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解释大全

更新时间:2024-06-14 14:5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佛教名词解释大全

1、佛陀耶:简称佛陀或佛,义为觉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故佛陀是三觉具足的大圣人。 2、菩提萨:简称菩萨。义为觉有情,即大觉的众生。是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圣人。 3、缘觉:是听了十二因缘而觉悟人生真理的。 4、声闻:是听佛说四谛法的音声而悟道的。

5、阿罗汉:是梵语,华译为无生、破恶、应供三义。 6、菩提:义为觉为道,即觉道所证的智慧。

7、菩提心:即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叫做菩提心。 8、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

9、一切智智:佛的智慧称为一切智智。因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超智慧。 10、一切有情:一切有情众生。(有情是有生命的动物。) 11、一阐提:无善根、不信佛法的人。 12、二执:我执(又名人我执),法执(又名法我执)。 13、二空:我空(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悟诸法缘生性空的真理)。 14、二障:烦恼障(障碍涅槃),所知障(障碍真知之智)。 15、二乘:声闻乘,缘觉乘。

16、三乘:菩萨乘与声闻乘、缘觉乘,合称为三乘。 17、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合称为五乘。 18、三毒:贪、嗔、痴,能毒害身命与慧命,叫做三毒。 19、三学:戒学,定学,慧学。(又叫做三无漏学。) 20、三身: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化身。 21、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22、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 23、三慧:闻慧,思慧,修慧。 24、三藏:经藏(修多罗);律藏(毗奈耶);论藏(阿毗达磨)。 25、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

26、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名三宝。 27、大乘:是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 28、小乘:是声闻的法门,以修身自利为宗旨。 29、三业:身业,口业,意业。

30、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小乘的三法印。(再加大乘诸法实相为四法印) 31、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32、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33、四等:即四无量心。(一)慈无量心,(二)悲无量心,(三)喜无量心,(四)舍无量心。 34、四恩: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宗教)。 35、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36、四德:常,乐,我,净。

37、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38、四念住:(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 。 39、四姓阶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0、四种阿含经: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 41、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42、五欲:财,色,名,食,睡。

43、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44、五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 45、五明: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46、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47、五盖: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法盖。 48、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49、五恶见:(一)身见(萨迦耶见),(二)边见(执常,执断之见),(三)邪见(谤因果,坏善事),(四)见取见(非果计果),(五)戒禁取见(非因计因)。

50、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

51、十惑: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亦名十使。 52、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53、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54、六衰: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能衰耗人之真性。 55、六道: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56、十法界:佛陀,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 57、六波罗蜜:即六度的异名,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58、六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 59、六相: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 60、六时:昼三时(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初夜,中夜,后夜。) 61、六道四生:六道中有胎、卵、湿、化的四类众生。 62、六难:(一)遇佛世难,(二)闻正法难,(三)生善心难,(四)生中国难,(五)得人身难,(六)具诸根难。 63、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64、阿弥陀佛:译意是无量光、无量寿,故亦称无量寿佛。 65、僧伽:义为\和合众\,指出家僧人六和共住。 66、达磨:义为\法\,指佛法之法,即经典。

67、涅槃:作圆寂解,亦作寂灭或不生不灭之义。

68、无为法:是圣智所证的真理,没有因缘的造作。即断了烦恼,证得清净自在的理法(又名无漏法)。 69、有为法:是因缘造作的世间法,有烦恼,不能清净。

70、无学: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称为无学。(修习戒定慧,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 71、无学果:是阿罗汉的果位(又名无生)。

72、佛陀有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73、发菩提心: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第二是悲心,广度无量众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因心直则真,心真则志愿坚固,信仰便始终不转移,而能勇猛精进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74、 一九之生:谓极乐世界九品往生。 75、一九之教:指弥陀九品莲台的教门。 76、一三昧:一行三昧的简称。

77、一大劫:历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大劫,一大劫共有十三亿四千三百八十四万年,为一世界由成到毁的年数。

78、一大事:1.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就是向众生开示宇宙人生真理,以令众生转迷成悟和了脱生死的伟大事业。2.指人的生死大事。

78、一大事因缘:佛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於世,此一大事因缘,即为了化度众生的因缘。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无非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79、一小劫:人寿由最初的八万四千岁起,每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止,再由十岁起每过一百年增一岁,增至原来

的八万四千岁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小劫。以数学方式来计算,一小劫等於(84000-10)x100x2即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

80、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

81、一心三惑:谓三惑融□於我们的一心之中。三惑是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

82、一心三智:谓人如果在一心之中同时修习空假中三观,就可以在一心之中同时证得一切智、道种智和一切种智等三种智。

83、一心三观: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等,是天台宗圆教的观法。天台宗说宇宙万有,都具有空假中三种谛理,而这三种谛理又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如果我们在一心之中这样作观,即叫做一心三观。 84、一心不乱:心专一而不散乱。

85、一心合掌:一心是很专心的意思,合掌是双手合一为掌,也就是表示一心。 86、一心称名:很专心的称念佛的名号。

87、一心归命:一心一意的归向於佛,把生命奉献给佛教。 88、一切世间:一切的世间,是一切秽土的总称。 89、一切有为:一切有作为有生灭的因缘所生法。 90、一切有部:说一切有部的简称,小乘宗之名。 91、一切有情:一切有情识的动物。

92、一切如来:所有一切的佛。如来是佛十号之一。 93、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94、一切法第一彼岸:梵语波罗,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的涅盘。一切法,法相有生有灭,法性无生无灭,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与涅盘相应,故称一切法第一彼岸。 95、一切皆成:一切众生皆可成佛。

96、一切时:从无始以来相续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97、一切唯心造:谓一切万法都是由心而起的。 98、一切智: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99、一切智人:佛的尊称,因佛是具足一切智的人。 100、一切智地:证得一切智的地位,即佛位。

101、一切智忍:六忍之一。菩萨於妙觉位时,在断了一品无明之後,便证得一切智,能遍知一切中道之理,此时其心便安住於理上,永不再动摇,叫做一切智忍。忍就是把心安住於理上永不再动摇的意思。 102、一切智者:与一切智人同义。 103、一切智相:一切智的相。

104、一切智智:一切智中之智,亦即佛智。

105、一切智无所畏:佛四无畏之一,佛在大众中说法,因自己是一位有真正智慧的人,所以心中毫无怖畏。 106、一切智藏:佛的尊称,因佛是一切智的含藏者。 107、一切义成:一切义成就,是悉达多太子的译名。 108、一切万法:一切万有诸法。

109、一切经:佛教圣典的总称,即大藏经,简称藏经。 110、一切种智:佛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111、一切种识:阿赖耶识的别名。因阿赖耶识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 112、一切诸佛:所有一切的佛。

113、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佛说阿弥陀经的别名,因阿弥陀经为一切诸佛所护持和忆念。

114、一切诸佛秘藏之法:1.统指一切大乘甚深微妙的经典。2.指法华经,因法华经所说的道理,精深奥秘,非一般钝根少智的人所能领悟。

115、一切诸佛秘藏之法:1.统指一切大乘甚深微妙的经典。2.指法华经,因法华经所说的道理,精深奥秘,非一般钝根

少智的人所能领悟。

116、一切诸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117、一切诸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

118、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

119、一切法第一彼岸:梵语波罗,译为彼岸,此岸指生灭,彼岸指不生不灭的涅盘。一切法,法相有生有灭,法性无生无灭,寂然常住,是最上究竟境界,与涅盘相应,故称一切法第一彼岸。

120、一日三时:将一日分作昼三时和夜三时。书三时是上午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下午二点,三点至六点;夜三时是晚上七点至十点,十一点至二点,三点至六点。 121、一日经:在一日之中写完一部经。

122、一中一切中:在修空假中三观之中观时,应观不只是中才是中,就是空和假也都是中。 123、一中劫: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一中劫共有三亿三千五百九十六万年。 124、一月三身:以一个月亮的月体月光月影,来比喻佛的三身。宝王论说:「法身如月体,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 125、一化:释迦佛一代的教化。

126、一化五味之教:释迦佛一代五味的教法。五味:是乳、酪、生酥、熟酥和醍醐。在涅盘经中,佛以五味作比喻,以醍醐味比喻涅盘经,後来天台智者大师便依据这种说法,而判定佛的一代圣教为五时教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和法华涅盘时。

127、一四天下: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所照临的四大部洲,即东胜身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和北俱卢洲。 128、一四句偈:一个由四句话所构成的偈文。 129、一生入妙觉:在此一生中即能登入妙觉之佛位。天台宗说三论唯识等各宗的法门,非经三大阿僧□劫不能达到佛位,而天台宗的圆顿妙觉,若信之行之,即能在此一生中由凡夫的地位,一跃而登於妙觉之佛位。他如密宗等亦主张三密相应,即生成佛的。

130、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後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於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131、一代五时佛法: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佛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五时佛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

132、一代五时佛法:天台智者大师把释迦佛一生所说的佛法分为五个时期,叫做五时佛法,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盘时。

133、一代教:释迦佛一生所说的大小乘教法。 134、一字三礼:书写经文,每写一字,礼佛三次。

135、一字不说:佛虽对世人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所说都是亲证之境,不是言语文字所能描述,而且所说之法,本来如是,非佛创说或是说了之後才有,如此说同未说,故说一字不说。 136、一地:(喻)佛性好像一块土地。土地能使一切草木的种子生根发芽,而佛性也能使一切众生的善根功德增长壮大。 137、一回忌:又名一周忌,即人死後满一周年的忌日。 138、一多相容不同门:十玄门之一。见十玄门条。 139、一行:很专心的做一件事。

140、一行一切行:在一行之中同时具足一切之行的意思,如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之佛是,华严宗叫做圆行。见圆行条。 141、一行三昧: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把心定於一行而修正定。

142、一合相:一个由众多极微分子合成的有形物质,如世界是由无数的微尘集合而成,世界称为一合相,人体是由四大五蕴合成,人身也是一合相。

143、一如:一是平等不二,如是如常不变,所以一如就是真如的意思。 144、一如顿证:谓一切修行的人都同乘一如之理而顿证菩提。

145、一即一切: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样,没有分别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亦即显出法性本体来,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教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论。

146、一即三:一乘教就是三乘教的意思。

147、一即六:谓於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中,若有一根已经清净,则其他五根也会跟著获得解脱。 148、一佛土:一佛所化度的国土。一佛土的□围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149、一佛世界:一佛所教化的世界。与一佛士同义。 150、一佛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

151、一佛净土:一佛的净土。通常是指阿弥陀佛的净土,即西方极乐世界。 152、一空: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153、一空一切空: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154、一法: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155、一法句:一法的章句。

156、一法印:又名一实相印。见一实相印条。

157、一法界: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158、一法界心: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159、一来向:四向之一。 160、一来果:四果之一。

161、一明:一个咒语。明就是咒陀罗尼的别名。

162、一刹:一佛所教化的国土。刹就是国土的意思,通常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称为一刹。 163、一刹那:指极短的时间。佛经说在人的一个念头中就含有九十个刹那。 164、一念:1.一个念头。2.(喻)极短的时间。

165、一念三千:谓在我们日常的一念之中,三千诸法同时具足的意思,这是天台宗的观法。三千者,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等是十法界,这十法界中的每一界各具有十界,成为百界,百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有十如,成为千如,千如中的每一如又各具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国土世间和五阴世间),便成三千世间,或叫做三千诸法,是一切法的总称。 166、一念不生:心中毫无杂念妄想,乃超越念虑的境界。 167、一念万年:谓在一刹那之心念中就已摄尽了万年的岁月。

168、一念业成:只要一念坚信阿弥陀佛的本愿,就可以成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业。 169、一念随喜:一个随喜的念头。 170、一念随喜:一个随喜的念头。

171、一音教:佛只以一种声音向各类众生宣说教法。 172、一衲:一件僧衣。 173、一相:唯一真实的相。

174、一相智:证悟诸法一实相的智。

175、一持:专门受持一佛名号或是一部经典。

176、一即一切:一是最少,一切是最多,一即一切是多少一样,没有分别的意思。法住法位,法性即在诸法差别位上见;在诸法差别现象上亦即显出法性本体来,所以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佛教法法相即,法法相入的理论。 177、一即三:一乘教就是三乘教的意思。

