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复习提纲(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4-06-04 13: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土壤学复习提纲

绪论、第一章 地学基础

一、名词解释

土壤(生物经济学角度):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绿色收获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土壤肥力的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二、简答题

1.矿物、岩石的类型(按成因)(具体举例ABCD的不用写,填空举例可能用到) ①矿物: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

1) 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2)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②岩石:根据岩石产生的原因,可分为:

1)岩浆岩:由熔融的岩浆上升到地壳不同深度或喷出地表冷凝结晶而成。主要有: A.深成岩:花岗岩:石英,正长石,角闪石

正长岩:正长石,角闪石 闪长岩:斜长石,角闪石 辉长岩:斜长石,辉石

B.浅成岩:花岗斑岩:石英、正长石 正长斑岩:正长石 闪长玢岩:斜长石、角闪石

辉长玢岩:斜长石、辉石

C.喷出岩(含侵入岩):流纹岩:流纹状构造,斑状结构(石英/透长石) 粗面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正长石) 安山岩:气孔状构造,斑状结构(斜长石)

玄武岩:气孔或杏仁状构造,致密隐晶质或斑状结构(斜长石、辉石) 2) 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各类岩石风化破坏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

岩石。主要有:

A.火山碎屑岩: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 B.沉积碎屑岩:砾岩、砂岩 C.生物化学岩类:石灰岩、白云岩

3)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球内力作用下,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主要有: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 2.具有鉴别意义的矿物物理性质有哪些?

形状、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相对密度、透明度。 ①形状:片状、肾状、鲕状、菱形、立方状、板状、致密状、短柱状等。 ②颜色:矿物的颜色是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分为三种: 1)自色:矿物本身所固有的颜色

2)它色:矿物中混入杂质、带色的气泡所导致的颜色。 3)假色:由矿物表面氧化膜、光线干涉等作用引起的颜色。

③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将矿物在白瓷板上刻划后留下粉末的颜色。它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保存自色,但矿物硬度一定要小于白瓷板。 ④光泽:矿物表面对光线反射所呈现出的光亮。可分为: 1)金属光泽:具有金属的光亮,如黄铜矿、黄铁矿等; 2)非金属光泽,又可细分为:脂肪光泽,如石英; 3)玻璃光泽:如方解石、正长石 4)珍珠光泽:如白云母、滑石等 ⑤硬度: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

⑥解理:矿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沿一定方向裂开,裂开后形成的光滑平面,成为解理面。可分为:极完全解理:云母;完全解理:方解石;中等解理:正长石;不完全解理:磷灰石;极不完全解理:石英

第二章 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一、名词解释

物理风化: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为化学风化创造条件,但成分发生的变化很小。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包括:溶解、

水化(矿物与水化合)、水解(由于水的H+从硅酸盐矿物中,部分取代了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盐基离子,生成可溶性盐类)、氧化(湿润条件下,含铁、硫的矿物,实质为强酸化过程)。 生物风化:生活在岩石表面和土壤中的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可直接参与岩石矿物的分解破坏,且加强了物理和化学风化的作用。含钾丰富的黑云母和长石易受到分解,是与细菌、真菌和藻类从中吸取钾素分不开的。

同晶代换:阳离子间的取代作用。只在原生矿物及次生矿物成矿时产生,其代替条件是价荷、半径差异较小,将造成构造不稳,价荷剩余。

土壤剖面: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2米以内。依次为有机质层(O)、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和基岩层(D)。 二、简答题 1.风化作用的类型

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常见矿物抵抗风化的相对稳定性顺序

橄榄石(孤立的硅氧四面体通过盐基离子相互结合)<辉石(硅氧四面体单链)<角闪石(硅氧四面体双/复链)<黑云母<钙斜长石<钙钠斜长石<钠斜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石英 3.风化产物的母质类型

①定积母质/残积物:未经搬运的风化残留物,分布在山区较平缓的高地上,是山区主要成土母质之一。 地面上的残积物经水流淋洗后,具粗骨性特征,其组成和性质与原岩有较大的差别。下层的风化物逐渐过渡至基岩,具连续性特征。 ②运积母质:

