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

更新时间:2023-10-12 15: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综述

摘要:儿童大约在二三岁出现自我意识,在经历了婴幼儿期、学龄期、少年期、青年期的发展历程后,大约到青年中期左右,随着个体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实践活动的深入,自我意识逐渐达到稳定和成熟的水平。本论文即对我国20多年来关于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

关键词:自我意识 发展 婴幼儿 青少年

我国心理学界对自我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研究中对“自我”、“自我概念”、“自我意识”等概念也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未做严格区分。朱智贤认为,自我是个人自我意识的凝聚,即人对自身的观念系统。时蓉华认为,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李德显认为,自我意识不同于自我概念,自我意识属于一种主体自觉的、能动的行为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过程,是个体的“主我”实现认识“客我”的方法和手段,而自我概念就是这一过程的目的和结果。主体通过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概念,两者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尽管不同研究者之间存在分歧,但一般认为,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身和自己与他人及自己与社会关系的认识和态度,是一个多纬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就形式而言,自我意识可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3个方面;就其内容而言,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人的自我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其从发生、发展到相对稳定,大致要经过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婴儿期的没有自我意识发展到青年期的自我意识接近成熟,需要一段很长的过程。 一、婴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婴儿期儿童主要指0-3岁的儿童。在这一时期,儿童的动作加强了,由随意性向精确性方面发展。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语言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为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理和心理准备。

几个月大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甚至不能区分自己的身体与外界事物。大约到8个月时,自我意识的最初形态即生理自我开始萌芽,这是自我意识的开端。大约在1岁末的时候,牙牙学语的儿童开始使用手指,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初表现。

在儿童2-3岁的时候,从跟周围人的共同生活中知道自己名字到逐渐掌握代词“我”,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

当儿童开始掌握“我”这个词的时候,在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方面,可以说是一个质的变化,儿童开始从把自己当作客体转为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了。从这时起儿童的独立性逐渐增强,儿童常说的“我自己来”这句话是最为

明显的表现。随着儿童把自己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认识,他们逐步学会对自己做出评价,并形成自我体验和自制力。随着环境的变化,年龄的增长,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经验的增长,自我意识的独立性、抽象性和稳定性也逐步发展起来。

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到了幼儿期,儿童身体迅速发展,心理活动开始了概括性和随意性的萌芽,出现了词的思维。这个时期的儿童作为活动主体,不仅能走、跑、跳等,还能为自我服务,独立性大大增强;由于掌握了最基本的语言,他们可以借助语言与周围的人们进行初步的交流;在游戏中,儿童意识到自己是游戏活动的主体,能够对别人和自己的行为的外部个别性进行评价。自我意识也因此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有独立的评价

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都是盲目地听从,比如别人说“你不听话”,他就会哭。但到了幼儿晚期,幼儿经过观察分析,其判断力有了较大发展,在自我评价方面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对别人的评价采取批判态度。他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如果成人说他“不听话”,他则会争辩说自己“听话”,同时还会说出许多他听话的理由。所以这个时期,成人对儿童的评价要慎重,以鼓励为主积极暗示为原则,否则会引起儿童的不信任或逆反。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过渡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幼儿期由于儿童接触面较广,接受外界的评价比较多,从而形成了自己一定的行为标准,因此在进行评价时,就不单单只看其外部行为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行为标准进行比较,开始能对自己和别人的内心状态做一些简单的评价,比如说“我本来想打人都没有打,我乖。”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幼儿初期,儿童只能对行为的“好”“坏”“不乖”等进行粗略的分析,随着思维能力的发展,儿童慢慢地学会了客观的分析,能说出哪些好,哪些不好。如问他“你今天在幼儿园乖不乖?”时,他会回答说:“乖”或“不乖”,然后列出乖和不乖的具体事例。

虽然幼儿期儿童在自我评价能力上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从整体上说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还是很差的,成人对儿童的评价在儿童个性发展上起着重大作用。因此,必须善于对儿童做出适当的评价,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都是有害的。 三、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于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主要发展了个体对自身社会角色的意识。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

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同时,个体认识自己的一个最主要途径就是“他人的评价”。通过他人的评价,个体会从周围的世界中寻找榜样,模仿、认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方式、评价标准,或者从自身的奖惩经历中总结一定的经验教训,加以调整或改正,种种这些使个体逐渐形成了各种社会角色,对自己的社会层面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个发展阶段中,个体的眼光是看向外部世界的,对自身内在的世界并未关注。个体在不断地与外界接触,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确定自己,逐渐明确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自己的作用与地位。

这一时期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而是既有上升的时期,又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四、青少年时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青少年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与此同时, 由于对社会,对他人的了解逐渐增多,对自己的了解也日益深刻,青少年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将目光指向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与需求。随着青少年的人际交往逐渐扩大,他们将自己的内在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引起其对自己的内在素质、天赋等问题的关心。更重要的是,青少年的认识能力有了迅速的发展,这必然引起他们对自己行动的原因、结果及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使青少年的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产生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

其突出的表现是少年的内心世界开始丰富起来,对他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越来越感兴趣,体验也越来越深刻,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我是谁?”“我有什么特征?”“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在他们的心中。

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其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一方面,他们总认为自己正确,因而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固执己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甚至十分敏感,怀疑他人在议论自己。于是,少年对外界采取了反抗的态度,尤其是对父母、教师的批评教育抱有逆反的心理。把父母、教师给予的关照、指导看作是对自己的约束,或是以强硬、粗暴的态度反抗,或是以冷漠相对。这种主观偏执性的个性特点,使少年与外界、与他人的交往出现了困难,也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失去了平衡,变得十分敏感和脆弱。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定义为一个人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并且认为青少年经历了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心理冲突。为了获得自我统一性,青

少年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整合自我知觉的许多不同方面,使其成为一致的自我感。 五、成年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从青春期开始,注意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还存在一个“我”,并把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到了成年早期,这种对自我的关心日益强烈,经过大约10年左右的发展,个人对自己的智力、性格、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等方面的意识渐趋于完善,个体最终获得较为成熟的心理自我。个体逐渐表现出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强调自我的价值与理想。这时,个体能够透过自我意识去认识外部世界,并且这样的自我意识过程将伴随个体的一生,此时,自我意识逐渐达到了稳定和成熟的水平。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即一个人的内心的成长过程,代表一个人从“无知”到“成熟”的过程,但自我意识的发展又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自身单独发展的过程,在其自我意识未成熟阶段,尤其是在自我意识的两个飞跃期,个体需要家长、学校及社会的正确理解与指导。而对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能促使每个社会角色正确了解每个阶段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表现及规律,从而促使个体自我意识的正确发展以及正确引导促进其他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最后使每个个体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及积极的个性倾向,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易正乐.促进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J].教育改革,1998(6):13-15. [2] 杨沁霓. 浅析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完善[J].哲学研究:2008(12). [3] 郭瞻予. 少年自我意识发展及其引导[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27):84-87.

[4] 李叙嘉. 结合青年自我意识发展的新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工作[J].乐山师专 学报(社科版),1992,4.

[5] 程乐华. 青少年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2q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