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

更新时间:2023-11-18 09:5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件1:

全国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推荐表

单位名称:华中师范大学 填表日期:2008年 10月20 日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邓兆红 攻硕期间及获得硕士学位后一年内获得与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 论文答辩日期 2007.6 学科专业方向 学科教学.英语 发表学术论文 (题目,刊名,时间,社会影响) 论文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对作者工作及所在单位工作) 出版专著(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 《翻译及其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2006年4月发表在《中学生英语》杂志 《跨文化交际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2006年5月发表在《江汉论坛》 《语段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2007年11月发表在中国教育学会英语专业委员会会刊《英语教育》 我校(沙市中学)是一所湖北省重点中学,学科教学研究氛围浓厚。笔者所撰写的论文都是围绕我校教学科研中心课题而进行的。针对目前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笔者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并在学校同行的帮助下,应用到教学研究的实践中,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同时,对我校的英语教学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获奖项《语段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一文于2007年11目(名获全国教育学会英语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年会二等奖,并且笔称、等级者被大会组委会作为专场论坛的主讲人发言,反响很好。

成及时间) 果 中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我国越来越需要具有世界意识,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并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国家的希望在教育,因此,教育部于2003年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但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数据统计,笔者中文论文摘要(论文选题的意义,论文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 认为,迄今为止,对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系统化研究还未形成。至于关于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就更缺乏了。 要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了解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水平和状况。而当前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如何?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对湖北省荆州市的288名高中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和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问卷调查,同时,还对53名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跨文化交际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当前高中学生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中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的状况的了解,探索出影响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并力图找出提高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结果显示: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对西方文化知识(英美国家)了解不够;受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通过对学生和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扩大跨文化交际视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不够,英语教师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教师和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教与学的途径和方式的认同存在一定的分歧。这都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 根据实证研究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如:提高高中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知识,遵循跨文化交际教 2

学的基本原则以及充分运用相关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如PTPC模式等。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Bennett, Milton J.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Train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A]. In Paige, R. M. (ed.) Cross-Cultural Orientation: New Conceptualizations and Applications[C]. Lanham, 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6: 27-69. Bennett, Milton J. Towards Ethnorelativism: A 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A]. In Paige R. M. (ed.). Education for the Intercultural Experience[C]. Yarmouth, ME: Intercultural Press, 1993. Cushner, K. & Brislin, R. W.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Interactions: Modules for Cross-cultural Training Programs[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itons, 1997. Hofstede, Geert.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M]. New York: McGraw-Hill Co., 1991: 4. Gudykunst, W. B. Bridging Differences: Effective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itons, 2004. Hall, E. T. The Silent Language[M]. New York: Doubleday, 1959. Hanvey, R. G. Cross-Cultural Awareness[A]. In Smith, E. C. and Luce, L. F. (eds.) Toward Internationalism: Reading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 New York: Newbury House, 1979: 53-54. Harms, L. 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3: 8. Kram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Samovar, Larry & Porter, Richar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M]. 3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19. Larry, Samovar & Porter, Richard.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1999: 68. Lynch, Eleanor W. & Hanson, Marci J. Developing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A Guide for Working with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Families[M].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1998. Olebe, M. & Koester, J. Exploring the Cross-Cul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Behavioral Assessment Scale fo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89(3): 333-347. Ruben, B. D. Assess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for Intercultural Adapation[M]. Group & Organization Studies, 1976: 334-354. Ruben, B. D. & Kealey, D. J. Behavioral Assessment of Communication Competency and the Prediction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1979(3):14-47. Kaplan, Robert.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J]. Language Learning, 1966(2): 1-20. Spitzberg, B. & Cupach, W.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M].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84. Wiemann, J. M. & Bradac, J. Metatheoretical Issues in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A]. In Dervin, B. (ed). Progress in Communication Sciences[C]. Norwood, NJ: Ablex, 1989.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研究与第二语言教学[J].语言教学与交际,1998年5月.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9. 陈 琳.王 蔷.程晓堂.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1. 陈 申.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陈治安.李力.刘承宇.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戴炜栋.刘春燕.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J].外国语, 2004(4):10-17. 戴友丰.汪凯.关于外语水平定义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11月第19卷:166-168.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205. 付丽芳.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报告[J].基础教育外语研究,2004(4):41-44. 付永刚.李天行.英语跨文化交际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3(5):280-285. 耿晓红.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2(5):125. 何俊芳.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25. 何自然.阎 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3). 胡 超.E-时代素质教育与跨文化交际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教科版), 2003(4):194. 胡 超.跨文化交际——E-时代的范式与能力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1-2. 胡文仲.英美文化辞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胡文仲.论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 2005(5):327. 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胡 一.跨文化视野中交际学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黄跃进.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蒋 莉.关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D].2004.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柯卓英.跨文化因素中广告对传播的促进作用[J].人文杂志,2004(5):184. 李 夏.论外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及其关系[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1):23.

刘淑梅.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应用的若干分析和建议[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51. 欧 文﹒拉兹洛.多种文化的星球[M].戴侃,辛未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11. 覃光广等.文化学辞典[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宋桂月.金莺.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Z].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9. 苏岚科.试论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12):128. 孙 琼.赵春昶.入世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 2005(20):116. 孙晓慧.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31). 王立美.邓毅群.浅谈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J].基础英语教育, 2004(4) :3. 王 娜.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观的实证研究[D].2005. 王振亚.社会文化测试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4). 韦兰芝.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与跨文化交际[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5):137. 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16-17. 巫 峻.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入跨文化交际知识[J].龙岩师专学报, 2003(2):76. 肖 政.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PTPC教学模式[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71-75. 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281. 袁昌寰.英语教学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8). 张公谨,丁石庆.文化语言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张 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郑 康.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卷调查报告[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4(2):81-85

郑雯嫣,沈菊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调查及文化教学可行性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4). 该生论文及答辩获优秀。 专家推 荐理由 专家签字:舒白梅 单位推 荐意见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主席(签章):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说明:学科专业方向包括教育管理、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其中学科教学要说明具体方向,如学科教学(数学)。本表可复印、附页。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for Senior

Middle Schools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M.E. Degree in English Teaching

By Deng Zhaohong Postgraduate Program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upervisor: Chen Hong

Academic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Signature ___________

Approved

Month. Year

致 谢

光阴似箭,两年弹指一挥间。幽美的桂子山陶醉在浓郁的学习、学术氛围中。课堂上教授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情形历历在目。他们渊博的知识、精湛的讲授不仅提高了我的理论修养,给为我的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是我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毕业之际,诸多的感慨和感恩都只有浓缩为真挚的谢意。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选材、立意、开题、初稿、复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得到了我的导师陈红副教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帮助。陈老师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许多宝贵的时间阅读我的论文,修改论文时更是细致到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当我在论文写作中遇到问题时,陈老师不厌其烦地指点我,使我能顺利地完成论文的写作。没有陈老师专业性和方向性的耐心指导、及时有效的启发、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以及给予我的鼓励,我的论文是不可能写到现在的水平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在此,我真诚地向陈老师及家人表示我最诚挚的谢意。