1)流水沉积母质:据流水的性质和沉积的地形,分坡积物、洪积物和淤积物。 A.坡积物

B.淤积物/冲积物/沉积物 C.洪积物

2)静水沉积母质:如湖积物。质地粘重,有机质含量高,呈暗褐色或黑色。 3)海水沉积母质:如海积物。硅质含量高。滨海盐土的一种成土母质。

4)风积母质:风力所夹带的矿物碎屑,经吹扬(风蚀)作用后沉积而成。如沙丘、沙漠。 5)重积母质/塌积物:山地陡崖上的风化岩石,受重力作用而坍塌坠落,是山麓及谷地局部地段上母质的类型。 4.土壤的剖面形态特征

重要的形态特征: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 5.自然/耕作土壤剖面层次

①自然土壤剖面层次: 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2米以内。 依次为有机质层(O)、淋溶层(A)、淀积层(B)、母质层(C)和基岩层(D)。 ②耕作土壤剖面层次:

1)表土层:分耕作层(0-20 cm)和犁底层(耕作层下6-8 cm)。 2)心土层:保水保肥,生长后期供应水肥的主要层次。 3)底土层:生土或死土。 三、论述题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

①人为作用:有益(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灌溉排水等提高肥力);破坏。 ②自然成土因素:

1)母质(内因):岩石风化的产物,是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对土壤的物理(质地)和化学性质(养分组成、酸碱性)影响明显。

2)生物:养分积累,改善土壤的肥力性状;增加有机质,改善结构

3)气候:直接影响水、热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从而影响土壤矿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温度、降水量等影响矿物风化、矿质元素迁移速率。 4)地形:对母质、水、热条件、植被的再分配。

5)时间:任何一个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都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加深。土壤形成过程的程度是以时间为转移的,随着成土过程持续的时间不同,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聚积的程度不同,故受当地地质年龄的影响。

第三章 土壤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一、名词解释

土壤有机质:处于不同分解阶段死的动、植物残体和活的动物、微生物分泌、排泄的物质及再合成的物质,数量1-5 %,北高南低。

腐殖质:多官能团、含氮、芳香族结构、酸性的高分子化合物体系。

矿质化过程:复杂的有机质在土壤水分和空气的参与下,经过土壤生物特别是微生物的作用,逐级分解为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最终生成简单的无机物质CO2、H2O和无机盐类。 1.腐殖化过程:土壤生物有机质经过微生物的分解和再合成作用,最终形成另一类新型的含

氮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在微生物的细胞外进行。土壤有机质腐殖化过程分半分解和缩合两阶段。生物化学过程是腐殖质形成的最主要的过程。

氨化作用:含氮有机物蛋白质在一系列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复杂的分解过程最后形成氨或铵盐。

硝化作用:一定的土壤条件下,氨或铵盐经过一系列硝化微生物的生物氧化作用,转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反硝化作用:通气不良,含大量新鲜有机物及大量硝酸盐的土壤中,微生物进行嫌气性分解,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二、简答题

1.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作用 ①土壤细菌(单细胞微生物):

1)按生理作用分:碳水化合物分解细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固氮细菌。 2)按营养类型分: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②土壤真菌:生理类群:腐生、共生和寄生。 ③土壤放线菌 ④土壤藻类 ⑤作用:

1)微生物是土壤肥力发展的动力

2)氮素的生物固定主要是由土壤中的固氮微生物完成 3)菌根的形成大大增强了植物对矿质养分的吸收能力 4)微生物代谢产物的作用

5)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有机质的矿化和腐殖化、养分的转化和循环、氮素的生物固定、植物的根部营养等 2.土壤腐殖质的性质

①化学活性 ②分散性和凝聚性 ③稳定性 3.林木根系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状

①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根系的穿插作用以及在土壤中的不延伸,会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能。 ②促进土壤结构的形成:促进土壤结构改善的机理在于根系分泌物中的高分子物质。根系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殖质和多糖类物质可以团聚土壤颗粒

③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植物根系生长过程中,不断有死亡和破坏的根冠、根毛和表皮组织脱落。这些物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④根系分泌物是土壤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三、论述题

论述土壤有机质在肥力上的重要作用并详细说明(这题的详细说明不确定正确) ①植物营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1)植物矿质养分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质中含有大量植物营养元素,如N、P、K、Ca、Mg、S、Fe等重要元素,还有一些微量元素。

