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课程中补全三视图的解题方法

更新时间:2024-06-23 03: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机械制图课程中补全三视图的解题方法

作者:任建忠

来源:《职业·中旬》2011年第11期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倡导教育教学改革。2009年1月,《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提出,专业技能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创业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专业技能课程教学要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专业课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认知水平,仔细分析教学内容,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我们要将专业知识的教学,让学生能够真正“听得懂”“学得会”“能运用”,而不能一味地求深、求广。在此,笔者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浅议如何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努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机械制图课程中补全三视图的基本方法及其缺陷

机械制图课程中的“补线”“补图”是指补全组合体三视图中缺漏的图线,由两个视图补画第三个视图。这部分内容历来是制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它是培养学生看图、画图能力和检验是否看懂视图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和空间思维方法的锻炼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补全三视图的问题,实质上是“补线”“补图”的问题。我们在补全三视图时,“补线”“补图”问题的解题方法常用的有两种:一是画轴测图法,即根据给定的视图画出相应的轴测图,然后再根据轴测图进行补线或补图;二是空间构思法,即根据给定的视图,运用形体分析和线面分析的方法,把物体的形状空间形状构思出来,然后再根据构思的形状进行补线或补图。前种方法比较直观,但费时较多,解题速度较慢;后一种方法解题速度快,但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归纳、善于总结,积极采用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掌握的补线、补图方法,即:运用投影特性补线;运用转换法补图。 二、运用投影特性补线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当学生进行补线、补图练习时,他们一般已经掌握了投影作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并对已经学过的专业知识、投影特性加以系统的归纳、总结,找出补线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努力提高学生对组合体形体的分析能力。在此,我们试探讨之。 1.应用“三等原则”补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视图的投影规律告诉我们:“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俯左视图宽相等”。因此,在补线时,我们应运用“三等原则”检查视图,凡是不符合“三等原则”的地方必定缺漏图线。

2.应用“相交原则”补线

两面相交处必定有交线。这里分三种情况:平面与平面相交,交线是一条直线;平面与曲面相交,交线是截交线;曲面与曲面相交,交线是相贯线。当遇到两面相交的情况时,我们应仔细检查相交处是否有交线,若无交线就应补上。 3.应用“连续性原则”补线

平面或线条如果是连续的,那么它的投影也必定是连续的,中间不能断开。若中断必定缺线,如图1中的环形水平面。 4.应用“相切原则”补线

当平面与曲面相切时,在相切处不存在交线,但表示与曲面相切的那个平面,其投影应画到与切点处于“三等”的地方为止,否则应补全该平面的投影,如图2所示。 5.应用“收缩性原则”补线

正投影的性质告诉我们,当平面与投影面倾斜时,它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是实形的类似形。所以,当我们检查视图发现有一条倾斜的直线是某个平面的投影时,它的其余两个视图必然是实形的类似形,这时如果某一视图中已有该平面的类似形图形时,其第三个视图上该平面的投影必然也是与此相类似的图形。如图3所示,主视图中的a'b'表示是一个正垂的投影,其俯视图上的投影是个箭头状的图形,它是实形的类似形。那么该正垂面在左视图上的投影也必定是个箭头状的图形,与俯视图上的投影相比,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6.应用“线面分析法”补线

如果两个投影面的垂直面相交时,那么相交处也必定有交线。但这一类交线一般往往不能一下子直接画出来,而应先找出该交线两端点的投影然后连接。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向学生明确,应用上述六种方法补线时,要遵循下列步骤进行:首先应分析图线和线框的含义,以便确定采用恰当的补线方法;其次应用补线方法去发现视图中的哪个部位缺线;再次应根据有关视图判断所补缺线的起讫点;最后判断其可见性,以便确定用粗实线还是虚线去补。 三、运用转换法补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6f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