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册参考答案

更新时间:2023-12-27 11: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五册参考答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烟垢(g?u) 骨骸(hái) 横杈(chà) 渗浸(shan) 打夯(hāng) .....2.说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1)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去考虑的。然而,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言下之意,现在知道“需要证明”了,有一丝追悔之意。

(2)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

答:这句话突出了人“内心的生存”的重要意义,如果人的精神生活找不到所依附的凭据,就会像做梦一样,产生漂泊感和空虚感。

(3)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答:人类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能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他们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惟其如此,“家园”才不会废失。如果内心的证据也散失了,人们只能在“虚无”中无家可归了。这句话强调人不能丢失“今生今世的证据”,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3.阅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作为“我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事物。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生活需要有证据证明?

答:“我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事物: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木和铁钉等。

人类不只是肉体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精神往往是附着于特定事物的,留存的过往事物更容易唤醒人们精神的记忆,让人们获得真切而充实的情感慰藉。其实,人们怀念的不只事物本身,而是曾经的生活、过往的生命以及过往的意义和价值。

4.作者为什么在开头、结尾反复说“不懂得”、“不知道”?第4自然段连用五个问句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说“不懂得”“不知道”,表达了作者对自己过去忽略“今生今世的证据”,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真正体悟和理解的痛惜、忏悔和自责之情。

连用几个问句,都是对“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这两句话的具体演绎。作者借此展露因未珍视以往事物,后来又无法真切回顾曾经的生活,从而对曾经的时光产生怀疑的情状。所选事物都是生活中的细节,具有独特性和真实感,更能引发人们对生活的关注之情。而问句连用,也使得茫然、后悔、自责之情表现得更加浓烈。

五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①趋之若鹜(wù):趋,快走;鹜,野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成群的人追逐.

不正当的事物。(含贬义)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②蕹菜(wěng):也叫空心菜。 .③苣荬(mǎi):又叫苣荬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花黄色,茎叶嫩时可以吃,.全草入药。

④台州(Tāi):地名,在浙江。台,多音字,另一读音tái,如台湾,讲台等。 .⑤豇(jiāng)豆:一年生草本植物。荚果圆筒形,种子呈肾脏形。嫩荚是常见蔬菜。 .⑥苋菜(xiàn):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和叶子可以吃,是常见蔬菜。 .⑦臭卤(lǔ):卤盐,加入五香调料用以调制食品。 .

2.文章所写不止五味,为什么还以“五味”为题?说说文章结尾“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对全文的意义。

答:这道题有两个问。第一问,“五味”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固定词语,含义是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又泛指各种味道。文章以“五味”为题,既实指生活中的五味,又虚指五味的生活。以“五味”为题既显得活泼灵动,守中有变,又赋予其丰富含义。

第二问,“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抒写了对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彩的赞美之情。这句话对全文起着收缩、总结作用,把文章的内容熔铸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又深化主题,有卒章显志之效。

3.本文叙写“食”中的“口味”时,顺带穿插了一些相关的风俗知识,显得趣味横生。请结合文章,举例分析。

答:穿插一些风俗知识,不仅说明各地风俗的独特与迥异,更好地表现“五味”之丰富内涵,也使文章更具知识性趣味性。如:“山西人下馆子,还没点菜,先喝三调羹醋”,很形象地写出山西人极爱吃醋的特点,让人印象深刻。又如:“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说明酸菜在山西人生活中的地位,这个风俗也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生活特征,读来倍觉新鲜有味。如“一个同志为爱人从南京带臭豆腐干回家,在火车上引起一车厢人强烈抗议”,一方面说明臭豆腐很臭,一般人难以忍受;另一方面又说明南京人喜欢吃臭的程度;鲜明对比中更见出人们口味的多种多样。

4.句子是构成篇章的基本语言单位。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常式句、变式句等多种句式的巧妙运用,往往能使文章语言活泼而有生趣。请摘抄例句,填写下表。

