开间三大门的楼房,与设有看楼的东西厢房衔接,把三座戏台围在中间,形成一个院落。可容上千名观众,1974年被拆毁。

火神庙戏馆 在定海区解放西路。民国30年开业,35年改称定海戏院。1952年与定海集艺越剧团联营,改称集艺剧场。1956年拆除。

舟山剧院 1956年由舟山专员公署拨款15万元,兴建于城关镇南门广场,次年4月竣工。主建筑面积2980平方米,观众厅席位1070个。舞台高9米,宽11米,深9米,后院附设一幢540平方米的演职员宿舍,1977年起兼映电影。

沈家门剧院 前身是商人陈品源于民国29年集资兴建的永安戏院。1952年由普陀县人民政府接管。1960年秋改称现名。1971年,投资40万元进行拆建,1975年竣工。建筑面积3950平方米。观众席1300个,舞台宽13米,深4.2米,高16米,两侧副台各5米。以演戏为主兼映电影。曾被评为省剧场工作优胜单位(1986年)和重合同、守信用单位(1988年)。

舟山书场 1952年设于城关镇竺家弄。初期兼演木偶戏。1963年迁址状元桥西侧,约200个座位。同年分设道头书场,约150个座位,1967年道头书场拆除。

民间工艺

舟山贝雕 是利用当地的贝壳作原料,根据贝壳的天然色彩、光泽、纹理,精雕成神形兼备的风景、人物、山水、花鸟等画屏的工艺美术品。《屈原》、《四大名医》、《南海普陀》等作品在全国性评比会上获奖,其中《屈原》以其奇特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工艺技巧,重现《九歌》中宏伟磅礴的图景,讴歌了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坎坷壮丽的一生,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观音渡南海》大型贝雕画屏,1988年被西哈努克亲王选中,作为珍品收藏。舟山贝雕品种繁多,有贝雕画、贝雕镶嵌、贝雕首饰等。

沙雕画 由特殊细沙制作而成,格调高雅,产品精致,具有浓郁的海岛特色。由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创意设计、承制的\沙雕画\作为舟山首创、国内独有的旅游纪念品,受到各方好评;并多次被沙雕节组委会作为对外宣传促销礼品。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时刻》栏目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对 \沙滩男孩\沙雕系列产品制作进行了拍摄和介绍。是理想的馈赠佳品与宣传品。

作品名(Works):

海市蜃楼

作品简介:

海市蜃楼以其迷幻无常的自然景观,成为千千万万年来一直萦绕在人们心中的神秘奇观。佛生万象,心生

作者简介(About Player): 百念,人生百态,尽在其中。 1975年初入木雕, 1981年从事木雕的业余爱好,到普陀山、育王寺、祖印寺等木雕过许多佛像、元宝桌和民间工艺品。有的作品已成舟山博物馆收藏品。中国首届沙雕节唯一的业余沙雕队作品(20米卧佛佛像群雕)而后潜力于沙雕艺术。

国内组作品 ★ 国际组作品 ★ 业余组作品 为丰富本 节活动,组套朱家尖马俑 海市蜃楼 蓝色交响曲 态公园观光 女娲补天 龙的传人 换了主人的城市 古埃及文明 归帆 山朝觐观光摄影、征文沙滩足球比上运动表演泳装模特表品交易等活 帕沃·萨(俄罗斯 马丁·突(丹麦) 本杰明·普(墨西哥 周雷(中 尼哥尔·(英国) 苏达森·(印度) 陳裕興( 茶圆胜彦 瑞奇·瓦拉国) 塞吉奥·拉(西班牙忆维归

民间工艺

舟山贝雕 是利用当地的贝壳作原料,根据贝壳的天然色彩、光泽、纹理,精雕成神形兼备的风景、人物、山水、花鸟等画屏的工艺美术品。《屈原》、《四大名医》、《南海普陀》等作品在全国性评比会上获奖,其中《屈原》以其奇特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工艺技巧,重现《九歌》中宏伟磅礴的图景,讴歌了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坎坷壮丽的一生,获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创作二等奖。《观音渡南海》大型贝雕画屏,1988年被西哈努克亲王选中,作为珍品收藏。舟山贝雕品种繁多,有贝雕画、贝雕镶嵌、贝雕首饰等。

沙雕画 由特殊细沙制作而成,格调高雅,产品精致,具有浓郁的海岛特色。由舟山三合商务有限公司创意设计、承制的\沙雕画\作为舟山首创、国内独有的旅游纪念品,受到各方好评;并多次被沙雕节组委会作为对外宣传促销礼品。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直播时刻》栏目以现场直播的形式,对 \沙滩男孩\沙雕系列产品制作进行了拍摄和介绍。是理想的馈赠佳品与宣传品。

舟山方言土话

舟山话也叫舟山咸话,这“咸话”两字并不是“闲话”的错别字。因为“闲话”的意思是:“闲暇无事,随便聊聊”。而“咸话”的“咸”,是甜、酸、苦

辣、咸五味中的一种,淡就是淡而无味,那么“咸”就是有滋有味了。“咸话”,就是沿海居民讲的有滋味、颇有风趣的一种语言。

头脑 头脑:在舟山方言里作“领导”解。旧时常用于低档次的职业,如“水手头脑”、“生活头脑”(老轨);饭师傅也可以有“头脑”,即现在的炊

事班长。它等于“十里洋场”的“领班”职务。甚至乞丐也有“头脑”,叫“讨饭头脑”。但如果把头脑两字拆开,前面再加上修饰词,往往指的是某一种

人,如:滑头滑脑、呆头呆脑、贼头狗脑、满头满脑、独头独脑、寿头寿脑等等。这些“某头某脑”,即丰富多彩又生动形象,不用说是初来舟山的人,即

使是土生土长的舟山人也未必不会被它们弄得“晕头晕脑”。

孙山、阿菊话 “孙山””,使劲、尽力,含拼命的意思。例句有:我孙山吃。“阿菊话”,听说,据说的意思,多用于反问句中。例句有:阿菊话侬考

上了?(听说你考上了?)

“暗枪”和“天平” “暗枪”这两个字,在普通话里既没有相应的字,也没有类似的词。舟山话里和它意思差不多的词,叫“天平”,或“天的斯平”

“平”字还好解释,这个“天”字却只能够从舟山的方言中寻找它的渊源,天谐音为体,似与“妥贴”有关,谓细腻,光滑,无褶皱。在舟山,几乎所有用

得到“暗枪”的地方,都可以用“天平”或“天的斯平”代替。比如我们说,这个人散步散散,“暗枪”一样;这个人老酒吃吃,做人“天的斯平”。我体

会两者的细微区别,“暗枪”一词的指向,似乎更注重举手投足之间体现出来的那种闲适之感,犹言惬意,潇洒。“天平”或“天的斯平”,有点生活安定

富足,无后顾之忧的意思。因此我们经常要在它的前面加上“做人”两字。但也不尽然,我们照样说,做人“暗枪”一样,老酒杯端的“天平”。

“抬城隍” 常见舟山人批评他人,有“抬城隍”一词,意思是乱起哄,乱玩闹。其实“抬城隍”这个词是有来历的。旧俗谓农历七月半是鬼节,定海城

关居民每逢此日, 即往城隍庙抢抬菩萨,应为传说城隍菩萨要出巡到城外同归城墓地附近审理冤魂枉鬼。有人扮衙役解差,压着身穿红色囚衣、胸前挂木制

手铐的扮鬼者,还有肃静、回避木牌及仪仗旗帜等,旗锣开道,鼓乐随后。八人大轿哄抬城隍菩萨去同归城。末时出发,到戌时抬回。当菩萨抬回时,众居

民关门落闩,唯恐招惹跟着菩萨而来的怨死鬼魂。迷信说法,抢抬菩萨可以延年益寿,销灾纳福,所以大家纷纷哄抢,嘻嘻哈哈,声音嘈杂。如今常说的“抬

城隍”,即典出与此。 西瓜皮溜跌 定海俗话是指一不小心踩上溜滑的西瓜皮,就要仰天掼一跌。也指做人办事要脚踏实地,否则要西瓜皮溜跌了。

水门汀磕煞 系从上海舶来之“洋泾浜”加方言而成。清末民国初期,舟山与上海来往日趋频繁,特别是旅沪经商和作“大包作”的一些舟山人,带回

了“洋泾浜”沪语。

水门汀在洋泾浜语中是指水泥(英文cement),如水门汀地面、水门汀桥、水门汀路面等水门汀地面打磨得细洁平整后,溜滑溜滑的,人在上面走

路,一不小心当然要磕煞了。

铜钿老头 舟山俗话中的“铜钿老头”,是指对人对己都比较小气者。这种人平时好的东西舍不得吃,好的衣服舍不得穿。纵有万贯家财,宁可粗茶淡

饭果腹,宁可粗布旧袄度身。要想从他手中扣出一分铜钿,是十分不易的。“铜钿老头”更甚者爱财如命,一毛不拔,一个铜板在他的眼中看得比磨盘大,

一个铜钿分八瓣,一个卵黄掐到天亮。如外国文学名著《欧也妮·葛朗台》,对人(包括对自己的女儿)可以说是吝啬到了极点。

还有一句俗话叫“沥狗屎”,指那种爱占小便宜,专门想法设法算计别人钱财的人。到东到西揩白油吃白食,脸皮老老肚皮饱饱,也不怕霉头出到外国去。

如“侬人介沥狗屎,每日只想吃白食。” 蝎螫 蝎,尾刺有毒腺;蝎螫 ,蜂、蝎刺人。蝎虽是小动物,刺人的动作却不含糊,既快又准。在舟山方言里,

蝎螫只有魄力,能担当,动作马力,说话尖刻的女子。如:“这女人生得一副蝎螫相。”“该男人做事体蛮蝎螫。”

