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全册好(有期末复习计划)

更新时间:2023-09-14 17:01:01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本册包括以下内容:1、有余数的除法 2、认数3、分米和毫米 4、加法 5、认识方向 6、减法 7、认识角 8、乘法9、统计10、期末复习,以及两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测定方向和你能跳多远。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9名学生,男生30名,女生19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好,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动脑,能认真完成作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也有一些学生上课纪律欠缺,他们上课不愿意动脑,不举手发言,作业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成为班级中的后进生,对于这些学生,改正他们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对于上学期的知识掌握尚可,同时也存在着个别人计算不过关、走进生活题说理不清、变化题不懂思考方法等问题。通过本册知识的学习,锻炼他们的思维、口头叙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的时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通过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体会余数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索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知道余数一定比除数小,会用竖式计算除数和商都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式题,会用有余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具操作,认识1000以内的数,知道千以内的数位顺序,知道千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会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能根据数的意义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和在1000以内)以及相应的减法,整百数加整十数以及相应的减法。

3、通过自主探索,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加法以及相应的减法式题,会口算整十数加整十数(和超过100)以及相应的减法,会估算一些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式题,会对加、减法的计算进行验算。

4、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应用加、减法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5、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式题,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会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一位数。

6、联系乘法含义,理解“倍”的概念,会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7、在现实情境中,初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能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正确解答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8、联系生活经验,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知道分米、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一些长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测量并描述物体的长度。

9、联系对东、南、西、北的已有认识,进一步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运用学过的方位词合理描述现实情境或简单平面图上物体之间的位臵关系;能看懂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根据要求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10、联系一些典型物体的面,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有顶点和边,知道角是有大小的,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在方格纸上画出角。

11、会对同一组数据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知道填表格和描方块都是呈现统计结果的方法,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判断、联想和

预测。

(二)、情感与态度方面。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作用。在教师的组织下,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2、初步具有认真思考的习惯,在教师、同学的鼓励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基本求商方法。 2、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3、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逐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难点:

1、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2、能认、读、写千以内的数,会比较千以内数的大小,会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比较角的大小

4、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 五、教学用具

桃子图片、课件、直尺、圆片、小棒、计数器、米尺、铅丝、卡纸、表格、学具。

六、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吃透教材,学习资料,更好地发挥教材

的作用。

2、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形式教学乘法口诀,从编儿歌再编口诀,降低口诀的难度。

3、在课堂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日记,通过寻找其中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4、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争取做到自己能学懂的知识,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具体教学时,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充分利用思考题,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动脑筋钻研问题的兴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开发智力上有促进作用。

七、课时安排

单元 1、有余数的除法 课题或教学内容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练习一 我们去植树 2、认数 认识整百数 认识几百几十 认识几百几十几 练习二 比较数的大小★ 3、分米和毫米 4、加法 认识分米和毫米 简单的单位换算 不进位加 进位加 课时数 2 2 1 1 1 1 1 2 1 1 1 2 连加 加法估算 练习三 5、认识方向 认识方向 认识路线图 测定方向 6、减法 不退位减★ 退位减 练习四 加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练习五 隔位退位减 练习六 复习 期中测试 7、认识角 认识角★ 认识直角 8、乘法 不进位乘 乘加、乘减实际问题 练习七 进位乘★ 练习八 复习 9、统计 统计 你能跳多远 10、 期末复习 期末复习

1 1 2 1 1 1 1 2 1 2 2 2 2 2 6 1 1 2 1 1 3 2 2 2 1

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

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简单计算。 教材分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第1~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认识余数的意义和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段,第3~4页的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简单计算。

第三段,第5~6页的练习一。

此外,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安排了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我们去植树”,让学生综合应用学过的乘、除法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通过分组操作,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所谓有余数的除法,是根据在整数集中除法运算不是总能施行的情况,而对除法运算的意义所作的补充规定。即,如果两个整数相除不能得到整数商,那么被除数中最多含有除数的个数,叫做不完全商;所余的部分,即被除数减去不完全商与除数乘积所得的差,叫余数。像这样的除法运算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可根据教材安排的活动线索,着重组织好如下几个步骤的活动。第一,让每个小组准备10枝铅笔或10根小棒,提出:10枝铅笔,每人分2枝,结果怎样?每人分3枝,结果怎样?每人分4枝、5枝、6枝呢?要求学生根据上述问题有次序地进行操作,并把操作结果填在表中。第二,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把操作结果进行分类。第三,根据分类情况,即时指出: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也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出示一道有余数除法的算式,介绍余数及算式的读法。第四,让学生根据上述操作中其他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尝试列出不同的有余数除法的算式。

