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生题库09年,xx医学院校

更新时间:2023-12-07 21:1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绪论

--------------------------------------------------------------------------------

I.单选题 (共 32 题,0 分) 1.以下对健康概念的认识正确的是: A. 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的状态 B. 健康就是体格健全

C. 健康是一个人能适应社会的能力 D. 健康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E. 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各种临床检查和化验结果为阴性的状态

2.关于疾病发生的原因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

A. 指能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 B. 指能促进疾病发生的体内因素 C. 指能促进疾病发生的体外因素 D. 指能决定疾病发生的因素

E. 指能引起疾病并决定疾病特异性的特定因素

3.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 发热 B. 休克

C. 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D. 缺氧

E. 多器官功能衰竭

4.下列哪项不是机体的外部防御屏障? A. 呼吸道

B. 皮肤及其附属器官 C. 淋巴结 D. 眼结合膜 E. 消化道

5.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 A. 第一种疾病所涉及的病理生理学问题 B. 机体重要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疾病生物变化

C. 各系统的不同疾病所共有的致病因素 D. 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

6.关于细胞保护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保护是机体内源性抗病途径之一 B. 细胞保护是机体外源性抗病途径之一 C. 细胞保护与细胞凋亡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D. 细胞保护的形式多种多样 E. 信号转导途径参与细胞保护的过程 7.对“衰老”最恰当的描述是: A. 衰老是疾病的后果与结局之一

B. 衰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的、不可逆转的生物学现象 C. 衰老也是一种病理过程 D. 衰老是细胞功能蜕变的结果 E. 衰老的过程是可以人为控制的

8.(15) 先天性代谢缺陷的发生基础是

A. 遗传性染色体异常 B. 遗传性酶代谢异常 C. 糖代谢异常 D. 蛋白质代谢异常

9.对“疾病”较确切的认识是: A. 疾病是机体受到一定病因作用后,自我感觉“不舒服”的状态

B. 疾病是机体受到一定病因作用后导致器官功能受损的表现 C.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因机体内环境稳态破坏而发生内环境紊乱及生命活动障碍 D. 疾病也就是不健康的生命活动过程

E. 疾病是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发生障碍

10.对完全恢复健康的正确认识是:

A. 病因已完全被控制或消除 B. 机体完全恢复劳动能力 C. 患者无任何不适感觉 D. 致病因素已消失或不起作用,机体在机能、代谢和结构上的障碍完全消失

E. 目前医疗条件下,完全恢复健康是不可能的

11.病理生理学专业工作者人数最多的国家是 A. 中国 B. 德国 C. 美国 D. 英国

12.病理生理学是一门: A. 研究疾病发生原因的科学 B. 研究疾病发生条件的科学 C.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D. 研究疾病时机体变化的科学

E. 研究疾病转归的科学

13.对疾病条件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条件是指左右病因对机体影响的因素 B. 条件是指影响疾病发生的各种机体内外因素 C. 对某一疾病是条件,而对另一疾病可能是原因

D. 条件包括机体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等 E. 疾病发生中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14.病理生理学是一门: A. 研究疾病发生原因的科学 B. 研究疾病发生条件的科学

C. 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D. 研究疾病时机体变化的科学 E. 研究疾病转归的科学 15.疤痕形成为 A. 病理过程 B. 病理反应 C. 病理状态 D. 病理反射

16.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 鉴定疾病的类型 B. 研究疾病的代偿功能 C. 描述疾病的表现 D. 揭示疾病的机制和规律

17.关于疾病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 A.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环节就是病因作用于机体后使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 B. 病因贯穿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C. 细胞凋亡一定是疾病存在的表现

D. 内源性细胞保护物质合成和增加与病因的强度呈正比例

E. 疾病及时和适当的治疗后,所有疾病都能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18.病理生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 A. 流行病学调查 B. 动物实验研究 C. 临床研究 D. 细胞培养

19.(13) 分子病理学研究的生物大分子不包括 A. 核酸 B. 蛋白质 C. 糖类 D. 酶类

20.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 发热 B. 创伤性休克

C.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阿琪制作

D. 呼吸衰竭

21.复苏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B. 智力障碍 C. 感染

D. 多器官功能衰竭 E. 心律失常

22.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依靠: A. 人体试验 B. 动物试验 C. 流行病学调查 D. 尸体解剖 E. 临床观察

23.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 肺炎 B. 休克 C. 缺氧 D. 发热

24.疾病的蔓延途径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血液蔓延 B. 尿液蔓延 C. 神经蔓延 D. 医源性蔓延 E. 组织性蔓延

25.全脑功能的永久性停止称为: A. 植物人状态 B. 濒死状态 C. 脑死亡 D. 生物学死亡 E. 临床死亡 26.234324324 A. 234 B. 234324 C. 234234 D. 234324 E. 234324 F. 324324

27.从机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是:A. 临床病理学 B. 病理生理学 C. 系统病理学 D. 人体解剖学 E. 人体生理学

28.(16) 蚕豆病是与下列哪种情况有关 A. 还原型辅酶Ⅰ(NADPH)减少 B. 细胞蛋白缺乏 C. 血浆蛋白缺乏

D. 血浆蛋白过多 29.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A. 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B. 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C. 疾病的表现及治疗的科学 D. 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30.从机能代谢角度提示疾病本质的学科是 A. 临床病理学 B. 医学遗传学 C. 病理生理学 D. 病理解剖学 31.脑死亡是指:

A.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反射活动消失

B. 全脑功能的完全丧失 C. 大脑功能的完全丧失 D. 大脑皮层功能的完全丧失 E. 不可逆性的昏迷

32.进行复苏的关键时期是: A. 濒死期 B. 临床死亡期 C. 生物学死亡期 D. 脑死亡期 E. 转归期

II.多选题 (共 16 题,0 分) 1.以下关于分子病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分子病是由DNA遗传突变引起的

B. 分子病也包括后天获得性因素引起生物大分子受损的疾病 C. 分子病的共同特点是蛋白质异常

D. 因受体基因突变而致的疾病也属于分子病

E. 信号转导途径参与分子病的发生

2.脑死亡的判断标准是: A. 持续深度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B. 呼吸停止,行人工呼吸15分钟后仍无自主呼吸

C. 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D. 大脑电沉默 E. 大小便失禁

3.下列属于多基因病的是: A. 高血压 B. 糖尿病 C. 肺癌 D. 蚕豆病 E. 肝炎

4.关于细胞保护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细胞保护是机体内源性抗病途径之一 B. 细胞保护是机体外源性抗病途径之一 C. 细胞保护与细胞凋亡是一对矛盾统一体 D. 细胞保护的形式多种多样 E. 信号转导途径参与细胞保护的过程 5.病理生理学是:

A. 对疾病时组织器官形态改变的描述 B. 对正常组织器官机能代谢改变的描述 C. 对疾病时组织器官机能代谢改变的描述 D. 对疾病基本病理过程的描述 E. 对各系统疾病的病因 6.抗损伤作用包括: A. 机体防御 B. 机体适应 C. 机体代偿

D. 机体内源性保护物质产生 E. 机体细胞凋亡

7.判断脑死亡的现实意义是: A. 对复苏的预后估计十分重要 B. 死体器官再利用

C. 减轻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D. 减轻医生的心理负担 E. 减少患者的痛苦

8.与遗传性因素有关的疾病是: A. 冠心病 B. 蚕豆病 C. 高血压 D. 糖尿病 E. 苯丙酮尿症

9.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是: A. 疾病概论

B. 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 C. 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D. 疾病的临床表现 E. 疾病的治疗

10.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是: A. 疾病概论 B.

阿琪制作

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

C. 各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 D. 疾病的临床表现 E. 疾病的治疗

11.衰老的可能机制有: A. 端粒长度缩短 B. 自由基损伤线粒体 C. 免疫活性细胞数量减少 D. 核DNA损伤 E. 基因表达状态改变 12.发病学的主要规律有: A. 机体自稳态功能紊乱 B. 局部与整体 C.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D. 主导环节 E. 因果交替规律

13.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是:

A. 任何疾病都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发生的 B. 任何疾病都经历发生、发展及痊愈的过程C. 任何疾病都是在一定条件和诱因的作用下发生的

D. 疾病发生与否,与机体的自稳态调节功能关系密切

E. 疾病的病因贯穿疾病的全过程 14.致病因素的蔓延途径主要有: A. 由病灶直接向周围组织蔓延 B. 致病因素沿神经组织蔓延

C. 由血液及组织液向其他组织及器官蔓延 D. 经蚊虫传播 E. 医源性传播

15.基本病理过程的特点有: A. 只代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最后阶段 B. 一种病理过程可存在于不同的疾病中 C. 任何一种病理过程都有成套的、共同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

D. 一种病理过程只能由一种特定的原因引起

E. 一种病因可引起多种病理生理过程 16.关于细胞凋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是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 B. 是细胞自发的程序性死亡 C. 是许多疾病发生的机制之一 D. 是机体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E. 对任何疾病来说,细胞凋亡均可促进疾病的发生发展

III.简答题 (共 10 题,0 分) 1.植物状态主要有哪些特征?