眼睛地牌一样 地牌是赌具的一种符号,竖放为上下两点,横放为左右两点。舟山方言“眼睛地牌一样”去后者:两眼圆瞪,一眨也不眨,分明是被猝

发的事惊呆了。

应螯钳 螯钳,蟹之大足,开合如钳。舟山方言里是只手足不灵活,说话不流畅,或技术操作不熟练之意。

柜台狮子 旧社会经济衰退,市场不景气,商店很少有生意,一些店员整天无所事事,一动不动地守在柜台前静候顾客上门,好像人家大门口的石狮子

故得此名。此称呼具有调侃的意味,同时也隐含着人们对旧社会市场萧条、生意难做的不满。解放后,情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店员牗营业员牘的地位也得

到提高,“柜台狮子”的称谓从此不再通行。

白脚梗 旧社会的警察被人称作“白脚梗”。因为那时的警察穿的是黑色制服,戴的是黑色大檐帽,惟有小腿上打的裹脚是白色的,特别显眼。那时的警察

不好的居多,常常仗势欺人,对老百姓作威作福,敲诈勒索,以致老百姓在暗地里骂他们“警察烂眼白脚梗”。似这般打着白裹脚的警察,如今在影视剧中还

能看到。

、语法例句之一

啥人?伢是阿三。 谁呀?我是老三。

阿四呢?其来格向搭一个朋友讲闲话。 老四呢?他正在那儿跟一个朋友说着话呢。

其活(还)呒没讲完鞋? 他还没有说完吗?

活呒没。侬方再等一上就好讲完。 还没有。大约(恐怕)再等一会儿就说完了。

其讲当马就去,咋会介半日(热)活(还)来屋里啦? 他说马上就走,怎么这半天了还在家里呢?

侬搭阿里去?伢搭城里去。 你到哪儿去?我到城里去。

来格眼,勿来堂眼。 在那儿,不在这儿。

勿是介做,是要格貌做。 不是那么做,是要这么做。

鞋文介多,只要介观就好。 用不着那么多,只要这么多就够了。

堂个大,该(这)个小,该两个阿里一个好眼呢? 这个大,那个小,这两个哪一个好一点儿呢?

堂个比该个好。 这个比那个好。

堂眼房子活(还)是该向眼房子好。 这些房子不如那些房子好。

格句话用定海话咋讲讲? 这句话用定海话怎么说?

其今年几岁? 他今年多大岁数?

侬方有三十来岁。 大概有三十来岁罢。

格个东西有多少重鞋? 这个东西有多重呢?

有五十斤重啦。 有五十斤重呢。

侬讲勒交关好,侬还会讲眼啥啦? 你说得很好,你还会说点什么呢?

伢嘴巴笨猛,伢讲其勿过。 我嘴笨,我说不过他。

讲勒一遍,又讲勒一遍。 说了一遍,又说了一遍。

请侬再讲一遍! 请你再说一遍。

格上还蛮早,停一上再去。 现在还早呢,等一会儿再去吧。

吃(缺)勒饭再去好伐? 吃了饭再去好吗?

慢慢叫吃嘛!鞋文急煞! 慢慢儿吃啊!不要急!

坐勒吃比立勒吃好眼。 坐着吃比站着吃好些。

堂个好吃,格向一个吃勿来。 这个吃得,那个吃不得。

其饭吃过,侬吃过伐? 他吃了饭了,你吃了没有呢?

其上海去过,我呒没去过。 他去过上海,我没有去过。

来熏熏开(看),格朵花香勿香? 来闻闻这朵花香不香。

香猛是伐? 香得很,是不是?

拨我一本书。 给我一本书。

伢实在呒没书啦! 我实在没有书啊!

侬搭其讲。 你告诉他。或你告诉他。

好好娘叫走。 好好儿地走。

当心跌落去爬也爬勿上来! 小心跌下去爬也爬不上来!

吃烟或是吃茶统勿好。 吸烟还是喝茶都不好。

烟也好,茶也好,伢统勿欢喜。 烟也好,茶也好,我都不喜欢。

随便侬去勿去,横聚伢是要去。 不管你去不去,反正我是要去的。

伢勿去弄勿来。 我非去不可。

伢是前年到北京个。 我是前年到北京的。

级密开会啥人当主席啦。 今天开会谁当主席。

侬要请伢客来。 你得请我的客了。

堂本是其格书,该本是其阿哥格(个)。 这是他的书,那一本是他哥哥的。

对去对讲。 一边走一边说。

看书个看书,看报个看报,写字个写字。 看书的看书,看报的看报,写字的写字。

越走越远,越讲越多。 越走越远,越说越多。

侬姓啥?伢姓王。 您贵姓?我姓王。

侬姓王,伢也姓王,阿拉两个人统姓王。 你姓王,我也姓王,咱们两个人都姓王。

侬先去,阿拉等一上再去。 你先去吧,我们等一会儿再去。

伢搭侬聚同队去。 我跟你一块儿去。

二、语法例句之二

上末侬去过伐? 昨天你去了没有?

天要晴雷。 要天晴了。

天要好雷。 天要好了。

门口立勒一堆人。 门口站着一群人。

阿拉要做生活。 我们要干活儿了。

读书个是阿哥,来屋里个是阿弟。 读书的是哥哥,在家里的是弟弟。

限早有勒做,呒没吃。 以前有得做,没得吃。

格上有勒做,也有勒吃。 现在有得做,也有得吃。

该些(星)果子好吃伐? 这些果子吃得吃不得?

其交关忙,忙勒连吃饭也忘记。 他忙得很,忙得连饭也忘记吃了。

对其勿住(起)。 对不起他。

交待其勿过。 对不起他。

其晓得伐? 他知道吗?

其晓得勿晓得? 他知道不知道?

其勿晓得,伢晓得。 他不知道,我知道。

该个呒没堂个好。 那个没有这个好。

级密比上末好交关。 今天比昨天好多了。

该个搭该个一样大。 这个跟那个一样大。

堂个搭该个一样大。 这个跟那个一样大。

上末天家热猛。 昨天天气热得很。

前末冷足雷。 前天冷极了。

伢活即来。 我刚来。

扣扣好十快洋钿。 刚好十元钱。

只吃米,勿吃面。 净吃米,不吃面。

天侬方要落雨搭。 天恐怕要下雨了。

茶杯拨其敲碎。 茶杯被他打破了。

其拨疯狗咬勒一口。 他被疯狗咬了一口。

掼勒水里。 扔在水里。

伢来黑板登写字。 我在黑板上写字。

朝阿里走?朝堂眼走。 往哪里走?往这里走。

从啥辰光起?从明朝子起。 从几时起?从明天起。

搭大家做事体。 给大家办事。

拨我带带出就来。 让我(把信)寄出就来。

拨我吃吃好就去。 让我吃好就去。

伢戏看过。 我看过戏了。

伢看戏过。 我看过戏了。

侬先去。 你先走。

堂种米比该种米粒头大眼。 这种米比那种米粒儿大。

再买一本。 再买一本。

顶该个大。 这个最大。

顶其勿好。 他最不好。

格人好足。 这个人好极了。

其要死快。 他快要死了。

借顶雨伞拨伢。 借我一把雨伞。

足拾元洋钿拨其。 拿给他十元钱。

桌凳摆摆平! 把桌子摆平!

