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复习要点

更新时间:2024-07-06 16:0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任务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对象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含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系统发生发展的过程和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它包括了系统研究和个体研究两方面。

系统研究是指从人类心理的种系发展的角度或动物演化的过程来研究,也就是研究动物心理如何演化到人的心理,人的心理又是如何从原始人的心理演化到现代人的心理,这种研究由比较心理学或动物心理学来进行。

个体心理的研究一般是指从人类个体的胚胎期开始至直衰老的全过程中,个体心理如何从简单低级水平向复杂高级水平变化发展及其规律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学前儿童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青年心理学、老年心理学及一般的发展心理学来进行(研究)。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初生到入学以前儿童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范围是指从0—6、7岁的学前儿童心理。 二、如何理解研究对象

在理解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对象时应搞清: 1、学前儿童与动物不同

2、学前儿童与成人的关系

①学前儿童心理本质上与成人一样是人脑客观现象的主观反映,具有能动性。

②不能把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完全等同,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其特点,低水平。 三、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内容 (一)个体心理的发生

发生指心理什么时候出现。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发展一词有时与发育、成长交替使用,但含义不完全等同。 发育、成长更多指身体、生理方面的生长成熟,且更意味着量的增长。

发展——含义更为广泛,指个体身心整体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三)学前时期各种心理与行为的发展。

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状态(注意、情绪、意志)

人格特征(个性)(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 四.学前儿童心理学与有关学科的区别和联系(略讲)

(一)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又称年龄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个体出生到衰老整个过程中心理的发生发展。 (二)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学应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我们在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时候,应该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反过来,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又可以丰富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研究。 (三)学前教育学

学前教育学研究学前儿童教育的规律。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必须了解学前教育学。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又可以而且应该为学前教育学提出理论和实际资料的依据。 (四)儿童解剖生理学

儿童解剖生理学研究儿童身体结构和机能的发育。 (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现象的最普遍的规律。科学的学前儿童心理学,应该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同时,学前儿童心理学又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根据。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的任务(P4)

概括说有两大方面:

1.揭示儿童心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包括各种心理现象发生的时间,出现的顺序和发展的趋势,以及随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各种心理活动所出现的变化和各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2.解释从初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的变化

即揭露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原因及机制,说明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儿童心理的变化,这些因素又如何制约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含两方面)

1.学前儿童心理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科学依据。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个体心理从简单到复杂变化,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揭示认识从感知到思维的形成过程。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认识与实践等关系提供有力的心理学的科学依据,研究心理是如何产生,在什么条件下变化,都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证明

2.学前儿童心理学丰富和充实发展了心理的一般理论 ①意识的起源问题:通过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

意识发生发展和语言。

②语言与思维问题:通过对儿童思维和语言发生发展的研究,有助于对二者关系的认识提供不可少的依据。 (二)实践意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对于实际工作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一切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实际工作都需要有关学前儿童发展心理的理论与知识,具体是:

1.为学前儿童教育提供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学前儿童教育中涉及到的许多:入学年龄、教材编排、课程设计、活动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早期教育、异常儿童教育等,只有了解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才能使这些工作收到好的效果,作为一个幼儿园教师,一个幼教工作者,一个幼教管理干部,只有很了解掌握了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才能提高工作质量。

2.为幼儿家庭教育,父母提供教育儿童心理学知识

很多研究证明,儿童将来个性发展的性质、方向往往与早期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包括家庭气氛、父母对孩子的言语方式等)有密切的相关。父母掌握的育儿知识越多,孩子发展就越好。做父母的知道一般儿童发展的程序,不同年龄应该达到的发展指标,他们就能更有意识地预期自己孩子成长的水平,是正常?超常?或落后,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施以最适当的教育与教养措施,而不是盲目地“揠苗助

长”或埋怨自己的孩子笨,不长进等。

3.为其它儿童工作提供学前心理学的理论帮助

婴幼儿心理卫生保健,儿童文艺创作(电视、图片节目等)儿童玩具、服装设计等。

学前儿童心理的学习可望可以下收获,教P8,4方面学生自学。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