178、一即六:谓於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中,若有一根已经清净,则其他五根也会跟著获得解脱。 179、一食:又名一坐食,即一日只在午前食一餐。 180、一真:唯一真实的意思,与真如同义。

181、一真一切真:一真是指绝对的真理而言,华严宗所谓一真法界,天台宗所谓诸法实相,都是不离自性,站在真如的立场上谈性,则一切法的不虚妄性和不变异性即是真如,故说一真一切真。 182、一真地:证悟一真法界的实际理地。 183、一真如:一真法界无差别的意思。

184、一真法界:唯一真实的法界,也就是佛的法界。 185、一真无为:谓一真法界的理体是清净和无为的。

186、一夏:一次结夏安居。

187、一夏九旬:一次结夏安居的日数是九十天,即由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

188、一乘: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乘是车乘,以喻佛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盘的彼岸,所以叫做乘。 189、一乘之机:具有听受一乘佛法的机根的人。

190、一乘究竟教:一乘是佛一代教中最究竟圆满的教法。

191、一乘菩提:谓一乘才是真实的菩提,其他二乘和三乘都是方便的菩提而已。

192、一乘圆教:一乘就是一佛乘,圆教就是圆满之教,在大乘中,一乘圆教是穷极的实教。 193、一乘经:专门说一乘妙理的经典,指法华经。

194、一异:一与异。一是彼此一样,异是彼此迥异,一与异,都是偏於一方的思想。中论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195、一假一切假:在修空假中三观之假观时,应观不只是假才是假,就是空和中也都是假。 196、一超直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意思。 197、一期:指人的一生。

198、一期无常:指生物的一度生死。 199、一路:一条通向涅盘的道路。

200、一智:一切种智,是佛三智之一。见三智条。

201、一灭:一个趣向於寂灭的道理;也就是四圣谛中的灭谛。 202、一道:一实之道,也就是真如之道。

203、一道无为心:真言宗所立十住心之一。见十住心条。 204、一极:一个真实至极的道理。 205、一业:同一种的业因。

206、一业所感:又名共业共果,即众生如果造作了同一种的业因,就会召感同一种的业果。 207、一微尘:一个极微分子。

208、一实: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就是真如的意义。 209、一实相: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

210、一实相印:又名诸法实相印,四法印之一。一实相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或真理;印就是印契,佛说一切大乘经,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定其说,外道不能杂!天魔不能破,如有实相印者,便是佛说,否则便是魔说。 211、一实乘:一实的教法。教法能乘载人至涅盘的彼岸,故名为乘。 212、一实无相:在唯一而真实的道理中是毫无虚妄之相的。 213、一实圆宗:宣说一实圆顿之理的宗派,即天台宗。 214、一实圆乘:阐明一实圆顿之旨的教法,法华经是。

215、一实圆顿:是赞叹法华经教旨的话,法华经所说的一实之理,具有圆顿的功德,圆顿就是圆满顿速,功德既然圆满,成佛自然顿超迅速。

216、一实观:一实的观法。

217、一说部:又名执一语言部,小乘二十部之一,是佛灭後二百年间由大众部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流派。 218、一尘不染:(喻)六根清净。

219、一尘法界:一粒微尘等於一个法界。

220、一境三谛:又名圆融三谛,或不思议三谛,即空假中三谛圆融於一境的意思。天台宗说,诸法无自性,谓之空,因缘所成,谓之假,即空即假,谓之中。如此三谛之理融洽於一境,三即一,一亦即三,圆融无碍,谓之一境三谛。 221、一弹指:(喻)极短的时间。

222、一莲托生:在同一样的莲花之中托生,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 223、一谛:唯一的真理。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224、一灯:(喻)智慧好像一盏明灯。明灯能破除一切的黑暗,而智慧也能破除一切的愚痴。华严经说:「譬如一灯入於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225、一□托成:(喻)只听一句话便能开悟。 226、一转语: 参禅时转机的一语。

227、一阐提: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二种: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者,名断善阐提。大悲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至多,故亦成佛无期者,名大悲阐提。 228、一阐提迦:见一阐提条。 229、一法:一事或一物的意思。 230、一法句:一法的章句。

231、一法印:又名一实相印。见一实相印条。

232、一法界:1.唯一的法界。亦即真如的理性。2.每一法的分界不同,故每一法都叫做一法界。 233、一法界心:超绝有无和没有差别的心。

234、一体三宝: 1.又名同体三宝,或同相三宝,意谓三宝中的每一宝,都圆具三宝之义。即佛中含觉照义,是佛宝,含轨则义,是法宝,无违诤过,是僧宝;法系佛法身,是佛宝,凭之能出三界,证涅盘,是法宝,依法修行,是僧宝;僧具观智,是佛宝,具轨则,是法宝,具和敬,是僧宝。

235、二十二根: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乐根、忧根、喜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

236、二十八天: 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欲界六天是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十八天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无色界四天是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在此三界二十八天中,只有欲界的四王天与忉利天,因依须弥山的地界而居,故称地居天,夜摩天以上,都是凌空而处,故名空居天。

237、二十五有: 由业因而有果报生,故果亦名为有,三界的果法,分为二十五类,名二十五有。其中欲界十四有,即四恶趣四洲六欲天。色界七有,即四禅天为四有,另大梵天五净居天无想天为三有。无色界四有,即四空处。 238、二十五神: 受持五戒的人,时常都有二十五位善神护卫其身。

239、二十部: 小乘的分派共有二十,即上座部、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多闻部、说假部、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雪山部、说一切有部、犊子部、法上部、贤□部、正量部、密林山部、化地部、饮光部、经量部。 240、二力: 自力和他方。自力是众生本身的戒定慧三学;他力是佛菩萨的愿力加被。

241、二入: 理入和行入。理入是由理性著手,觅求真本,入佛知见;行入是由实践著手,实践修心,磨□意志。 242、二土: 1.净土和秽土。净土是诸佛清净的国土;秽土是众生污秽的国土。2.报土和化土。报土是诸佛报身所住的国土;化土是诸佛化身所住的国土。

243、二凡: 内凡和外凡。内凡是快要进入圣位的人;外凡是刚刚闻教起信的人。 244、二心: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245、二世: 今世和来世。

246、二世间: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即众生由惑造业所感的生死存亡的色身,也就是有情的正报;器世间即众生所依靠的宇宙国土,也就是有情的依报。

247、二衣:制衣和听衣。制衣是佛制定比丘一定要穿著的衣,如比丘的三衣和比丘尼的五衣是;听衣是佛特许听便蓄存的衣,如长衣是。

248、二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一切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由於善恶业所感,其寿命皆有分限,其身形皆有段别,故其生死,名分段生死;三乘圣者,已断见思惑,了分段生死,但因修道的结果,迷想渐灭,证悟渐增,此迷悟的迁移,每一期皆不同,其中由前期移入後期,恰如一度生死,其变化神妙莫测,不可思议,故名变易生死,或不思议变易生死。

249、二百五十戒:比丘的具足戒。分八段,即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悔过法。一百众学、七灭净法。

250、二光:1.色光和心光。色光又名身光,即佛身上所发出来的光,吾人的眼睛能够看得到;心光是佛心所发出来的光,

它恒常照护著一切众生。2.常光和神通光。常光是佛身上所常发放的光,如释迦佛一寻之光是;神通光是佛以神通力所发放的光,如释迦佛在说法华经时!特以神通光照遍东方一万八千国土是。

251、二因: 1.生因和了因。生因是能够产生果实的因种,如壳麦等种子是;了因是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2.正因和缘因。正因是正主的因;缘因是助缘的因。

252、二色身:佛的二种色身,即实色身和化色身。实色身就是佛的报身;化色身就是佛的应身。 253、二行:见行和爱行。见行是见思二惑中的见惑;爱行就是思惑。涅盘经说:「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二者爱行。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

254、二如: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缘真如是一种不守自性的真如,它随染缘而生染法,随净缘而生净法;不变真如则是清净本然,虽随缘千差万别的诸法,但它的自性,从无迁变。随缘真如如波,不变真如如水,不变之水起波相,但随缘之波并不失水性,以随缘之故,真如即万法,以不变之故,万法即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在缠真如是有垢真如的别名;出缠真如是无垢真如的别名。 255、二序: 诸经开头时,有通序和别序,如是我闻等是共通於诸经都有,叫通序,序说本经特殊的缘起,叫别序。 256、二戒: 1.性戒和遮戒。性戒是本性就是戒,不待佛制,谁犯了就有罪,如杀盗淫妄等戒是;遮戒是禁戒,佛禁止不许作,如饮酒等戒是。2.邪戒和正戒。邪戒即外道所持的牛戒狗戒等戒;正戒即佛教的五戒八戒等戒。3.定共戒和道共戒。定共戒是入定的时侯,自然能够收伏身心,防止一切的恶法;道共戒是见了道之後,自然不会再犯戒。这二种戒都是在修定修道之中得的,不是受的。

257、二求: 得求和命求。得求是众生希求获得快乐;命求是众生希求获得长命。

258、二忍: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於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259、二足:福足和慧足。在六度中,般若是慧足,其馀五度是福足。

260、二足尊:又名两足尊,是佛的尊号,因佛在有两足的有情中是最尊最贵者。又佛福慧两足,故被称为二足尊。 261、二见: 1.有见和无见。有见是偏於有的邪见;无见是偏於无的邪见。2.断见和常见。断见是执身心断灭之见,属於无见;常见是执身心常住之见,属於有见。

262、二我见: 人我见和法我见。人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五蕴假合的道理,对於自己的身心妄执有一实在的我体的邪见;法我见是凡夫们不明白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对於诸法妄执有其实在的体用的邪见。 263、二我执:人我执和法我执。与二我见同义。

264、二利:自利和利他。上求佛果是自利;下化众生是利他。

265、二身:1.生身和化身。生身是佛为了济度众生而托於父母胎生的身;化身是佛以神通力变化出来的身。2.生身和法身。小乘说王宫中出生的肉身为生身;而戒定慧等诸功德为法身;但大乘则说理与智互相冥合的真身为法身,而随机应现的应化身为生身。3.真身和化身。真身是佛所证得的法报二身;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变化而现的身。4.常身和无常身。常身就是佛的真身;无常身就是佛的应化身。

266、二空: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说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缘生的相,都是虚空不实的。

267、二空真如: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後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後所证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268、二空观:人空观和法空观。观五蕴之中无人我故,不见有众生相,名人空观;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不见有法相,名法空观。

269、二明:内明和因明。内明是佛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因明是考定邪正分清真伪的理法,相等於现代的论理学。 270、二果: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271、二受: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眼耳鼻舌身等五识的苦乐感受;心受是人们意识上的忧苦感受。

272、二和: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273、二持:止持和作持。止持是持此戒以止恶,亦即诸恶莫作之意;作持是持此戒以作善,亦即众善奉行之意。此止持与作持二门,可以摄尽一切的戒律。

274、二苦: 内苦和外苦。内苦有二种,即一切疾病为身苦,忧愁嫉恨为心苦;外苦也有二种,即盗贼虎狼之害,和风雨寒暑之灾。

275、二皈戒:皈依佛宝和僧宝的戒法。

276、二食: 1.正命食和邪命食。正命食是比丘按照佛制,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清净延命:邪命食是比丘不依佛制,以四邪或五邪之法来求取活命。2.法喜食和禅悦食。法喜食是听了佛法,心中欢喜,善根增长,资养慧命;禅悦食是修禅得定,心身怡悦,安乐自在。

277、二流: 顺流和逆流。顺流是流转於生死的因果;逆流是还归於寂灭的因果。 278、二悟:顿悟和渐悟。顿悟是顿时就能开悟;渐悟是逐渐才能觉悟。

279、二根: 1.利根和钝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锐利的人;钝根是指根器很迟钝的人。2.指男女的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 280、二胁士: 又名二挟持,或两胁士,即在佛左右协助弘法的人。阿弥陀佛的二胁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师佛的二胁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萨,释迦佛的二胁士是文殊和普贤二菩萨。