2.要恰当把握第2页“想想做做”的教学要求。

第2页“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三道题,重点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指导学生练习时,应注意三点:第一,要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或看图写算式,不应该让学生脱离直观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第二,要关注已知总数、份数,求每份数及剩余数的操作、因为这样的操作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完善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第三,要突出算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根据写出的算式,再说说具体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在表达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认识。

3.借助直观和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 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主要有三条:一是把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经验;二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的已有知识;三是对有余数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要求7个桃,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还剩几个,就是求7里面最多有几个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计算7÷3的竖式,分别思考:竖式中的7表示一共要分7个桃,那么竖式中的6呢?6是怎样算出来的?竖式中的1表示什么意思?1又是怎样算出来的?从而使学生在讨论中明确认识计算有余数除法的过程。

4.在学生初步理解算法的基础上,要及时提升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的思考水平。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水平上,要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掌握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的方法。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试验和调整。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教学“试一试”时,一方面要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思考18÷5的结果;另一方面更要启发学生利用乘法口诀思考:因为5与3乘最接近18且小于18,所以计算18÷5时应商3。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试商的基本方法。由此,再通过相关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逐步强化这一思路。

5.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

“余数要比除数小”是有余数除法计算中的一个规律。但严格说来,“余数要比除数小”其实是计算有余数除法的一条法则,是探索和理解试商方法的逻辑基础。因此,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在学生积累一定的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经验后,通过对几道题的计算过程的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规律;二是在学生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后,让学生在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中理解这一规定的合理性。教学时,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安排。此外,还可通过一些典型错例的比较,以及类似□÷□=4……2这样的填空题让学生巩固认识、加深理解。

6.启发学生依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的第3、4题,第7页练习一的第10、11题是需要用有余数除法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时,应联系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到:只要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平均分),不管是否分完,都可以用除法进行计算。此外,还要注意帮助学生认识到,有些具体的实际问题,列式计算后需要根据计算结果和题意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确定答案。如,做一个灯笼用6张纸,50张纸最多能做多少个?20箱水果,每次运8箱,要运多少次?通过解答这些问题,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我们去植树”重点是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合理选择信息。

教材设计的场景画面中信息量很大,而且解答有些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因此,提出或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合理选择信息。组织活动时,一要指导学生通过有序观察,理解场景图呈现信息的思路。知道画面的左半部分主要是有关各班栽树棵数的信息,而画面的右半部分主要是关于各班怎样栽的信息。二要鼓励学生看图交流,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又能想到些什么,要解决某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等等。三要注意对第9页中三组问题的比较。这三组问题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第一组问题可以直接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计算;第二组问题强调的是对计算结果的进一步思考;第三组问题突出了对积是36的乘法算式的掌握情况。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内容及“想想做做”第1题—第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的情况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正确读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3、通过操作、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10枝铅笔,学生准备若干小棒和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与数字打交道,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信,你瞧!

1、提出问题

(1)(教师演示)在学校组织的科技知识竞赛中,豆豆和小朋友齐心协力,赢得了冠军。老师奖给豆豆10枝铅笔,豆豆想:这10枝铅笔可不是我一人得来的,我要分给大家,让大家分享胜利的喜悦。可是,怎样分才合理呢?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统一认识:每人分得同样多。

(3)谈话: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么分?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每人分4枝,可以分给几人呢?……我们来分一分。 2、探究新知

(1)分一分(出示纪录表) 每人分几枝分给几人还剩几枝

①指导操作。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呢?请一组上台示范分一分。分完后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后有没有分完?师生共同在表格中纪录结果。

②自主活动。谈话:如果每人分3枝、每人分4枝,分别分给几个人呢?你能用以上的方法在小组里分一分,并把不同的情况记录下来吗?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一说

①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填写表格,确认结果。

②谈话:观察分法,把它们分类,并说说怎么想的?

③小结:10枝铅笔平均分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正好分完,另一种是分后还有剩余。出示表格:

表(1)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5 5 2 表(2)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3 3 1 4 2 2 6 1 4 (3)写算式 ①观察表(1)

提问:10枝铅笔每人分2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10枝铅笔每人分5枝,可以分给几人?分完了吗?怎样列式计算?

提问:你能说出这两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②观察表(2)

谈话: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几人?有什么方法计算?(板书:10÷3)可以分给几个人?分完了吗?还剩几枝?这1枝还能分吗?

这1枝是剩下的,它是10枝里面的一部分,我们可不能忘了它,在3人后面加上小圆点,把它记录下来!

③认识与数:在除法算式里,每个数都有自己的名称,在10÷3=3……1中,10、3、3分别叫什么?1呢?如果不知道,可以看看书。 反馈交流,全班齐读算式:10除以3等于3余1

④观察比较:10÷5=2、10÷3=3……1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另一种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

(4)试一试

谈话:你能把表(2)中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情况,涌出发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填一填。

反馈交流:10÷4=2……2(枝) 10÷6=1……4(枝)

解决问题:豆豆一组有3人,那么他会选哪一种分铅笔的方法呢?

