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重点打印(题)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3-16 07: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填空

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价态;化合态;络合态(螯合态)金属有机物:亲硫重金属元素(汞、镉、铅、锌、硒、铜、砷等)与人体组织某些酶的巯基(-SH)有特别大的亲合力,能抑制酶的活性。

几种重要的形态分类:离子态、络合态、胶体态、 代换态(可交换态)、难溶态、有机结合态。 (1)在水体中的存在状态:游离态、络合态、纳米颗粒(胶体)、悬浮颗粒态、沉积物。

(2)在土壤或沉积物中的存在状态:水溶态 (间隙水)、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 (腐殖酸结合态)、残渣态(难溶态)。

酶的抑制作用分为:不可逆性抑制是由于污染物与酶蛋白的活性中心功能基因不可逆性结合引起的;非竞争性抑制是一种可逆性抑制,污染物与酶分子的结合位置不是底物的结合位置,因此增加底物浓度,不能使抑制作用逆转;竞争性抑制的特点是,当底物浓度增加时,抑制作用减弱.强弱取决于抑制剂的浓度与底物浓度的相对比例;有些污染物是通过生成中间代谢物抑制酶活性,造成化学损害

水环境污染可影响的生物行为:回避行为、捕食行为、学习行为、警惕行为、社会行为

根据有机物在水体中分解变化和DO的变化,可把受污河流分成几段:清洁区,分解区,腐败区,恢复区。

二、名词解释

环境的概念: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学中,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环境生物学的定义: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环境污染: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它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污染物:指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是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所形成的物化特征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更为严重。

环境效应:环境污染所导致的环境变化。

污染物的形态:指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的分布定义:指污染物在环境多组分间分布,不仅指在环境空间的浓度分布,而且还指污染物不同形态、不同相态之间的分配。

转化的定义: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氧垂曲线的定义:在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水体的溶解氧(DO)发生变化。从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内,可绘制一条DO逐渐变化的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指生物的合成作用和分解/矿化作用所引起的污染物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过程。合成作用指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将吸收的环境化学物质转变为生物体本身的有机物质的过程。分解/矿化作用指生物通过代谢作用(包括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生物体的有机物质转化为无机物质或简单的有机物。 生物转运: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生物浓缩: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

生物积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间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

生物放大: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放大。

水体的富营养化: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

防护性生化反应:用来保护生物体抵抗污染物的伤害。其反应机理是通过降低细胞中游离污染物的浓度,从而防止或限制细胞组成部分发生可能的有害反应。如混合功能氧化酶的诱导(后果:加快新陈代谢,生成水溶性代谢物,从而加速排泄),金属硫蛋白的生成(增加对金属的束缚速度,从而降低金属的生物利用率)。

非防护性生化反应:不起保护作用的生化反应。反应机理多样,结果之一是产生对生物体有害影响。如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50%以上因抑制而产生可见的毒性效应),DNA加合物的生成(若导致突变会发生损害作用)。

酶: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在生物体内对代谢活动起催化作用,本身不发生变化。

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成为靶器官。

半数致死剂量(LD50)或半数致死浓度(LC50):能引起50%的动物死亡的污染物的剂量或浓度。 种群:是指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具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综合生物学效应。 相加作用: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等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 1+1=2 协同作用: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大于其各个成分单独作用强度的总和。1+1>>2

独立作用:各污染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方式、作用部位、产生毒作用的机理各不相同,因此产生的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

拮抗作用:污染物的总作用强度小于其中任何一种成分的单独作用强度。

生物测试: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 毒物:一定条件下,可引起不良生物反应的外来化学物质。毒物与非毒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界限,通常一种物质只有达到中毒剂量时才是毒物。

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中毒是各种毒性作用的综合表现,包括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慢性中毒。

剂量-效应关系:分别表示不同剂量在个体或群体中表现出来的量效应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剂量与质效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致死剂量或致死浓度:表示一次染毒后,在一定时间内引起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随实验方法的改进而变化

最小有作用剂量(MEL)/中毒阈剂量(TL):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

半效应浓度(EC50):在一定时间内,引起50%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变化的浓度。只有同种效应才能比较。 半数抑制浓度(IC50):是指能引起受试受试生物50%抑制的浓度。常用于对生长速率和活性的抑制。 致突变作用:某些物质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改变的作用。 致畸作用: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称为致畸作用。 致癌效应:环境中致癌物诱发肿瘤的作用