2.病理生理学 3.分子病理学

4.心肺复苏可能成功的条件是什么?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哪些? 5.疾病有哪些转归规律? 6.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7.基本病理过程

8.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9.在什么情况下可确定脑死亡? 10.致病因素的蔓延途径有哪些? IV.论述题 (共 2 题,0 分) 1.试论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 2.举例说明条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V.名词解释 (共 13 题,0 分) 1.Resuscitation(复苏) 2.Homeostasis(稳态) 3.Senescence(衰老) 4.Brain death(脑死亡) 5.Health(健康)

6.Basal pathogenesis(基本病理过程)

7.Precipitating factor(诱因) 8.Death(死亡)

9.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 10.Condition(条件) 11.Etiology(病因) 12.Disease(疾病)

13.1.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

2,Basal pathogenesis(基本病理过程)

3.Health(健康) 4.Disease(疾病) 5.Senescence(衰老) 6.Etiology(病因)

7.Precipitating factor(诱因) 8.Condition(条件) 9.Homeostasis(稳态) 10.Death(死亡) 11.Resuscitation(复苏) 12.Brain death(脑死亡) -------------------------------------------------------------------------------- 第二章 疾病概论

--------------------------------------------------------------------------------

I.单选题 (共 36 题,0 分) 1.(8) 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A. 疾病的条件 B. 疾病的危险因素 C. 疾病的原因 D. 疾病的诱因 2.(19) 疤痕形成为 A. 病理过程 B. 病理反应 C. 病理状态 D. 病理反射

3.导致青霉素过敏的致病因素属于 A. 生物性因素 B. 理化性因素 C. 先天性因素 D. 免疫性因素

4.有关健康的正确提法是 A. 不生病就是健康 B. 健康是指体格健全

C. 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D. 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精神是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5.(10) 基因突变是指 A. 染色体数量与结构的改变 B. 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 C. 易患某种疾病的素质 D. 损伤胎儿生长发育的改变

6.(12)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范畴包括 A. 第一种疾病所涉及的病理生理学问题 B. 机体重要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疾病生物变化

C. 各系统的不同疾病所共有的致病因素 D. 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

7.(4) 分子病不包括 A. 酶缺乏所致的疾病 B. 受体病

C. 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 D. 染色体病

8.(3) 为什么有些人摄入伯氨喹啉等药物后会引起严重溶血性贫血

A. 药物直接作用于红细胞引起溶血 B. 红细胞多肽链合成异常 C.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D. 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

阿琪制作

9.(15) 分子病的起因是 A. 电离辐射 B. 化学因子 C. 宇宙射线 D. 各种致突变因子

10.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A. 疾病的条件 B. 疾病的危险因素 C. 疾病的原因 D. 疾病的诱因

11.(13) 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 A. 病毒 B. 细菌 C. 四氯化碳 D. 疟原虫

12.(17) 发病学研究范畴不包括 A. 探讨疾病的发生机制

B. 分析局部表现与全身性疾病的关系 C. 研究疾病的经过及转归 D.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13.(9) 导致青霉素过敏的致病因素属于 A. 生物性因素 B. 理化性因素 C. 先天性因素 D. 免疫性因素 14.分子病的起因是 A. 电离辐射 B. 化学因子 C. 宇宙射线 D. 各种致突变因子

15.(6) 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 A.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B. 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的机制 C. 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D. 基本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 16.死亡的概念是指

A. 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 B. 有机体解体,所有细胞死亡 C. 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 D. 意识永久消失而呈植物人状态 17.(11) 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 肺炎 B. 休克 C. 缺氧 D. 发热

18.(1) 关于疾病下列哪一种提法是正确的 A. 患病者均会感到身体不舒服

B. 患病者都会表现出工作能力的下降

C. 疾病的发生都是由致病条件所致

D. 患病者都会引起机体自稳调节紊乱

19.下列哪项属于自身免疫性受体病

A. 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 B. 镰刀细胞性贫血 C. 重症肌无力 D. 多囊肾

20.疾病概论主要论述的是 A. 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B. 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的机制

C. 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D. 基本病理过程的发生机制 21.发病学研究范畴不包括 A. 探讨疾病的发生机制 B. 分析局部表现与全身性疾病的关系

C. 研究疾病的经过及转归 D. 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22.(5)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 A. 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B. 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C. 疾病的表现及治疗的科学 D. 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23.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性致病因素 A. 病毒 B. 细菌 C. 四氯化碳 D. 疟原虫

24.(18) 临床死亡的最主要标志是

A. 心跳停止 B. 呼吸停止

C. 出现尸冷、尸僵、尸斑 D.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反射消失

25.(16) 下列哪种疾病是不遗传的

A. 血友病 B. 先天性心脏病 C. 先天愚型 D. 白化病

26.关于疾病下列哪一种提法是正确的 A. 患病者均会感到身体不舒服 B. 患病者都会表现出工作能力的下降 C. 疾病的发生都是由致病条件所致 D. 患病者都会引起机体自稳调节紊乱 27.为什么有些人摄入伯氨喹啉等药物后会引起严重溶血性贫血

A. 药物直接作用于红细胞引起溶血 B. 红细胞多肽链合成异常 C.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 D. 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

28.(20) 下列哪项属于自身免疫性受体病 A. 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 B. 镰刀细胞性贫血 C. 重症肌无力 D. 多囊肾

29.下列哪种疾病是不遗传的 A. 血友病 B. 先天性心脏病 C. 先天愚型 D. 白化病

30.下列哪项不宜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A. 心跳停止 B. 自主呼吸停止 C. 瞳孔散大或固定 D. 颅神经反射消失

31.临床死亡的最主要标志是 A. 心跳停止 B. 呼吸停止

C. 出现尸冷、尸僵、尸斑

D. 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反射消失 32.分子病不包括 A. 酶缺乏所致的疾病 B. 受体病

C. 细胞蛋白缺陷所致的疾病 D. 染色体病 33.基因突变是指

A. 染色体数量与结构的改变 B. 基因的化学结构改变 C. 易患某种疾病的素质 D. 损伤胎儿生长发育的改变 34.(2) 死亡的概念是指 A. 呼吸、心跳停止,反射消失

阿琪制作

B. 有机体解体,所有细胞死亡 C. 全脑功能不可逆性永久性停止 D. 意识永久消失而呈植物人状态 35.(14) 下列哪项不宜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A. 心跳停止 B. 自主呼吸停止 C. 瞳孔散大或固定 D. 颅神经反射消失

36.(7) 有关健康的正确提法是 A. 不生病就是健康 B. 健康是指体格健全

C. 健康是指精神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D. 健康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躯体上、精神是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II.多选题 (共 20 题,0 分) 1.(4) 抗损伤作用包括 A. 防御 B. 适应 C. 代偿 D. 再生

2.(5) 生物性因素致病的特点是 A. 依靠其侵袭力和毒力致病 B. 有一定入侵机体的门户 C. 在体内有一定繁殖部位 D. 对易感宿主才致病

3.(4) 下列关于疾病发展过程的描述哪些是错误的

A. 前驱期通常无症状 B. 潜伏期中患者出现一般症状

C. 临床症状明显期出现疾病特有的症状、体征

D. 转归期可康复或死亡

4.(7) 以下哪些是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的发病学治疗 A. 止血 B. 输液

C. 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D. 纠正酸中毒

5.(9) 有关康复的正确提法是 A. 康复分为完全康复和不完全康复 B. 康复者体内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 C. 康复者的机能、谢可完全恢复 D. 体内留有后遗症者不能获得完全康复 6.(7) 以下关于分子病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分子病是由DNA遗传变异引起 B. 分子病也包括后天获得性因素引起生物大分子受损的疾病

C. 其共同点是蛋白质异常 D. 因受体基因突变而致的疾病也属于分子病

7.(10) 按照传统的概念,死亡的过程包括 A. 猝死期 B. 濒死期 C. 临床死亡期 D. 生物学

8.(6) 肥胖、运动过少、吸烟、应激、糖尿病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 A. 条件 B. 原因 C. 诱因 D. 危险因素

9.(1) 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范畴包括

A. 疾病概论 B. 基本病理过程 C.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D. 各个疾病的病理生理学 10.(3) 健康是指机体

A. 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良好状态 B. 没有病痛

C. 内环境稳定,内部结构与功能协调

D. 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 11.(1) 基本病理过程的特点包括

A. 只代表疾病发展过程的最后阶段

B. 一种病理过程可存在于不同的疾病中

C. 任何一种病理过程都有成套的、共同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变化

D. 一种病理过程只能由一种特定的原因引起

12.(2) 化学因素致病的特点有 A. 作用往往有器官选择性 B. 少量长期摄取有蓄积作用 C. 有一定入侵门户

D. 患肝、肾疾病的人更易致病 13.(2) 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有

A. 全身性红斑狼疮 B. 溃疡性结肠炎 C. 艾滋病

D. 类风湿性关节炎

14.(10) 发病学的主要规律包括 A. 局部与整体 B. 因果交替的规律 C. 主导环节

D. 损伤与搞损伤的反应

15.(6) 与遗传性因素有关的疾病是 A. 精神分裂症 B. 糖尿病 C. 血友病 D. 先天性心脏病

16.(9) 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会引起 A. 伯氨喹啉等解热镇痛药所致的溶血 B. 磺胺类芗所致的溶血 C. 蚕豆病 D. 血红蛋白病

