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事故应急预案

更新时间:2024-01-29 09: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Q/TLF 203.005-2015 风力发电机事故应急预案

2015-06-31发布 2015-06-31实施 发 布 国电青松吐鲁番新能源有限公司 Q/TLF 203.005-2015

风力发电机事故应急预案

1、目的

为了加强突发事故的处理能力,提高对突发事故的反应速度和指挥协调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的影响, 根据风机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预案 2、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对风力发电机组保养和检修等工作过程中的突发事故。 3、文件依据

《风力发电机应急救援预案》 4、事故的类型和救援措施

可能出现的事故有人身伤害事故和风机设备事故。

可能发生的事故有:高空坠落事故;高空坠物砸伤事故;机械伤害事故;触电事故;烧伤事故;摔伤碰伤事故;风机火灾和风机飞车事故等。 4.1救援和处置

①如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后,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通过手机、对讲机等通讯工具报告公司负责人(经理或管理人员),并立即进行止血、人工呼吸等现场急救措施。

②管理人员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

a.立即赶赴现场组织现场急救救护,并携带公司配备的应急急救药箱。 b.立即向公司领导汇报事故简要情况。

c.如伤员伤势严重应立即拨打120电话,向急救中心求救。 d.保护好现场 ③风机发生火灾时:

1

Q/TLF 203.005-2015

a.风机发生火灾时,应先切断电源立即汇报负责人并拨打119电话,向消防部门求救。 b.如果风机发生火灾时人员在风机内部,应切断电源后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灭火,若火势无法控制,人员应立即撤离。

c.如果风机发生火灾时人员不在风机内部,则应立即切断电源,并撤离至风机外的400米以外,任何人不得接近风机。

④如果风机发生了飞车事故,此时风机已经无法控制,人员应迅速撤离风机,不要停留在风叶旋转的方向,与风机保持安全距离并立即汇报相关负责人。

⑤切断电源的方法:

当触电事故或火灾等情况发生时,必须立即切断风机高压断路器电源。

a.机舱顶部的急停按钮(红色)、机舱底部配电柜的负荷开关的操作机构均可切断电源。

b.如现场无法切断电源,应立即与公司变电站值班员联系,切断相应的风机35KV出线电源。

c.注意:风机内的紧急停止按钮不能切除主电源!另外,如果触电事故发生在变频器部直流母线上,由于容量很大的电容器的作用,即使立即切断电源,也不能使伤员立即脱离电源!

⑥风机的应急撤离逃生通道

当人员位于塔筒时,可从以下通道逃生: 塔筒底部的塔筒门 塔筒顶部的机舱

当人员位于机舱时,可从机舱后面的服务口(吊车口,将紧急下降装置固定在吊车横梁上,通过逃生包设备逃生)。

2

Q/TLF 203.005-2015

4.2现场急救

①在场人员应设法迅速使伤员脱离危险场所,如果是触电事故,应立即使伤员脱离电源。

②对伤员进行初步检查,采取有效的止血、止痛、包扎、固定等措施,如果是触电事故,伤员出现休克、呼吸或心跳减弱甚至停止现象,应立即就地对伤员进行相应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法施救。

③如出现危及伤员生命的体征(如大出血、休克、严重骨折、呕吐、瞳孔放大等),应立即联系救护车,送当地医院抢救。对于触电事故则不可移动伤员,必须就地施救。

④如伤势较轻未出现危及伤员生命的体征现象,可进行必要的急救和稳定病情的措施,如固定断肢、包扎伤口、止血、止痛,降低并发症和伤残的风险,伤员口渴时可适当提供饮水,并对伤员进行抚慰以减轻伤员的思想负担。伤员经现场处理后应马上送医院治疗。

⑤如果在机舱内部发生触电、机械伤害、摔伤碰伤等事故时,对于触电者在脱离电源后,如果神志清醒,可静坐休息观察,如无心跳、呼吸异常现象,休息一段时间后可由人陪同下到风机塔底。如出现休克、呼吸心跳停止现象,现场人员应迅速使伤员平躺,打开机舱顶部的两个舱口,使伤员得到新鲜空气,并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对于机械伤害、摔伤碰伤等事故,如果伤员失去活动能力,不能自行下到塔底,现场人员应在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后(止血、固定),将伤员降落到地面。 5、现场急救的几种方法

5.1严重创伤出血伤员的现场急救 5.1.1应急止血法

①压迫止血法:抬高伤肢,用消毒纱布或棉垫覆盖在伤口表面,现场可用清洁手帕、

3

Q/TLF 203.005-2015

毛巾或其它棉织品代替,再用绷带或布条压迫包扎止血。

指压法:按出血部位分别采用指压面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额动脉、股动脉、胫前后动脉止血法。

②弹性止血带止血法:当肢体动脉创伤出血时,一般的止血包扎达不到理想的止血效果而采用之。先抬高肢体,使静脉血充分回流,然后创伤部位的近端放上弹性止血带,在止血带与皮肤间垫上消毒纱布棉垫,以免扎紧止血带时损伤局部皮肤。止血带必须扎紧,要加压扎紧到切实将该处动脉压闭。 5.1.2包扎、固定和搬运

