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3-04-14 15:2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二O一一年三月

目 录

第一章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1)

第一节“十一五”成就显著 (1)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6)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9)

第一节指导思想 (9)

第二节发展原则 (9)

第三节发展定位 (11)

第四节发展目标 (13)

第三章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16)

第一节建好一个载体:产业集聚区 (17)

第二节打造三个国家级重点产业基地 (21)

第三节形成三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 (26)

第四节培育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30)

第五节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保障措施 (34)

第四章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 (37)

第一节发展壮大中心城市 (38)

第二节加速新区建设 (40)

第三节加快发展副中心城市 (41)

1

第四节大力发展小城镇 (43)

第五节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44)

第五章优化提升现代农业 (47)

第一节稳步发展粮食生产 (48)

第二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49)

第三节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52)

第四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3)

第五节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54)

第六节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56)

第六章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57)

第一节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58)

第二节建设区域物流中心 (60)

第三节建设区域商贸中心 (62)

第四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64)

第五节打造文化旅游名城 (65)

第六节大力发展信息、房地产等社会服务业 (68)

第七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70)

第一节加强环境保护 (70)

第二节加强生态城市建设 (73)

第三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74)

2

第八章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77)

第一节加快自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77)

第二节健全人才成长机制 (80)

第三节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81)

第四节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82)

第九章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区域合作 (83)

第一节积极参与中原经济区和“黄河金三角”经济合作 (83)

第二节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85)

第十章积极发展社会事业 (87)

第一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88)

第二节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90)

第三节努力做好人口工作 (92)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3)

第一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93)

第二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95)

第三节加强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95)

第四节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96)

第五节加快和谐社会建设 (97)

第十二章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98)

第一节推进行政管理模式创新 (98)

3

第二节推进要素市场机制创新 (99)

第三节推进价格体制创新 (99)

第四节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100)

第五节推进民生改善机制创新 (101)

第六节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01)

第十三章凝聚力量保障规划实施 (102)

4

第一章 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第一节 “十一五” 成就显著

“十一五”(2006—2010年)时期,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建设开放、魅力、富裕、和谐三门峡”的宏伟目标,强力实施“扩大开放、依托提升、优化结构、项目带动”战略,注重改善民生,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不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社会发展跨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87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70亿元,年均增长5.9%,第二产业599亿元,年均增长18.2%,第三产业205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9200元(折579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9.7亿元,年均增长2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154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的3.5倍。

2.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以来,全市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一大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2010年末,全市一、二、三产业结

1

构为8:68.5:23.5,与2005年相比,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末提高2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巩固,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十一五”累计完成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3亿元,新23.5增和改善灌溉面积30万亩。2010年我市粮食产量达到63万吨,比2005年增产14.2万吨。特色农业不断壮大。全市水果产量166万吨,“卢氏鸡”、“灵宝苹果”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河南省最具影响力十大地理标志产品”;林果、畜牧、烟叶等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以上。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企业效益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562亿元,年均增长1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506.9亿元,年均增长21.6%。能源、铝、煤化工、黄金生产加工、林果加工等支柱产业的产品链条进一步拉长,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五大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左右,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服务业稳步发展,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稳步推进,旅游、房地产、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05亿元,年均增长12.5%,比“十五”时期的年均增速9.9%快2.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3亿元,年均增长18.3%。

3.城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经过“十一五”的建设,我市已基本形成一主(三门峡市中心城区)、两副(东部义马—渑池副中心城市,西部灵宝副中2

心城市)、一点(卢氏县城)、一线(310国道沿线城镇)的城镇化四头并进发展体系。2010年,全市城镇人口达到10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7%,比“十五”末提高7.7个百分点。中心城市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30万人。郑西高铁的开通、新区规划建设、运三铁路、三淅高速公路的启动将一城三区有机连为一体,拉大了中心城市框架。郑西高铁南站广场、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文体中心、城中村改造等一批项目的建设,凸显了自然山水生态城市风貌,提升了中心城市品位。副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凝聚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义马—渑池快速通道一期建成通车,东部组团式城市雏形显现;灵宝市北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西区建设全面启动;卢氏县南部城区建设全面启动。城市化建设步入新阶段。

4.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

“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体制改革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成功组建城市商业银行,基础设施领域、公用事业、文化产业及其他垄断性行业改革不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经济发展的内生活力不断增强。政府行政管理、财税、金融、投资、价格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期间,不断扩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强烈冲击的情况下,我市实现外贸出口累计完成6.44亿美元,比“十五”增加2.05亿美元;

3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完成12.2亿美元,比“十五”增加10.1亿美元。适时启动了大通关体系建设,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开工建设,中国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三门峡办事处正式揭牌,海关三门峡办事处的申报取得重大进展,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纳入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

