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圣洁的蓝天下——我的援藏日记(三)

更新时间:2023-08-22 02: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在圣洁的蓝天下——我的援藏日记(三)

“职业病"

5月31日,我一直关注着援藏干部微信群,希望能看到明天通知上班的通知,结果到了睡觉前依然没收到上班的相关通知。

入藏后,我一直想着一件事——就是西藏局将安排我从事哪个专业的统计工作或其他工作任务。尽管我来援藏前已做了充分的准备,局领导也为我更全面了解统计相关专业工作打了提前量,安排我对相关的统计专业都进行了学习,准备了相关资料,但心里还是有些忐忑。

经初步了解,我们这批援藏的统计干部中只有我一人在原单位是从事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所以在进藏这几天的适应过程中,我都会留意经过的每个地方,只要与服务业相关的行业,尤其规模相对较大的单位,我都会有意识地记下这家单位的名称。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所以对于西藏这个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南城市,大部分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也应该集中在其首府拉萨。这几天步行,看到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有经管布达拉宫的公司、西藏广播电视台、西藏投资公司、公交公司和规模收入较好的娱乐影视城等,希望接下来的适应时间走更多的地方,发现更多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

刚到一个陌生地,我们援藏干部外出基本上都是两人以上结伴而行,我常常会下意识地指着某个地方告诉同伴,这可能是一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有一次,我们经过一个穿环卫服的工作人员身边,看到她工作服上绣有“城投洁达有限公司”的字样,我兴奋地告诉同伴,这肯定是一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他们都会笑着对我说,兄弟“职业病”又犯了。我告诉他们说我原来搞投资和房地产开发统计专业时,不管何时何地,只要发现有建筑工地动工,就会上前了解情况,回单位后在项目库中进行比对,这也许就是“职业病”吧。(作者系湖南援藏干部、娄底市统计局 刘登辉)

第二篇:在圣洁的蓝天下——我的援藏日记

(一)走进拉萨

5月25日,热切期盼的梦想之旅终于如约成行。中午,从娄底南站一路飞驰至成都。5月26日,在成都进行了简短培训。5月27日早上飞往拉萨,一颗神往而又激动的心仿佛要跳出心房,要飞出机舱,飞向那片圣洁的蓝天。

当飞机降落,双脚踏上拉萨的土地,感觉一切都如做梦一般那么不真实,又是那么真实。真想呐喊一声“西藏!我来了!”又觉得自己任何的举动,都会在这湛蓝如海的天空里显得多余和不庄重——于是,我好像什么都没做,只想把自己融入这纯净的蓝。

曾经,心灵深处一次又一次燃起热望,期待有一天能踏上高原,走进西藏,去叩问悠久的历史,感受古老的文化,体验淳厚的民风,去仰望湛蓝的天,追逐洁白的云。出发之前,尽管已经无数次遐想西藏的神奇、高原的神秘与圣洁,当这一切,触手可及,我的心竟然奇怪地变得那么沉着和冷静,站在这圣洁的蓝天白云下,竟然一下子感受到了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临行前,湖南省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祟斌嘱托仿佛又在耳边响起:“这次组织选派援藏,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希望发扬湖南统计人攻坚克难、乐于奉献的精神,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娄底市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石峰,前后四次把我叫到办公室,从个人生活身体的准备,家人的照顾,工作的交接,援藏资料的收集,个人的成长进步,援藏期间的目标任务等等悉心关怀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仿佛还能感受到市局领导和同志们在高铁站为我送行的殷切目光。

是啊!我此行不是来旅游的,全国统计调查系统第四批短期援藏干部16人,我唯一的一位湖南干部。我明白,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代表的是湖南,我此行肩负着湖南统计系统援助西藏统计调查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援藏干部:“在高原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浓浓的组织关怀,将会化为我授藏工作的无限动力。

全国统计调查系统第四批短期援藏干部在布达拉宫前合影,左二为本文作者刘登辉

我只有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立足本职,充分发挥良好的政治素质,坚决执行党的民族和宗教政策,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去,以优异的业绩向组织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与西藏统计调查同仁们一道谱写西藏统计调查新篇章,为西藏统计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作者系湖南援藏干部、娄底市统计局二级主任科员 刘登辉)