环境质量: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基本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的性质及数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概念。

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指示生物的概念:指对环境中某些物质(包括污染物)能产生各种反应或信息,而被用来监测和评价环境质量的现状和变化的生物。

大肠菌群数:大肠杆菌是一群需氧和兼性厌氧的、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状细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中,在肠道中普遍存在并且是数量最多的一种。故大肠杆菌群的检测作为监测水体是否受粪便污染的指标。

种的多样性指数:是生物群落的种类和个体数量的比值。

生物标志物:化学污染物导致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改变,这些改变运用于监测和评价污染物的暴露及其效应。

环境生物技术指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

细胞工程:利用细胞学技术,有计划地改造细胞遗传结构,从而培育出人们所需要的生物品种或具有某些新性状的细胞群体。

酶工程:指利用生物有机体内酶所具有的特异催化功能,借助固定化生物反应器和生物传感器等技术、装置,高效优质地生产特定产品的技术。

发酵:在微生物的产能代谢中,发酵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

生态工程:指由人工设计的、以生物种群为主要结构组分、具有一定功能的、宏观的、人为参与调控的工程系统。它可以是人工设计的一个群落、生态系统或更宏观的地域性生态空间。

三、简答

如何理解重金属的生物毒性主要取决于其形态而非总量?

重金属离子的生态效应,主要取决于其生物有效性和毒性,而重金属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于环境介质中,如自由水合离子、与各种天然配体形成的络合物、吸附于颗粒和胶体表面等,这都将显著影响其生物有效性,因而仅根据重金属总量已不能对其生态效应进行良好预测。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机械迁移——(1)水的机械迁移作用(2)气的机械迁移作用(3)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物理-化学迁移 ★ 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的最重要的形式。——(1)溶解-沉淀作用、络合-螯合作用、吸附-解吸作用、氧化-还原作用、水解作用(2)对于有机污染物,还包括: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生物化学分解。生物迁移——(1)生物污染物的吸收和累积作用(2)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3)生物通过食物链对污染物(重金属,稳定有机物)的放大积累作用。 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化的过程【什么叫相Ⅰ、相Ⅱ反应,怎么发生的,什么酶参与的?】

相I过程(反应):◎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OH、-SH、-COOH、-NH2)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相I反应的主要类型:氧化反应:在混合功能氧化酶系催化下进行。在氧化反应中,O2中的一个氧原子还原为水,另一个氧原子进入底物中。还原反应:①微粒体还原:硝基还原、偶氮还原、还原性脱卤;②非微粒体还原:醇、醛、酮、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还原反应。水解反应:酯键(如: 酯、酰胺、硫酸酯)的水解。

相II过程(反应):◎相I过程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二级代谢物)或带有某些基团的外源性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结合反应。亦称结合反应。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乙酰化、甘氨酸结合、谷胱甘肽结合。

思考:许多生物外源性物质在环境中含量很低,通常在ppb级,为什么这么低的浓度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这是由于生物放大作用造成的,这样的生物外源性物质(1)难以生物降解(2)具有亲脂性。 (生物浓缩:C体内>C环境;生物积累:t(生长期)↑,BCF↑;生物放大:营养级↑,BCF↑) 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有几种类型?

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传播(空气、水体、土壤微生物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微生物代谢产物(硫化氢,酸性矿水,硝酸和亚硝酸,微生物毒素)。

污染物在不同生物学水平上的影响都有什么表现?对几种酶要了解。

生物分子,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1.混合功能氧化酶(MFO)

MFO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I过程中的关键酶系,它们对人工化学品解毒发挥了重要作用。 2.抗氧化防御系统酶

a.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类高诱导酶,催化O2ˉ生成H2O2 ,消除活性氧。 b. 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以H2O2 为底物,催化形成H2O ,消除H2O2 c. 过氧化氢酶(Ct):分解H2O2 3.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

谷胱甘肽转移酶是污染物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相II过程中的重要酶,具有许多同工酶。 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干扰正常的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②生物膜损伤③干扰细胞内钙稳态④干扰细胞能量的合成⑤脂质过氧化与

