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第三单元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06 16:4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备课学案设计(第三单元) 主备人 学 科 数学 设计时间 3月 2日 讨论时间 课 题 找规律 月 日 修订时间 月 日 课时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学案备课组修订或 个人授课个性修订 学 案 主 备 人 设 计 或 修 订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学习 目标 设计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程序 设计 问题 设计 学习 方式 设计 课程 资源

一、复习铺垫 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揭示新课题。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三、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利用 设计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组发言。 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 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 课文第24页“试一试”的第1、2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25页“练一练”的第1-4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25页“练一练”的第5题。 校本 作业 设计 课 后 反 思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集体备课学案设计(第三单元)

主备人 学 科 数学 设计时间 3月 2日 讨论时间 月 日 课 题 住新房 课时 修订时间 月 日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学案备课组修订或 个人授课个性修订 学 案 主 备 人 设 计 或 修 订 1. 结合“住新房”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 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方法,体会算法多样化。 2. 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计算十位上的数时,写在哪一位上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板书课题(住新房)生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住新房,同学们想去参观他的新家吗?(想)但是淘气说去他家必须闯数学关,有信心吗?(有)那我们马上出发吧! 二、算法探究 1、课件出示主题图,闯第一关。发现信息、根据信息提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 2、生提问题这栋楼共能住多少户?并齐读问题并列出算式14×12或12×14。 3、观察比较这个算式跟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 4、探索计算方法。 5、个性算法展示 口算:14×10=140 2×14=28 140+28=168 6、竖式算法讨论 学生自己试做,教师巡视,展示学生练习 集体订正:和老师一起演示做竖式,先用东西遮住十位的1,演示2×14,接着再让学生去发现十位1表示什么?他和14也要相乘,得出的积应该是14,写到28的下面。4对齐十位,最后把他们两个的积加起来,得168。同学们看他们两个谁做对了?一起订正错误的竖式,边说计算顺序。 生:(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数的数去乘第一个乘数,再用第二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数,再把他们两个的的数加起来。) 师:你真会学习,并且很会表达你的想法,是大家的好榜样! 师:今天真有成就感,用口算和竖式这种新方法都算出了准确结果,现在请你打开书26页,把书本的算式和答补充完整。再看看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举手问老师或同学。(提示0) 三、拓展应用 学习 目标 设计 程序 设计 问题 设计 学习 方式 设计 课程 资源 利用 设计

校本 作业 设计 课 后 反 思 1、生闯第二关:(课件出示问题)大门的密码是13×23的积,你 能算出是多少吗?(299)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2、接着我们来闯第三关,(课件出示问题:知道我们家的房号是多 少吗24×12把它算出来就知道了。学生公布结果是288) 师:同学们你们真是太棒了,淘气的数学关没有难倒我们。但是淘气 的爸爸妈妈说要进他们家还得过他们那一关呢!有信心闯好这最后一 关吗?(有) 3、课件出示第四关问题:你能准确计算下列各题吗? (31×12 24×21 22×43 13×13)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课件 演示准确答案。 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辛苦了。赶紧进他家吧!(课件出示陶气家的 布局图片) 四、小结:谈收获。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的很认真,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吗? 五、深化提高,欣赏数学美(规律美) 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了淘气家,同学们都惊叹他家很美。其实我们数学也蕴含着美的,同学们,请你们计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然后告诉老师听你有什么发现? 11×11 11×14 11×17 11×12 11×15 11×18 11×13 11×16 11×19 (课件出示题与学生汇报的结果)此题不做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就好。

集体备课学案设计(第三单元)

主备人 学 科 数学 设计时间 3月8日 讨论时间 课 题 电影院 月 日 课时 修订时间 月 日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学案备课组修订或 学 案 主 备 人 设 计 或 修 订 个人授课个性修订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 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学习 目标 设计 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6×11 12×14 32×21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谈话。 程序 设计 问题 设计 学习 方式 设计 课程 资源 利用 设计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虚伪系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曲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主题图。 (2)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 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 (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 或 26×21 (5)估算结果。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 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个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个座位。 5 4 6 ???21排有多少个座位。 再次强调: 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位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 1、打开课本,看书,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课本第28页的“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29页“练一练”的1-4题) 第1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结果。 第2题,用竖式计算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交流。 第3题,注意“第17届”中的“17”,预防学生拿来列式计算。 第4题,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这一题的难点在于时间单位的统一,要让虚伪上理解:为什么要把1时转化为60分,才能进行列式计算。还要注意时间的进率。 五、作业设计 小黑板。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校本 作业 设计 课 后 反 思

集体备课学案设计(第三单元)