其拨伢钞票用。 他拿钱给我用。

阿拉对其勿住。 我们对不起他。

侬比勒其上。 你比得上他。

立勒子 站着

坐勒子 坐着

团堂骨气 寿头骨气

甜结骨拉 油结骨拉 快眼 大眼 亮眼 惬意眼 闹热眼

西瓜只打只红。 西瓜个个红

甘蔗节打节甜。

轻猛 轻得很 红猛 红得很 香猛香得很

深猛 深得很 壮猛 肥得很

软足软极了 粗足粗极了

苦足苦极了 气足

冷煞冷极了 笨煞笨极了 紧煞紧极了

难熬煞难过极了讨厌煞

凶相 凶的样子

福相 有福气的样子

亲热相 亲热样子

高兴相 高兴样子

强盗娘 强盗一样

小娘娘 小姑娘一样

老浓爿娘 家庭妇女似的

介圆 这么圆 介硬 这么硬 介密 这么密 介粗糙 这么粗糙 介小气 这么小气

雪雪白 血血红 墨墨黑 冰冰冷

红冬冬 慢吞吞 冷清清 甜咪咪

咋敲敲 咋奔奔

咋\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北京话里的\怎么\,常跟动词组成疑问句。动词重叠是起强调并兼有询问某种方式的意味。

岱山方言 ( 2003年07月29日 09:51 ) 名 词 岱山方言 普通话(解释) 岱山方言 普通话(解释) 擂鱼 乌郎 弹胡 鲓头 海瓜子 流黄 抢蟹 呵鱼 头多人 伙将偎 洋地 逃洋 鸡屙摊 汰横头 风水

鳓鱼 河豚 弹涂鱼 小鱼干制品 彩虹明樱蛤

牡蛎

用盐水浸过的梭子蟹

魟鯆鱼 水手长 船上炊事员

渔船捕捞的区域;渔场

船渔进港

指捕捞量小且分散的区域

指海边的岩石

台风,亦指狂风暴雨的天气

拜江猪 黄婆鸡 海和尚 蛤皮 关爷蟹 毛娘 海蛤蚆 戤舵 烧盐人 洋生 谢洋 拢洋 焖头 横刀 咸齑

海豚 黄姑鱼 鱼,属儒良科

蛤蜊

背壳,形似关公脸得名

贻贝 鮟鯆鱼 副船长 盐民

夏汛捕捞的季节;特指黄鱼汛

渔船结束 渔船进港 船舱盖板 砍柴刀 咸菜

起子 饭瓜 滑子 即末 小娘婢 抱喜 两公伴 团糖 莲子

镰刀 南瓜 草席 今天

小姑娘;小女孩

婴儿 两夫妻

举止轻浮,言行无分寸的妇女

卤表

倭豆 蚕豆 咸早子 昼过 小弯 老人 大侮 蒲瓢 泥耙

蚕豆 豌豆 从前;过去

中午 小男孩 妻子

指神经不正常的人 喻指好吃懒做的人

耙复

形容词 岱山方言 无万 退板 的滑 结棍 调大 热白白 威敦敦 壮骨骨 透刮新鲜 腻腥捣浆 难熬百啦 斩把束齐 稳笃陆株 普通话(解释) 很多;许多 差;不好 很光滑 身体结实;办事有劲;份量重 空闲 炎热 荣肴过咸 身体结实;生活富裕 非常新鲜 非常肮脏 岱山方言 煞格 犯关 馋劲 豪梢 淡沙沙 瘦切切 清塔塔 锃刮斯亮 淡节骨勒 暗的扑弄 普通话(解释) 厉害;批评 通事容;易发愁 嘴馋 迅速;快些 咸味不足;待人冷淡 身材瘦长 很清楚;明摆着的 非常明亮;鱼货新鲜 菜肴、咸味不足 天色非常暗 迟钝,不灵活 忐忑不安 寂静 很不舒畅;身体很不舒适 呆白楞顿 非常整齐;整齐划 形容生活安定或办事放心 傍惶几躁 隐摇肃动 副 词 岱山方言 弗 蛮 交关 放命 时格 普通话(解释) 不:~笑;~走 很:~好 很,非常 非常 经常 岱山方言 顶 当忙 生三 滑即 打末致头 普通话(解释) 最:~漂亮 马上,立即;~办 竭力 刚才 忽然;突然 代 词 岱山方言 阿拉 你倷 堂可 啥拉 普通话(解释) 我们 你们 这里 什么 岱山方言 其拉 阿里 啥人 咋貌格 普通话(解释) 他们 哪里 谁;什么人 怎样

惯用语 岱山方言 插蜡烛 呒趣相 摇白子 嚼麦羹 碰石岩 鬼掴过 爹头娘脚 普通话(解释) 喻指机动船因机器出故障而停航 无兴趣 喻指傻里傻气的人 比喻说话唠唠叨叨 比喻不顺心,不吉利 不修边幅;倒霉 比喻文不对题,答非所问。 岱山方言 呒结煞 擂倒算 困烂田 勿落直 拖牢洞 呒搭头 四阿正娘 普通话(解释) 不会当家;不会打算 比喻不怕出丑丢面子 耍无束赖 则比喻行为不正 死于狱中,比喻遇上不吉利 不好相处;说话不投机 办事完美,无可挑剔 成 语 岱山方言 呒数倒帐 画乐天宫 明当响亮 一时三刻 普通话(解释) 比喻心中无数 生活富裕、美好 不隐讳,很清楚 马上,立即 岱山方言 呒帐搭算 心广体泰 瀚到八采 喂天倒地 普通话(解释) 无所谓 无忧无虑,心情愉快 到处都是 比喻话音高,嗓音大 乌晕倒暗 空头拨脑 异样刮得 花头百出 糊潮糊落 油头刮脑 指头晕 比喻没有这回事 言行超越常规 花言巧语,华而不实 指责或否认别人的意见 言行出格 移头撼脑 拦言过头 蛮法山起 牵来故对 放泼赖耍 希眼白起 好出风头,占人上风 多管闲事 举止粗心莽撞 办事不对头,说话不合情理 行为放肆 不干脆,不爽直 比喻能勉强糊口 比喻吃光用光 脑筋鲜括括 善于用心思对付别人;异常聪明 脚娘肚当米缸 插嘴鸡毛当令箭 比喻依仗权势逞威风 讨饭类勿留过夜食 ]

民间习谷

手工艺习俗:各种手艺的学徒拜师之日谓起师。学徒期中,学徒在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节,须向师傅送礼。

若同席就餐,师傅坐上位,徒弟坐下位,且要先为师傅筛酒、盛饭。待师傅动筷,徒弟方可吃饭;师傅放下碗筷,徒弟也得放下。学徒期三年,学满后谓\满师\。

手艺业同行间不可拆台,一个作坊只可有一个包作师傅(即\作头\;被邀参加工作的师傅无论手艺多高、资格多老,须听从包作师傅调度;若东家请两个以上包作师傅作业的(即\劈作做\,两套人马互不干涉,但各显手段。互相竞争,谓\别场\。

各种手艺的师傅同桌吃饭,座次应是:石匠坐上位,木匠坐东侧,泥水匠坐西侧,漆匠坐下位,并要给同桌各位

筛酒。

上述习俗大都沿传至今,但师徒同席已无严格的规矩,多可平起平坐了。

生活习俗:留饭娘 海岛房民崇尚节俭,在饭后(一般指午饭),要留下一些冷饭,掺入下一餐的米中,作为\饭娘

,可提高出饭率。解放后,此俗仍被岛民沿袭,近年已不多见。

吊饭 平时以番薯干当饭的贫穷渔农民,一旦来了贵客,便在布袋里装少量米,放在番薯干汤饭里煮。开饭时将袋中米饭捞起供客人食用,叫做\吃吊饭\,主人自己仍吃番薯干饭(汤)。70年代后,不再有此习,主、宾皆吃同样饭菜。

进补 渔民嗜好烟酒外,对滋补别有讲究。每逢渔汛开始。一般都以老酒浸黑(红)枣、老酒芝麻煮胡桃肉、红糖老酒煮鸡蛋等进补。条件稍好的还用\神仙鸡\用三四斤重的全鸡,去毛和内脏,放入钵内,加上老酒等佐料,连钵放入锅中,锅底放少许食盐,不用水,用火烤)、\酒淘黄鱼\新鲜大黄鱼加老酒、黄糖,用钵煮食)、\酒淘鱼胶\用黄鲟鱼胶或毛鲿鱼胶配全鸡或猪肉,加老酒、红糖煮食)等进补。

爱食腌腊腐臭食品 岛上居民爱食腌冬瓜、臭苋菜梗等食物。待客时,除备鲜鱼虾外,必备咸鱼、糟鱼、泥螺蟹酱等咸\下饭\。\咸菜黄鱼:是舟山名菜,流传有\三日不吃咸菜场,脚娘肚(小腿)就酸汪汪(无力)\之说。解放后此风仍沿,但已注重\吃新鲜\。

芋艿筵 芋艿是舟山部分渔农村酒筵上必备的主菜。芋艿碗数越多,表示酒席越丰盛,酒席上的芋艿吃不光,赴宴者可用手帕或纸头包回去。舟山岛居民办酒席,一般用\汤十三\连汤十三道菜),芋艿亦必备,吃完还可添加。0年代,筵席好坏已不以芋艿多少为准,而着重于海鲜、禽类的丰盛与否。

补肩粥 四月十四夜,嵊泗渔村兴用糯米、豇豆等与大米混煮稀饭,说吃了可补肩力。

背单与龙裤 渔民习惯穿大襟布衫和背单(心),冬有棉背心,夏有单背心,春秋穿夹背心。下海生产时,亦上身穿背心,下身着龙裤(裤脚管特大),其布料均用栲网的栲皮栲过。民间流传着\青浜庙子湖,菩萨穿龙裤\,\黄兴东福山,菩萨穿背单\之说。海岛妇女的衣着,其衣袖裤管也大至盈尺。近年,渔村青年衣着时兴,穿龙裤和背心的已不多见。

