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滨河北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更新时间:2024-06-22 10: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

第一章概述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古交滨河北路改造工程 承办单位: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 项目性质:新建项目

项目规模:拟建古交滨河北路改造道路工程位于古交市内,为古交兴能电厂至太原供热主管线道路,走向自西向东,全线贯穿滨河北路、火山新街、河康大街、边山路,道路全线总长约9.7公里。其中:滨河北路全长2632.731米,道路红线宽度30米;火山新街全长207.806米,道路红线宽度24米;边山路道路全长6840米,道路红线宽度14-24米(桩号K3+989.825~K4+538.468段为现状河康大街)。 项目建设内容:道路工程、桥涵工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防洪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等(其中供热工程已由中国华北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负责编制,不在本次研究范围)。

项目投资:本项目需筹措资金42254.63万元:其中建设工程费21132.78万元,其他费用15596.48万元(其中:征地补偿费630.00万元,拆迁补偿费13000.20万元),预备费3672.93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1852.44万元。

资金筹措:本建设项目为市政公用工程,资金来源:投资的70%申请银行贷款,政府自筹30%。

建设工期:2014年6月~2015年10月,共计16个月。 1.2工程项目的背景、建设的必要性及项目研究过程 1.2.1工程项目背景

太原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地跨汾河两岸,是石太、太焦、太岚、同蒲铁路的交汇点,太旧高速公路的起点。其东接阳泉,北邻忻州,西靠吕梁,南连榆次。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13°,北纬32°27′—38°25′之间,地处山西高原中部,太原盆地北端。南北最长处约107公里,东西最宽处约144公里,总疆界长达563公里,总面积为6988平方公里,市区面积1460平方公里。太原市辖六区(小店、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晋源)三县(清徐、阳曲、娄烦)一市(古交),市中心区东起东山煤矿,西至官地矿、南起姚村、北到上兰村。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太原位于我国中、西、东三大经济带结合部,在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根据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山西省省会,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太原市已成为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同时,由于太原特殊的地理条件和重型工业的分布结构,环境污染状况严重。太原市的大气环境经过几年的综合治理,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市区内现有的中、小型采暖锅炉房及数以千计的“城中村”家庭采暖小炉 3

灶,仍给城市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特别是进一步加快集中供热项目的建设步伐,取代遍布全市的各种污染源,彻底改善我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状况。

依据《太原市供热专业规划》(2013-2020)中确定八大热源并网运行的供热模式。该八大热源分别为古交兴能电厂、太原第一热电厂(南峪新址)、太原第二热电厂、太钢、东山燃气热电厂、阳曲热电厂、瑞光热电厂、嘉节燃气热电厂。 本次古交滨河北路改造工程正是服务于从古交兴能热电厂向太原市供热的长输热力管线,该道路工程位于古交市区境内,涉及古交火山东部新城南部地区、火山新区、火山新区以东河口镇等区域。该道路沿线地质情况复杂,且涉及征地、拆迁、铁路路基处理、汾河防洪、边坡防护、市政管线综合等众多项目内容。该项目工程的实施不仅完善古交市区的道路通行能力,提高道路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安全、稳定、持续的供热体系,实现城市供热的低碳化,改善沿线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完成省委、省政府对太原市提出的“三年实现空气质量根本好转”的目标要求。

因此,我院受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的委托进行该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工作。接到任务后我院组织相关专业设计人员进行实地踏勘,收集相关基础资料,经过分析、比较、计算后,于2014年3月完成《古交滨河北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 4

1.2.2建设的必要性

1、转型跨越发展要求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提升古交市整体形象的需要;

3、改善地方居民生活环境,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4、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的需要; 5、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需要; 1.3 编制依据

1、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管理处关于“古交滨河北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2、《古交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3、《古交兴能电厂至太原供热主管线及中继能源站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批版)

4、《汾河古交段综合治理控制性规划》(2013.6) 5、《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保护条例》(2005.10.1) 6、委托方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及调查资料;

7、《古交火山东部新区改造路网道排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012.7); 8、1:1000地形图; 1.4 研究的范围及内容

拟建古交滨河北路改造工程位于古交市内,道路走向自西向东。供 5

热主管线全线贯穿滨河北路、火山新街、河康大街、边山路,道路全线总长约9.7公里。其中:

