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预设、艺术的生成-论文

更新时间:2023-06-09 10:56: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精彩的预设、艺术的生成

友芝中心小学:杨绍平

语文学习,是最具有灵性的。课堂上,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角度,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让老师和学生的思想活动从预设性教学中摆脱出来,让个性的思想在文本中自由驰骋,在交流中急剧碰撞,在诵读中尽情展示,在探究中不断享受。

一、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生成课堂

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像往常一样通过谈话引入课文标题,然后知诗人、解诗题后,我先让学生自学这首诗,并思考:诗人在什么季节游览山林?诗人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在学生自学、同桌交流之际,我出示抄写在黑板上的古诗。在全班交流时,有一个学生问:“老师,…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生?为什么用这个…生? 而不用…深浅?的…深?呢?” 没想到这时另一个学生又举手说:“老师,用…深浅?的…深?也可以,我在另一本书上看见过的。”面对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我想这本应是这首诗中我要提醒学生的一个难点,没想到学生先提出来了,于是我就把问题反抛给了学生。“是呀,大家想一想诗中为什么要用…生?呢?” 大家各抒己见。赞同用“深”的学生说:“有白云缭绕的地方,山一定很高,是深山老林,所以该用…深?。”有的还引用了另一句诗来说明:“…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与这里的…白云生处?的意思是一样的,都说明山很高。”赞同用“生”的学生有的说:“用…深?太死板了,白云缭绕,白云在升腾,在飘浮,好象有生命力一样。”有的说:“…有人家?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虽然是深山,但也充满着生机,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还有的说:“作者看到深秋山林的景色那么美,霜叶比二月红花更美、更艳,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此时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也是生机勃勃的。”“诗人笔下的秋景充满着生机,真可谓是秋天里的春天。”

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最后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个意外的环节使得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没能如期完成,但是我想:这节课孩子们的收获比我预期的还要大,因为孩子们已经学会了分析,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可以说,动态生成就是课堂教学艺术性、创造性的结晶,它让学生有惊奇感,并永远保持对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它让学生有灵气,勇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

二、在孩子和文本对话中生成课堂

我们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存在,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对话,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主动参与中,在个性化的感悟中理解课文、学习语文。如我校一位教师执教《荷花》一课时,放手让学生接触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生1:作者写“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这句话中的“全都”重复了,删去任何一个字都行,这样,句子就更精练了。

师:同学们,他的说法对吗?请大家讨论一下。

一阵小组讨论之后,各组汇报的结果一致,同意了这位同学的看法。

生2:(迫不及待)老师,我看第二节写得顺序有点乱。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2:如果把“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句话放在“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的前面更合适。这样不仅能让人仿佛看到荷花由欲开、半开、全开的开放过程,也符合荷花的生长特点,顺序更清楚了。

生3:我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不过,我还有另一种方法,把三个带“有的”的句子,按“盛开……半

开……欲开”的顺序排列,因为人看荷花的时候,总是先欣赏那些已经开放的荷花,接着看半开和未开的。

生4:我还认为第二节中的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颠倒更合适,因为这一节很明显写了两层意思。颠倒后的第一句写“荷叶”,第二句至本节最后都是写荷花的,“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这句话还能成为下面几句的总起句。课堂因生成而美丽,对语文教学而言,它的最高境界是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情感通过课文语言达到共鸣,是三者的心灵在课文的言语中交流融合,它的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也许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无意义、不重要,甚至与课堂内容毫无相关的新信息、新思维,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捕捉、善于引导、善于作出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融入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学生也才能成为语文课程的主动构建者!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致力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在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课堂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出“要发展个性”、“让每个孩子个性化地发展”。这就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展开教与学。也就是说课堂应在孩子的主动参与中,在孩子的探究发现中动态的生成。如有位老师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一课,质疑时,有一生问“鱼米乡”是什么意思?

生1:鱼和米是香的。

生2:鱼和米烧好后是香的。

生3:鱼和米的家乡。

师:你觉得哪个小朋友的说法有道理,为什么?

生1:XXX(生3)的说法有道理。

生2:鱼米乡的乡是家乡的乡。

师:为什么说江南是鱼和米的家乡呢?

生1:江南的河里有鱼。

生2:我们这儿是种禾苗的,禾苗长大了会长出稻子,稻子加工就成了米。

生3:我爷爷家有很多很多的稻子和米。

生4:我舅舅家也有许许多多的米,他们还拿到我家呢!

生5:我们这儿每天都可以吃到鱼。

生6:菜场里每个卖鱼的都有许许多多活的鱼,不象北方只有死鱼、冰冻的鱼。

……

师:我们江南盛产鱼和米,人们就把我们江南叫做“鱼米乡”。

在孩子的众说纷纭中“鱼米乡”的理解水到渠成,课文在大家的讨论、争议中理解,三维目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地达成,自豪感也油然而生。课堂的高潮也在孩子思维火花的碰撞中生成。

在注重生成的课堂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被重视的,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被鼓励的,学生的个人见解是被尊重的,学生的个人表达是被允许的。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发挥潜力、表现个性、愉悦心灵、提升素养、充满诗意的心灵历程。

2013年10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0v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