造屋 居民造屋要先请风水先生择地定向,破土、定磉、上梁等也都要择吉日良辰。上栋梁日,主人给各作业师傅发双工钱,向木作师傅送\红包\。向亲友馈送馒头等物,以示庆贺。栋梁上挂红布,贴横披,两头各挂内盛谷物种子的麻袋一只,栋柱上贴绿、蓝纸楹联,忌红纸,以避\火上房\。上梁时,鸣放鞭炮,由木作师傅将正梁安上,抛下麻袋,由等在下面的子女接住,意为\传种(宗)接代\,上梁时,最喜下雨,以应\及时下雨,生活富裕\之兆。居民在邻居建房时,要在各自房屋上挂红布或插红旗,意可避免\风水\被造房户独占。

客居契约 到亲友家作客,夫妻不可同房。女儿女婿到丈人家做客也不例外。如果要在丈人家同房,须写好\客居租屋契约\;压于枕下。现今,此俗已非旧时那样严格遵循。

灶具 岛民对灶和灶具十分讲究。\家里再穷,也不亏待灶公\。砌灶要请阴阳先生选吉日,付给泥水工双工钱新灶使用时,要供灶君。使用新镬时,要先炒一镬\新灶倭豆\分送邻居,以祈\头头顺利\。解放后,供灶君旧习逐渐消失,其余一直沿袭,至80年代,才不多见。

礼仪习俗:婚礼 新婚女子三日王 传说这是宋高宗立下的规矩。康王为纪念搭救过他的红姑。下旨舟山女子

出嫁,可戴凤冠,披霞帔,铺红毡,坐花矫,举大宫灯,扬布襕旗,吹吹打打喜庆三日。解放后,坐矫等习俗消失,但喜庆三日热闹一番,一直被岛民所沿袭。

定亲 旧时定亲皆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讲究门当户对,故有\墙门对墙门(指大户),篱笆对篱笆(指以篱笆充院门的贫苦户)\之说。先由男方托媒传话,请算命先生卜吉,若\八字\相谐,则具果品遣媒人往请女方生辰,谓请庚帖\,女方同意送\庚帖\给男方,谓\过帖\。男方把双方生辰\八字\置于灶神龛,三日内卜之不吉,便送还女方庚帖,卜之吉,则婚事定。再请媒人持婚书及礼物送往女家,谓\纳吉\,也叫\发送\。女方将预先为女婿及其父母等长

辈准备好的鞋子、笔墨纸砚、绣袋等物放入男方礼担中作回礼,叫\过书\。然后,男方将聘礼(钱币)、样红(首饰,多为戒指、耳环和衣料)、酒饼(点心)送往女家,谓\下聘\或\下定\。解放后,提倡恋爱自由,不再有诸多繁文缛节,但少数人仍讲究八字相谐和聘礼多少。

迎亲 由男方择定吉日。婚期前日,男方要派人(一般为父母双全的男青年)去女方搬奁物,谓\搬嫁妆\。嫁妆多少不一,多的十箱十柜,最少也有夜桶(子孙桶)、火囱(取暖炉)、家工篮(盛放剪刀、尺、针线、零布等物的器皿三件。男女双方家中都要办酒宴。女方办\开面酒\,新娘要请堕民嫂绞面,谓\开面\,男方办\猪肝花油萝卜羹\。入夜,由一或三位爹娘双全的未婚男青年与新郎(共二人或四人。以此凑成双数)同宿新房。次日凌晨,男方具牲礼祀神谓\享先\。

迎亲时,以堕民为使者,备花轿、请乐队至女家。女方拦轿阻止。使者\以钱馈门\得以入,谓\开门钿\,或\开门纸包\。新娘上轿前,要吃\上轿饭\,第一口吐回父母床头,示意不忘养育之恩。新娘或由兄弟\抱上轿\,或由童女领上轿\,上轿后,女方兄弟或母亲持一碗水泼于轿上或停轿处,意为\嫁出去的囡,泼出去的水\,不准回头。中途送娘要将轿内火囱灰倒掉一些。轿至男方,由童女请出轿,新娘要先过马鞍(木雕小鞍),谓\跨鞍入华堂\,再踩着麻袋至堂前,谓\传袋(代)\。解放以后,泼水、童女领上轿、跨鞍等俗已废。新娘步行或用自行车(80年代多用汽车)送至夫家,但享先等俗废而复萌。

拜见钿 拜堂时,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长辈。拜长辈时,新娘要致甜茶一杯,并与新郎一起跪拜。长辈都有包着钱币的红包相赠,谓\见面礼\,也叫\拜见钿\。此俗在乡村今仍盛行,但新郎新娘不再跪拜,改用鞠躬或合掌礼拜。

叩头钿 新娘也要备一些装有少量钱币的红纸包,准备在接受夫家主要亲属的小孩叩见时分送,谓\叩头钿\。相传,在使用金属币时,新娘将铜币用彩线扎好,系以缨坠,挂于前来叩头的小孩胸前,故称\新娘子铜钿牌\。今此俗仍行,但小孩不再行叩头礼,新娘只需把红包交其婆婆分送即可。

讨个\生\字 拜堂后,新娘入洞房,由一长者捧喜果盘至堂前,将盘中十多样干果抛向华堂,让贺客小孩抢食各果都有吉祥之意,枣子谓\早生贵子\,桂圆谓\蟾宫折桂\。还故意掺进生的花生、瓜子、黄豆等,小孩食之,不约而同会喊\生的\、\生的\。新郎家图的就是讨个\生\字,意谓新娘不久就会生下贵子。

阿姑代拜堂 在渔村,如遇新郎出海生产因风暴等情况不能赶上婚期时,由新郎的姐妹代替拜堂,并在新房内笼养一只公鸡,公鸡颈上悬一红布条,喂以饭食。新郎回来后,才将公鸡放出,俗谓\阿姑代拜堂,公鸡陪洞房\。此俗已废。

贺郎 有两重内容:一、新郎的舅妈、姑妈等至亲,在婚期临近前要送老母鸡、胖蹄等给新郎补养身体。二、喜日簇散后,主人于新房内设糖果、菜肴,邀亲朋八人入房围坐,互唱贺郎调,其余宾客站立四周,笑闹相贺,这是舟山婚礼中的传统习俗之一。解放后,此俗仍存,但有变化,一般为晚宴后由男女傧相若干在华堂围坐于\贺郎桌\由三张八仙桌拼成)的两边,新郎新娘坐上位,二位郎头傧(贺会的主持人)坐下位,宾客站立四周,以说唱嬉闹相贺。男女傧相也可互贺以增加热闹气氛。郎头傧以唱贸郎调为主,\贺郎调\七字一句,多系演唱人即兴之作,多数为祝贺新人早得贵子、长大有出息等吉利词,也有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的。80年代起,此俗渐衰,多以放电影、录像代之,并以此飨谢宾客。城镇青年则有以茶话会形式代之。

闹新房 新婚三日内晚上,亲朋可潜入洞房取出物件,翌日向新郎新娘索取烟糖果钱,再将质物归还,也叫吵房。吵房者不论长幼尊卑,谓\三日内呒大小\。

安心 婚后第三天,女方兄弟持新娘在家穿过的旧衣服与女红工具及荤素菜看,看望新出嫁的姐(妹),要她从此安心于婆家。

回门 新娘和新郎或在结婚当日午餐后,或第三天回娘家,谓\回门\。一些海岛因交通不便。有在一月或一年甚至数年后才回门的。结婚当日回门的,要当晚赶回,婚后第三天回门的,多在娘家宿上几夜。

死婚 也叫\阴配\。父母为已亡子女寻觅配偶,举行婚礼合葬。仪礼与生人结婚相似,只在拜堂时由生人捧死者的木主牌代替(一般由男方的姐妹代拜)。\新房\中供以茗果,朝夕更换,房内床席箱柜一应俱全。女方\嫁妆\多用彩纸扎制。成\婚\后,由男方家人将女方尸骨迁来与男方合葬。并烧化\嫁妆\。解放后。此俗已不多见。 文明结婚 民国时始流行。多以公共场所为结姻处,新郎新娘穿礼服立于下位,证婚人立于上位,介绍人(媒人立于旁,宾客分坐左右。先由证婚人致贺词后,双方交换饰物并于婚书上盖上章,再由主婚人、介绍人盖章。新郎新

