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纪复习资料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1-18 03:1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绪论

地貌学:研究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学( Quaternary geology)定义: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在第四纪时期中地壳、气候和生物界发展历史与分布规律的学科,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第四纪分为更新世(Pleistocene)和全新世(Holocene),更新世分为早、中、晚三期。

地貌:就是地球表层的形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形。

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 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貌或地形(landforms),即各种规模的地表起伏的总和。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

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

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

2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

第二章 地貌学基本概念

地貌:就是地表(地球表面)形态。

地貌的基本形态: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如阶地,冲积扇等。 地貌的组合形态: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的地貌组合。 如河谷,冲积扇群等。

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和测量指标:

基本要素:地形面—地表面具有不同坡度的面。 地形线—两种地形面相交而成的线。 地形点—2条以上地形线相交的点。 测量指标:1高度,分绝对高度,相对高度。

2坡度,坡度主要反应在地形面上。划分等级。 3 地面破坏深度,切割深度,地面切割程度

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由地貌形态是否与岩石形态一致判断) 顺构造地貌—背斜或地垒形成正地貌。 逆构造地貌—背斜成负地貌,斜成正地形。 附 正形态—高出周围地貌。如阶地,垅,丘。

负形态—比周围地貌低。如谷地,洼地,坑,穴。

一般来讲时代较新的褶皱,往往形成顺构造地貌,即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是一致的,如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时代较老的褶皱,往往形成逆构造地貌,即地貌形态与岩石的构造形态 是相反的,如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试述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地貌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内力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深处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的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断裂活动和岩浆活动,它们是造成地表主要地形起伏的动因,其趋势是向增强地势起伏的方向发展,如山岳平原的形成和其相对高度的增大变化。

外力地质作用是太阳能引起的流水.冰川和风力等对地表的剥蚀和堆积作用,其作用趋势是“削高填低”向减小地势起伏,使其往接近海洋水准面的方向发展,这一过程塑造多种多样的地表外力成因地貌。

什么是地貌年代,地貌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确定。

地貌年代:指地貌的主要特征形成以后的年代。只有等基本要素确定下来之后方能算年代。

地质年代确定的基本原理:

1地层层序率 2生物层序率 3接触和穿插关系 4放射性同位素测年 地质年代相对顺序的确定 1切割关系 2相变关系 3覆盖关系

地质年代绝对年代的确定 1古生物法 2年间法

3其它方法 –同位素法,历史考古法

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和地貌的发展。

美国地貌学W.M.Davis提出侵蚀旋回学说,即指假定有一地块,原始面非常平缓,在某一地质时期突然抬升,抬升后遭受河流的侵蚀和流水剥蚀 根据剥蚀程度,分为三个阶段:

a. 幼年期地貌特点:时间上短暂、起伏迅速增加。峡谷,V字型,高差大

b.壮年期地貌特点:“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河谷侵蚀,斜坡大量发育,峡谷变宽谷 ,

c.老年期地貌特点:起伏微弱,时间无限延长。山坡消失,在分水岭之间残存有小小的残丘。形成老年期的时间需很长

幼+壮 ≤ 老年期。老年期发展的终极状态,即成为准平原

W.M.Davis 认为世界上有2块准平原(加拿大地块、中亚地块) 其它相关:

夷平面:是规模较大的残留地貌,它是在地壳处于长期相对稳定和气候比较湿润条件下,风化剥蚀作用的结果,致使岩性、地质构造的地貌差异逐渐缩小,形成向海洋水准面趋近的平缓(或波状)地形

剥蚀面:内、外营力相近条件下剥蚀削平的有限地面。如山足剥蚀面、冻融剥蚀面(笼统的概念)

侵蚀面:限于河流地质作用。

准平原与夷平面的关系

准平原是剥蚀作用发展的趋势,夷平面是这个过程的一个阶段。 以河流作用为主形成的夷平面,可能是准平原,也可能是尚未达到准平原化的老年期宽谷地形,所以,夷平面与准平原不能完全等同 夷平面的研究:时代的确定、变形研究