滨河北路为城市主干路,道路全长为2632.7米,道路宽度30米。 火山新街为城市次干路,道路全长为207.8米,道路宽度24米。

边山路为城市支路,道路全长6840米。桩号(KO+000~K1+820)道路宽度20米;桩号(K1+820~K3+989.825)道路宽度14米;桩号(K3+989.825~K4+538.468)为现状河康大街,采用原断面宽度24米;桩号(K4+538.468~K6+840)道路宽度14米。

本次可研研究的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涵工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防洪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交通工程。 本次可行性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 1、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2、道路规划及交通量预测 3、采用的规范、标准和依据 4、工程建设必要性 5、工程方案 6、环境评价

7、建设阶段和进展计划安排 8、招标方案 9、节能措施

10、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

11、经济评价 12、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结论与建议 1、主要研究结论

该工程的设计在严格遵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城市桥梁设计规范》及相关规范的基础上,要突破旧的道路建设局限,重视道路修建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服务城区,合理交通渠化,配套完善公用设施,交通与景观并重,将两侧建筑、公用绿地、道路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开往式的整体城区空间。 根据投资估算结果,本工程总投资为42254.63万元,从国民经济评价指标看,本工程项目的各项计算值中:内部收益率10.2%,比规定社会折现率高2.2个百分点,经济投资回收期16.1年(含建设年),净现值为16143.9万元。在国民经济敏感性分析中,其各项指标为:内部收益率8.3%,比规定社会折现率高0.3个百分点,经济投资回收期18.8年(含建设年),净现值为9504.8万元。由此看来,本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计算指标较好,通过国民经济敏感性分析,项目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可见本项目工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明显的,并具有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本可研确定工程方案如下: (1)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滨河北路) 7

城市次干路(火山新街、河康大街) 城市支路(边山路)

2)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滨河北路) 30公里/小时(火山新街、边山路) 3)道路设计荷载:BZZ—100 4)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5年

5)桥梁设计荷载:城—A级人群荷载:3.5kN/m2 6)桥梁结构设计基准期:100年安全等级:一级 7)桥梁设计使用年限:重要小桥50年,大桥100年 8)地震基本烈度:7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 (2)道路走向

该道路总体走向为自西向东,依次贯穿滨河北路、火山新街、边山路。 (3)横断面布置

滨河北路横断面采用单幅路形式布置:

4.0m(人行道)+22.0m(机非混行车道)+4.0m(人行道)=30m 火山新街、河康大街横断面采用单幅路形式布置:

4.5m(人行道)+15m(机非混行车道)+4.5m(人行道)=24m。 边山路横断面采用单幅路形式布置:

桩号(K0+000-K1+820)段:3m人行道+ 10m机动车道+7m路侧带=20米。其中:路侧带=1.5m树穴带+3.5m非机动车道+2m人行道 8

桩号(K1+820-K3+989.825)段:1m土路肩+1.5m硬路肩+9m机非混行车道+1.5m硬路肩+1m土路肩=14m

桩号(K3+989.825-K4+538.468)段(现状河康大街):4.5m人行道+ 15m机非混行车道+4.5m人行道=24m

桩号(K4+538.468-K6+840)段:1m土路肩+1.5m硬路肩+9m机非混行车道+1.5m硬路肩+1m土路肩=14m (4)路面结构

推荐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

1)本次滨河北路、火山新街、边山路机非混行车道、人行道路面结构形式相同。 机非混行车道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 4厘米厚细粒式SBS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 6厘米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 7厘米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 2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5%) 3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3%) 总厚度67厘米

人行道铺装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 6厘米厚彩色防滑人行道砖 3厘米厚水泥砂浆找平 10厘米C15水泥混凝土 9

15厘米厚级配碎石 总厚度34厘米

2)边山路桩号(K0+000-K1+820)段道路南侧7米路侧带内设有3.5米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为:

4厘米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级配采用AC-13) 5厘米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级配采用AC-20) 20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5%) 15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水泥含量3%) 总厚度44厘米 2、建议

(1)尽快做好建设工程的各项前期工作,严格按照建设工程的基本程序落实工程进度,在批准规划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可研、土地征用、安置补偿、设计、环评等项工作,以便工程能尽早立项开工建设。