281、二乘: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282、二胁士: 又名二挟持,或两胁士,即在佛左右协助弘法的人。阿弥陀佛的二胁士是观世音和大势至二菩萨,□师佛的二胁士是日光和月光二菩萨,释迦佛的二胁士是文殊和普贤二菩萨。

283、二修: 1.专修和杂修。专修是专修一善;杂修是诸善兼修。2.事修和理修。事修是注重事相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念念於心,即著相而修,此种修法只能获得世间的善报,不能出世间;理修是注重理性的修法,如把作所善事以三轮体空作观,不著於人、我、法相,这种修法能了生死,证涅盘。3.真修和缘修。真修是地上菩萨证真如之後无修的行法,无心无作;缘修是地前菩萨缘真如而有修的行法,有心有作。

284、二般若: 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通教,对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说,亦为三乘所共同修证,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别圆二教,只对别圆之二菩萨说,不共於声闻缘觉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2.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窥见心性,彻证实相的智慧;观照般若就是观照实相的智慧。

285、二执: 我执和法执。我执又名人我执,即执著人有一实在的我体;法执又名法我执,即执著一切法都有实在的体用。

286、二教: 1.显教和密教。显教是显明易懂之教,如应身佛释迦牟尼如来所说的一切大小乘教法是;密教是秘密难晓之教,如法身佛大日如来所宣示的一切内证真言教法是。2.渐教和顿教。渐教是由浅入深,逐渐使人觉悟的教法;顿教是直说究竟妙理,立刻就能使人觉悟的教法。3.律宗判如来一代时教,为化教与制教二类:化是化导众生,凡诸经论中所示禅定智慧的法门,使人断惑证真者,都是属於化教类;制是制定戒律,如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为佛所制的律仪,所以统众防非者,都是属於制教类。

287、二报: 依报和正报。依报又名依果,即众生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国土大地房屋器具等是;正报又名正果,即众生五蕴假合的身体,因此身体乃困惑造业所感,是正彼之果报。

287、二惑: 1.见惑和思惑。见惑是见解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痴、慢、疑等五烦恼是。断此见思二惑,即证阿罗汉果,出离三界。2.理惑和事惑。理惑是对理性的迷惑;事惑是对事相的迷惑。

288、二果:声闻乘的果位名,梵语叫做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思是修到了此果位的人,死後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一次,就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

289、二答:言答和示相答。言答是以言语来作答;示相答是示现种种的形相来作答。

290、二无我:人无我和法无我。人无我是了解五蕴假和合之义,知道人无常一的我体可得;法无我是了解诸法因缘生之义,知道诸法皆无实在的体用。

291、二无我智: 证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

292、二无记: 有覆无记和无覆无记。有覆无记是极其微弱的惑障隐覆著圣道,但不是召感苦果的恶性;无覆无记是离

惑障的无记法。无记是体性微弱到无善恶可记的意思。

293、二无常:念念无常和相续无常。念念无常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念念生灭而不停住;相续无常是说相续之法在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後,最终还是要归於坏灭,如人命的死亡及灯火的熄灭是。

294、二和: 理和和事和。理和是二乘圣者共同断除见思二惑,及共同证悟无为的道理;事和是对凡僧而言,共有六种,即身和、口和、意和、戒和、见和、利和。以上理事二和,名为僧伽,即和合众的意思。 295、二众:道众和俗众。道众是有道行的大众;俗众是凡俗的大众。

296、二义: 了义和不了义。了义是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如宣说真实义理的大乘经是;不了义是说理不透彻和不究竟的意思,如只为方便而说的经典是。

297、二道: 1.难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证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於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摄。2.有漏道和无漏道。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清净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无漏道是无烦恼及清净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後而顺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298、二烦恼: 根本烦恼和随烦恼。根本烦恼即贪□痴慢疑恶见等六种大烦恼,因为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故名根本烦恼;随烦恼即忿恨覆等二十种小烦恼,因为是随逐六种根本烦恼而生起的枝末烦恼,故名随烦恼。

299、二罪:性罪和遮罪。性罪是本性就是罪恶,如杀、盗、淫、妄,不待佛制,谁犯了就会得到罪报;遮罪是遮止的罪,如酒的本质不是恶,但是佛禁止不许饮,谁饮了就会得到毁犯佛制戒的罪。

300、二爱:欲爱和法爱。欲爱是凡夫们对五欲的贪爱;法爱是菩萨们对正法的喜爱。

301、二解脱: 1.慧解脱和心解脱。慧解脱是说智慧能使人脱离一切的烦恼障,最终证悟不生不灭的涅盘;心解脱是说心识能使人脱离一切的定障,而得进入於灭尽定。2.性净解脱和障尽解脱。性净解脱是众生的本性清净,没有系缚染污的相;障尽解脱是众生的本性虽然清净,但是由於无始以来的烦恼,不能显现本性,今把惑障断除,而得解脱自在。 302、二漏:有漏和无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无漏就是无烦恼。 303、二语:又名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

304、二障:1.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又名惑障,即贪□痴等烦恼,能使众生流转於三界之生死,因而障碍涅盘之业,故名烦恼障;所知障又名智障,即众生有无明邪见,无明邪见能覆盖慧解,令不聪利,因而障碍菩提之业,故名所知障。2.事障和理障。贪、□、痴等烦恼能使生死相续,障大涅盘,名事障;邪见能碍正知见,障大菩提,名理障。

305、二际:涅盘际和生死际。际是界的意思,小乘人视生死与涅盘有分界,但大乘人体悟诸法性空,视生死即涅盘,无界限可分。

306、二种三宝:自性三宝和别相三宝。佛法僧三宝在自己的心性上现出来,叫做自性三宝;佛法僧三宝有各别的形相,如佛有法报应三身的分别,叫做别相三宝。自性三宝是体,别相三宝是用。

307、二种心相:心内相和心外相。心内相是指心的本性,清净平等;心外相是指心随诸缘,而生种种的对境。

308、二种比丘:多门比丘和寡浅比丘。多闻比丘是指闻诵经典虽多但是很少修行的比丘;寡浅比丘是指读诵经典虽少但是很注重修行的比丘。

308、二种世间: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世间就是众生;器世间就是国土。

309、二种布施:1.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2.净施和不净施。净施是以清净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报是;不净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誉福报是。

310、二种出家: 身出家和心出家。身出家者,如小乘的比丘及大乘的菩萨僧是;心出家者,如大乘的菩萨居士是。 311、二种生死: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是凡夫们於三界内肉体上的生死;变易生死是菩萨们於三界外精神上心念生灭的生死。见二死条。

312、二种因果: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313、二种因果:从四圣谛中分出二种的因果,即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世间因果是以苦谛为果,集谛为因;出世间因果是以灭谛为果,道谛为因。

314、二种自在: 观境自在和作用自在。观境自在是菩萨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於一切法圆通无碍;作用自在是菩萨既以正智照了真如之境,则能从体起用,现身说法,化诸众生,圆通无碍。

442、十界唯心:谓十法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 443、十界权实:十法界中有权有实,佛界是实(真实),九界是权(方便) 444、十重戒: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於四十八之轻戒,故称的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445、十重无明:菩萨十地中,每一地皆有其无明,故十地有十重无明。

446、十重障:别教的菩萨在十地时所渐渐断除的十种重障,即异生性障、邪行障、□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於下乘般涅盘障、□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利他中不欲行障、於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447、十根本烦恼:与十使同。

448、十恩:发心普被恩、难行苦行恩、一向为他恩、垂形六道恩、随逐众生恩、大悲深重恩、隐胜彰劣恩、隐实施权恩、示灭令慕恩、悲念无尽恩。

449、十师:比丘受具足戒时的三师七证。见三师七证条。 450、十习因:召感十果的十因。见十因十果条。

451、十善: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不痴。 452、十善十恶:十善与十恶。十善见十善条。十恶见十恶条。 453、十善巧:缘觉乘行人所观察的十种项目,即蕴善巧(五蕴)、处善巧(十二处)、界善巧(十八界)、缘起善巧(十二因缘)、处非处善巧、根善巧、世善巧、谛善巧、乘善巧、有为无为善巧。 454、十善戒:守持十善业道的戒法。十善见十善条。 455、十善菩萨:指圆教十信位的菩萨。仁王经说:「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苦海轮。」 456、十善业道:十种良善的行为是通向善处的道路。

457、十普门: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断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供养诸佛普、成就众生普。 458、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恶口、两舌、贪欲、□恚、愚痴。 459、十惑:又名十使。见十使条。

460、十发趣心:即十住法门。梵网经心地品说:「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入坚法忍中。」 461、十无尽戒:即梵纲经所说的十重禁戒。见十重戒条。

462、十无尽藏:十种含藏无尽法海之法,即行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辨藏。

463、十无碍:用周无碍、相遍无碍、寂用无碍、依起无碍、真应无碍、分圆无碍、因果无碍、依正无碍、潜入无碍、圆通无碍。

464、十胜行:即菩萨於十地时所修的十波罗蜜。见十波罗蜜条。 465、十遍处定:与十一切处同。

466、十烦恼:又名十惑,即贪、□、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467、十圣:大乘初地以上乃至十地的菩萨,叫做十圣,或地上菩萨。 468、十万亿佛土:指极乐世界。阿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日极乐。」

469、十号:佛有十种的尊号,即一、如来,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二、应供,应受人天的供养。三、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四、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等三明与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等五行悉皆具足。五、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盘。六、世间解,能了解一切世间的事理。七、无上士,至高无上之士。八、调御丈夫,能调御修正道的大丈夫。九、天人师,佛是一切天、人的导师。十、佛世尊,佛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人。 470、十业:又名十业道,即十种的作业行为,有善恶的分别。见十善十恶条

471、十障:菩萨於十地位中,断十种的障碍而证得十种的真如,即一、於初地断异生性障,证适行真如;二、於第二地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三、於第三地断暗钝障,证胜法真如;四、於第四地断细惑现行障,证无摄受真如;五、於第五地断下乘涅盘障,证无别真如:六、於第六地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七、於第七地断细相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八、於第八地断无相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九、於第九地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所依真如;十、於第十地断法未自在障,证业

自在所依真如。

472、十种方便:布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进方便、禅定方便、智慧方便、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觉悟方便、转不退法(河蟹)轮方便。

473、十种方便戒:又名三世无障碍戒,即密教所说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474、十种方便学处:即十种方便戒。

475、十种不净:愚痴有十种的不净,即身不净、口不净、意不净、行不净、住不净、坐不净、卧不净、自行不净、化他不净、所期不净。

476、十种有依行轮: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477、十种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478、十种依果:菩萨遵循著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诸波罗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诸愿依果(长养菩提)、诸行依果(广为修习)、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

479、十种依果:菩萨遵循著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诸波罗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诸愿依果(长养菩提)、诸行依果(广为修习)、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 480、十种供养: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幢幡、衣服、妓乐、合掌。 481、十种智力:十智与十力。见十智与十力条。

482、十种智明:1.指华严经十明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无碍天眼智明、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深入未来际劫智明、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安住无畏神力智明、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出生无量阿僧□色身庄严智明、一切诸法真实智明、一切诸法灭定智明。2.指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普坏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舍离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无相无性智明、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以无著心济渡众生智明。 483、十种众生:十法界的众生。

484、十种观法:天台宗所说的十乘观法。 485、十种观法:天台宗所说的十乘观法。 486、十轮:即如来的十力。见十力条。

487、十莲华藏世界:无尽的莲华藏世界。十就是表示满数和无尽的意思。

488、十德:1.指法师的十德。做法师的人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大日经疏四说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信心、种姓清净、恭敬三宝、深慧严身、堪忍无懈怠、尸罗净无缺、忍辱、不悭吝、勇健、坚愿行。 489、十谛:世谛、第一义谛、相谛、差别谛、观谛、事谛、生谛、尽无生智谛、人道智谛、集如来智谛。

490、十斋日:十个行持八斋戒的好日子,即每月之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地藏经说,以上十日是诸罪结集定其轻重的日子,若人能於此十斋日对著佛菩萨的圣像读诵地藏经一遍,则东西南北百由旬内,无诸灾难。