夷平面研究的意义:隆升幅度的推算、气候的研究等

地文期:指以侵蚀和堆积为主的相互交替阶段,每个旋回包括一个侵蚀期和一个堆积期 具有区域性

1903年维里斯地在研究中国华北地区第四纪时提出的概念,用地文期来表示地

貌发展的阶段性。

第三章 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 1. 第四纪沉积物

简述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并讨论其原因

? 岩性松散

– 习称“松散堆积物”,也有胶结甚至固结的

? 成因多样

? 岩性岩相变化快

– 同期沉积物可在短距离内发生相变,厚度小而多变(山顶到山脚),划分对比

困难,研究难度大

? 厚度差异大 ? 不同程度地风化

? 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古人类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判定标志有那些,如何应用 1沉积学标志

岩性(砾石方法,砂和粘土方法)、沉积结构(流动营力结构,非流动营力结构)、沉积构造(层理,楔状体,结核,网纹构造)、产状 、沉积体形状

2地貌学标志

直接地貌标志:根据堆积地貌的形态可以判别堆积物的成因

? 河流--阶地 ? 洪流--洪积扇

间接地貌标志:利用剥蚀地貌推断其相关沉积物的成因和时代

? 相关沉积物

3环境标志 1)物理环境标志

– 包括对沉积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气温、降水、外动力作用类型、强度及其方向、古地磁环境等参数

? 黄土、岩盐、石膏--干旱 ? 红土风化壳--温暖、潮湿

2)化学环境标志

– 与沉积物有关的水体、大气、土壤和地下水等的化学成分与区域地球化学性质

3)生物环境标志

– 与沉积物形成有关的指示性动物植物化石和遗迹

? 海相化石 ? 淡水化石

? 其他陆相生物化石

简述砾石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方法 砾性 砾径 砾向 砾态

砾石表面特征 风化程度

简述第四纪沉积物成因类型分类。 根据所造成沉积物的主要动力条件

单一成因 :一种动力 ,冲积物(al)

复合成因 :两种以上动力,洪冲积层(dlp)、冲洪积层(alp) 成因不明 :pr

2第四纪年代学

古地磁年代学:古地磁学方法是利用岩石天然剩余磁性的极性正反方向变化,与标准极性年表对比,间接测量岩石年龄的方法。实质:相对年代学和绝对年代学方法的结合。

极性时(世、期):指以某种极性占优势、持续时间较长的时间单位,一般在100万年左右

极性亚时(事件):极性时中短暂的(1万年-十几万年)极性倒转时期。

布容正向期:???

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利用矿物和岩石中含有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自行衰变计算年龄的一大类方法

简述热释光(TL)年代学的基本原理

一般非金属破碎绝缘矿物(如石英)具有受激发光现象,其发光强度与 矿物以前吸收的辐射能量成正比,而辐射量的积累是时间的函数,因此通过测量材料的发光强 度可以推算其年龄

非金属绝缘矿物 →加热至红外温度→发光 (释放储 存的辐射能量) 年龄:

A:年龄;P:样品吸收的古剂量;D:环境辐射提供给样品的年剂量

简述14C测年的基本原理、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自然界存在三种碳的同位素: 12C ( 98.9% ) , 13C (1.19%), 14C (10-10%) ,14C 属低能量的放射性元素。

生物体中的碳参与自然界循环交换,速度相当快,使 得 14 C 在世界各地的水平值基本一致

如果生物体一旦死亡, 14 C 得不到补充,其中的 14 C 含量就按放射性衰变规律减少,经过 5730 年减少为原来的一半

因此可以计算出生 物与大气停止交换的年代 t ,即推算出生物死亡的年代

一切死亡的生物体中的残存有机物以及未经风化的骨片、贝壳等都可用 14 C 来测定年代 测量时限:可精确测定五万年以来的含碳样品的年龄(时限的计算) 测量对象:所有含碳物质和水。

优缺点:

精度最高、用途最广、方法最成熟的第四纪年代学方法

样品易得,凡是含碳的骨头、木质器具、焦炭木或其它无 机遗留物均可 测量范围有限,受半衰期规律的限制,其最大可测年限不超 过四万年,而且样品年龄愈老,愈接近此极限值,测量误差愈大

熟悉古地磁年表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

冰期与间冰期 :(年均温:高纬(高山、部分中纬山))

冰 期---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期,此期内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在大陆冰川作用区,大陆冰川从高纬向中纬扩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在高山区,高山上部的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向山外围扩大,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地表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失,大陆冰川消失或向高纬后退,高山区由山下向山上后退,但有大量的新生种产生。