(2)本次工程规模较大,建设较为复杂。工期紧,故项目的组织实施有一定的难度。做好道路沿线居民、单位征地的思想工作,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尽快出台农民失地补偿协议办法,将社会风险降低至最低。

(3)建设单位应协调好各管线单位的进场顺序和建设进度,确保路基施工前,各综合管线能按规划位置埋设完成,以保证路基施工的正常进行。

(4)本工程建成后,道路沿线的土地要进行系统规划,合理利用,做到道路景观与沿线建筑景观相协调。 10

(5)关于排水管管材的使用,在下一步设计阶段需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情况及国内现行规范的有关情况作进一步研究。

(6)本建设工程场地地形较复杂,在下一阶段工作中,应对工程地质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详细勘察,以更好的做好下阶段的工程设计。

(7)施工过程中应安装醒目的安全标志、灯具、封路指示牌,对周围交通做好分流,杜绝与施工无关的行人、车辆进入施工现场,施工垃圾不得随地胡乱堆放,应随时清理,保证文明施工,保持临时通道的安全性、畅通性、把给周边居民、企业单位造成的不便降到最低程度。 11

第二章现状评价及建设条件 2.1区域概况 2.1.1历史沿革

古交地域留存有十多万年前的“凤凰岩遗址”,说明人类很早就居住于此。 隋代末,古交境域分属当时的交城、阳曲、静乐县。

唐代末至五代时期:古交境域分属当时的交城、阳曲、天池、玄池县。 宋代末至金代:古交境域分属交城、阳曲、娄烦县。

元、明、清代至民国初年:古交境域先后分属交城、阳曲、娄烦、静乐县。 民国末期至1957年:古交境域分属交城、阳曲、静乐县。

1958年划交城县、阳曲县的17个乡设置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71年又划娄烦县的长足上大队和上雁门大队入古交工矿区,古交境域始定。直至古交市成立,至今古交境域未变。

1988年,撤区设市后,古交行政区划并未变更。随着矿区建设上马,居民人口急剧增加。市委、市政府提出服务矿区,以矿区设城的思路,1988年设立西曲街道办事处,镇城底街道办事处,马兰街道办事处、东曲街道办事处共4个街道办事处。辖48个居民委员会,于1998年8月随着屯兰矿建成投产,又增设了屯兰街道办事处。到2000年底,古交市 12

共有3个镇、12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辖200个村委会,56个居委会。为了充分发挥古交市区位,交通、资源、产业方面的综合优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2001年1月,古交市进行了撤并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原有的3镇12个乡5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3镇7乡4个街道办事处,乡镇减幅为33.3%。市区范围包括:西曲街道办事处、东曲街道办事处、屯兰街道办事处、桃园街道办事处共4个街道办事处。 2.1.2城市规模 1、城市性质

城市性质:古交市是全国重要的焦煤基地,是以煤炭采掘、加工和冶金工业为主的工矿城市。 2、人口规模

依据《古交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20)确定:2010年市域总人口为27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32万人. 3、用地规模

古交市地形复杂,可扩展的用地范围有限,因而规划中将部分台地用于城市建设,其中主要是居住用地,所以其用地面积指标略高于国家标准。

规划近期(2010年)人均建设用地:92.9平方米/人,城市用地规模:16.3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 人均建设用地:91.7平方米/人,城市用地规模:21.1平方公里。 13

2.1.3社会经济

古交是一个煤、铁矿石、铝矾土、石膏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工矿城市。 经过十几年的高强度投入和开发,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生产、加工为主的支柱产业。1991-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3.00%。经济增长较快的的年限为1993-1997年,年平均增长率16.74%。但自1998年以来,由于受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发展速度迅速下降,1998年仅为5.44%,1999年逐渐回升到8.02%,2002年达到18.36%。同时其它各项经济指标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2年全市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46177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36883万元,农业总产值9294万元,财政总收入22162万元,比1997年净增10615万元,增长91.9%,年均递增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7年的4124元提高到6610元,增长60.3%,年均递增9.9%。

