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讲座(3年级-下)(15讲)
更新时间:2024-02-28 11: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小学奥数讲座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三年级奥数讲座(二)
目录
第一讲 从数表中找规律 第二讲 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谈起 第三讲 多笔画及应用问题 第四讲 最短路线问题 第五讲 归一问题 第六讲 平均数问题 第七讲 和倍问题 第八讲 差倍问题 第九讲 和差问题 第十讲 年龄问题 第十一讲 鸡兔同笼问题 第十二讲 盈亏问题 第十三讲 巧求周长 第十四讲 从数的二进制谈起 第十五讲 综合练习
第一讲 从数表中找规律
在前面学习了数列找规律的基础上,这一讲将从数表的角度出发,继续研究数列的规律性。
例1 下图是按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数学三角形,请你按规律填上空缺的数字.
分析与解答 这个数字三角形的每一行都是等差数列(第一行除外),因此,第5行中的括号内填20,第6行中的括号内填 24。
例2 用数字摆成下面的三角形,请你仔细观察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 这个三角阵的排列有何规律?
② 根据找出的规律写出三角阵的第6行、第7行。 ③ 推断第20行的各数之和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
①首先可以看出,这个三角阵的两边全由1组成;其次,这个三角阵中,第一行由1个数组成,第2行有两个数?第几行就由几个数组成;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三角阵中的每一个数(两边上的数1除外),都等于上一行中与它相邻的两数之和.如:2=1+1,3=2+1,4=3+1,6=3+3。
②根据由①得出的规律,可以发现,这个三角阵中第6行的数为1,5,10,10,5,1;第7行的数为1,6,15,20,15,6,1。
③要求第20行的各数之和,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开始的几行数。
至此,我们可以推断,第20行各数之和为219。
[本题中的数表就是著名的杨辉三角,这个数表在组合论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例3 将自然数中的偶数2,4,6,8,10?按下表排成5列,问2000出现在哪一列?
分析与解答
方法1:考虑到数表中的数呈S形排列,我们不妨把每两行分为一组,每组8个数,则按照组中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它们所在的列分别为B、C、D、E、D、C、B、A.因此,我们只要考察2000是第几组中的第几个数就可以了,因为2000是自然数中的第1000个偶数,而1000÷8=125,即2000是第125组中的最后一个数,所以,2000位于数表中的第250行的A列。
方法2:仔细观察数表,可以发现:A列中的数都是16的倍数,B列中数除以16余2或者14,C列中的数除以16余4或12,D列的数除以16余6或10,E列中的数除以16余8.这就是说,数表中数的排列与除以16所得的余数有关,我们只要考察2000除以16所得的余数就可以了,因为2000÷16=125,所以 2000位于A列。
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会做一道题,而是要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一道题做完了,我们还应该仔细思考一下,哪种方法更简洁,题目主要考察的问题是什么?这样学习才能举一反三,不断进步。
就例 3而言,如果把偶数改为奇数, 2000改为 1993,其他条件不变,你能很快得到结果吗?
例4 按图所示的顺序数数,问当数到1500时,应数到第几列? 1993呢?
分析与解答
方法1:同例3的考虑,把数表中的每两行分为一组,则第一组有9个数,其余各组都只有8个数。
(1500-9)÷8=186?3 (1993—9)÷8=248
所以,1500位于第188组的第3个数,1993位于第249组的最后一个数,即1500位于第④列,1993位于第①列。
方法2:考虑除以8所得的余数.第①列除以8余1,第②列除以8余2或是8的倍数,第③列除以8余3或7,第④列除以8余4或6,第⑤列除以8余5;而1500÷8=187?4,1993÷8=249?1,则1993位于第①列,1500位于第④列。
例5 从1开始的自然数按下图所示的规则排列,并用一个平行四边形框出九个数,能否使这九个数的和等于①1993;②1143;③1989.若能办到,请写出平行四边形框内的最大数和最小数;若不能办到,说明理由.
分析与解答
我们先来看这九个数的和有什么规律.仔细观察,容易发现:12+28=2×20,13+27=2×20,14+26=2×20,19+21= 2 × 20,即: 20是框中九个数的平均数.因此,框中九个数的和等于20与9的乘积.事实上,由于数表排列的规律性,对于任意由这样的平行四边形框出的九个数来说,都有这样的规律,即这九个数的和等于平行四边形正中间的数乘以9。
① 因为1993不是9的倍数,所以不可能找到这样的平行四边形,使其中九个数的和等于1993。
②1143÷9=127,127÷8=15?7.这就是说,如果1143是符合条件的九个数的和,则正中间的数一定是127,而127位于数表中从右边数的第2列.但从题中的图容易看出,平行四边形正中间的数不能位于第1行,也不能位于从左数的第1列、第2列、第7列和第8列,因此,不可能构成以127为中心的平行四边形。
③ 1989÷9=221,221÷8=27?5,即1989是9的倍数,且数221位于数表中从左起的第5列,故可以找到九个数之和为1989的平行四边形,如图: 其中最大的数是229,最小的数是213.
习题一
1.观察下面已给出的数表,并按规律填空:
2.下面一张数表里数的排列存在着某种规律,请你找出规律之后,按照规律填空。
3.下图是自然数列排成的数表,按照这个规律,1993在哪一列?
4.从1开始的自然数如下排列,则第2行中的第7个数是多少?
解答
1.第5行的括号中填25;第6行的括号中填37。
2.这个数表的规律是:第二行的数等于相应的第三行的数与第一行的数的差的2倍.即:8=2×(6—2),10=2×(10—5),4=2×(9—7),18=2×(20—11).因此,括号内填12。
3.1993应排在B列。 4.参看下表:
第2行的第7个数为30.
第二讲 从哥尼斯堡七桥问题谈起
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哥尼斯堡城.流经那里的一条河中有两个小岛,还有七座桥把这两个小岛与河岸联系起来,那里风景优美,游人众多.在这美丽的地方,人们议论着一个有趣的问题:一个游人怎样才能不重复地一次走遍七座桥,最后又回到出发点呢? 对于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许多人跃跃欲试,但都没有获得成功.直到1836年,瑞士著名的数学家欧拉才证明了这个问题的不可能性。
欧拉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非常巧妙.他认为:人们关心的只是一次不重复地走遍这七座桥,而并不关心桥的长短和岛的大小,因此,岛和岸都可以看作一个点,而桥则可以看成是连接这些点的一条线.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就转化为一个几何图形(如下图)能否一笔画出的问题了.
