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的研究?

更新时间:2023-05-11 22:1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的研究

作者:李荣日 王跃 杜梅 陈林华 汪艳

来源:《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5期

摘要: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同时为促进我国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依据。运用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专家访谈,探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理论内容要素及各个内容要素对整体体系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虽然组织建设管理、员工建设管理、法制建设管理、公共关系建设管理、资金建设管理、发展创新建设管理和硬件环境建设7个子体系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是这些子体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科学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

关键词: 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 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5040306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perfect the national fitness public system,and as the same tim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fitness.By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is,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ntent elements of the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public service,and impact of each content element on the whole syst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ven though the seven subsystems,including organiz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staf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leg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public relations construction management,capit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hardwar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whole system,they

supplement each other,and constitute the complete scientific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national fitness.

Keywords:national fitness;public services;organ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

收稿日期:20131226

基金项目: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人文社会科学软科学项目(1642SS12035)。

作者简介:李荣日(1966—),男,吉林柳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与管理;王跃(1962—),男,上海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与管理;杜梅(1978—),女,山东潍坊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与管理;陈林华(1981—),男,江西樟树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与管理;汪艳(1982—),女,河南洛阳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与管理。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经济理论研究所,上海 200237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

中共中央(中发[2002]8号)提出“把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成为一个面向全体国民、重点突出、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的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1]。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未来20年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2]。可见,在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的地位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但是客观评价我国群众体育还是不平衡的,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需求[3]。具体表现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体育公共设施数量少;相关法律不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少等[45]。

组织、管理作为任何一种组织生存发展的有效资源配置和协调手段,同样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发展及效率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8]。基于此,本研究以“组织管理”为切入视角,在吸收各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理论内容要素构成,并从实证调查的角度科学构建了反映各内容要素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事业影响程度的数学回归模型,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同时更为促进我国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的理论研究

1.1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概念

对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内涵,诸多学者[911]已从各自研究角度进行了阐述与界定, 其中周慧等在分析诸多学者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内涵进行了完善,认为其包括2大部分:一是服务体系,即直接为人们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服务的部分;二是保障体系,它是为服务体系中诸要素提供供给、改善、支撑和保护的部分。本研究认为,对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内涵,虽然诸多学者的观点各异,但几个特征则获得学者们的一致认同:第一,系统性——它是由诸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体系完备且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巨系统;第二,独特目标——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第三,服务性——最大限度地服务和满足社会公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是它的基本立足点。

“组织管理体系”简而言之,即对某一组织所建立的完善、科学的管理系统。事实上,组织和管理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2个概念。组织是管理活动的载体,管理是组织的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本研究认为,“组织管理体系”在界定概念时,不仅要考虑“组织”的内涵要素结构,而且要考虑“管理”的概念特征。第一,对于“组织”的内涵要素, 通过整理学者切斯特·巴纳德[12]、符绍珊[13]等的观点发现,“组织”是指有诸多内容要素所构成的完整系统,针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这一组织,其内容要素包括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相应工作人员、资金要素、场馆与设施、健身服务信息等类型;第二,对于“管理”的概念特征,霍德盖茨[14]、杨文

士等[15]学者的“过程活动说”受到一致认可,即“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领导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等多种方法和手段,使组织实现既定目标的动态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是指为了不断改善和提高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由国家、政府等各种公共机构或组织从系统角度出发,采用计划、控制、协调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对系统内的各要素进行不断的调节,以促进组织自身、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最终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1.2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研究提出的理论依据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既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全民健身实践的多元化、快速化发展,为相关研究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通过整理与归纳相关材料发现,已有诸多学者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与要素理论研究。例如:张荣国等[16]认为,应该从目标体系、场地设施体系、舆论宣传和培训体系、组织网络体系、项目活动体系、用品与器材体系、激励体系等7个方面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侯令忠[17]通过实证问卷调查认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包括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全民健身宣传体系4部分;徐元洪等[18]通过因子分析,指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包括组织建设管理、员工建设管理、法制建设管理、公共关系管理、资金建设管理、发展创新管理和硬件环境管理。这些丰富的研究资料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参考与指导。

但值得注意的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第一,虽然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2个角度对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内容要素进行了科学研究,但是内容要素构建过程中没能完全考虑到供给主体所涉及到的一系列过程要素;第二,只是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诸多内容要素进行理论阐述或实证构建,但没能从实证角度对诸内容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科学深入探讨;第三,虽然相关研究成果涉及到不同的研究视角,但本研究认为“组织管理”乃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根本之根本,而相关研究仍然存在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等弊端,仍然缺少从“组织管理体系”这一根本、系统的角度进行动态性的分析与探讨。