娘互行相见礼,向来宾行礼作谢,时佐以乐歌。举行文明结婚,见面钿仍不可少。

此外,解放前盛行养童养媳、租妻、典妻、纳妾、抢妻(将新娘。抢来成婚)、重男轻女等陋习,解放后皆严禁.但渔农村居民仍有重男轻女思想。

生育 送催生衣 女子怀孕临产前,娘家要备婴儿衣物襁褓,送往婿家。谓\送催生衣\。婆家接过催生衣时即展开,意祈\生产顺利\。

送生母羹 女子在做产期,谓\生母\。娘家要送面条、红糖、蛋、肉、鱼、鸡另物让生母补身体。丰盈奶水,谓\送生母羹\,又称\挈糖面\。除娘家外,姑妈、舅母等近亲也要送\生母羹\。近年,有以钱代之的。

吃开口奶 婴儿一出世,需向别家正哺乳妇女讨一匙奶汁喂之。生男讨女婴之后的奶,生女反之。喂奶前,先喂一口黄连汤,一为解毒,二为讨\先苦后甜\的吉利。解放后,一些在医院出生的婴儿都不再吃\开口奶\。

做床 产后第三日,在产妇床前设祭桌供奉果茗。祭床公床婆。以为祭过床后,日后床公床婆会暗中照顾婴儿是日。还要请接生婆洗涤婴儿,谓\做床\。事后,向左邻右舍的儿童分送\相谅盏\,即把米饭盛在酒盏里,上面放黄糖,分给邻居儿童,意为让婴儿与他们结缘,长大后能相谅。解放后,此俗仍行于乡村。80年代,乡村产妇过多去医院分娩。故此俗渐衰。

办满月酒 婴儿满月,要办酒庆贺,尤重头生儿或独生子的满月酒。旧时,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生了男孩,除办满月酒外,还要办\三朝\、\周岁\等酒筵庆贺,生了女儿则不庆贺或降低档次。满月日,外婆家要送衣物、食品和彩线(\长寿线\扎成的装有钱币的红包,并挂红包于婴儿胸前,谓\铜钿牌\。亲戚朋友亦送钱币志贺。家内设祭享神祀祖,摆筵招待宾客。婴儿要剃满月头,戴狗头帽,穿一口钟、虎头鞋,由长辈托着,撑着凉伞,串街走巷兜一圈,邻人互抱相看,戏称兜圈的男孩\寻老婆\、女孩\寻老公\等等。是日,婴儿多用公鹅头冠瘤开荤,意谓儿童跌跤时会像鹅头一样昂起,不伤头面。

忌讳 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产房称红房。非侍值人员不进房内,进过红房的人,一月内不进寺庙礼拜。长辈一般不入红房,意谓婴儿过早见到长辈会\折福减寿\。满月后,婴儿第一次去外婆家,须在鼻尖上抹镬煤避邪\,俗谓\乌鼻头管望外婆\。婴儿走亲眷,如回家时天色已暗,要让婴儿身上披一方布襕,用别针或缝衣针别于衣帽上,以\避邪\。

夜啼 婴儿夜啼不安,吵闹不休,家长多用红纸写上\天赤赤,地黄黄,小儿夜哭在娘房,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的谶语,趁无人看见时贴在路旁墙上,以为有人读后婴儿可安然入睡,不再夜啼。

寿诞 做生 即做寿。30岁为头寿,俗称\三十不做寿,四十不会富\。60岁为大寿,70岁、80岁尤甚。做寿排场大小视家境贫富而定,旧时,穷苦人家做生很简单,有\穷好日(结婚)、富做生之说。做生有\四十不做生,做九不做十\的规矩,因\四\与\死\谐音。祝寿不在正十,60寿辰,在59岁时举行。做生时,已出嫁的女儿要挑寿担,其他亲戚也要送寿礼祝贺。寿礼厚薄视家境好坏而别,有\四色\、\八色\等。四色合\高(糕点)、桃(寿桃馒头)、祝(大红寿烛)、寿(长寿面)\。八色另加\玉(猪肉)、堂(红糖)、富(烤麸)、贵(桂圆荔枝)\。大户人家还送寿联、寿轴,普通人家送鸡、肉、面、蛋,穷人家也少不了寿面、馒头。做生时,先祭祖,再设筵酬宾客。解放后,此风一度泯灭,近几年又风行,且排场甚大,做大寿时,寿担有花上上千元的,也有改用钱物代替寿担的。 吃六十六块肉 父(母)到66岁时,女儿家需买肉切成66块煮熟送给父(母)吃,以祝其健康长寿。古有\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之说,以为父(母)已吃了女儿送的66块肉,就不会受阎罗大王之邀了。

阴寿 即为亡父母做生。仪式如生人做生,也分请帖,日冥庆,具名\追请子\。应请者也送糕、桃、烛、面礼品。如在寺院做阴寿,还要拜忏,或一、三、七日不等。一般人家的阴寿则较简单,一桌羹饭而已。此俗现已不多。只是在亡父(母)生日做一桌羹饭以示纪念。

探望病人 有人生病,亲戚朋友、邻居多探望之。但若病人生命垂危,或病人是长期病躺在床上的成人,看望时,多择上午或正午,而忌午后、黄昏,更忌晚上探望。以为上午、正午朝气充足,可免病人的\祟邪引到自身上\。初次看望病人时,要带水果、糕点等礼物,富裕者选送参茸补品。

丧葬 送终 病人垂危时,子女须站立其旁。当病人喉底浓痰淤塞(谓\海底痰\,知其将逝,亲人须持一碗薄粥喂其咽下,谓\吃依样饭\。子女均以能赶上为长辈送终为幸。人亡后,要替其休浴、理发、更衣,移尸堂屋,陈菜饭祭奠,谓\移尸羹饭\。

脚后灯 烧荐包 移尸入堂屋后,在死者脚后点一盏油灯,也叫长明灯,不能吹熄。并将死者睡过的席褥等物

按一定方向焚烧于三岔路口,叫\烧荐包\。意为人去,铺盖相携。

报讣音 死者家属要派人把死讯及殡期立即告知众亲戚,谓\报讣音\,报讣者倒掖雨伞,到了亲戚家,雨伞仍倒放,报知后要喝一杯茶,路远者吃一餐饭。亲戚闻讯后,要以哭声相报,如无人啼哭,即以砸瓦爿代之,并在报者走后,把他用过的杯、碗敲碎,筷子扔掉,再分别亲疏,备大红重被和香烛果品等祭物,前往吊唁。

守灵 晚上,亲人守于尸侧,谓\守灵\,也叫\陪尸\。移尸入棺,叫\入木\或\落殓\。落殓时辰须请阴阳先生择定,一般选在涨潮时分,意为死者灵魂能按时乘船,可一帆风顺到达阴间。钉棺时,亲人抚棺围哭,一人问\某病愈否\一人答以\好了\,直到问完死者生前的病痛为止。

戴孝 死者家属及亲戚都要穿白戴麻。系细麻绳于手腕和颈项,脚穿白鞋(穿至\五七\,鞋后帮皆缝有二指宽的红布。出殡日,全身着白,孝子穿\斩衰服\麻制的丧服,下沿不缝边),披麻饰(苴绖),戴白帽,上套三梁冠(用草绳制成),手握孝杖棒;同辈亲人服\齐衰\麻衣下沿缝边),孙子戴白帽,上套二梁冠;女儿穿白衣,戴\孝斗\;同族亲人,穿戴白布衣冠,疏者仅戴白帽。解放后乡村居民多沿袭之,城镇居民多戴黑纱布代之。

醮杠 出殡日,抬棺出中堂停放路边,专有一人边往棺差上浇老酒边念祝词,谓之\醮杠\,时众人哭声皆停。杠词内容有对死者的悼辞或赞辞,赞扬死者生前的为人,也有对死者儿孙的祝愿辞等。此俗土葬者仍行。

做七 从死者寿终日起,每七天设奠一次,以\五七\最隆重,由已出嫁女儿主办。是日,婿家要挑礼担。备香烛、纸锭、荤素菜肴等。至\七七\为止,谓\满七\。

百日﹒周年 死者死后一百天,要做\百日\。一年后,要做\周年\羹饭,且连做三年。百日、周年时,至亲也要聚会悼念亡灵。以后每逢死者死期,皆做\忌日羹饭\。

请哭娘 旧时,部分有钱人家,少亲人啼哭致哀时,须花钱雇人代哭,哭娘一般由女堕民担任。解放后此俗不行。

草人代葬 渔民落海找不回尸体,则以稻草人代替进行安葬。举行葬礼前要请道士\招魂\,\招魂\一般在夜间涨潮时进行,于海边搭一醮台,点起篝火,缚一只雄鸡于箩中,挂于带根的竹子顶梢,由道士登台作法,一人摇动竹子,面向大海高呼死者姓名:\\另一人随之答应\来罗、来罗!\直到潮水涨平为止,次日再行葬礼。此俗现已消失。