冰阶与间冰阶 ,

冰 阶--一次冰期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短暂的停止阶段,但地面仍有冰川存在

间冰阶--冰期中一次相对温暖的气候寒冷阶段,某些地区的冰川可能消失,但是局部的比冰期更小的气候期

气候旋回:从温暖气候到寒冷气候成为一个气候旋回

干旱期与湿润期:(年均降雨量:中低纬无冰川区的)

干旱期: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气候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

湿润期:当高纬区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北移,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暖变湿,降水量相对增加时期

雨期和间雨期

指大陆冰盖以外的广大的中低纬地区。第四纪时期主要是干燥和潮湿的气候波动,因此称为雨期和间雨期。

雨期--第四纪气候转暖、转潮 的时期,特点是潮湿多雨,降雨充沛,水域扩大,湖面上升,同时产生大规模的淡水湖沉积或风化沉积。

间雨期--气候处于两雨期之间相对干燥的时期,降水少,湖群缩小,湖水位下降,在湖中 沉积盐类,同时也沉积风沙和黄土。

第四纪气候的一般特征

气候变化非常剧烈的地质时代 (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性的寒冷期。约2.4Ma全球降温基础上的寒暖气候波动。

高纬:高山:冰期,间冰期。中底纬:干冷,暖湿 气候变化:高纬 → 赤道(变化幅度变小),陆地比海洋变化明显。

第四纪气候研究的主要标志及使用方法 宏观 1岩石学

2地貌 3生物化石

微观 氧同位素(δ18O)

粘粒分子率 CaCO3 微量元素 粘土矿物

沉积物粒度参数 磁化率

简述晚更新世到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第四纪生物界特征及其研究意义·人类的出现与演化阶段

牙式:上下齿类各一半的齿序和齿类数

植被的垂直分带:在任何一个纬度带,第一带与地面相同,往上分别相当于此带以北的带。分带在山的两坡高度不同,南高、北低。

植被带的平行移动:第四纪气候发生寒暖变化时,植物就要发生水平移动和垂直移动,称为平行移动

古文化--按照原始人的生产工具划分的发展阶段

文化遗存--原始人使用的工具、村社遗址、用火痕迹等 文化层--含有文化遗存的地层

文化期--和一定的文化相适应的时代 石器--人类制造和使用过石质工具

试述植被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水平分带:纬度分带、经度分带 垂直分带: 植被的纬度分带

苔原植被带:低等植物、地衣、苔藓、少量矮小的灌木,无乔木;反应冰缘气候。 北方针叶林:针叶乔木、云杉、冷杉落叶松;反应寒冷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种属多,大部分为落叶阔叶,栎、山毛榉、榆、椴;反应气候特征为冬冷夏暖。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的阔叶树,樟树、茶树、木兰科;反应的气候为温暖、潮湿、降雨充沛。

热带雨林:树木种类多,阔叶常绿,叶片厚,棕榈树等;反应气候为常年高温多雨。

论述中国北方和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特征 三种因素促使了哺乳动物群的分化 种属之间的斗争; 外界气候的影响; 地形的影响。

秦岭--大别山把中国分成南北两个动物群

(1)北方型 (2)南方型

秦岭--大别山以南的广大地区。

特点:经常含有灵长类、猩猩、巨猿、小猕猴;变化不大,保守,反映气候循序

渐进。

人类的发展划分哪几个主要阶段,论述其主要特征?

(旧石器时期 包括 Q1 Q2 Q3 中石器时期 距今1万年 - 8千年 新石器时期 距今8千年 - 3千年 历史 时 期 铜器时代 铁器时代)

A.南方古猿(早期猿人)阶段及文化,P300--150万年,主要发育在南非和东非,所以又称南非古猿(奥尔都维河谷)