自由基 ⑥与生物大分子共价结合

污染物主要影响哪几种生物大分子?污染物如何与大分子作用? 1. 对蛋白质的影响

a.化学损伤: 污染物与蛋白分子的活性基团结合,导致蛋白化学损伤其生物效应表现为:(1)细胞膜结构及通透性改变;(2)各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损伤;(3)影响酶的催化功能,进而引起代谢异常和能量功能障碍;(4)导致遗传毒性;(5)引起机体特殊的免疫反应;(6)引起机体繁殖功能障碍。

b.诱导功能蛋白产生,这些蛋白可以保护机体抵抗污染物的损害,是防护性生化反应 2. 对脱氧核糖核酸(DNA)影响

外源性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能引起DNA损伤,它们与DNA的相互作用过程有以下四个阶段:(1)形成DNA加合物(DNAAddcuts);(2)发生DNA的二次修饰;(3)DNA结构的破坏被固定;(4)当细胞分裂时,外源性化合物造成的危害可导致DNA突变及其基因功能的改变。

DNA加合物的形成是产生DNA损伤最早期的作用,随后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DNA结构的改变,如碱基置换、碱基丢失、链断裂等。DNA加合物作为一项生物指标来评价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遗传毒性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DNA可受到不同途径的损伤,如正常细胞活动、紫外线和放射性物质的直接损伤、外源化合物及其代谢产物与DNA结合等,细胞本身具有DNA修复的能力,但如果损伤的DNA不能被修复,则产生DNA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细胞死亡;细胞突变,畸形、癌变;基因突变,产生遗传疾病。 3.、脂质的过氧化

细胞和亚细胞膜系统的磷脂富含多烯脂肪酸侧链,这些多烯脂肪酸侧链可使脂蛋白膜对亲水性物质具有一定的通透性。但多烯脂肪酸很容易发生过氧化降解。某些污染物如卤代烃、多环芳烃等在细胞内代谢形成自由基(·OH、H2O2),攻击多烯脂肪酸。脂质过氧化将导致细胞膜和亚细胞膜的受损,如细胞膜的通透性、流动性改变;光面内质网扩张;糙面内质网上核糖体脱落;线粒体崩解;溶酶体破裂等。脂质过氧化使多种与脂蛋白结合的酶活性降低或消失,如线粒体上混合功能氧化酶破坏。 补:一、与受体结合

污染物及其活性代谢产物可直接与生物的膜受体或细胞质受体共价结合,如与糖蛋白、磷脂蛋白或其他特殊蛋白结合,导致化学性损伤,从而影响受体功能,引起一系列生物学反应。受体:能正确识别固有的外界信息,并用适当方式将外界信息转换成生物信息的感受器。 靶器官、效应器官和蓄积器官

a.靶器官不同于效应器官,污染物的毒作用可以通过靶器官表现处来,也可由另外的效应器官表现出来。 b.靶器官不同于蓄积器官,污染物在蓄积器官内的浓度高于其他器官,但对蓄积器官并不一定显示毒作用。 什么叫雌激素?有什么种类?

a.指具有动物和人体激素的活性,能干扰和破坏野生动物繁殖障碍、诱发人类重大疾病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物质。也叫做外源性雌激素或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或环境激素。

b.环境激素的种类包括:天然雌激素、合成雌激素、植物雌激素 、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环境化学物质。

污染物对种群的影响表现为:种群数量(密度)改变;结构和性别比例的变化;遗传结构的改变;竞争关系的改变;对寄生影响:刺激、抑制、无作用。

污染物对群落的影响表现在:群落组成和结构改变;对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的影响 注:物种多样性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丰富度)和各个物种的相对密度(群落的异质性)。 【酶活性的测定,污染物会影响哪些代谢酶?如何解毒?】 (1)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乙酰胆碱酯酶、腺三磷酶

(2)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混合功能氧化酶的诱导作用、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3)抗氧化防御系统检测: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 与理化监测相比,生物监测有何优缺点?