17.(3) 疾病姓发展中的普遍规律包括 A. 因果转化 B. 损伤与抗损伤反应 C. 体液的紊乱

D. 局部和整体的辩证关系 18.(8)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有 A. 体液机制 B. 神经机制 C. 组织细胞机制 D. 分子机制

19.(8) 遗传性酶缺陷引起血浆蛋白缺陷可见于 A. 免疫球蛋白缺乏 B. 胶原蛋白变异 C. 补体缺乏 D. 血红蛋白病

20.(5) 以下属于病因学治疗的有 A. 给外伤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B. 结核病患者口服异烟肼

C. 对失血性休克患者采取补液治疗 D. 用左旋多巴治疗肝性脑病 III.简答题 (共 7 题,0 分) 1.疾病的原因 2.疾病 3.分子病 4.死亡 5.疾病的诱因 6.基因病 7.脑死亡

阿琪制作

--------------------------------------------------------------------------------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

I.单选题 (共 111 题,0 分) 1.高钾血症时可发生:

A. 细胞外H+内移 K+—Na+交换增强 B. 细胞外H+内移 K+—Na+交换减弱 C. 细胞内H+外移 K+—Na+交换增强 D. 细胞内H+外移 K+—Na+交换减弱 E. 细胞外K+内移 H+—Na+交换增强 2.高钾血症对酸碱平衡的影响是: A. 细胞内H+浓度↑,血H+浓度↑,尿H+浓度↑

B. 细胞内H+浓度↑,血H+浓度↓,尿H+浓度↑

C. 细胞内H+浓度↑,血H+浓度↓,尿H+浓度↓

D. 细胞内H+浓度↓,血H+浓度↓,尿H+浓度↓

E. 细胞内H+浓度↓,血H+浓度↑,尿H+浓度↓

3.醛固酮主要作用于 A.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B. 髓袢降支上皮细胞 C. 髓袢升支上皮细胞 D. 远曲小管上皮细胞

4.水肿生水时产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 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加 B. 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C. 淋巴回流障碍 D. 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5.抗利尿激素是在下列哪个部位形成的 A. 垂体后叶 B. 垂体神经轴突

C. 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 D.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旁 6.正常成人血清钠浓度约为 A. 100mmol/L B. 120mmol/L C. 140mmol/L D. 160mmol/L

7.(3) 正常成人每天最低尿量为 A. 1000ml B. 800ml C. 500ml

D. 300ml

8.成人失钾最重要的途径是 A. 经皮肤失钾 B. 经胃失钾 C. 经小肠失钾 D. 经肾失钾

9.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主要靠哪一种物质的移动来维持 A. Na+ B. K+ C. 葡萄糖 D. 水

10.高热患者易发生

A.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高渗性脱水)

B.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C. 水中毒 D. 等渗性脱水

11.下列关于低磷血症的叙述哪项不正确?

A. 可在碱中毒时出现 B. 血清磷浓度低于0.7mmol/L C. 使红细胞中2,3-DPG增多 D. 使ATP生成不足 E. 可表现为肌肉无力 12.易发生肺水肿的病因是 A. 肺心病 B. 肺梗死 C. 肺气肿 D. 二尖瓣狭窄

13.急性高镁血症的紧急治疗措施是

A. 静脉输入葡萄糖 B. 静脉输入葡萄糖酸钙 C. 应用利尿剂加速镁的排泄 D. 静脉输入生理盐水 14.(5) 等渗性脱水如未经处理可转变为

A.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B.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C. 水肿 D. 低钾血症

15.低镁血症不会造成下列哪项变化?

A. 手足搐搦 B. 心律失常 C. 冠脉痉挛 D. 低钙血症 E. 高钾血症

16.(20) 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主要是因为

A. 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B. 肾血浆流量增加

C. 出球小动脉收缩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明显 D.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血浆渗透压增高 17.(12) 急性高镁血症的紧急治疗措施是 A. 静脉输入葡萄糖 B. 静脉输入葡萄糖酸钙 C. 应用利尿剂加速镁的排泄 D. 静脉输入生理盐水

18.等渗性脱水时体液容量的变化表现为: A. 细胞内液↓,组织间液↓,血浆↓ B. 细胞内液明显↓,组织间液↓,血浆↓ C. 细胞内液可稍↑,组织间液比血浆明显↓,血浆明显↓

D. 细胞内液变化不大,组织间液变化不大,血浆↓

E. 细胞内液变化不大,组织间液比血浆明显↓,血浆↓

19.(10) 成人失钾最重要的途径是 A. 经胃失钾 B. 经小肠失钾 C. 经肾失钾 D. 经皮肤失钾

20.高钙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中不包括下述哪项? A. 肾小管损害 B. 肌肉兴奋性降低 C. 心肌兴奋性增高 D. 血管壁的钙化 E. 心排出量增高

21.高镁血症引起弛缓性肌麻痹主要通过哪种机制?

A. 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释放减少 B. 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释放增多 C. 超极化阻滞 D. 除极化阻滞 E. 阈电位负值增大

22.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体温升高? A. 等渗性脱水 B. 低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阿琪制作

D. 低钾血症 E. 高钾血症

23.高渗性脱水早期尿液的变化表现为: A.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B.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C.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D.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E.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24.低镁血症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强主要通过哪种机制?

A. 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释放减少 B. 神经—肌肉接点乙酰胆碱释放增多 C. 超极化阻滞 D. 除极化阻滞 E. 阈电位负值增大

25.(14) 高钙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A. 肾小管损害 B. 心肌传导性降低 C. 心肌兴奋性升高 D. 异位钙化

26.(7)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 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 B. 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C. 细胞内液丢失,细胞外液无丢失 D. 血浆丢失,但组织间液无丢失

27.急性轻度高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表现为:

A.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B.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个

C.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D.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E.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28.对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补充 A. 5%葡萄糖液 B. 0.9%NaCl

C. 先3%NaCl液,后5%葡萄糖液 D. 先5%葡萄糖液,后0.9%NaCl

29.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中下列哪一因素不存在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B. 血浆晶体渗透压 C. 血浆胶体渗透压 D. 微血管壁通透性 30.(14) 水中毒的特征是 A. 组织间液增多 B. 血容量急剧增加 C. 细胞外液增多

D. 过多的低渗性液体潴留,造成细胞内液增多

31.抗利尿激素对小重吸收增强的作用部位是在 A.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B. 髓袢降支上皮细胞 C. 髓袢升支上皮细胞

D. 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 32.产生高镁血症最重要的原因是

A. 肾脏排镁减少 B. 严重挤压伤 C. 严重糖尿病 D. 严重酸中毒

33.急性重度高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表现为:

A.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B.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C.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D.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E.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34.(15)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的脱水主要部位是 A. 体腔 B. 细胞间液 C. 血液 D. 细胞内液

35.(8) 过量的胰岛素引起低血钾的机制是

A. 醛固酮分泌过多,促进肾排钾增多 B. 肾小管远端流速增多,使肾重吸收钾减少 C. 细胞外液钾向细胞内转移 D. 钾摄入不足

36.高钙血症对机体的影响中下列哪一项不存在 A. 肾小管损害 B. 心肌传导性降低 C. 心肌兴奋性升高 D. 异位钙化

37.(18) 易发生肺水肿的病因是 A. 肺心病 B. 肺梗死 C. 肺气肿 D. 二尖瓣狭窄

38.(20) 水肿时产生水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 A. 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增加 B. 有效胶体渗透压下降 C. 淋巴回流障碍 D. 肾小球-肾小管失平衡

39.某患者术后禁食3天,仅从静脉输入大量的5%葡萄糖液维持机体需要,此患者最容易发生 A. 高血钾 B. 低血钾 C. 高血钠 D. 低血钠

40.(3) 严重缺钾可导致 A. 代谢性碱中毒 B. 代谢性酸中毒 C. 脑出血

D.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41.严重缺钾可导致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42.(9) 小儿失钾的最重要原因是 A. 严重腹泻呕吐 B. 利尿药用量过多 C. 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 D. 某些肾脏疾病

43.急性高钾血症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心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静息电位负值↑

B. 心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静息电位负值↓

C. 心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静息电位负值↓

阿琪制作

D. 心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静息电位负值↑ E. 心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静息电位负值↓ 44.急性重度高钾血症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是:

A. 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B. 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C. 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D. 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E. 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45.(17) 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可能是 A. 肾炎性水肿 B. 肾病性水肿 C. 心性水肿 D. 肝性水肿

46.(6) 尿崩症患者易出现

A.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B.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C. 等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47.(7) 盛暑行军时只大量饮水可发生 A. 等渗性脱水

B.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C.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48.盛暑行军时只大量饮水可发生 A. 等渗性脱水

B.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C.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49.严重缺钾可导致 A. 代谢性碱中毒 B. 代谢性酸中毒 C. 脑出血

D. 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50.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表现为: A.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B.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C.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D.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E. 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静息电位负值↓,肌细胞兴奋性↑

51.(2)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最主要的影响是 A. 酸中毒 B. 氮质血症 C. 循环衰竭 D. 脑出血

52.低钾血症对酸碱平衡的影响表现为:

A. 细胞内H+浓度↑,血H+浓度↓,尿H+浓度↑

B. 细胞内H+浓度↑,血H+浓度↑,尿H+浓度↑

C. 细胞内H+浓度↓,血H+浓度↑,尿H+浓度↓

D. 细胞内H+浓度↓,血H+浓度↑,尿H+浓度↑

E. 细胞内H+浓度↑,血H+浓度↑,尿H+浓度↓

53.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表现为: A.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