任何研究方法都必须服从于和服务于一定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普通心理学提出的原则也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中应该遵循的原则。针对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特点,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是由客观存在外界事物引起的,是一系列生理变化实现的,是表现在幼儿的实践活动之中的,因此,必须依据幼儿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以及幼儿机体的发展,特别是幼儿高级活动的发展来研究,才符合幼儿的真实情况,而不能附加任何主观臆测。此外,任何结论都要以充分的事实材料为依据,研究儿童心理,应尽可能广泛收集材料,收集过程中应对观察到的材料作客观、真实记录、全面分析,不可凭主观同意想来给儿童心理下结论。

二、发展性原则

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研究学前儿童,不仅要注意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和品质,更应该注意那些刚刚萌芽的新特征和品质以及心理发展的趋势。 三、教育性原则

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而不允许进行任何有损于其身心健康的研究,我们在进行学前心理研究时,必须绝对禁止有定儿童身心健康的实验。从设计步骤、时间安排、举止言谈都考虑 。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

一、纵向研究与横断研究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的不同,在幼儿心理学发展上也会有个性差异,所以在研究时,应考虑既要照顾到一般情况,又要照顾到个别,比如对一些超常儿童或弱智儿童的研究要考虑到他们的个性差异,分别对待。 (一)横断的研究

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某一个年龄或某几个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某一心理特征或若干心理特征的研究,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

比如,对3岁、4、5、6、7岁5个年龄共200人进行幼儿言语发展

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而比较各年龄阶段言语发展水平,或者对大、中、小班4、5、6岁儿童无意记忆的研究等等。

这种方式的优点:一是省时间,能在较短时间内对不同年龄儿童进行比较研究,以了解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典型特征,从而找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共同规律;二是可以收集大量的资料。

不足:不容易看到发展过程中的转折点及关键性的情况。 (二)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一个或一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行追踪研究,以查明随年龄的增长,儿童心理发展的进程和水平的变化。

这种追踪可以是一方面的,也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可以研究某个儿童从开始学说话1岁半开始到6、7岁时言语发展情况,可以对某个或几个幼儿进行追踪研究等,一般是间隔一定时间,不太长时间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研究,儿童年龄越小,发展变化越快,时间间隔应越短。

这种方式优点在于能较祥细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中质变的过程。不足是费时较长,不易同时对大量对象进行研究,而且研究过程中不可控制的因素可能干扰甚至中断研究。

二、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也称系统研究与专题研究)陈p12-13 (一)整体研究

整体研究又称系统研究,即把儿童心理的各个方面,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研究对象系统,当成一个整体结构来进行研究。 (二)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又称专题研究,是对儿童心理发展中某一个别的、局部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 三、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 (一)差异研究

差异研究主要是指对不同年龄儿童心理活动的区别的研究。 (二)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现象之间的关系,或心理现象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不能说明关系的性质。 (三)因果研究

因果研究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双生子研究、跨文化研究 (一)双生子研究

是指通过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跨文化研究

主要是对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的研究,以查明不同社会结构、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具体方法

一、观察法 (一)定义

观察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劳动中的言语、行为表现,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征的方法。”这是研究学前儿童最基本的方法,在儿童心理学史上,早期的研究大都是采用此法。 (二)种类

从观察的时间上分为:长期的、定期的; 从观察的内容上分为:全面的、重点的。 (三)观察法的运用

要运用观察法,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观察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和制定好的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作好观察准备。

2.观察时必须尽量使幼儿感到自然,注意尽量减少对被试幼儿的干扰和影响,免得他们不自然,而使观察结果没有价值,为了避免

四.认知发展学派

主要代表有 皮亚杰(J.Piaget 1896-1980)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用发生认识论的观点研究儿童心理,且其发展认识论也是通过儿童心理研究建立的,他在儿童心理学上主要贡献是他的发展阶段理论,他用数理逻辑中“运算”概念来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认为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各阶段出现了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或颠倒。具体分为四个阶段,即:李丹p13