同时,我还要衷心地感谢我的任课教师张维友、陈佑林、李亚丹、华先发、张华忠、张应林、舒白梅、陈立华、廖美珍、文斌、李正林、高晓芳、易宏根等老师。他们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是我永远追寻的精神方向。

此外,在求学及论文写作期间,我得到了湖北省沙市中学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如赵文华、张世华、颜琼、何新建、周琼、陈凤丽、毛悦、张瑶、刘新春、吴详城、孔维琴老师等;沙市五中、四中英语教研组刘那者、马玲等老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王娟同学也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最后,我要对我的妻子和孩子表示最深切的谢意。是他们默默无闻的支持和鼓励、伟大而平凡的真爱陪伴我度过了宝贵的求学时光。

i

中文摘要

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需要具有世界意识,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并具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国家的希望在教育,因此,教育部于2003年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但是,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和数据统计,笔者认为,迄今为止,对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系统化研究还未形成。至于关于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就更缺乏了。

要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必须了解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水平和状况。而当前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如何?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对湖北省荆州市的288名高中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和关于跨文化交际的问卷调查,同时,还对53名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跨文化交际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当前高中学生实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高中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的状况的了解,探索出影响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并力图找出提高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结果显示: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较低。其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对西方文化知识(英美国家)了解不够;受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通过对学生和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扩大跨文化交际视野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不够,英语教师自身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教师和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教与学的途径和方式的认同存在一定的分歧。这都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存在显著的影响。

根据实证研究发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如:提高高中英语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知识,遵循跨文化交际教学的基本原则以及充分运用相关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法,如PTPC模式等。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

实证研究

ii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the key feature of this new era. China’s entering the WTO has increased her contacts with many other countries. Therefore, people who can fully appreciate different cultures are in greater need. Such tendency considered, the Chinese Education Committee has set the requirements of cultivating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awareness and essenti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n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edition). But up to now, there have been few systematic researches into the subject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not to mention empirical researches.

How is the lev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How to cultivat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has tested 288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Jingzhou City, Hubei Province about their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has surveyed 53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as well as those students who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test o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The results of the test indicate that the curren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quite low, mainly due to lack of the knowledge concerning western cultures (especially U.K. & U.S.A.), the enthnocentrism and the negative transference effect of the mother language. The results of those questionnaires show that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s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the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learning and English teachers’ comprehension up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the inharmoniousness betwee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ow to cultivat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research, the author of the thesis has suggeste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be improved

iii

through improving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own comprehension of inter-culture, following the teaching principles of inter-culture and carrying out several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the PTPC Model etc.

Key words: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High School;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empirical research

iv

目 录

致 谢 .................................................................................................................................................. I 中文摘要 .............................................................................................................................................. 2 Abstract ............................................................................................................................................... III 第一章 引 言 .................................................................................................................................... 3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5 2.1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理论综述 .......................................................................................... 5

2.1.1语言、文化及其关系 ............................................................................................................ 5 2.1.2交际的定义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 7 2.1.3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 7 2.1.3.2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度(intercultural awareness /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 8 2.1.3.3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 9 2.3.3.2 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性 ................................................. 10 2.2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现状 ........................................................................................ 11 2.2.1跨文化交际研究在美国 ...................................................................................................... 11 2.2.2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欧洲 ...................................................................................................... 11 2.2.3跨文化交际研究在中国 ...................................................................................................... 12 第三章 高中阶段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调查与分析 ............................................................. 14 3.1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解读 ........................................................ 14 3.1.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要求的概述 .......................................... 14 3.1.2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要求的分级描述 ................................. 15 3.2对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及分析 ............................................................................. 16 3.2.1测试目的 .............................................................................................................................. 16 3.2.2 测试对象 ............................................................................................................................. 16 3.2.3调查表的设计 ...................................................................................................................... 16 3.2.4答卷原则及方法 .................................................................................................................. 16 3.2.5统计方式 .............................................................................................................................. 16 3.2.6结果与分析 .......................................................................................................................... 16 3.2.7 学生跨文化交际测试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 26 3.3 就跨文化交际对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28 3.3.1调查的目的 .......................................................................................................................... 28 3.3.2调查对象 .............................................................................................................................. 28 3.3.3 问卷设计 ............................................................................................................................. 28 3.3.4跨文化交际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30

3.3.4.1高中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态度 ........................................................................................... 30 3.3.4.2高中生跨文化交际学习情况 ....................................................................................... 32 3.4 就跨文化交际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35 3.4.1调查目的 .............................................................................................................................. 35 3.4.2调查对象 .............................................................................................................................. 36 3.4.3问卷设计 .............................................................................................................................. 36 3.4.4 跨文化交际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37 3.4.4.1 教师对待跨文化交际的态度 ...................................................................................... 37 3.4.4.2 教师对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教学情况 ...................................................................... 39 3.4.4.3讨论与分析 ................................................................................................................... 42 3.5 本章小结 .................................................................................................................................... 42 第四章 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 44 4.1提升高中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能力 ............................................................................. 44 4.1.1教师要加强自身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 .............................................................................. 44 4.1.2加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认识和研究 .................................................................................. 45 4.2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45 4.2.1 培养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原则 ......................................................................... 45 4.2.2培养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 ...................................................................... 46 4.2.2.1培养对异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 46 4.2.2.2利用“文化移情”策略,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46 4.2.2.3加强跨文化差异教学,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 46 4.2.2.4应用PTPC跨文化交际教学模式 ............................................................................... 49 4.2.2.5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创造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情境 ....................................................... 52 第五章 结论与反思 ........................................................................................................................ 53 5.1研究结论 ..................................................................................................................................... 53 5.2对本研究的反思 ......................................................................................................................... 55 5.2.1本文的不足之处 .................................................................................................................. 55 5.2.2研究的启示 .......................................................................................................................... 55 5.2.3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56 参考文献 .............................................................................................................................................. 3 附录I 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试卷 .................................................................................... 60 附录II 学生跨文化交际调查问卷 .................................................................................................. 64 附录III 教师跨文化交际调查问卷 ................................................................................................. 66

