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读图报告

更新时间:2024-06-25 20:5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工程地质读图报告

学校: 昆 明 学 院

学院:城乡建设与工程管理学院

专业: 土 木 工 程 专 业

班级: 2010级土木二班

姓名: 李 加 全

学号:201003160213

分析凌河地形地质图.宁陆河地区地质图

一.比例尺 地质图方位

宁陆河 该地质图比例尺为1:25000,即图上1cm相当于实际距离250m。 本区东部为红石岭,西南为扁担峰,高程均在700m以上;图幅北部为二龙山,南部为白云山,中部地势较低,宁陆河自西北流向东南。 凌河 该地质图的比例尺为1:20000,图区面积约9.72km2 。 图幅的正上方为正北。 二.地形.水系

宁陆河 本区东部为红石岭,西南为扁担峰,高程均在700m以上;图幅北部为二龙山,南部为白云山,中部地势较低,宁陆河自西北流向东南,全区最高点的二龙山(高程800多米)与最低点的河谷(高程300多米)最大相对高差约500m。区内地形明显受地层、构造、岩性的控制,山脉延伸与地层走向一致,大体作南北向延伸。石灰岩、石英砂岩及白垩纪细砂岩常形成高山,宁陆河沿断层带发育。 凌河 该区的地形地貌特征为:东北部和东南部及北部地势较高(海拔1000~1162m),中部及西部较低(海拔200~300m),地势由东向西逐渐降低。 水系:凌河从东向西流经该区的中部,南北两岸有数条支流汇入凌河。三面环山,中间低凹,凌河由NE向SW方位流出,通过图中水系的树枝状发育特点。

三.图例所示区内地层的出露(由老到新描述时代.岩性)

宁陆河 本区出露地层包括志留系(S)、泥盆系上统(D3)、二叠系(P)、中下三叠系(T1-2)、侏罗系(J)、白垩系(K)及第四系(Q)。其中泥盆系主要分布在西部扁担峰一带,侏罗系与白垩系分布在东部红石岭周围,第四系主要沿河谷发育。 区内泥盆系上统与志留系地层产状一致,但期间缺失泥盆系下中统沉积且在泥盆系上统底部有底砾岩存在,二者呈假整合接触。二叠系与泥盆系之间缺失石炭系地层,二者也为假整合接触。图上侏罗系与下伏D3、T1-2、P三个时代地层相接触,故为不整合接触,第四系与下伏地层也为不整合接触,其余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北部出露的辉绿岩岩体因受F1断层控制,大体作东西向延伸,其入于P与T1-2石灰岩中,而伏于侏罗系之下,故其侵入时代应在三叠纪以后、侏罗纪之前。 凌河 由图例可知,本地区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为:中泥盆统白云岩、砂岩(D2);下石炭统页岩、煤层(C1);中石炭统页岩、砂岩(C2);上石炭统薄层石灰岩(C3);下二叠统泥灰岩(P1);上二叠统页岩、砂岩(P2);下白垩统砾岩(K1);上白垩统砂岩(K2)。 呈现不同的交截关系,应为倾斜岩层。 K1-K2地层界线与等高线呈平行关系,说明K1-K2地层为水平岩层。 D2-P2地层界线与等高线呈“V”字形相交,说明D2-P2地层为倾斜岩层 四.地质内容:

1.地层分布及各地层的接触关系

宁陆河 本区出露地层包括志留系(S)、泥盆系上统(D3)、二叠系(P)、中下三叠系(T1-2)、侏罗系(J)、白垩系(K)及第四系(Q)。其中泥盆系主要分布在西部扁担峰一带,侏罗系与白垩系分布在东部红石岭周围,第四系主要沿河谷发育。 区内泥盆系上统与志留系地层产状一致,但期间缺失泥盆系下中统沉积且在泥盆系上统底部有底砾岩存在,二者呈假整合接触。二叠系与泥盆系之间缺失石炭系地层,二者也为假整合接触。图上侏罗系与下伏D3、T1-2、P三个时代地层相接触,故为不整合接触,第四系与下伏地层也为不整合接触,其余地层均为整合接触。 北部出露的辉绿岩岩体因受F1断层控制,大体作东西向延伸,其入于P与T1-2石灰岩中,而伏于侏罗系之下,故其侵入时代应在三叠纪以后、侏罗纪之前。 凌河 根据地层分布和露头形态特征,该区的K1和K2新地层分布在图区的东南和北东及北部的山顶,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平行或重合,K1和K2为水平岩层。出露的D2、C1、C2、C3、P1、P2老地层分布在图区的中部及凌河的两岸岸坡上,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下石炭统(C1)与中泥盆统(D2)之间缺失上泥盆统(D3)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为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砾岩(K1)与上二叠统(P2)之间缺失三叠系(T)和侏罗系(J)的地层,存在沉积间断,为不整合接触。 根据“V”字形法则,在凌河的北岸岸坡,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表明岩