2002年古交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2479元,为山西省平均水平(6125元)的203.7%和太原市平均水平(12796元)的97.5%。就山西省内而言,经济发展较强的中北部地区已进入了平稳增长期,增长率多为8-10%;而古交市1991-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平均为13.00%,由此可以看到古交市与山西省其它县市相比经济实力较为突出。古交作为太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应抓住国家投资重点西移的机遇,在环渤海经济区中发挥重要的能源基地作用。 14

2.2道路现状及评价

古交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市区依河川而发展的带状城市形态。现状城市分散布局为四个区:中心城区、马兰区、河口区、镇城底区。各区之间通过太克公路及其他公路相联系。

中心城区道路为城市道路骨架核心,道路基本呈方格网状布局。金牛大街是东西向的一条主轴线,其他主要道路有建设路、人民路、青年 15

路、大川东路、大川西路、西曲路、迎宾路等。道路断面仅金牛大街为三块板形式、其他均为一块板断面。其他各分区城市道路尚未形成系统。

现状城市道路总长为39.85公里,道路总面积73.51万平方米,道路网密度2.75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6.4平方米。 现状道路存在的问题:

(1)道路系统不完善,瓶颈卡口即蜂腰路、断头路较多

城市各片区之间联系不畅,片区内部道路系统不完善,造成局部路段交通压力过大。

(2)道路功能不明确

大川东路、滨河路既是与市外联系的要道,又是城市主干道,过境车辆穿越中心区,致使市区车流量大,堵塞严重,交通混乱。交通干道两侧有大量吸引人流的商业网点,人车交叉干扰,严重影响了道路通行能力。 (3)交通管理及静态交通设施的欠缺

市区内社会公共停车场缺乏,各种车辆随意停放,严重削弱了道路通行能力。公交客运站场严重不足,导致路旁停车,既加剧了交通混乱,又降低了道路利用率。 16

2.3道路沿线建筑、树木、河流及地上、地下管线等情况

该项目工程滨河北路、火山新街沿线经过古交火车站、西曲矿生活区、古交市第八小学、矾石沟小区,边山路沿线经过行政村镇及企业有火山村、塞上村、河口镇、三岔口、河下村、古交钢铁厂、古交水泥厂等。现状道路滨河北路下设有雨水方涵、污水管、给水管(包括引黄管、西曲煤矿给水管、古交市给水管)、供热管、燃气管,现状河康大街下设有雨水管、污水管,其余道路下均无现状管线设施。

2.4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地震烈度区划 1、地貌

古交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5.8%,河 17

谷川地占4.2%,可用于城镇建设或相对集中的城镇用地极为稀缺(平川谷地面积64.6平方公里)。

古交市地貌由剥蚀构造地貌、剥蚀侵蚀地貌、黄土地貌、堆积地貌四个大类构成。境内地貌分区为:

(1)土石山区:分布在市境四周。

(2)黄土低山丘陵区:分布于全市南北两梁。

(3)中部河谷川地区:主要由汾河、大川河、原平河、屯兰河等河谷川地构成。 2、地质条件

古交区域地质在大的构造单元上属于山西地台、吕梁复背斜的中段,在构造体系上为祁、吕、贺山字形构造的一部分,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境内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纵观境内地层,为向南倾的单斜构造,不同时代地层有明显的纬向分带,构造地貌也随之反映出一定的分带性。 3、气候条件

古交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地区差异悬殊。全市可分为河川区、北梁区、南梁区三个明显的气候区。

河川区年均气温为9—100C,两梁区为7—80C,河川区冻结期最短(约135天),高山背阴处冻结期最长(约170天)。河川区年均降水量为410mm。,北梁区为410—500mm,南梁区为500—700mm。市域各地的蒸发量为2000mm左右,日照时数为在2400—2700小时之间,夏季以偏东风 18

为主,冬季以偏西风为主,年均风速为2.6m/s。 4、水文

古交市属黄河水系的第一大支流——汾河水系。市内分布有完整的四周流向中部的树枝状水系。汾河干流由娄烦县东流入市境地,自西向东流贯全市,长25km。据寨上水文站资料,汾河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3400m3/s,但汾河水被古交西北15km的汾河水库所拦蓄,除雨季和汾河水库放水期外,只有间断小水。市内汾河较大支流有屯兰河、原平河、大川河、狮子河、天池河等。 4、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市域内矿产资源丰富,煤炭总储量约为90亿吨,精炭储量为50亿吨。铁矿储量约3000万吨,是山西省三大矽卡岩型铁矿基地之一。另外本地石英石、铝土矿、石膏、石灰岩等矿产亦较丰富。 (2)土地资源