B.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

C.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

D.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

E. 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

54.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肿的机制是

A. 毛细胞血管内压升高 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 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 D. 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下降 55.急性低钾血症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心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静息电位负值↑

B. 心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静息电位负值↓

C. 心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静息电位负值↑

D. 心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静息电位负值↑

E. 心肌细胞内外K+浓度比值↓,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静息电位负值↓

56.(19) 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的主要依据是 A. 晶体成分 B. 细胞数目 C. 蛋白含量 D. 酸碱度

57.(4) 细胞外液渗透压至少有多少变动才会影响体内抗利尿激素(ADH)的释放 A. 2% B. 3% C. 4% D. 5%

58.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最重要的蛋白是 A. 白蛋白 B. 球蛋白 C. 纤维蛋白质 D. 凝血酶原

59.(8) 对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补充 A. 5%葡萄糖液 B. 0.9%NaCl

C. 先3%NaCl液,后5%葡萄糖液 D. 先5%葡萄糖液,后0.9%NaCl 60.尿崩症患者易出现

A.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B.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C. 等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61.水中毒的特征是 A. 组织间液增多 B. 血容量急剧增加 C. 细胞外液增多

D. 过多的低渗性液体潴留,造成细胞内液增多 62.细胞外液渗透压至少有多少变动才会影响体内抗利尿激素(ADH)的释放 A. 2% B. 3% C. 4% D. 5%

63.水中毒时体液容量的变化表现为: A. 细胞内液↓,组织间液↓,血浆↓ B. 细胞内液↑,组织间液↑,血浆↓ C. 细胞内液明显↑,组织间液↑,血浆↑ D. 细胞内液↑,组织间液比血浆明显↑,血浆

阿琪制作

E. 细胞内液↑,组织间液↓,血浆↑ 64.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时体液丢失的特点是

A. 细胞内液和外液均明显丢失 B. 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 C. 细胞内液丢失,细胞外液无丢失 D. 血浆丢失,但组织间液无丢失

65.(16) 影响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因素中下列哪一因素不存在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 B. 血浆晶体渗透压 C. 血浆胶体渗透压 D. 微血管壁通透性

66.水肿首先出现于身体低垂部,可能是 A. 肾炎性水肿 B. 肾病性水肿 C. 心性水肿 D. 肝性水肿

67.临床上对有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患者原则上给予 A. 高渗氯化钠 B. 10%葡萄糖液 C. 低渗氯化钠 D. 等渗氯化钠

68.(18) 微血管壁受损引起水肿的主要机制是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 B. 淋巴回流障碍

C. 静脉端的液体静压下降 D. 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增高

69.高镁血症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不包括: A. 降低心肌兴奋性 B. 降低心肌传导性 C. 导致心律失常 D. 引起心跳骤停 E. 收缩微动脉

70.(12) 影响血浆胶体渗透压最重要的蛋白是 A. 白蛋白 B. 球蛋白 C. 纤维蛋白质 D. 凝血酶原

71.(5) 临床止对有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患者原则上给予 A. 高渗氯化钠 B. 10%葡萄糖液

C. 低渗氯化钠 D. 等渗氯化钠

72.等渗性脱水时尿液的变化表现为:

A.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B.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C.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D.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E.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73.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A.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B.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C. 水中毒 D. 等渗性脱水

74.(11) 正常在体内调节钠水动态平衡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脏器或组织是 A. 皮肤 B. 肺 C. 肝 D. 肾

75.区分渗出液和漏出液的主要依据是 A. 晶体成分 B. 细胞数目 C. 蛋白含量 D. 酸碱度

76.出汗过多又无水喝,最易发生哪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水肿 E. 低镁血症

77.对大面积烧伤患者只补5%葡萄糖液,最易发生哪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高钾血症 E. 低镁血症

78.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脑血管扩张、出血?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水肿

79.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患者最易发生哪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低镁血症 E. 高钙血症

80.(10) 正常成人的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A. 40% B. 50% C. 60% D. 70%

81.低渗性脱水时体液容量的变化表现为: A. 细胞内液↓,组织间液↓,血浆↓ B. 细胞内液明显↓,组织间液↓,血浆↓ C. 细胞内液可稍↑,组织间液比血浆明显↓,血浆明显↓

D. 细胞内液变化不大,组织间液↓,血浆↓ E. 细胞内液变化不大,组织间液比血浆明显↓,血浆↓

82.(15) 抗利尿激素对小重吸收增强的作用部位是在

A.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B. 髓袢降支上皮细胞 C. 髓袢升支上皮细胞

D. 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 83.(2) 细胞内液中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 A. K+ B. Na+ C. Ca2+ D. Mg2+

84.某患者高热、昏迷数日,最易发生哪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低钾血症 E. 低镁血症

阿琪制作

85.(9) 某患者术后禁食3天,仅从静脉输入大量的5%葡萄糖液维持机体需要,此患者最容易发生 A. 高血钾 B. 低血钾 C. 高血钠 D. 低血钠

86.充血性心力衰竭时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主要是因为

A. 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B. 肾血浆流量增加

C. 出球小动脉收缩比入球小动脉收缩明显 D.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血浆渗透压增高 87.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的脱水主要部位是 A. 体腔 B. 细胞间液 C. 血液 D. 细胞内液

88.(1) 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主要靠哪一种物质的移动来维持 A. Na+ B. K+ C. 葡萄糖 D. 水

89.(16) 严重缺钾可导致 A. 代谢性酸中毒 B. 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酸中毒 D. 呼吸性碱中毒 90.低钾血症时可出现:

A. 细胞外H+内移 K+—Na+交换增强 B. 细胞外H+内移 K+—Na+交换减弱 C. 细胞内H+外移 K+—Na+交换增强 D. 细胞内H+外移 K+—Na+交换减弱 E. 细胞内K+外移 H+—Na+交换减弱 91.低钾血症时可出现 A. 正常性酸性尿 B. 正常性碱性尿 C. 反常性酸性尿 D. 反常性碱性尿

92.正常成人的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A. 40% B. 50% C. 60% D. 70%

93.下列哪种情况在低渗性脱水早期即可发

生? A. 渴感 B. 尿量减少 C. 尿比重增高 D. 体温升高 E. 周围循环衰竭

94.高渗性脱水早期尿液的变化表现为:

A.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B.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C.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D.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E.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95.细胞内液中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 A. K+ B. Na+ C. Ca2+ D. Mg2+

96.低渗性脱水早期尿液的变化表现为:

A.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B.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C.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D.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E. 尿量↑,尿比重↓,尿钠含量↑

97.(13) 醛固酮主要作用于 A.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 B. 髓袢降支上皮细胞 C. 髓袢升支上皮细胞 D. 远曲小管上皮细胞

98.过量的胰岛素引起低血钾的机制是

A. 醛固酮分泌过多,促进肾排钾增多

B. 肾小管远端流速增多,使肾重吸收钾减少

C. 细胞外液钾向细胞内转移 D. 钾摄入不足

99.小儿失钾的最重要原因是 A. 严重腹泻呕吐 B. 利尿药用量过多 C. 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 D. 某些肾脏疾病

100.正常成人每天最低尿量为 A. 1000ml B. 800ml C. 500ml D. 300ml

101.等渗性脱水如未经处理可转变为 A.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B.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C. 水肿 D. 低钾血症

102.高渗性脱水时体液含量的变化表现为: A. 细胞内液↓,组织间液↓,血浆↓ B. 细胞内液明显↓,组织间液↓,血浆↓ C. 细胞内液可稍↑,组织间液比血浆明显↓,血浆明显↓

D. 细胞内液变化不大,组织间液↓,血浆↓ E. 细胞内液变化不大,组织间液比血浆明显↓,血浆↓

103.(19)低蛋白血症引起水肿的机制是 A. 毛细胞血管内压升高 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 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升高 D. 组织间液的流体静压下降

104.(4) 下列哪一类水电解质失衡最容易发生休克

A.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渗性脱水) B.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高渗性脱水) C. 水中毒 D. 等渗性脱水

105.正常在体内调节钠水动态平衡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脏器或组织是 A. 皮肤 B. 肺 C. 肝 D. 肾

106.(6) 正常成人血清钠浓度约为 A. 100mmol/L B. 120mmol/L C. 140mmol/L D. 160mmol/L

阿琪制作

B. 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 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2.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 A. IL-1和TNF B. CRH和NOS

C. 内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外代谢产物 D. 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3.多数发热的发病学第一环节是 A. 产热增多,散热减少 B. 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C.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D. 中枢发热介质参与作用 4.传染性发热见于 A. 药物性荨麻疹 B. 血清病

C. 血浆中本胆烷醇酮增高 D. 支原体侵入

5.下述哪一种物质属于发热激活物? A. 白细胞介素-1 B. 干扰素

C. 抗原抗体复合物 D. 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 E. 肿瘤坏死因子

6.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 产热超过期热 B. 散热超过产热

C. 产热与散热 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D. 辐射热明显减少

7.决定内毒素致热的主要成分是 A. 多糖体 B. 蛋白体 C. 脂质A D. 脂质B

8.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原因多数是由于

A. 变态反应 B. 药物的毒性反应 C. 外毒素污染 D. 内毒素污染

9.下述关于发热的概念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体温超过正常值0.5℃ B. 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 是临床上常见疾病

D. 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 E. 由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10.注射青霉素引起机体发热与下述哪项有