那么,什么叫一笔画?什么样的图可以一笔画出?欧拉又是如何彻底证明七桥问题的不可能性呢?下面,我们就来介绍这一方面的简单知识。
数学中,我们把由有限个点和连接这些点的线(线段或弧)所组成的图形叫做图(如图(a));图中的点叫做图的结点;连接两结点的线叫做图的边.如图(b)中,有三个结点:E、F、G,四条边:线段EG、FG以及连接E、F的两段弧.从图(a)、(b)中可以看出,任意两点之间都有一条通路(即可以从其中一点出发,沿着图的边走到另一点,如A到I的通路为A→H→I或A→D→I?),这样的图,我们称为连通图;而下图中(c)的一些结点之间却不存在通路(如M与N),像这样的图就不是连通图。
所谓图的一笔画,指的就是:从图的一点出发,笔不离纸,遍历每条边恰好一次,即每条边都只画一次,不准重复.从上图中容易看出:能一笔画出的图首先必须是连通图.但是否所有的连通图都可以一笔画出呢?下面,我们就来探求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与奇数条边相连的结点叫做奇点,把与偶数条边相连的点称为偶点.如上图(a)中的八个结点全是奇点,上图(b)中E、F为奇点,G为偶点。 容易知道,上图(b)可以一笔画出,即从奇点E出发, 沿箭头所指方向,经过F、G、E,最后到达奇点F;同理,从奇点F出发也可以一笔画出,最后到达奇点E.而从偶点G出发,却不能一笔画出.这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这并不是偶然现象.假定某个图可以一笔画成,且它的结点X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而是中间点,那么X一定是一个偶点.这是因为无论何时通过一条边到达X,由于不能重复,必须从另一条边离开X.这样与X连结的边一定成对出现,所以X必为偶点,也就是说:奇点在一笔画中只能作为起或终点.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个可以一笔画出的图中,奇点的个数最多只有两个。
在七桥问题的图中有四个奇点,因此,欧拉断言:这个图无法一笔画出,也即游人不可能不重复地一次走遍七座桥.更进一步地,欧拉在解决七桥问题的同时彻底地解决了一笔画的问题,给出了下面的欧拉定理:
①凡是由偶点组成的连通图,一定可以一笔画成;画时可以任一偶点为起点,最后一定能以这个点为终点画完此图。
②凡是只有两个奇点(其余均为偶点)的连通图,一定可以一笔画完;画时必须以一个奇点为起点,另一个奇点为终点。 ③其他情况的图,都不能一笔画出。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笔画问题的具体应用:
例1 观察下面的图形,说明哪些图可以一笔画完,哪些不能,为什么?对于可以一笔画的图形,指明画法.
分析与解答
(a)图:可以一笔画,因为只有两个奇点A、B;画法为A→头部→翅膀→尾部→翅膀→嘴。
(b)图:不能一笔画,因为此图不是连通图。
(c)图:不能一笔画,因图中有四个奇点:A、B、C、D。
(d)图:可以一笔画,因为只有两个奇点;画法为:A→C→D→A→B→E→F→G→H→I→J→K→B。
(e)图:可以一笔画,因为没有奇点;画法可以是:A→B→C→D→E→F→G→H→I→J→B→D→F→H→J→A。
(f)图:不能一笔画出,因为图中有八个奇点。
注意:在上面能够一笔画出的图中,画法并不是惟一的.事实上,对于有两个奇点的图来说,任一个奇点都可以作为起点,以另一个奇点作为终点;对于没有奇点的图来说,任一个偶点都可以作为起点,最后仍以这点作为终点。 例2 下图是国际奥委会的会标,你能一笔把它画出来吗?
分析与解答
一个图能否一笔画出,关键取决于这个图中奇点的个数.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上图中所有的结点都是偶点,因此,这个图可以一笔画出.画时可以任一结点作为起点。
例3 下图是某地区所有街道的平面图.甲、乙二人同时分别从A、B出发,以相同的速度走遍所有的街道,最后到达C.如果允许两人在遵守规则的条件下可以选择最短路径的话,问两人谁能最先到达C?
分析与解答
本题要求二人都必须走遍所有的街道最后到达C,而且两人的速度相同.因此,谁走的路程少,谁便可以先到达C。容易知道,在题目的要求下,每个人所走路程都至少是所有街道路程的总和。仔细观察上图,可以发现图中有两个奇点:A和C.这就是说,此图可以以A、C两点分别作为起点和终点而一笔画成.也就是说,甲可以从A出发,不重复地走遍所有的街道,最后到达C;而从B出发的乙则不行.因此,甲所走的路程正好等于所有街道路程的总和,而乙所走的路程则必定大于这个总和,这样甲先到达C。 例4 下图是某展览厅的平面图,它由五个展室组成,任两展室之间都有门相通,整个展览厅还有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问游人能否一次不重复地穿过所有的门,并且从入口进,从出口出?
分析与解答
这种应用题,表面看起来不易解决,事实上,只要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我们并不关心展室的大小以及路程的远近,关心的只是能否一次不重复地走遍所有的门,与七桥问题较为类似.因此,仿照七桥问题的解法,我们可以把每个展室看作一个结点,整个展厅的外部也看作一个点,两室之间有门相通,可以看作两点之间有边相连.这样,展厅的平面图就转化成了我们数学中的图,一个实际问题也就转化为这个图(如下图)能否一笔画成的问题了,即能否从A出发,一笔画完此图,最后再回到A。
上图(b)中,所有的结点都是偶点,因此,一定可以以A作为起点和终点而一笔画完此图.也即游人可以从入口进, 一次不重复地穿过所有的门,最后从出口出来. 下面仅给出一种参观路线: A→E→B→C→E→F→C→D→F→A。
注意:本题中,必须以A分别作为起点和终点.这就要求图中必须没有奇点,否则,若有两个奇点,虽能一笔画出,但与从入口入、出口出(即游人的出发和终止点都在展厅外)有矛盾,其他有多个奇点的情况则根本不可能一笔画出。另外,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一个图如果能够一笔画出,则画的方法不止一种,但各种方法大同小异.因此,本书中,一笔画的问题,一般我们只给出一种画法。
例5 一张纸上画有如下图所示的图,你能否用剪刀一次连续剪下图中的三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分析与解答
一次连续剪下图中的三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必须要求剪刀连续剪过图中所有的线.即上述问题实质上是这个图能否一笔画出的问题。
显然,图中有两个奇点,因此可以一笔画出,剪刀所走的路线可以是:→A→B→C→D→E→F→G→E→I→G→H→A→I→C.这样,就能用剪刀一次连续剪下三个正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例6 下图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要使游客走遍每条路而不重复,问出入口应设在哪里? 分析与解答
本题实际上是这个图以哪两点为起点和终点一笔画出的问题.观察左图,可以发现仅有两个奇点:H与B点.因此,出入口应分别设在H点与B点.