优点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不需购置昂贵的仪器及进行仪器保养和维修;可大面积或长距离内密集布点,甚至在边远山区设点;不足之处:反应不够快速,无法精确监测某些污染物的含量,只反映各监测点的相对污染水平,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季节和地理环境等

应用植物监测应注意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应注意区分大气污染对植物的伤害与其他因素对植物伤害,如冻害、病虫害、肥料不足、农药药害等也可使植物受害。可从调查污染源入手,通过观察植物叶片受害症状、受害方式,或进行叶片污染物的含量分析来进行判断,这要求工作人员观察细心,并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什么是大肠菌群?为何用其作为水质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a. 大肠菌群并非细菌学分类命名,而是卫生细菌领域的用语,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

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b. 致病菌在水体中存在数量极少,检测技术复杂,不易直接检测;大肠菌在水中存在的数目与致病菌呈一定正相

关,抵抗力略强,易于检查等特点)

环境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原则:(1)调查样本要具有代表性(2)调查设计要有对比性:暴露人群/非暴露人群、暴露剂量梯度(3)获取资料要注意有效性:排除干扰 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

(1)获取目的基因: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获得特定的目的基因:一是从生物的基因组直接分离,二是人工合成(酶促合成法)。(2)目的基因与载体的重组:同一种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DNA和载体DNA,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形成完整的重组DNA分子(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在体外完成的DNA的重组之后,一般将重组的DNA分子导入受体细胞,让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表达。常用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常用的受体细胞是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4)对目的基因的筛选和检测:将目标基因载入载体,导入受体细胞后,必须对目的基因进行检测,确认细胞中已摄入重组的DNA分子。检测方法一般有遗传学方法、原位杂交法和免疫学方法。(5)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的表达: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要使目

的基因得以表达,即产生人们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产物 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1)亲本的选择:选择两种合适于重组的亲本菌株,选定适宜的遗传标记。(2)原生质体的制备:选用合适的酶系,在等渗溶液中溶解细胞壁(3)原生质体的再生:酶解后得到的原生质体能够在等渗的培养基中重建细胞壁,恢复细胞完整形态,并能生长、分裂的过程称为再生。(4)原生质体的融合与融合子的检出:化学诱导法:在得到两亲本原生质体后,等量混合两亲本的原生质体,加入适量的PEG(聚乙二醇)和钙离子溶液,保温后,洗去多余的PEG,在选择培养基上筛选出融合子。电融合法:借助电场的作用,引发细胞融合。 固定化酶?

固定化酶(Immobilized Enzyme)又称水不溶酶,是通过物理吸附法或化学键合法将水溶性酶和固态的不溶性载体相结合,使酶变成不溶于水但仍保持催化活性的衍生物。固定化酶的特点:比较稳定,可长时间保持酶的活性;可回收、再生、重复使用,适合于连续化、自动化和管道化工艺;可制成酶布、酶片、酶柱等多种形式。3.固定化细胞的特点(可了解一下)固定化细胞比游离细胞稳定性高,催化效率高于离体酶;比固定化酶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能完成多步酶反应,反应时无需补加辅助因子;但固定化细胞内含有庞大而复杂的酶系,其中有些酶是不需要的,甚至对反应是有害的,这是其不足之处。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P59-62(略)

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类污染称为生物污染。(附加)

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病原微生物使人、家禽、家畜和植物致病;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体外观、气味、水生生物,产生毒素,污染饮用水;微生物代谢物污染,如H2S气体难闻且使人中毒,酸性矿水危害周围生物,硝酸和亚硝酸致病致癌,微生物毒素污染食品。 7.阐述微生物对金属汞、砷的生物转化。

汞Hg:在有氧条件下,某些细菌使元素汞氧化或使二价汞还原为元素汞;在甲基钴氨素参与下使汞甲基化;汞的甲基化与其脱甲基化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砷As:某些细菌氧化亚砷酸盐为砷酸盐,毒性减弱;在土壤中三价砷氧化为五价;霉菌使砷化物甲基化形成剧毒的三甲基砷。

1.何谓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

诱导作用:污染物使酶的合成速度增加或降低酶蛋白的分解。

举例:被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污染的河水对鱼的混合功能氧化酶(CYP1A1)具有诱导作用。 抑制作用:污染物与酶的中心功能基团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

举例:DDT对Na+/K+ ATPase(腺三磷酶)和Mg-ATPase有抑制作用。 3.污染物在细胞水平上的影响有哪些?