在心理发展的因素上皮亚杰是内外因相互作用论者。 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亦称维、列、鲁学派)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苏联建国初期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以针对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的S—R及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直觉,他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思维、言语、随意记忆等)进行了长期研究,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随意的以言语为中介的心理过程,并非是人自身固有的,而是在与周围的人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并受人类文化历史所制约。

列昂节夫和鲁利亚都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证明了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随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他特别强调了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并阐明了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的相互联系及转化的思想,即内部活动起源于外部活动,是外内化的结果,而内部活动又通过外部活动而外化。

鲁利亚主要是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神经系统(物质本体)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创立了“神经心理学”这一崭新的学科,提出了高级心理机能的系统动力是定位理论,以“机能系统”的新概念代替了过去局部的“机能定位”的概念,认为人的任何心理活动都是人脑各部位协同活动的结果,并据此把人脑划分为“三个机能联合区”。

维列鲁学派的理论及大量实验研究不仅对前苏联心理学发生深

远影响,且在国际心理学界也有一定的地位。

书面作业:

第三节 中国儿童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古代就有了一些儿童心理学的思想。本世纪二十年代,科学的儿童心理学被介绍到我国来,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是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他1917-1919曾在美国歌伦比亚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课程,1923年创办南京古楼幼儿园作为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教育教学的实验园地,1925年他根据教学和研究中所积累的材料,并参考西方的儿童心理学,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上下册),这是我国儿童心理学的一本开拓性和奠基性的著作,这是解放前我国儿童心理发展情况。

解放以后,到现在近五十多年时间我国儿童心理学有了很大发展,我国儿童心理的发展与心理学的发展一样大致经历了“三起两落”的五个阶面:1949-1958年为恢复、改造发展时期;1958-1959年为批判、挫折时期;1959-1966年为初步繁荣时期;1966-1976年为破坏、停顿时期;1976-至今为空前活跃时期。

第四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发展的概念李丹p32

发展:个体身心整体连续变化的过程,不仅是数量的变化,更有

质的变化,不仅指向前推进,也指衰退消亡的变化。 二、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既有连续又有阶段的过程

儿童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从不成熟——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连续又有阶段的过程。

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无所谓阶段;另一种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质变的过程,当某些代表到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取代了旧的要素占主导地位时,量变成为质变“飞跃”表现出阶段性来。

连续性是指后一个阶段的发展总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发生,又包含着前段的因素,且萌发着下一段的新质,但作为本阶段特征的是那些占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它体现着本阶段的本质特征。Ep:说出句子。 三、 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儿童心理发展在正常情况下总具有一定方向与顺序,且不可逆转,不可逾越。无论哪种心理总是从低→高的方向。

方向:由低——高,总在进步 顺序:各种心理发展总有一定顺序:

身体运动机能:头→尾,中→边;心理机能:感→记→想。 四、发展的高速度与不均衡性

变化迅速是学前儿童心里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对儿童心理各阶段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变化最为迅速,而且呈现出发展的不均衡性来,这种不均衡体现在:

1、不同阶段发展的不均衡, 2、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的不均衡, 3、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差异性) 五、发展的整体性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虽然在速度上、各种心理活动发展上,不同儿童身上不均衡,有早有晚,有先有后,但从任何一阶段

儿童发展的横面看,儿童心理发展各方面并非孤立进行,各认知过程间,认知过程与心理状态之间,认知过程和人格形成与发展间都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的发展,。 六、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陈p386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是: (一)简单——复杂

1.从不齐全——齐全 2.从笼统——分化 (二)从具体——抽象 (三)从被动—— 主动

从主要受生理制约——自己主动调节 (四)无意向有意发展,认知过程的无意——有意 (五)从零乱——形成体系

第二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

一、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年龄特征的概念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定义:指儿童每个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点涵义:

1.儿童心理的发展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有差异,不存在一个古今中外统一的、一成不变的年龄特征,