习题二
1.请将图中的小黑点按1,2,3,4,5?的顺序,用线连接起来,看看是什么?
2.请一笔画出下列各图.
3.判断下列各图能否一笔画出,并说明理由.
4.下图是一公园的平面图,要使游客走遍每一条路且不重复,问出入口应设在哪里?
5.下图是一个商场的平面图,顾客可以从六个门进出商场(阴影部分为各商品部,空白处为通道),请你设计一种能够一次走遍各通道而又不必走重复路线的进出方法.
习题二解答
1.左图是鹿,右图是青蛙。
2.图(1)(2)都可从A开始,最后到B,或从B开始画,最后到A.图(3)则可以从眼睛开始,沿线画至点B。
3.前面图中,(1)(2)(3)均不能一笔画出,这是因为:图(1)中有四个奇点,图(2)有四个奇点,图(3)有六个奇点。
图(4)和图(5)均可一笔画出,这是因为图(4)和图(5)都没有奇点.画时可以从任一点开始。
4.出入口应分别设在两个奇点处,即A、B处。
5.可选C、D分别作为入口和出口.事实上,本题是把每条通道看作是边,通道的交点看作是结点(每个门也作为结点),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右图能否一笔画出的问题.显然以D、C分别作为起点和终点可一笔画完此图.如右图,顾客的行进路线可以是:D→C→O→E→F→A→B→E→D→O→B→C.
第三讲 多笔画及应用问题
上一讲中,我们主要研究了利用奇偶点来判别一笔画,学习了利用一笔画来研究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然而,实际生活中,许多问题的图并不能一笔画出,也就是说,一笔画理论不能直接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在一笔画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对这一类的问题作一些深入研究。
一、多笔画
我们把不能一笔画成的图,归纳为多笔画.首先,我们来考虑一个不能一笔画成的图,至少用几笔才能画完呢?(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仍然只研究连通图,非连通图可转化为连通图.)
下面,我们就用简单熟悉的图来研究这个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当奇点个数不是0或2时,图不能一笔画出.因此,我们可以猜想;奇点个数是研究多笔画问题的关键。
观察下面的图形,并列出奇点的个数与笔画数(至少几笔画完此图)的关系表格。
为了表示得清楚一些,我们把图中第一笔画出的部分用实线表示,第二笔画出的部分用虚线表示,第三笔画出的部分用点线表示,其余部分请大家自己画出.
奇点个数与笔画数的关系可列表如下:
容易看出,笔画数恰等于奇点个数的一半.事实上,对于任意的连通图来说,如果有2n个奇点(n为自然数),那么这个图一定可以用n笔画成.公式如下: 奇点数÷2=笔画数,即2n÷2=n。
细心的同学可能会问:2n是表示一个偶数,但假若有奇数个奇点怎么办?实际上,这种情况不可能出现,连通图中,奇点的个数只能是偶数.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例1 观察下面的图,看各至少用几笔画成?
分析解答
(1)图中有8个奇结点,因此需用4笔画成。 (2)图中有12个奇点,需6笔画成。 (3)图是无奇点的连通图,可一笔画成。
例2 判断下面的图能否一笔画成;若不能,你能用什么方法把它改成一笔画?
分析解答
图中共有4个奇点,因此,显然无法一笔画成.要想改为一笔画,关键在于减少奇点的数目(把奇点的个数减少到0或2),具体方法有两种:
①去边.即将多余的两奇点间的边去掉.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多余的两奇点间有边相连的情况,如对下图就不适用.
本题中,可去掉连结奇点B、C的边BC。
②添边.即在多余的两奇点间添上一条边.本题中,可以在奇点A、C间添上边AC.添边的方法适用于任意多笔画的图。
改为一笔画时,具体实现的方案很多,如本题中,我们可以通过上述两种方法把奇点个数减少到0。
小结:对于有2n(n为大于1的自然数)个奇点的连通图来说,改为一笔画的方法一般是:在多余的n-1(或n)对奇点间,各添上一条边;如果这n-1对(或n对)奇点间都有边相连,也可以在这n-1(或n)对间各去掉一条边。 例3 将下图改为一笔画.
分析解答
图(1)中有6个奇点,因此可添上两条(或3条)边后可改为一笔画;又因为这个图中,把这6个奇点任意分为3对后,最多只有两对奇点间有边相连,因此,可去掉两条边后改为一笔画,举例如图(3)~(6)。
图(2)中有4个奇点,因此,可添上2条(或1条)边后改为一笔画;又因为把奇点按A与B,C与D(或A与D,B与C)分为两对后,每对间均有边相连,因此,可去掉两条(或1条)边后改为一笔画.举例如图(7)~(8).
说明:图(6)运用了两种方法,去掉边BC,添上边AD与EF.
二、应用问题
在学习了一笔画与多笔画的理论以后,我们来看看这些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例4 下图是某少年宫的平面图,共有五个大厅,相邻两厅之间都有门相通(D与E两厅除外),并且有一个入口和一个出口.问游人能否从入口入,一次不重复地穿过所有的门?如果可以,请指明穿行路线;如果不能,请你想一想,关闭哪扇门后就可以办到?
