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变化与人类未来(精)

更新时间:2024-05-22 12: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极地变化与人类未来

高登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 各位老师,我们在座的都是北京市中学的有关老师。今天我们在一起来谈一谈“极地变化与人类未来”。我的报告分两个部分,第一,极地变化与人类未来,这一部分讲讲什么叫极地、极地与华夏子孙的渊源、极地与人类未来。第二,在前面讲的基础上,稍微轻松一点,一块儿到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看看,特别想带大家到南极看看,看看那儿的美丽、和谐的大自然,同时在这个美丽和谐的大自然当中,又遵从物竞天择的原则。中央强调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在和谐的社会当中,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相处,所以我们看看南极人与自然是怎么相处的?

在讲之前,我想推荐两句话,与大家共勉。第一句话,李政道先生在中国科学院建院50周年画册上的题词:“求学问,要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大家,包括学生,在求学问,在读书的时候,在研究的时候,他必须先学会问,什么意思?老师讲,同学提问?真正的问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提出新的课题,才会有创新。后面六个字就是,反过来,如果我们只接受前人研究的结果,比如说爱因斯坦研究的什么结果,比如说1+1=2,但是你不知道1+1也不等于2。因此,一个好的学生应该提出新的问题,才会有所前进。把这12个字送给老师们。后面一句话就是《中庸》上面讲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15字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广博地学习,大胆地提问,慎重地考虑,明确地分辨,踏实地实行。我们古代的祖先,他们讲的15个字,我觉得涵盖了上面的12个字,比李政道先生的更全面,因为还有执行。这两句话与教师们共勉。同时,我希望教师们在我讲了以后,你们也提出问题,我讲的也不一定都对。

第一,什么叫极地。极地就是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地球三极”是中国科学家提出来的,外国的科学家原来不提“三极”,中国科学家在195几年就口头提出“地球三极”,从文字上是1984年出版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中,提出了“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极”,之后,世界上的科学家都认可地球有三个极,中国科学家提出关于地球三极在全球变化中的重要性,已经为世界科学家所认可。第二部分讲讲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与人类的渊源,由于时间关系,主要讲一讲与华夏子孙的渊源。

第一讲,北极与华夏子孙的渊源。这是摘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文登—-扶余和鞠德源教授的未出版之书《中国人与北极的历史渊源》。认为“东方朔是中国亦是世界上最早到达北极探险的第一人”、“谢青高是中国参与英国库克船长探索阿拉斯加、白令海峡和北极边缘的第二人”、“康有为是中国遍游世界暨探访北极的第三人”。康有为确实是有据可查的,东方朔和谢青高是不是到过南极或北极,我们不敢讲,比较有把握地讲,康有为确实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到达北极的人。1908年5月,康有为到达北极那岌岛之后,它的一首“携同壁游

1

那威北冰洋那岌岛夜半观日将下末而忽升”诗,并有诗注:“时5月24日,夜半十一时,泊舟登山,十二时至顶,如日正午,顶有亭,饮三边酒,视日稍低日幕,选即上升,实不夜也”。我相信,康有为是我们中国到达北极的第一人。

把近代中国北极科学探险和考察大事记列了一个表,大家记住这几件事情。

第一,我国第一个进入北极地区的科学家叫高时浏,1951年夏天到地球北磁极点工作。 第二,我国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记者李楠,1958年11月李楠记者乘飞机到达北极点着陆。

第三,2001-2002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北极斯瓦儿巴德群岛的朗依尔宾建立了中国人的第一个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

中国科学家怎么建立北极站的?