特征:具有能直立的结构,脑量450cc,高1.2--1.3m,为纤细种体重20公斤。石器为砸击石器。

B、猿人阶段(晚期猿人)及旧石器早期文化。B.P 150 – 30 万年,学会了用火 能直立行走又称直立猿人

眉骨突出,明显脊状,在眼眶上连成一片 头盖骨低平 下巴壳后缩

牙齿粗壮具猿的特征

但能直立行走,能用火和制造工具是人的特征,所以称为猿人 身高1.50m,脑量1075-1088cc。 周口店文化期--旧石器早期文化

主要为打击石器,多为第一次加工,一器多用,有用火的痕迹为世界上用火最早的

C. 古人(早期智人)阶段及旧石器中期文化:B.P 30--5万年(Q23-Q3)

脑量可达1350cc, 媚骨不太突出,脑顶骨突起,牙齿比较粗状。此期不仅会用火,而且会取火,保存火种,用兽皮缝制衣服。

特点:第二次加工的石器大量出现,分化明显,出现尖状器、刮削器等。如丁村文化、河套文化。

D. 新人(晚期智人)阶段及旧石器晚期文化:B.P 5--1万年

特征:猿的特征基本消失,接近于现代人

男高1.74m, 女高1.59m

为旧石器晚期文化,以石器为主,出现骨器,并出现装饰品 石器多为磨制而成,骨器和石器出现穿孔现象

E. 中石器时代:B.P 10000--8000年

特点:出现了大量的细石器,石器中出现了箭头。

F. 新石器时代:B.P 8000 — 3000 年

特点:在中国有1000多个地址,比旧石器复杂的多,区域性差异明显,有石器,也有陶器, 具有一定的工艺水平。出现了原始农业

G. 历史时期:公元前3000年--今

铜器时代:夏?、商、周、春秋时代 铁器时代:战国时代 原子能时代

第四纪地层及阶段划分

同时异相

全新世

地质时代的最新阶段,第四纪二分的第二个世,开始于12000~10000年

前持续至今。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称全新统,它覆盖于所有地层之上。全新世是1850年由哲尔瓦(P.Gervais)提出的,并为1885年国际地质大会正式通过。全新世时间短,沉积物厚度小,但分布范围广。由于距今时代短,可应用几种有效的年代测定方法,因此,其地层划分比较详细、精确。全新世与更新世的界限,以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气候转暖为标志,因此又称为冰后期。全新世气候有轻微波动。海面变化与气候相一致,冰后期海面迅速上升,到距今11000年上升到-60米位置。距今6000年海面已接近现今位置,其后仅有轻微的变化。全新世时,人类进入现代人阶段。

泥河湾组:下更新统泥河湾组(Q1)

地点:代表性剖面在河北省阳原——蔚县盆地的泥河湾。 岩性:一套河湖相砂砾、砂、粘土沉积物。

哺乳动物群:泥河湾动物群(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

时代:早期认为广义的泥河湾组均为Q1 。后来将其一分为二,狭义的泥河湾组指不整合面之上部分,称之为上(黄)泥河湾,以黄褐色砂砾及砂质粘土为主,含泥河湾动物群;下(绿)泥河湾以灰绿色砂质粘土、粘土夹泥灰岩为主,含东窑子头动物群。

汾渭谷地三门组与泥河湾组情况大体类似(黄三门、绿三门)。

周口店组: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第一地点(中国猿人洞)

岩性:主要为石灰岩角砾与砂土交替沉积,夹砂砾与石钟乳层,堆积物厚40多米。剖面共分17层,周口店组指1-13层。

哺乳动物群:周口店动物群(中国猿人-肿骨鹿动物群)。 时代: 23-46万年,中更新世中晚期,属布容正极性时。

简述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地层划分:是对同一条剖面或同一个地区的地层进行异时性分析和综合研究,划分出不同的时段来)

(1)生物地层学原则 (2)气候地层学原则 (3)地貌学方法 (4)岩石学方法 (5)年代学方法

(6)古人类及历史考古法

简述第四纪下限研究的主要观点和依据 (1)冰川派(0.7~0.8 Ma BP)

主要依据阿尔卑斯地区的冰川证据而得出的结论。 (2)1.8 MaBP 生物地层:意大利海相沉积中Calabrain组底界的盘星藻灭亡,深海有孔虫(拟截锥圆辐虫)出现视为更新世开始,还出现了冰岛北极蛤。 陆相地层Villafranchian动物群底界。 同位素证据:研究表明整个地球温度下降,比现在低5℃。 磁性地层:界限处Olduvai结束。

其它:多瑙冰期开始之时约1.6Ma BP。 (3)2.4 MaBP

该方案主要是研究古植物的学者提出和支持。主要是依据植物群的变化,证据有如下4个方面:

①根据对欧洲和俄罗斯地台的植物群的研究,在2.4MaBP植物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②南极大冰盖从2.4MaBP已开始出现。

③在240万年左右,也有一次古地磁极性的倒转(松山反极性时/高斯正极性时)。

④认为1972年INQUA提出的方案是对的,只是测年错了,180万年应为240万年(该证据有点荒唐)。 (4)3~3.5 MaBP

①考虑古人类的出现:非洲出现较早的古人类(南方古猿),如肯利亚东非裂谷1470号人头骨化石下伏图鲁博尔火山灰年龄3.18MaBP(K-Ar法)。所以古人类学者主张N/Q的界限放在300万年,前苏联称第四纪为人类纪。