全市土地总面积1542.59平方公里,人均14.1亩。现有耕地面积24124公顷,人均0.12公顷。古交市土地资源具有人均拥有量大、河川谷地少、黄土覆盖层浅、耕作条件差等特点。现状土地利用存在着利用率低、生产率低等问题。 (3)水资源 水资源现状 ①地表水: 19

汾河主干自西向东从古交市中部穿过。市内支流还有屯兰川、原平川、大川河、狮子河、天池河等。多年平均天然河川径流量为0.9425亿m3,其中汾河水库至寨上区间为0.8137亿m3,寨上至兰村区间为0.1209亿m3,文峪河为0.0079亿m3。全市入境河川径流总量为4.00亿m3,出境量为4.464亿m3。 ②地下水:

古交市地层发育、岩性出露齐全,含水岩组主要有以下四种地下水类型:基岩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松散盐类孔隙水及碳酸盐裂隙岩溶水。多年平均补给资源总量为1.5661亿m3。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为侧向排泄与潜水蒸发,经分析计算,全市多年平均地下水总排泄量为1.3205亿m3,其中侧向排泄量为1.2496亿m3,浅水蒸发为0.079亿m3。

全市地下水均属低矿化(矿化度在0.5g/l左右)、低硬度(总硬度在8-14德国度)淡水,水质好。尤其是汾河以北地区寒武奥陶系碳酸盐裂隙岩溶水水质最优。 根据下游泉域及水源地保护原则,地下水多年平均允许开采资源量为0.2456亿m3,其中孔隙水0.146亿m3,裂隙水0.0707亿m3,岩溶水0.0221亿m3。

古交市水资源总量为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扣除重复计算量,实际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6373亿m3。平水年(P=50%)为1.5211亿m3,中等干旱年(P=75%)为1.1166亿m3,特殊干旱年(P=95%)为0.6877亿m3。 20

2.5工程地质资料

1、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分区

古交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5.8%,河谷山地占4.2%,可用于城镇建设或相对集中的城镇用地极为稀缺(平川谷底面积64.6平方公里)。 古交市地貌由剥蚀构造地貌、剥蚀侵蚀地貌、黄土地貌、堆积地貌四个大类构成。境内地貌区分为:

(1)土石山区:分布在市境四周。

(2)黄土低山丘陵区:分布于全市南北两梁。

(3)中部河谷川地区:主要由汾河、大川河、原平河、屯兰河等河谷川地构成。 古交区域地质在大的构造单元上属于山西地台、吕梁复背斜的中段,在构造体系上为祁、吕、贺山字形构造的一部分,地层发育比较齐全。境内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均有分布。纵观境内地层,为向内倾的单斜构造,不同时代地层有明显的纬向分带,构造地貌也随之反映出一定的分带性。 古交市土壤类型大致分为:山地棕壤,分布在海拔1900m以上的土石山区,是古交区域分布最高、面积最少的一类土壤;褐土,广泛分布在各种地形黄土覆盖地形,是古交市主要土壤类型;草甸土,分布于一河三川两岸。 2、场地岩土构成与工程特性 21

拟建道排场地从大的地貌上看属于中起伏侵蚀中山。工程地质分区属于太原盆地次稳定工程地质亚区。根据勘探揭露地层情况,拟建道排场地土在勘探深度范围内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沉积的砂类土、粉土、粉质粘土与二叠系沉积的泥岩等构成。

拟建道路场地的岩土构成描述如下:

①层,填土():杂色,以粉土为主,含有砖块、碎石、砖屑、垃圾根。稍湿,结构密实。ml Q4

该层层厚介于0.40~3.50m之间,层底埋深介于0.40~3.50m之间,层底标高介于961.98~974.93m之间。

②1层,粉土():黄褐色。含云母及氧化铁铝等。稍湿,中密,摇震反应一般,干强度低,韧性低。该层天然含水量平均值为9.8%,天然孔隙比平均值为0.640,标准贯入试验原始锤击数平均值为5.3击,修正锤击数值平均值为5.0击。该层在ZK1、ZK8揭露,揭露厚度介于1.10~4.50m之间。层底埋深介于5.40~5.40m之间,层底标高介于959.98~970.43m之间。