我们中国的五星红旗在1991年的8月5日14时,在北纬81度浮冰上展开。这是我和挪威的科学家在北极浮冰上工作。

这次考察我们除了取得一些成果,发表了一些文章之外,更主要的是我们在这个地方第一次看到了《斯瓦尔巴德条约》的原文,我为这个问题专门到了外交部条法司了解,他们找了半天,才找出来中文版的《斯瓦尔巴德条约》。这个条约重要的是什么?就是我们当时的政府,在1925年的时候是参加了这个条约,这个条约规定,所有参加的国家可以在斯瓦尔巴德群岛建站、开矿、办校、经商等。如果你现在开一架飞机,可以直接开到这个群岛的话,你可以不用办签证,因为我们是这个条约的成员国;我在那个地方遇到过苏联科学院的人,他们就直接开飞机到了那个地方。我回来以后跟国家汇报,首先跟外交部汇报,跟科学院汇报,当时科学院就责成我们科学探险协会促成这个事,因为当时我们国家还没有极地办,当时只有一个南极考察办公室,我去汇报的时候,他们说我们南极考察办公室不管北极。所以科学院把这个工作交给我们协会来办。我于1991年夏天考察回来以后,代表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和挪威卑尔根大学的两位校长会谈,签了一个合作协议,联合进行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中国科学院在1995年5月以陈宜瑜院长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访问挪威,为中挪科学合作和北极建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5年12月4号到10号,以秦大河为团长的中科院代表团参加科学答辩,以申请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它有两个条件,第一你这个国家必须有三年以上的北极科学考察历史,第二你必须有北极科学考察的论文。为此,我们把发表的北极文章,翻译为英文,这么厚厚的一本。中国科学院派出六个科学家参加,我是其中的一个。答辩进行了两天,最后通过了答辩;因为我们是代表科学院去的,所以第一次是以科学院的身份参加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

1996年8月,我陪同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刘东生院士到北极去访问,主要是为了建站的事情。

2

1997年我们在国家基金委的支持下,和北极的UNIS大学合作进行了考察。

经过我们前后这么多年的努力,2001年9月挪威驻中国大使馆,邀请我们赴斯瓦尔巴德群岛考察并建站。

在2002年,我们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建站的时候,收到了大概十几个国家集邮爱好者的来信,要求签字盖章,而且有40多个科学家访问了我们这个站,从此中国人有了自己的科学考察基地。为什么这样做呢?我们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促进我们国家在这儿建站。因为我们曾经几次汇报,有关领导说,国家顾不过来,只能管南极。后来我们去建站,媒体一宣传,海洋局着急了,所以赶紧给政府打报告,很快就批了。 这是我们建站以后的考察工作。 这是我们在采集湖芯样品。

我们回来了以后,得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院士的表彰,他给我们写了一封信,说,“雅江探险活动反映甚好,也有重大科学价值,现北极站也已落实,极好,这是中国科学家们“走出去”的一项很有价值的活动,祝你们在新的方向上取得成功,明年夏大概是去SVALBARD的好时机,敬祝探险事业大成。” 1995年5月,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考。

我们中国首次在1999年同时进行南极和北极考察。2003年我们国家政府又组织一次北极浮冰考察。2004年中国政府在北极新奥尔森建立了中国北极黄河站,和我们选的地址之间只差了0.5个纬度。由于这个地方的环保要求非常严格,120克拉一度的电费,相当于130人民币,我们的经费只够付电费,所以我们就没有在新奥尔森建站。 2,南极与华夏子孙的渊源。

传说中郑和去过南极。我到挪威看到《郑和与南极》这本书,找到这本书之后,我自己都不大说服得了我自己,郑和到过南极,只能说传说中郑和和南极是有关系的。 近代中国人的南极科学考察。

第一批去南极科协考察的科学家是1980年,张青松、董兆乾。

中国第一次南极考察(《南极条约》规定南纬60度以南为南极地区)队队长郭琨。 中国第一个横穿南极的科学家秦大河。

中国在南极地区有三个站,长城站、中山站和Dome—A站。

中国民间南极科学考察,2005年中国科协组织南极六站科学考察,补充国家南极考察之空白。

关于南极的火山,专门研究了火山的形成。生态学家专门进行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对比研究。民间的科学家补充了国家不能干的事情,为什么?因为我们去了六个站,其中包括长城站,其它的都是外国站。有些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们国家不能进行考察研究。