类型 长句、短句交错 例句 ①四川夹沙肉用大片肥猪肉夹了洗沙蒸,广西芋头扣肉用大片肥猪肉夹芋泥蒸,都极甜,很好吃,但我最多只能吃两片。 ②周作人说他的家乡整年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浙东人确是吃得很咸。有个同学,是台州人,到铺子里吃包子,掰开包子就往里倒酱油。 ①全国各地的,少数 长句表意丰富周密,结构严谨;短句快节奏,读之轻快、活跃或急促。长句、短句交错,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句子①介绍四川“夹沙肉”和广西芋头扣肉详细而明白;句子②层次丰富,既交代了对象是周作人,又交代了地点是其家乡,时间是整年,具体内容是吃咸极了的咸菜和咸极了的咸鱼,两个“咸极了”和“咸菜”、“咸鱼”,极好地说明“浙东人”爱吃咸的特点。 品析 整句的形式整齐,音节匀称,念起来朗朗上口,能增强语势。散句的结构各不相同,形式灵活多变。整句、散句交错运用,能使 整句、散句结合 (画线处为整句) 民族的,各种辣椒,他都千方百计地弄来吃。 ②中国人过去对吃盐很讲究,如桃花盐、水晶盐,“吴盐胜雪”, ③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一碗汤粉,放三四丝辣椒就辣得不行 语言波澜起伏,既整齐和谐,又富于变化。如第①句中“全国各地的,少数民族的”是整句,说明范围极其广泛,无所不包;加上散句“他都千方百计地弄来吃”,表现力就极为丰富了。句子②“中国人过去对吃盐很讲究”是散句,“桃花盐、水晶盐,吴盐胜雪”是整句,代表了各种盐,对前半句解释说明。句子③“牛肉极嫩,汤极鲜,辣椒极辣”是整句,后一个句子是散句,“嫩、鲜、辣”中突出一个“辣”字。 灵活运用变式句 变式句是相对于常式句而言的,变式句①甚矣,中国人口味排列次序比较特殊,如谓语提前,宾语提前,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复句因果倒置,条件冠。 倒置,假设倒置,转折倒置。句①“甚矣”②湖南人谓之“苋菜是谓语,提到“中国人口味之杂”的前面,咕”,因为吸起来“咕”起着突出强调的作用。句子②是因果倒置的一声。 句,这样倒置不仅上下文语势一贯,且活泼 灵动,顺势交代原因。 另,口语化和文言句子并存,通俗与典雅结合,是本文语言的又一特点。如:写“邻坐

的客人直瞪眼”“用井拔凉水一和,呼呼地就下去了三碗”“没法吃”“实在招架不了”“此人是个吃辣的专家”“都不在话下”等。文言句式如写山西人爱吃酸菜时说“雁北尤甚”“‘老友面’者,酸笋肉丝汆汤下面也”“价颇昂”“平生所吃辣椒之多矣”等句子显得典雅、精练,有韵味。

大地上的事情(节选)

1.解释下面的词语。 纷纭:多而杂乱。 崛起:(山峰等)突起;兴起。 偃卧:仰面倒卧。 羁绊:束缚;拘束。

吞噬:这里是吞没的意思。 拾掇:收拾,整理。

2..作者从富有情趣的种种自然现象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这篇散文由许多札记式的片段组成,记录自然界或作者身边的种种事物,并记录了作者的哲理式感悟和评价。作者通过对大地上的诸多被人群忽略的事物的描述,从中挖掘出意义,引导我们兴致盎然地去观察虽微小却蕴涵着生命的庄严和奇妙的自然界,从而获得许多充满诗意的哲理性认识与启示。

(1)从观察日出比日落缓慢这一现象,得出“世界上的事物在速度上,衰落胜于崛起”的启示;

(2)“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以比喻的手法说出一个启示:大自然万物之间友善地互帮互助;

(3)从对田野上徒劳盘旋的鹞子观察,得出“不能维持一只兔子的生活的田野一定是贫瘠无比的”的启示;

(4)从观察空地上孩子们的游戏,得出“大人告别了童年,就像游戏像玩具一样丢在

了一边。但游戏在孩子们手里,依然一代代传递”的启示;

(5)从观察小学教室墙壁上孩子的作文,得出“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它套上羁绊的人”的启示;

(6)从观察失巢后依然不离去,等待最后一刻来临的一窝蜜蜂悟到有些东西比生命还重要;

(7)从观察立春的旷野,得出“在这个世界上,有一部分人,一生从未踏上土地”(生活中有些人一生从未真正地关注大自然,并从中获得过生命的领悟与欣喜)的启示。

3.文章采取了断片式写法,作者是怎样将它们串联为一个有机整体的?