主备人 学 科 数学 设计时间 3月8日 讨论时间 课 题 电影院 月 日 修订时间 月 日 课时 第 课时 总 课时 学案备课组修订或 个人授课个性修订 学 案 主 备 人 设 计 或 修 订 学习 目标 设计 1、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 理、计算方法。 2、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1) 20×10 30×20 40×30 400×30 (2) 13×20 15×10 18×30 120×40 2、计算。 (1)32×23 26×42 要求: 提倡多样化计算方法。 展示各种计算过程,学生汇报。 提问说明每一层计算的算理; 发现问题,即使纠正。 (2) 2 4 5 2 4 6 ×1 3 ×3 1 ×2 2 要求: 1)用竖式计算,格式规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展示个别同学计算过程。 4)出现问题,及时评讲。 二、专项练习 1、出示计算题:54×36 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提问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 抽选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评奖。 强调连续进位时的处理方法。 2、课文第29页“练一练”的第5、6题。 第5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学生独

程序 设计 问题 设计 学习 方式 设计 课程 资源 利用 设计

立完成,然后同伴之间互相检查、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第6题: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先独立计算,再从中发现规律。解决步骤: 先 独立计算第(1)小题中的8个计算题。 观察每一组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一组前面乘法算式的积与相对应的后面除法算式的商刚好相等。 学生2:除法算式中,除数都是4,被除数都是整百数。 3、利用所发现的规律,这算一算。 12×25和16×25 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 12×25=300 1200÷4=300 16×25=400 1600÷4=400 4、总结谈话。 着重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程序,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作业。

校本 作业 设计 课 后 反 思

集体备课学案设计(第三单元)

主备人 学 科 数学 设计时间 3月10日 讨论时间 课 题 练习一 月 日 修订时间 月 日 课时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学案备课组修订或 个人授课个性修订 学 案 主 备 人 设 计 或 修 订 学习 目标 设计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程序 设计 问题 设计 学习 方式 设计 课程 资源 利用 设计 一、基础练习 1、课文练习一中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处事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考虑题目数量不够,增加题目。 (1) 20×20 30×50 12×30 40×7 (2) 15×30 25×40 16×50 80×15 2、补充计算。 (1)28×24 (2)42×35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选取部分学生板演; 提问算式意义。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的含义。 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表扬多种算法带来的新思维。 3、用竖式计算。 1 8 5 2 6 3 ×2 3 ×4 1 ×4 2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一的第2题。 “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 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校本 作业 设计 课 后 反 思 这是一道数学趣味题,同样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策略意识。 解决过程: (1)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具体情境,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 (2)要求找到能打开开锁的钥匙,用连线与万宝箱连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老师:看谁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找出来。 (4)汇报结果。 3、练习一的第7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一的第3、4、5题,第8、9题。 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4、5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第9题,共有3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2、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集体备课学案设计(第三单元)

主备人 学 科 数学 设计时间 3月10 日 课 题 讨论时间 月 日 修订时间 月 日 课时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学案备课组修订或 个人授课个性修订 练习二 学 案 主 备 人 设 计 或 修 订 学习 目标 设计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 能力和运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1) 12×3 24×2 16×3 40×7 (2) 150×2 250×3 160×2 840×2 注意:(1)回答结果时,语言表达要完整; (2)抽选部分题,说说计算方法。 2、计算练习。 程序 设计 问题 设计 学习 方式 设计 课程 资源 利用 设计 (1)38×14 (2)47×25 (3)65×34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部分同学,检查计算过程; 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31页的第10题。 (1)请学生拿出语文书。 (2)打开指定的一页。 教师在课前选定4页,这时指定每一组打开其中的一页。(一般来说,选出的页面字数较为接近。) (3)让学生先后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再算一算。 要求:1)先独立完成; 2)小组中汇报,自己估算结果; 3)列出算式,计算。 4)小组校对结果。并对比估算结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误差太大,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4)汇报每一组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会发现这里的每一页字数都比较接近。) 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使他们懂得因为排版规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书中,每一页的字数相差不多。 2、课本第32页的第11题。

(1)出示情境图。 实物投影出示课本插图或直接打开课本。 (2)认真审视情境图。 请学生认真审视情境图,明白情境图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3)讨论。 每人一瓶,35人应该付多少钱,怎么算。(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5瓶多少钱。)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反馈、矫正。 3、课本第32页的第12题。 这是一道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本第32页的第13、14、15题。 这类问题学生已经接触过,并已经掌握了,因此不存在难度,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只是第15题,可以请学生口头表达图中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学生计算的方法可能有: 8×44; 8×9×4+8×8; 8×9×5-8; 8×(9×5-8); 8×(9×4+8)?? 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激发求知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校本 作业 设计 课 后 反 思

集体备课学案设计(第三单元)