2

第一章 引 言

21世纪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世纪。现代传播通讯技术的不断更新,高速便捷的交通运输方式以及互联网的产生和进步,使人类世界正在成为一个“地球村”,人们的全球意识日益增强,不同社会、文化和地区间的人们的交往日益频繁。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当今世界全球化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L. S.Harms(1973:8)认为,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这是人类交际的第五个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融于世界的脚步日渐加快。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加入WTO、世博会、中国~东盟峰会、中非合作论坛峰会等世界性瞩目的活动的举办,使得中国处于跨文化交际的风口浪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要求逐渐成为国民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国民素质提高的重任在教育。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作为基础教育的高中教育课程,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英语是高中阶段外语教育的主要语种,英语学科及其教育教学具有很鲜明的跨文化交际特征。由此可见,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和高中阶段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时代所需。“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是一种决定性的力量。”(拉兹洛,2001:211)。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将对我国21世纪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在对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进行了适度修改的基础上,2003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针对高中英语教学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在多处提到了对高中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例如《标准》中第4条基本理念“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中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对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标准》把文化意识的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一。《标准》指出:教师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扩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育部,2003:4)。此外,自2003年秋季开始,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英国朗文公司共同出版的新版本SEFC教材与1993年版本的SEFC教材有了本质上变化,其跨文化交际特点更加突出。

“多元文化的现象从来就存在”(柯卓英,2004:184)。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急需要一大批具有较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视野开阔、知识面广、

3

既了解本国文化又能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精髓的跨文化交际型人才。《标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视也正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外语素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教学要在进行英语语言教学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势在必行。

纵观中学英语教育中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化,对于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论著还不多。笔者对于1993-2006年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在文史哲和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目录里以“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进行搜索时,搜索到1167篇文章;再以“跨文化交际与中学英语教学”进行搜索时,只搜索到32篇文章。在对1999-2006年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中,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搜索时,分别搜索到219篇文章和63篇文章。在所有这些文章里,对于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实际在是太少了。

“从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总体情况看来,目前需要特别强调实证性研究……而我们做的实在太少了。”。(胡文仲,2005:5)。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涵盖:英语国家的知识、社会价值观、文化观、社交规约、会话原则、言语行为、非言语交际行为等方面的测试,并对高中英语教师和高中学生就跨文化交际进行了调查:跨文化的态度、跨文化交际的教、学两方面的情况的问卷调查,了解在《标准》视野下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和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状况,探究影响高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探索培养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很显然,本研究不仅可以增加有关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证研究的文献资料,而且还可以从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实际出发,为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4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的理论综述

2.1.1语言、文化及其关系

什么是语言(language)?按照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定义,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语言是能指(形式)和所指(内容)的结合体。有声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而文字语言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音、形、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作为系统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句法系统、语用系统以及语意系统。语言具有以下主要特征:语言系统具有线性组合结构、聚合结构和层次结构,具有双重分解性(切分性),有声语言具有形式与内容间的任意结合性,具有能产性和创造性。语言还具有工具性功能,如: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信息传递工具、感情表达工具等等。

什么是文化(culture)?回答起来并不那么简单。的确,有关文化的定义至今就有数百种。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文化定义的讨论,大体上是两种趋向。一种是广义的界定方法,认为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独特的创造,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一种是狭义的界定方法,把文化当作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李永夏,2006:27-32)。

Larry Samovar和Richard Porter(1988:1-139)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文化是一个大的人群在许多代当中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获得的知识、经验、信念、价值、态度、角色、空间关系、宇宙观念的积淀,以及他们获得的物质的动心和所有物。文化表现于语言的模式以及活动和行为的样式,这些模式和样式是人们适应性行动和交际方式的样板,它使得人们得以在处于特定的技术发展阶段、特定时间、特定的地理环境的社会里生活。”

荷兰学者Geert Hofstede(1991:4)不仅把文化称为“心灵的程序(mental programme)”和“心灵软件(software of the mind)”,他还把文化区分为第一文化和第二文化。他说:“在大多数西方语言中culture通常的意思是‘文明’、‘教养’,特别是指像教育、文学、艺术这类的教养。这是狭义的文化,有时称为‘第一种文化’。作为心灵软件的文化是这个词的广义的用法,社会人类学家通常这样用,这是‘第二种文化’。”。有的文化学家把他所说的“第一种文化”称为大写C的Culture(Culture with a big C),把“第二中文化”称为小写c的culture(culture with a small c)。

5

Kluckhohn关于文化也给出了一个定义:“所谓文化指的是历史上创造的多有

的生活样式,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包括合理的、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 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一切,它们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转引自覃光广 et al,1988)

胡文仲(1999:36)发展了Kluckhohn关于文化的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它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文化并非生而知之,而是后天所学会的;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观念区分不同的文化。

由于笔者学识有限,结合本文所要阐释的目的所在,不妨将胡文仲给出的定义作为本文对于文化的定义。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传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广义的文化包括语言,同时文化又无时不刻不在影响语言,使语言为了适应文化发展变化的需要而变得更加精确和缜密。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但不难发现,当一种语言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为众多其他地域的人们使用时,语言与文化之间会呈现出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而在以该语言为媒介所进行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遵守的语言使用规则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仅仅学会一门外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并不意味着精通了这门外语,能顺利地进行交际。语言的变迁进一步说明,语言、文化之间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两者并非绝对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若干文化可能会作用于同一种语言,促使这种语言发生变化,形成不同的变体,或者在不同语言中也可能存在文化的许多相似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之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特征,特别是该民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可以使不同文化的听者捧腹人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大发雷霆;由于文化上的差异,人们经常发现听不同文化的人讲的笑话毫无反应,然而同一个笑话会使本国听者笑得前仰后合。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

6

现的较为明显,因此,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文化背景。

2.1.2交际的定义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交际与人类的历史同样长久。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交际。人类要生存,就必须相互交流,就需要交际。没有交际,就没有人类。交际是对于人的社会性的确定。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译码过程(a process of encoding and decoding),信息交流是一个编码和和译码的心理活动。编码是一个把思想、感情、意念等编成诸如言语或非言语行为、以及书面语等符号的过程;而译码则是一个对从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有效的沟通,只有在发出信息的人和接受信息的人共享同一或相近语码的系统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交往的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说话。而且,只有共享同一语言系统还不够,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也十分必要。

贾玉新(1997:13)概括出了交际的定义:交际是符号活动,它是一个动态多变的编译码过程,当交际者把意义赋予言语或非言语符号时,就产生了交际。交际受制于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交际不一定以主观意识为转移:可能是无意识的和无意向的活动。交际是一个过程。一般来讲,有意向的或有意识的交际过程至少涉及到以下八种要素:信息源/行为源(message of behavioral source)、编码(encoding)、信息(message)、渠道(channel)、信息接收者/反应者(receiver / recipient / responder)、译码(decoding)、反应(response)、反馈(feedback)。

交际行为是文化和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中,并受社会众多因素影响和制约。人们都是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学习交际的,都是无意识当中通过自身的文化来学习交际的方法。人的认知作用和认知方法绝大部分都是文化的产物。人的交际是建立在自身的文化基础上,人们如何说以及如何做是受文化制约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交际即文化。