②层,角砾():稍密,颗粒级配差,颗粒排列杂乱,母岩主要成分为砂岩,强风化,充填物为中粗砂。该层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原始锤击数平均值为8.9,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修正锤击数平均值为8.3击。该层未揭穿,揭露厚度介于0.60~4.60m之间。 3、水文地质条件

古交市属黄河水系的第一大支流——汾河水系。市内分布有完整的 22

四周流向中部的树枝状水系。汾河干流由娄烦县东流入市境地,自西向东流贯全市,长25km。据寨上水文站资料,汾河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为3400m3/s,但汾河水流被古交西北15km的汾河水库所拦蓄,除雨季和汾河水库放水期外,只有间断小水。市内汾河较大支流有屯兰河、原平河、大川河、狮子河、天池河等。 在勘察期间内,拟建各道排场地的各勘探点在勘探深度范围内均未 揭露地下水。

4、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拟建道路沿线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有影响该工程稳定与安全的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1)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附录A:拟建道路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2)场地类别

根据《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结合道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和勘察结果,综合确定,拟建工程场地类别为Ⅱ类。 3)抗震地段划分

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以及勘察结果,结合 23

前述,综合确定,拟建道路场地处于抗震一般地段。 24 25

第六章工程方案 6.1方案设计原则

古交滨河北路改造工程设计在依托供热规划及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必须满足供热管线的敷设要求,同时满足城市道路的各项要求,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道路主次分明,功能明确,人流安全畅通;满足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他设计敷设的要求。

根据该项目工程的设计目标,在方案设计时本着尊重历史、遵循规划、结合现状、统筹规划的设计理念确定本次规划设计的原则如下:

(1)以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为指导,以改善交通环境、优化交通秩序为基础,确定线路总体方案;

(2)符合安全、环保要求,注重道路与环境的协调,同步进行道路景观设计(城市家居、建筑立面整治等景观设计),改善城市环境;

(3)统筹道路机动车通行、自行车和行人交通的不同要求,兼顾道路的通过性和可达性要求,提出公交优先的理念;

(4)坚持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工程实施的可能性,尽可能结合现状,统筹设计;

(5)与城市总体发展需求与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与城市路网规划形态保持一致,体现绿色交通、公交优先、节能环保、因地制宜、突出景观设计功能,打造高品质景观大道。 26

6.2工程建设范围及规模

拟建古交滨河北路改造工程位于古交市内,道路走向自西向东。供热主管线全线贯穿滨河北路、火山新街、河康大街、边山路,全线总长约9.7公里。其中: 滨河北路为城市主干路,道路全长为2632.731米,道路宽度30米。 火山新街为城市次干路,道路全长为207.8米,道路宽度24米。

边山路为城市支路,道路全长6840米。桩号(KO+000~K1+820)道路宽度20米;桩号(K1+820~K3+989.825)道路宽度14米;桩号(K3+989.825~K4+538.468)为现状河康大街,采用原断面宽度24米;桩号(K4+538.468~K6+840)道路宽度14米。

本次可研研究的内容包括:道路工程、桥涵工程、给水工程、排水工程、防洪工程、照明工程、绿化工程、交通工程。 项目技术标准: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道(滨河北路) 城市次干路(火山新街、河康大街) 城市支路(边山路)

(2)设计车速:40公里/小时(滨河北路) 30公里/小时(火山新街、边山路) (3)道路设计荷载:BZZ—100 (4)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5年 (5)道路净空:机动车道净空≥4.5米 27

上部构造

上部空心板结构体系为简支结构桥面连续,采用16米的标准跨径。空心板为后张预应力钢筋混凝土预制空心板,依桥宽采用7块1.25米板宽布置,边板翼缘宽0.63米。预制板高0.8米。 下部构造

桥墩、台采用钢筋混凝土桥墩配系梁,桥墩、台直径为1.2米、桩径1.3米,为摩擦桩。桥面横坡由墩、台身高度调整形成。 6.4.3桥梁的养护及管理

桥梁作为永久性结构物,在城市基础设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是控制交通的咽喉部位。因此,保证桥梁结构的安全使用是城建养护、管理部门的根本职责。