表现为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引起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导致细胞膜损伤;影响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与细胞膜上受体结合,干扰受体正常生理功能(细胞膜)。引起线粒体膜和嵴形态结构的改变,影响氧化磷酸化和电子传递功能;污染物经代谢活化产生自由基,导致内质网结构和微粒体膜的一些重要组分(如MFO)的破坏;阻碍叶绿素合成,加速叶绿素分解,破坏叶绿体超微结构,影响光合作用;影响微管、微丝、高尔基体等其他细胞器(细胞器)。

4.什么是靶器官?污染物对生物组织器官的影响。

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

影响:植物吸收大气污染物后,导致叶组织的坏死,表现为叶面出现点、片伤害斑,造成叶、蕾、花、果等器官的脱落;农药污染也能对植物器官和组织产生影响。对动物组织器官的影响较为复杂,如Pb损害造血器官和神经系统,Cd影响肝脏和肾脏,引起骨痛病;Hg引起水俣病,影响神经系统。 5.什么是行为毒性?污染物对水生生物行为的影响。

行为毒性:当一种污染物或其他因素(温度、光照、辐射等)使得动物一种行为改变超过正常变化的范围时,产生行为毒性。

影响:影响回避行为,使生物的分布区系改变,打乱原有的生态系统系统平衡;影响捕食行为,造成获得的资源减少,进一步导致生物发育和繁殖受阻;影响学习行为;影响警惕行为,增加生物死亡率,导致种群数量下降;影响社会行为。

对鸟类(有机磷农药):姿态效应的改变,对领地的失控,不能照顾后代等。(加) 6.环境激素的危害。

危害:可使野生动物的性发育和雄性生殖器异常;使鱼类等发生性逆转,导致繁殖成功率下降;引起人体多种形式的雄性生殖系统发育障碍;与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有关。 7.何谓优势种?敏感种?

优势种:在群落中优势度大的物种。

敏感种: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 9.什么是抗氧化防御系统?其作用是什么?

需氧生物在长期进化中发展出的防御过氧化损害的系统。(由GSH,VC,VE,GPx,SOD,Ct等组成) 作用:控制由体内代谢产生的活性氧,消除活性氧对机体的伤害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清除氧化还原循环产生的大量活性氧。

1.什么是生物测试?生物测试的基本类型。

基本类型:短期生物测试、中期生物测试、长期生物测试。 2.受试生物的选择条件。P97

对试验毒物或因子具有敏感性;地理分布广泛,数量多,易获得;具有重大生态学价值;易于培养和繁殖;生物学背景资料丰富,已被清楚了解;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被测定,并有标准测定方法或技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并考虑与人类食物链的联系;考虑受试生物的个体大小和生活史长短;考虑是否曾经受污染;等。(选其中几个)

4.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的一般程序。

急性':选择受试生物;预试验及确定剂量组;染毒方式;观察指标;确定LD50;试验结果评价。 慢性':选定试验动物并分组;确定染毒剂量和实验期限;选定染毒途径;观察指标;试验评价。 6.致畸物的致畸作用具有什么毒理学特点?这些特点在致畸试验中有什么意义?

毒理学特点:胚胎与致畸物发生接触时,可因胚胎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不同敏感性;种属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不同种系的动物呈现不同的敏感性。

意义:同种动物重复试验和多种动物实验结果的一致性才可对受试物的致畸作用有助于作出比较可靠的结论;由于动物的种系间存在差异,不能根据一种动物的致畸性而简单推论对人类一定具有致畸作用。 7.微宇宙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微宇宙试验的设计。

微宇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含生物和非生物的组成及其过程,能提供自然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标准化水生微宇宙设计举例:时间(64天);实验容器(4L广口瓶);实验生物(10种藻类,4种无脊椎动物,1种细菌);环境条件(温度、光照、pH等) 2.大气污染的生物检测方法有哪些?

指示植物;现场调查法;植物群落监测法;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地衣、苔藓监测法;微核技术的应用;污染量指数法;大气污染的综合生态指标。 3.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哪些?

细菌学监测(通常以大肠菌群为指标);浮游生物检验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

4.如何进行水环境的生物学评价?

水体受到污染后,对生存于其中的生物产生影响,生物也对此做出不同的反应和变化,其反应和变化是水环境评价的良好指标,这是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和原理。

主要的评价方法有:一般描述对比法;指示生物法;污染生物系统;生物指数;种的多样性指数;生产力分析;残留量指数和富集系数。

5.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基本内容和评价程序。

定义:确定环境中的化学品对非人群生态系统不利影响的概率和大小,以及这些风险可接受程度的过程。 基本内容:暴露评价、受体分析、危害评价、风险表征。

评价程序:危害识别、暴露—反应估算、暴露评价、风险表征。 6.生物标志物的定义、种类以及在监测中的作用。

定义: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 种类: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