近代中国人的南极科学探险,南极科学探险的目的是什么?其中一个是寻求战略资源,

3

我参加很多次南极科学考察的学术交流,在会上都不谈资源,因为资源与国家的利益相关。 建立中国南极科学站,长城站。之前,我们没有发言权、表决权,建立了这个长城站以后才有了发言权和表决权。

我们知道南极长城站是在南极半岛的一个岛上,不是在南极大陆上,也不是在地理学的南极地区,所以不太好进行某些科学研究。

这是我们国家的中山站,南纬69度左右,在南极大陆上。当时我们国家没有钱,买了外国的一个二手船,便宜,200万美金,从中间锯断了以后,扩建了若干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我们的船还没有到南极就撞了一个洞,后来遇到冰崩,是很惨的。还好,那个洞没有继续扩大,如果洞一旦扩大,海水就进船舱了。不过还好,没有再扩大。 这是秦大河,1990年横穿南极到达南极点。

现在我们国家已经在南极采集到陨石5530块,其中包括两块来自火星的陨石,我们已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采集陨石最多的国家,日本最多,美国第二,我们第三。

采集陨石最大的好处是什么?我们不是要研究各个星体吗,我们可以发射飞船去,但是发射一个飞船要花很多钱,捡陨石花不到那么多钱。采集陨石还有一个好处,我们在南极的冰雪世界当中,曾经采集到来自月球背面的陨石;然而,即使是飞船也到不了月球的背面。所以,第一是省钱,第二可以捡到用飞船也取不到的样品。可见,采集陨石对于研究星体、研究宇宙是很重要的。

我专门介绍一下,2005年建立的Dome—A站,它在南极内陆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方。 这次第21次南极考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Dome—A站。

这是我们的12个考察队员,为什么是12个?本来是13个,后来有一个工程师有高原反应,不行了,向南极点站求援,来了一架飞机,把他接走了。 建立了新的自动气象站。

这是我们组织的一个民间的科学考察队,这是其中一个考察研究企鹅生态的场面。 现在讲一下青藏高原与华夏子孙的源源。我们华夏子孙一直住在青藏高原上,这里只讲一下最近这些年来,科学家和青藏高原的渊源。首先讲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科学考察,讲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与青藏高原东南部自然环境和藏民族的历史文明关系。

1973年到1984年我们在这儿进行科学考察,这是我和我的同志在这儿测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水汽通道作用。

这是刘东生院士和我们在论证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经过我们验证以后,从它平均的深度、平均的宽度、长度三个要素,和世界上的大峡谷相比,它是世界第一。现在我们公布的数据是,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长度是506公里,平均的深度是3200多米,最深为6009米,最窄处是35米。现在世界上已经承认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1998年我们中国科学家组织一次徒步穿越大峡谷,我们穿越的时候,必须把绳子牵上。我们过溜索有的人不行,要晕的。

4

通过这些具体的考察,最后有了一些科学成果,今天就不多讲了,只讲其中一个,就是雅鲁藏布水汽通道作用对于青藏高原气候、自然环境藏和藏民族历史文明的影响。我们发现它是向青藏高原内地输送水汽的最大通道,其水汽输送强度相当于夏季从长江南岸输送到北边的强度,你可以大概知道是多强了。由于这样的水汽输送,在我们这个地区就形成了世界第二大降水带,10800毫米到5000毫米。我们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抬头到低头之间就可以看到从赤道到极地的垂直自然带分布。有阔叶林,有高山,有冰雪,这基本上就是代表了从赤道到极地的风光,所以要欣赏风光,这儿是最好的。

这个图是水汽通道对于生物分布的示意图。看颜色,黑的和红的是生长在喜马拉雅山脉南侧的生物,绿的是生活在它北侧的生物。然而由于这个水汽通道作用,它变化了,在山脉南边可以看到同样有绿色代表的生物,在北边有黑色和红色代表的生物,它成了一个生物交换通道。