对桥梁的检查、养护,要做到对桥梁的及时养护首先应对桥梁有充 39

分、必要的检查,桥梁检查分经常检查、定期检查和特殊检查。桥梁检查的情况和数据应要求及时整理、建立卡片,同时进入数据库管理。

除了对桥梁结构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及时的养护外,对桥梁的管理也至关重要。从管理上分为桥上管理和桥下管理两个层面,主要是桥下河道的管理和对桥上的使用者的管理。

桥下管理:主要为对河道内的水上漂浮物进行及时清理和对基础产生恶劣影响的挖砂、石行为勒令禁止。

桥上管理:主要对上桥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在使用过程中的规范管理。对机动车应有严格的限速、限制超载等强制性管理办法;对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占用机动车道的行为进行相应规范。 6.5给水工程 6.5.1工程概况

拟建滨河北路改造工程位于古交火山东部新城南部,建设标准为城市主干路,道路为东西走向,西起古交火车站,东至火山新街,全长为2632.731米,道路宽度为30米。

火山新街为城市次干路,西起滨河北路,东至边山路,全长为207.806米,道路宽度为24米。

边山路道路设计全长6840米,拟建道路桩号桩号K0+000-K1+820

道路规划红线宽20米,桩号K1+820-K3+989.825拟建道路宽度14米;拟建道路桩号(K3+989.825-K4+538.468)为现状河康大街,道路采用原 40

断面宽度24米;桩号K4+538.468~K6+840段宽度14米。 6.5.2设计依据

1)古交市火山片区1:1000地形图

2)《古交市东部新城火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1-2020) 3)甲方提供的相关资料

4)《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13年版)

5)《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6) 道路实测资料( 2012年7月)

7)《古交火山东部新区改造路网道排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2012年7月 8) 设计的边山路道路图纸(2014.3)

9)《山西省万家寨引黄工程保护条例》(2005.10.1) 10)《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1998)

12)《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13)给水排水设计手册、图集 14)其他相关规范、规程 6.5.3工程地质

1、拟建道排场地从大的地貌上看属于中起伏侵蚀中山,微地貌属于大川河的河床。工程地质分区属于太原盆地次稳定工程地质亚区。 41

2、根据勘探揭露地层情况,拟建各道排场地土在勘探深度范围内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统沉积的砂类土、粉土、粉质粘土与二叠系沉积的泥岩等构成。 3、拟建道路场地沿线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未揭露地下水。

4、拟建道路沿线在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有影响该工程稳定与安全的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活动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5、拟建道路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工程场地类别为Ⅱ类。

6、拟建各道排场地地下水位以上土体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微腐蚀性。 7、古交市区标准冻土深度为105cm。 6.5.4设计参数

根据《古交市东部新城火山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2-2020)及《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古交市火山片区2020年人口规模为4.1万人,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为200L/(人·d)。 本工程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为200L/(人·d) 道路浇洒用水量标准:3L/m2·d 绿地浇洒用水量标准:3L/m2·d 6.5.5给水现状

滨河北路为改建道路,道路中线以南8m处有一趟DN3000mm万家 42

寨至太原引黄输水管道,道路南侧汾河公园有一趟现状古交市马兰滩水厂给水管线,管径为DN500mm。

火山新街、边山路为新建道路,无现状给水管道。 6.5.6设计方案 1、供水范围

供水范围:古交市东部新城火山片区。 2、水源

火山新区水源为古交市自来水马兰滩水厂,规模1.7万m3/d。现状给水管由水厂引出沿现状滨河北路汾河北岸至火山新区西侧预留井。本次滨河北路设计给水管线接现状预留管,现状给水管道管径为DN500mm,流量706m3/h。 3、水质

城市给水系统水质符合现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4、水量

(1)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量Q1=8200m3/d

(2)道路用地面积21.39万m2,绿地面积24.54万m2 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量Q2=1378m3/d

(3)管网漏失水量按Q1+Q2的12%计,Q3=1149m3/d (4)未预见水量按Q1+Q2+Q3的12%计,Q4=1287m3/d

(5)消防用水,室外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2次火灾计,火灾延续时间按2小时计,一次灭火用水量按25L/s计,灭火Q5=360m3/d 4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1d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