2)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分解产生的CO2是植物碳素营养的重要来源。

3)有机质在分解转化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和腐殖酸对土壤矿物部分有一定的溶解能力,可以促进矿物风化,有利于某些养分的有效化。 ②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

1)改良土壤结构:促进团粒状结构的形成,从而增加土壤的疏松性,改善通气性和透水性。 2)提高土壤温度:腐殖质为棕褐色或黑色物质,使土壤颜色变暗,增加土壤吸热的能力。 ③改善土壤的化学性质 1)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 2)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 ④改善土壤的生物学性质

1)促进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养分和能量的主要来源。 2)促进土壤动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也是某些土壤动物食物和能量的来源;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改善通透性,从而为土壤动物的活动提供了良好条件。

⑤其他作用(如活化土壤养分、促进植物生长发育、消除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

第四章 土壤物理性质

一、名词解释

土壤机械组成:又叫土壤的颗粒组成,土壤中各种粒级所占的重量百分比。 土粒密度:单位体积的土壤固体物质质量,称为土粒密度(单位为g/cm3)。 土壤密度(容重):单位体积原状土壤(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烘干土的质量。

土壤孔隙度:单位原状土壤体积中土壤孔隙体积所占的百分率。总孔隙度不直接测定,而是计算出来:总孔隙度%=(1-容重/土粒密度)·100。

物理性粘粒:直径小于0.0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粘粒。 物理性砂粒:直径0.01-1mm的颗粒,称为物理性砂粒。 二、简答题

1.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性状的影响

1)土壤质地与土壤营养条件的关系: 2)土壤质地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肥力性状 砂土 壤土 粘土 肥力性状 砂土 壤土 粘土 保持养分能力 小 中等 大 通气性 易 中等 不易 供给养分能力 小 中等 大 透水性 易 中等 不易 保持水分能力 小 中等 大 增温性 易 中等 不易 有效水分含量 少 多 中-少 土壤中石砾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影响 2.土壤结构形成的因素

①土壤的表层A1层,如没有被破坏,都有良好的团粒结构,还有粒状、块状结构。 ②具有团粒结构或粒状的土壤,透气性、渗水性和保水性好,有利于根的生长。 ③土壤结构可以改变质地对土壤孔隙的影响。 3.土壤密度的用途

计算题:一亩地,耕层深度为20cm,土壤容重为1.15g/cm3,土粒密度为2.65g/cm3。 ①计算耕层土重和总孔隙度。总孔隙度:P=(1-容重/土粒密度)·100。 ②经测定,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计算土壤有机质的重量。(密度·体积) 4.适合植物生长的孔隙状况

①土壤中大小孔隙同时存在,土壤总孔隙度在50%左右,而毛管孔隙在30-40%之间,非毛管孔隙在20-10%,非活性毛管孔隙很少,则比较理想。

②若总孔隙大于60-70%,则过分疏松,难于立苗,不能保水若非毛管孔隙小于10%,不能保证空气充足,通气性差,渗水性也差。

第五章 土壤水、空气与热量

一、名词解释

凋萎系数:导致植物产生永久凋萎时的含水量。

田间持水量:降雨或灌溉后,多余的重力水已经排除,渗透水流已降至很低或基本停止时土壤所吸持的水量,也是以质量百分率表示。

土水势:将单位数量的水,由力场中的一已知点,移至另一相应点(参比点)所必须做的功。一般将在同一大气压下具有相同温度的自由水面作为参比点,其水势为零。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土壤水吸力和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曲线。

土壤热容量:单位质量或容积的土壤每升高(或降低)1℃所需要(或放出)的热量。

二、简答题

1.土壤含水量有哪几种表示方法? ①绝对含水量(自然含水率%)

1)重量表示法: 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水质量/烘干土质量·100

θ

m = mw/ms·100

θm:自然含水率或绝对含水量(%) mw:水的质量(g) ms:105℃烘干土质量(g)

2)体积表示法:土壤容积含水量(%)=土壤水容积/土壤总容积·100

θV = Vw/Vs·100

θV:土壤实际含水量的体积百分率(%) Vw:水所占的体积(cm3) Vs:土壤总体积(cm3)