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同—即岩层向南倾斜,倾角大于坡角。在凌河的南岸岸坡,地层界线与地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同,而地层界线的弯曲度比地形等高线的弯曲度小,表明岩层的倾向与坡向相反—即岩层向南倾斜。 根据地层出露和分布特征及岩层产状,该区的下石炭统(C1)与中泥盆统(D2)之间的接触关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下白垩统K1与下伏老地层(D2、C1、C2、C3、P1、P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通过地层图例分析可知:本区D2->P2,K1->K2各时代地层,无沉积间断,为整合接触关系,但是,K1/P2间确实了三叠系、侏罗系沉积物,由此可见K1/P2间为不整合接触关系。 进入图内详细分析可知,K1/P2 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依据K1底面界线与下伏D2-P2地层界线呈行馆关系)。 年代较新、岩性较好的白垩统砂岩、砾岩分布在本区的东北、东南角一带,岩性较好、年代较老的中泥盆统白云岩分布在本区的西北角地势较高部位。 从接触关系上看,本区缺失了上泥盆统地层,缺失了三叠统和侏罗统地层,可见,下石炭统页岩、煤层和中泥盆统白云岩为不整合接触关系,根据等高线与岩层出露界线的关系,按V字形形式,可知泥盆统地层和石炭统地层为倾斜岩层,倾向为南偏东。二叠统岩层产状与上述岩层大致相同。二叠统与白垩统地层的不整合为角度不整合。白垩统地层界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为水平地层。 2.地质构造

宁陆河 褶皱构造 十里沟至扁担峰一带为一倒转背斜,大致作南北向延伸,轴部出露地层为志留系页岩及长石砂岩,两翼由上泥盆系及二叠系石英砂岩、石灰岩所组成。两翼地层对称分布,均向西倾,西翼倾角约45゜;东翼倒转,倾角较陡(约70゜) 图幅东南部为白云山倒转向斜,轴向接近南北,轴部由中下三叠系石灰岩组成,两翼为二叠系、上泥盆系地层组成。西翼倒转,倾角较陡;东翼倾角较缓。 上述倒转向斜之东为红石岭向斜,大体呈北西—南东向延伸,两翼相向倾斜,倾角约30゜,为一直立向斜褶曲,由侏罗系、白垩系地层所组成。 断裂构造 本区较大断层有3条,其中F1断层大致呈东西向延伸,断层面倾向为南,倾角约70゜,沿断层有辉绿岩岩体侵入,断层南盘(上盘)相对下降,北盘(下盘)相对上升,故为一正断层。 F2断层大致呈南北向延伸,断层面倾向为西,倾角44゜,由断层两盘出露地层时代可以看出,西盘属上升盘,东盘属下降盘,故断层为一逆断层,该断层与倒转背斜轴向基本一致,由于断层影响,下盘地层明显变窄。 F3断层大体呈北西—南东向延伸,断层倾角近于直角,又从断层两侧志留系与上泥盆系地层界线可以看出,东北盘地层界线明显向西错动,故为一平移断层。 凌河 该区的地质构造比较简单, K1和K2为水平岩层, D2、C1、C2、C3、P1、P2为倾斜岩层。 本区的地质构造为倾斜岩层。可能是由于南北方向的构造应力导致岩层的倾斜或地层的不均匀抬升导致。 3.地质历史简述(凌河地区地质图):根据区内地层出露情况分析本区地质历史

凌河 本区中石炭统页岩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层的相对抬升,导致该地层受到强烈侵蚀,以致该地层在平面图上不连续。在上石炭统石灰岩时代,剥蚀作用不是很强烈,地层沉积连续。 在上二叠统页岩之后,发生较大的地壳运动,岩层倾斜,而后地层抬升,导致缺失三叠统和侏罗统地层。然后构造运动相对平寂,白垩统地层沉积。在白垩统后期,由于地层又逐步抬升,剥蚀作用强烈,出现地层不连续的情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3o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