分析解答
类似于上一节中的问题,我们把每个厅看作一个结点(室外也看作一个结点),两厅之间有门相通可看作两结点之间有线相连,于是问题转化为图(2)能否一笔画完的问题. 显然,图中有四个奇点:A、B、C、F,不可能一笔画出,即游人不可能一次不重复地穿过所有的门。
4个奇点时,只要把连接其中两个奇点的一条边去掉,这个图就只剩下两个奇点,就可以一笔画出,即游人可以用剩下的两个奇点分别作为起点和终点,不重复地穿过所有的门.关掉一扇门实际上就是去掉一条边.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去掉边AC或AB.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游人必须从入口进入,也即结点F必须作为起点,而本题中有4个奇点且只允许去掉一条边,因此F必须是奇点,也即不能去掉与F相连的边。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只要关闭A、C之间的门,或A、B之间的门,游人就可以从入口(边FC或FD或FE)入,一次不重复地穿过所有的门。
例5 下图是某个花房的平面图,它由六间展室组成,每相邻两室间有一门相通.请你设计一个出口,使参观者能够从入口处A进去,一次不重复地经过所有的门,最后由出口走出花房。
分析解答
同上分析,可把每个花室看作一个点(花房外也看作是一个结点),每个门看作是连接两结点的边,于是,上图就转化为右图.设计一个出口,实际上是添一条与结点A相连的边,使新图能够以A为起点和终点一笔画出,也就是说,新图中,所有的点都必须是偶点.
观察右图, 发现只有A、F两个奇点,所以,应把边添在A与F之间(如右图),即:把出口开在花室F处。
例4与例5都是把多笔画改为一笔画的实际应用。
例6 下图中的每条线都表示一条街道,线上的数字表示这条街道的里数.邮递员从邮局出发,要走遍各条街道,最后回到邮局.问:邮递员怎样走,路线最合理?
分析解答
邮递员走的路程最短时,路线最合理.利用一笔画的知识分析可得:因为邮递员从邮局作为起点和终点,所以没有奇点是最理想的,但实际上图中却有8个奇点,邮递员必须重复走某些路线.根据多笔画改为一笔画的方法得知:重复走的路线的两个端点应为奇点.重复的总路程应该尽可能短。
我们把需重复走的路线,用虚线添在图中,通过分析与计算可知;当邮递员所走的路线如右图时,重复的路程最短,全程共走了56+4=60(里).其中56为所有街道的总长,4为所重复走的路程。
本题属于最短邮递路线问题.解决这样的题目时,有两点值得注意:①在所给图中,每条边都有具体的长度,这与前面其他问题中不考虑长度是不同的;②邮递路线中,邮递员必须以邮局作为起点和终点,即在最后能一笔画出的图中,所有的点都必须是偶点.这也与前面游人可以选择进出口的问题不同。
例7 右图是某地区街道的平面图,图上的数字表示那条街道的长度。清晨,洒水车从A出发,要洒遍所有的街道,最后再回到A.问:如何设计洒水路线最合理? 分析解答
这又是一个最短路线的问题.通过分析可以知道:在洒水路线中,K是中间点,因此必须成为偶点,这样洒水车必须重复走KC这条边(如下左图).至此,奇点的个数并未减少,仍是6个,但问题却转化为例6的类型.类似于例6,容易得出,洒水车必须重复走的路线有:GF、IJ、BC.即洒水路线如下右图。
全程45+3+6=54(里).
习题三
1.下列各图至少要用几笔画完?
2.游人在林间小路(如右图)上散步,问能否一次不重复地走遍所有的路后回到出发点?如不能,应选择怎样的路线才能使全程最短,其最短路程是多少?
3.一辆清洁车清扫街道,每段街道长1公里,清洁车由A出发,走遍所有的街道再回到A.怎样走路程最短,全程多少公里?
4.一个邮递员的投递范围如右图,图上的数字表示各段街道的长度.请你设计一条最短的投递路线,并求出全程是多少?
解答
1.(1)4笔;(2)4笔;(3)2笔;(4)1笔;(5)1笔;(6)1笔。
2.游人不能一次不重复地走遍所有路后返回出发点,他必须至少重复三段路(即三段长为1的小路)才能使全程最短.其最短程为24,如下左图.
3.清洁车走的路径为: ABCNPBCDEFMNEFGHOLMHOIJKPLJKA. 即:清洁车必须至少重复走4段1公里的街道,如上右图.最短路线全程为28公里。
4.邮递员的投递路线如下图,即:路线为:ABCDEDOBOMNLKLGLNEFGHIMOJIJA. 最短路线的全程为39+9=48.
第四讲 最短路线问题
在日常工作、生活和娱乐中,经常会遇到有关行程路线的问题.在这一讲里,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从某处到另一处最短路线的条数。
例1 下图4—1中的线段表示的是汽车所能经过的所有马路,这辆汽车从A走到B处共有多少条最短路线?
分析 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在各交叉点都标上字母.如图4—2.在这里,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从A到B的最短路线到底有多长?从A点走到B点,不论怎样走,最短也要走长方形AHBD的一个长与一个宽,即AD+DB.因此,在水平方向上,所有线段的长度和应等于AD;在竖直方向上,所有线段的长度和应等于DB.这样我们走的这条路线才是最短路线.为了保证这一点,我们就不应该走“回头路”,即在水平方向上不能向左走,在竖直方向上不能向上走.因此只能向右和向下走。
有些同学很快找出了从A到B的所有最短路线,即: A→C→D→G→B A→C→F→G→B A→C→F→I→B A→E→F→G→B A→E→F→I→B A→E→H→I→B
通过验证,我们确信这六条路线都是从A到B的最短路线.如果按照上述方法找,它的缺点是不能保证找出所有的最短路线,即不能保证“不漏”.当然如果图形更复杂些,做到“不重”也是很困难的。 现在观察这种题是否有规律可循。
1.看C点:由A、由F和由D都可以到达C,而由F→C是由下向上走,由D→C是由右向左走,这两条路线不管以后怎样走都不可能是最短路线.因此,从A到C只有一条路线。
同样道理:从A到D、从A到E、从A到H也都只有一条路线。 我们把数字“1”分别标在C、D、E、H这四个点上,如图4—2。
2.看F点:从上向下走是C→F,从左向右走是E→F,那么从A点出发到F,可以是A→C→F,也可以是A→E→F,共有两种走法.我们在图4—2中的F点标上数字“2”.2=1+1.第一个“1”是从A→C的一种走法;第二个“1”是从A→E的一种走法。 3.看G点:从上向下走是D→G,从左向右走是F→G,那么从A→G
我们在G点标上数字“3”.3=2+1,“2”是从A→F的两种走法,“1”是从A→D的一种走法。
4.看I点:从上向下走是F→I,从左向右走是H→I,那么从出发点
在I点标上“3”.3=2+1.“2”是从A→F的两种走法;“1”是从A→H的一种走法。 5.看B点:从上向下走是G→B,从左向右走是I→B,那么从出发点A→B可以这样走:
共有六种走法.6=3+3,第一个“3”是从A→G共有三种走法,第二个“3”是从A→I共有三种走法.在B点标上“6”。
我们观察图4—2发现每一个小格右下角上标的数正好是这个小格右上角与左下角的数的和,这个和就是从出发点A到这点的所有最短路线的条数.这样,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来确定从A→B的最短路线的条数,而且能够保证“不重”也“不漏”。 解: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的规律:每个格右上角与左下角所标的数字和即为这格右下角应标的数字.我们称这种方法为对角线法,也叫标号法。
根据这种“对角线法”,B点标6,那么从A到B就有6条不同的最短路线(见图4—3)。
答:从A到B共有6条不同的最短路线。
例2 图4—4是一个街道的平面图,纵横各有5条路, 某人从A到B处(只能从北向南及从西向东),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分析因为B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题目要求我们只能从北向南及从西向东,也就是要求我们走最短路线。解:如图4—5所示。 答:从A到B共有70种不同的走法。
例3 如图4—6,从甲地到乙地最近的道路有几条?