第三篇:在圣洁的蓝天下——我的援藏日记

(二)高原反应

从机场去宾馆的路上,巴桑妈妈(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党组成员,一级巡视员,她喜欢大家叫她妈妈)热情地介绍着沿途各种景物。水滩上吃草的牦牛,雅鲁藏布江的源头,青藏铁路线,正在修建的是到日喀则的高速公路……当巴士经过能看到远处的布达拉宫的路段时,她很兴奋地指给我们看,车上有人说看起来好小哦,她自豪地说,你走近就发现有多大了,有100多米高呢,非常宏伟!一路上,她还分享了自己拍照的各种美景,一路欢声笑语,不知不觉就到了宾馆。

到宾馆大概中午十二点半了,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的许多同事在门口等着我们的到来,热情地帮助我们把行李拉到各自房间,而我们则是慢慢地、慢慢地走,去找贴有自己名字的房间。不一会儿,同事把盒饭送到房间,我们吃完午饭,简单休息了一下,下午要到楼下集中做核酸检测。

下午两点,按照安排我们慢慢地下楼前往一楼多功能厅集合,此时头开始有点晕,走的过程感觉有点木讷了,同来的同事们都说感觉到有点头晕,只有吉林省统计局的郝立军和黑龙江省统计局梁丽娟两位同志还充满生机活力,一直帮助着大家。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和荣是两个人搀扶着进来的,据说她进大厅就晕倒了,后来在吸氧,我笑称不敢看她,看见她我觉得更晕。

核酸检测就是把棉签往咽喉部分抹一点唾液作样品,每人要抹三支,我的反应还不算太明显。

回到房间,感觉头更晕更胀,就开始担心自己是否能挺下去。准备购置两罐氧气,以备不时之需,因为听上一批兄弟市的同志告诉我,他们到这里都买了测量心率和血压的,以及制氧机等。当我缓缓走在走廊上时,遇到西藏自治区统计局的同事,他们告诉我,吸氧有依赖,且对后期援藏工作不利,只要静静躺着,慢慢会适应的,如果有需要他们准备了氧气。

于是我回到房间继续躺着。没过多久,前段日子来过西藏的战友打电话来问我情况,我告知了我的感受,他让我做好不要睡觉的准备,晚上会更难受。聊完后,尽管有点担心,但还是选择了静躺。到了9点多,那位战友又发来视频,让我备点感冒药。期间,局领导、同事和亲朋好友都发来慰问信息。我看了看白天发朋友圈的那条信息,其中有两个在西藏当过兵的朋友留言,让我多喝开水,我于是倒了杯开水,慢慢喝,那种晕胀的感觉越来越小。

5月28日,清晨醒来,感觉口很干燥,嘴唇肿胀,鼻子也不是很舒服,走到洗漱间,轻轻地搓了一下鼻涕,发现有血,有点小紧张。后来在援藏干部群里看到有同类现象,主要是由于气候干燥造成的,才消除了心里的担心和疑虑。

中午是我进藏后踏实睡得第一个觉,醒来后感觉身体状态非常不错,就和几个战友一起到外面走了4公里左右,觉得只要速度不快,都没问题,但这次出去忘了戴帽子和眼镜防紫外线。

经过进藏后的身体变化,个人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安静,身体上尽可能不要剧烈运动,情绪上保持稳定;二是喝水,多喝水,喝开水,这一点很关键;三是保持心情舒畅,多与朋友,亲人聊天,分散注意力。

预计通过这回高原反应,我行动如风的作风会得到有效地抑制,也会让我的性子变缓,这对我走好以后人生路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进藏首战告捷,欧耶!