我们这次考察发现了四个大瀑布群,绒扎瀑布、藏布巴东瀑布等。还有我们发现有比较多的红豆衫,它可以提炼用药,这个药可以治癌,特别是对于女同志的乳腺癌是有好处的。 这也是一个活化石,叫树蕨。

通过我们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考察,第一,中国政府承认,中国科学家在1994年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自为世界第一大峡谷。在2000年建立的中华世纪坛正面的大事记栏目中刻有,“1994年中国科学家确认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我们1998年媒体宣传以后,当代两位最伟大的科学家联名给中央写了一封信说,既然雅鲁藏布江水汽通道作用那么强,为何不把它炸一个口子,增加水汽输送,解决西北干旱的问题?这两位老先生当中,有一位老先生给我的老师去电话,希望他支持这项提议。我老师就找到我,他说,尽管我不太同意老先生的观点,但是你回答这个问题要客气一点,谦虚一点。所以当时我就没有说肯定不行,只说这件事情我们准备做一点研究工作。后来,我带一个研究生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假定雅鲁藏布大峡谷被炸开了五公里、十公里、100公里等宽度,并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口子到三江源,把它削成斜坡,然后选择历史上西南季风最强的一年,1986年。看看西南季风最强的时候,这种水汽输送能不能到达三江源地区。在计算的时候,还假定没有西风,没有涡旋的运动。这样的话,在三江源的降水量可以增加20%到25%。但如果考虑实际的西风和蜗旋运动,那在三江源就几乎没有降水增加了。可见,从气象学的角度是不现实的。最近有的报道就专门介绍了这个观点。

珠峰登山科学考察与我国领土关系。

这是1968年以前的绒布寺,过去可以容纳600多人。我1966年考察的时候,那时我是最年轻的队员之一,领导让我们住在绒布寺里去。这样我有机会认识了当时的住持,他知识很渊博。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在很多年以前,我们这个绒布寺叫大绒布寺,在南部一个绒布寺叫小绒布寺,那个小绒布寺的住持是由我们大绒布寺派去的,说明珠峰过去全在我国境内。那么,为什么现在珠峰南坡归尼泊尔了呢?1960年,中国登山队正在登珠峰的时候,

5

周恩来总理到尼泊尔去,和尼泊尔政府谈判边界的问题。尼泊尔首相说,反正你们中国人登不上珠穆朗玛峰,你们就把珠峰给我们吧。总理说,现在我们登山队正在攀登珠峰,如果他们上不去,就全给你们,如果他们登上去了,就把南坡给你们,北坡仍然归我们。总理回国以后,马上就告诉贺龙,贺龙马上告诉登山总指挥。当时史占春队长率领了三个主力队员,到了8500米,身体就不行,就撤下来了,并准备结束登山行动。周总理的命令传达以后,领导找其它的几个非主力队员谈话,谈话很严肃。根据王富洲同志回亿,领导问:“王富洲同志,你是共产党员吗?”他答“是!”,“现在让你攀登珠峰,有信心吗?”“有”。于是就任命他为第一代理队长,队长是许竞。后来许竞队长身体不行,王富洲等三人晚上登上了珠峰。当时的气象学家做了重大的贡献,气象学钱增进预报,5月25号到26号,南支西风槽将影响珠峰,带来降水。26号开始大风雪果然来了。印度登山队26号从南坡攀登珠峰,遇到大风雪,登山失败。我国登山队于25日晚上登上去了,没拍照片,只放了一个毛泽东石膏像,外国人不承认。中国政府照样宣传,尼泊尔承认我们登上了珠峰,就这样,中国登山队攀登顶峰的成功保存了珠峰北坡仍然在中国境内。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在青藏高原进行了许多次科学考察,大家记住两次,一次是以李璞为队长的中国第一支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另一次是1958-1960年以刘国昌为队长的第一次珠峰登山科学考察,这是我们国家一个好的先例,是科学与登山相结合的开始。 我们现在讲极地变化与人类未来。讲六个问题。 第一,南极资源可能开发吗?