491、十魔:一、蕴魔,色等五蕴,为众恶之渊薮。二、烦恼魔,贪等烦恼,能迷惑事理。三、业魔,杀等恶业,能障蔽正道。四、心魔,我慢之心,能障蔽中道。五、死魔,人的寿命有限,妨碍修道。六、天魔,欲界第六天主,能障害人的善事。七、善根魔,执著自身所得的善根,不求进步。八、三昧魔,三昧是指禅定,耽著於自身所得的禅定,不求升进。九、善知识魔,悭吝於法,不能开导人。十、菩提法智魔,於菩提法起智执著,障蔽正道。以上十者,都能障蔽正道,妨害慧命,故名为魔。

492、十缠:十种的烦恼。缠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证涅盘。十缠就是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念、覆。

493、十法行: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

494、十法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前六是六凡,後四是四圣。

495、十缠:十种的烦恼。缠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缠缚众生的身心,使不得出生死和证涅盘。十缠就是无惭、无愧、嫉、悭、悔、睡眠、掉举、昏沉、□念、覆。

496、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属於心王者。四不相应行法,有十四,谓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与此三法皆不相应,非心非物,乃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五、无为法,有三,谓无生灭变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

497、七十五法:小乘俱舍宗对宇宙万有,立五位七十五法,以总括之。五位者:一、色法,有十一,即吾人依正二报所具的种种色质,内五根外五尘皆是。二、心法,有一,即六识的作用。三、心所有法,简称心所法,有四十六,系属於心王者。四不相应行法,有十四,谓不如色法之有形,亦非如心王心所之无形,与此三法皆不相应,非心非物,乃宇宙万有变化的幻象。五、无为法,有三,谓无生灭变化之可得,而寂然常住之法,以上共七十五。

498、七七斋:人死之後七七四十九日,由於业缘的安排将去投胎,此时若其亲属为之修福,则可以转劣为胜而投生於善处。

499、七大:地、水、火、风、空、见、识。地水火风是四大,空即虚空的本性,见即眼根的见性,识即八识。因为以上七大周遍於法界,所以叫做大。

500、七方便:即小乘的三贤四善根。三贤是五停心观、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四善根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501、七支:十恶中的前七恶叫做七支,即身三(杀生、偷盗、邪淫)与口四(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恶业。 502、七支戒:戒止身三口四的七支作业。 503、七加行:七方便的别名。

504、七有:地狱有、畜生有、饿鬼有、天有、人有、业有、中有。 505、七见二疑二无明:即十一遍使。见十一遍使条。

506、七佛:指过去的七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507、七佛八菩萨:七佛八菩萨神咒经所说,七佛是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八菩萨是文殊师利菩萨、虚空藏菩萨、观世音菩萨、救脱菩萨、跋陀和菩萨、大势至菩萨、後大势至菩萨、坚勇菩萨。 508、七宗:律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禅宗。

509、七法不可避: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缘不可避。 510、七法财:七种出世的法财,即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舍财、定慧财。

511、七陀罗尼:七种的陀罗尼,即尊胜陀罗尼、宝箧印陀罗尼、大悲陀罗尼、光明真言陀罗尼、随求陀罗尼、众陀罗尼、十甘露陀罗尼。

512、七使:七种的烦恼,使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爱,即五欲的贪爱。二、恚,即□恚无忍。三、有爱,即色无色爱。四、慢,即贡高我慢。五、无明,即不明事理。六、见,即各种邪见。七、疑,即怀疑正法。

513、七金山:在须弥山之外有七重金山,即双持山、持轴山、担木山、善见山、马耳山、障碍山、持地山。 514、七垢:

七种的烦恼,垢就是烦恼的别名。一、欲垢,即欲使他人知道自己的功德。二、见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执著分别的见解。三、疑垢,即对於自己的功德生起疑惑。四、慢垢,即以自己的功德去跟别人校量而生出轻慢他人的心。五、□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贡高欣喜的心。六、随眠垢,即自己的功德为他人所盖覆而生烦恼。七、悭垢,即对自己的功德生起悭惜的心。

515、七重金山:指环绕须弥山的七重金山,其名是双持、持轴、担木、善见、马耳、障碍、持地,此七金山多为圣贤神鬼所住。

516、七逆:七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即出佛身血、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梨、破羯摩僧及转法(河蟹)轮僧、杀圣人(小乘是阿罗汉,大乘是地上菩萨)。

517、七常住果: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盘、真如、佛性、□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518、七常住果:谓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盘、真如、佛性、□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境智。 519、七菩提分:见七觉分条。

520、七华:(喻)七觉支。 521、七等觉支:见七觉分条。

522、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众是出家众,後二众是在家众。 523、七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前五众是出家众,後二众是在家众。 524、七圣财:

七种已经见道的圣人所得到的功德法财。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宝积经说:「云何圣财?谓信、戒、闻、渐、愧、舍、慧。如是等德法,是谓七圣财。彼诸众生不护此故,名极贫穷。」法句经说:「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报恩经说:「七圣财为信、精进、戒、惭愧、闻舍、忍辱、定慧。」 525、七圣觉:七觉分。见七觉分条。

526、七叶□:地名,在王舍城侧的灵鹫山上,因有七叶树生於□窟之上,故名七叶□,是第一次五百大阿罗汉结集经典的地方。

527、七种布施:一、施客人,即羁旅他乡的人;二施行人,即欲远行的人;三、施病人,即身体有病的人;四、施侍者,即侍奉病人的人;五、施园林,即以园林施给寺庙;六、施常食,即布施钱财或田园给十方僧供常食;七、随时施,即不论何时何地随人之所需而施衣食等。

528、七种无上: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业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於伟大的寂灭涅盘境界。

529、七种语:佛所说的七种语,即一、因语,於现在因中说未来之果;二、果语,於现在果中说过去之因;三、因果语,对著一件事既说因又说果;四、喻语,即作种种的譬喻;五、不应说语;六、世流布语;七、如意语。

530、七种忏悔心: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531、七种辩:菩萨所特有的七种辩才,即捷疾辩、利辩、不尽辨、不可断辩、随应辩、义辩、一切世间最上辩。

532、七遮罪:七种的遮罪,即在五逆罪之外,加上杀和尚和杀阿□梨。因凡是犯了此七逆罪之一的人,便禁止他受菩萨戒,所以叫做遮罪。

533、七趣:地狱趣、饿鬼趣、畜生趣、人趣、神仙趣、天趣、阿修罗趣。趣是趣向的意思。

534、七贤:1.指小乘的七贤,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声闻乘人在见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观、别相念住、总相念住、软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贤位,後四是四善根。2.指大乘的七贤。仁王经天台疏上日:「一初发心人,二有相行人,三无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习种性人,六性种性人,七道种性人,俱在地前调心顺道,名为七贤。」 535、七贤七圣:小乘俱舍宗所立的贤位与圣位。七贤见七贤条。七圣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圣人,俱舍论说:「学无学位有七圣者,一切圣者皆此中摄。一随信行,二随法行,三信解,四见至,五身证,六慧解脱,七俱解脱。」 536、七转识:八识中的第七末那识和其他六识,那是依第八根本识转变而生起,所以七识称为七转识。 537、七识:见末那识条。

538、七证师:受具足戒时的七位证明师。

539、七宝: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540、七宝狱:一个疑惑佛智但凭自身善行而投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边□懈慢界的人,他於五百岁间不能见三宝和获得法乐,这情形好像一个人被关在由七宝所成的牢狱里一样,所以称为七宝狱。

541、七觉分: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即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542、七法不可避:生不可避、老不可避、病不可避、死不可避、罪不可避、福不可避、因缘不可避。 543、七法财:七种出世的法财,即信财、进财、戒财、惭愧财、闻财、舍财、定慧财。 544、刀途:三途之一,即畜生道的别名,因畜生常被杀而死。

545、力忍:一个人在受辱的时候,纵然已起□心 但如能即时觉悟□火之害,以功力克制,竭力忍耐,使不发作 此种功夫稍有勉强,故名力忍。

546、力波罗密:十波罗密之一。 547、了生:了脱生死。

548、了因:二因之一,即以智慧去透视事物的原理,如灯照物,了了可见。 549、了悟:已经醒悟。

550、了义:说理非常透彻究竟的意思。 551、了义经:说理非常透彻和究竟的经典。 552、九十六术:九十六种外道的学术。

553、九山八海:指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九山八海。在须弥山的周围,有游乾陀罗等八大山,成列迥绕,而山与山之间,又各有一海水,一共就是九山八海。

554、九世:过去现在未来各有三世,合称为九世。

555、九世间:在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就是九世间,因为这九界都是迷的境界,所以叫做世间。

556、九次第定: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557、九地: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占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占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

558、九地九品之惑:三界共有九地,九地各有九品之惑,所以一共是八十一品之惑。 559、九有:见九有情居条。

560、九有情居:三界中有情乐住的地方共有九所,叫做九有情居,或九众生居,简称九有,或九居,即欲界之人与六天、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中之无想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561、九因一果:在十法界中,前九界是因,後一界是果。 562、九门:九有情居。

563、九居:九有情居的简称。

564、九品:九种的品类,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565、九品行业:往生极乐净土的九种修行。

566、九品净土:又名九品净刹、九品安养、九品莲台等,即有九品分别的净土,因为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人有九品的分别,所以所往生的净土,也有九品的不同。

567、九品觉王:指阿弥佛陀,因阿弥陀佛是九品净土的教主。 568、九界:十法界中除去佛界,即是九界,此九界都是迷的境界。

569、九病:寒病、热病、饿病、渴病、大便病、小便病、欲病、饕餮病、老病 。

570、九鬼:无财鬼三种,即炬口鬼、针口鬼、臭口鬼,少财鬼三种,即针毛鬼、臭毛鬼、□鬼;多财鬼三种,即希祠鬼、希弃鬼、大势鬼。合之使成九鬼。

571、九净肉:九种清净的肉,即一、不见,我眼不见它被杀时的情景;二、不闻,我耳不听见它被杀时哀叫的声音;三、不疑,它之死不疑是为我而杀者;四、自死,鸟兽命尽自己死亡的;五、鸟残,鹰鹫等食其他鸟兽所剩馀之肉;六、不为己杀,不是我亲自动手去杀害的;七、生乾,死亡多日而自乾的;八、不期遇,不是约定日期而是偶然遇到的;九、前已杀,不是现在因我而死,而是前时已被杀的。

572、九部经:由三藏十二部经中除去方广、授记、无问自说,就是小乘的九部;若除去因缘、譬喻、论议,就是大乘的九部。

573、九梵:指四禅天的九天,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等诸天。

574、九恼:又名九难,或九横,即佛在此世间成道及在成道之後所遭遇的九种灾难。一、梵志女孙陀利谤,五百阿罗汉亦被谤。二、旃遮婆罗门女系木盂作腹谤佛。三、提婆达多推山压佛,伤足大指。四、逆木剌脚。五、□琉璃王兴兵杀诸释子,佛时头痛。六、受阿耆达多婆罗门请而食马麦。七、冷风动故脊痛。八、六年苦行。九、入婆罗门聚落,乞食不得,空

钵而回。

575、九华山:山名,在中国安徽青阳县西南四十里,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相传是地藏菩萨的道场。

576、九无为:九种的无为法,即择灭、非择灭、虚空、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缘起支性、圣道支性。

577、九无学:九种的无学位。中阿含经所说的九无学是退相、守相、死相、住相、可进相、不坏相、不退相、慧解脱相、俱解脱相。俱舍论所说的九无学是退法、思法、护法、安住法、堪达法、不动法、不退法、独觉、佛。 578、九众:比丘、比丘尼、六法尼、沙弥、沙弥尼、出家、出家尼、优婆塞、优婆夷。 579、九众:比丘、比丘尼、六法尼、沙弥、沙弥尼、出家、出家尼、优婆塞、优婆夷。

580、九结:九种的烦恼。结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使众生结缚於生死。九结就是爱结(贪爱)、恚结(□恚)、慢结(骄慢)、痴结(愚痴)、疑结(疑正法)见结(身见边见邪见等)、取结(见取见及戒禁取戒)、悭结(悭惜财物)、嫉结(嫉妒他人)。