交际即文化,文化即交际,两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尽管这种观点似乎有点偏激,然而却道出了二者之间内在的统一关系,如果没有交际,文化是难以形成的。把文化和交际等同起来,是当前在交际界的一种很时髦的提法。W. B. Pearce(1994)给出了可能更科学的提法是:“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

2.1.3 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1.3.1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跨文化交际对于一些读者来说是一个新词,实际上,我们经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只是我们不自觉而已。我国外交部长与外国领导人谈判是在进行跨文化

7

交际,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与外国商人谈生意也是在进行跨文化交际。即使我们不与外国人直接接触,仍然可能在从事跨文化交际。例如,阅读外国小说,观看外国电影、电视节目的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所以,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可以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个人之间的交际活动,内容可以涉及政策、政治观点、价值观、风俗习惯、礼貌、称谓等方面。(胡文仲,1999:1)

贾玉新(1997:23)认为: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交际;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信息的编码、译码是由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交际就是跨文化交际。

如果把几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际都看成跨文化交际,那么跨文化交际将囊括:跨种族交际(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跨民族交际(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international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等等。目前,国外的研究重点几乎放在各个纬面上,美国尤为如此。而在我国,研究的重点较集中在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纬面上。这就为我们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明了方向。(贾玉新,1997:25)。本文中所论及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和我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2.1.3.2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度(intercultural awareness /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国内外研究者从社会文化学、心理学、企业管理等方面都对跨文化意识展开过研究分析和实地调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推动了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如R. G. Hanvey,K. Cushner,R. M. Paige和Milton J. Bennett等。其中较有影响的是R. G. Hanvey和Milton J. Bennett对于跨文化意识的阶段分类(Stages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以及K . Cushner创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目录表(Inventory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ICCS)。

根据Milton J. Bennett (1993)的定义,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度是一种对文化差异构成的现实结构的不断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并能够观察到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不仅反映了个人对待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他人的感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也反映了能够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有效性的潜在的世界观取向。跨文化交际意识或敏感度可以通过学习和相关经验得到提高。

综合上述有关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的概念,笔者可以将其理解为跨文化交际敏意识/感度既是在跨文化交际互动过程中适应并推动适当有效交际的过程,其本身也是推动这一过程的驱动力,即:跨文化交际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

8

从来不看

阅读英语课外读物的情况

偶尔会看 经常看看 每时每刻都看

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点

介绍文化意蕴词汇 文化对比 英语国家礼仪教育

赞成 不赞成 赞成 不赞成 赞成 不赞成 赞成 不赞成

42 215 29 2 172 116 73 215 146 142 185 103

14.6% 74.7% 10.1% 0.7% 59.7% 40.3% 25.3% 74.7% 50.7% 49.3% 64.2% 35.8%

通过对所得问卷的数据统计可以得出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情况: 1)在自我评价方面,关于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情况,36人(12.5%)

承认自己完全没掌握,204人(70.8%)只掌握一点点;至于对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提出了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的要求的了解问题,91人(31.6%)坦言自己对此完全不了解,120人(41.7%)对此仅了解一点点。

2)在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方式方面,笔者从学生的视野来了解其课堂上的跨文化交际学习情况,128人(44.4%)指出,由于要准备常规性考试和高考备考,英语课堂主要是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109人(37.8%)指出,老师只是在遇到关于跨文化交际知识时才提一提;关于学生自我学习跨文化交际的方法时,73人(25.3%)是在英语课堂上学的,119人(41.3%)是在课外了解的,76人(26.4%)课内老师讲解为主,自己课外补充一下;215人(74.7%)偶尔看看英语课外读物,42人(114.6%)却从来不看。

3)在学生喜欢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方式方面,233人(80.9%)不喜欢角色扮演活动;249人(86.5%)不喜欢课文阅读,但是232人(80.6%)喜欢电影和多媒体的方式来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学习,43人(14.9%)喜欢除上述途径外的其他方式。

4)关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时,172人(59.7%)认为应该将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作为重点;146人(50.7%)认为重点应该是英语和汉语文化的对比;185人(64.2%)认为重点应该英语国家礼仪教育;215人(74.7%)认为文化词汇不应该是重点。

为了更好、更全面地了解高中生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学习情况,笔者对接受过

34

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的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与测试的结果是高度的正相关:与薄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结果相对应的是学生对自己跨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满意,对跨文化交际知识掌握的不多。问卷结果还显示,尽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知识不足,但是,学生们普遍认为跨文化交际对英语学习是有作用的;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跨文化现象还是关心的;渴望与国外同龄学生建立联系,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以提高自己跨文化交际能力。

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因素很多,依据高中视野下的跨文化交际现实,笔者主要列举出了四个方面的因素,将引起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因素按照影响的强度从高到低排序,依次是:语法知识和词汇量不足——思维方式差异——语言差异——价值观差异。语法知识和词汇量不足是学生们认为的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的最主要的原因,这可能是受到学习程度的局限性,毕竟高中阶段英语学习的词汇量是有限的。想扩充词汇量,加强对语言差异的熟悉程度,除了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外,课外的自我补充也是很重要的。而要想避免思维模式差异的影响,熟悉东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就需要英语教师的正确引导。由此可见,课堂内教师的指导和课外学生对跨文化的学习对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数据还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跨文化交际知识都倾向于以课内老师的讲解为主,课外再进行补充。在接受关于最喜欢的接受跨文化教学形式调查时,学生们高度一致认为电影和多媒体是最好的学习手段。由此可见,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并结合当今的高新技术,以高品质的影像资源和方便快捷的网络为辅助手段。针对学生不爱看英语课外读物的现象,英语教师应加强引导,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出发点,结合跨文化交际知识,努力提高学生阅读英语课外读物的兴趣,使学生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和提高自己。

3.4 就跨文化交际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3.4.1调查目的

通过对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和问卷调查,研究者了解到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比较低,并且大多数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方法是以课堂内教师对文化知识的讲解为主。为了了解高中阶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教学情况,研究者对高中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者希望了解以下问题:

高中英语教师对文化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的态度如何? 高中英语教师对跨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

35

高中英语教师是如何进行跨文化教学的? 3.4.2调查对象

笔者对湖北省荆州市区随机抽取了三所中学的53名教师作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53份,回收53份,回收率100%。

表12 受试教师基本情况

项目 性别 年龄 教龄 学历 所属年级

具体信息 男 女 45岁及以下 20年及以下 全日制度专业本科及以上

高一年级 高二年级 高三年级

3.4.3问卷设计

本项研究采用了郑康(2004)在《中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问卷调查报告》中

具体人数 19 34 48 44 36 16 22 15

占样本百分比

35.8% 64.2% 90.6% 83.1% 67.9% 30.2% 41.5% 28.3%

的调查问卷的部分内容,结合王娜(2005)在《外语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观的实证研究》中采用的问卷部分内容,在发展和改进的基础上,设计了对高中英语教师就跨文化交际的观点和看法的问卷调查表,而且,调查表中有很多项目与学生问卷中的项目是一致的,这便于作对比相关分析。