主备人 学 科 数学 设计时间 3月10 日 讨论时间 课 题 整理与复习(一) 月 日 修订时间 月 日 课时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学案备课组修订或 个人授课个性修订 学 案 主 备 人 设 计 或 修 订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熟练 掌握简单的小数 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2、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掌握相应知识的技能技巧,并培养对图行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3、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算法,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的问题。 一、导入谈话 老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单元,内容有元、角、分与小数,对称、平移和旋转,乘法。今天,我们一起 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看一看,同学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帮助。 二、组织活动 程序 设计 问题 设计 学习 方式 设计 课程 资源 利用 设计 1、分小组。 每组大约8位同学。 2、看图说话。 (1)你想起了哪些知识。 (2)利用图中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一起解决。 (3)说一说,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 (4)审视发言记录(知识要点),想一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请小组同伴给予帮助。 3、反馈练习。 (1)出示问题情境图:书包的单价是:28元5角;球拍的单价是:18元8角。 根据所学知识,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问题: 1)28元5角和18元4角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 2)两种商品单价相差多少?哪一种贵,哪一种便宜? 3)两种都买要花多少钱? (2)解决问题。 1)出示题目:一头小猪每天需要吃15千克事

学习 目标 设计

物, , ? 2)要求:学生一个提问题,一个解决问题。 问题有:10天要多少千克? 一个星期(或1个月)要多少千克? 4只小猪每天要多少千克? 一个星期4只小猪要多少千克? 4、动手画一画,剪一剪。 准备一张方格。 在方格里面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并涂上色彩。 把图剪下来,沿对称轴对折,检查图形是否符合要求。 与同伴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34页“练一练”中的1、2、3题。 2、选用的小黑板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校本 作业 设计 课 后 反 思

集体备课学案设计(第三单元)

主备人 学 科 数学 设计时间 3月10 日 讨论时间 月 日 课 题 整理与复习(一) 课时 修订时间 月 日 第 课时 总第 课时 学案备课组修订或 个人授课个性修订 学 案 主 备 人 设 计 或 修 订 学习 目标 设计 1、让学生经历独立并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 2、促进学生在数学能力与情感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程序 设计 问题 设计 学习 方式 设计 课程 资源 利用 设计 校本 作业 设计 课 后 反 思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2、计算练习。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35页的第7题。 (1)出示情境图。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要学生认真审视,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你是怎么解决问题?4)“四年级还差5本就够15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引导: 1)四年级捐的书有15包吗? 2)四年级捐的书比15包多了,还是少了? 3)15包是多少本?少5本应该怎么计算? 解决第二小题,要求学生独立审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课堂,进行个别辅导。 2、课本第35页的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提问学生:你认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使全体学生明白:“剩余的票”是个隐藏的条件,想要解决“可以收款多少元”,应该先求出“剩余的票有多少张。” 三、课堂小结 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进步? 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不强求统一。

集体备课学案设计(第三单元)

主备人 学 科 数学 设计时间 3月10 日 课 题 旅游中的数学 学 案 主 备 人 设 计 或 修 订 活动内容 学习 目标 设计 旅游中出发、租房、游览、吃饭的数学。 活动目标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景点,看什么好玩的,给同学介绍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 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数学问题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板书)。 二、组织活动 程序 设计 问题 设计 学习 方式 设计 课程 资源 利用 设计 1、打开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用计算等等。 2、解决问题。 (1)审题,明确课文情境中的问题。 (2)独立思考,探索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全程。 (4)全班交流。 明确几个问题: 1)从21:30到第二天7:00经过了几时? 策略:先计算21:30到第二天6:30经过了几时?(经过了9时)再加上半个小时(6:30-7:00)。 一共需要9时30分。注意:千万不要写成经过了9:30。 2)“怎么租房最合算?” 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就是最合算的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讨论时间 月 日 课时 修订 月 日 时间 第 课时总第 课时 学案备课组修订或 个人授课个性修订 4人间数 4 3 3人间数 0 1 可住人数 16 15 钱数/元 80×4=320 80×3+66=306

方案三 方案四 方案五 2 1 0 2 3 5 14 13 15 80×2+66×2=292 80+66×3=278 66×5=33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租车的问题与“租房”问题类似。即最省钱的方案是:如果所租的车座位不可能刚好坐满,空位子也必须越少越好。 18坐160 1 2 4 5 坐可坐人数 72 66 60 66 60 车数 车数 空位数 钱数/元 14 8 2 8 2 16×4=640 16×3+120=600 160×2+120×2=560 160+12×4=640 120×5=600 方案一 4 方案二 3 方案三 2 方案四 1 方案五 0 3、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教师补充强调: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三、设计旅游计划 课文第38页的“实践活动:设计旅游计划。” 1、认真审视课文要求。 2、讨论确定旅游景点。 3、学生设计旅游计划。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职。 要留下充足的实践让学生去完成,不要急于进行全班性的评价,对课内还不能完成的可以延缓评价,鼓励他们课后去社会调查,(查资料、找书籍、上网等),获取一手资料,然后设计出最佳方案。老师安排机会进行“旅游计划”展示、比赛。 校本 作业 设计 课后 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2a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