581、九道:九有情居。

582、九经:三藏十二部经中的九部经,有大小乘的分别。见九部经条。

583、九漏:九个漏泄人体中不净物的地方,即人的两眼、两耳、两鼻、口、大便处、小便处。

584、九种大禅:九种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

585、九僧:在大法会中领导众僧做佛事的九位比丘,即导师、咒愿师、呗师、散花师、梵音师、锡杖师、引头、堂达、衲众。

586、九疮:又名九窍,或九孔,即人的两眼、两鼻孔、两耳、一口、两便道,因为它们常流不净的液体,所以叫做疮。 587、九横: 1.人横死的九种原因,即不应饭而饭、不量食、不习食、不出食、止熟、不持戒、近恶知识、入里不时、可避不避。2.人有九种的横死,即得病无医、王法诛戮、非人夺精气、火焚、水溺、恶兽啖、堕崖、毒□咒咀、饥渴所困。3.指佛的九横。见九恼条。

588、九莲:九品莲台,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净土。

589、九识:1.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摩罗识。2.指□摩罗识,华译为无垢识,或清净识,即真如,或真心。

590、九类生:胎生、卵生、□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591、九难:见九恼条。

592、九辩:九种菩萨所特有的辩才,即无差辩、无尽辩、相续辩、不断辩、不怯弱辩、不惊怖辩、不共馀辩、无边际辩、一切天人所爱重辩。

593、九显一密:真言宗判十住心中之前九住心是显教,後一住心是密教,故日九显一密。

594、人:欲界中的有情,为六道众生之一,思虑最多,因过去世中曾修中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 595、人心:在三乘行位的十地中,每一地都分为入、住、出的三位,初入其地,叫做人心。 596、人天:人趣与天趣。 597、人分斋戒:与八支斋同。

598、人见:又名我见,或人我见,即固执人有一个实在我体的邪见。

599、人我见:二我见之一、如计有我、人、众生、寿者等,都称为人我见。 600、人我执:二执之一,即执著人体中有一个我的见解。

601、人身:人的身体。人的身体是由色(物质)受想行识(精神)五蕴组合而成的。

602、人空: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观人身是五蕴假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 603、人空观:观察人空道理的行法。

604、人非人:1.紧那罗的别名,因紧那罗似人而非人。2.天龙八部众的总称。 605、人师子:佛的称号,因佛是九法界之王,犹如狮子是百兽之王一样。 606、人执:又名我执,或人我执,即固执身体中有一个我的邪见。

607、人无我:又名众生无我、生空、人空、我空等,人体为五蕴假和合,其中无真实的我体,故云人无我。二无我之一。

608、人无我智:二无我智之一。

609、人道:六道之一,即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间的意思。

610、八十一品思惑:小乘说思惑品数有十、即欲界有贪□痴慢四惑,色界与无色界各有贪痴慢三惑,合而为十。此十惑分九地九品渐断之,九地者,欲界五趣为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即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611、八十诵律:书名,是根本的律藏,在如来灭後结集三藏的时候,优波离尊者在一夏九旬之中八十番诵出,故名八十诵律。

612、八大:八大地狱。

613、八大地狱:八个大地狱。地狱大约分为三大类,即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在根本地狱中,又分为纵横两大类,纵的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热地狱。横的也有八大地狱,又称为八寒地狱。

614、八大自在我: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即能示一身为多身、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大身轻举远到、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 615、八大辛苦:即八苦。见八苦条。

616、八大夜叉:宝贤夜叉、满贤夜叉、散支夜叉,众德夜叉、应念夜叉、太满夜叉、无比夜叉,密严夜叉。 617、八大奈落:八大地狱。奈落是梵语,华译为地狱。

618、八大明王:八大金刚的别称。大妙金刚经说八大菩萨现身作八大明王,即金刚手菩萨现身作降三世,妙吉祥菩萨现身作两臂六头六足之大威德金刚明王,虚空藏菩萨现身作大笑金刚明王,慈氏菩萨现身作大轮金刚明王,观自在菩萨现身作马头金刚明王,地藏菩萨现身作无能胜明王,除盖障菩萨现身作不动尊金刚明王,普贤菩萨现身作步掷金刚明王。 619、八大金刚:八大金刚明王的简称,又名八大明王。见八大明王条。 620、八大奈落:八大地狱。奈落是梵语,华译为地狱。

621、八大菩萨:1.般若理趣经说的八大菩萨是金刚手菩萨、观自在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拳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发心转法输菩萨、虚空库菩萨、摧一切魔菩萨。2.七佛八菩萨所说神咒经的八大菩萨是文殊、虚空藏、观世音、救脱、跋陀和、大势至、坚勇、释摩男。

622、八大菩萨法:指八大菩萨曼荼罗经的修法。

623、八大奈落:八大地狱。奈落是梵语,华译为地狱。

624、八大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娑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龙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

625、八天:指色界的四禅天与无色界的四空处。 626、八支斋:八戒的别名。 627、八不:见八不中道条。

628、八不中道:又名八不正观,或八不中观,即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中道是中正不偏的道理的意思。

629、八不中观:八不中道的观法。

630、八不正见:八种不正确的见解,即我见、众生见、寿命见、士夫见、常见、断见、有见、无见。 631、八不正观:见八不中道条。 632、八不可越:八敬戒的别名。

633、八不净:八种比丘不可积蓄的不净物,即金、银、奴婢、牛羊、仓库、贩毒、耕种。 634、八不显实:在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的八不中,显示出诸法实相的理体。

635、八中洲:以须弥山为中心的四大洲,各有二中洲附属之,南赡部洲的二中洲是遮末罗洲(华译猫牛)与筏罗遮末罗洲(华译胜猫牛);东胜身洲的二中洲是提诃洲(华译身)与毗提诃洲(华译胜身);西牛货洲的二中洲是舍谛州(华译谄)与□怛罗漫怛里□洲(华译上仪);北俱卢洲的二中洲是矩拉婆洲(华译胜边)与□拉婆洲(华译有胜边)。

636、八功德水:具有八种好处的水,即一、澄净,就是水澄清洁净,没有污秽。二、清冷,就是很清净凉冷,没有昏浊烦燥。三、甘美,就是水的味道,富有甜味。四、轻软,就是水的性质,轻浮柔软。五、润泽,就是滋润滑泽,有益身心。六、安和,就是安宁和平,沐浴其中,安稳舒适。七、除患,就是喝了这种水,不但可以止渴、还可以去饿。八、增益,就

是喝了水,或者在水中沐浴,可以增长人们的善根。上述之八功德水,充满於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和须弥山与七金山之间的内海中。

637、八功德水想:观无量寿佛经所说的十六观之一,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八功德水之相的行法。

638、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一、正见,即正确的知见。二、正思惟,即正确的思考。三、正语,即正当的言语。四、正业,即正当的行为。五、正命,即正当的职业。六、正精进,正当的努力。七、正念,即正确的观念。八、正定,即正确的禅定。修此八正道,可证得阿罗汉果。 639、八世风:即八风。

640、八句义:禅宗的根本眼目,最切要之义有八句,即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641、八妄想:八种虚妄的思想,即自性妄想、差别妄想、摄受积聚妄想、我见妄想、我所妄想、念妄想、不念妄想、念不念俱相违妄想。

642、八邢:与八正道相反的八种邪道,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643、八戒:见八戒斋条。

644、八戒斋: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六、不涂饰□舞歌观听,不身涂香饰花□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坐卧於高广严丽的床上八、不非时食,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

645、八戒斋八种胜法:十善戒经说受持八戒斋的人有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盘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法(河蟹)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46、八戒斋八种胜法:十善戒经说受持八戒斋的人有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盘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法(河蟹)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647、八忍: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证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证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648、八位胎藏:婴儿在母胎中的八个时期。一、受胎後七日间,叫做羯罗蓝,华译为凝滑。二、受胎十四日後,形状如疮疤,叫做额部昙,华译为□。三、受胎後二十一日,其状如聚血,叫做闭尸,华译为聚血或软肉。四、受胎後二十八日,渐渐坚固,有身意二根,但还没有眼耳鼻舌之四根,叫做健南,华译为凝厚。五、受胎後三十五日,肉团渐渐增长,四肢与身分之相貌也开始显现,叫做钵罗奢□。六、受胎後四十二日,毛发爪齿逐渐生长,叫做毛发爪齿位。七、受胎後四十九日,眼耳鼻舌等四根已经俱备,叫做根位。八、受胎後五十六日,在胎藏中,形相完备,叫做形位。

649、八佛:八佛名号经所说东方之八佛,即东方难降伏世界之善说称功德如来、东方无障碍世界之因陀罗幢星王如来、东方爱乐世界之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东方普入世界之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东方净聚世界之普功德明庄严如来、东方无毒主世界之无碍□树功德称如来、东方侧塞香满世界方步宝莲华如来、妙音明世界之宝莲华善住沙罗树王如来。

650、八灾患:八种能够妨害禅定的灾患,即忧、喜、苦、乐、寻、伺、出息、入息等八法。劫末来临的水火风三灾是属於外灾,而此八灾患是属於内灾,谁能够杜绝此八灾患,就能够成就色界的第四禅定,则外三灾无法对他为害,因为外三灾不能到达第四禅天。

651、八宗:律宗、华严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真言宗、禅宗、净土宗。

652、八定:指色界的四禅定与无色界的四空定。四禅定是初禅定、二禅定、三禅定、四禅定;四空定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653、八法: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

654、八味:佛的大涅盘境界共有八种的法味,即常住、寂灭、不老、不死、清净、虚通、不动、快乐。

655、八念:1.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出入息、念死。2.阿那律八念经中所说的八念是:一、道从无欲,非有欲得;二、道从知足,非无厌得:三、道从远杂,非聚会得;四、道从精勤,非懈怠得;五、道从正念,非邪念得;六、道从定意,非乱意得;七、道从智慧,非愚痴得;八、道从戏乐,非戏行得。

656、八音: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者、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 657、八神变:见八变化条。

658、八相:1.指佛来此世界成道时所示现的八种相。见八相成道条。2.生住异灭各有大小之二相,即四本相与四随相,合称为八相。

659、八相成道:佛示现人间,有八种相,名八相成道。成道虽只是八相之一,但也是八相中的主脑,故特标成道之名。大乘所说的八相是: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河蟹)轮、入灭。小乘所说的八相是从兜率天下、托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转法(河蟹)轮、入涅盘。此中大乘有住胎,无降魔,小乘有降魔,无住胎。 660、八背舍:又名八解脱。见八解脱条。

661、八苦:一、生苦,即出生时的痛苦;二、老苦,即年老体弱的痛苦;三、病苦,即患病时的痛苦;四、死苦,即临死时的痛苦;五、爱别离苦,即与所爱分离的痛苦;六、怨憎会苦,即与仇人见面的痛苦;七、求不得苦,即所求不遂的痛苦;八、五阴炽盛苦,即五阴的作用炽盛,盖覆真性,故死了之後,复须再生。 662、八重:比丘尼的八波罗夷。见波罗夷条。

663、八风: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做八风。

664、八段:见八段五篇条。

665、八段五篇:比丘与比丘尼的具足戒分为八段,即一、波罗夷,译为断头,是极重罪;二、僧残,是残命义,必待众僧行忏悔法而救之;三、不定,是嫌疑罪,罪性尚未确定也;四、尼萨耆波逸提,译为舍堕,舍是指犯罪品物,悉应舍与僧众,堕谓犯罪应堕地狱;五、波逸提,译为堕或单堕,义与前同;六、提舍尼,谓可向人忏悔之罪;七、众学,谓比丘应学的戒;八、灭诤,谓灭息诤论。又此八段中,不定、众学、灭诤三段,合为突吉罗,突是恶,吉罗是作,指身口二业恶作之意,如是则八段便成为五篇。兹将具足戒中,比丘二百五十戒,及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 666、八海:见九山八海条。