①创伤处用消毒的敷料或清洁的医用纱布覆盖,再用绷带或布条包扎,既可保护创口预防感染,又可减少出血帮助止血。在肢体骨折时,可借助绷带包扎夹板来固定受伤部位上下二个关节,减少损伤,减少疼痛,预防休克。

②伤员搬运:经现场止血、包扎、固定后的伤员,应尽快正确地搬运转关医院抢救。在肢体受伤后,应在止血包扎固定后再搬运。在搬运严重创伤伴有大出血或休克的伤员时,要平卧运送伤员,头部可放置冰袋或戴冰帽,路途中要尽量避免震荡。在搬运高处坠落伤员时,若存在脊椎受伤可能性时,一定要使伤员平卧在硬板上搬运,不准只抬伤员的两肩与两腿或单肩背运伤员。 5.2人工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挤压法

如果事故现场的伤病员心跳呼吸骤停,即突然意识丧失、脉博消失、呼吸停止的,在颈部、喉头两侧摸不到大动脉搏动时应采用以下方法急救:

①口对口(口对鼻)人工呼吸法

呼吸停止,心脏仍然跳动或刚停止跳动,要用人工的方法使空气进入伤员肺部,给予人体需要的氧气。方法有:

4

Q/TLF 203.005-2015

a.将伤员平放在平整的地上,解开伤员衣领,松开伤员腰带,清除口内异物,一手捏住鼻孔,另一手抬起下巴,使伤员气道开放,深吸气后对准伤员口部用力吹气,待伤员胸廓扩张后停止吹气,迅速移开紧贴的口,每分钟进行20次。

b.口对鼻吹气:当伤员口封闭撬不开时,清除鼻孔内异物,一手捏住伤员的嘴,参照口对口一样紧贴伤员鼻孔吹气。

②胸外心脏挤压法

当心脏突然停止跳动,用外力挤压心脏,暂时维持心脏输血功能。将伤员仰卧在平整的地上或木板上,使伤员头放平,施救者跪在伤员一侧,用一手掌根部放在伤员胸骨体的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另一只手放在按压的手背上,二手背伸直,用自身的重量和上臂的力量有节奏的垂直按压。(切忌用力过大,防止肋骨骨折),力量要均匀,使其下陷约三厘米,然后放松。反复进行,每分钟70-80次,同时,要注意观察伤员的情况,如果伤员面有红润,摸到脉搏,说明急救有效,重复上述动作,直至有心脏的自律搏动,才可以停止。

③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并用

如果心脏和呼吸同时停止,可进行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并用,一般可由两人同时进行,两人各司其职,保证供给伤员氧气,恢复伤员心跳。通常,吹一口气按压胸骨3-4次。 5.3烧伤人员现场救治

在出事现场,立即采取急救措施,使伤员尽快与致伤因素脱离接触,以免继续伤害深层组织。

伤员身上燃烧的衣服一时难以脱下时,可让伤员躺在地滚动,或用水洒扑灭火焰。切勿奔跑或用手拍打,以免助长火势,防止手的烧伤。如附近有河沟或水池,可让伤员跳如水中。如为肢体烧伤则把肢体直接浸入冷水中灭火和降温,以保护身体组织免受灼烧的伤

5

Q/TLF 203.005-2015

害。

用清洁包布裹盖烧伤面简单包扎,避免创面污染。自己不要随便把水泡弄破,更不要在创伤面上涂任何有刺激性的液体或不清洁的粉和油剂。因为这样不能减轻疼痛,相反增加了感染机会,并为下一步创面处理增加困难。

经现场处理后的伤员要迅速转送医院救治,转送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呼吸、脉搏、血压等变化。

5. 4 现场急救注意事项

①在现场发生伤亡事故后4-8分钟是关键时刻,最初几分钟的人工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人工呼吸必须做到八个字:迅速、就地、准确、坚持,失去这段时间伤势会急剧恶化,甚至死亡,因此采取现场急救有很大的必要。

②一方面要紧急呼救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另一方面要搞清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机智、果断、因地制宜地采取急救措施,防止伤害的进一步扩大。

③如现场十分危险,伤害会进一步扩大。就要及时、稳妥地帮助伤员脱离危险区,但一定要确保自己、他人和伤员无危险。

④要正确迅速地检查伤员的伤害情况,如发现心跳、呼吸停止,要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直到医生到来;如有大出血,要立即进行止血;如有骨折,要设法固定等等。医生来后要简要反映受伤情况、抢救经过和已采取的措施。

⑤对伤员检查要细致、全面,特别是当伤员没有危险时,要再次进行检查,防止临阵慌乱,疏忽遗漏。

⑥护送伤员的人员,应向医生详细介绍受伤经过,如受伤时间、地点等,凡属高处坠落致伤还要介绍坠落高度、伤员最先着地部位或间接击伤的部位,坠落过程中是否有其他阻挡或转折。

6

Q/TLF 203.005-2015

⑦高处坠落的伤员,在已确诊有颅骨骨折时,即使当时神志清楚,但若伴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仍应留在医院严密观察。 6、应急培训和演习

公司应制定、实施和组织应急培训计划,对应急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每年应至少组织一次专业或综合模拟演练,以提高应急指挥水平和救援能力。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2e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