(5)概括提炼:想一想,什么情况下平均分的结果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表示?余数表示什么? 二、应用拓展

“想想做做”1—3 三、总结揭题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告诉你的伙伴!

2、生活中还有哪些平均份后有余数的情况?课后到生活中去找一找,如果找到了就用有余数的除法说一说,说父母听。 ☆教学调整☆ 四、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有余数的除法计算

教学内容:课本第3、4页内容, “想想做做”1—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会用竖式计算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 2、培养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与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挂图:几十面按红、黄、蓝顺序排列的彩旗,下面顺次标上序号。 2、游戏:老师不看屏幕,同学们告诉我几号旗,我就能说出它是什么颜色。不信,你考考老师?

3、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彩旗的颜色呢?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其中的奥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提问:怎样列式?(板书:7÷3=)等于多少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分一分、算一算……)

(2)鼓励探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解决。 (3)汇报交流。

①用圆片代替桃分一分,指名学生上台操作。 提问:分的结果怎样?(放了2盘,还剩1个。)

剩下的1个桃,还能继续分吗?(剩下的1个桃,不能再分) 讲述:7个桃,每盘放3个,分的结果是“放了2盘,还剩1个”。

如果是17个桃、27个桃、37个桃,甚至更多的桃每盘放3个呢?难道我们也用圆片代替桃来这么分吗?有别的方法吗? ②列竖式算一算

谈话:笔算7÷3竖式该怎样列,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指名学生说老师写。 提问:3 7商是几?为什么商是2,你是怎么想的? 小组讨论在交流汇报。

想法一:7个桃,每盘放3个,放了2盘,所以商是2。

想法二:商2,二三得六,6比7小,商3;三三得九,9比7大,所以商2。 想法三:二三得六,2和3相乘的积最接近7,又小于7,所以商2。 想法四:7里面最多有2个3,所以商2。

提问:7的下面改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7个减去分掉的6个,还剩下几个?所以横线下面写几?这个“1”表示什么?(表示剩下的1个,这个1就是余数) 提问:谁能说出横式的计算结果?

在上面的谈话过程中逐步完成如下板书:

(4)小结:今后我们计算有余数的除法,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题目:老师有18枝铅笔,分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枝,还剩几枝? (2)提问:怎么列式?怎样计算?让学生用刚学到的试商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评价。(重点交流如何试商) 3、探索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规律。

(1)谈话:请同学们观察7÷3、18÷5的余数与除数,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或者余数比除数大了,说明了什么? 小结:请记住,计算有余数除法,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猜一猜:有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6,余数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3,除数最少是几? 三、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4(学生独立做题,然后交流) ①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读题,学生按要求动手分。

问:分成了几份?还剩几根?9里面最多有几个2?还余几? 2)生填写竖式。

3)问:商4是怎样算出来的?表示什么?余数1呢? 第(2)题:生独立完成,指名说试商的过程。

4)同桌互查、互说。 5)指名说,核对答案。 2.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分布图,引导学生看懂图意。 下面是青山乡水果种植的颁情况示意图。 西瓜 桃 梨 山楂 水库 葡萄 苹果 橘子 樱桃

2)桃园在水库的哪一面?(指名说) 3)水库的西南面是什么园? (生自说,再指名说)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同桌互说。)

5)谁来考考大家?(请学生回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方位?

板书设计:

认识方向

西北 北 东北

西 东

西南 南 东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路线图

教学内容:课本第47~49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所学的方位描述行走的路线。

2.帮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应用的能力。 教具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南山公园平面图

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公园。

你能看图说出小明浏览时行走的路线吗?

这是南山公园平面图,看图向我们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

(小明从南大门进入公园,先后游览了音乐喷泉、月亮湖、艺术广场和盆景园,最后从西门出公园。(并同时标上箭头)) 先同桌互说,再汇报。 二、试一试

1. 小芳从西门进入公园。她要游览盆景园、艺术广场、水上乐园、四季亭和

音乐喷泉这几个景点。你能说出她游览时行走的路线吗?

2. 你最喜欢这个公园里的哪几个景点?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游览路线。 还有一位小朋友,她是怎么游览公园的呢?

(小芳从西门进入公园。她要游览盆景园、艺术广场、水上乐园、四季亭和音乐喷泉这几个景点。)

你能说出她游览时行走的路线吗?同桌互说后汇报。

你最喜欢这个公园里的哪几个景点?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游览路线。 三、练习

1、想想做做1:

你能说出小红上学的路线吗? 学校 桃园 小红家 大桥 你能说出小红上学路上要经过哪些地方? 经过大桥、桃园和学校

你能说出小红上学的路线吗?汇报。 2、想想做做2

(1) 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方向和路线。你能说出不同的路线吗? (2)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说出小兔到小狗家的方向和路线。

还有不同的路线吗?同桌互说后汇报。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请生提问,并生请生回答。 3、想想做做3。

1)这是1路和2路公共汽车的路线图。你能看出行车的路线吗? 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一生汇报。

2)1路公共汽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 2路公共汽车呢?