第二,南极臭氧洞会向北扩展严重影响人类活动吗? 第三,南北极冰盖会融化带来人类毁灭吗? 第四,洋流突变会带来人类末日吗?

第五,青藏高原会变矮吗?如果变矮会有什么后果? 第六,珠峰环境变化与人类未来。

1992年到1994年,由于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和法国古斯都基金会策划联合长江科学考察,虽然最后没有办成,但对古斯都有了了解。古斯都是法国科学院院士,有名的绿色和平主义者,他考察过世界上所有的内陆大河流。我讲一个古斯都的对南极的贡献。我们知道南极有一个“50年不开发条约”,这个条约是谁促成的?是古斯都。大约是在1989年初,几个大国酝酿对南极有限开发资源。古斯都知道后,不同意开发南极资源。他首先去说服了法国政府,然后说服美国、苏联政府,最后促成在1989年10月在巴黎开了第15届南极条约协商国会议,签订50年不开发南极资源的条约。然而,到了2039年,这个条约就废除了,如果要开发南极资源,会对南极环境造成破坏,怎么样?我们拭目以待吧。 2,南极臭氧洞变化与人类未来。

从1985年发现了南极臭氧洞以后,“臭氧洞”就相当的热门,因为臭氧洞扩大,会给我们带来皮肤癌等影响。所以,一时掀起了研究南极臭氧洞的高潮。从1955年起,南极臭氧

6

含量在逐渐减小;但到2001年后,臭氧含量开始回升了。未来会怎么样?这也是大家关心的。

关于南极臭氧洞的成因,现在大家比较认可的是两个因素,第一是排放了氟利昂气体,但这仅是必要条件,不是充要条件。充要条件是南极上空会出现低于零下78度的气温,产生冰晶云,促进氟利昂气体的CL离子去分解臭氧为原子氧和分子氧。这就解释了一个问题,氟利昂气体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但是为什么北半球没有形成臭氧洞。

未来会怎么样,大家比较关心这个事。 3,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盖会不会融化?

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我把我的观点告诉大家。这是我们中国科学家在南极冰盖上建立的自动气象观测站。2003年建立的自动气象站有两米的高度被雪埋了,几个站都是这样的.南极大陆如果都这样的话,南极大陆应该会每年增加280亿吨的雪。这说明,全球变暖了,南极的冰并没有融化,而是增加。这是中国科学家的观测结果。

2005年法国科学家在《科学与未来》杂志上报道,说全球变暖,南极冰盖不会融化。他们观测研究南极冰层大约每年上升1.81厘米。为什么气候变暖,南极的冰雪反而增多了?我们都知道,南极冰面上都是冰雪,在温度升高的时候,升华现象增加(升华就是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形成的云增加,降水相应增加。这从道理上还是解释得通。例如,青藏高原几十年以来,温度升高了1.2度,但是青藏高原的降水也增加了。

2006年3月,美国根据他们的卫星观测说,在2002年4月到2005年8月,南极西部地区的冰雪每年融化152立方千米。按照美国的结果,18万年以后,南极冰盖会融化。

到底南极冰盖会不会融化,我觉得要靠观测资料。我怀疑,美国人为什么不说整个南极冰盖的情况,而只说西部情况;因为法国人主要在东部观测,美国说他主要在观测西部,两者无法对比。但是我想,相当长的时间是不会融化的。 海洋环流突变与人类未来。

请看这个图。红颜色是暖流,蓝颜色是冷流,是在海底的深处。由于有了海洋环流,才使得我们海洋的温度,虽然南北温度有差异,但是不会差异很大。我们看到,斯瓦尔巴德群岛这个地方是世界海洋环流最复杂的地方,又有暖流,又有冷流。《后天》电影看了吗?要知道它根据的主要就是这个假设,就是要把这儿堵起来,停止海洋环流的南北热量交换。

青藏高原会变矮吗?变矮会带来什么结果?