六月十二夹寿材 一般盛行土葬的渔农村,夹(做)棺材皆选农历六月十二日,传说这天是彭祖诞辰日,可得长寿。生前做的棺材,称寿材。

时令习俗: 春节 凌晨设香案、陈果品\祭天\,并放爆竹。黎明开门放爆竹,谓\开门迎财神\。人人穿戴一新,小孩要向长辈拜

岁,去亲戚朋友师傅家拜岁的,多携带荔枝、桂圆、红(黑)枣等礼品,谓\挈拜岁包头\。也有人家先去祖坟祭拜,谓\拜坟头岁\。在嵊泗的一些小岛,必先拜坟头岁,在拜坟头岁前,不到别家吃饭;有的先去宗庙礼拜,谓\拜菩萨岁\。初二始走亲访友。出门见人,忌讲不吉利话,忌吵嘴;要互道问候、祝福。早上与人交谈,禁忌\早\字,一为防生蚤,二为避遭灾。现多不讳。早餐兴吃糖年糕,多与酒酿混煮,以讨\生活年年高\之兆。解放后,城镇北方籍人口增多,吃水饺之风随之引入。初一不汲水、不洒扫、不花钱购物、不动刀剪食物都在除夕预先切好。妇女不去池边、河埠头洗涤。上述习俗现虽存在,但不一定都严格遵循。

旧时个别人家还在是晚取残肴,插以残烛,置于床下,曰\老鼠粮\,谓此夜老鼠成亲,给以恩惠,日后不致为害,此习今废。解放后城镇职工休假三天,假期中,亲朋好友互访互宴,欢度佳节。

上灯祭 正月十三至十八。十三谓\上灯\,各祠庙悬彩灯,陈器玩供神,称\灯祭\。晚上,常有小孩提灯出游,乡间多盛马灯、船灯等。上灯祭以十四日为最盛,定海城关镇的东管庙、内外太保庙都要开放娘娘菩萨房间,供人游览。东管庙等还要举行传统性的古董博览会,名日\摆祭\,实是展示各庙的古董、书画、文物、珠宝等。十八日灯散,谓\落灯\。解放后,此俗渐废。

元宵 正月十五。旧时多自制灯笼,或悬挂屋檐,或提灯外出游玩。是夜,乡间灯会进城,居民晚餐后皆上街看灯会,并多食糯米汤圆(也叫\元宵\。意谓团团圆圆。解放后,灯会不兴,但城镇居民仍要在这晚外出,名曰看灯会,实为散步或走访。近年,文化部门和工会推行猜灯谜等活动,灯会也逐渐恢复。

立春 旧时,在立春日,人们言行谨慎,不吵闹打骂,不损坏器皿,以免冲神而遭不祥。是日,叫化子们捏泥成\春牛\,扎麦秆为芒神\,由\小讨饭\用露顶小轿抬着\讨饭头脑\,去乡村分送\春牛图\。农户出钱或粮为酬,俗谓\小讨饭做春官\。民国时期,抬\讨饭头脑\之风已息。分送春牛图之习沿袭至今。

清明 各家持麻糍、菜肴等到祖坟祭祀,祀毕,于坟顶加土插竹,挂纸铜钿、撒米饭、蛳螺等物,谓上坟。如有儿童围观,须分麻糍或钱币,谓分麻糍铜钿,以嘱儿童保护祖坟。旧时,同宗还行族祭,合族男子可吃\清明羹饭\,食后还分麻糍。族祭费用皆从族中祀田收入支付,祭祀仪式多由族长主持。此俗解放后已止。清明前几日,各家还要设祭祀祖,饭后往屋顶上抛蛳螺壳,以驱虫虐。清明日,家家户户插柳条于门壁,妇女插柳条、菜花、青蒿等于发际,以求来世亲人齐全。有\清明戴花,来世有妈;清明戴枝青,来世有亲人;清明插杨柳,来世有娘舅\等语。

现今。乡间做麻糍、上坟、抛蛳螺壳等俗仍行。机关团体、学校、单位则于清明日祭扫烈士陵墓,或去郊外游春踏青。

立夏 家家煮食茶叶蛋或白煮蛋,民间传有\立夏吃只蛋,气力长一万\的谚语。儿童还用彩线织成的网袋盛蛋挂于胸前,找伙伴们拼蛋,以把他人的蛋拼破者为优胜。中午,用缸豆糯米饭、乌笋、女菜(莙荙)、带子蟹、鲳鱼等祭祖先祖。乌笋、女菜都不切碎,谓\脚骨笋、扇风菜\,吃了可使脚健、防中暑;吃了缸豆饭可解苍蝇病毒。饭后,互称体重(除孕妇外)。

端午 家家户户插菖蒲、蕲艾(俗称\蒲剑\、\艾旗\等于门檐,并用菖蒲根剪作人形,串以彩线,佩于儿童身上;制香囊放于箱笼或挂于儿童胸前;在蛋壳上画儿童跨虎图(谓\蛋壳老虎\,挂于床沿,并贴自画端午老虎于大门、房门以祛邪。配制雄黄酒饮服及喷洒屋内外,驱邪消毒;烧白芷、苍术以祛害虫;用彩线扎成圆形辫子,系于小孩腕上(男左女右),叫缠手绳、长寿绳、端午笼,一直带到七巧夕。用雄黄在婴儿额上写\王\字,以\辟祟\等。端午节还要裹棕子、做乌馒头、团子等祭祖并馈送亲友邻居。农家要给看牛小囝分食雄黄豆(蚕豆)。解放后,除插菖蒲,裹棕子等俗仍行,余皆渐衰。

立秋 立秋日吃西瓜或立秋时分喝一口凉水,意为可防中暑或腹泻;儿童服用菜菔子(萝卜)、蓼面、炒米粉等拌和食物,传说吃后可防积滞。

七巧 七月初七。乡间妇女多用浸泡后的槿叶搓洗成汁,和水洗发,或用紫苏叶加枹叶,泡开水、滴食油而成的混和液洗发,洗后的头发柔软、光滑、有香味。据说七月七洗次头,头发不易因汗多而发臭(旧时女子往往一年洗一次发)。七月七用槿叶洗发之俗今仍盛行,但不再限于一年一度,平时多用洗发精、洗发膏、香皂等。

是日,凡儿童腕上套有端午笼者,都摘下扔于房顶,以供喜鹊衔去搭银河桥,让牛郎织女相会。至晚,妇女陈瓜果于露天,向牛郎织女\乞巧\乞巧形式多样,有在眉月明星下,用线穿针,成功的为得巧者;有用盂水映星光,观看水中星星,以辨目力强弱者;有面对星空,认准一组七屋口念\七颗星,七七星,念过七遍会聪明\者;也有悬米筛于树梢上,静窥筛目,希望看到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此俗今已不行,偶有的仅作娱乐而已。

七月半 俗称\鬼节\、\中元节\。前后数日在村口设坛,请僧道打醮放焰口、高悬蜈蚣旗,路边挂冥锭、纸衣,地上摆酒食,舍施野鬼;扎制鬼王、黑白无常、童男童女、纸塔等纸神、纸物,置于坛旁。祀毕,烧化纸锭、纸衣、纸神,于空中放天灯,在海上放水灯,敬送神祗,驱逐野鬼,祈求水陆平安。解放后,此俗一度泯灭,80年代,民间又有做七月半羹饭者。

七月三十 俗谓地藏王菩萨生日,或地藏王菩萨开眼观光大千世界的日子。是日夜,家家户户插香于地上、瓜果上或檐下、水缸、米缸边,谓\插地香\。沿海居民还用稻草扎成浮盘,上点灯火,置浮海面,任海水漂流,叫放水灯,是仿效打醮时送逐游魂的一种习俗。此俗民国时期已不行。

八月初三 传说为灶神生日。各家以素食、糕点、果品、面条祭灶。祭毕,合家吃\长寿面\。解放后,不再祭祀,仅在灶龛前摆上一碗熟面代供品,并多在这日吃面条。

中秋节 舟山岛民于八月十六过中秋,与宁波俗同。传说其来历有二:一说宋代宰相史弥远,回乡过节途中耽误一日;二说方国珍忙于守城,忘了过节日。史、方的家人等待到第二天才过中秋节,后旁人相沿成习至今。中秋前,家家购备月饼,并馈赠亲友及师长。中秋傍晚,陈月饼酒肴祀祖后,饮酒赏月吃月饼,谓\合家团圆\。

屠城节 清顺治八年(1651)九月初二,清军攻占定海域,定海军民死于战火者万余人。后人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二称为屠城节,合城鸣钟击鼓,请僧人放焰口,设街祭以祭游魂。各户也在该天做羹饭祭奠,谓\屠城羹饭\。此俗于民国年间己不行。

重阳 九月初九日。乡间有做团子、裹棕子祭祖并馈送亲友之风。婿家要给丈姆家挑重阳担,现多为馈赠一般性礼品,如酒、糕点等。城镇居民多有登高习俗。

冬至 旧时大节之一。是日。要由年满花甲的老人举行族祭,礼如清明节。定海西乡要举行\冬至会\。农家普遍做\冬至汤圆\祭祖官家、绅仕、儒生要祭孔、祭魁星,以求仕途畅顺。解放后此风混灭,但民间以\冬至汤圆\为节令食品之俗仍存。