问卷调查表有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答。为了便于分析,笔者将高中英语教师调查问卷的内容根据调查的目的进行了大致的分类:

36

表13:高中英语教师跨文化交际情况调查表

内容类别名称 题号

1

跨文化交际 的态度

4 8 10 11 2 3

跨文化交际知

识 的教学情况

5 6 7 9 12

题目内容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关心程度 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对学好英语的作用

对于学生通过网络与国外同龄学生建立联系的看法 与英语国家人士产生跨文化交流障碍的主要原因 了解中国文化对于英语学习的作用 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关于文化意识的理解程度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关于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教授情况

介绍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方法

传授跨文化交际教学时喜欢的课堂活动 对阅读英语课外读物的看法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点

3.4.4 跨文化交际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笔者通过对3所高中学校53名高中英语教师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发现,英语教师们普遍都比较重视跨文化交际:接受调查的大多数教师都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有助于英语学习的;但是,就在如何通过具体的课内和课外的有效方式进行跨文化交际教学方面显得缺乏策略性,而且,在有关跨文化交际的知识性方面存在了解不够的问题。

3.4.4.1 教师对待跨文化交际的态度

该部分主要调查了以下内容:教师对跨文化交际知识的关心程度,对跨跨文化教学的观点和看法等。

37

表14 教师对待跨文化交际的态度调查表

跨文化交际态度 对跨文化交际现象的

关心程度

选择项目 毫不关心 一点点关心 适度关心 非常关心

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英语学习作用的认识

完全无作用 一点作用 基本有用 非常有用

对网络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必要性认识

完全没必要 有点必要 基本有必要 非常有必要

对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认识

英、汉语言之间自身差异 语法知识和词汇量不足 东西方思维模式差

异 东西方价值观差异

对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作用的认识

赞成 不赞成 完全无作用 有一点作用 基本有用 非常有用

22 31 1 16 32 4

41.5% 58.5% 1.9% 30.2% 60.4% 7.5%

赞成 不赞成

38 15

71.7% 28.3%

赞成 不赞成

23 30

43.4% 56.6%

赞成 不赞成

选择人数

0 9 30 14 1 10 33 9 2 10 30 11 34 19

所占总人数百分

比 0 17.0% 56.6% 26.4% 1.9% 18.9% 62.3% 17.0% 3.8% 18.9% 56.6% 20.8% 64.2% 35.8%

在就对跨文化交际现象的关心程度的调查发现,30名(56.6%)的教师基本 就跨文化交际能力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方面的调查数据显示,33名(62.3%)

上关注跨文化交际现象,14名(26.4%)教师非常关注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现象。 的教师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与学生的英语学习基本上是有用的,9名(17%)

38

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言(如英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

关于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的分类,R. G. Hanvey(1979:53)认为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层次,是对表面文化特征的识别,给人们的感觉是新奇而富有异国情调;第二层次,是对细微而有意义的与本族文化迥异的文化特征的识别,反映通常是感到不可置信或难以接受,因而情绪沮丧,行为反常(即文化休克);第三层次与第二层次类似,但通过理性的分析达到对于异文化中的重要而细微的特点的了解,在认知水平上认为可以接受;第四层次,是学会从对方的角度即以当地人的眼光看待一切,从感情上觉得异文化上是可以接受的。

1986年,M.J.Bennett(1986:27-69)创建了跨文化意识/敏感度发展模型(Developmental Model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DMIS )。在这个模型中,Bennett将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度划分为从民族中心主义向民族相对主义连续/逐渐过渡的六个阶段的连续筒(continuum),即:

1. 否认阶段(Denial ):不存在文化差异,人们以自己的价值观看待他人。 2. 防守阶段(Defense ):文化差异较弱。人们意识到文化差异但持审慎的态度。

3. 最小化阶段(Minimization ):文化差异可忽略。人们认为交际中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4. 接受阶段(Acceptance ):文化差异呈中性。人们虽然能够较合理的接受差异,但并不为了增加对文化的敏感度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5. 调适阶段(Adaptation ):文化差异呈正向积极态势。人们愿意改变行为和态度去适应不同的文化规范。

6. 融合阶段(Integration ):文化差异已成为本身的文化身份的一部分。人们不再将自己视为任何单一文化的一员,也不再专属于本国文化。 正如陈琳等人的研究所证实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或跨文化敏感度是可以培养的。(陈琳et al,2002:81)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

2.1.3.3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国外许多学者给跨文化交际能力下过定义,B. D. Ruben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具备一种与某一环境中的个体为了实现其性格、目标及期望所应具备的同样的独特活动方式的能力,一种可以达到人的基本要求、满足其性格、实现其目标及期望的相对的能力”。(Ruben,1976:334-354)。John Wiemann和James Bradac(1989)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侧重于跨文化交际应是适当的,充分

9

的和相配的(adequate, sufficient and suitable )。从这个意义来看,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能够摆脱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误导并成功的进行充分的能与之相适应的有效交际。而根据B. Spitzberg和W. Cupach(1984)的定义,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是人的内在行为特质,而判断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弱的标准每个人也不一样。B. Spitzberg等将跨文化交际看作是“和特定语境一致并能实现一定明确目标的有效的交际过程”。(Spitzberg, et al,1984:347)此外,E. W. Lynch和M. J. Hanson(1998)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个人或组织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并强调了个人和组织对参与交际的不同文化的尊重和认同。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范围广泛,划分也各不相同。B. Spitzberg & W. Cupach(1984)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划分为动机,知识和技能(motivation,knowledge and skills)三部分,这是最基本也是最有影响的划分。Margaret Olebe & Jolene Koester(1989)归纳出跨文化交际行为的八个方面。

文秋芳把外语水平定义为“跨文化交际能力”,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又两部分组成: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交际能力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策略能力组成;跨文化能力由跨文化敏感性、包容性和灵活性组成。(文秋芳,1999:16-17)

孙琼、赵春昶也给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他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遵循语言对环境和关系的适应性原则,使交际目的得以实现的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正确识别和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功能;(2)熟悉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言语行为方式;(3)熟悉英语词汇内涵和外延包括的文化意义。(孙琼、赵春昶,2005:118-120)

综上所述,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的陈述本质上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过是侧重点或措辞不同而已。基于本文所论及的观点,笔者在本文中确定的跨文化交际的定义和内容时采用了孙琼、赵春昶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因为这一定义,不仅归纳了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特质,更重要的是它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化了,尤其是与本文所论及的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特殊性相适应。