答:节选的27节文字,共22个断片。分别观察描写了“蚂蚁营巢的三种方式”“雪”“日出与日落”“ 熊蜂的尸体”“ 枝上啼鸣的麻雀”“徒劳盘旋的鹞子”“在空地上游戏的孩子”“小学教室的墙壁上孩子的家庭作文”“日出前后麻雀的叫声”“在山冈小径上拖蜣螂尸体的一只蚂蚁”“麦田里的麦子”“阳台上的麻雀”“地表在收缩的积雪”“冬天原野上逆风燃烧的火”“骤雨中衔虫的麻雀”“ 五月尚未插秧的稻田里的小鸟”“秋后田野里的落叶”“ 冬天空旷的原野上啄木鸟敲击树干的声音”“一九八八年一月十六日的日出”“失巢后依然不离去等待最后一刻来临的一窝蜜蜂”“太阳的道路”“立春的旷野”。这22个断片,看似无序,实则有内在的规律:

空间上,作者的观察点基本是立足家中的阳台眺望空地、田野、旷野和天空,或者立足野外实地观察。时间上,所有观察的事物自身变化和断片间相互串联上都有着一种隐约可见的四季轮回的时间变化;事物自身中的时间变化可以以第3节的日出与日落、第12节的麻雀的叫声的观察为例,而本文节选的所有片段所描写的大地上的事情(播种、劳动、繁殖以及诸多为人所忽视的事物)总是同古老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周而复始,不断轮回。再次情理上,首先所有片段和片段间的组合都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化的印记,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文经验”:有着独抒心机的章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和流露心扉的语句,每一个片段都是白描(以简洁的文字勾勒所观察的事物的行状)、取喻(采用拟人或比喻)、议论(从普通事物中挖掘出意义)这三者的融合,从而使每一段文字既是对实物的描绘,也是充满诗意的哲理性片段;其次,全文选用材料看似散漫,但由于作者能用一条对大地的深情的情感线索把它们贯串起来,集中地揭示了“反对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善待野生动物,善待大自然,善待地球,即善待人类自己的道理”的主旨。通过文中自在状态的展示和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文字,我们可以清晰的窥见他怀着热切的爱,专注而执著于大地上的一切诗意事件的聆听和涵容。把自然与人们和谐统一,看作是最高幸福,把大自然作为拯救心灵和获得生命力的精神故乡。从而在字里行间,一个寻求诗意栖居与自在生命状态的主体形象跃然纸上。作者以心灵的承载,博爱的情怀,将散文与生命重新系结起来。

4.全文大量使用了比喻,新颖、怪诞而又非常贴切、形象。请举例品析。 答:仔细分析,本文的比喻呈现以下几个鲜明特点:

(1)取喻日常生活,亲切、形象、自然。如“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的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把鸟儿擦拭短硬的喙比作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本体、喻体除去动作外在的相似外,还有所磨砺的都是赖以生存的工具;借助这个比喻,作者热情赞美了为生活而辛劳的人和物。第二个比喻依然用生活中用孩子在父亲肩上高声喊叫作比,形象表现出了大自然内在的和谐、融洽感。又如“秋收后,田野如新婚的房间,被农民拾掇得干干净净”,用“拾掇得干干净净”的“新婚的房间”比喻秋收后的田野,既形象地写出秋收后田野的干净,也表现出一种欣喜、欢悦和对新的开始的向往。

(2)以人喻物,新颖怪诞,但又充满情感。“大型蚁筑巢像北方人的举止,随便、粗略、不拘细节,它们将颗粒远远地衔到什么地方,任意一丢,就像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把大