分析 要求从甲地到乙地最近的道路有几条,也就是求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路线有几条.把各交叉点标上字母,如图4—7.这道题的图形与例1、例2的图形又有所区别,因此,在解题时要格外注意是由哪两点的数之和来确定另一点的。
①由甲→A有1种走法,由甲→F有1种走法,那么就可以确定从甲→G共有1+1=2(种)走法。
②由甲→B有1种走法,由甲→D有1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由甲→E共有1+1=2(种)走法.
③由甲→C有1种走法,由甲→H有2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由甲→J共有1+2=3(种)走法。
④由甲→G有2种走法,由甲→M有1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从甲→N共有2+1=3(种)走法。
⑤从甲→K有2种走法,从甲→E有2种走法,那么从甲→L共有2+2=4(种)走法。
⑥从甲→N有3种走法,从甲→L有4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从甲→P共有3+4=7(种)走法。
⑦从甲→J有3种走法,从甲→P有7种走法,那么从甲→乙共有3+7=10(种)走法。
解:在图4—7中各交叉点标上数,乙处标上10,则从甲到乙共有10条最近的道路。 例4 某城市的街道非常整齐,如图4—8所示,从西南角A处到东北角B处要求走最近的路,并且不能通过十字路口C(因正在修路).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分析 因为B点在A点的东北角,所以只能向东和向北走.为了叙述方便,在各交叉点标上字母,如图4—9.
① 从A→A1有1种走法,A→A11有1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从A→A10共有1+1=2(种)走法。
② 从A→A2有1种走法,A→A10有2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从A→A9共有1+2=3(种)走法。
③ 从A→A3有1种走法,A→A9有3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从A→A8共有1+3=4(种)走法.
④从A→A4有1种走法,A→A8有4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A→A7,共有1+4=5(种)走法。
⑤ 从A→A5有1种走法,A→A7有5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A→A6共有1+5=6(种)走法。
⑥ 从A→C1有1种走法,A→A10有2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从A→C2共有1+2=3(种)走法。
⑦ 从A→C2有3种走法,A→A9有3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A→C3共有3+3=6(种)走法。
⑧ 从A→C4可以是A→C→C4,也可以是A→A7→C4,因为C处正在修路,所以A→C→C4行不通,只能由A7→C4,由于A→A7有5种走法,所以A→C4也有5种走法,从A→A6有6种走法,所以从A→C5共有5+6=11(种)走法。
⑨从A→B6有1种走法,A→C2有3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从A→B7共有1+3=4(种)走法。
⑩从A→B7有4种走法,A→C3有6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从A→B8共有4+6=10(种)走法。
⑾从A→B9可以是A→B8→B9,也可以是A→C→B9,因为C处正在修路,所以A→C→B9行不通,只能由B8→B9,由于A→B8有10种走法,所以A→B9。也有10种走法.从A→C4有5种走法,所以从A→B10共有10+5=15(种)走法。
⑿ 从A→C5有11种走法,A→B10有15种走法,那么从A→B11共有15+11=26(种)走法。
⒀ 从A→B5有1种走法,A→B7有4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从A→B4共有1+4=5(种)走法。
⒁ 从A→B4有5种走法,A→B8有10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从A→B3共有5+10=15(种)走法.
(15)从A→B3有15种走法,A→B9有10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从A→B2共有15+10=25(种)走法。
(16)从A→B2有25种走法,A→B10有15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从A→B1共有25+15=40(种)走法。
(17)从A→B1有40种走法,A→B11有26种走法,那么可以确定从A→B共有40+26=66(种)走法。
解:如图4-10所示。
答:从A到B共有66种不同的走法.
习题四
1.如果沿图4-11中的线段,以最短的路程,从A点出发到B点,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2.从学校到少年宫有4条东西向的马路和3条南北向的马路相通.如图4-12,李楠从学校出发,步行到少年宫(只许向东和向南行进),最多有多少种不同的行走路线?
3.如图 4-13,从P到Q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最短路线?
4.如图4-14所示为某城市的街道图,若从A走到B(只能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则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5.如图4-15所示,从甲地到乙地,最近的道路有几条?
6.图4-16为某城市的街道示意图,C处正在挖下水道,不能通车,从A到B处的最短路线共有多少条?
7.如图4-17所示是一个街道的平面图,在不走回头路、不走重复路的条件下,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8.图4-18是某城市的主要公路示意图,今在C、D、E、F、G、H路口修建立交桥,车辆不能通行,那么从A到B的最近路线共有几条?
解答
1.解:
答:从A到B共有126种走法。 2.解:
答:从学校到少年宫最多有10种不同的行走路线。 3.解:
答:从P到Q共有126条不同的最短路线. 4.解:
答:从A到B共有12种走法。 5.解:
答:从甲到乙最近的道路有11条。 6.解:
答:从A到B的最短路线有431条. 7.解:
答:从A到B有25种不同的走法。 8.解:
答:从A到B最短的路线有699条.
第五讲 归一问题
为什么把有的问题叫归一问题?我国珠算除法中有一种方法,称为归除法.除数是几,就称几归;除数是8,就称为8归.而归一的意思,就是用除法求出单一量,这大概就是归一说法的来历吧!