土壤含水量的质量与容积含水量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

θV =θm·ρ

ρ:土壤密度(g/cm3)

3)厚度法(土壤水层厚度): Tw = Ts·θV

Tw:水层厚度(mm) Ts:土层厚度(mm)

②相对含水量

1)土壤相对含水量(%)= 土壤实际含水量/土壤田间持水量·100 2)土壤相对含水量(%)= 土壤实际含水量/土壤饱和含水量·100 ③土壤蓄水量(贮水量) 1)Tw (mm) = Tt (mm)·θ

V (%) Tt:土层厚度(mm)

2)土壤蓄水量(m3/hm2) = Tw (mm)·1/1000·10000 (m2) 2.土水势包括哪些分势?

①基质势(-):土壤固相物质(基质)对水分影响的量度。 ②重力势(+):由重力影响所产生的水势。

③溶质势(-):由于溶液中可溶性盐分所产生的水势。 ④压力势(+):如气压势、静水压力势、荷载势。 3.土壤水分常数有哪些?

①吸湿系数 ②凋萎系数 ③田间持水量 ④全容水量 4.土壤水分输入输出的主要途径?

①输入:径流输入、大气降水、水汽凝结、地下水上升、人工灌溉

②输出:径流输出、重力水下渗、地面蒸发、植物蒸腾 5.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

①土壤空气组成:O2(18.0%-20.03%)、CO2(0.15%-0.65%)、N2(78.8%-80.24%)及其他气体(0.98%)。

1)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高于大气 2)土壤空气中的O2含量低于大气 3)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一般高于大气 4)土壤空气中含有较多的还原性气体 ②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的机制:1)土壤空气的对流;2)土壤空气的扩散 6.土壤热量的来源

①太阳的辐射能 ②生物热 ③地球内热

第六章 土壤胶体

一、名词解释

土壤胶体:具有胶体性质的土壤细小颗粒部分(粒径小于2μm或1μm的土壤固体微粒部分)。 阳离子交换量(CEC):在一定pH值(=7)时,每千克土壤中所含有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K+、Na+、Ca2+、Mg2+、NH4+、H+、Al3+等)的厘摩尔数(potential CEC)。CEC的大小,基本上代表了土壤可能保持的养分数量,即保肥性的高低。

盐基饱和度(BS):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占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BS真正反映土壤有效(速效)养分含量的大小,是改良土壤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简答题

1.土壤胶体的组成和来源

①组成:1)无机胶体:矿质粘粒部分 2)有机胶体:腐殖质胶体 3)有机-无机复合胶体:土壤中的腐殖质胶体和矿质粘粒通过化学键紧密结合形成 ②来源:1)粘土矿物:A.直接由云母等矿物经风化或成土作用演变而成;B.由矿物的分解产物在一定条件下合成;C.在一定条件下,由粘土矿物互相演化形成。

2)腐殖质胶体:土壤有机质经微生物的分解和再合成作用形成(微生物的细胞外进行)。 2.土壤胶体的双电层构造

①胶核:胶体颗粒的中心部分决定电位离子层:双电层的内层,负电荷补偿离子层:双电层的外层,阳离子(Na+/Ca2+/ Mg2+/K+/Al3+等)。

②非活性亚层:紧靠决定电位离子层的那一部分,受强大的净电引力而失去绝大部分活性。 ③活性亚层:扩散层,可与土壤溶液中其他阳离子发生代换反应,也可直接向稀溶液中扩散。 3.土壤胶体的性质

①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能吸附大量的水分子、养分和其他分子态物质。有些微生物也被吸附在表面。

②带电性和离子吸收代换性能:一般情况下,土壤胶体带负电,可吸附大量的阳离子,且扩散层中的阳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相互代换。这对养分的供应与保存以及土壤的酸碱、缓冲性有重要意义;若土壤胶体带正电荷,则可吸附阴离子并具有阴离子吸收代换性能。

③分散性和凝聚性:土壤胶体可呈溶胶或凝胶状态,电解质是使土壤胶体凝聚的重要因素。凝聚作用对土壤结构的形成极为重要。不同阳离子的凝聚能力:

Fe3+>Al3+>>Ca2+>Mg2+>>K+>NH4+>Na+

④物理机械性质:土壤胶体具有粘结性、粘着性和可塑性,影响土壤的耕性。 4.影响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因素

①土壤质地:土壤质地越粘,土壤的交换量也就越大。

南方红壤CEC一般<5-10 cmol/kg

②腐殖质含量:腐殖质含量越高,CEC越大。 ③无机胶体种类:

1)粘土矿物主要是通过其比表面积的大小和所带电荷的状况来决定CEC大小 2)含水氧化物

④土壤pH:土壤腐殖质、含水氧化物所带电荷为可变电荷,受土壤酸碱环境的影响。 5.影响阳离子有效性的因素(依据自学内容)

①交换性离子的饱和程度 ②陪补离子的种类

③无机胶体的种类 ④离子半径大小与晶格孔穴大小的关系 三、论述题

离子交换在园林土壤肥力上的意义 ① 具有较好的保持和供应养分的能力:

1)离子态的养分被土壤胶体吸附保持在土壤中,供植物吸收利用,这就是土壤的保肥性。 2)土壤胶体吸附的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能进行可逆性交换,植物可随时从土壤中得到养分,这就是土壤的供肥性。

3)土壤具有一定数量的胶体,较高CEC的土壤具备较好的养分保持与供应能力,使土壤保

肥性和供肥性矛盾得到统一。

4)土壤的阴离子吸收交换性强,对土壤肥力和施肥也有重要影响。 ②使土壤具备较佳的缓冲性:

1) 对于局部的酸碱污染,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很重要。

2)在施用无机肥料时,局部的养分浓度过高,会导致烧根现象,较高的离子代换量可使此种危害减轻或消除。在一定范围内,此作用能协调植物对土壤营养的吸收,使土壤能较稳、均、足、适地供应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使植物既不疯长,又不脱肥(即“稳肥性”:土壤供肥性和保肥性协调的结果) 。

③使土壤的物理状况得到调节:土壤胶粒之间的凝聚作用是土壤具有结构的根本原因。当土壤胶体表面吸附大量Na+,促使胶粒分散;而当土壤胶体特别是有机胶体吸附Ca2+/Mg2+后,有助于形成较好的土壤结构。在碱性土壤上(Na+)施石膏,结合排水洗盐,可改良土壤的不良性状。Ca2+/Mg2+促使土壤胶体凝聚,能减少相互有效接触面积,从而降低了粘结性及粘着性。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可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第七章 土壤酸碱性、缓冲性

一、名词解释

土壤活性酸度:由土壤溶液中的H+所引起的酸度。 土壤潜性酸:土壤胶体所吸附的H+或Al3+所引起的酸度。

土壤缓冲性:是指微量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二、简答题

1.土壤酸碱性对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①N:在土壤的无机盐中,N的溶解度在各种pH值中均很高,但有机物中N的矿化以PH6-8最好,在pH6以下时,固氮菌的活动降低,而在pH8以上时,矿化作用又收到抑制,使有效态N的供应减少

②P:磷在pH6.5以下时,随着pH的降低,其有效性降低;在pH7.5以下时,随着pH的升高,磷的有效性也在降低,但当pH8.5以上时,由于钠的存在形成可溶性碱金属的磷酸盐,其溶解度增大,有效性也增大,

但植物根系却可能受强碱腐蚀毒害,而不能正常吸收。

③K:钾在pH小于5时,因钾的淋失而可能使土壤缺钾,当pH增高时土壤含盐基也高,钾的有效性增大。实际上pH增至6以后,以及中性和碱性范围中,钾的有效性一直是良好的。 ④Ca、Mg:在PH6-8时有效性最好,在pH8.5以上时,易形成碳酸盐沉淀;在酸性条件下它们的盐为可溶性,呈有效态,但易被淋湿。

⑤微量元素(Fe、Mn、B、Zn、Co、Cu):在中性、碱性条件下溶解度降低,造成这些微量元素缺乏;在强酸性土壤中,其溶解度增大,有利于植物吸收,但若过多时,又会对植物造成毒害作用。 2.土壤酸碱性的调节