型蚁比作大步奔走撒种的农夫,把大型蚁的巢比作北方人的举止,刻画出随意、粗略、洒脱、不拘细节的特点;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形象直观;以人喻物,读来非常亲切。又如“骤雨是一个丧失理性的对人间复仇的巨人”,以人喻物,不仅写出了骤雨的杂乱、疯狂,而且写出了骤雨似乎带着一种仇恨,表现出作者内心对骤雨存有的一种阴郁,不喜欢之情;两个修饰语连写,朗读上更有力量感、强硬感。再如“它们的体态肥硕,羽毛蓬松,头缩进厚厚的脖颈里,就像冬天穿着羊皮袄的马车夫”,把待在阳台这样阳光海湾的麻雀比作冬天穿着羊皮袄的马车夫,形象生动地写出一种温暖、惬意、悠闲。本文绝大多数比喻都带有拟人色彩,,作者对自然万物都无比赞美,把自然界的蚂蚁、麻雀、大树、太阳、麦田、冬天的雪,都视为自己的家人及平等的伙伴,他的笔下,流淌着一种博大的人类之爱。

(3)画面感、色彩感很强,形象直观。如“孩子欢乐撒在里面,仿佛一颗颗珍珠滚到我的窗前。大人告别了童年,就像游戏像玩具一样丢在了一边。但游戏在孩子们手里,依然一代代传递”,前者使用通感,形象生动、化虚为实,把孩子们的欢乐描写的有质感和画面感。“滚”极具动态美。后者用被丢弃的游戏、玩具比喻大人告别童年,贴近生活,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写出了大人对童年的随意、不珍惜,也写出了作者的叹惋,“依然”对比孩子和大人对游戏的不同反映,把作者对童真的情感凸显出来,也把人生的常态描写出来。又如“麦田整整齐齐摆在辽阔大地上,仿佛一块块耀眼的黄金。麦田是5月最宝贵的财富”,比喻极具色彩感、画面感,把收获的喜悦、麦田的珍贵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再如“那里是一个阳光的海湾,温暖、平静、安全”,这一比喻,营造出温馨典雅的画面,作者内心与自然完全打通,将者自己内心对自然很深的爱,注入到麻雀身上。

(4)富有哲理。作者通过观察虽微小却蕴涵着生命的庄严和奇妙的自然界。获得许多充满诗意的哲理性认识与启示,并用比喻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观看落日,大有守侍圣哲临终之感;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用伟人喻日,写出落日的悲壮、日出的雄壮,意境雄浑、宏大、壮美,形象之中有哲理。再如“每一匹新驹都不会喜欢给它套上羁绊的人”,哲理化的比喻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新的生命总是不喜欢太多的羁绊,他们渴求更多的自由。

《落日》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肃穆:mù严肃而恭敬。 马厩:jiù饲养马的房子。 殊异:特别不同。

天理昭彰:指上天能主持公道,惩恶劝善,报应分明。天理,天然的道理;昭彰,明显,显著。

厥功甚伟:ju?他们的功劳很伟大 湔雪:jiān洗雪。

2.仔细品味下列句子,说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他们都是中国人民的熟人,当年在我们的国土上不可一世,曾几何时,现在在这里重逢了。

答:采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野蛮行为的愤恨和反侵略人民胜利后的欣喜。

(2)现在14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答:作者巧妙抓住了数字相同这一点来借题发挥,追述历史,启迪至深,突出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规律。

(3)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答:表达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嘲讽和蔑视。

(4)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

答:表达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者的自豪,对空军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大贡献进行赞颂。与日本代表灰溜溜的离开签字现场形成对比。

(5)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犹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

答:在这个庄严的时刻,抚今追昔,深感胜利来之不易,应该倍加珍惜;展望未来,应该千方百计保持和发扬胜利成果。

3.阅读“麦克阿瑟宣读讲稿”和“重光葵签字”两个细节,说说这两个细节反映了人物当时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答:反映了麦克阿瑟作为胜利的盟军代表的自豪、骄傲、威严和神圣感充满于胸;反映了重光葵作为失败的侵略者的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的痛苦、无奈、难堪。

《别了,不列颠尼亚》

1.本文标题表现了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本文活用了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题。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地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实境是永别,虚境是回归和雪耻。标题寓虚境于实境,独具匠心又不留痕迹。

