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B设计规范-个人整理版

更新时间:2023-07-17 16:1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个人收集整理的PCB Layout设计规范,可下载修改

PCB设计规范

项目名称:

文件编号: 编制日期:

个人收集整理的PCB Layout设计规范,可下载修改

1. 布局设计规则

1.1. 确认结构图纸是最新的。

1.2. 根据结构图设置板框尺寸,按照结构要素布置安装孔、接插件等需要定位的器件,并

给这些器件赋予不可移动属性。

1.3. 根据结构图和生产加工所需的夹持边设置PCB的禁止布线区、禁止布局区。 1.4. 优先摆放电路功能块的核心元件及体积较大的元器件,再以核心元件为中心摆放周围

的电路元件。质量较大的元器件应避免放在板的中心,应靠近板在机箱中的固定边放置,以免引起PCB翘曲。

1.5. 发热元件要均匀分布,以利于散热,除温度检测元件意外的温度敏感器件应远离发热

量大的元器件,如电解电容、晶振、电池等。注意结构通风流向,发热量大的器件应尽量不被其他器件挡住。

1.6. 布局应尽量满足以下要求:总的连线尽可能短,关键信号线最短;高电压、大电流信

号与小电流、低电压的弱信号完全分开;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分开;高频信号与低频信号分开;有高频连线的元件尽可能靠近。

1.7. 元件的布局应便于调节和维修,如跳线、可变电容、电位器等器件周围要有足够的空

间;小元件周围不能放置大元件,以免维修时无法焊接;BGA与其他贴片元件的距离大于2mm,以便于拆焊;压接的接插件周围5mm内正面不能有高度超过压接插件高度的元器件,背面5mm内不允许有元件或焊点。

1.8. BOTTOM层的贴片元件和接插件的管脚焊盘间距大于3mm,以保证波峰焊良率;如

果贴片元件的高度较大,则间距应大于5mm。

1.9. 同类型的插装元件优先朝一个方向放置,同一类型的有极性分立元件也应力争在方向

上保持一致,以便于生产和检验,如电解电容。

个人收集整理的PCB Layout设计规范,可下载修改

1.10. 打开TOP层和BOTTOM层的place-bound,查看重叠引起的DRC是否允许,特别

注意元件叠放是否会引起短路或者生产时候焊接不良等问题。

1.11. 去耦电容应靠近电源输入端放置,储能电容应均匀摆放。对于有多个不同容值滤波

电容的情况,应按照容值越小越靠近电源输入脚的原则摆放。

1.12. 金属壳体和带有长引脚的零件,如电感、插装的保险丝、功率电阻等,注意不要与

其他元器件和印制导线相碰,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位置。

1.13. 在布局时需要考虑可插拔器件的行程距离以及操作时所需的空间,其他零件的摆放

应避开此范围。

1.14. 预留的接地针焊盘应摆放在高频信号附近,以便于调试时使用。 1.15. 用于阻抗匹配目的阻容器件的布局,要根据其功能合理放置。 1.15.1. 串联匹配电阻的布局靠近信号的驱动端,距离一般不超过500mil。

1.15.2. 匹配电阻、电容的布局一定要分清信号的源端和终端,对于多负载的终端匹配一定

要在信号的最远端匹配。

1.16. 对于LED灯等外观上有顺序的元器件,要特别注意顺序对应关系。 1.17. 布局完成之后,应与结构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确认。

个人收集整理的PCB Layout设计规范,可下载修改

2. 布线设计规则

2.1. 叠层设计要求

2.1.1. 根据PCB走线密度进行叠层设计,一般BGA零件的出线管脚在4排以内的只需要

4层PCB即可。

2.1.2. 下图是常见的4层和6层PCB叠层结构,需注意对于6层PCB,A叠层结构的L3

和L4间距较大,相互之间基本无参考,平行走线不会串扰;而且所有的信号层都可以参考完整的地平面,电源层阻抗也较小;但此叠层增加了一层无铜基材,是“假八层”,费用较贵。B叠层结构是正常的6层PCB结构,L3和L4间距较小,严禁平行走线。

copper

PPcopper

GNDS1

copper

PPcopper

core

core

copper

PP

copper

PPcopper

4层PCB

S2PWR

corePPcopper

corePP6层PCB--A

S4GND

copper

PPcopper

6层PCB--B

S4GND

PWR+S3S2

corecopper

corecopper

core

PWR+S3S2

GNDS1

copper

PPcopper

GNDS1

2.1.3. 洗板时需要在阻抗控制中将走线参考层标明,并与PCB制造商确认。 2.2. 电源和地设计要求

2.2.1. 地层铜箔由板边内缩40mil(1mm)。

2.2.2. 电源层铜箔要比地层内缩80mil(约20H),以降低PCB边缘辐射。

2.2.3. 电源线要尽量短且足够粗,一般按照40mil/A的线宽来计算走线宽度,。需注意在电

源走线上有过孔时,应多打孔以保证电源线的过流能力。

个人收集整理的PCB Layout设计规范,可下载修改

2.2.4. 最小环路原则,如果电源和地均以走线方式连接到元件,应尽量平行走线。此原则

也适用于信号走线。

BadGood

2.2.5. 保护地、数字地、模拟地要正确划分。对于低频电路,应尽量采用单点并联接地;