②古地磁倒转期:高斯正极性时/吉尔伯特反极性时

③古气候古植物的变化:在阿拉斯加发现3.5MaBP的冰碛物,亚洲北部喜暖植物成分(如银杏、枫扬)减少,都反映了气候的变化。

简述我国第四纪划分方案

(划分依据:按照生物地层学和气候地层学原则来划分。生物地层学原则应理解为包括海、陆相生物地层。古气候地层学则以从暖冷气候旋回为原则。) 岩石地层:午城黄土与红粘土有明显界线。 磁性地层:M/G(松山/高斯)。

其它支持:气候转型, 104氧同位素冷阶开始,北半球冰期-间冰期旋回开始,以轨道倾斜主导的41ka周期代替岁差主导的21ka周期;原齿象属和马属等重要哺乳动物出现;南海大陆架出现Globorotalia multicamerata s.l. 的灭绝事件。 青藏高原的迅速抬升与东亚季风形成。

简述我国黄土-古土壤划分方案:

根据岩性和古土壤类型,特征和接触关系,并配合年代学方法。 黄土高原已建立黄土-古土壤地层划分方案。

风化和重力地貌与堆积物

残积物:地表岩石经受风化作用发生物理破坏和化学成分改变后,残留在原地的堆积物,称为残积物

风化壳:具有多层结构的残积物剖面称风化壳。/由残积物所组成的覆盖于地壳表面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weathered crust)。因此残积物是风化壳的一部分,而风化壳则是岩石圈的一部分。非现代成土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古土壤具有埋藏或非埋藏的表面

崩塌:陡坡上的岩体、土体、块石或碎屑层,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快速下移(崩落、翻转和滚落),在坡角形成倒石堆或岩屑堆,这种现象称为崩塌

倒石堆:崩塌下落的大量石块、碎屑物或土体堆积在陡崖的坡脚或较开阔的山麓地带,形成倒石堆。倒石堆的形态规模不等。结构松散、杂乱、多孔隙、大小混杂无层理

的坡麓触及基岩,新老阶地呈内叠相接。

3上叠阶地:未切穿早期的沉积层新阶地在上,老阶地在下,河流沉积物。 4掩埋阶地:早期形成的阶地,被后期河流冲积物所埋藏,就形成埋藏阶地。

试述阶地研究的新构造运动意义?

风力地貌和堆积物与黄土

风蚀蘑菇石:风沙流对孤立突起岩石的长期磨蚀过程中,由于风沙主要集中在近地面附近部分,形成上大下小的风成蘑菇石。

风蚀垄槽:在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而裂隙发育,风沿着裂隙不断地吹蚀,形成垄槽地形(雅丹:险峻的土丘)。

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而形成的洼地。

风蚀谷:风沿着暂时性洪水所形成的冲沟吹蚀,使谷地进一步扩大,形成风蚀谷。

魔鬼城:在较软弱的水平岩层分布区,风蚀作用常形成一些平顶层状山丘,类似断壁残垣的千载古城。

新月形沙丘:是一种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其纵剖面有两个不对称斜坡:迎风坡微凸而平缓,延伸较长,坡度5~20°,背风坡微凹而陡,坡度为28~34°。

黄土塬:是黄土高原受现代沟谷切割后,保存下来的大型平坦地面

黄土梁:是平行沟谷的长条状高地,长可达几百米、几公里到几十公里,宽仅几十米到几百米,顶面平坦或微有起伏。

黄土峁:是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

黄土柱:分布在沟边的柱状黄土体。它是由流水沿黄土垂直节理潜蚀作用和崩塌作用残留的黄土部分。黄土柱有时可高达十几米

黄土: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主要特征是:呈浅灰色或棕黄色,主要由粉沙组成,富含钙质,疏松多孔,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湿陷性。

试从风蚀作用的特点解释风蚀蘑菇石的形成.

风蚀作用(aeolian erosion):风以其自身力量和所挟带的沙石对地表岩石、松散物的破坏作用. 1吹蚀作用:风将地表松散物质吹离原地的过程。对象主要为粘土- 粉砂级

的松散物质 2磨蚀作用:风携带的沙粒对地表岩石的冲击、磨擦使其破坏的作用 风的含沙量具明显的垂直分带性,绝大部分沙粒集中近地面,故风的磨蚀作用主要发生在30 cm的高度内。

简述荒漠的定义及其分类.