归一问题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正归一,也称为直进归一.如:一辆汽车3小时行150千米,照这样,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另一种是反归一,也称为返回归一.如:修路队6小时修路180千米,照这样,修路240千米需几小时?
正、反归一问题的相同点是:一般情况下第一步先求出单一量;不同点在第二步.正归一问题是求几个单一量是多少,反归一是求包含多少个单一量。 例1 一只小蜗牛6分钟爬行12分米,照这样速度1小时爬行多少米?
分析 为了求出蜗牛1小时爬多少米,必须先求出1分钟爬多少分米,即蜗牛的速度,然后以这个数目为依据按要求算出结果。
解:①小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分米? 12÷6=2(分米) ② 1小时爬几米?1小时=60分。 2×60=120(分米)=12(米) 答:小蜗牛1小时爬行12米。
还可以这样想:先求出题目中的两个同类量(如时间与时间)的倍数(即60分是6分的几倍),然后用1倍数(6分钟爬行12分米)乘以倍数,使问题得解。 解:1小时=60分钟
12×(60÷6)=12×10=120(分米)=12(米) 或 12÷(6÷60)=12÷0.1=120(分米)=12(米) 答:小蜗牛1小时爬行12米。
例2 一个粮食加工厂要磨面粉20000千克.3小时磨了6000千克.照这样计算,磨完剩下的面粉还要几小时? 方法1:
分析 通过3小时磨6000千克,可以求出1小时磨粉数量.问题求磨完剩下的要几小时,所以剩下的量除以1小时磨的数量,得到问题所求。 解:(20000-6000)÷(6000÷3)=7(小时) 答:磨完剩下的面粉还要7小时。 方法2:用比例关系解。
解:设磨剩下的面粉还要x小时。
6000x=3×14000 x=7(小时)
答:磨完剩下的面粉还要7小时。
例3 学校买来一些足球和篮球.已知买3个足球和5个篮球共花了281元;买3个足球和7个篮球共花了355元.现在要买5个足球、4个篮球共花多少元?
分析 要求5个足球和4个篮球共花多少元,关键在于先求出每个足球和每个篮球各多少元.根据已知条件分析出第一次和第二次买的足球个数相等,而篮球相差7-5=2
(个),总价差355-281=74(元).74元正好是两个篮球的价钱,从而可以求出一个篮球的价钱,一个足球的价钱也可以随之求出,使问题得解。 解:①一个篮球的价钱:(355-281)÷(7-5) =37元
②一个足球的价钱:(281-37×5)÷3=32(元) ③共花多少元? 32×5+37×4=308(元) 答:买5个足球,4个篮球共花308元。
例4 一个长方体的水槽可容水480吨.水槽装有一个进水管和一个排水管.单开进水管8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单开排水管6小时可把满池水排空.两管齐开需多少小时把满池水排空?
分析 要求两管齐开需要多少小时把满池水排光,关键在于先求出进水速度和排水速度.当两管齐开时要把满池水排空,排水速度必须大于进水速度,即单位时间内排出的水等于进水与排水速度差.解决了这个问题,又知道总水量,就可以求出排空满池水所需时间。
解:①进水速度:480÷8=60(吨/小时) ②排水速度:480÷6=80(吨/小时)
③排空全池水所需的时间:480÷(80-60)=24(小时) 列综合算式:
480÷(480÷6-480÷8)=24(小时) 答:两管齐开需24小时把满池水排空。
例5 7辆“黄河牌”卡车6趟运走336吨沙土.现有沙土560吨,要求5趟运完,求需要增加同样的卡车多少辆? 方法1:
分析 要想求增加同样卡车多少辆,先要求出一共需要卡车多少辆;要求5趟运完560吨沙土,每趟需多少辆卡车,应该知道一辆卡车一次能运多少吨沙土。 解:①一辆卡车一次能运多少吨沙土? 336÷6÷7=56÷7=8(吨)
②560吨沙土,5趟运完,每趟必须运走几吨? 560÷5=112(吨)
③需要增加同样的卡车多少辆?
我们学过的连续数有“连续自然数”、“连续奇数”、“连续偶数”.已知几个连续数的和求出这几个数,也叫平均问题。
例5 已知八个连续奇数的和是144,求这八个连续奇数。
分析 已知偶数个奇数的和是144.连续数的个数为偶数时,它的特点是首项与末项之和等于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之和,等于第三项与倒数第三项之和??即每两个数分为一组,八个数分成4组,每一组两个数的和是144÷4=36.这样可以确定出中间的两个数,再依次求出其他各数。 解:①每组数之和:144÷4=36
②中间两个数中较大的一个:(36+2)÷2=19 ③中间两个数中较小的一个:19-2=17
∴这八个连续奇数为11、13、15、17、19、21、23和25。 答:这八个连续奇数分别为:11、13、15、17、19、21、23和25。
四、调和平均数
例6 一个运动员进行爬山训练.从A地出发,上山路长11千米,每小时行4.4千米.爬到山顶后,沿原路下山,下山每小时行5.5千米.求这位运动员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
分析 这道题目是行程问题中关于求上、下山平均速度的问题.解题时应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数这两个不同的概念.速度的平均数=(上山速度+下山速度)÷2,而平均速度=上、下山的总路程÷上、下山所用的时间和。 解:①上山时间: 11÷4.4=2.5(小时) ②下山时间:11÷5.5=2(小时)
五、基准数平均数
例7 中关村三小有15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他们每分钟跳绳的个数分别为93、94、85、92、86、88、94、91、88、89、92、86、93、90、89,求每个人平均每分钟跳绳多少个?
分析 从他们每人跳绳的个数可以看出,每人跳绳的个数很接近,所以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数90做为基准数,再找出每个加数与这个基准数的差.大于基准数的差作为加数,如93=90+3,3作为加数;小于基准数的差作为减数,如 87=90-3,3作为减数.把这些差累计起来,用和数的项数乘以基准数,加上累计差,再除以和数的个数就可以算出结果。
解:①跳绳总个数。
93+94+85+92+86+88+94+91+88+89+92+86+93+90+89 =90×15+(3+4+2+4+1+2+3)-(5+4+2+2+1+4+1) =1350+19-19 =1350(个)
②每人平均每分钟跳多少个? 1350÷15=90(个)
答:每人平均每分钟跳90个.