究其原因发现:第一,我国全民健身实践发展的滞后性、不完善性致使相关理论研究仍处于初级研究阶段,无法展开更深层次的科学挖掘;第二,政府体育公共部门职能改革,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性造成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内容要素的不一致性;第三,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量化不够、具体化不够,可操作性不强[19],也导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认为在多元化思想理论的冲击下,我们应该追根溯源、紧抓核心,不仅分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的内容要素,更要在吸收各家思想的基础上,从实证调查角度科学对各内容要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为我国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1.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理论要素的提出

对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要素构成,我们主要依据“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组织管理”概念的内涵进行阐述。同时更借鉴了肖林鹏[20]、徐圣霞等[21]、李荣日等[22]诸多学者的相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理论要素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目的、研究角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学者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要素构成存在较大差异;但是经过统计归纳发现,这些内容要素所包含的具体指标存在一致性,如资金、人员、相关法制、体育场地与设施等,这为本研究深入分析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由于本研究是以“组织管理”为切入视角的,因此,在理论要素构建方面本研究比较倾向于徐元洪等学者的要素划分理论观点,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包括组织自身建设管理、员工建设管理、法制建设管理、公共关系建设管理、资金建设管理、发展创新建设管理和硬件环境建设管理子体系7个子体系。

首先,体系的独特特征决定了7个子体系通过各自独特的方式,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筑造了一个目标明确、体系完备且具有较强适应性的巨系统;其次,在本研究中,为了消除外界次要因素的干扰,保证本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视为暂时的封闭系统,整体体系不受外环境的影响,7个子体系影响其整体体系。 2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回归模型构建

2.1前提假设准备

根据回归分析的主要思想及功能,建立如下假设。

第一,把组织自身建设管理、员工建设管理、法制建设管理、公共关系建设管理、资金建设管理、发展创新建设管理和硬件环境建设管理7个子体系作为自变量,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这一整体体系作为因变量。

第二,在做回归分析前,先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双变量相关分析,以确定能够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其主要思想是:假设整体体系与每个子体系都是零相关,即H组总与T总、H员总与T总、H法总与T总、H公总与T总、H资总与T总、H发总与T总、H硬总与T总均是零相关。

第三,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并比较各个自变量之间的标准偏回归系数,以最终确定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2.2双变量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硬件环境建设管理与组织管理整体体系的相关系数检验P值为0.226,明显大于0.05,接受H硬总的假设,即硬件环境建设管理子体系与整体体系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在回归分析时,硬件环境建设管理不能进入回归分析的自变量范畴,其他6个自变量则定为回归分析的自变量。

2.3多元线性回归统计结果分析

表2是对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可以作为判断建立模型可行性的依据之一。相关数据显示F(6,3915)=605.971,其对应概率值P=0.000

表3显示:判定系数R=0.694,R2=0.482,经校正的R2=0.481。表明6个自变量可被模型解释的程度较为适中,整个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适中(≌0.7)。

3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综合评价与分析

3.1关于硬件环境建设管理对整体体系无影响的探讨

双变量相关分析表明:硬件环境建设管理与整体体系零相关,但实际上,硬件环境建设管理是联系供给主体和需求客体的桥梁和纽带。

从社会公众需求角度来说,体育综合配套设施是实现社会公众多元体育需求的基础保障和良好平台;从国家政府部门角度来说,体育综合配套设施是全民健身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及政府对全民健身乃至“以民为本”核心思想的高度弘扬与宣传。体育总局决定2012年将继续加大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其中用于场地设施建设的比例提高到92.2%。这反映出全民健身在国家政府及体育部门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但目前体育器材的数量低、利用率不高早与社会公众体育锻炼的需求量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远不能满足客体体育需求[2324];因此,国家、政府及体育事业部门应该注重环境建设管理的建设与提升,使其在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展示与宣传”功能,为整个体育事业乃至国家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3.2关于组织建设管理对整体体系影响程度最大的探讨

组织建设管理对整体体系的影响程度最大(B=0.671),表明:组织建设管理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中占据着核心位置,是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核心载体。而在社会大转型时期,我们也迫切寻求一个与我国全民健身发展相匹配的组织架构体系,为促进全民健身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大量资料显示,我国在组织建设方面存在2个问题:第一,起步晚是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建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外全民健身开展较早,从发展历程来看,以1880年美国颁布的“体力测验法”为开始标志,到今天全民健身已经历120多个年头。而在我国,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才首次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全民健身在社会和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计划经济体制的转轨,政府职能转变等使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难以在短时期内建立适应各种发展需求的科学组织体系,这必然会影响体育健身需求的有效供给,导致供需矛盾的出现。高建磊[25]指出,目前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主要是政府通过计划分解到各个体育主管部门,各个部门通过计划下达到系统内具体单位,由系统内各单位按照计划向社会提供服务产品,供给效率极其低下。