3)小明要从火车站到公园去,应乘几路车?

4)王老师要从人民路到一中去,应乘几路车?要乘几站? 4、想想做做4

星期天,如果你和爸爸妈妈或同学到公园去玩,可以先找到“公园景点游览路线图”或“公园景点示意图”,确定好路线,再游玩。

看一下这张公园景点示意图,确定一下你游玩的路线,告诉同桌,看看他能不能听懂你的路线。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实践活动——测定方向

教学内容:课本第50—5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给出的指南针指示的方位来辨认八个方向。

2、通过学生在自己的校园里进行方位测定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在实际中辨认八个方向的能力。

3、培养学生与同伴积极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辨认八个方向的能力。

教学准备:4人一小组,每组准备一个指南针,一张记录单;自制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在图中辨认八个方向

(一)看动物园示意图辨认方向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动物园玩一玩,好吗?

走进动物园,我们来到了喷泉所在的位臵。要想弄清动物园里每个馆的位臵,我们需要什么工具? 图如下:

大门

老虎馆 狮子馆 喷泉 孔雀馆 熊猫馆

指南针“上 北下南”

鸽子馆 河马馆 猴子馆

2、师:要想弄清动物园里每个馆的位臵,我们需要什么工具?

对,你能根据指南针所指的方向说一说每个馆在喷泉的哪一面吗?可以借助你做的方向板。同座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学生汇报) 3、师:鸽子馆在喷泉的西南面,那么喷泉在鸽子馆的哪一面?

能不能象这样说一说其他馆呢? 4、师:有谁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根据课本上的图辨认方向

1、师:小明参观完动物园后,想让小动物去参观他们的学校,于是他们把小动物们带到了自己的学校(出示书上的图)

2、师:同样,要想知道校园里每个设施的位臵,先得看什么?

仔细观察这个指南针(放大指南针)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学生汇报)

对,小明用指南针测得的北面不是在正上方了,所以大家在测定方向时,不要总是想着“上北下南”,而要根据指南针所指的实际方向来观察。

3、师:可以借助你的方向板说说每个设施各在小明的哪一面,请同座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 (学生讨论) (叙述汇报)

4、师:谁还能提出其他的问题? 二、在实际中辨认八个方向 (一)在教室里辨认方向

1、师:请小朋友们用手指一指北面是哪一面?拿出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把方

向板在桌子上放好。

师:再仔细的观察一下,你的八个面分别坐的是谁或者有什么东西。 (学生活动)(汇报)

(二)在校园里辨认方向

1、师:小朋友想不想到教室外,到我们的校园里去测定方向?

师:好,下面我们四人一组,先商量好你们准备在哪个位臵测?四个人怎么

分工?怎么测?(学生商量、讨论)(学生汇报)

2、学生到自己选定的位臵测量。

下面每一小组可以找一块地方测定方向。5分钟后回来。

教学反思:

第六单元 减法

教材、学情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两个方面。在计算方面以三位数的减法为重点,有笔算、估算、口算及减法的验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点放在两步计算的问题上,由于三位数的减法比加法复杂,学生需要较多时间才能掌握和巩固。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又是首次教学,形成初步的解题思路也需要较多的时间。所以,本单元教材把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分四部分交叉编排,使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计算及验算方法,发展估算的策略。 教学难点: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并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教学课时:九课时

第一课时 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课本第52-53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不退位的三位数减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 2.学会减法的验算。

教学重点: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展过程。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小朋友喜欢看书吗?我们来看看一个书架上书吧。 二、新授

1.教学例题:出示书架图。

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指名说:学校里图书室有335本的儿童小说,借出123本,还剩多少本?) 提问:怎样解答?

根据回答板书:335-123= 2.探索335-123的算法。

1)问:你能用什么办法得到结果?你会计算吗?(生写在草稿本上。自己写一写,再同桌互查。)指名上黑板写,全班核对。

计算时要注意什么?(注意:数位对读齐,从个位算起。) 2)你会验算吗?

讨论,再算一遍或用加法验算(生试算,再指名上黑板写) 3)讨论:减法的验算与我们学过的加法的验算有什么不同?

4)小结:减法验算式的得数不是原式中的得数,而应该是原式中的被减数。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 生自己完成这些题目并认真验算。2)请3位小朋友上来完成这些题目。 3)核对答案。 4)师:他验算的对吗?你是怎样验算? 2.想想做做第2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3f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