3.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事实中概括出来的,它代表了这一年龄阶段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本质的特征和一般趋势,而并不代表这一阶段中的每一个儿童所有的心理特点,在年龄特征上要处理好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

本质的关系,不能用个别代替一般,用多样否定典型性。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在发展阶段的顺序及相应年龄,各阶段中心理变化的程序,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为什么呢?原因是:

①儿童脑生理结构的发展是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的,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也有一定次序。

②知识本身有一定的顺序性,人类认识事物及联系都有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从简至繁都需要相应的时间及顺序

③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历一个大体相同的量变至质变过程。

2.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指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影响下发展的,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同,儿童心理发展情况也会有各种差异,在各年龄阶段出现的时间,年龄上因各种条件的不同提前或推迟,在发展的速度上有快有慢,出现可变性的原因主要在于:

社会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也不完全相同 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也不完全相同 3.年龄特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 客观地看法是: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与可变是辩证统一的,相对的,表现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只有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化,其变化是有限度的。P431。

应该看到: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是教育工作的一个出发点,教育目标的确定,教材的安排,教法的设计都要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可接受性、发展的水平、年龄的特点,无论哪一个年龄的儿童均如此,但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征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过渡中要做好过渡工作。

二、发展阶段的划分

真正按照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规律客观地划分发展阶段,迄今尚未适当解决。

(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与复杂性

必要: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并把各个发展阶段作明确的标志;实践中,教育实践者和有关的儿童工作者可以根据划分阶段的标准,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

复杂: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连续性很强的过程,阶段间界限不明显;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可变性,给科学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二)几种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观点

1.以生理发展作为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

德国的柏曼(L.Berman)可以作为持这种划分标准的代表人物。他以内分泌腺的发展作为划分的依据,分为胸腺期—幼年期,松果腺期—童年期,性腺时期—青年期。

2.以种系演化为划分依据(教材p433)

系统论的提倡者斯腾(L.W.Stern),他按人类种系进化的时期划分儿童(人性)心理的发展。分为幼儿期(6岁以前)—相当于从哺乳动物到原始人类街道,意识学习期(6至13岁)—人类古老文化阶段,青年成熟期(14至18岁)—近代文化阶段。

3.以人格(个性)特证作为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依据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S.Freud)和艾里克森(E.H.Erikion)以心理性欲发展作为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依据。

弗洛伊德把发展阶段分为:口腔期(0至1岁),肛门期(1至3岁),性器期(3至7岁),潜伏期(7至11岁),生殖器(11至17岁)。

艾里克森(E.H.Erikion)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了“人生八大阶段”的分期说,即: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零至一岁或一岁半),自主对羞怯(一或一岁半至三或四岁),同一对角色混乱(十一二岁

至十七八岁),亲密对孤独(成年早期),创造对停滞(成年期),完善对失望(成熟期)。

4.以智力结构为变化依据的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是以儿童智力结构或思维的发展作为依据的。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时期(0至2岁)、前运算时期(2至7岁)、具体运算时期(7至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以后)。

5.以主导活动为划分依据(教材p434)395

以达维多夫为代表的苏联儿童心理学家,把主导活动的变化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依据。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婴儿期(0至1岁),其主动活动是和成人的情绪交往;早期童年或称先学前期(1至3岁)—实物活动;学前期(3至7岁)—游戏活动;学龄期(7至18岁)—学习活动。

6.我国的划分p434

我国现在通用的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心理学研究资料和教育工作经验提出的。

第三节 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陈p435)398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关键期”和“敏感期或最佳期”,以及“最近发展区”,是和儿童发展阶段问题有关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一般说来,儿童心理发展是以渐进式变化的。但是也有一些时候,儿童心理出现了飞跃式的变化。这时儿童心理急剧发展,在短于儿童心理发展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折时期,我们称之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各种否定性行为,所以,转折期往往被称为危机期。