对于高频电路,则宜采用多点接地。

2.2.6. 不同的地平面之间在空间上要避免重叠,不同的电源平面在空间上也要避免重叠。

特别注意共模电感、磁珠前后的电源是不同的平面,不要有重叠,以避免相互耦合。

BadGood

2.2.7. 对于导通孔密集的区域,要注意避免通孔在电源和地层的挖空区域相互连接,形成

对平面层的分割,从而破坏平面的完整性,导致地层的回路面积增大,或者电源铜箔的过流能力减小。

个人收集整理的PCB Layout设计规范,可下载修改

2.2.8. 对于常见的buck和buck-boost模式DC-DC电源转换电路,在元器件摆放和走线时,

需要注意最小环路原则。下图所示的环路连线应尽量短和粗,尽可能单点接地。

Vi

buck

Buck-boost

2.2.9. BGA下方的电源和地不允许采用铺铜方式连接,以免焊接不良,应采用走线网状连

接。

2.2.10. 电感和变压器等磁性元件下面的地要挖空。 2.3. 通孔设计要求

2.3.1. 禁止采用盲孔和埋孔。

2.3.2. 通孔的直径不小于板厚的1/8,即对于1.6mm板厚,最小孔径为8mil;对于2mm板

厚,最小孔径为10mil。

2.3.3. 通孔的焊盘直径建议为通孔直径的2倍,内层热焊盘的直径建议为通孔直径的3倍。 2.4. 一般布线原则

2.4.1. BGA元件下方的走线最小线宽间距可采用4mil/4mil,其他走线的最小线宽间距建

个人收集整理的PCB Layout设计规范,可下载修改

议采用6mil/6mil。

2.4.2. 走线距板边距离大于3mm。

2.4.3. 阻抗控制要求如下,具体线宽需和PCB制造商确认。 特性阻抗50欧姆 通用差分阻抗100欧姆 USB差分阻抗90欧姆

Laser发射差分阻抗50欧姆,单端25欧姆 2.4.4. 严禁直角和锐角走线。

2.4.5. 走线也需满足最小环路原则,应注意避免在不同层走线时形成环路。

2.4.6. 对于时钟和其他高频信号线,应尽量满足3W原则。应避免与其他信号长距离平行

走线,尽量在时钟走线两边包地,包地的铜箔应尽量多打孔接地平面,以降低与其他信号线之间的串扰。

2.4.7. 对于时钟和其他高频信号线,严禁跨平面走线。应注意切换走线层之后,参考层对

个人收集整理的PCB Layout设计规范,可下载修改

应的平面可能不是原来参考的平面。

2.4.8. 差分线必须成对平行等长走线,原则是等长比平行更重要。差分线对与其他走线必

须满足3W原则。

2.4.9. 严禁时钟和复位等系统重要信号平行板边走线,以免由于静电泄放回路耦合导致系

统异常。

2.4.10. 晶振下方所有层不允许走线。

2.4.11. 相邻层走线方向必须是正交结构,以免产生串扰。

2.4.12. 不允许出现一端浮空的布线(Dangling Line),主要是为了避免产生天线效应,减少

不必要的干扰辐射和接受。布线完成之后需进行Dangling Line检查,将布线过程中产生的Dangling Line清除。 2.5. 去耦电容的摆放及走线

2.5.1. 去耦合电容应尽量靠近IC的电源管脚摆放。

2.5.2. 如果IC的电源和地的管脚在一起,则去耦电容的两端应直接与IC管脚相接。 2.5.3. 去耦电容的走线应尽量短且较粗,以减小引线电感。 2.5.4. 去耦电容的引线环路应尽量小。

BadBetter

Best

2.6. 铺铜及制程相关处理

个人收集整理的PCB Layout设计规范,可下载修改

2.6.1. 对于大面积无走线的部分,应做铺铜处理,并添加适量的过孔与地平面相连。 2.6.2. 大面积铜与焊盘的链接应采用N-way连接,不应采用全连接,以避免焊接不良和维

修困难。

2.6.3. 对于引脚密集的接插件,如果焊盘没做拖锡焊盘设计,则需要手动添加拖锡点。注

意对于所有的接插件,拖锡点的方向应一致。

2.7.

丝印

2.7.1. 每层的丝印只允许在X方向和Y方向上朝一个方向放置。

2.7.2. 丝印需要包含元件第一脚和极性的标示,尽量将标示放置在元件实体范围之外,以

保证在元件焊接之后仍可以清晰看到第一脚和极性标示,便于生产检测。

个人收集整理的PCB Layout设计规范,可下载修改

2.7.3. 对于具有不同功能的同种器件,应用丝印标示其功能,以便于调试和安装。

个人收集整理的PCB Layout设计规范,可下载修改

3. 出图规则

3.1. 出图前检查

结构要素图是否为最新 是否还有元件未摆放 是否还有走线未完成 所有约束规则是否全部pass 是否有DRC,是否可忽略 是否有dangling line 是否有孤岛铜箔 丝印是否全部确认 结构件位置是否全部正确 是否已摆放光学定位点

是否已添加PCB编码、版本、日期等信息 钻孔数据是否更新为最新 制程相关注意点是否全部确认

3.2. 出图前需完成SMT夹持边添加及拼板处理。

3.2.1. PCB单面双边距板边5mm内无SMT零件,则无需加折边,否则需要添加折边。此

工作PCB制造商可自行完成。

5mm

5mm

3.2.2. PCB拼板原则是在保证PCB基材最大利用率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PCB基材的

尺寸以1020mm*1220mm较多,可与PCB厂商确认具体尺寸,在一块基材上制作的PCB单板数量越多则单板价格越便宜。PCB拼板后的尺寸以不超过260mm*260mm

个人收集整理的PCB Layout设计规范,可下载修改

为佳。

3.3. 出图格式为RS274X,此格式不需要光圈文件,且在CAM中查看时可显示flash焊盘。 3.4. 出图时信号层出正片,电源层和地层出负片。

3.5. PCB设计完成之后需提供Gerber文件(包括各层光绘文件,表层焊盘、阻焊、丝印

文件,钻孔数据文件),零件坐标档(Body Center),IPC356文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3a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