习题六
1.某次数学考试,甲乙的成绩和是184分,乙丙的成绩和是187分,丙丁的成绩和是188分,甲比丁多1分,问甲、乙、丙、丁各多少分? 2.求1962、1973、1981、1994、2005的平均数。
3.缝纫机厂第一季度平均每月生产缝纫机750台,第二季度生产的是第一季度生产的2倍多66台,下半年平均月生产1200台,求这个厂一年的平均月产量。
4.甲种糖每千克8.8元,乙种糖每千克7.2元,用甲种糖5千克和多少乙种糖混合,才能使每千克糖的价钱为8.2元?
5.7个连续偶数的和是1988,求这7个连续偶数。
6.6个学生的年龄正好是连续自然数,他们的年龄和与小明爸爸的年龄相同,7个人年龄一共是126岁,求这6个学生各几岁?
7.食堂买来5只羊,每次取出两只合称一次重量,得到十种不同的重量(千克): 47、50、51、52、53、54、55、57、58、59.问这五只羊各重多少千克?
习题六解答
1.∵甲+乙=184 (1) 乙+丙=187 (2) 丙+丁=188 (3)
(2)-(1)丙-甲=3 (4) (3)-(4)丁+甲=185 ∴甲=(185+1)÷2=93(分) 丁=93-1=92(分) 乙=184-93=91(分) 丙=187-91=96(分)
答:甲、乙、丙、丁的成绩分别为93分、91分、96分、和92分。 2.1962+1973+1981+1994+2005 =1981×5+(13+24)-(8+19) =9915。
9915÷5=1983。 3.①上半年总产量:
750×3+750×3×2+66=6816(台) ②下半年总产量:1200×6=7200(台)
③平均月产量:(6816+7200)÷12=1168(台) 答:平均月产量是1168台。
4.(8.8-8.2)×5÷(8.2-7.2)=3(千克) 答:与乙种糖3千克混合。
5.分析 已知奇数个偶数的和,可以用和除以个数求出中间数,再求出其他各偶数。 中间数:1988÷7=284
其他六个数分别为278、280、282、284、286、288、290。 答:这7个偶数分别为:278、280、282、284、286、288、290。
6.分析 6个孩子年龄和与小明爸爸年龄相同,说明小明爸爸年龄是126岁的一半,是63岁.其他6个学生的年龄和也是63岁. 63÷3=21(岁), 21=10+11为中间两个数,所以其他四人年龄依次为8、9、12、13岁。
答:这六个学生的年龄分别为:8、9、10、11、12、13岁。
7.解:设5只羊的重量从轻到重依次为A1、A2、A3、A4、A5.A1+A2=47,
A1+A3=50??A3+A5=58,A4+A5=59.10次称重5只羊各称过4次,所以它们的重量和应是:
A1+A2+A3+A4+A5
=(47+50+51+52+53+54+55+57+58+59)÷4=134 A3=134-(A1+A2)-(A4+A5)=28 A1=50-28=22 A2=47-22=25 A5=58-28=30 A4=59-30=29
答:这5只羊的重量分别为22千克、25千克、28千克、29千克、30千克.
第七讲 和倍问题
和倍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大小两个数的应用题.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弄清两种量彼此间的关系,常采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表示两种量间的这种关系,以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
例1 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 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图书为乙班的3倍,那么甲班和乙班图书本数的和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还可以理解为4份的数量是160本,求出1份的数量也就求出了乙班的图书本数,然后再求甲班的图书本数.用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解:乙班:160÷(3+1)=40(本) 甲班:40×3=120(本) 或 160-40=120(本)
答: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 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了,怎样验算呢?
可把求出的甲班本数和乙班本数相加,看和是不是160本;再把甲班的本数除以乙班本数,看是不是等于3倍.如果与条件相符,表明这题作对了.注意验算决不是把原式再算一遍。
验算:120+40=160(本) 120÷40=3(倍)。
例2 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30本,甲班给乙班多少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分析 解这题的关键是找出哪个量是变量,哪个量是不变量.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不管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还是乙班从甲班得到多少本书,甲、乙两班图书总和是不变的量.最后要求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那么甲、乙两班图书总和相当于乙班现有图书的3倍.依据解和倍问题的方法,先求出乙班现有图书多少本,再与原有图书本数相比较,可以求出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见上图)。 解:①甲、乙两班共有图书的本数是: 30+120=150(本)
②甲班给乙班若干本图书后,甲、乙两班共有的倍数是: 2+1=3(倍)
③乙班现有的图书本数是:150÷3=50(本) ④甲班给乙班图书本数是:50-30=20(本) 综合算式:
(30+120)÷(2+1)=50(本) 50-30=20(本)
答:甲班给乙班20本图书后,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验算:(120-20)÷(30+20)=2(倍)
(120-20)+(30+20)=150 (本)。
例3 光明小学有学生7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分析 把女生人数看作一份,由于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3倍还少40人,如果用男、女生人数总和760人再加上40人,就等于女生人数的4倍(见下图)。
解:①女生人数:(760+40)÷(3+1)=200(人) ②男生人数:200×3-40=560(人) 或 760-200=560(人)
答:男生有560人,女生有200人。 验算:560+200=760(人) (560+40)÷200=3(倍)。
例4 果园里有桃树、梨树、苹果树共552棵.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求桃树、梨树和苹果树各有多少棵?
分析 下图可以看出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都是同梨树相比较、以梨树的棵数为标准、作为1份数容易解答.又知三种树的总数是552棵.如果给苹果树增加20棵,那么就和梨树同样多了;再从桃树里减少12棵,那么就相当于梨树的2倍了,而总棵树则变为552+20-12=560(棵),相当于梨树棵数的4倍。
解:①梨树的棵数:
(552+20-12)÷(1+1+2) =560÷4=140(棵)
②桃树的棵数:140×2+12=292(棵) ③苹果树的棵数: 140-20=120(棵)
答:桃树、梨树、苹果树分别是292棵、140棵和120棵。
例5 549是甲、乙、丙、丁4个数的和.如果甲数加上2,乙数减少2,丙数乘以2,丁数除以2以后,则4个数相等.求4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 上图可以看出,丙数最小.由于丙数乘以2和丁数除以2相等,也就是丙数的2倍和丁数的一半相等,即丁数相当于丙数的4倍.乙减2之后是丙的2倍,甲加上2之后也是丙的2倍.根据这些倍数关系,可以先求出丙数,再分别求出其他各数。 解:①丙数是:(549+2-2)÷(2+2+1+4) =549÷9 =61
②甲数是:61×2-2=120 ③乙数是:61×2+2=124 ④丁数是:61×4=244 验算:120+124+61+244=549 120+2=122 124-2=122 61×2=122 244÷2=122
答:甲、乙、丙、丁分别是120、124、61、244.