关? A. 内毒素 B. 淋巴因子 C. 红疹毒素 D. 抗原抗体复合物 E. 本胆烷醇酮 11.寒战是由于

A. 全身性骨骼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B. 全身性骨骼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C. 下肢骨骼肌不随意的财期性收缩

D. 全身皮肤的立毛肌周期性收缩

12.针对MODS病人体内的高代谢状态,下列哪项做法是不正确的

A. 保持热量平衡

B. 减少血中支链氨基酸的浓度 C. 减少血中芳香族氨基酸的浓度

D. 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13.退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 产热大于散热 B. 散热大于产热 C. 产热等于散热 D. 产热障碍

14.发热病人最常出现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混合性酸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15.体温每升高1℃,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加: A. 5次 B. 10次 C. 15次 D. 18次 E. 20次

16.下述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A. 革兰氏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B. 革兰氏阴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

C. 体内的抗体复合物

D. 知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致

热原

17.下列哪一种物质不属内生致热原? A. IL-1 B. TNF C. IFN D. MIP-1 E. IL-3 18.干拢素是

A. 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B. 细胞对病毒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C. 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引起发热 D. 细胞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产物,能抑制发热 19.发热是体温每升高1℃,物质代谢率一般可提高 A. 1% B. 10% C. 13% D. 33%

20.输液反应引起的发热,其产生原因多数是由于: A. 变态反应 B. 内毒素污染 C. 外毒素污染 D. 支原体污染 E. 真菌污染

21.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的病因是 A. 淋巴因子 B. 恶性肿瘤 C. 变态反应 D. 细菌感染

22.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A. 全菌体和其代谢产物 B. 脂多糖 C. 肽聚糖 D. 内毒素

23.体温下降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 产热大于散热 B. 散热大于产热 C. 产热等于散热 D. 产热障碍 E. 散热障碍

24.发热病人最常出现: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混合性酸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 混合性碱中毒

阿琪制作

25.急性发热时,体温上升期动脉血压可: A. 先下降后上升 B. 明显下降 C. 轻度下降 D. 明显上升 E. 轻度上升

26.输液反应出现的发热其产生原因多数是由于 A. 变态反应 B. 药物的毒性反应 C. 外毒素污染 D. 内毒素污染 27.TNF是

A. 由多种内生致热原诱导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

B. 由多种外致热原诱导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产生的细胞因子

C. 由外致热原诱导单核细胞释放的一种多肽激素

D. 一种可引起发热的中枢发热介质 28.高热病人容易发生 A. 低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高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水肿

29.病毒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A. 全菌体及植物凝集素 B. 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 C. 全病毒体及裂解素 D. 胞壁肽及血细胞凝集素

30.发热时,体温上升期形成“鸡皮”的机制是:

A. 全身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B. 全身骨骼肌不随意的僵直性收缩 C. 全身皮肤的立毛肌不随意收缩 D. 全身皮肤的立毛肌周期性收缩 E. 下肢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 31.发热高峰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 产热超过期热 B. 散热超过产热

C. 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 D. 辐射热明显减少

32.对体有明显致热作用的体内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原胆烷醇酮)来自 A. 肾上腺素 B. 睾丸酮

C. 甲状腺素 D. 胆囊素

33.病毒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A. 全菌体及植物凝集素 B. 全病毒体及血细胞凝集素 C. 全病毒体及裂解素 D. 胞壁肽及血细胞凝集素 34.内毒素是

A. 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B.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C. 革兰氏阳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D. 革兰氏阴性菌的菌壁成分,其活性成分是核心多糖 35.退热期可导致 A. Na+潴留 B. Cl- C. 水潴留 D. 脱水

36.近年来证明白细胞致热原(LP)与下述哪种物质相一致 A. 肿瘤坏死因子 B. 组织胺 C. 淋巴因子 D. IL-1

37.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 产热障碍 B. 散热障碍 C. 产热等于散热 D. 散热大于产热 E. 产热大于散热

38.热型是根据下列哪项来决定的?

A. 体温曲线的形状 B. 热度高低 C. 升降速度 D. 持续时间 E. 波动幅度 39.IL-1是

A. 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肿瘤细胞等分泌的多肽类物质

B. 由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的酶 C. 由单核细胞等分泌类固醇激素

D. 巨噬细胞分泌固醇类激素 40.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的病因是 A. 淋巴因子 B. 恶性肿瘤 C. 变态反应 D. 细菌感染

41.人体最重要的散热途径是 A. 肺 B. 皮肤 C. 尿 D. 粪

42.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

A. 外致热原 B. 内生致热原 C. 前列腺素 D. 5-羟色胺

43.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A. 全菌体和其代谢产物 B. 脂多糖 C. 肽聚糖 D. 内毒素

44.慢性Ⅱ型呼衰病人输氧的原则是 A. 持续低浓度低流量给氧 B. 持续高流量高浓度给氧 C. 间歇性高浓度给氧 D. 呼吸末正压给氧

45.下述哪一种情况下体温升高属过热 A. 妇女月经前期 B. 妇女妊娠期 C. 剧烈运动后 D. 先天性无汗腺

46.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A. 增加前列腺素 B. 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 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47.茶碱增强发热反应的机制是 A. 增加前列腺素 B. 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C. 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 D. 抑制前列腺素合成

48.下述对发热机体物质代谢变化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A. 物质代谢率增高 B. 糖原分解加强 C. 脂肪分解加强

阿琪制作

D. 维生素消耗减少

49.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A. 外毒素 B. 螺旋毒 C. 溶血素

D. 全菌体、肽聚糖和内毒素 50.内生致热原是

A. 由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内在介质

B. 由产热器官产生的级引起体温升高的内在介质

C. 由产热原细胞产生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神经激素

D. 由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的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51.发热时体温负调节中枢位于: A. 中杏仁核、腹中隔 B. 延髓

C.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D. 中脑 E. 脊髓

52.发热时体温每升高1℃,物质代谢率一般可提高: A. 3% B. 5% C. 10% D. 13% E. 15%

53.MODS和MSOF的防治上,下列哪种做法不当

A. 缩短禁食时间 B. 提倡长期静脉高营养

C. 对危重病人,提高蛋白和氨基酸摄入量 D. 增加血中支链氨基酸浓度 54.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分是 A. 视前区-前下丘脑 B. 延脑 C. 桥脑 D. 中脑

55.发热的发生机制中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通过 A. 外致热原 B. 内生致热原 C. 前列腺素 D. 5-羟色胺

56.体温上升期的热代谢特点是 A. 产热和散热平衡

B. 散热大于产热 C. 产热大于散热 D. 产热障碍 57.传染性发热见于 A. 药物性荨麻疹 B. 血清病

C. 血浆中本胆烷醇酮增高 D. 支原体侵入

58.发热激活物又称EP诱导物,包括 A. IL-1和TNF B. CRH和NOS

C. 内生致热原和某些体外代谢产物

D. 外致热原和某些体内产物 59.发热病人最常出现 A. 代谢性酸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 C. 混乱性酸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60.体温每升高1℃,心率平均每分钟约增加 A. 5次 B. 10次 C. 15次 D. 18次

61.临床上引起发热的最常见病因是:

A. 组织损伤或坏死 B. .恶性肿瘤 C. 变态反应 D. 细菌感染 E. 病毒感染

62.革兰氏阴性细菌的致热物质主要是 A. 外毒素 B. 螺旋毒 C. 溶血素

D. 全菌体、肽聚糖和内毒素 63.下述哪一种情况下的体温升高属过热? A. 流行性脑膜炎 B. 妇女妊娠期 C. 先天性汗腺缺陷 D. 剧烈运动后 E. 妇女月经前期

64.疟原虫引起发热的物质主要

是 A. 潜隐子

B. 潜隐子和代谢产物 C. 裂殖子和疟色素等 D. 裂殖子和内毒素等 65.外致热原引起发热主要是

A. 激活局部的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炎物质 B. 刺激局部的神经末梢,释放神经介质 C. 真接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D. 促进内生致热原的产生和释放 66.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 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B. 扩张血管

C. 抑制前腺素E合成

D. 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67.下列物质中引起发热最重要的中介环节是 A. 外生致热源 B. 内生致热原 C. 前列腺素 D. 5-羟色胺 E. 环磷酸腺苷

68.下述哪一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的量最多 A. 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 嗜酸粒细胞 D. 肝脏星形细胞

69.尼克酸使发热反应减弱的机制是 A. 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 B. 扩张血管

C. 抑制前腺素E合成

D. 使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介质

70.下述哪一种细胞产生和释放白细胞致热原的量最多 A. 中性粒细胞 B. 单核细胞 C. 嗜酸粒细胞 D. 肝脏星形细胞

71.炎热环境中皮肤散热的主要形式是通过 A. 发汗 B. 对流 C. 血流 D. 传导

72.发热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的直接机制是: A. 胃液分泌减少 B. 胃蠕动减弱 C. 幽门括约肌收缩

阿琪制作

D.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E. 发酵腐败产物刺激胃粘膜 73.下列哪种物质属内生致热原? A. 革兰阳性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B. 革兰阴性细菌产生的内毒素 C. 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D. 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代谢产物本胆烷醇酮

E. 吞噬细胞被激活后释放的细胞因子 74.有关发热概念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

A. 体温超过正常值0.5℃ B. 产热过程超过散热过程 C. 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

D. 有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的 75.IL-6

A. 由嗜酸性粒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 B. 有嗜碱性粒细胞分子的细胞因子 C. 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等分泌的由184个氨基酸组成的细胞因子 D. 单核细胞、成纤维细胞分泌固醇类激素 II.多选题 (共 35 题,0 分) 1.(10) 发热产生机制的基本环节有 A. 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B. 内生致热原的作用

C. 通过中枢介质引起调定点上移 D. 调温效应器的反应

2.(1) 能作为发热激活物的病原微生物有 A. 细菌 B. 螺旋体 C. 病毒 D. 真菌

3.发热病人出现食欲低下和恶心呕吐的机制是:

A. 消化液分泌减少 B. 胃肠蠕动减弱 C. 食物发酵腐败 D. 腹痛 E. 白细胞介素-1

4.发热退热期的特点有: A. 自感酷热 B. 立毛肌收缩 C. 汗腺分泌增加 D. 皮肤血管扩张 E. 畏寒

5.体温上升期患者血压略有升高的机制是: A. 血温升高

B. 末梢血管收缩 C. 心率加快 D. 血液粘度增加 E. 血容量增加 6.过热见于: A. 广泛鱼鳞癣 B. .甲状腺功能亢进 C. 先天性汗腺缺乏 D. 中暑 E. 剧烈运动

7.发热时存在下列何种情况应及时解热?