2.3.3.2 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性

毕继万认为,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于不同文化间行为功能的形式、意思和分布的差异与冲突的意识程度,具体说是感觉的敏锐性、理解的科学性、处理的得体性和文化整合的自觉性,在现实交际中它体现为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毕继万,1998:10-24)

关于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性问题,蒋莉通过对我国非英

10

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性实证研究证明,两者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相关关系。如果用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水平去预测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可以减少53%的误差。(蒋莉,2004:10)

戴友丰、汪凯指出:“文化差异敏感性处于最低层,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处于最高层,而文化宽容性处于两者中间。这三部分的逻辑关系不容颠倒,其道理很简单:如果学生连意识文化差异的能力都不具备,那‘宽容性’和‘灵活性’又从何谈起?”。(戴友丰 et al,2006:166-169)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交际参与者具备了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就可以把握尺度,不受文化差异的负面影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这种意识/敏感会对参与者予以启发和指导;在无具体交际事务时,它们仍然能够对参与者的学习和思考起引导作用。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的有无程度、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参与者的交际质量。(胡一,2006:17-18)

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的培养能够帮助交际活动的参与者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其对文化共同之处的掌握,从而把握语用的罗盘,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协助交际的流畅、和谐的完成。

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2.2 国内外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现状

2.2.1跨文化交际研究在美国

跨文化交际研究首先兴起于美国。许多学者把爱德华·霍尔在1959出版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20世纪70年代是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时期。70年代美国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主要成果在于对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并理顺了三者的关系,为80年代跨文化交际学的全面确立奠定了基础。80年代是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和研究在美国和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的年代。从80年代开始,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对外语教学与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0年代以来,美国的跨文化交际开始从国内问题转向国际问题,加强了对美国人与东亚人特别是中国人交际的研究。

2.2.2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欧洲

跨文化交际研究在欧洲,特别是在英国,由于历史与社会因素,跨文化交际更多地表现为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具有语言学研究领域的严谨的特点;在前苏联,跨文化交际研究表现为侧重国情语言学研究,注重词语的文化内涵的研究。 国外对跨文化交际的探讨和研究已使得英语教师意识到语言交际的文化层

11

面。而文学和“高”文化性已削弱了,小文化、思维定式、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在成功的交际中已变得非常重要。近年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的地理、经济和人口统计的变化,跨文化研究越来越重要。欧美跨文化研究目前集中于包括社会的、人类的、话语的、和符号的语言和文化层面。另外,文化研究和批评教育学的兴起引起了在跨文化领域内的冲突、权势、和控制等问题的研究。

2.2.3跨文化交际研究在中国

我国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自1988年起,胡文仲教授发表几篇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文章,主编了关于跨文化交际的书籍,从不同的侧面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论述,尤其是《文化与交际》一书,首次将国内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语用学、翻译学、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外语教学在文化与交际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一个集子里介绍给读者。在该论文集中有相当的篇幅介绍了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并对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克服和预防文化干扰,提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敏感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建议。(胡文仲,1994:1-2)。这在外语教育界和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此外,许多的专家和学者也对跨文化交际学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许多的学术专著。这些文章的内容涉及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交际与翻译、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非语言交际、词汇的文化内涵、跨文化交际与修辞、经贸领域的跨文化交际等。 关于跨文化交际教学方面,不少的专家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论文。例如:孙晓慧(2002:59-62)的《跨文化交际与大学英语教学》,黄跃进(2004:85-87)的《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袁昌寰(2001:46-49)的《英语教学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陈申(1999)的《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以及胡文仲,高一虹(1987)的《外语教学与文化》等等。不少的学者和高校教师对跨文化交际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意见和建议。例如:王振亚(1990:34-38)的《社会文化测试分析》,何自然、阎庄(1986:54-59)的《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张萍(2003:121-124)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分析》,郑雯嫣、沈菊芳(2004:85-88)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语用能力调查及文化教学可行性研究》,付永钢、李天行(2003:283-288)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思考》等等。

自从20世纪80年代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影响到中国以来,我国的跨文化交际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学英语教育,教育学者和教师们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学英语教育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重视文化的输入。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中学英语教育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

12

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编的JEFC和SEFC教材。该教材显示了对中学生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在内容上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目标语国家文化内容的各个领域,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接受英语国家的不同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因此,中学英语文化教学逐步受到专家、学者及广大英语教师的重视,同时,如何对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也提上了议事日程。一些研究者己经对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教学的课题进行了尝试。例如:山东师范大学的王立美、江西省教育学院的邓毅群老师在《浅谈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一文中,从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高中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目标、要求和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等方面阐述了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王立美,et al,2004:4-7);巫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引入跨文化交际知识》一文中指出,中学英语教学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基础,教师应该在有限的教学中提供给学生最有用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做到“教语言,教文化,教育人综合统一” 。(巫峻,2003:77-79);南通市实验中学耿晓红老师在《谈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认为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耿晓红,2002:128-129);内蒙古河套大学外语系苏岚科老师在《试论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培养普通高中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了一些落实目标的具体教学方法,如要通过比较外国和本民族文化的异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等等。(苏岚科,2004:133-135)

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对高中阶段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研究仍然为数不多,其中的实证研究就数量更少。本文通过对课程标准视野下的高中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和分析,尽可能最大程度地了解当前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际水平;同时,笔者真切地希望,通过本项实证研究能在培养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与教学方面起一些抛砖引玉的作用,为高中阶段的跨文化交际教学增加文献资料;同时,结合调查分析的结果,探索提高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及模式,以此来提高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更有效地促进高中英语教学,为培养我国急需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有能力的外语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13

第三章 高中阶段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调查与分

3.1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解读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是以2001年秋季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为蓝本、由教育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制订的。它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在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语言能力的基础之上,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个人的潜力、个人的特长与志趣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学习过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表现提供充分的机会和条件。

高中英语课程既是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课程。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要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3.1.1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要求的概述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其中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是指所学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

14

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宋桂月,et al,2002:109)

3.1.2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要求的分级描述 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总体描述中,对文化意识都分别作出了描述。具体描述如下: 级别 六级 七级 八级 九级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高中毕业生文化意识具体目标作了具体的描述。其具体内容如下: 级别

具体目标描述

1.理解英语中常见成语和俗语及其文化内涵; 2.理解英语交际中常用典故或传说;

3.了解英语国家主要的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经历、成就和贡 八 级

献;

4.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 5.了解英语国家中主要大众传媒的情况; 6.了解主要英语国家与中国的生活方式的异同;

7.了解英语国家人们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与中国人的异同; 8.了解英语国家主要宗教传统;

9.通过学习英语了解世界文化,培养世界意识; 10.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加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十分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依据《标准》中对于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解读,结合当前理论界对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研究就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目标总体描述

能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

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了解交际中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具有较强的世界意识

15

3.2对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及分析

3.2.1测试目的

对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主要是为了了解在新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导下的英语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如:高中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哪些因素阻碍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掌握?