2.从叙述顺序的角度,说说本文的导语采用了哪种叙述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导语采用了倒叙的方法。把事件的结果提到前面来写,从而能够把几个不同的场景内容串在一起,还能与文章结尾形成呼应,增强了文章的整体感,又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本文描写的场景给人以一种强烈的庄严感,请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这种庄严感的。 答:作者在选材上增强了庄严感,主要选择了3次降旗和1次升旗,因为升旗降旗本身就是十分庄严的事;时间的表现上精确到时到分,加强了庄严感,因为只有十分庄严的事,人们才会如此专注地关心精确的时间;作者还用细雨蒙蒙、场景背景等环境烘托庄严的气氛;另外在遣词造句上使用了“最后”、“凝重”等体现庄重的词语。

《冰河英雄》

1.文章一方面称威廉斯为“冰河英雄”,另一方面又多次引用他母亲的话,说他“只是个普通人”,你怎么理解威廉斯“英雄”和“普通人”内在统一的形象特征。

答:威廉斯有“普通人”情怀,他跟所有的人一样爱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面对手术他一样害怕过,坐飞机时总坐在他认为最安全的机尾,把胡子修剪得整整齐齐;他和其他父亲一样,爱自己的孩子;他和所有男人一样,思恋爱人。正因为他有爱孩子、爱家人的情怀,他才会在银行的高级人员遭到调查将毁掉前程时,为这些人的家庭未来、孩子未来而痛苦。正因为他有这些爱生活爱生命的情怀,他才能关键时候推己及人,在同学遭到别人纠缠时,他能设法把“大块头”赶走;才会在飞机失事时把获救的希望几次送给别人。所以,“普通人”的形象与“英雄”的形象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正如文章所说:“在危急的时刻,拯救我们大家的不正是‘普通’人吗?”

2.本文采用了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互交替的结构方式,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本文在记叙飞机失事的情况、援救经过和结果时采用了时间顺序,在表现威廉斯平常热爱生命、关心他人、喜欢挑战时则采用了逻辑顺序。两者结合,相互交替,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文章节奏显得有张有弛,有快有慢,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文章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请举例分析。

答:比如第26自然段通过救援人员寻找威廉斯的急切心理和温沙向妻子的哭诉,侧面烘托了威廉斯舍己为人的行为感人至深、精神无比崇高。

庖丁解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善刀而藏之 .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2)技盖至此乎 . 技经肯綮之未尝 .(3)族庖月更刀,折也 .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

答:(1)前一个“善”,夸赞之意;后一个“善”,通“缮”,修缮。 (2)前一个“技”,技术;后一个“技”,通“枝”,枝脉。 (3)前一个“族”,众;后一个“族”,指筋骨交错聚结处。 2.说说下列句子中“乎”的用法。 (1)技盖至此乎 (2)进乎技矣 (3)依乎天理

(4)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5)而况大軱乎

答:(1)放在句末,表疑问。

(2)放在句中,相当于介词“于”,有比较之意。 (3)放在句中,相当于介词“于”。 (4)用在词语后,作助词。

(5)句末语气词。 3. 成语 描写的文字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目无全牛 知止而神欲行。 文中意思 未曾看到整头的牛了。 表现的情景 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游刃有余 尝,而况大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提到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踌躇满志 志,善刀而藏之。 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化解之后悠然自得、心踌躇,现在是指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现在意思 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有回旋的余地。 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满意足的样子。 指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洋洋得意的样子。 4.在庄子的笔下,庖丁解牛犹如一次舞蹈和音乐艺术表演。诵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庖丁解牛的节奏感,结合全文,说一说庖丁解牛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答: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序。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美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描写极力渲

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庖丁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一方面是因为庖丁技艺娴熟,另一方面是因为庖丁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道”的境界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

1.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 (1)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2)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3)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

(4)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5)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6)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7)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

答:(1)完,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 (2)急,用作动词,使??发急,可译为“逼迫”。 (3)舍,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

(4)衣,名词作动词,穿。怀,名词作动词,意思是“把??揣在怀里”。 (5)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归,使动用法,让??回。 (6)刃,名词作动词,杀。 (7)羞,意动用法,以??为羞。

2.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和今天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再找出一些同类的例子,并尝试找出其中的规律。

(1)璧有瑕,请指示王。 ..

(2)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答:(1)指示,指给??看。现在的意思一般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下辈的要求”。 (2)前进,上前献。现在的意思一般是“向前行动或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1s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