A. 体温超过40℃. B. 严重心律失常 C. 恶性肿瘤 D. 心肌梗死 E. 妊娠期妇女

8.发热时机体代谢变化有 A. 急性期蛋白合成增多 B. 脂肪分解加强 C. 蛋白质呈正氮平衡 D. 维生素消耗增加 E. 糖原分解减少

9.(6) 致热信号传入中枢的途径可能有以下几种

A. EP通过交感神经将信号传入中枢

B.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C. EP通过中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D. EP通过迷走神经将信号传入中枢

10.发热时出现心率加快的主要机制是: A. 心搏量增加

B.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高

C. 代谢性酸中毒 D. 血温升高 E. 高钾血症

11.(5) 细菌性致热原有 A. 杆菌肽 B. 外毒素 C. 干扰素 D. 内毒素

12.发热高峰期的特点是: A. 寒战加重

B. 皮肤发红 C. 皮肤干燥 D. 自觉酷热 E. 大量出汗

13.目前公认的中枢发热介质有: A. 前列腺素E B. 环磷酸腺苷 C. Na+/Ca2+比值

D.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 E. 一氧化氮

14.与热型形成有关的因素是: A. 热度高低 B. 升降速度 C. 持续时间 D. 发热原因 E. 年龄大小

15.(3) 多种发热发病学的共同途径是 A. ET B. 抗体 C. 外毒素 D. EP

16.(1) 内毒素的特性是 A. 分子量大 B. 属发热激活物 C. 耐热性低 D. 能被蛋白酶破坏

17.(5) 中枢发热介质主要包括 A. 前列腺素 B. 环磷酸腺苷 C. 儿茶酚胺 D. Na+/Ca2+比值

18.(8) 发热时出现心率加快的主要机制是 A. 心搏量增加

B.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性增高 C. 代谢性酸中毒 D. 血温升高

19.(9)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的负调节介质包括 A. AVP B. α-MSH C. Lipocortin-1 D. ANP

20.(7) IL-1除能引起发热外还能引起 A. 低铁血症 B. 低锌血症 C. 高铜血症 D. 中性粒细胞增多

21.(3) 折细胞致热原的特性是

阿琪制作

A. 分子量大

B. 胃蛋白酶能破坏其活性 C. 耐热性低

D. 活性成分是脂多糖 22.(2) 能引起发热的物质有 C. 抑制内生致热原合成 D. 阻断PGE2合成 E. 抑制细菌繁殖

30.(4) 新发现的内生致热原有 A. IFN 调节中枢的 而引起的 体温升高。 性收缩,鸡皮是由于 神经紧张, 肌收缩所致。

4.寒战是一种全身性 不随意的

5.发热机制包括 、 和 A. 肠毒素 B. 硅酸结晶 C. 红疹毒素 D. 尿酸结晶

23.致热信号传人中枢的途径可能有以下几种:

A. EP通过交感神经将信号传人中枢 B. EP通过迷走神经将信号传人中枢 C. EP通过血脑屏障转运入脑 D. 肺通过苯乙醇胺将信号传人中枢 E. EP通过终板血管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24.(4) 产生EP的肿瘤细胞有 A. 骨髓单核细胞性肿瘤细胞 B. 白血病细胞

C. 霍奇金淋巴肉瘤细胞 D. 肾癌细胞

25.发热机制的基本环节有: A. 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B. 内生致热原的信息传递作用 C. 激活淋巴细胞的作用

D. 通过中枢介质引起调定点上移 E. 调温效应器的反应

26.(9)发热机体的糖代谢特点是 A. 肝糖原分解加强 B. 糖有氧分解增加 C. 血糖升高 D. 肌糖原分解减弱

27.(10) 体温上升期患者血压略有升高的机制是

A. 末梢血管收缩 B. 血容量增加 C. 心率加快 D. 血液黏度增加 28.已知内生致热原有: A. TNF B. IFN C. .IL-3 D. IL-6 E. IL-1

29.水杨酸盐解热的原理是: A. 抑制免疫反应

B. 恢复POAH神经元的功能

B. TNF C. MIP-1 D. EP

31.(7) 除巨噬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外,还能产生EP的细胞有 A. 角膜上皮细胞 B. 神经胶质细胞 C. 肾小球膜细胞 D. 郎罕细胞

32.(6) 白细胞致热原有 A. 致热性交叉反应 B. 杀死肿瘤细胞 C. 高度抗原特异性 D. 抗病毒敏殖

33.(2) 产内生致热原细胞吞噬激活物后,产生的代谢变化有 A. 耗氧量增加 B. 糖酵解增强 C. 水解酶释放 D. 蛋白分解增强

34.(8) 发热体温调节中枢的正调节介质包括 A. PGE B. cAMP C. Na+/Ca2+ D. CRH和NO

35.发热时,中枢的负调节介质有: A. CRH B. NO C. TNF D. α-MSH E. Lipocortin-1

III.填空题 (共 10 题,0 分) 1.内毒素有明显的 ,干热160℃ 小时才能来活,其分子量 ,不易透过 。

2.按发热持续状况划分的热型有 、 、 、 、 。

3.发热是指在 作用下,体温

三个基本环节。

6.发热的处理原则是积极进行 ,对非高热病人 ,对高热病人 。 7.畏寒是由于皮肤血管 ,体表温度 ,皮肤 感受器受刺激, 冲动传至中枢而引起的。这导致散热的 。

8.影响发热的主要因素有 的功能状态、 的功能状态、 状态、 状态和 的性质

9.目前已确认为内生致热原的有 、 、 、 。

10.发热不是独立的 ,而是一种 。发热常出现于许多疾病的早期而易被察觉,因此,发热是疾病的 和重要的 。 IV.简答题 (共 15 题,0 分) 1.内生致热原 2.发热激活物 3.发热 4.OVLT

5.生理性体温升高 6.过热 7.热惊厥

8.发热患者为什么会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9.过热时,患者体温升高与其调定点水平是否一致?

10.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就一定是发热吗? 11.热限 12.调定点

13.对体温下降期体温骤退患者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14.寒战与发汗

15.调定点上移为什么会使皮肤血管收缩? V.论述题 (共 5 题,0 分)

1.外致热原通过哪些基本环节使体温升高? 2.试述发热时临床上出现畏寒、皮肤苍白、干燥、寒战和鸡皮表现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3.发热与过热有何异同? 4.发热反应有何生物学意义?

5.为什么发热时机体体温不会无限制上升? VI.综合题 (共 1 题,0 分)

1.患者,女,14岁。1天前于游泳后出现发热,

阿琪制作

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食欲减退、轻咳无痰、呕吐胃内容物1次,无抽搐、腹痛等不适。门诊以“发热待查”收治入院。查体:体温39.7℃,脉搏112/min,呼吸28/min,血压120/70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急性热病容,全身未见皮疹及出血点,咽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可见少许脓栓,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心、肺检查未及异常。腹软,未及肝脾,无病理反射。尿少色黄。化验见白细胞总数14.7×109/L,中性粒细胞81.6%,淋巴细胞11.7%。人院后给予抗生素及输液治疗。在输液过程中出现畏寒、寒战、烦躁不安。一度体温升至41℃,心率128次/min,呼吸浅促,立即停止输液,肌注异丙嗪1支,并给予酒精擦浴,头部置冰袋。次日,体温渐降,患者精神萎靡,出汗较多,继续输液及抗生素治疗。3天后,体温降至37℃,除感乏力外,无自觉不适。住院6天痊愈出院。 1.人院时的发热是怎样引起的?本病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输液过程中出现的畏寒、寒战、体温升高等属何种反应?为什么?

3.给患者用酒精擦浴,头部置冰袋处理的意义何在?