作用:能在最早期阶段发现污染物的危害,起到预警系统的作用;预测污染物对另一个物种的影响更加准确和精确,可用低等物种来预测高等物种;可以反映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体在生理上是否正常,起到环境诊断的作用;反应一般较为快速,通常在48h可表现出来。 7.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它们的基本内涵。

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基本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的性质及数量进行评定的一种概念。

基本内涵:环境质量指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质量,又可具体划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等。

生态环境质量: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组成的生命系统在人为作用下所发生的好与坏的变化程度或总变化状态。

基本内涵:生态环境质量是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分,特别是有生命组分的质量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从而评定其环境质量的优劣,其综合性很强。

四、论述

1.什么是生物测试?生物测试的基本类型。

基本类型:短期生物测试、中期生物测试、长期生物测试。 2.受试生物的选择条件。P97

对试验毒物或因子具有敏感性;地理分布广泛,数量多,易获得;具有重大生态学价值;易于培养和繁殖;生物学背景资料丰富,已被清楚了解;对试验毒物或因子的反应能被测定,并有标准测定方法或技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并考虑与人类食物链的联系;考虑受试生物的个体大小和生活史长短;考虑是否曾经受污染;等。(选其中几个)

4.急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的一般程序。

急性':选择受试生物;预试验及确定剂量组;染毒方式;观察指标;确定LD50;试验结果评价。 慢性':选定试验动物并分组;确定染毒剂量和实验期限;选定染毒途径;观察指标;试验评价。 6.致畸物的致畸作用具有什么毒理学特点?这些特点在致畸试验中有什么意义?

毒理学特点:胚胎与致畸物发生接触时,可因胚胎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而呈现不同敏感性;种属差异在致畸作用中较为明显,不同种系的动物呈现不同的敏感性。

意义:同种动物重复试验和多种动物实验结果的一致性才可对受试物的致畸作用有助于作出比较可靠的结论;由于动物的种系间存在差异,不能根据一种动物的致畸性而简单推论对人类一定具有致畸作用。 7.微宇宙的基本概念,举例说明微宇宙试验的设计。

微宇宙: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包含生物和非生物的组成及其过程,能提供自然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标准化水生微宇宙设计举例:时间(64天);实验容器(4L广口瓶);实验生物(10种藻类,4种无脊椎动物,1种细菌);环境条件(温度、光照、pH等) 2.大气污染的生物检测方法有哪些?

指示植物;现场调查法;植物群落监测法;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地衣、苔藓监测法;微核技术的应用;污染量指数法;大气污染的综合生态指标。 3.水污染的生物监测方法有哪些?

细菌学监测(通常以大肠菌群为指标);浮游生物检验法;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监测法;微型生物群落监测法。

4.如何进行水环境的生物学评价?

水体受到污染后,对生存于其中的生物产生影响,生物也对此做出不同的反应和变化,其反应和变化是水环境评价的良好指标,这是水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的基本依据和原理。

主要的评价方法有:一般描述对比法;指示生物法;污染生物系统;生物指数;种的多样性指数;生产力分析;残留量指数和富集系数。

5.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基本内容和评价程序。

定义:确定环境中的化学品对非人群生态系统不利影响的概率和大小,以及这些风险可接受程度的过程。 基本内容:暴露评价、受体分析、危害评价、风险表征。

评价程序:危害识别、暴露—反应估算、暴露评价、风险表征。 6.生物标志物的定义、种类以及在监测中的作用。

定义:亚个体和个体水平上既可以测定污染物暴露水平,也可以测定污染物效应的生理和生化指标。 种类:暴露生物标志物,效应生物标志物。

作用:能在最早期阶段发现污染物的危害,起到预警系统的作用;预测污染物对另一个物种的影响更加准确和精确,可用低等物种来预测高等物种;可以反映特定环境中的生物体在生理上是否正常,起到环境诊断的作用;反应一般较为快速,通常在48h可表现出来。 7.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以及它们的基本内涵。

环境质量: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基本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的性质及数量进行评定的一种概念。

基本内涵:环境质量指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质量,又可具体划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等。

生态环境质量: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组成的生命系统在人为作用下所发生的好与坏的变化程度或总变化状态。

基本内涵:生态环境质量是从生态系统的层次上,研究系统各组分,特别是有生命组分的质量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情况,从而评定其环境质量的优劣,其综合性很强。

四、论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1j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