事实上,用“危机期”来标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是不妥的。

应该把“危机期”和“转折期”这两个概念加以区别。转折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危机”则不是必然的。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敏感期或最佳期 (一)关键期

关键期的概念最初是从动物心理的实验研究提出的。奥地利的生态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动物发育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了所谓“印刻”的概念。

“印刻现象”是指小动物在出生后一个短时期,具有很容易形成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印刻只在小动物出生一个短时期内发生。劳伦兹把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

关键期的概念引人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但是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二)敏感期或最佳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三)儿童心理发展最近发展区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的指导下所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往往有一个距离。前者不及后者。这一段距离或差距,称为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儿童可接受教育的程度的重要标志。

第四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 (一)遗传决定论

强调遗传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儿童的智力及品质,早

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到引发作用。李丹P46

该论的著名代表有优生学的创始人英国的高尔顿,他通过著名的家谱调查提出了遗传决定论。美国霍尔也提出“复演说”认为“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二)环境决定论

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外界影响的被动结果,片面强调和机械看待环境教育的作用。

代表人物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观点“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和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 ” 。 第二个时期是斯腾等人的“汇合论”。 (三)二因素论

该理论认为:心理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两因素共同决定的,德国儿童心理学家斯腾指出心理发展学并非天赋才能的渐次显现,也并非单纯由于外界影响,而是内在本性的外在条件辐合的结果。

这种观点对遗传与环境各自所起的作用给予了应有的肯定地位,但不足之处是仍然没有摆脱静止,孤立观点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相互作用论(第三个时期)

其基本思想是:注意两种因素的相互依存,即任何一种因素作用的大小、性质都依赖于另一种因素,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相加或会合;注意到两种因素间的相互转化和渗透的关系。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德国瓦龙,苏联的列昂节夫,维普子,果斯基,鲁利亚等。

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遗传和生理成熟因素;二是环境方面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通过遗传把祖先的生物特征通过遗传素质伸递给后代的过程。

遗传素质——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构造是形态、感官、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遗传素质在儿童心理的作用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体现: (1)为人类心理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自然物质; (2)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奠定最初的基础。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机体身体结构和机能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生理成熟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是什么呢? (1)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物质前提 (2)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里发展的顺序

(3)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是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客观因素之一,它包括了社会环境和教育两个方面。

社会环境指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制度、儿童所处的阶段气氛、家庭状况等。

教育条件是儿童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有目的性、方向性最强、最有组织地具体引导儿童发展的环境。所谓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人的后代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虽然遗传提供了发展儿童心理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会变成现实。

2.社会生活条件(宏观和微观)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因素

(1)胎儿时期的环境影响 李丹P58

(2)早期经验的研究:洛伦茨、印刻、哈罗恒河猴李丹P60-61 儿童的早期经验在整个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的研究比较多。

第三节 学前儿童知觉的发展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反映这是多种分析的整合活动结果,学前儿童知觉发展主要有: 一、学前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

空间知觉是复杂的知觉,是关于物体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的空间特性的反映;

(一)学前儿童形状知觉的发展

实践表明,幼儿对不同图形了解识别有难易程度上的区别,从易到难分别是:圆——正方——半圆——长方——三角。

幼儿对形状知觉和图形辩认与掌握图形名称相联系,但掌握图形名称的能力比辩认图形发展晚些,他们往往用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词来解释几何图形:

有实验说5岁半是儿童图形迅速发展时期;

有人认为4岁是儿童图形知觉敏感期,应趁此时让幼儿学习识字,因为文字也是一种图形。 (二)学前儿童大小知觉的发展

辨别物体的大小比辨别物体的形状难些,因为大小是相对的需要对两个物体进行比较。

前苏联的研究认为,婴儿已能辨别大小。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认为半岁前婴儿就已有大小知觉。 (三)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比如,上下左右前后,儿童方位知觉发展较早。

有研究指出新生儿就有听觉定位能力,即能依靠听觉确定物体位置,声音从左来往右转头,反之亦然,说明方位知觉的发展,这是辨别空间方位的开始。 (四)距离知觉(深度知觉)