VII.名词解释 (共 10 题,0 分) 1.Organum vasculosum laminase terminalis (OVLT,下丘脑终板血管器) 2.Fever (发热)

3.Pyrogenic activator (发热激活物) 4.Chill (寒战) 5.Febrile type (热型) 6.Hyperthermia (过热) 7.Fastigium (高热稽留期)

8.Endogenous pyrogen (EP,内生致热原) 9.Hyperthermic ceiling or febrile limit (热限) 10.Febrile convulsion (热惊厥)

-------------------------------------------------------------------------------- 第七章 应激

--------------------------------------------------------------------------------

I.单选题 (共 64 题,0 分) 1.应激性溃疡形成的必要条件是: A. 胃粘膜缺血 B. 酸中毒

C. 胃腔内H+向粘膜内反向弥散 D. 胆汁逆流

E. 胃酸分泌增多

2.急性期反应蛋白具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A. 抑制蛋白酶对组织的过度损伤

B. 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 C. 抗感染、抗损伤 D. 以上都对

3.应激反应时,下列哪种激素分泌减少? A. 胰岛素 B. 生长素 C. 催乳素 D. 下丘脑加压素 E. 胰高血糖素

4.应激时下列哪项不是泌系统的表现

A. 尿钾浓度增高 B. 尿比重增高 C. 尿钠浓度降低 D. 尿量减少 5.能作为应激原的是 A. 噪声 B. 器官功能障碍 C. 社会环境因素 D. 以上都是

6.应激时血浆GC长期异常升高对机体产生损伤作用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免疫能力总体水平下降 B. 心功能损伤

C. 记忆与认知功能下降 D. 性功能减退 E. T3水平升高

7.下列哪项是CRH的功能 A. 升高血糖 B. 抗炎、抗过敏

C. 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D. 促进GC的分泌

8.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生理意义不具有哪项 A. 稳定溶酶体膜 B. 促进蛋白质的糖异生 C. 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 D. 降低血糖

9.下列除哪一项外均为线粒体膜渗透性转换孔开启引发的后果?

A. 线粒体跨膜电位(△Ψm)崩解 B. 呼吸链断裂 C. ROS生成减少 D. 线粒体Ca2+超载 E. AIF、Cytc释放

10.应激是机体对外界刺激因素的一种: A. 防御性反应 B. 代偿性反应 C. 非特异性反应 D. 损伤性反应 E. 免疫反应

11.应激时糖皮质激素持续分泌增加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A. 抑制免疫炎症反应 B. 抑制甲状原轴 C. 胰岛素抵抗 D. 以上都对

12.诱导细胞产生热休克蛋白的应激原有 A. 感染 B. 缺氧 C. 中毒 D. 以上都对

13.下面有关应激的心理性反应不正确的 A. 绝大多数应激都包含心理、情绪上的反应 B. 总是损害认知功能 C. 应激可引起情绪改变 D. 应激可致社会行为改变

14.激应时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外周效应是 A. CRH释放

B. 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迅速升高 C. 糖皮质激素分沁增加

D. 引起兴奋、警觉、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 15.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警觉期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A. CRH B. 胰高血糖素 C. 胰岛素 D. 儿茶酚胺

16.下面有关应激的心理性反应不正确的 A. 绝大多数应激都包含心理、情绪上的反应 B. 总是损害认知功能 C. 应激可引起情绪改变 D. 应激可致社会行为改变

17.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的

阿琪制作

中枢位点是 A. 腺垂体 B. 肾上腺皮质 C. 大脑边缘系统 D. 室旁核

18.下面对应激时由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介导的心血管系统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A. 心肌收缩力增强 B. 冠状动脉血流量通常增加 C. 血管总外周阻力增高 D. 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可痉挛 19.慢性应激时血液系统的表现是 A. 非特异性抗感染能力增强 B. 血液黏滞度升高 C. 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D. 可有类似于缺铁性贫血的表现

20.热休克蛋白家族参与的细胞生命活动不包括:

A. 细胞信号传导 B. 血液凝固 C. 免疫识别 D. 细胞周期调控 E. 细胞凋亡

21.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的中枢介质主要为: A. ACTH B. TRH C. .MSH D. CRH E. PTH

22.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来自下列哪种细胞 A. 单核吞噬细胞 B. 成纤维细胞 C. 肥大细胞 D. 肝细胞

23.下列哪种蛋白为负急性期反应蛋白 A. 纤维蛋白原 B. 铜蓝蛋白 C. α1蛋白酶抑制剂 D. 白蛋白

24.热休克蛋白具有下列哪种生物学功能? A. 促进细胞分泌 B. 分子伴侣 C. 神经调节

D. 维持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E. 免疫功能

25.应激时影响情绪反应的主要结构基础是

A. 大脑皮质 B. 大脑边缘系统 C. 下丘脑 D. 中脑

26.应激时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中和下列哪项无关 A. 胆汁返流

B. 黏膜缺血不能及时运走黏膜内的H+

C.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D. 胃腔内H+向黏膜内的反向弥散

27.应激时物质代谢变化特点是: A. 分解减少,合成减少 B. 分解增加,合成增加 C. 分解减少,合成增加 D. 分解增加,合成减少 E. 分解增加,合成不变 28.下面哪项是有关“分子伴娘”的正确描述

A. 能提高细胞对多种应激原的耐受能力

B. 与受损蛋白质修复或移除有关

C. 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移位、维持和降解

D. 诱生性HSP即是一类重要的“分子伴娘”

29.应激性溃疡形成机制中不正确的是 A. 胃黏膜缺血 B. 碱中毒 C. 胆汁返流

D. 胃腔内H+向黏膜内的反向弥散

30.应激时下列何种激素可降低 A. 胰高血糖素 B. 胰岛素 C. 催乳素 D. 抗利尿激素

31.应激时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中和下列哪项无关 A. 胆汁返流

B. 黏膜缺血不能及时运走黏膜内的H+

C.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D. 胃腔内H+向黏膜内的反向

弥散

32.下面哪项是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不利反应 A. 抑制甲状腺轴 B. 升高血糖 C. 胰岛素抵抗 D. 腹腔器官缺血

33.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 A. 胆汁返流 B. 酸中毒 C. 胃黏膜缺血

D. 胃腔内H+向黏膜内的反向弥散 34.应激时CRH分泌增多最主要的功能是 A. 刺激ACTH的分泌进而增加GC的分泌 B. 调控应激时的情绪行为反应 C. 促进内啡肽释放

D. 促进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活性 35.应激时免疫系统参与对神经内分泌的调控是通过

A. 感知病毒等非识别刺激 B. 通过免疫防御反应清除有害刺激 C. 免疫细胞可产生各种神经内分泌激素 D. 以上都对

36.应激时泌尿系统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尿少 B. 尿比重升高 C. 尿钠降低

D.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E. 尿钾降低

37.应激时最核心的神经内分泌可能是 A. ACTH分泌增加 B. 甲肾上腺素增多 C. CRH释放增多 D. GC分泌增加

38.下列哪个为应激性疾病 A. 原发性高血压 B. 应激性溃疡 C. 动脉粥样硬化 D. 支气管哮喘

39.应激反应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主要调控和传导体系是:

A.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B.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C.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D. 大脑边缘系统 E. 心血管系统

阿琪制作

40.下列关于热休克蛋白的描述哪个是错误的

A. 亦称应激蛋白

B. 可由各种应激原诱导生成 C. 可为细胞的结构蛋白 D. 属分泌型蛋白

41.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抵抗期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 A. 胰岛素 B. 糖皮质激素 C. 儿茶酚胺 D. ACTH

42.应激反应抵抗期以下列哪种激素分泌增加为主? A. ACTH B. 胰高血糖素 C. 糖皮质激素 D. 胰岛素 E. 生长素

43.下面哪项不是应激时消化系统的表现 A. 胃黏膜缺血 B. 胃酸分泌总是增多 C. 胃黏液蛋白分泌常减少 D. 可有胃黏膜糜烂

44.情绪心理应激所致原发性高血压的机制中不包括

A.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兴奋 B. HPA激活 C. GC的作用 D. 血液粘滞度增高

45.急性应激时,与应激负荷强度密切相关并可能作为评价应激负荷强度的生物学指标为: A. CC B. ACfB C. VSP D. IH E. β-内啡肽

46.应激是机体在受到各种刺激时所出现的 A. 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B. 代偿性反应 C. 特异性全身反应 D. 损害性反应

47.交感—肾上腺体质系统的中枢部位主要位于: A. 脑干蓝斑 B. 杏仁体

C. 边缘皮质 D. 新皮质 E. 脊髓侧角

48.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中枢位点是 A. 肾上腺髓质 B. 腺垂体 C. 蓝斑

D. 大脑边缘系统

49.应激反应的中枢位于: A. 下丘脑和中脑 B. 下丘脑和脑干 C. 中脑和脑干 D. 大脑皮质和中脑 E. 大脑皮质和脑干

50.急性应激时关于血液系统变化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血液粘滞度升高 B. 纤维蛋白原增多 C. 白细胞增多 D. 红细胞沉降率降低 E. 血小板数目增多

51.应激时循环系统发生的变化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A. 循环血量显著增加 B. 心率减慢 C. 心肌收缩力增强 D. 心排出量增加 E. 外周血管收缩

52.应激影响机体情绪反应的主要结构基础是: A. 下丘脑 B. 间脑 C. 中脑

D. 大脑边缘系统 E. 大脑皮质

53.急性期反应蛋白中具有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作用的蛋白是 A. 铜蓝蛋白 B. 结合珠蛋白 C. 补体 D. C反应蛋白