3.3员工建设管理在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对于任何一个组织而言,人力资源占有绝对的主导与支配地位(B=0.342),全民健身运动人力资源建设亦是如此。

总体而言,我国全民健身员工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就。自全民健身开展以来,我国对相关专业工作人员的培养投入了相当大的力度。现在全国已有16所高等体育院校和200多所高等学校设有体育专业,他们不仅为体育教育和竞技体育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体育师资、教练员、科研人员等专业人才,还为社会输送了不少优秀体育工作者[26]。2012年国家体育总局再次强调,加强高层次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是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这一困境——具有体育专业训练背景、受过高学历经济管理专业教育又具有群众体育战略发展眼光的管理者较为匮乏,这极不利于我国全民健身长期、健康发展。群众体育中“不会锻炼”和希望“有人指导”及“专人指导”仍是群众体育活动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27]。因此,完善全民健身人力资源建设之路仍然艰辛漫长。

3.4发展创新建设管理是全民健身发展的活力源泉

发展创新建设管理引领着全民健身的发展方向,蕴含了全民健身的特殊价值和使命,同时也体现了全民健身发展的活力与张力。

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全民健身都承载着“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共同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念,同时也蕴含了更深一层次的社会价值。路锋辉[28]指出全民健身系统的社会责任主要有完善运行机制,丰富社会文化,保护社会、自然环境等,即意味着全民健身在服务社会公众的同时也必然给其他系统(文化、医疗领域等)带来无形馈赠,给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维护国家安定繁荣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本研究认为:首先在发展创新建设管理方面一定要紧紧抓住全民健身的本质内涵,促进其价值体系实现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让其成为提高我国全民健身学习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如美国开展社区体育,在社区成立不同层次的俱乐部,满足民众对娱乐、休闲和运动训练等不同需求,日本政府和地方在体育投入上,采取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方式合理安排对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投入,引导公众对娱乐、健康和转变生活方式等方面不同需求[29],为我国全民健身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启示。

3.5资金建设管理是全民健身发展的坚实后盾

资金建设管理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坚实后盾和有力支撑。全民健身运动要充分体现其本质——最大限度服务社会公众,也同样需要资金的支持。

整体来说,全民健身发展环境较好,而国家对全民健身的高度重视与资金投入力度也已跃然纸上。自我国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以来,国家政府便对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2012年,用于文化体育与传媒体育的公共预算财政拨款为1 486亿9 851万元,比2011年执行数134亿7 326万元增加10.37%,这为全民健身运动综合配套基础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是美中不足,全民健身建设发展的部分资金在吸取、支出、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缺陷,这直接导致我国全民健身存在资金管理水平低下、自身造血功能不足等一系列不良问题。究其原因发现:其一,资金来源渠道不够广泛。大部分企业等社会组织无法从体育赞助中获得自己的相对利益,赞助兴趣不强,造成资金来源渠道受阻。其二,资金支出比例不合理,造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金的相对缺失。国家对竞技体育投入的经费较大,使社会体育经费紧缺,不能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需求[30]。其三,专业人员的缺失也同时造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金管理的相对不完善。由此可见,国家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力量应该积极关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金建设管理子体系。

3.6公共关系建设管理在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

公共关系建设管理指全民健身运动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向社会公众提供所需的体育信息,达到服务于民的目的。目前我国体育媒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B=0.069)。

在体育信息传播内容方面,几乎所有商家都会偏向于利益最大化——选择竞技类、娱乐类体育信息。这一现象的持续进行必将影响整个体育事业的平衡发展,甚至会造成体育本质的异化——竞技体育价值功能的被商业化。宋彦深等[31]提到,竞技运动的本意是以娱乐和健康为目的的,但在全球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竞技运动又不能完全脱离市场化、商业化。因此,如何唤醒竞技本质功能——快乐、健康地引导人们喜爱体育、参与体育,如何调整竞技类、娱乐类和健身类传播内容的比例均应该成为体育信息传播的重点改革内容。

在体育信息传播方式方面,要紧随时代潮流,采用动态发展模式,即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选择和侧重不同的体育媒介,来促进体育信息传播途径的科学化。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必然导致社会公众在选择媒介时有一个变化过程。喻国明等[32]指出,2007年,各个媒介在全国城市居民中的受众规模从高到低为:电视(95.62%)、报纸(79.02%)、网络新闻