气候干旱、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带,称为荒漠。干旱荒漠面积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4左右,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南北纬15~35度之间的亚热带,二是温带的内陆地区。根据荒漠地貌特征和地表物质组成,可将荒漠分成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四种类型。

岩漠:多形成在荒漠区的山前地带,地面被切割得破碎不堪,山岭陡峭,石骨嶙峋,基岩突露地表。在干旱的地区,岩石表面上的石子、沙粒和尘土被风和暴雨完全搬走,留下了一个裸露的岩石表面,这种地形叫做岩漠。

砾漠:是指由砾石组成的荒漠,又称“戈壁”。荒漠中的各种沉积物以及基岩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细粒组分被吹走,留下粗大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砾漠。

沙漠:是指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的荒漠。这里风力作用很强,形成各种风积地貌。荒漠中沙漠面积最大,中国沙漠面积约63.7万平方千米。

简述风成砂的特点,并与其他砂进行对比。

由风力搬运并堆积的沙级堆积物。

风成沙的粒度成分主要集中在0.25-0.1mm的细沙部分,粉沙、粘土的成分一般不超过10%。 在粒度频率曲线上,风成沙通常成峰态。

风成沙的概率曲线为细三段或多段式:地面滚动组分<2Ф(>0.25mm),跃移组分为2-3 Ф(0.25-0.125mm),悬移组分>3 Ф。滚动和跃移组分占90%以上,悬移组分<10%。

风成沙的磨圆度一般较高,特别是大于0.5mm的沙粒,但很少有滚圆的颗粒,这与沙粒以跳跃为主的搬运方式有关。风成沙在搬运中由于连续的高能冲击,沙粒表面常呈毛玻璃状,无光泽,并常有不规则的麻坑、碟形坑、裂纹及跎蛇曲脊等。

风成沙的矿物成分90%以上是石英和长石等轻矿物组成,密度大于2.9的矿物含量很少。由于风力搬运过程中的强烈冲击与磨蚀作有,致使风成沙中的稳定矿物(如石英、石榴子石、锆石、蓝晶石、磁铁矿)含量高。

由于风力搬运使风成沙的矿物成分变化,因而其化学成分也会发生改变。随着风的吹扬,沙中的Al2O3、CaO、CaCO3和有机质成分不断减少,而SiO2和Fe2O3的含量则相应地有所增加。

风成砂的结构构造 1近水平层理 2斜层理 3交错层理

简述黄土的特征及分布.

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主要特征是:呈浅灰色或棕黄色,主要由粉沙组成,富含钙质,疏松多孔,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湿陷性。

从全球来看,黄土覆盖面积约占地球陆地表面的10%,集中分布在温带和沙漠前缘的半干旱地带,即分布于北纬30 ~50°左右和南纬30 ~40 °左右的地带内。从生成环境来看,黄土主要分布在两种区域:

①古冰盖的前缘

②荒漠或半荒漠区的边缘

中国北方黄土广布,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 黄土层一般厚100~200米,最厚可达300多米 中国黄土主要是西北沙漠、戈壁地区的粉沙颗粒被风吹扬达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被西风急流携带到黄土高原地区降落下来堆积而成的

黄土沉积保存较好的黄土塬区,黄土堆积厚而连续,其中夹有30多层古土壤层

距今240多万年以前,黄土已开始堆积。气候干冷时,黄土堆积速度快,形成黄土层;气候转为温湿时,黄土堆积速度减慢,成土作用强,形成土壤层

第五章 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的类型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时期划分为

(古)构造运动: 发生在第三纪之前的构造运动叫古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发生在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叫新构造运动,现在还在活动的构造称为活动构造

现代构造运动:人类历史时期以来所发生的构造运动称现代构造运动,发生在有人类历史记载时期以来的构造运动,并可以通过考古法、历史法及仪器进行研究

运动最剧烈的时期是在新第三纪末期到第四纪初期

新构造运动(Neotectonic Movement)的概念:晚新生代以来的地壳构造运动,一般称新构造运动。

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我国新构造运动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继续与发展,包括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块体:活动断裂、活动盆地和活动褶皱所分割和围限的块体

特点(同老构造运动既有共性也有差别)