祭灶 农历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户户炒豆、备糕点,陈祭灶果于灶上,扎草马于灶前,供以草料、饮水。祭毕,烧化草马、金箔与

旧灶君像,换上新灶君像,谓\送灶\。然后,全家分食祭灶果。此俗现在乡村中仍存,但不再扎草马等。

谢年 城乡一些富户一上腊月就忙起来,掸尘洗涤,杀禽畜办年货,择日供三牲或五牲福礼,向神灵礼拜祝祷,谓\谢年\或\送年\祭毕,割取少许福礼放入酒杯,在金箔火化时,洒向空中,分飨四方鬼神,谓\散福\。祭神后,耍做\年夜羹饭\,敬祀祖宗,祀毕,邀亲邻长者共餐,谓\分岁\、\吃年夜饭\。旧时,城中大户都把它作为拉关系、结人情的良机,竞相请客,以致年夜饭越吃越早。一般居民则多在祭灶后始谢年,且形式较简。解放后,此俗一度隐灭,今在乡村又渐盛。

除夕 旧时,家家户户要贴门神、春联、青龙纸。青龙纸为红、黄、青三色,上画双龙戏珠或兼画和合二仙及聚宝盆,青龙纸贴于谷仓,红龙纸贴在门窗。是日,出门在外的都要回家,团团圆圆吃年夜饭;。尽可能还清债务,水缸、米缸都要备得满满的,意为\满柜满罐\,祈祷来年生活美满。吃年夜饭后要坐夜\守岁\,给儿孙辈分\压岁钱\,大人们坐夜到零时或通宵。解放后,贴门神、春联、青龙纸一度敛止,余俗皆仍盛行。80年代,又盛行贴春联。 除上述诸时令习俗外,还有: 烧十庙·走十桥 正月初十和十五,老年妇女成群结队入庙烧香,合掌礼拜。正月十四,又去各桥头伏拜,插香烛于桥边。所把的庙或桥必满十处,俗谓\烧十庙、走十桥\。解放后,此俗一度被废。近年又复萌,且有不少中、青年妇女参与。 火﹒煨蛇头 正月十四晚,乡间野外点篝火以驱逐农田害虫,谓\火\。是日晚饭后,有小孩的人家,多要煨年糕,谓煨蛇头以为吃了煨蛇头,日后不会踩着蛇。近年,吃\煨蛇头\之俗已不多见。

请井姑、厕姑 多于正月十四、十五夜进行。也叫请井头姑娘、粪缸姑娘,以卜该年年成丰歉及婚姻杂事。请者须选定多年的水井或粪缸,白天前往祝祷预约,及晚,妇女们用一根筷子插在掏米筲箕上,上盖绉帕,有的还插上花,由二位姑娘抬到井旁或厕边,焚香祈请至家,供于桌上。二姑娘在左右二边用手指悬筲箕随之移动,在预先筛好的沙土或米上作划以答,卜毕送回。此俗解放后一度废止,现又有人仿行。

出会 以三月半会为最盛,正是曰迎东岳神会。于初十置菩萨冠、袍于轿内抬着游行,谓\迎袍会\。十三至十五为正会,遇雨延期会名以乡而别,紫微、盐仓、岑木定、大沙、小沙、马岙、干等庄称\老红会\,也叫\红社\;白泉、皋、甬东、洞岙诸庄叫\白会\也叫\白社\;大展、小展、北蝉等庄叫\小展红会\;城内的叫\新红会\。赛会时,抬着木雕神像游行,大纛为先导,继以仪仗、彩亭、台阁、龙灯、马灯、高跷,争奇斗艳,锣鼓、鞭炮喧天,人们或沿途仆仆礼拜,或饰成囚犯跟随游行,穿红衣者曰红犯,穿青衣者曰青犯,甚至有裸露上身、肩上用银钩悬挂香炉(俗称\肉身灯\以媚神邀福者。奇形怪状,不可屡指。每逢会期,观者云集。沿途村民,都设茶、饭和床位,邀请与会者及观众膳宿。每次赛会耗资多至万金以上,少亦千金(多为庙产收入支付),居民自理费尚不算在内。期间,\重孝\或进入\红房\者不得参与;期间,常发生械斗事件,并有酿成命案的。

此外,还有定海城关的二月半迎都神会,清明、七月半、十月的迎城隍神会;沈家门镇七月的赛纸会;普陀桃花岛的稻花会;军营中于霜降日举行的霜降会等等。 解放后,诸会皆废。

传统美德 社会新风: 礼让 海上行船,两船相遇时,大船要让小船,顺风船让逆风船;同是逆风,橹前船让橹后船;渔船下

网后,航行的船应让坐港船的锚地,后下网的要让先下网的船,停泊的船应让正在捕捞的船。陆地上行路要:空手让挈篮;轻担让重担,挑担让车轿。唯一例外的是车轿让鱼贩,车轿、行人一律让鱼贩先行,使新鲜的鱼虾及时送到集市或村岙。

救险 渔船遇险,周围渔民都要尽力搭救。遇难船只白天在桅顶挂起破衣,晚上点起火把,或敲打石盘铁锅求救。其他船只见到信号,即全力救援。救护船靠近遇难船只时,先抛缆救人,后带缆拖船。有人落水,则当救不辞。如遇浮尸,仰面女尸或伏着的男尸要等海浪将其翻过身后才捞取;捞尸叫\拾元宝\,捞上后用镶边篷布蒙住死者眼睛,无主尸运回后,给予收殓,葬于义冢地。

礼客 海岛居民对上门求宿的异乡客商或避风灾民,都给予一宿二餐的礼待。人口不多,居住集中的小岛,往往一家有容,全岛接待,借房间,借被褥,不分彼此。

帮工 邻里遇有婚丧、造屋、打船等大事,都会自动前去帮工,不论亲疏,直到事竣为止。

搭便船 解放前,小岛间固定航(渡)船不多。各类船只都允许路人搭乘,有的还免费供给膳食。解放后,各岛之间航渡增多,交通管理部门明今禁止便船搭客。

包乡土 岛民出远门经商、侨居时,要用红纸包一撮泥土带着,一示不忘故乡,二来据说可以防止在外水土不服,消灾去病。

热心公益事业 岛民热心修桥、铺路、造凉亭、兴办学校、造义仓等公益事业。晚清以来,侨居上海等城市和海外谋生者多,不少人都以捐资办学、修桥、筑路、建码头等为家乡兴办公益事业为荣。

拥军爱民 历史上,凡国家遭外国入侵,军队进行反侵略斗争时,都受到人民群众拥护,群众捐款送粮,或上前线慰问驻军。解放后,凡有部队驻扎的公社(乡),群众都建立洗衣组、缝纫组,为战土洗补衣服;有的社(乡)队(村)还拨出土地或渔具帮助驻军发展农(渔业生产。八一节期间,军民召开座谈会、联欢会,欢度节日。驻岛部队经常帮助群众兴修水利、抢收抢种;为群众担水清扫,为军属五保户\做好事,军民互爱蔚然成风。

讲卫生、讲文明扎貌 解放后,针对渔农村和小城镇的脏乱现象,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提倡讲卫生光荣;在公共场合、社交场所倡导讲文明礼貌。60年代初学习雷锋活动中,广泛宣传和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80年代,开展\五讲四美\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讲秩序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活动,每年3月为\文明礼貌月\。

新节日 解放后,逢公历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八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法定节日,各界都举行不同程度的庆祝,庆祝活动与全国同。1950年5月17日舟山解放五一七\成为舟山军民特有的新节日,都要举行集会等活动,进行爱岛、爱乡和革命传统教育。

新婚礼 解放后,除行文明结婚外,城镇中一度由工会、共青团等组织自愿相爱、同期结婚的青年男女举行集体婚礼。80年代起,又兴旅行结婚,相爱情侣结婚登记后,视经济情况去上海、北京等地旅游一趟,顺便买些互赠礼物来替代婚礼。不论参加集体婚礼还是旅行结婚,都少不了男女合办嫁妆,男方仍要办酒筵,亲友亦少不了送贺礼。

提倡火葬 50年代提倡丧事从简,曾改革过土葬。1979年起推行火葬,死者送火葬场由场内工作人员收殓。火化前要向遗体行告别礼,参加的亲朋好友戴黑纱或小白花,由死者生前工作单位或居委会负责人介绍生平事迹(或致悼词)。火化后,骨灰置入骨灰盒中,或葬入公墓,或撒入大海,或由死者家属保存。但迄今仍限于城镇职工死者,渔农村群众死后行火葬的不多。

音乐.舞蹈: 民歌 主要有号子、渔歌、小调、田歌。1950~1988年,共搜集各种民歌134首(种)。其中:号子有启锚、拔船、拉篷

摇橹、抬网等28种,渔歌有《四汛渔歌》、《幸福生活步步高》(又名《渔家乐》)、《一根扁担挑勿弯》、《渔鼓调》等33首,田歌小调有《可比画眉落鸟笼》、《红绣花鞋》、《盼郎五更》、《一只毛蟹八只脚》、《童养媳》等73首。《贺郎调》是民间婚礼中的一种风俗小曲歌词内容有七八种。