5.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

“十一五”期间,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两基”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小学、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入学率均达到100%;普通高中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实现新发展。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2.7%。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渠道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迅猛;体育、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成功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大力实施“十件实事”工程,民生保障工作成效显著。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发展,实现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三连冠”。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到所有乡村。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十一五”期间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1%。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改革和发展的实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3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

5787元,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3.2%、14.5%。社会保障能力增强,全民创业氛围浓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全面完成目标。综合价格监管措施到位,全市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6.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

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各类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规范,“两转两提”活动深入开展,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法治政府建设显著加强。城市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有了新提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三门峡建设跃上新台阶。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工作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

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全市国民经济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了全面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规划目标“十一五” 预计完成

指标 属性

指标名称

2010年年均增长(%)2010年年均增长(%)

1 生产总值(亿元)590 1

2 874 15.3

2 人均生产总值(元)25695 11.2 39200 —

3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35 16 49.7 24.5

4 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累计1200 — 累计2154 —

5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15 — 28.4 —

6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以内— 3.24 —

5

7 城镇化率(%) 48左右 — 47

8 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 1.5 — 0.5 — 9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基本普及 基本普及 10 出口总额(亿美元) 累计3.04—

累计6.44

11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累计5.1

12% 12.2 40.8%

1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2310 8.5 15032 13.2 1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4310 8 5787 14.5 14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8 — 98 —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95 — 97.9 — 16 年末总人口(万人) 230 6‰以下 223.6 4.9‰ 17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2005年价格)

1.49

累计-21

1.49

累计-21

18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66 — 47.4 — 约 束 性 指 标

19

森林覆盖率(%)

46.7 — 49.5 —

第二节 “十二五”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我市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将加速推进,产业结构将加速调整提升,消费结构将加快升级,市场经济体制将更加完善,开放型经济将深入发展,经济发展空间将不断扩大,三门峡经济社会将在更高的平台上和一个崭新的起点上持续发展。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将更加复杂,一些长期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将十分突出,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重大的

6

战略调整期,调结构、促转型、促发展、保民生、保稳定、保和谐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和繁重。

总体判断,“十二五”时期仍然是三门峡一个难得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环境更加复杂,矛盾问题更加突出,任务更加繁重和艰巨的时期。

1.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综合分析“十二五”时期的国内外形势,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一是国家坚持扩大内需和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我市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异;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有利于我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三是我市围绕能源、铝工业、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培育了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链条拉长,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经济内生自主发展能力增强,有利于我市经济在一个较高和较好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四是随着中原经济区布局全面展开、黄河金三角综合试验区纳入促进中部崛起规划,三门峡作为共同的受益者,同时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对中部地区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支持,将有利于我市能源、基础设施和原材料工业加快发展。五是一大批基础设施和结构升级项目将相继投产并产生效益,

7

大商贸、大交通、大通关的基本形势基本形成,全市上下形成了奋力拼搏、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利于提升我市综合经济实力,凝聚民心、汇集民智,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2.发展的困难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虽面临许多机遇,但也应看到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主要是: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仍具有明显的粗放型特征,传统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渠道窄、难度大;资源、原材料初加工工业比重大,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小,核心竞争能力弱;服务业发展滞后,三产比重过低,扩大内需与消费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二是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少,高层次人才和技术工人短缺。三是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全省兄弟地市和黄河金三角地区城市竞相发展,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和区域核心增长极的竞争更加激烈。四是经济发展与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环境保护规则和低碳排放标准将更加严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五是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不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加大,保民生、保稳定、保和谐任务重。六是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8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未来所面临的形势任务,“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以打造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为总体战略,坚持“重在持续、重在统筹、重在提升、重在为民”,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加速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三化”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创新开放、富裕文明、平安和谐、生态宜居三门峡,努力成为中西部地区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极具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

第二节 发展原则

为贯彻好上述总体要求,保持我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十二五”时期将更加注重拓展视野、更加注重区域发展空间定位与布局、更加注重关注民生、更加注重产业集聚性和

9

关联性,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1.坚持跨越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继续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坚持不懈地调优第一产业、调强第二产业、调大第三产业,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招商拉动、企业主动、创新驱动、城乡互动”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加快培育百亿元级、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着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凝聚力、辐射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

2.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强化统筹协调理念,更加注重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加快中心城市新区和市产业集聚区高起点的规划和建设,以产业为支撑,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提高中心城市的凝聚、辐射和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以各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为龙头,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坚持绿色发展。把绿色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积极探索绿色低碳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城乡建设模式,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10

效益的有机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走集约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