1新构造运动的发展趋势、性质及强度等,各地区不完全一样,有的地区表现相对的宁静,有的地区在不断下降中发生断续上升

2新构造运动既有垂直升降运动又有水平运动

3褶皱变形弱:新构造运动发生的褶皱变形,规模比老构造运动小得多,并局限在一定地带

4普遍的断块运动:断裂变动的继承性、活跃性及其分布的普遍性,是新构造运动的

特点。

5新构造运动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新生性。新构造运动的继承性和新生性,可分三种类型:

(1)叠加或叠置的新构造运动——和老构造运动在波及范围、类型、方向等基本上都一致

(2)继承的新构造运动——既有老构造运动的特点又具有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3)新生的新构造运动——不受老构造运动的控制和影响

新构造运动的形式

1大面积升降类型 2断块构造类型 3挤压褶皱构造类型 4断褶构造类型

我国新构造运动表现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

我国是世界上多地震国家之一,处在世界上两个最活动的地震带之间,有些地区本身就是这两个地震带的组成部分.

1东部属环太平洋地震带2西部及西南部地区受地中海一喜玛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活动性较东部强烈

我国地貌基本轮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新构造运动

东部大小兴安岭,燕山及太行山等地区分布着新生代时期形成的准平原面。而且准平原面在平原地区经常被新第三纪、第四纪堆积物所掩埋。说明中国东部广大地区经过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以后,在新第三纪和第四纪由于地壳升降而形成现代山地和平原地貌

2. 我国新构造运动类型

强烈的构造运动在一度稳定的地区重新出现。如天山、祁连山地区所出现的一些新构造运动现象即属此类

运动方向上发生改变,若干下降地区在新第三纪以后,转变为隆起地区。如黄土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渭河平原等

新的断陷盆地的形成。如汾渭地堑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

我国东部中、上新世、及第四纪有大规模基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喷发。如东北五大莲池火山群、山西大同火山群、东北的长白山、海兴县的小山、山东无棣县的大山、河北井陉县的雪花山、海南岛北部等地

3. 新构造运动与以前各阶段构造运动的关系

继承性构造运动,表现为构造体系、构造形迹、运动方向、运动性质等方面的继承 新生构造运动,新的构造特点代替了旧的构造特点

我国各新构造单元中都可以看到在构造运动发展阶段中,这两种性质同时存在

我国新构造运动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中新世到上新世,是新构造运动开始发生时期

上新世末或更新世初,是新构造运动普遍表现强烈的时期 更新世及全新世时期,为有节奏性,间歇性的运动

第四纪时期,岩浆活动以喷出活动为主,火山堆积物和熔岩以酸性和基性最常见,中性熔岩较少。我国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诸省及台湾省,均有大面积第四纪火山岩分布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定量和定性)

1. 天文法:主要是重复测量经度及纬度的坐标变化,提供确切的各经度及纬度,在地表上的水平位移量

2. 大地测量法:重复进行精确的三角测量和水准测量 三角测量是研究水平运动的位移量与方向变化

水准测量则是研究地壳升降运动幅度大小变化

都是通过测量数据研究现代构造运动最有效的方法,并能计算出构造运动的速度 3. 地球物理法:是研究现代构造运动最重要的仪器方法

通过地震测量、重力测量、地倾斜测量、地应力测量、地热流测量、地磁测量等,

获得现代构造运动的资料,其中地震测量最宝贵,是直接获得构造运动资料的方法

4. 水文法:根据海岸不同地点,多年对海上水准基面反复测量的数据,归纳统计研究海平面升降变化,进而研究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变化趋势

根据本方法研究,我国渤海湾西岸的兴城高于海平面15m,台湾岛的高海岸线上升

隆起幅度更大,琉球灰岩出露在海面上365m处。说明这些地区地壳仍然在抬升

地质—地貌法(定性法)

1地貌法:通过地貌特点及其分布、组合分析,是研究新构造运动的可靠方法

第四纪地质法:研究第四纪地层剖面,可以确定沉积环境、成因类型以及当时的地

壳运动性质,如沉积物从粗粒向细粒或与海相有机物更替,说明海侵逐步扩大,陆地不断下降,如见到相反顺序,说明为海退。剖面中岩性变化不仅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也受到季节和气候变化以及其它条件的影响

2历史考古法:根据考古及历史资料研究新构造运动。如居民点的变迁,建筑物的变化,古代地貌变迁的记载等等。此法对全新世以来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尤为重要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1t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