(43.56%)。而在网络媒体日益便捷的今天,我们要紧抓网络给体育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

3.7法制建设管理是全民健身发展的有力保障

法制法规是全民健身健康发展的网络纽带和有力武器。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全民健身就好比是架构失去了韧带的调节与约束,那扭曲、松散等一系列不正常问题会随之而来。

整体而言,全民健身立法已初具成效。从全民健身运动建立之日起,我国政府就对相关法律法规给予了高度重视,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出台更是标志着我国全民健身进入一个全新时代。到 2007 年,体育制度已经形成了包括《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军人体育锻炼标准》等一系列覆盖6~59岁大中小学生、城乡中年居民和军人、人民警察2个特殊职业人群,以及西藏地区特殊地理环境下的青少年人群的完整的体育制度[33]。

但是不容忽视,我国全民健身法制建设存在诸多弊端(B=0.058),如起步晚、总体数量偏少、缺乏科学性与完善性、且执行力度与监督力度不够等。陈琦[34]认为我国全民健身立法进展较快,但总体数量偏少,且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执法工作开始受到重视,但执法和监控力度较小——政府对执法注意不够,执法队伍数量少、质量低、不系统,执法缺乏有效监控系统和反馈系统等。于善旭[35]也指出我国全民健身的体育法治环境建设虽在不断推进,但相对依法治体和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需要,它还存在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

4结束语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既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研究以“组织管理”为切入视角,提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理论内容要素构成,即组织建设管理、员工建设管理、法制建设管理、公共关系建设管理、资金建设管理、发展创新建设管理和硬件环境建设管理,并从实证调查的角度科学构建了反映各内容要素之间的重要程度的回归数学模型,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同时更为促进我国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M].北京:国家体育总局,2002:45.

[2]江泽民.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19.

[3]裴立新,周结友.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6):48.

[4]朱越彤,李树怡.中国社会体育指导需求调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4):1114.

[5]袁小玲.芷江地区体育公共设施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江科技,2011(7):2829.

[6]Donovan T ,Bowler S, Hanneman R .Social Groups,Sport and Political Engagement in New Zealand[J].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2004,39(2):405419.

[7]Gainsbury S .Flint Gets Set To Improve The Fitness of The Nation[J].Public Finance,2006,9(1):12.

[8]何国平.新世纪全民健身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展望[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3):380381.

[9]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6):710.

[10]任军.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几点思考[J].内江科技,2008(10):2.

[11]周慧,林宇,刘勇.论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6

(1):122124.

[12]Barnard C .The Function of the Executiv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8:73.

[13]符绍珊.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27.

[14]霍德盖茨.美国企业经营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65.

[15]杨文士,焦叔斌,张雁,等.管理学原理[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16]张荣国,高维岭,崔立新,等.构建安徽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安徽体育科技,2005,26(4):13.

[17]侯令忠.陕西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3438.

[18]徐元洪,李雪飞.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要素构建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2,27(5):391394.

[19]裴立新,周兰君,周结友.全民健身体系若干问题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25

(5):4952.

[20]肖林鹏.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概念及其结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4):611.

[21]徐圣霞,何忠,赵克宁.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9,30(5):6164.

[22]李荣日,王志玲,杨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组织管理体系研究述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1):4245.

[23]肖金柱.我国群众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0,31

(3):2325.

[24]郝薇薇.我国全民健身尚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民营科技,2011(10):185.

[25]高建磊.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体制创新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

(8):100101.

[26]李向晨,吴彦玲.浅谈全民健身体育人才的培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6

(1):1718.

[27]朱越彤,李树怡.中国社会体育指导需求调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4):1114.

[28]路锋辉.论全民健身系统的社会责任[J].体育世界:学术,2010 (6):7273.

[29]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编委会.国外大众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486.

[30]江亮,雷涛.对国外大众体育与我国社会体育经费筹资渠道的比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4):1112.

[31]宋彦深,曲天敏.浅析体育明星为全民健身做广告的影响[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053.

[32]喻国明,张洪忠,靳一.报纸仍然是最有影响力的媒介:基于中国首次传媒公信力全国性调查的报告[J].新闻与写作,2007(7):2526.

[33]戴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武汉城市圈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1.

[34]陈琦.全民健身法规及其监控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8(6):1214.

[35]于善旭.论我国全民健身法治环境[J].体育文化导刊,2010(2):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5a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