4.坚持创新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动力,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技进步引领产业升级,实现创新与转型的有机统一。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经济转型的动力源泉,以企业创新为主体,以应用开发研究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

5.坚持包容性增长。把民生建设作为“十二五”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把富民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对弱势群体的保障性投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得到平衡。实现富民与强市的有机统一。坚持把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把增进人民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放到重要位置,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健全社会保障,完善社会管理,推动和谐三门峡建设。

第三节 发展定位

依据省“十二五”规划和中原经济区建设赋予三门峡的发展机遇和发展任务,结合三门峡市已形成的发展基础,提出我

11

市未来5-10年在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定位: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区域合作示范城市、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

中原经济区重要支撑的内涵:围绕“三化”协调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城市新区建设为重点、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抓手,通过打造铝及铝精深加工、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以果蔬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三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发展能源、煤化工和清洁燃料、黄金生产及加工三个省级产业集群,培育新材料、生物产业、光伏及新能源产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三门峡发展成为中原经济区中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大力推进“创新型三门峡”建设,在产业升级、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上走出一条新路,在加快高端产业发展和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上取得突破,争取在创新发展上走在全省前列,成为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建设中原经济区中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省辖市,成为中原经济区东西发展轴的重要支撑。

区域合作示范城市的内涵:利用地处中西部过渡区、连接带的区位优势,向东借中部崛起的“东风”,向西乘西部大开发的“快车”;东依托中原经济区,西连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实验区。以中原经济区和黄河金三角合作试验区为平台,通过在省际交汇地区的组团、融合发展、统筹发展,整合各种资源和市场优势,使我市成为全省经济活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资源利用率最高、影响力最大的区域12

经济协调发展的样板区;成为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实现组团、跨域发展的示范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成为河南省面向西部开放开发的先锋;抢抓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利用好区位优势,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之路,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以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区域商贸中心,区域交通枢纽,打造旅游文化名城为依托,把三门峡建设成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生态环境优美、内生机制完善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四节 发展目标

根据“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围绕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民生改善、生态文明等四个方面,初步提出我市“十二五”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实现跨越

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超过1540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6万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64亿元,年均增长1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超过91.5亿元,年均增长13%,力争一般预算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5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进出口

13

总额力争达到3亿美元。

2.转型升级实现突破

到2015年,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超过8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10%;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

3.民生改善再上台阶

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320元,年均增长1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4200元,年均增长10%;城镇化率达到55%;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4.5%。五年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达到4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2.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7.5%;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超过14400套。

4.生态文明成效显著

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累计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五年累计下降完成省定目标,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20天;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超过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

14

专栏2 三门峡“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

预计

2015年

目标

年均增长

(%)

指标

属性

一、经济发展

生产总值(2010年价)亿元874 1540 12 预期性一产增加值亿元70 90 4.5 预期性

二产增加值亿元599 1089 12.5 预期性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562 1035 13 预期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506 1017 15 预期性1

三产增加值亿元205 361 12 预期性

2 人均生产总值元37700 66900 —预期性

3 五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亿元215

4 5200 1

5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亿元81.7 164 12 预期性4

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49.7 91.5 13 预期性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6 2.95 13 预期性5

其中出口总额亿美元 1.04 2.1 15 预期性

6 五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累计亿美元12.2 35.58 20 预期性

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03 408 15 预期性

二、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

8 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80 85 —预期性

9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 6.2 10 —预期性

10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

占生产总值比重

% 0.5 1.2 —预期性

三、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11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787 9320 10 预期性

12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15032 24200 10 预期性

13 城镇化率 47 55 —预期性

14 城镇登记失业率% 3.23 4.5 —预期性

15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26.8 20 —预期性

16 总人口万人223.6 230 —约束性

17 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 4.9 6.0 约束性

18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70 85 —预期性

15

19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20.8 22.8

— 约束性20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8 98 — 约束性21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 80

约束性2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 97.5 97.5 — 约束性23

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套数

套 5201 14400 —

约束性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4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 准煤

1.49

完成省定目 标

约束性25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吨 3.855

完成省定

目 标

— 约束性26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

47.4

完成省定目 标

— 约束性化学需氧量

% 1.6

— 约束性二氧化硫 % 5.328 — 约束性氮氧化物 % — — 约束性27

五年主要 污染物减少

氨氮 % —

完成省定目 标—

约束性28 森林覆盖率 % 49.5 53.5 — 约束性29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17.71 17.71

约束性30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天 320 320 —

约束性31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 90 90 — 约束性32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 90 —

约束性

第三章 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依托五大支柱产业和资源优势,以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加快发展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装备制造和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煤化工和清洁燃料产业等战略性支撑产业,建设中原经济区工业强市为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既注重加快高端产业发展,

1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2c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