54.应激时糖皮质激素不具有下列哪一种生物学作用? A. 促进蛋白质分解 B. .提高血糖浓度 C. 抑制脂肪动员

D. 增强心血管功能 E. 稳定细胞溶酶体膜

55.应激所致内分泌功能障碍可表现为 A. 慢性应激可致儿童生长发育缓慢 B. 慢性心理应激时 C. 甲状腺轴可受抑 D. 以上都对

56.急性反应蛋白主要合成于: A. 成纤维细胞 B. 内皮细胞 C. .心肌细胞 D. 肝细胞 E. 单核细胞

57.下面有关急性期反应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 急性期反应少数蛋白浓度可降低

B. 急性期反应构成了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保护性系统

C. AP包括C反应蛋白、补体等

D. 急性反应时相的特点是免疫球蛋白大量生成 58.热休克蛋白最初发现于哪种生物体? A. 果蝇 B. 人类 C. 腺病毒 D. 酵母 E. 大鼠

59.应激所致内分泌功能障碍可表现为 A. 慢性应激可致儿童生长发育缓慢 B. 慢性心理应激时 C. 甲状腺轴可受抑 D. 以上都对

60.下面有关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

A. GAS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可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 B. 警觉期以糖皮质激素增多为主 C. 抵抗期有防御贮备能力的消耗 D. 衰竭期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调

61.急性期反应蛋白不包括下列哪类蛋白 A. 参与凝血的蛋白 B. 参与抗感染的蛋白 C. 参与运输的蛋白 D. 参与激肽生成的蛋白

62.应激时最重要的一个神经内分泌反应是 A. GC分泌增多

B.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 C. CRH释放增多 D. ACTH分泌增加

阿琪制作

63.急性应激时免疫系统可表现为 A. 外周血吞噬细胞数目增多 B. C-反应蛋白减少 C. 补体水平等降低

D. 外周血吞噬细胞活性降低

64.应激时交感-肾上原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防御反应是 A. 心率增快

B. 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

C. 可使组织的血液供应更充分、合理 D. 以上都对

II.多选题 (共 14 题,0 分) 1.应激时急性反应蛋白的功能是: A. 提高抗感染能力 B. 抗氧化 C. 抑制蛋白酶 D. 运输功能 E. 促进凝血

2.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包括: A. 胃粘膜的缺血

B. 胃腔内H+向粘膜内反流 C. 胆汁反流 D. 代谢性酸中毒 E. β-内啡肽释放的减少

3.下列蛋白中属于急性反应蛋白的为: A. 纤维蛋白原 B. 热休克蛋白 C. α1抗糜蛋白酶 D. C反应蛋白 E. 磷脂酶A2

4.应激时免疫功能障碍可有哪些表现 A. 自身免疫病 B. 抵抗力下降 C. 免疫功能低下 D. 胸腺、淋巴结可萎缩

5.应激时交感—肾上腺体质系统持续兴奋造成对机体的损伤包括: A. 应激性溃疡 B. 内环境紊乱 C. 高血压 D. 血栓形成 E. 性功能低下

6.应激负荷造成的免疫系统损伤为: A. 免疫功能紊乱 B. 补体升高 C. C-反应蛋白升高 D. 免疫抑制

E. 外周血中吞噬细胞数目增多 7.(10) 应激引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有

A. 通过β受体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痉挛

B. 血液粘滞度增高

C.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通过β受体兴奋降低心室纤颤的阈值

D. 心肌电活动异常

8.下列哪些条件能使细胞产生热休克蛋白? A. 高热 B. 毒物 C. 行动受限 D. 感染 E. 放射线

9.应激引起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可能机制有

A. 通过β受体引起冠状动脉收缩痉挛

B. 血液粘滞度增高

C.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活通过β受体兴奋降低心室纤颤的阈值

D. 心肌电活动异常

10.应激时IL-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包括: A. 食欲降低 B. 代谢增加 C. 促进LH的分泌 D. 促进CRH的释放 E. 体温升高

11.应激时机体可出现哪些代谢变化? A. 代谢率降低 B. 糖异生能力提高 C. 脂肪分解加强 D. 糖原分解加强 E. 蛋白质分解增加

12.急性应激时血液系统的变化: A. 血小板数目增多 B. 血浆纤溶酶原浓度升高 C. 凝血能力和纤溶活性降低 D. 外周血中白细胞增多 E. 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 13.(9) 应激时免疫功能障碍可

有哪些表现 A. 自身免疫病 B. 抵抗力下降 C. 免疫功能低下 D. 胸腺、淋巴结可萎缩

14.与应激最密切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包括:

A. 边缘系统的皮层 B. 海马 C. .下丘脑 D. 蓝斑 E. 嗅球

III.填空题 (共 14 题,0 分)

1.机体对应激原代偿性适应机制表现为 、 、 、 、 。 2.中枢神经系统是应激信号 、 和应激反应 中心。

3.应激机体GC水平的升高对机体应激适应能力的提高表现为 、 、和 。

4.参与应激反应的主要蛋白质包括 、 、 。 5.应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病理机制在于 、 、 。

6.应激引起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 、 、 等。 7.应激负荷取决于 和 。 8.应激时心功能增强主要表现为 、 、 、 。 9.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主要调控和传导体系为 系统和 系统。 10.应激反应基本过

程可分

为: 、 、 三个阶

段。

11.应激反应的生物学特点主要表现为 、 、 、 。 12.根据应激原的性质和来源一般将应激原分为 、 、 、 四类。

1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传导体系包括 、 、和 三个主要途径。

14..应激反应的中枢位于下丘脑和脑干,包括下丘脑 和 ,以及 ,其

接受并整合来自应激原产生的大量的 阿琪制作

和 。

IV.简答题 (共 18 题,0 分)

1.应激时交感—肾上腺体质系统的反应及其生理和病理意义是什么? 2.简述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特点? 3.分子伴娘 4.GAS

5.简述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

6.应激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主要有哪些表现

7.简述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8.应激性溃疡

9.为什么说应激是一种全身性非特异性反应? 10.应激原

11.心理社会呆小状态 12.应激 13.PTSD

14.如何理解应激反应内在素质的决定性? 15.简述应激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16.AP

17.应激性疾病及应激相关疾病 18.热休克蛋白

V.论述题 (共 2 题,0 分) 1..应激对内分泌系统有何影响?

2.试述线粒体在细胞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机制?

VI.综合题 (共 1 题,0 分)

1.应激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VII.名词解释 (共 8 题,0 分) 1.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创伤后应激综合征) 2.Stressor(应激原) 3.Cell stress(细胞应激) 4.Stress(应激) 5.Eustress(良性应激)

6.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全身适应综合征)

7.Stress related disease(应激性疾病) 8.Heat shock protein (HSP,热休克蛋白) -------------------------------------------------------------------------------- 第八章 休克

--------------------------------------------------------------------------------

I.单选题 (共 86 题,0 分)

1.休克进展期掌握补液量的原则是:

A. 无明显失血失液者不必补液 B. .失多少,补多少 C. 需多少,补多少

D. 前一天丧失液体量加当天丢失量 E. 宁多勿少

2.下列哪种缩血管物质能引起冠脉扩张

A. 血管紧张素Ⅱ B. 抗利尿激素 C. 去甲肾上腺素 D. 肾上腺素

3.休克的下列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

B. 呼吸急促、脉搏细速 C. 血压均下降

D. 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绀 4.高排低阻型休克最常见于下列哪一类休克 A. 失血性休克 B. 烧伤性休克 C. 心源性休克 D. 感染性休克

5.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 少灌少流 B. 少灌多流 C. 多灌少流 D. 多灌多流

6.一般休克治疗的首要措施是: A. 使用强心剂 B. 补充血容量 C. 纠正酸中毒 D. 使用扩血管药 E. 使用缩血管药

7.调节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缩的主要是: A. 交感神经 B. 动脉血压变化 C. 平滑肌自律性收缩 D. 血液及局部体液因素 E.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8.休克时血液流变学改变中,下

列哪一项不正确? A. 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 B. 红细胞聚集叠加增多 C. 白细胞粘着、贴壁、嵌塞 D. 血小板聚集 E. 血浆粘度增大

9.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指 A. 直捷通路 B. 迂回通路 C. 营养通路 D. 动静脉短路

10.下列哪一项不是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 A. 微动脉收缩 B. 后微动脉收缩

C.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D. 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E. 微静脉收缩

11.正常微循环的血流调节主要与 A. 交感神经的支配有关

B.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自身节律性舒 C. 局部体液因素有关

D. 毛细血管只皮细胞收缩有关 12.休克期时正确的补液原则是 A. 如血压正常不必补液

B. 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失多少,补多少” C. 补充丧失的部分液体和当天继续丧失的液体D. “需多少,补多少” 13.休克治疗的首要措施是 A. 使用强心剂 B. 补充血容量 C. 纠正酸中毒 D. 使用血管扩张剂

14.休克时最常出现的酸碱平衡紊乱是: A. AG正常性代谢性酸中毒 B. AG增高性代谢性酸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 D. 代谢性碱中毒 E. 呼吸性酸中毒

15.下列对TNP的描述哪项不正确? A. 引起感染性休克的重要介质

B. 激活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其他炎症介质 C. 使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 D. 休克早期引起外周血管收缩 E. 作为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 16.不符合休克早期临床表现的是 A. 面色苍白 B. 四肢湿冷

阿琪制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16t.html

微信扫码分享

《病生题库09年,xx医学院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
范文搜索
下载文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