3.2.2 测试对象

研究者在湖北省荆州市区随机抽取了三所中学的六个班级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8份,回收288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147人,占样本总数的51%,女生141人,占样本总数的49%。

3.2.3调查表的设计

本项研究采用了付永钢、李天行(2003)在《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的部分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内容,并结合蒋莉(2004)在《关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陈治安、李力、刘承宇(2005)在《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所采用的测试内容,在对上述内容进行了发展和改进的基础上,设计了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表。

调查表将测试内容分为8个部分:1)有关英语国家的知识;2)社会价值观;3)时间观念;4)社交规约;5)会话原则;6)言语行为;7)非言语交际行为;8)英语文化意蕴浓厚的词。从以上八个方面考察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2.4答卷原则及方法

答卷时要求学生遵守以下原则:1)不互相讨论,独立答卷;2)应完成每一个项目;3)必须按每一题的具体要求答题。

3.2.5统计方式

利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和Office软件中的Excel电子表格对所有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将每一部分所数据加以统计分析,并算出所有百分比数据。根据所得的百分比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3.2.6结果与分析

16

图1: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卷各部分得分正确率柱型图

45@50% %5%0%系列1英语国家社知识会价值时观间观社念交规会约话非原则言文语行化意为蕴词言汇语行为

图2: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各部分答题正确率情况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测试

测试内容

英语国家知识 社会价值观 时间观念 社交规约 会话原则 非言语交际行为 文化意蕴词汇 言语行为

25% 4.5%

正确率

40.6% 2.4% 13.2% 17.7% 11.1% 33.7%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看,八个部分得分正确率平均

值为17%。八个受测试项得分正确率从低到高依次为:社交规约2.4%;社会价值观4.5%;文化意蕴词汇11.1%;会话原则13.2%;非言语交际行为17.7%;英语国家知识25%;言语行为33.7%;时间观念40.6%。面对这样的情形,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无法不对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感到焦虑和担忧!《标准》(2003)中强调,培养和提高高中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与理解,有利于加深高中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因此,在《标准》视野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中英语教师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任务和目的。

17

第1部分:英语国家知识

这部分所列举的英语国家的知识都是一般的、最常见的知识,要求学生三选一。

第1项:耶酥是__________。 A.圣经作者

B.基督教创始者

C.上帝

第2项:不在英联邦之内的国家是_____: A.加拿大 B.爱尔兰共和国 A.纽约 表1

英语国家知识

题号 正确答案 答对人数 所占总人数百分比 1 2 3

B B B

231 60 246 72

80.2% 20.8% 85.4% 25%

B.华盛顿

C.澳大利亚

C.洛杉机

第3项:美国的首都是_______.

3题全部答对

对于这些英语国家的常识,3个项目都答对的学生只有72人(25%),由此看来,学生掌握有关英语国家知识的状况不容乐观。第1小题答对的有231人(80.2%),第3小题答对的有246人(85.4%),可以看出,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途径来了解英语国家的有关知识,他们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及文化知识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这是值得可喜的。“耶酥”和“美国首都”这应该是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都十分了解的,却依然有55人把“耶酥”等同于“上帝”,还有2人认为“耶酥”是圣经的作者;39人误把“纽约”;2人把“洛杉机”当作美国首都。第2题的答题效果令人不满意,只有60人(20.8%)知道爱尔兰共和国不属于英联邦国家。

第2部分:社会价值观

这一部分每一项都包含有一种社会价值观。要求学生进行二选一的判断。 第1项:西方国家竞选政府首脑所花费的巨额开支实在是一种浪费。你_______ A、赞成 A、赞成 A、赞成

B、不赞成 B、不赞成

B、不赞成

18

第2项: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具有表达力的语言。你_______ 第3项:相比西方人来说,中国人对客人更加热情、周到。你_______

表6

题号 18

选择项 A B C A

19

B C A

20

B C

3题全部选择正确的

选择的人数 所占总人数百分比

203 45 40 104 153 31 13 274 1 51

70.5% 15.6% 13.9% 36.1% 53.1% 10.8% 4.5% 95.1% 0.3% 17.7%

从总体上看, 在非言语交际行为方面的失误还是比较严重的,只有51人

(17.7%)理解所给的3个关于非言语交际行为项目。第1题,203人(70.5%)认为当坐着与英语人士谈话时,绝对不可以翘二郎腿。第2题,135人(46.9%)不知道正确地使用手势语来给英语人士打招呼。第3题的回答效果比较理想,274人(95.1%)能正确地理解美国人耸肩的意思。迄今为止,在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往往只重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而严重地忽略了非言语行为的学习和运用,所以常常会闹出一些笑话和不快来。在英语人士看来,只要不是很正式或庄重的场合,一般都可以翘二郎腿,这是一种随便、轻松的表露。毕继万认为:“……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大,在语言交际发生障碍时其代替、维持甚至挽救交际的作用不可低估。” (毕继万,1999:9)

第7部分:文化意蕴词汇

这一部分列举的都是文化意蕴较深厚的词语。这些文化意蕴词汇或短语基本上都是在高中阶段的阅读理解中出现的,所以其语言层面的难度应该说没有超过学生的理解范围;此外,这些词汇或短语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汉语文化理解的负迁移,因此,选择这些词汇或短语有利于对学生掌握英语文化意蕴词汇程度的检测。此题要求受试三选一,确定词语在英语中对应的寓意。 第1项:duck

A. a foolish person B. a slow person C. a lovely person

第2项:owl(鹰)A. a wise guy 第3项:to astonish the Browns

B. the sign of bad luck

C. the sign of good luck

A. to be unsuccessful

24

B. to appear proud C. to scare innocent and honest people

第4项:Since he was made manager, the company has been running in the black. A. losing a lot of money. B. cheating people C. earning a lot of money

表7

题号 21 22 23 24

单词 duck owl

to astonish the Browns run in the black

正确答案 选择的人数 所占总人数百分比

C A C C

41 122 179 76 32

14.2 42.4% 62.2% 26.4% 11.1%

4题全部选择正确的

这一部分的答题情况是所有部分中最较差的,全部288受试学生中仅有32

人(11.1%)能准确地选择出所给词或短语在英语中对应的寓意。第1题,41人(14.2%);第2题,122(42.4%);第3题,179人(62.2%);第4题,76人(26.4%)能正确地作出选择。根据所给选项的内容,总结出失误的原因有三:汉语文化的负迁移;仅根据事物的行为特征简单地作出判断;盲目猜测。例如,中国人习惯把猫头鹰喻指为“厄运将至”;根据鸭子的行动方式,将其喻指为“行动迟缓的人或反应慢的人”等等。由于不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常常会误解一些英语的表达,特别是一些习语或俗语,这都极不利于跨文化交际。因此,向学生介绍英语文化背景和文化意蕴浓厚的英语词汇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8部分:言语行为

这一部分的项目是从言语行为的角度设计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三选一,要求受试在所给的情景下说什么样的话最合适。

第1项: On the way to school, you greet your teacher:________ A. Good morning, teacher. B. Good morning, Mr. Smith. C. Hi, Mr. Smith, where are you going?