667、八迷:即生、灭、去、来、一、异、断、常的八种迷见。

668、八灾患:八种能够妨害禅定的灾患,即忧、喜、苦、乐、寻、伺、出息、入息等八法。劫末来临的水火风三灾是属於外灾,而此八灾患是属於内灾,谁能够杜绝此八灾患,就能够成就色界的第四禅定,则外三灾无法对他为害,因为外三灾不能到达第四禅天。

669、八除入:八胜处的别名。八胜处的禅定,能除去烦恼,故日除,境观涉入,故日入。

670、八倒:对生死的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执定为常乐我净者,是凡夫的四倒;对涅盘的常乐我净,执定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是二乘人的四倒。这两种四倒合起来就是八倒。

671、八部鬼众: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鬼众,即乾闼婆、□舍□、鸠盘茶(华译□形)、薛荔多(华译饿鬼)、诸龙、富单那(华译臭饿鬼)夜叉(华译勇健鬼)、罗刹(华译捷疾鬼)。

672、八部鬼众:四天王所率领的八部鬼众,即乾闼婆、□舍□、鸠盘茶(华译□形)、薛荔多(华译饿鬼)、诸龙、富单那(华译臭饿鬼)夜叉(华译勇健鬼)、罗刹(华译捷疾鬼)。 673、八部众: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乾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非人)、摩{目侯}罗迦(华译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由於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又叫做天龙八部,或是龙神八部。 674、八部众: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乾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非人)、摩{目侯}罗迦(华译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由於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又叫做天龙八部,或是龙神八部。 675、八惟无:八背舍。

676、八教: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合称为八教。化法四教是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法门,故名化法;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此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化仪。以上八教,都是天台宗所立。 677、八乾:又作八犍,即八犍度。

678、八梵:八种的梵音,即不男音、不女音、不强音、不软音、不清音、不浊音、不雄音,不雌音。

679、八寒八热:八寒地狱和八热地狱。八寒地狱又名八寒冰地狱、即额浮陀、尼罗浮陀、呵罗罗、阿婆婆、呕{目侯}{目

侯}、郁波罗、波头摩、芬陀利,此八狱在铁围山底;八热地狱又名八炎火地狱,即等活、黑绳、众合、叫唤、大叫唤、炎热、众热、无间,此八狱在阎浮地下,五百由旬处,重累而住。

680、八智: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见四法智与四类智条。

681、八胜处:八种能引发胜知胜见以便舍弃贪爱的禅定,因它是引发胜知胜见的依处,所以叫做胜处,即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赤胜处、白胜处。 682、八胜处:见八背舍条。

683、八游行:即八正道,因八正道是圣人所游行的处所。

684、八弃:即比丘尼的八波罗夷罪。波罗夷华译为断头,又译作弃,意思是犯了此罪的人,就会被摈弃於佛法的门外。 685、八福田:佛、圣人、和尚(受业本师)、□梨(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梨)、僧、父、母、病人。佛、圣人和僧属於敬田;和尚、□梨和父母属於恩田;病人属於悲田。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上述之八种人,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686、八福生处:瑜伽师地论说,一个修福业的人,视其福的多寡,而决定他投生到下列的八种地方去,即人中富贵、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天、梵天。 687、八圣:1.指声闻乘的四向四果。2.即八圣道。 688、八圣道:又名八正道。见八正道条。 689、八叶九尊:见八叶莲台条。 690、八叶中台:见八叶莲台条。

691、八叶肉团心:密宗叫人类的心脏做八叶肉团心,因为它的形状好像一朵合莲花。 692、八叶印:八叶莲花所开放的印相,亦即阿弥陀佛的图印。 693、八叶院:即胎藏界的中台八叶院。见八叶莲台条。

694、八叶莲台:即胎藏界曼陀罗的第一院中台,中央是大日如来,四方的八叶是宝生、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等四佛,以及普贤、文殊、观音、弥勒等四菩萨,合为九尊,这是三密相应的时候,吾人的肉团心所开敷的相。 695、八叶莲花:密教对须弥山的称呼。

696、八万四千:形容数目很多,这是印度人所常举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亦习用此句来说数目之多,并非有这麽一个八万四千的确定数目。

697、八万四千光明:谓无量寿佛的每一相好,都含有八万四千的光明。 698、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个进入佛地的门户。 699、八万四千相好:观无量寿经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 700、八万四千病:八万四千的烦恼。病就是烦恼的意思。 701、八万四千劳尘:八万四千个烦恼。劳尘就是烦恼的意思。 702、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个进入佛地的门户。 703、八万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的简称。

704、八万法藏:又名八万法蕴,即八万四千的法藏。

705、八万威仪:大乘菩萨有八万之威仪。八万是八万四千之略,是形容数量很多。 706、八万细行:八万是用以形容数目之多,此八万细行是大乘菩萨戒外的微细行仪。 707、八万法门:八万四千法门的简称。

708、八万法藏:又名八万法蕴,即八万四千的法藏。

709、八敬戒:又名八敬法、八尊师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过法等,简称为八敬,因为都是规定尼众恭敬比丘尊重比丘的事,所以後人称之为八敬法。一、百岁尼要礼初受戒比丘。二、不骂比丘,不谤比丘。三、比丘尼不得举比丘过,比丘得举比丘尼过。四、比丘尼具足戒,须在二部僧中受(先於尼僧中作本法,再求此丘僧为之授戒)。五、比丘尼犯僧残罪,应在二部僧中忏除。六、每半月须求比丘教诫。七、不同比丘同住一处结夏安居,也不得远离比丘住处结夏安居(为便利请求教诫故)。八、安居圆满,应求比丘为比丘尼作见、闻、疑罪的三种自恣(自由举罪)。 710、八会:华严经是七处八会的道法,所以称为八会之经。

711、八慢:八种的骄慢,即如慢、慢慢、不如慢、增上慢、我慢、邪慢、□慢、大慢。

712、八种别解脱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近住戒。 713、八种法: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五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714、八种施:八种的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

715、八种胜法: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修罗、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得菩提。

716、八种胜法: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修罗、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得菩提。

717、八种谬:性谬、分别谬、聚谬、我谬、我我所谬、爱谬、不爱谬、非爱非不爱谬。

718、八种法: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五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719、八秽:出家人购置田宅、种植耕栽、贮聚谷栗、畜养奴婢、畜养群畜、藏积金银钱宝、藏积象牙刻镂等物、藏积铜铁釜镬以自烧煮。

720、八遮:三论宗所说的八不中道。见八不中道条。

721、八□:八种的□慢。□慢是恃才傲物的意思,因其气概好像鸟类的凌高视下,故文殊问经配八□於八种之鸟:一、盛壮□,如鸱鸟。二、姓□,如枭鸟。三、富□,如雕鸟。四、自在□,如鹫鸟。五、寿命□、如乌鸟。六、聪明□,如鹊鸟。七、行善□,如鸠鸟。八、色□,如鸽鸟。 722、八轮:八正道法(河蟹)轮。 723、八堕:比丘尼的八波罗夷。 724、八辈:指四向四果的圣人。

725、八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佛教的唯识学,把一心分八识。

726、八识二无我:八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即一心有八个了别作用的识。这了别作用是杂染知见,要转八识成四种清净智,才是清净正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能转八识为四智,便可破我法二执,断惑证真,故称为八识二无我。

727、八识心王: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

728、八识田:所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一切种子,都收藏在第八识里,遇到缘,就会发行现行,像是田地放下了种子就会生出果来一样,所以叫做田。

729、八识体一:所有八识的体性都是一体,这是唯识宗的异义。 730、八识体别:所有八识的体性各别不同,这是唯识宗的正义。

731、八难: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後。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著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盘後,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732、八颠倒:凡夫的四倒与二乘的四倒,合称为八颠倒。凡夫的四倒是误认世间为常乐我净:二乘的四倒是误认永寂为涅盘,即无常乐我净。

733、八触:将获得初禅定的人的身上所发生的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即在坐禅的时候,身体忽然生起颤动的现象;二、痒触,即身体上发痒,好像无置身之处;三、轻触,即感到身轻如云,好像在天空中飞行一样;四、重触,即感觉身重如山,不能移动分毫;五、冷触,即感到身冷如冰;六、暖触,即感到身热如火;七、涩触,即惑到身如木皮;八、滑触,即感到身滑如脂。

734、八觉:八种的恶觉,即□觉、恼觉、亲里觉、国土觉、不死觉、族姓觉、轻侮觉。

735、八辩:八种佛所特有的辩才,即不嘶喝辩、不迷乱辩、不怖畏辩、不□慢辩、义具足辩、味具足辩、不拙涩辩,应时分辩。

736、八魔:烦恼魔、阴魔、死魔、他化自在天子魔、无常、无乐、无我、无净。 737、八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沈。缠是烦恼的别名。

738、八法: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

所以总称为八法。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 739、八缠:无惭、无愧、嫉、悭、悔、眠、掉举、□沈。缠是烦恼的别名。

740、八变化:又名八神变,或八自在,即能小、能大、能轻、能自在、能有主、能远至、能动、随意。 741、卫塞日:即月圆日,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均在阳历五月的月圆日。

742、佛教旗:是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六种色光制成的。即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及以上五色混合色。 743、佛陀降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成道于公元前五八八年,涅槃于公元前五四三年。 744、菩提树:因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成道,称为觉树。树叶心脏形,叶端尖长。

745、沙罗树:佛陀在拘尸那拉城的沙罗双树间涅槃。这种树的叶子是丛生的,叶长圆形,开花时期,花蕊缤纷而下,铺满地上。

746、圣客沙:是佛陀向其母宣讲佛法,由兜率天下降之地。未来佛弥勒菩萨,将在此地诞生。 747、王舍城周围有五座山,高约千余尺,总名为灵鹫山(RAJAGAHA)。王舍城因依山得名,巴利文叫做RAJAGAHA。耆窟山是灵鹫山的异名,巴利文叫做GIJJHAKUTA。

748、佛陀讲经最早的道场是古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规模最宏大的道场,是舍卫城的园精舍。 749、印度最古的佛教大学,叫做\那烂陀\,是唐玄奘法师留学的地方。 750、唐朝有三藏法师,名叫玄奘,曾冒艰险,前往印度取经。 751、东晋有法显法师,往印度取经,曾经过锡兰及南洋各地。 752、印度有两个法师最早到中国来的:是摄摩腾和竺法兰。

753、佛陀在世时,印度忠诚拥护佛法的国王是频婆娑罗王和波斯匿王。

754、佛陀灭度后,著名拥护佛法的印度国王有三位:即阿育王(亦译阿输迦王),迦腻色迦王,渴利沙王(即戒日王,他曾请玄奘法师宣讲大乘佛法,非常尊敬法师)。 755、阿育王之子玛兴达(MAHINDA)于公元前二五二年,同其妹僧迦美达,到锡兰岛米兴达礼的地方,遇见帝沙王(KING TISSA)于狩猎之时,向王宣讲佛法,帝沙王非常欢喜,请玛兴达返京城说法。不久,锡兰王国人民大部份改信佛教。而玛兴达之妹,将印度之菩提树移植锡兰,此菩提树至今仍存在,为佛教的胜迹。

756、佛教的传布分南北二支,北传佛教称为大乘教,南传佛教称为小乘教,或称原始佛教。 757、大乘佛教的区域是中国,西藏,蒙古,朝鲜,日本等地。 758、小乘佛教的区域是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及高棉等地。 759、佛经结集有四次:

(一)第一次结集在王舍城灵鹫山的七叶岩(佛灭度后的九十天,由摩诃迦叶为首席,主持编辑大会,参加结集者有五百阿罗汉)。

(二)第二次结集在毗舍离城,佛灭度约百年,以耶舍长老为上首,重新扶持禁戒。

(三)第三次结集,由阿育王(ASOKA)召集,在波吒利弗多罗城(PATALLPU -TRA即现在印度八那地方)举行结集大会。时在公元前二五零年,由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A)为上座。这次的结集,经藏、律藏、论藏,均已完备。 (四)第四次结集,是由迦腻色迦王所召集,在迦湿弥罗(现在印度的克什米尔地方)。时约在公元七十年,由婆须密(VASUMITAN)尊者为上座,这次的结集造毗婆沙论二百卷。集有部之大成。 760、佛教以黄色象徵智慧与中道,故许多比丘,多穿黄色僧衣。 761、佛教以莲花代表清净,因莲花生于污泥而不受染。