这儿我们提几件事情。1954年印度测量结果是8847.8,中国人第一次测的是8848.13;两国测量都是8848米。但印度不承认我们,我们也不承认印度测量的结果。我觉得两者都不科学。1975年,我认为在珠峰高程测量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第一,我们第一次在珠峰顶竖立了觇标,在十个站上同时交汇测量珠峰高程。因为珠穆朗玛峰顶不是一个点,而是二十多平米的一个面,没有觇标,很难交汇在一点上。第二,我们第一次测量顶峰雪的厚度,尽管测量不准确。

7

我国2005年测量的数据表明,30年来,珠峰高程大概是降了0.42米。如果测量准确的话,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30年以前,人们承认珠峰每年在上升3-10毫米,现在是否下降?如果珠峰高程下降会怎么样?如果珠峰高程下降,预示青藏高原也会逐渐下降;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青藏高原真要下降到海拔2000米以下,至少带来一个问题:即世界沙漠的重新分布。我们看,这是现在世界沙漠的分布,在青藏高原这个地区,沙漠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北面;如果没有青藏高原,我们中国的东部也会是沙漠。此外,如果青藏高原变矮了,现在的东亚季风也会发生很大变化,气候会变化。 珠峰环境变化与人类未来。

世界上大的环境事件,会影响珠穆朗玛峰地区。1990-91年中东油田燃烧排出的污染物影响了珠峰地区,使得珠峰地区1992年河水的10多种元素含量比其前后增加3-7倍。中国科学院准备一直在这个地方进行环境监测,到500年以后,就会得到一条记录珠穆朗玛峰环境变化的曲线,这对人类是一个贡献。 气候变暖对于珠峰顶部冰雪厚度有影响吗?

目前的气候变暖不会影响珠峰顶部冰雪的厚度!有人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了,改变了珠峰顶上的冰雪的物理特性,因而冰雪厚度减小了。当记者采访我时,我不同意上述观点。为什么呢?因为珠穆朗玛峰顶峰的高度接近9000米,在9000米高度的年平均气温是零下20度左右,即使你温度增加一度,还是零下19度。我们知道,冰雪物理性质在摄氏零度附近才会有变化。我认为,这基本上是人为的影响。在1966年之前,登上珠峰的人不到10人;现在,登上珠峰顶峰的已到近2000人次。每次登上顶峰的人数最多可以到66人,20人以上的最少有20次。如此多的人在仅有20多平米的珠峰顶峰活动,必然破坏那儿的冰雪表面,被大风吹走,势必减小顶峰的冰雪厚度。

1966年,青藏高原的气温大概平均增加了1.2度,对于珠穆朗玛峰的冰塔林是有影响的。请看!1966年,我们拍的冰蘑菇,比人高好多。1975年可以看到高大的冰塔林和珠峰,还可以看到广阔的冰湖。1992年看到的不一样,冰塔林有什么变化,就像一个人营养不良,干瘪的感觉,可能是温度太高,融化太多。2004年,我们可以看到冰塔林高差很大的现象基本上没有了。2005年的时候,5900米的冰塔林已经开始融化了。 最后我们看看美丽和谐与物竞天择的南极。

冰雕似“飞鱼”;这是“冰山叠罗汉”;这是我们在南极冰雕雄狮下显得很渺小;这真像 “高山滑雪场”;这是冰雕“猫头鹰”;这是幽深的冰洞,当时我们的小船是想去的,但是后来觉得比较危险,就没有去;现在由于科学技术发展以后,帆船也可以去南极了;这是南极昭和站的柱状极光。

世界上有18种企鹅,南极有8种企鹅,帝企鹅,王企鹅,金图企鹅,麦克罗尼企鹅,喜石企鹅,竖冠企鹅,阿德雷企鹅,帽带企鹅。企鹅在南半球生活的最低纬度是南纬2、3度,为什么它们不能跑到北半球,我们现在还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8

这是“鹅山鹅海”,王企鹅和帝企鹅很卫生,看不到粪便,也闻不到气味;我问了科学家,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它们这么讲卫生。