第2项: Your close friend Jack invites you to his party, but you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do then. You will say:_______ A. I’m sorry, I’ve already got another appointment.

B. I’m terribly sorry, I’m afraid I could not come around because I’ve got something else to do and I can hardly postpone(延期)it…I have got another appointment.

C. Terrible! I can’t accept your invitation because I’ve got another appointment.

25

第3项:You and your little daughter are taking a walk after supper when your good friend Lennie Steffens comes. You ask your daughter to address(称呼) Lennie Steffens. Your daughter will say: ________ A. How do you do, Aunt Steffens

B.Hi, Lennie

C. Lennie Steffens

第4项: You invite Lily to dinner at your home. When she sees there are enough delicious dishes on the table, you expect her to say:______ A. Let’s have dinner together, Xiaomei.

B. Xiao Mei, it is unnecessary for you to do this, we are good friends. C. Thanks. Xiao Mei. You cannot serve me a better dish than this.

表8

题号 25 26 27 28

正确答案 选择的人数 所占总人数百分比

B A B C

195 66 82 192 97

67.7% 22.9% 28.5% 66.7% 33.7%

4题全部选择正确的

总体上看,这部分答题效果相对来说比较好,97人(33.7%)能作出正确的

选择。第1题,195人(67.7%)能正确地与英语老师打招呼,学生逐步意识到“teacher”更多意味着一种职业。第4题,192人(66.7%)能准确地致谢和称赞。由此可见,随着学生接触英语跨文化知识越多,学生对英语文化中的称呼掌握的能力正逐步提高。但是,第2题,只有66人(22.9%)能正确地进行拒绝言语行为。中国文化里倾向于委婉地表达拒绝之意,而英语文化里则倾向于直接表达。在英语文化里,由于“平等”或“平行”的人际关系取向,人们在表示拒绝时都可以用比较直接的方式。如果吞吞吐吐,不但不会起到委婉的作用,反而使英语人士感到你不够坦率。第3题,只有82人(28.5%)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英汉语表达称呼的言语行为是有差别的:英语趋向于比较随便的地方而汉语中可能仍然比较正式。在英语里,如果交际双方都已经很熟了,一般可以直呼其名或干脆不用称呼。

3.2.7 学生跨文化交际测试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总体上看,通过对3所高中学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可知,受测试

的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高,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通过考察高中生对英语国家的知识、社会价值观、社交规约、非言语交际行为、文化意蕴词汇、言语行为等方面的了解程度,笔者发现,尽管受测试的高中生在跨文化交际的有些

26

方面有明显地提高,但总体而言,高中生中西文化差异的意识,文化差异的敏感度依然不高,这势必会造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理想。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

1)高中生对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了解程度不高

根据何兆熊对语境的定义的概括,背景知识包括“百科全书的知识(常识)、

特定文化的社会规范和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何兆熊,1995:25)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简单的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异文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的过程。从前面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高中学生对西方社会的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的并不是太多,例如:第1部分第2题是关于英联邦国家,79.2%的学生答错;第8部分第3题是关于如何称呼,71.5%的学生不能正确地回答等等。

2)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了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

“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是对跨文化交际影响较大的和最直接的一

种心理因素。当我们把我们的国家看成是世界中心时,民族中心主义就出现了。就某种程度来说,每个人都是民族中心主义的。因为我们是民族中心主义的,我们倾向于把我们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做事的规则看得更真、更自然。“民族中心主义的一个主要后果是我们视我们自己群体的价值观与处事方法高于和优于其他群体。另一个后果是它导致了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感到焦虑。”(胡超,2005:194)

通过统计分析的数据可以看出,民族中心主义在受测试的高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例如:第2部分中,84%的学生认为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具有表达力的语言;52.4%的学生认为中国人比西方人对待客人更热情、周到。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负面影响很大,是造成跨3)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刺激与反应的相似性对迁移的影响。当两文化交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或失败的主要障碍。

种语言中的不同刺激或反应在某一方面相同,那么这种相同性可以促进外语学习中的语言习惯的形成,这就是有益迁移即正迁移。两种语言中的不同刺激或反应在某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时候,外语学习者倾向于用母语的表达或理解方式来代替外语中的表达或理解方式,造成影响外语学习的有害迁移即负迁移(许余龙,2002:281)。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研究来看,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着巨大的干扰作用。这种干扰(interference)又称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由于负向迁移,亦即母语干扰,使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时产生错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第一语言的特征会转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

27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而高

中生由于缺乏对英语文化、交际知识和实际跨文化交际经验,他们倾向于借鉴母语学习经验去分析、看待英语的语言现象、文化现象,在跨文化交际时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跨文化交际的场景中去,导致母语文化的负向迁移。

通过对高中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测试的数据统计分析来看,母语的负向迁移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这也是学生不能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第3部分中关于对老人尊重的态度问题,大多数学生都使用了母语的思维方式,认为对老人任何时候都应该格外尊重,这明显受到了汉语“尊老”的思维方式的影响;第4部分社交规约里关于谈话时应尽量避免争论的回答,大多数学生也是受到了母语社交规约的“和睦、和气”思想的影响;第5部分会话原则中关于接触到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时,学生是否能用英语中的会话原则作出反应,大多数学生受到汉语中礼貌和面子的会话原则的负向迁移而不能正确判断,违背了英语中合作原则的质量准则(信息要真实)和数量原则(信息量要恰当)。

3.3 就跨文化交际对高中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3.3.1调查的目的

对高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结果显示,高中学生总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低。为了全面了解高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学习情况,研究者对参加测试的高中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调查以问卷的方式进行。

通过调查,研究者希望了解到以下方面的问题: 高中学生对文化及跨文化交际的态度如何? 高中学生在课堂内外的文化学习情况如何? 3.3.2调查对象

研究者在湖北省荆州市区随机抽取了三所中学的六个班级的学生作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8份,回收288份,回收率100%。其中,男生147人,占样本总数的51%,女生141人,占样本总数的49%。

3.3.3 问卷设计

本项研究采用了付丽芳(2004)在《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调查报告》中调

查问卷的部分内容,并结合蒋莉(2004)在《关于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

2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4t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