762、达(河蟹)赖喇嘛,达(河蟹)赖者,蒙古语,大海之意,谓智慧如大海。喇嘛者,西藏语,胜者之义。达(河蟹)赖喇嘛为西藏喇嘛教之教主,属黄衣派。还有班禅喇嘛,位在达(河蟹)赖喇嘛之次,统治后藏全体。

763、慧能,是中国唐代禅宗的六祖,主张顿悟禅,与北方主张渐悟的神秀大师,有南顿北渐之称。 764、天台宗将佛陀的一代教法,分为五时说法:(一)华严时,(二)阿含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槃时。

765、中国佛教十宗:成实宗,俱舍宗,性宗,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766、何谓藏经?藏经就是佛教三藏典籍集成之总称,或称\大藏经\。

767、研究佛教何故须阅读经藏?因经藏是佛教根本典籍,佛说一切根本法义,皆摄于经藏中。

768、何谓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⑴长行,⑵重颂,⑶孤起,⑷譬喻,⑸因缘,⑹无问自说,⑺本生,⑻本事,⑼未曾有,⑽方广,⑾论议,⑿记别或授记。

769、把十二部经,用七言四句偈说出?偈说:长行重颂并孤起,譬如因缘与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及记别。 770、中国译佛经开始于东汉明帝时,特请摄摩腾和竺法兰来中国担任此工作,共译五部经,四部失传,今所存的仅四十二章经。失传四部,即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法海藏经,佛本行经。

771、空:空是佛教对世界一切事物的本性最简要的描述,是释迦世尊洞彻世界万物的结论。故《心经》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

但社会上很多人都误解了佛教的“空”字。有人反问说:“我们每天吃的、穿的、用的,以及看到的一切,难道都是空的吗?”说这话的人也实在不动脑筋,难道我们佛教糊涂到连日常生活都搞不清楚吗?!我们说这墙是空的,难道我们不知道头撞上去会痛吗?!佛教所说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认为的“不存在”的意思,也与社会上常听到的“人生到头一场空”的“空”字意思有别,“一场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佛教所说的“空”,是对世间事物变化过程的描述,准确的讲,是始终在变化、要毁坏的意思。佛教认为世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由其他事物变化而来,最后又变化为另外的事物。成、住、坏、空,是世上一切事物的本性,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佛教所说的“空”,是指事物的本性是空的,而不是指事物的外相空。比如我们的一辈子,父母亲生下我们时,佛法上说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成,按科学说法,是由碳、氢、氧之类元素构成,然后长大成人,然后衰老,最后死亡,一切都是变化的,我们的一辈子也就是在这样的变化中过去了。正是在这个意思上,我们说人生是空的。所以佛法教导我们,做人不要执着,执着就苦,就起烦恼。但也不要因为认识到人生是空的,就悲观绝望,这就落入了顽空,这也是一种固执。一个人认识到人生的空苦,而又不落入顽空,确实需要智慧。如何获得这种智慧?这正是佛教所能解决的。通过学佛,修戒定慧三学,达到改变我们空苦人生的目的。

772、妄想:妄想是佛教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和佛性一起,处于佛教体系的中心位置。当年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到底悟到什么呢?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盖了佛性,是一切众生沉迷不悟、流转六道的原因。经上载,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时,这样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所以,我们学佛修行,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打掉我们的妄想。妄想打掉了,佛性显现了,我们便成佛了。历史上佛教有几宗几派,只是打掉妄想的方法不同而已,比如说,我们禅宗通过参话头打掉妄想,净土宗通过念阿弥陀佛打掉妄想,天台宗通过数息止观打掉妄想,密宗通过三密相应打掉妄想,还有坐禅入定、修苦行,等等,等等,方法很多,释迦世尊还亲自为众生开设八万四千法门,但是目的只有一个:打掉妄想!

佛教认为:众生的妄想,分布在众生的八识之中。所谓八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按妄想分布的顺序来说,妄想熏染佛性,形成阿赖耶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明种子,开始具有分别心。发展到了末那识时,便形成了“我”见,“我”执。发展到意识,便开始要这要那,加上眼、耳、鼻、舌、身五识,于是开始造业,贪图五欲,然后烦恼痛苦随之而来。因此,我们学佛修行,要打掉妄想,就是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

掉。从眼、耳、鼻、舌,身五识开始打,一直打到阿赖耶识,全部打掉,只剩下佛性为止。我们平时说的修行果位,声闻四果呀,菩萨五十一地呀,实际上就是消除妄想的程度,这与我们小时候读书一样,学的知识越多,年级越高。不过修行相反,妄想越少,果位越高。

773、了生脱死:了生脱死,是我们学佛的目的。但不少人一听到“了生脱死”,就以为是长生不死,以为成佛就是成仙了,挺不错。实际上是错了。他们把佛教与道教搞混了。释迦世尊三十岁悟道,说法度众四十九年,最后还是走了。佛法认为,成、住、坏、空,是宇宙的基本法则,有生就有灭,有成就有坏。世间众生莫不如此,人也一样。佛法教导我们,不要执着,不要死死抱着这一辈子几十年不放。抱是抱不住的。我们应该首先看清楚我们抱的是什么东西,然后看看是否值得去抱,

如果值得去抱,看看能不能抱住。如果不值得去抱,就别去抱它。众生愚痴,没看清是什么东西,瞎抱。 我们说了生脱死。所谓“了生”,不是让我们了结人生,去上吊自杀,而是让我们要明了人生,明了做人一辈子是怎么回事,明了做人的道理。佛法认为,世俗人生的一辈子,就是苦,苦是苦,乐也是苦。苦事总是伴随不去,乐事总是转瞬即逝。俗语说: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是空苦。《涅盘经》上罗列了八种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所以,世俗人生不值得执着,不值得去抱它一辈子。所谓“脱死”,不是说不死,

如果人能够不死,我们就不用学佛法了。人无不死。但我们都怕死。佛法就是要我们不要怕死,第一,怕死没用;第二,确实不值得去怕死。一个人真的明了人生,不妄执生,他就不会怕死了。越妄执于生,就越怕死。“了生”与“脱死”,是有因果关系的。所以,“脱死”就是说我们不再被死所困扰,从死的捆缚里解脱出来。

我们明了世俗人生生死之后,就不会再执着。但我们不能因此自暴自弃,认为做人反正就这么回事,爱怎么过就怎么过,这不行的,用我们的话说,这是“执空”。佛经上说,人身难得。世俗人生尽管没有意义,但一个人一辈子几十年时间,却是很珍贵的,我们通过学佛,通过努力修行,可以过上与世俗生活方式有别的另一种有意义的人生,那就是成佛。有人可能要说了,佛也是人么?是的,佛也是人,佛是觉悟了的人。所以经上说,众生是未觉的佛,佛是已觉的众生。

切不要以为成佛以后,就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座上,香绕烟熏,万人朝拜。不是这样的。当年释迦本尊成佛以后,还是风里来雨里去,托钵游化一生。成佛以后,人还是那个人,只是他心理状态发生了根本变化,变得明亮宁静,没有任何困扰,生机勃勃,更有活力。

774、随缘: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法可能不了解,但对“随缘”二字肯定是说得烂熟,听得烂熟。问题是,绝大部分人都对“随缘”二字误解了,绝大部分使用“随缘”二字的场合,都用错了。人们都把“随缘”当“随便”来理解,来使用,比如有些事情自己不愿做,或者做不好,就说随缘罢。在这里,“随缘”就等同“随便”。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人们依此推论,和尚都是“随缘”的人,也就是随便的人,和尚一个一个是懒汉,是糊涂虫。有人甚至把“难得糊涂”与佛教扯到一起去。 真是太离谱了。

大家都知道“因缘果报”。实际上,“因缘果报”和“六道轮回”是佛法的二大基础,如果说佛法是大厦,那么,“因缘果报”和“六道轮回”就是墙脚,是地基。一个学佛修行的人,如果还不能在信愿上坚信或者在理上把握“因缘果报”和“六道轮回”,而自称学佛已有多少心得,或达到何种境界,说他胡说八道有点重了,但绝对是假的;只有在信愿上坚信,或在理上把握了“因缘果报”和“六道轮回”,那么修行修起来就会自然得力,否则有劲也使不上。

一般说来,学佛修行的人,能在心愿上坚信“因缘果报”和“六道轮回”就行了。如果有心在理上把握,我希望大家请些佛经来读。这里只能非常简略地说一说。“因缘果报”和“六道轮回”是佛法对于宇宙和人生最根本的说明。佛法认为:世出世间万事万物,皆由因缘和合而成。因是原因,缘是条件,是助缘。比如,农民种麦,麦种是因,土地、阳光、雨水、农民管理等等是缘。又比如,我们做事情,我们起心动念是因,而环境条件是缘。因缘相遇起现行造业,最后

结果。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这就是报。当然,这一环的果,又是下一环的因,环环相续,无始无终。通俗地说,“因缘果报”就是事由人为,人生的苦乐,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佛教与命定论不一样,佛教不相信算命那一套。关于“六道轮回”,放在后篇再谈。

从上面不难看出,我们平常说的“随缘”,决不是随便、无所谓之类,而实是我们学佛修行人在俗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要求我们随顺缘份,随顺社会环境的各种条件,去成就我们的道业。所以,我们也可以说,随缘,真是我们的处世波罗密,是佛法智慧在世间的体现。大家学佛,大家修戒定慧,若要试探大家的道行多深,境界多高,不用看什么几禅几定,也不用听什么念佛念得纯熟不纯熟,只要看看大家在俗世如何办事就知道了。一个学佛人,如果修行有所成就,他的智慧肯定有所开发,他对俗世事物肯定有所洞见,那么他在俗世办事能力肯定有很大提高。一个人学佛一辈子,学得满头雾水,什么事都不会干,他还要口口声声普渡众生,那不是被人笑话么?

在这里我特别强调一下:我们出家人学佛修行,不能老待在山里寺里。山里寺里,固然是我们成就法身的根本道场,但如果我们能做到心静不乱,我们的心身也是道场。我们自称大乘佛教,行菩萨道,那么,单靠坐、靠念,是成就不了佛教大业的。佛教大业是靠我们共同努力做出来的,想想释迦世尊,悟道以后,风里来,雨里去,托钵游化四十九年,做了多少事业。所以,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学佛修行。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我们应该主动走进世间,走进众

生的日常生活,只要我们随缘而行,依法而行,这本身就是修持功夫。我希望同修们能明白,佛教不避世;佛教如果避世,早就自取灭亡了。

775、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佛法最基本的内容,也是许多学佛人感到在理上较难把握,并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六道,指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

说起人道、畜生道,大家可能会感到很熟悉,人道就是我们每天在大街上、商场里碰到的人世界,畜生道就是猪呀狗呀马呀鱼呀之类;而对于天道、修罗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许多人的想象就开始不着边际了,想象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天上世界、修罗世界、饿鬼世界和地狱世界。有些人,尤其知识分子,又认为这些都是编出来的,是迷信的东西不可信。实际上,都错了。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六道,是凡人人生的六种境界而已,也简称凡夫六界。六道只表示凡人人生六种境界的心象,佛经上描述六道的具体事象,是比喻性质的,是为了方便人们理解体悟,不幸许多人著了事相、物相,执以为这个世界以外,还有其他物化世界。所有的六道,不在我们身外,都在我们心中。故华严经上说:“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所以,迷情众生沉溺在六道受苦,就是指,一个人如果起恶心恶行,他实际上就处在地狱道上;如果起贪心贪行,他就处在饿鬼道上;如果起痴心痴行,他就处在畜生道上;如果起嗔心嗔行,他就处在修罗道上;如果起戒心戒行,他就处于人道上;如果起善心善行,他就处在天道上。通俗地说,六道就是凡人的六种人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个别人,一看到好吃的东西马上现出贪婪的表情,吃起来狼吞虎咽,好象一辈子吃不饱一样,一看就是个饿鬼,尽管他长着个人模人样。还有一些恶人,即使在路上走,一看就知道他内心象地狱一样黑暗;那些谋财害命的恶人,就是在地狱道上行走的人。这些人不用等到来世投胎做牛做鬼下地狱,已经是现世现报了。而那些能管住自己的人,那些修十善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心神安详,内心明亮,没有挂碍,那就是人道、天道了。