距离知觉是种立体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对前后两个物体相对距

离的知觉,是一种以视觉为主的复合知觉,尽管如此,婴儿期就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如何证明婴儿有深度知觉?[美]吉布森和瓦尔克在1961年精心设计了一种“视觉悬崖”实验装置来了解婴儿是否有深度知觉。

二、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婴幼儿对时间的知觉有极大的困难,婴儿对时间的感知主要通过自己的生物节奏周期所提供的信息来形成。

幼儿对时间的知觉主要依靠生活中的具体事情或现象作为指标来知觉时间,

人对时间的估计,一般是借助辅助计时参照物和对时间的知识, 三、幼儿观察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婴儿观察发展水平低,对事物的知觉是不随意的,被动的,都由自己本身特点引起,缺乏目的性。幼儿观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及观察的方法不断完善几方面。 (一)观察的目的性

(二)在整个幼儿期,儿童观察的目的性随年龄增加逐渐加强,观察的持续性

启示:在教学上培养幼儿观察力可将目标提具体。 (三)观察的概括性

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这方面南师大丁祖荫做了专门研究,发现幼儿观察概括性可分为四阶段。

1、 认识事物“个别对象”阶段 2、 认识“空间联系”阶段 3、 认识“因果关系”阶段 4、 认识“对象总体”阶段 (四)观察的方法

观察的方法是幼儿知觉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依靠外部动作进行——以视觉为主的观察。

第七章 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不是心理过程,然而却是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状态,对学前儿童心理活动有促进作用。

(一)对认知活动有积极促进作用 (二)促进幼儿坚持性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表现在两方面: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选择性注意尽管出现在婴儿期但也在定向注意之后发生,并且在整个学前期进一步发展,表现在两方面:

刺激的物理性质 刺激的意义性质

1.选择性注意性质的变化:声音大是否满足了需要

2.选择性注意对象的变化:从注意小范围到范围扩大;从注意简单的到复杂的。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先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学前儿童的注意最初都是无意注意,即无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由外刺激引起的,随年龄增长,逐渐出现有意注意。 三、3岁学前儿童的注意的发生发展

新生儿就已有了无条件的探究反射,声、光,使其停止吸吮,是最初的注意。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测量新生儿注意的指标:

(一)觉醒状态 (二)习惯化 (三)心率变化 (四)瞳孔扩大 (五)吸吮抑制

先学前期儿童仍然以无意注意为主,但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稳定性也有所增长。 四、幼儿期儿童的注意

幼儿期儿童的注意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 (一)幼儿的无意注意

幼儿期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其发展有以下特点: 1.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 2.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儿童无意注意的原因 (二)幼儿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依赖很多因素:活动目的与任务是否明确;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活动组织的合理性;与已有知识经验的关系;良好的意志品质。

幼儿期的有意注意的发展开始发展处于初级水平,其特点有以下:

1.幼儿有意注意受大脑发主能水平的局限,水平较低。 2.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需要成人的指导。

成人的要求对幼儿有意注意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是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目的任务, 2.是用语言组织和提示幼儿的有意注意。

3.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上还逐步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并通过

活动得到发展。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

第八章 学前儿童记记的发展

一、记忆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记忆:反映论的观点 信息加工的观点 1、记忆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记忆对学前儿童知觉、想象、思维、语言等智力发展有重要作用,对非智力的情感意志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2、记忆与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

记忆发生的指标一般认为有三: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记忆。儿童什么时候出现记忆,对此说法不一,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儿童刚出生时尚无记忆,在最初的条件反射建立时,记忆开始发生。 三、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一)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二)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分再认、回忆。 儿童最初提取方式主要是再认。 一般2岁左右逐步出现回忆。

再认与回忆都随年龄增长发展,但二者差异随年龄增长减小。 (三)记忆容量增加

1.记忆广度(陈p123表)

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学前儿童记忆容易随年龄增加,但没达到7±2个信息单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3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