民间器乐曲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已有吹打乐兴行。清末三番锣鼓、丝竹锣鼓等常在迎神出会、寿诞节庆时演奏。由此产生了不少民间乐队,其中最享盛名的是白泉高家小唱班、泥峙宫门吹打班和沈家门荷外丝竹班。流传下来的乐曲主要有丝竹乐《一江风》、《细则》、《三六》等21首,丝竹锣鼓乐《错鲜花》、《鱼游春水》等6首,吹打乐《回洋乐》、《八仙序》等9首。

舟山锣鼓 俗称\三番锣鼓\、\行会锣鼓\,系大套复多段吹打乐。1959年,南京前线歌舞团根据白泉\高家班\锣鼓点子整理的《舟山锣鼓》,在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金奖。同年,高生祥、高如兴父子根据民间曲牌、锣鼓点子进行整理改编,定名《海上锣鼓》排鼓(5只大小堂鼓)和套锣(11面音色、大小各异的铜锣)为两大主奏乐器。乐队15至18人,吹打弹拉行档齐全。排鼓演奏有单击、滚击、跳击、双单击、排滚击、定桩跳击,配以套锣演奏的跳击、滑杆奔泻式等技巧,乐曲炽热、粗犷。中国艺术团、中央乐团、上海民族乐团、浙江省歌舞团均先后将其改编演奏。1986年,《舟山锣鼓》曲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

宗教音乐 佛教音乐 以普陀山寺院音乐为代表,合器乐、声乐(唱诵),用于寺庙的法事活动。器乐主要担任唱诵伴奏。主要乐器有法鼓(堂鼓)、手鼓(书鼓)、磐、铛、木鱼、忏钟等。主要乐曲有《三宝赞》、《水龙吟》、《惜春归》等15首。 道教音乐 合器乐、唱诵。一般用于丧事、\招魂\。演唱(奏)者称\念伴班\。乐曲有清锣鼓乐《潮音》,丝竹乐《三宝赞》等。也演奏唱诵民间小曲牌和各种小调(道教称\禅门小曲\。1950年后消失。

民间舞蹈 大多来自江浙沿海一带。始仅限于行艺求乞,后渐在出会、祭神时表演。主要的有\跳蚤舞\、\打连响\、\马灯舞\等。此外,舞船、舞龙也很流行,其中六横\独角龙舞\的造型及舞姿更显别致。清末至40年代,流行在定海县盐河乡的\跳大头\舞,迷信色彩太浓,1950年后禁演。

跳蚤舞 产生于清乾隆年间,流行于定海、沈家门一带,因其舞姿酷似跳蚤而得名。节目原无人物情节,只有两位舞者跳跃逗趣。民国11年(1922),定海县白泉乡教师章孝善将\济公斗火神\的情节融入其中,始有人物形象。1953年,章孝善的弟子何志福将它搬上舞台,于1955年2月参加浙江省第一届民间古曲音乐舞蹈观摩演出大会获奖。

打连响 由绍兴\莲花落\演变过来的双人舞,已有200多年历史。表演者手执铜钱花棍,口唱\莲花落\,边歌边舞。80年代仍流行于岱山县东剑乡和秀山乡一带。

马灯舞 又称\戏马灯\、\跑马灯\。民国9年前后,由定海县紫微乡民间艺人黄家浩从大陆引入,后逐渐在各岛流行。舞者大多为男女青年,多至百人,少则十余人。队形模仿72种作战阵形灵活变化,一般由若干盏马灯、提灯和2块旗牌、8名鼓乐手组成。

音乐舞蹈创作 1979年前,主要是整理加工民间传统节目和汲取民间音乐舞蹈的养料进行创作。1979~1988年,共创作音乐作品71首(件),其中整理加工的《贺郎调》、《四季渔歌》(均为民歌)以及《村戏》(民乐合奏)、《张网谣》(歌曲)等98首在省级获奖;创作舞蹈已演出)47个,其中《吉庆有余》等11个在省级获奖。歌曲《阿哥,你放心走》(叶星作词,汪亚维作曲)1986年获全国歌曲创作二等奖。

戏剧.曲艺: 表演团体 民国11年(1922),甬昆名旦顾九兰在家乡定海创办昆曲科班。一年后停办。1951年,红

旗越剧团和高升舞台来沈家门、城关定居,更名群艺越剧团和集艺越剧团。1956年,上海荣艺越剧团和朝民越剧团分别到岱山、嵊泗落户。\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剧团被迫停演。1972年5月,改为文工团(文宣队)。1978年,地区文工团和县文宣队改为越剧团。至1988年底,全市有3个专业剧团(2个越剧团、1个艺术团),6个民间职业剧团(2个越剧团、3个艺术团、1个木偶剧团)。

集艺越剧团 前身为高升舞台,1950年建于宁波。次年来舟山演出,成为定海县地方剧团。主要演员有魏银凤鲁芳桂、屠法香等。魏银凤主演《叶香盗印》、《六月雪》,在1954年、1957年浙江省戏曲会演中分别获演员二等奖和一等奖。1960年与群艺越剧团(主要演员有黎帼英等)合并,改称舟山集艺越剧团。

荣艺越剧团 1951年建于上海。主要演员有唐月萍、陶瑞娟、周玲芳等。保留剧目有《闯宫铡美》、《望江亭》、《三姐下凡》等传统剧,创作排演过现代戏《海菊》、历史故事剧《宝刀歌》等。1965年,与集艺越剧团、朝民越剧团(主要演员有童云芳、林一枝等)并为舟山越剧一团、二团。

舟山市越剧团 前身系由舟山越剧一团、二团改组的舟山地区文工团。1978年6月,改为舟山地区越剧团,排演了《雏凤凌空》、《三看御妹》、《杨开慧》等剧目。1980年底,创办艺术训练班,招收男女学员24名,结合训练,排演《送花楼会》、《引路》、《老六成亲》等折子戏,先后参加地区和全省\小百花\会演,夏赛丽等9名学员获省\优秀小百花奖\和\小百花奖\。1984年,以艺术训练班为基础改建为舟山地区小百花越剧团。先后排演《长相思》《海明珠》等新剧目。1987年3月更称现名,编制80人。王志萍获江浙沪第二届\上录杯\青年越剧演员电视大奖赛第一名,陈伊娜、乐彩珍获1988年全国越剧青年演员电视大选赛优秀演员奖。

海防文工团 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文艺工作团,1958年更称海防文工团,编制约百人。曾排演歌剧《刘胡兰》、《江姐》,话剧《年轻的一代》及创作剧目《恨滔滔》等,兼演短剧和曲艺节目。常年活跃于舟山各岛前沿哨所。1970年3月撤销。

舟山曲艺队 1959年建立,有队员11人。以演唱\文武走书\、\舟山新闻\和评弹分档。曲目有传统书目《杨家将》、《海瑞》、《包公案》和新书目《杨立贝》、《李双双》、《新来的女队长》等。\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演唱活动。后人员大部转业,至1985年仅存其名。

东升木偶剧团 由木偶世家出身的潘渭涟牵头,创建于1959年。同年,参加浙江省木偶戏会演获演出奖。有演职员11名。常演剧目有《七侠五义》、《薛刚反唐》、《呼家将》等20多部传统连台本戏,移植演出过《平原枪声》《东进序曲》、《智取威虎山》、《东郭先生》、《采蘑菇》等现代戏和童话剧。1966年7月停演,1971年解散。 剧目创作 50年代初,主要是挖掘、整理、改编越剧传统剧目,达四五十部。1958年起,始有一批现代戏出现于舞台。其中越剧《海菊》参加浙江省现代戏会演并获奖。1979年以后,一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戏剧创作队伍重新形成至1988年,全市共创作演出大型剧目15部,小戏12个。其中越剧现代戏《宝刀歌》(言秋士编)被省文化厅选定为建国0周年献礼节目,并获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分会1980年剧本创作奖;《终身大事》(俞南道、黄光椿编)获1980~198年全国优秀剧本奖;民间传奇剧《豆腐郎》(周和星、俞南道编),获中国戏剧家协会浙江省分会1983~1984年度剧本奖历史故事剧《长相思》、神话剧《海明珠》,分别于1983年和1985年参加浙江省戏剧节演出并获奖。

曲艺 清嘉庆年间(约1800),艺人江阿桂、安阿小吸收凤阳花鼓、宁波走书等曲调和当地流行小调,分别创立了唱新闻\和\滃洲走书\两曲种。

唱新闻 俗称\唱蓬蓬\演唱者多为盲人。有的边唱边乞讨,故又称\讨饭腔\。1950年后改称\舟山新闻\。演唱形式分单口(自唱自伴奏)与双口(一唱一伴奏兼帮腔)两种。伴奏乐器有小腰鼓、小锣、小竹板各一。主要曲目有《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6y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