处处有母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企鹅向妈妈要吃的,妈妈赶紧跑到海里面找吃的,然后反刍喂它;王企鹅跳水上芭蕾;这是三只王企鹅从海上上来的时候,后面的浪打过来,有点紧张的样子,浪退下去了,就跳着整齐的芭蕾舞。

下面讲讲企鹅的幸福之家,这算是企鹅外传吧,因为正规的书上没有。话说企鹅长到3、4个月就进入青少年时代,就要对歌求偶,用它们美丽的声歌寻找朋友;这是求偶成功后的一对企鹅在窃窃私语,商量自己的家事;首先一个任务就是衔石头筑自己的一个窝;雄企鹅在孵蛋,要孵3、4个月,在寒风中用自己的生命来孵蛋;我很有感慨,北极熊妈妈很苦,怀上孩子以后,一直到生下孩子来两年,把小熊带大以后,熊妈妈才能离开孩子。 小企鹅的幼儿园,和我们人完全一样的。我在1985年访问过这个幼儿园,身上带了一个小的录音机,录下来了,高兴的时候听一听,蛮有意思的。

到了春天的时候它们就开始旅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雪上旅游,用他们的肚子撑着雪,由两个脚走,一个旅游团有团长,非常有组织性;聪明的企鹅选择一个不大不小的浮冰,组成一个旅游团,免费乘冰舟。为什么免费?因为不大不小的冰就是随水飘动,他们饿了就下去吃东西,然后上来,从甲地游到乙地去了。

王企鹅对于外来的动物非常友好,从来不争吵,对驯鹿好,驯鹿也有回报,你看,这对企鹅在说悄悄话,这个驯鹿就帮助它们看守。

王企鹅把朋友留住,企鹅对我们这么好,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也是非常热心服务,我们的队员躺在地上给企鹅照相,大家看看,后面有几只企鹅在排队等着照相呢。 尊重企鹅:卧地采访;你想和企鹅对话,你不能站着,得趴下来。

你如果要和企鹅照相,你就得趴下来,才能合影;你猜它们怎么想的,我想,它们可能认为“你还没有我高,没有威胁”。

我前面讲的是南极和谐的世界,下面看看不和谐的情况。

我们看这一对王企鹅,芭蕾舞比赛之后,也许是失败了,有一个企鹅低头说“对不起,动作没有做好”,队长说,“没有关系,下次再来”;第三者不受欢迎,有的企鹅强占人家的领地,人家就不干了,被拉出去了。

在南极企鹅和海豹之间,除了豹海豹,因为它要吃企鹅。我曾经拍到两只王企鹅跟海豹吵架,企鹅把嘴伸到很靠前,海豹把身子往后缩,也不知道说什么;也许是王企鹅说,“你太不象话了,你欺负我们”,海豹说“对不起”,王企鹅就说“那就算了”。

这两种海豹打起来了,是占领领地,咬的那个牙齿旮旯响,我都奇怪是不是把牙齿咬掉了,后来他们就不叫了,又在一起走了;翻译一下:海豹说“我服了你了,行不行”,“那好,服了就行,Let us go”。

我在南极拍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照片:在冰上躺着一头老的海豹,你可以看出来,很

9

大很大;另外看到一只虎头鲸在那儿叫,“海豹下来”,海豹说:“你上来吧”,再过一会儿,虎头鲸又说“你敢下来吗?”海豹说“你敢上来吗?”最后,虎头鲸只好走了。

一个海鸥在吃一个海豹,企鹅根本就不管,这是自然的规律。

队员在南极钓鱼,打了一个洞,我就等他们把鱼钓上来的一瞬间拍照,我当时题的字是“快乐的一瞬”,后来改了,“钓者快乐的一瞬,上钩鱼儿生命的终结”,有人欢喜,有鱼愁。

现在中央提倡和谐的社会,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这都是我们要提倡的,而且要奋斗的,但是在人与自然的社会当中,同样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去竞争、去争取、去努力,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很大的虎头鲸,也有长眠的时候。 请王企鹅代表我说,“谢谢大家”!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5v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