①酸性土壤改良:经常使用石灰,达到中和活性酸、潜性酸、改良土壤结构的目的。沿海地区使用含钙的贝壳灰,也可用紫色页岩粉、粉煤灰、草木灰等。

生石灰需要量(g/m2 )=阳离子代换量*(1-盐基饱和度)*土壤重量*28*1/1000 ②中性和石灰性土壤的人工酸化:露地花卉可用硫磺粉(50g/m2)或硫酸亚铁(150g/ m2),可降低0.5-1个pH单位。也可用矾肥水浇制。

③碱性土壤:施用石膏,还可用磷石膏、硫酸亚铁、硫磺粉、酸性风化煤。 3.土壤具有缓冲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①原因:是由于土壤具有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土壤胶体所吸附的交换性阳离子,以及胡敏酸、低分子有机酸、硅酸、碳酸、磷酸等弱酸及其盐类。 ②影响因素:首要影响因素:土壤胶体的数量和种类。 1)一般而言,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越大,土壤的缓冲能力越大。

2)在交换量相等的条件下,盐基饱和度越高,对酸缓冲能力越大;盐基饱和度越低,对碱的缓冲能力越大。

第八章 土壤养分与土壤肥料

一、名词解释

土壤养分:由土壤提供的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肥料:施入土壤中,或是用它处理植物的地上部分,能够改善植物的营养状况和土壤条件的一切有机物和无机物。 二、简答题

1.土壤养分的来源及消耗

①来源:1)自然土壤,主要来源于土壤矿物质风化和有机质分解、其次是大气降水、坡渗

水和地下水。2)耕作土壤,还来源于施肥和灌溉。

②养分的消耗:1)土壤内部复杂的转化过程;2)植物吸收利用;3)淋失;4)气态化损失;5)侵蚀流失;6)人为活动引起的损失。

2.大量元素(N/P/K)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及其植物吸收形态 ①N:1)存在形态: 无机态氮、有机态氮。 2)植物吸收形态:NH4+-N/NO3--N/NO2--N ②P:1)存在形态:

有机磷:A.肌醇磷酸盐或相当于类糖的磷酸酯,或肌醇;B.核酸;C.磷脂。 无机磷:A.水溶性磷化合物;B.弱酸溶性磷化合物;C.难溶性磷化合物。

2)植物吸收形态:H2PO4-/HPO42-/PO43-(闭蓄态P:氧化铁膜包被的磷酸盐;有效P:水溶性磷化合物和弱酸溶性磷化合物,是衡量土壤P素供应状况的较好指标.) ③K:1)存在形态:无效态钾、缓效态钾、速效钾。

2)植物吸收形态:K+ (全K:土壤钾素的潜在供应能力;无效态K:矿物晶格中;缓效态K:胶体固定部分→保K和供K起调节作用;速效态K:水溶性+胶体表面易交换部分;土壤钾素的现实供应指标)。

3.土壤养分迁移到根表面的途径有哪些?。

①根系截获:植物根系与土壤表面养分紧密接触直接获取养分。接触面小,有效性低。 ②质流:植物根系与土壤水接触,获取水中溶解的养分。质流的量取决于植物的蒸腾量和水中养分浓度。

③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 4.施肥原则及方式

①施肥原则:1)明确施肥目的;

2)联系环境条件和树木/植物特性:看天施肥、看土施肥、看树施肥; 3)因肥施用、适量施肥、肥料的配合施用; 4)经济施肥;

5)其他措施的配合:精耕细作,灌溉排水,抚育管理,防治病虫等。 ②施肥方式(按时期):

1)基肥(底肥):播种或定植前结合土壤耕作或整地而施用的肥料。

2)追肥:在植物生长发育期中所进行的施肥,目的是及时补给代谢旺盛时对养分的大量需要。3)种肥:在播种或幼苗扦插时施用的肥料,主要目的是供给幼苗初期生长发育对养分的需要。

三、论述题

氮素/磷素的循环(主要过程及条件)(这题也不确定)

氮素的循环示意图

一、土壤中氮素的循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物固氮:

1)一些微生物可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的有机化合物,从而为各种生物体所利用。 2)共生植物的根瘤菌能与能与豆科植物的根系结合形成根瘤,根瘤固定大气中的游离氮素。3)其他一些微生物如放线菌等,可与一些非豆科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固定氮素。 4)生物固氮是通过固氮酶来完成的。