习题七
1.小明和小强共有图书120本,小强的图书本数是小明的2倍,他们两人各有图书多少本?
2.果园里一共种340棵桃树和杏树,其中桃树的棵数比杏树的3倍多20棵,两种树各种了多少棵?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30厘米,长是宽的2倍,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4.甲水池有水2600立方米,乙水池有水1200立方米,如果甲水池里的水以每分种23立方米的速度流入乙水池,那么多少分种后,乙水池中的水是甲水池的4倍?
5.甲桶里有油470千克,乙桶里有油190千克,甲桶的油倒入乙桶多少千克,才能使甲桶油是乙桶油的2倍?
6.有3条绳子,共长95米,第一条比第二条长7米,第二条比第三条长8米,问3条绳子各长多少米? 解答
1.①小明的本数:120÷(2+1)=40(本).②小强的本数:40×2=80(本)。 2.①杏树的棵数:(340-20)÷(3+1)=80(棵).②桃树的棵数:80×3+20=260(棵)。
3.①长方形的宽:(30÷2)÷(2+1)=5(厘米).②长方形的长: 5×2=10(厘米)。
③长方形的面积:10×5=50(平方厘米)。 4.①甲、乙两水池共有水: 2600+1200=3800(立方米) ②甲水池剩下的水:
3800÷(4+1)=760(立方米) ③甲水池流入乙水池中的水: 2600-760=1840(立方米)
④经过的时间(分钟):1840÷23=80(分钟)。 5.①甲、乙两桶油总重量: 470+190=660(千克):
②当甲桶油是乙桶油2倍时,乙桶油是: 660÷(2+1)=220(千克):
③由甲桶倒入乙桶中的油:220-190=30(千克)。
6.①变化后的绳子总长 95-7+8=96(米).②第二条绳长: 96÷(1+1+1)=32(米)。 ③第一条绳长:32+7=39(米)。 ④第三条绳长:32-8=24(米).
第八讲 差倍问题
前面讲了应用线段图分析“和倍”应用题,这种方法使分析的问题具体、形象,使我们能比较顺利地解答此类应用题.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与“和倍”问题有相似之处的“差倍”应用题。
“差倍问题”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差和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与和倍问题一样,先要在题目中找到1倍量,再画图确定解题方法.被除数的数量和除数的倍数关系要相对应,相除后得到的结果是一倍量,然后求出另一个数,最后再写出验算和答题。
例1 甲班的图书本数比乙班多8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 上图把乙班的图书本数看作1倍,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那么甲班的图书本数比乙班多2倍.又知“甲班的图书比乙班多80本”,即2倍与80本相对应,可以理解为2倍是80本,这样可以算出1倍是多少本.最后就可以求出甲、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解:①乙班的本数: 80÷(3-1)=40(本) ②甲班的本数: 40×3=120(本) 或40+80=120(本)。 验算:120-40=80(本) 120÷40=3(倍)
答: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
例2 菜站运来的白菜是萝卜的3倍,卖出白菜1800千克,萝卜300千克,剩下的两种蔬菜的重量相等,菜站运来的白菜和萝卜各是多少千克?
分析 这样想:根据“菜站运来的白莱是萝卜的3倍”应把运来的萝卜的重量看作1倍;“卖出白菜1800千克,萝卜300千克后,剩下两种蔬菜的重量正好相等”,说明运来的白菜比萝卜多1800-300=1500(千克).从上图中清楚地看到这个重量相当于萝卜重量的3-1=2(倍),这样就可以先求出运来的萝卜是多少千克,再求运来的白菜是多少千克。
解:①运来萝卜:(1800-300)÷(3-1)=750(千克) ②运来白菜: 750×3=2250(千克) 验算:
2250-1800=450(千克)(白菜剩下部分) 750-300=450(千克)(萝卜剩下部分) 答:菜站运来白菜2250千克,萝卜750千克。
例3 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12米,第二根接上14米,这时第二根长度是第一根长的3倍,两根绳子原来各长多少米?
分析 上图,两根绳子原来的长度一样长,但是从第一根截去12米,第二根绳子又接上14米后,第二根的长度是第一根的3倍.应该把变化后的第一根长度看作1倍,而12+14=26(米),正好相当于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长度的2倍.所以,当从第一根截去12米后剩下的长度可以求出来了,那么第一根、第二根原有长度也就可以求出来了。 解:①第一根截去12米剩下的长度: (12+14)÷(3-1)=13(米)
②两根绳子原来的长度:13+12=25(米) 答:两根绳子原来各长25米。
自己进行验算,看答案是否正确.另外还可以想想,有无其他方法求两根绳子原来各有多长.
小结: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两个数量的差与两个数量的倍数的差的对应关系.用除法求出1倍数,也就是较小的数,再求几倍数。
正在阅读:
奥数讲座(3年级-下)(15讲)02-28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月考试卷(六)历史试题 含答案 - 图文09-13
2022年一季度“开门红”工作自查报告08-02
宁明县教育局局长02-17
主动数据库读书笔记09-13
关于公司形象墙制作的合同06-02
畜牧水产局局长事迹 - 011-29
音乐作品曲式分析05-18
当今我国经济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10-15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奥数
- 讲座
- 年级
- 对用友金蝶博科新中大金算盘神州数码思爱普甲骨文的分析
- EPS泡沫包装制品投资项目立项申请报告
- 拓展型课程 - 信息技术兴趣小组课程方案
- 安全文化知识手册 6
- 2017-2018学年人教版PEP四年级英语上册第一学期期末四年级英语试
- 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生字表(注音、组词、多音字)
- 《地球的卫星 - 月球》创新教学设计
- 黄沙腰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防护具选用技术手册安全鞋 - 图文
- 毕氏族谱
- 河南大学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 华南工团6号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注音及注释整理
- 答案(A卷)中国社会思想史2008-2009第二学期考试试题 - 图文
- 二年级查字典比赛试卷
- 第二章 现代分离科学
- 写借物喻人的作文1
- 山东省泰安市2013届高三二模文综(高清word版1) - 图文
- 河北省金属加工机械行业企业名录2017年888家
- 第一次期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