(作者系湖南援藏干部、娄底市统计局二级主任科员 刘登辉)

第四篇:在圣洁的蓝天下——我的援藏日记(四)

7月5日,入藏以来第一次下市县调研。调研小组由自治区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岷,贸外处处长王彬彬、贸外处援藏干部郭涛和服务业处我组成。有一点小兴奋,去基层调研不但能开展业务交流,还能实地切身体验西藏的风土人情,欣赏西藏的自然风光。

下午两点,我们如约出发,今天要去的是隆子县,玉麦乡属于该县,那里有56户人家(对应56个中华民族,颇有些象征意义),共有191人守护3000多公里的国界线。曾在新闻里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西藏隆子县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回信中写道“家是玉麦,国是中国”,让我对这个即将抵达的目的地心神往之。

沿途美景相伴,怪不得自驾来过西藏的人都一致认为西藏风景其实在路上,果不其然,路上景色美不胜收,很多次都想下车去欣赏,只是行程紧张、不能如愿,只好一路“走马观花”。

这是来高原后乘车时间最长、路途最远的一次,一共乘了5个半小时,途中有几次差点晕车呕吐,幸亏精神状态还好,硬是忍住了。当然,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蔡岷副局长貌似无意,实则有心“心理疏解法”,一路上,他时不时就会回个头来和我们说说话、开开玩笑,热情回复我们的提问,每到一处有特色的地方,都会为我们讲解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和个人的独到见解。他幽默地打一个非常形象的比方来形容西藏一个县城地域的大小“以前西藏的县城一根烟打来回,现在大些了,需要两根烟打来回”。

当看到我因为难受回应不“热烈”时,他“一本正经”的对我说,等回来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减少我的晕车状态,原计划准备把一个椅子固定在车顶,为了体现对援藏干部的关心,最终决定把椅子换成沙发,既安全又舒服。蔡岷副局长为我们的行程平添了几分愉悦,最终我用快乐的心情战胜了长途坐车的疲劳和晕车。

调研的第一家单位是公交总公司,从企业的名称看,是一家交通运输企业,通过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才知道是一家以商铺出租为主的房地产租赁业企业。公司会计对相关事项了如指掌、对答如流。第二家是从事汽车维修的企业,修理店师傅兼老板是位藏族同胞,面容厚道,待人热情,给我们每个人来了一瓶像牛奶一样的饮品,当然我们都没有享用。由于他不大懂汉语,尤其是面对我这么一个普通话极不标准的湖南新化人的提问,一脸蒙。还好有隆子县统计局局长担任“翻译”,才顺利完成调研活动。

回来的路上,隆子县统计局长告诉我,老板本来急着外出修车,由于我们要去,他一直在店里等我们。通过今天的走访,我深深地感受到藏族人民的纯朴和真诚,也让我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充满信心和期待。(湖南援藏干部、娄底市统计局 刘登辉)

第五篇:在文明的蓝天下

在文明的蓝天下

尊敬的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演讲的题目是《在文明的蓝天下》。 文明犹如一泓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文明犹如一朵鲜花,绽放出灿烂的美丽; 文明犹如一串音符,编织着动人的乐章。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崇尚文明礼仪,是礼仪之邦。翻开浩瀚的历史,既有张良拾靴、孔融让梨这样千古传颂的典故,也有“不学礼,无以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代代传承的道理。

新时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文明的蓝天下。作为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传承文明,践行美德是我们肩负的责任。一个民族的文明与美德,体现在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上,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拾起地上的垃圾,虽是举手之劳,却充分体现了一个人行为的文明;寒冷的冬天,给别人的一句亲切的问候,这就是语言的文明。公共场所,轻声慢走,保持安静,这就是秩序的文明。

文明并不是空中楼阁,无木之本,而是建立在厚重的“尊重”基座之上的。因此,尊重是文明之本。尊重体现在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这让我想起了程门立雪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子弟,在年少的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结交益友,要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和知识。

可当今,不少人却忽略了文明的存在。为了抄近路而践踏草地,你离文明只有数步之遥,乘坐公交车时拥挤上前,你离文明其实只有几秒!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包装袋,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随口而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过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

著名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养成文明习惯,培养文明美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文明。

我们同在蓝天下,共浇文明花。让我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创造文明社会。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兼收并蓄,品文明之美,谱世纪之曲。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09i.html

Top