根据佛法,什么人处在什么道上,都是他自招的。一个人平时想些什么,做些什么,那他就是什么样的人。用我们六道的标准来衡量,我们就知道他处在什么道上。从因果角度说,一个人处在什么道上,是果;其因,是他的心行,是他心行所造的业。我们说六道轮回,就是指凡夫俗子脱不掉凡心凡行,不能超出六道轮回,一直在六道上流转。 佛法所说的“十法界”,包括“四圣法界”和“六凡法界”。“六凡法界”就是凡夫六道。“四圣法界”指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其中声闻法界和缘觉法界是小乘法界,菩萨法界和佛法界是大乘法界。“四圣法界”和凡夫六界一样,也是心法界,而不是物法界,不可执物相。凡夫六道在世间,佛法也在世间,“四圣法界”也是世间。人可以成佛、常住极乐境界,也可以成饿鬼、堕地狱,全取决于人的心行之中。我们厌离六道苦趣,要学佛修行,就是要求我们脱掉凡心凡行,起圣心圣行,超凡入圣,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世间平常心行之中。所以,马祖道一禅师说:“平常心是道。”

776、出世间:很多初学佛的人,都对出世间充满各种各样幻想,有的甚至执着事相物相,以为出世间是在我们生活其中的物世界以外的另一个物世界。楼台殿阁,祥云缭绕,荷花遍地,不知道这些美好的辞句,是人们对于出世间的赞叹词。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出世间充满各种各样离奇幻想,实在是他们旧习气使然,仍是妄想太重。

即使是我们常说的世间,实际上也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的物世界,而是指凡夫凡心凡行的那种境。由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已经是由凡夫凡心凡行充塞的世界,所以我们也把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称作世间。

现在不难明白,出世间在哪里?就在凡夫凡心凡行外面。出世间离我们远不远?说远也不远,就在我们的胡思乱想外边;说近也不近,我们的胡思乱想总是无边无际。出世间就在我们心中,世间亦在我们心中。超凡入圣,出世入世,都在我们心中。凡人圣人之别,不区别在外形相貌上,千万不要以为学佛成圣就怎么啦,就住大雄宝殿,坐莲花台,香烟缭绕,万人叩拜,或者形容相貌就变得稀奇古怪,挺吓唬人,这些都是想邪了。凡圣之别,只是一心之别,一念之别。别什么?凡人心乱,圣人心定。凡人做什么都心乱,想这想那,睡觉时心还乱,七梦八梦,打起坐来心更乱。而圣人内心干静得很,不管他手头上活多忙,从日出忙到日落,但他的内心始终不乱。佛经上所谓“涅?寂静”,并不是指木头人一样死气沉沉,而是指圣人内心已没有俗人那种乱哄哄、杂七杂八的东西。所以古代禅师也说,开悟成佛,“不改旧时人,只改旧时行履”。就是说,开悟成佛以后,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的心变了,他的行为变了。他对世间一切事物都看穿了,做人非常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一清二楚,他从世俗的日常烦恼困苦纠缠中解脱出来了。仅此而已,非常平常,这就是学佛成佛对于人生的益处。 很多人都被佛吓住了,就象被当官的吓住了一样。这就错了。实际上对当官的也没什么好怕的,只要有心去奋斗,谁都可以当上官,成佛也一样,发心去成佛,也不会成不了佛的。归根到底说起来,是发心不够。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任何事都成就不了,不要说成佛。

学佛成佛难不难?对于不发心,或发心不够的人来说,当然难,就象考大学,对于不读书,或读书不用功的人,当然很难,但对于读书用心的人来说,考大学就不难,不是很多人都上了大学吗!学佛也一样。成佛又不是成给人家看的。有人总以为成佛是奇迹,而不理解成佛本是平常事。在他们眼里,成佛么,就应该 怎么样怎么样,有三十二相呀,有八十种好呀,或者肉身不烂呀,有多少多少舍利呀,真是执迷不悟的妄想!即身成佛是人生境界上的成就。

所以我们学佛一定不要著相,著相是妄想的表现。修净土也一样,所谓净土,并不是说这个世界以外还有一个净土的物世界,不是这回事。净土就在我们心中。心净就是净土。我们所构想的一切佛国佛土,全在我们心中。万法唯心。我们平时说庄严佛土,并不是说哪儿有一个象花园一样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浇花植树,而是说让我们清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上每个人内心清净,那就是人间净土。

777、开悟:不少人一上来学佛,就一心想着开悟成佛,当然这也没有什么错,有人就说过:不想成佛的和尚不是好和尚。这句话大概是从法国拿破仑的“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句名言变过来的。我们也可以推广来说:不想开悟成佛的学佛者,不是合格的学佛者,为什么这样说?一个学佛者学佛而不想开悟成佛,怕自己不行,说明发心不够,起愿不够。所以,我也认为:既然学佛,就应该发大心,起宏愿,学佛就应该想着要开悟成佛。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一心想着开悟成佛,本身又是一种凡夫贪执,凡夫妄想。有贪执有妄想就起烦恼。带着一身世俗习气的凡夫,才开始学佛,又增添一种贪执,一种妄想,一种烦恼。事实上确实这样。因为凡夫在世俗社会中生活,长期熏染的贪执习气和妄想习气,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佛,正是要消除凡夫身上的贪执习气和妄想习气。而所谓的开悟成佛,正是没有贪执没有妄想的境界。

因此,一个刚发心学佛者,首先不要一心想着开悟成佛,而应该首先在消除贪执习气、妄想习气上下功夫。这是学佛最可靠的基础。基础越扎实,成就过程就越顺利。那么如何消除贪执习气、妄想习气?释迦世尊和历代诸大德根据世间众生根性,已经为我们开立了许许多多方便法门。在这许许多多方便法门中,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人人共奉的大法门是:以戒为师。历代有不少大德都把“戒”解释为: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作恶犯戒,有善不行也犯戒。这样解释非常全面,也非常切理。戒,不单指大家都很熟悉的“五戒”,“五戒”是基本大戒,只是一种粗疏的提法。以戒为师,就是要求学佛者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约束自己,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做一个道德高尚、对社会有益的世间善人,然后逐步成就佛道。

我们的六祖慧能大师就说过:行正即是道。正是大力倡导“顿悟”法门的六祖,谆谆教导我们要重视世间道德修养:“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并留下传颂千古的名偈:“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近代太虚大师也说过类似的话:先做人,后成佛。实际上,佛教的所有法门,都具有止恶从善的效用,比如大家最熟悉不过的念佛、坐禅,甚至拜佛、诵经。念佛的时候,总不会同时去恶口伤人,那么,念佛就是净语。坐禅的时候,总不会同时去干坏事,那么,坐禅就是净行。拜佛、诵经的效用也一样。

我做孩子时,母亲总说:“多拜佛,会聪明。”当时不理解,现在明白了,多拜一份佛,少一份妄念,就多了一份智慧。我们不能把获得智慧或者把开悟,想象成一次性的换脑子一样,这实是妄想。大智大慧就是由日常的小智小慧积累而成,这与滴水成海道理一样。当然,我们所说的小智小慧,不是指日上聪明,而是指消除妄念、恶行而产生的本性智慧显现。 很多人总以为,学佛就是坐禅、念佛,以及拜佛、诵经之类。这样理解学佛是有些偏的。我们都是世间人,世间人就离不开世间日常生活,我们每天都要吃、要穿、要住,在家学佛者还要养家。我们不能一学佛什么都不管,饿了张口就要有饭,冷了伸手就要有衣,那不是作恶吗?我本人就非常反对“行看流水坐看云,醒来有茶饥有饭”那种自私自利做法。我们决不能离开日常生活谈修行,离开日常生活谈修行,学佛就没了基础。可以说离开日常生活的修行,是没有基础的修行,是一种颠倒。我并且认为:不管出家在家,学佛者首先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在日常生活中持戒,去贪执,去妄念。这才是学佛大道,这才是学佛的平常道。学佛的难处,学佛的容易处,都在这里。我希望大家依此尽心量力而行,日积月久,功夫自见,佛道自成。一个人如果平时能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忘我地工作,贡献社会,利益众生,实际上他就是菩萨住世。一个人能忘我地工作,他即证到无我实相,他的内心必无挂碍,必无烦恼。过去我们学雷锋,学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生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一直认为,雷锋就是菩萨转世。所以,我们学佛,一定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不要以为,学佛就是打坐,就是念佛,就是拜佛、诵经。

当然,学佛也需要打坐,需要念佛,需要拜佛、诵经。但必须知道,打坐、念佛、拜佛、诵经,只是我们学佛过程中的助行,这些助行法门,有助于我们日常修行,甚至强化我们日常修行。但不是日常可行的正行。学佛者如果把日常功夫都花在助行上,其修行基础不实,成就起来反而很慢。比如大家都很重视的打坐习定,实际上,打坐习定,不限于佛教,外道也打坐习定,象印度瑜珈外道、我国的道教。另外,与打坐习定效用类似的,还有默语戒,闭关,等等。总之,我认为,学佛者不宜执著于佛教的哪宗哪派,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生活习惯,来选择合适的助行法门;而日常生活中的正行,则是所有学佛者共修之法门。

很多人,尤其是读过禅宗《灯录》的人,对于开悟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想象,有些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想象,以为开悟了,就怎么怎么了,驾五彩祥云升天啦,坐莲花台上受万人朝拜啦,不一而足,都是着了外相,仍是凡夫俗见,凡夫妄想。故《金刚经》云:若以色求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开悟对于凡夫来说,确实算是奇迹;而对于修行者来说,开悟则是平常事。人有各种各样根性,所以,悟也有各种各样悟法。有些人,如《灯录》所载,豁然顿悟,精神面貌一下子变了;而有些人,则由一次一次的小悟积累而成;而又有一些人,却是连续的慢慢的启悟,到最后自己悟了都没觉得。开悟事不能直求,需要机缘,更需实要日常坚实深厚的功夫积累。如果没有日常坚实深厚的修行功夫,开悟是不可想象的。学佛

时,心眼不能老在开悟上打转,否则,非得神经病不可,参禅参神经病的人,时有所闻,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日常修行功夫保证缘故。对于开悟事, 我希望学佛者还是以平常心待之为好。

开悟了是否就是成佛了呢?不一定。这就取决于开悟者日常修行功德是否圆满。如果日常修行功德圆满,那么,一悟即至佛地。如果日常修行功德不够圆满,比如行小乘之道,那么,开悟只是见佛。根据佛经记载,我觉得早期佛教,即小乘佛教时期,包括释迦世尊,那时所谓的悟道,实际上只是见佛。见佛到成佛,还有很多路要走。比如,《楞严经》开头,就讲了释迦世尊“十大弟子”之一,释迦世尊堂弟,号称“多闻弟一”的阿难,栽倒在淫女摩伽罗手下的故事。象阿难这样道行的人,并长期跟在释迦世尊左右,尚有闪失的时候,我们就不难设想一般悟道的人。所以,开悟以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不是鲤鱼跳龙门,也不是大学毕业拿学位,还需要一个调顺、巩固的过程,才能保证道行不退。佛是觉行同时圆满的人。释迦世尊悟道以后,还风里来,雨里去,托钵行化四十九年。如果没有这托钵行化的四十九年,释迦世尊也只是个自了汉已,甚至也没有后来轰轰烈烈的佛教事业。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区别的基本点,就在于是否注重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功夫。大乘佛教一开始就在日常生活里修行,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入道,基础功夫深厚扎实,一旦开悟,成果巩固,一般不会退转,不象有的修禅人,打坐几年了,总算有那么一点点定,可是一出定,走回日常生活,仍是一身旧习气。所以,我觉得,尤其在现在物质丰富、人心难定的时代,学佛者从日常生活中起修,比较稳当,容易成就,直接从日常伦理道德入手,反省自己,约束自己,保证修行一日,功夫长进一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3u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