影响微生物活动的种种环境条件,如通气性、温度、湿度、pH值、有机质的C/N和肥料等因素,也决定着土壤氮素的积累和供应。

②工业固氮(化学肥料):工业化肥生产给土壤带来化合态氮。 ③大气降水携带的氮与闪电:大气降水给土壤带来化合态氮。

④矿质化过程和固定作用:几乎所有的土壤氮都是有机态的含氮化合物。它们不易淋失但也不易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氮肥的施用和有机氮的矿质化。矿质化过程包括氨化过程、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过程。土壤中矿质化的氮是植物吸收的氮的重要来源。

⑤土壤溶液中,铵离子可转化为氨挥发掉。氨的挥发损失会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和液态氮肥的施用而增加。

二、

①土壤溶液中的磷:土壤溶液中的磷含量很低。磷素是以水溶性的磷酸氢根和重过磷酸根进入植物根系的,一些可溶性的有机磷也可被植物吸收利用。 ②根系和菌根吸收:

1)植物可通过根系的伸长和菌根的帮助来增加对磷的吸收。菌丝可伸长到远离根系几厘米远的土壤中吸收磷。植物吸收的磷又可通过植物残体、枯枝落叶及动物粪便等返回到土壤中。 2)微生物可以分解动植物残体并且可能暂时将磷固定在自己的细胞中,其中一部分磷成为土壤有机质中的活性磷和缓效性磷。有机磷通过矿质化过程释放磷,固定过程固定磷。这些形态的磷将缓慢地被释放到土壤中,被植物再吸收利用,从而重复磷的循环。 ③磷的固定或闭蓄:磷的闭蓄是磷被固定和吸附的累积作用。

④土壤矿物:磷的吸附和解吸将受到矿物表面类型的影响。 ⑤土壤pH值:土壤pH极高或极低时,磷都很容易被固定。 ⑥土壤有机质:通常土壤有机质固定磷的能力不是很强。

⑦土壤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效应:由于两价的阳离子比一价的阳离子吸附力大,因而对磷的吸附力也强。

第九章 土壤质量与土壤分类

1.土壤质量、土壤分类、诊断层的概念

①土壤质量:土壤在生态系统的范围内,维持生物的生产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与人类健康行为的能力。

②土壤分类:根据土壤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自然性状,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自然界的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③诊断层:诊断层(33个)-用于鉴别土壤类别,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规定的土层。 2.土壤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①土壤经度地带性:指土壤类型随经度的变化,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在我国温带的内陆地区表现的非常强烈;从东向西分布为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类型为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棕漠土。

②土壤纬度地带性:土壤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 ③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在山地,由于海拔增加,温度降低,湿度增加,植被也发生变化。因此,土壤类型也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现有规律的更替。

第十章 园林土壤类型

每种类型的特点、特征、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改良措施 ① 城市绿地土壤:

1)类型:填充土、农田土、自然土壤

2)特点:A.土体层次紊乱; B.土体中外来侵入体多且分布深;

C.市政管道等设施多; D.土壤物理性质差; E.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缺乏; F.土壤pH偏高

3)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良措施:

A.换土; B.可设置围栏、改善树体周围的铺垫状况; C.植树时按规范化要求挖坑; D.植物凋落物归还土壤 ② 容器土壤和盆栽混合物

1) 特点:A.通气性差、难于排水; B.植物所需的水分、养分受容器的影响; C.频繁的浇水和施肥使表土板结,使通气性更差 2)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改良措施: ③ 保护地土壤

1)特点:土壤溶液浓度高

2)利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改良措施:

A.土壤溶液浓度高:要注意减少土壤盐分聚积。改良措施:控制施肥、完善排灌系统、栽培水稻、淹水处理。

B.氮素形态变化和气体的危害 C.土壤消毒造成的危害

改良措施:土壤消毒前,不要施用过量的有机肥和氮肥;消毒后,应充分搅动土壤,与空气多接触;消毒后,多施硝态氮肥;消毒后加入5%未消毒的土壤,可使锰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复习提纲:2012级园林专业土壤学王海燕老师版 *答案来源:教材及PPT,以PPT为主

*部分答案相当不靠谱= =请对照教材及PPT复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5m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